首页 理论教育 兰州大学历史沿革与图书馆建设发展

兰州大学历史沿革与图书馆建设发展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大学的前身是甘肃法政学堂。他们共同奠定了兰州大学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色,并引领兰州大学图书馆走过了一段黄金时期。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就是在何日章的悉心营建与管理下,馆舍日益壮大,藏书日趋丰富,规章制度明细健全。

兰州大学历史沿革与图书馆建设发展

兰州大学图书馆是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之委员馆,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成员馆,也是甘肃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馆及秘书处所在馆,同时为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医药图书馆协会委员单位、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会甘肃省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和全国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省级中心。兰州大学的前身是甘肃法政学堂。清光绪元年(1875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陕甘分闱,在兰州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促进了甘肃文教事业的发展。1913年7 月,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将学校移入甘肃贡院。1928年改为兰州中山大学,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等31 个系。1930年改称甘肃大学。1931年更名为甘肃省立甘肃学院。1944年更名为国立甘肃学院。1946年将国立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并入国立甘肃学院,合组为国立兰州大学。

至公堂

兰州大学图书馆旧影

1913年,法政专门学校的图书保存室及阅书室位于清代贡院北考棚。甘肃学院时期,图书馆设在甘肃贡院观成堂中。1948年,国立兰州大学建成二层楼,建筑面积1616 平方米,作为图书馆,内设书库、阅览室及办公室、陈列室,藏书30 万册,命名为积石堂。1956年从萃英门迁入天水路新址,占用文科教学楼北端教室2000 平方米做馆舍。1962年修建图书馆大楼一座,面积7800 平方米。图书馆位于学校中轴线的中心位置,白色钟塔形建筑两侧沿中轴对称大门;穹顶划出的弧度在绿荫掩映下显得安静祥和,与校园的人文气韵相得益彰。

甘肃省立甘肃学院图书馆图书目录

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时期(1913年—1927年)为兰州大学图书馆创始,开馆之初只有阅览室、图书保存室各一间,藏书3379 册。1928年,兰州中山大学总务处下辖图书馆,接收法政专门学校政法书籍及古籍4000 多册。1929年邓春膏任校长后,每年拨资金派员赴上海购书。至1935年,有中西文图书16355 册,订阅杂志近百种,并购置各类仪器、标本、模型等。1941年,举院衡鉴堂改建为图书馆,换地砖为三合土,置书架、桌凳,其规模之宏伟“冠兰州各校”。当时图书馆共计有中西文图书44261 册,挂图486 幅。1944年,全院有图书45670 册。1945年增加到49000 册。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图书馆

国立兰州大学时,著名的生物学家、古农学家、教育学家辛树帜为校长,图书馆学家何日章担任馆长。他们共同奠定了兰州大学丰厚的人文精神底色,并引领兰州大学图书馆走过了一段黄金时期。辛树帜接任国立兰州大学后,学校大力延揽人才,从京沪等地延聘了大批专家学者。兰州大学一时学者云集,声誉日隆,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和传播进步思想、发展文化教育的基地,许多省份的学子纷纷慕名报考。辛树帜还大量购置图书仪器设备,搜集到了十余万册古今图书,其中尤以文史类书刊最为丰富,被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赞誉为“卓然为西北巨藏矣”。辛树帜学贯中西,兰州大学创办伊始,辛树帜高瞻远瞩,知树人大计必以师资及图书仪器为先,既慎选师资,广罗仪器,更竭其全力购置图书。自建馆开始,国立兰州大学从南京、上海各书局购置图书,并从英、美等国订购各种杂志200 余种,接收汉口德国波楼馆的德文书千余册。1947年分函各少数民族地区,征集有关边疆语言文字图书。1948年又从苏联驻兰商务代办处购得俄文图书1400 余册。经过将近两年的搜购,共购得图书约9 万册,加之接收原甘肃学院图书馆及西北医学院图书馆书籍,1948年学校图书馆共有藏书15 万册。

今日之兰州大学图书馆

当时的图书馆主任(相当于馆长)何日章,先后任职于河南省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师范学院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编制了《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他主持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期间(1946年—1949年),编撰了《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概况》。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就是在何日章的悉心营建与管理下,馆舍日益壮大,藏书日趋丰富,规章制度明细健全。馆内设登购部,掌理图书、杂志、报章订购登记;编目部,掌理中外文书籍分类编目;阅览部,掌理图书典藏与流通;杂志部,掌理中外文杂志典藏流通与装订。中文图书依《中国图书十进分类法》(何日章)分类,著者号码依据何日章编《著者号码表》。外文图书依《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类,著者号码用《卡脱氏著者号码表》。设书名、著者、分类三套目录。普通阅览室陈列各种基本参考书,日间夜间均实行开架阅览。借书处除接待本校师生,也接待兰州市区凭机关公函借书的读者。《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概况》中有一段再现了当时读者来馆读书的场景,文字简约,情境却跃然纸上:“(馆舍)中以新辟之普通阅览室及中文书库最为雄伟,此两巨厦,乃左文襄总督陕甘兴建贡院时之所构也。原为官殿式,嗣经增辟窗门,加装玻璃,空气光线均甚充足,诚为莘莘学子攻读之良好场所。阅览室内,设有新制桌椅凡四百席,近更装置日光灯,晚间开放,恒室无虚席……如编目室、期刊室、特藏室、丛书室、装订室等,冬令以后,各室皆备有炉火。虽在严寒,阅览办公均可不受影响。”

(www.xing528.com)

时任兰州大学图书馆主任何日章

1948年11 月26 日积石堂建成,著名历史学家、国立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的顾颉刚作《积石堂记》,记述了兴建积石堂的过程、社会各界的支持、教师员工的辛勤工作,肯定了辛树帜校长的深思远虑和贡献,表达了对兰大的期望。之所以将图书馆楼命名为“积石堂”,一是积石山在甘境内,相传大禹治水时导河于积石,象征中华文明的起源;二是积石为山,象征兰大学生在此刻苦攻读,钻研积累,成为栋梁之材。附文如下:

当左文襄公之创建甘肃贡院也,至公堂后,越方池为观成堂,二堂皆西向,其北为阅卷各房科,制度甚盛。其手书联额克保至今,书法厚重沈毅,令人恺然想见其德性。民国十六年,马鹤天先生任甘肃教育厅长,于斯立中山大学,设礼堂于至公堂,改观成堂为图书馆,时藏未丰,地固有余裕。是后甘肃学院因之。至三十五年,中央政府因学院之旧,立兰州大学,命辛树帜先生长校。先生远瞩高瞻,知树人大计必以师资及图书仪器为先,既慎选师资,广罗仪器,更竭其全力于购置图书,京沪陇海道上,轮毂奔驰,捆载西来者大椟数百事。未几,战祸突兴,陆行阻绝,又以飞机运之。二年之间,积书至十五万册,卓然为西北巨藏矣。于是以至公堂为阅览室,尽辟观成堂后小屋二十为书库。犹感不足,相其地宜,各房科旧屋历年久,虞倾圮,乃于三十七年之夏拆除之,即其基址建藏书楼二座,前楼纵四十一公尺,深八公尺,高十二公尺,楼上下面积六百五十六平公方,以为图书馆办公室及研究室、陈列室。后楼纵四十公尺,深十二公尺,高十公尺又五寸,面积九百六十平公方,书库及阅览室萃焉。两楼所容,计可三十万册。后楼之北尚有余地,他年海内承平,中外缥缃纷沓而至,两楼不可胜容,则将增筑书库,期为八十万册之储。其规模之宏,致力之锐,所以推动西北文化者,岂不伟欤。工事既粗成,援校中新筑题以名山之例,名之日积石,请宁夏省政府马主席少云奠其基,且颜其堂。斯堂也,居全校之中央,耸然而高,左接观成,右挹至公,左公之遗泽藉之以长存,马公之嘉惠因之以永记,寰宇人士凡来游于此者悉将登堂而求图籍之材,为之低徊留连而不忍去焉。夫积石者,山海经谓之“禹所积石之山”,禹贡则曰“导河积石”。盖永靖积石关峡长达二十余里,两山相逼,如削如截,黄河中流,若处沟渎间,古人至此,欲溯河源而不可进,遂以为导河之始。其北山第三纪红利砾上升所成,“为火成岩,为花岗岩”,若五丁力士所堆积累聚者然,初民好以一切奇迹集中于禹身,故谓之为禹所积也。后世地理智识日增,沿流溯源,得至闷摩黎山,以为禹当始导于此,遂呼闷摩黎山为积石,转名故山为小积石,是直左氏所谓新间旧耳。兰州大学居大河之滨,关门于墙北,不数武即闻之声,师生所饮无一滴非取诸河者,饮水思源,讵可以忘积石。抑凡教于斯学于斯者,无日不挟策而洛诵,则又安可以忘积石堂。水也,书也,固皆校中人所不得须叟离者也。树帜校长以积石名此堂,旨哉味乎!少云主席家于临夏,一纵马即至永靖,以其乡土之名山题额于菁莪育才之地,知其必有乐于斯也。堂之筑,相度规划者,校长而外,图书馆何主任日章及董教务长爽秋,段训导长子美,水院长天同,乔院长树民,王主任德基,陈主任祖炳;设计者钱工程师青选;绘制图标并监修者刘工程师郁文,郭工程师祖培;筹集经费者刘秘书宗鹤,牛主任得林;购运材料者吴主任鸿业及刘君希诚;承包建筑者,裕盛营造厂马经理式玉;监督工事者焦君信之。群策群力,旦夕不懈,用能于金融波动之际,百日而功成,此不可不记以章之者也,颉刚自抗战以来,流离播迁,虽备员大学,曾未能一日安居,书本之荒久矣,年日长而学日疏,思之常悚歉。今夏来此讲学,得览藏书,左右逢源,重度十余年前之铿研生活,日眙心开,恍若渴骥之奔泉,力不可抑而止,是以家人屡促其归还迟迟,其行也。使采储八十万册者,吾忍不终老于此耶!兹当临行之日,躬逢落成之典,爰书其事于石,以告后人,知创始之难焉!

积石堂(国立兰州大学时期的图书馆)

时任国立兰州大学校长辛树帜与著名史学家顾颉刚

顾颉刚《积石堂记》手稿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顾颉刚撰书。

当时,兰州大学图书馆丛书室收藏的丛书可称是盈箱积箧,悉数以备,有《四库全书珍本》《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万有文库》《别下斎丛书》《学津讨原》《广雅丛书》《嘉业堂丛书》《聚学轩丛书》《玄览堂丛书》《拜经楼丛书》《安徽丛书》《山右丛书》《辽海丛书》《广东丛书》《士礼居丛书》《章氏丛书》《小方壶斎舆地丛书》《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籍》等。近代学人著作如《刘申叔遗书》《王静安遗书》。另有全部大清历朝实录系影印清宫小黄绫本,朱栏墨字,内函外套,一如原本,全书自满洲开国,迄宣统退位,各朝史实,叙述编纂详尽。皇明实录则系影印江苏国学图书馆之传抄本,对于有明一代史实之记载,尤极详尽。其他明版巨著,如《皇明经世文编》《文苑英华》《全唐诗》,亦各有一部,为不可多得者也。此外如400 余册的大藏经及道藏经1200 余册,均为巨著,是研究佛道两教之源流宗派经典者,亦必备之参考书。另如宋会要、玉海、钱氏潜研堂全书、桐城吴全书及大清律例等巨著,亦皆择要庋藏。有关西北史地之著作,也尽力搜求。兰州大学图书馆所藏除陕甘宁等省方志外,还存藏《汉西域图考》《皇舆西域图志》《新疆外藩纪略》《平定朔漠方略》《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平定准噶尔方略》《平定关陇纪略》《钦定五省方略》《中俄交界图》《元西域人华化考》《西北边界地名汉译考证》《兰州纪略》《西域闻见录》《新疆纪略》《左文襄公全集》等若干种,均为研究西北史地者之重要参考资料;另有白乌库吉等的《西域研究》,以及《新西域记》《大唐西域记之研究》《蒙古高原》《蒙古与青海》,日译《蒙古游牧记》《蒙疆年鉴》等。

西北五省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所以流沙坠简、石室秘藏等在兰州大学图书馆也多有搜藏。此外,凡有关历代文化图书,也尽量搜求以期完备。当时所藏考古书籍200 余种,如刘铁云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殷墟古器物图录》《贞松堂藏西陲秘籍丛残》《艺术丛编》,王国维的《三代秦汉金文着录表》等,均极为珍贵。其余若《殷契粹编》《金石汇目分编》《敦煌劫余录》《攀古廔彝器款识》《陶斋吉金录》《两周吉金辞大系》《两汉吉金石记》《新郑古器图录》《南阳汉画集》等,亦皆考古学者必备之书。在兰州大学图书馆所藏之中,尤以有关甲骨文字著述的收藏最有系统,计有40 余种。其他如碑帖之类收藏也较多,如《寰宇访碑录》《关中金石录》《山右金石录》《洛阳龙门石刻拓本》《西安碑林拓本》《昭陵六骏拓本》,以及《中国名画集》《金石家书画集》《故宫书画集》《明清山水名画集》等,均是研究碑帖书画的好资料。兰州大学图书馆所藏之外文书籍,除接受捐赠外,影印的西文图书也较多,如英文世界名著全集、大英百科全书、社会科学全书、医学百科全书、狄更斯全集、世界大历史等。馆内搜购日文书籍较多,如日本史迹大系及日本史、万有科学大系、判决总揽、陶器大辞典、世界美术画谱、世界美术全集等,均为研究日本问题的珍贵参考资料。另有德文书1300 余册,如黑格尔辩证法全集、叔本华全集、国际政治地理全集、歌德全集、席勒全集等,这些书籍都是辛树帜在教育部任武汉区特派员时,接收的汉口德国波楼馆旧藏,是西北文化机关所仅有的战利品。另外俄文书籍也搜藏1500 余册,19 世纪文学名家普希金托尔斯泰、果戈理等的作品均收藏在内。

馆内还藏有中文期刊约500种,其中有全套《清华学报》《燕京学报》《金陵学报》《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文哲季刊》《史地学报》《土壤专刊》《地质专刊》《地学杂志》及《东方杂志》(自光绪三十年一月二十五日创刊号起,至民国二十六年十月沪版停刊号止)、《国闻周报》(创刊于民国十三年八月三日,停刊于民国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共八卷五期)等。藏书之巨、藏书之全,真可说是冠于西北之首。

1998年5 月,邵氏捐款,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扩建盘旋路校区图书馆,面积达21000 平方米,加之2005年9 月启用的榆中校区38000平方米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59000 平方米,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引进的美国Sirsi 公司的Unicorn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集藏、借、阅、管为一体,适应了多校区办馆的要求。建成的自动化集成系统、光盘库系统和INTERNET 网络服务器,以及遍布全馆的近2000 个信息节点,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网络化服务、现代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兰州大学图书馆一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向现代化要出路、向管理要效益”的办馆方针,确立了将本部图书馆建设成为研究型图书馆及研究生文献检索中心,榆中校区馆建设成为学习型图书馆的分型建设目标定位。截至2009年3 月,拥有纸质文献279 万册(件)、音像资料2000 余种,年订购中外文印本报刊3000 余种,中外文电子数据库50个。涵盖理、工、农、文、史、经、哲、法、教育、管、医等十一个学科门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兰州大学图书馆大量购置国内外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等,自建特色数据库,可供24 小时在线服务;有读者阅览座位4600 多席,阅览室(书库)24 个,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培训室、音像资料室和设施先进齐全的多功能会议室、报告厅,为读者增加了新的文献信息利用途径和信息交流场所。设立了敦煌学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特藏阅览室、艺术图册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中心馆中文期刊阅览室、中心馆外文期刊阅览室、外文图书阅览室、保存本图书阅览室、报纸阅览室、交换资料、学位论文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音像资料阅览室、一分部阅览室、榆中校区图书馆阅览室、医学馆文献检索室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