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重构: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重构: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艺术与空间相关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传统空间理论研究、网络空间理论研究、传统艺术中的空间理论研究、媒介与技术的相关理论研究、数字化时代艺术的改变和呈现等相关理论研究上。张一兵主编的《社会批判理论纪事》对于空间理论的研究也颇为深入。对于网络空间理论的研究,上述成果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对网络本身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研究上。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对于传统艺术的美学研究影响深远。

视听艺术空间数字化重构: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对于艺术与空间相关理论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传统空间理论研究、网络空间理论研究、传统艺术中的空间理论研究、媒介与技术的相关理论研究、数字化时代艺术的改变和呈现等相关理论研究上。这些研究紧扣时代的发展,切中艺术、空间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如在20世纪90年代前主要集中在现代空间理论上,90年代后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主要集中在网络空间理论方面。中外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阵地,从多个角度为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不断添砖加瓦。

从古到今,人们对于空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一直没有停息。对于空间哲学的研究,西方现当代学界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古希腊大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论宇宙》《论天》对空间本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后有康德牛顿、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等,都对空间问题进行过研究,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20世纪中后期,一批传统空间理论著作相继问世,主要有1957年巴什拉的《空间诗学》、1964年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的结构性转变》、1968年科耶雷的《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等。1974年列斐伏尔的法文版著作《空间的生产》是一部系统论述空间理论的专著,他批判传统的空间观念,认为主导人生活的是社会空间而非自然空间。福柯也是一位有深远影响的空间理论家,在1976年发表的《权力的地理学》中,他把时间和空间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思考,宣告人类进入空间的新纪元。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晚清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和《文化转向》等多部论著中强调“超空间”概念,这是詹姆逊后现代理论的重要概念。戴维·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中指出空间范畴和空间化逻辑将主导后现代社会,他认为后现代主义的特质就是“使时间空间化”。爱德华·索亚的《后现代地理学:社会批判理论中空间的再确认》沿袭福柯、吉登斯、詹姆逊和列斐伏尔的理论,倡导重新思考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有克恩的《时间和空间文化》、霍恩的《论现代与后现代空间》、穆尔的《空间、文本与性别》、戴维·莫利等的《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等大量有关空间理论的书籍,这些理论家将空间与哲学、地理学、后现代理论等充分结合起来,可见西方现当代学界对空间的理论认识比较早且比较自觉。

相比较西方来说,中国学界对于空间理论的研究要晚些,21世纪初开始有学者深入介入这个领域。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一兵主编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收集、翻译了一批与空间有关的重要著作,如戴维·莫利和凯文·罗的《认同的空间》、居依·德波的《景观社会》、迈克·克朗的《文化地理学》、哈维的《希望的空间》,等等。张一兵主编的《社会批判理论纪事》对于空间理论的研究也颇为深入。另外,比如陆扬的《空间理论》开始引进介绍西方的新空间观念,童强的《空间哲学》详细阐述了空间中的哲学问题,冯雷的《理解空间:现代空间观念的批判与重构》分析了现代空间观念的变化及其意义,探讨了以人类行为为参照系建立空间解释框架的可能性,并对当代社会空间批判理论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论。龙迪勇的《空间叙事学》是将空间和叙事学结合起来,探讨不同媒介文本中的空间与叙事的问题。

1981年,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一篇短篇故事《燃烧之铬带》(Burning Chrome)中创造出“网络空间”一词,本意是指一种能够与人的神经系统相连接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产生的虚拟空间。1984年,吉布森发表了赛博朋克小说《数字巫师》(Neuromancer),对网络空间做了更加精彩的阐述。1991年,迈克尔·本尼迪克特在其主编的《网络空间:第一步》中指出,尽管成熟的网络空间仍然只是科幻故事或者停留在少数人的幻想中,但它已经在建构之中。他列举了关于网络空间的九种描述式的定义,成为很多后继研究者参考的范本。

《后现代地理学:社会批判理论中空间的再确认》《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以下简称《第三空间》)《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研究》是爱德华·索亚著名的“空间三部曲”。在《第三空间》中,索亚开篇就说他的目标是鼓励读者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空间的意义和意味,思考构成人类生活与生俱来之空间的地点、方位、方位性、景观、环境、家园、城市、地域、领土以及地理这些有关概念。

迈克尔·海姆在《从界面到网络——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中将视角集中于“虚拟实在”这个前沿性话题,是一本从文化上追本溯源、从哲学上对虚拟实在技术进行理论探讨的著作。他沿着通向网络空间与虚拟实在之路,探讨了诸如英语语言的文字处理效果、由超文本赋予的新文学之类的主题。网络空间(cyberspace)音译成“赛博空间”,荷兰人类与文化哲学教授约斯·德·穆尔的《赛博空间的奥德赛:走向虚拟本体论人类学》记录了一个几乎延续十年的穿越赛博空间的旅程,揭示了数码信息时代的电子传媒与赛博空间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提供的新的可能性。文森特·莫斯可的《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利与赛博空间》试图探明围绕数字化新技术出现了哪些迷思,认为人们对这些迷思难以释怀正是因为对于赛博空间充满坚定信念。

对于网络空间理论的研究,上述成果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对网络本身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研究上。

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对于传统艺术的美学研究影响深远。在代表作《情感与形式》中,她从新符号论哲学的观点出发,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在符号学理论中,她还提出了“艺术幻想”的理论。朗格认为,幻想是一种虚幻的意象,是艺术家头脑中一种最外在直观的表象。她认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空间”,其中绘画艺术的“虚幻空间”是“虚幻景致”,雕塑艺术的“虚幻空间”是“能动体积”,时间艺术中如诗歌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经验”,时空艺术中如舞蹈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力”,戏剧艺术的基本幻象是“命运模式”,电影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现在”。“艺术幻想”理论对于后世关于传统艺术空间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造型艺术就是传统概念中的空间艺术,如绘画、建筑、雕塑、器物等,因它们都实际占据了真实空间,所以对于空间艺术的“空间”研究是理所当然的。

绘画艺术是研究在二维平面中如何体现出多维的空间感。透视法、视错觉、光影、色彩、明暗都能创造出绘画空间感,20世纪初毕加索创立的四维空间,更是将其推向新的方向。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对于造型艺术的平衡、形式、形状、空间、光线、色彩、运动张力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空间透视法,尤其中心透视法对于绘画、摄影产生的重大影响。

建筑是三维实体,本身就包括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美国建筑学家西格弗里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在1941年出版的《空间·时间·建筑》中,从空间的角度研究建筑史,将人类建筑史分成三个阶段:纯外部空间阶段、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共存但分离的阶段、流动空间阶段。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在1957年发表的《建筑空间论》中,肯定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详细论述了各个时代建筑的空间形式和表现方法,强调应运用“时间—空间”观念去观察全部建筑的历史。挪威建筑理论家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兹(Christian Norberg Schulz)在《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提出了五种空间体系: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matic Space)、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l Space)、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istential Space)、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Cognitive Space)和纯理论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

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巴什拉的《空间的诗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住居思》以及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有关空间的章节等,并列为后来建筑学研究的必读经典。法国艺术史与美学博士卡特琳·格鲁的《艺术介入空间》着眼于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从社会学、艺术学及文化学的多重视角,记叙和阐释了西方当代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中的某些方式和意义,它通过40余件公共艺术介入都市空间的典型个案,向人们推介和剖析了具有创造性及观念艺术特征的都市公共艺术之现象和方式。

我国研究者董卫的《中国传统空间理论及其当代价值》、黄亚平主编的《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新世纪中国城乡规划建筑设计丛书)》等集中于建筑空间的理论探讨,詹和平编著的《空间》主要研究绘画和建筑的空间,详细阐述了空间与形态、空间与场所、空间与环境的关系。

东北师范大学王帆的博士论文《中西绘画空间范式论》和南京艺术学院民生的《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都是研究传统的绘画空间的典型之作,通过比较研究中西绘画的“和而不同”的差异,探寻中国与西方在绘画领域的会通之路。苏州大学刘珊的博士论文《造型艺术空间论》视角集中在造型艺术上,从绘画、雕塑、建筑、器物四个专题研究造型艺术的空间个性。

文学一般被认为是时间的艺术,所以从时间的角度切入来研究文学是常见的经典方法,而转向从空间角度来研究时间艺术在20世纪以后也开始逐渐增多。

20世纪法国著名的空间理论家、文学评论家、小说家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著有《文学空间》一书,书中探讨了“文学的空间”是什么等理论课题。作者认为文学空间就是死亡空间,在寻求小说和评论的新途径中,作者把死亡设想为终极的绝对考验。英国学者迈克·克朗在1998年出版的《文化地理学》中,辟出一章专门探讨文学中的空间。

巴赫金在《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一文中提到文学中艺术时空体的特征:“在文学中的艺术时空体里,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时间在这里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这种不同系列的交叉和不同标志的融合,正是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所在。”[21](www.xing528.com)

对于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空间研究也是较为多见的,我国学者张世君的《红楼梦的空间叙事》从空间角度研究单一作品《红楼梦》,陈振濂的《空间诗学导论》从空间角度切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陆扬的《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吴冶平的《空间理论与文学的再现》、刘进《“空间转向”与文学研究的新观念》,肖绵、黄文凯、麦永雄的《空间的理论转向与文学的流散——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研究》都是关注空间理论和文学文本关系、发展和变化等理论的著作。复旦大学韩晓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立足本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特质,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系列空间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总体的把握,搭建中国古代小说空间理论的体系。

时空艺术如话剧、舞蹈、电影、电视等,兼具时间性与空间性。20世纪以来,有一批学者将研究视角集中在对于时空艺术的空间的探讨上。

20世纪20年代,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等创建了电影蒙太奇美学,库里肖夫认为:“电影中的时空不是对现实时空的简单记录,而是按着一定的要求,根据一定的条件和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重新创造出来的,但蒙太奇则使这些非真实的时空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而逼真的时间和空间感。”[22]40年代,法国战后著名现代电影理论大师安德列·巴赞发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大力倡导长镜头理论,他认为长镜头表现的时空连续是保证电影逼真的重要手段,而蒙太奇则相反,巴赞提议取消蒙太奇。长镜头和蒙太奇理论之争的核心就在于电影空间的真实性。在电影实践方面,很多导演都非常重视电影中的场景空间设置,希区柯克的电影就是很好的例证。

在理论研究方面,周登富的《银幕世界的空间造型》是一本集中于电影本体形式的空间研究,详细论述了电影的各种类型的空间造型。林年同的《中国电影的空间意识》从一般美学意义上审视中国电影的空间美,力图探讨中国电影空间意识的民族化品格徐敏的《电影中的交通影像:中国现代空间的视觉重塑》、张琦的《空间:读解九十年代中国喜剧电影的一个切入点》、李超的《1905—1949中国电影:空间呈现》等都是对某一类或者某一段时间内的电影的空间的深入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卢蓉的《电视艺术的时空美学》着眼于电视,从美学角度研究电视的“时间”和“空间”。华东师范大学扬子的博士论文《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选取了上海三个不同形态、不同性质的剧场空间作为个案,探寻剧场中的人的表演行为与社会空间的互动和影响。

影视艺术离不开建筑,影视与建筑的结合又建构了一门新的建筑影像学。同济大学周诗岩的博士论文《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是国内第一本就建筑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著作,就建筑如何从“物”转变为“像”,以及影像逻辑如何适用于建筑观念和创作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艺术空间的变化与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推动物:一个是媒介,一个是技术。而针对媒介与技术的研究也是理论家们的兴趣所在。

1996年7月被《时代》周刊评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的尼葛洛庞蒂是互联网的鼓吹者,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数字化生活方式的灿烂美景,并大胆预言比特世界将代替原子世界。

波斯曼1992年所著的《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凸显了他的“媒介悲观主义”,猛烈批判了社会对于技术的迁就和盲从。保罗·莱文森是波斯曼的学生,但却在学术上和老师“作对”,他是技术乐观主义派,提出“媒介三分论”,将媒介分为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其所著《软利器》和《新新媒介》前后相承,分别从哲理和实践层面讲述了媒介的发展以及媒介与技术的关系。另外,A.M.安德鲁的《人工智能》、R.舍普的《技术帝国》、威廉·J.米切尔的《比特之城——空间·场所·信息高速公路》、蒂姆·伯纳斯的《编织万维网》、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史蒂文森的《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等从传播学信息学、社会学来探讨媒介与技术、数字的关系,其中有的著作已经被奉为经典之作。

法国哲学大师鲍德里亚在其《生产之镜》《消费社会》《拟像与模拟》《完美的罪行》《物的体系》等一系列著作中,建构了一个由媒介与信息、拟像、科学与技术、内爆与超现实等因素构成的后现代空间。

对于艺术在数字时代发展和变化的相关研究是近十年才开始兴盛的。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看到了艺术在技术的影响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德国奥利弗·格劳的《虚拟艺术》,将虚拟现实描绘为人类和图像之间的一种核心关系,论证了在新旧媒介中这种关系是如何体现的。作者以“沉浸”和“幻觉”为线索,以西方艺术为考察对象,从创作于公元前60年的位于庞贝的米斯特里别墅壁画开始,到近代的人工地形和巴洛克式教堂穹顶画,一直到今天的IMAX影院,追溯了虚拟艺术的美学痕迹,勾勒出虚拟艺术的宏观历史。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自建院始,就将“新媒体”作为学院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许永教授的《解读与新媒体有关的边界模糊现象》《新媒体影像的传播与接受特点》《试论新媒体时代的消费》《试论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特点和解读屏障》《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研究》等一系列论文,将研究目光投注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和艺术的变革等相关方面。她认为媒介的发展导致传者与受者、真实与虚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历史与现象等一系列边界模糊现象的出现,而这也直接影响了传受方式、消费方式、影像的创作和传播、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孙为博士的《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认为交互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大叙事理论框架下探讨了交互式叙事形态、叙事结构、叙事时空和美学意义等。另外马晓翔博士的《新媒体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研究》、丁蕾博士的《数字媒体环境下的视觉创新研究》、王方博士的《论当代艺术的媒介化》,都是在艺术和数字媒体之间寻找不同的连接点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传媒大学的廖祥忠教授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其著作《数字艺术论》中详细地梳理了数字艺术的各种类型和特点。厦门大学的黄鸣奋教授也论著颇丰,其《电脑艺术学》《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数码艺术学》《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超文本诗学》《数码戏剧学:影视、电玩与智能偶戏研究》《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新媒体与西方数码艺术理论》等,都将视角放置在新媒体和数字时代的艺术上。

另外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本体论》,陈玲的《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石磊的《新媒体概论》,蒋宏、徐剑的《新媒体导论》,贾秀清的《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童芳编著的《新媒体艺术》等都是国内较早关注数字时代的媒介、艺术及二者关系的论著。

综上所述,在与本书研究对象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中,与空间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空间哲学理论研究、网络空间理论研究、传统艺术的空间理论研究这三大类;而和艺术与媒介传播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与技术的相关研究、数字时代艺术的相关研究等方面。对于数字时代的艺术空间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也不成体系,但是这一部分的研究非常重要,对于未来艺术的发展和走向具有借鉴作用,而艺术最终是影响生活的,这一研究为未来的生活也提供了指引和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