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创新研究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家长不承担监护责任、拒绝沟通、推诿等不履责行为时有发生。从全方位场域审视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不同层面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载体方法的融合性和系统性兼顾不够的问题。(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创新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利用心理学知识以及心理学教育经验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学知识教学,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中德育的核心构成部分,两者有着紧密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有一定重叠。很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如恋爱就业以及学习中出现的困扰,表面是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是心理问题导致的。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进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独立的品质、坚韧的性格以及积极的态度,而这些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关联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载体

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到教育工作中,重新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先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探索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心理育人” 的具体抓手和有效载体,既是推进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实践抓手,也是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的有益探索。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兴起,直到21世纪初成熟完善,切实引领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航向、勾勒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蓝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同样具有理论导航地位。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全员指向育人的主体构成,全过程指向育人的时空边界,全方位则指向育人的方法路径,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系统回答了“哪些教育主体运用怎样的育人方法在何种时空边界里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关键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遵循同样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凸显不足

首先,从全员育人的要素统筹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部分主体参与不够、发力不足的问题。如家庭教育主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时候均处于缺位状态。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教育主体毫无疑问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片面地认为自己只要能满足孩子的生活条件就行了,对孩子的情感、心理状况缺乏关注。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家长不承担监护责任、拒绝沟通、推诿等不履责行为时有发生。其次,从全员育人的组织运行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主体耦合不充分、工作推进不平衡的问题。如家庭教育主体和学校教育主体间尚未围绕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机制。一些家长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认识不到位、干预不及时、配合不积极。多频度、常态化、系统性的多主体联动机制缺失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的全域性把握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地具有育人属性,它不是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相反,是把人的本质还给人。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是几个孤立的点,而应纵成一条“线”,横成一个“面”,立成一个“体”。然而,单从育人线程上来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全域性不够显著、育人链条不够完整的问题。当前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域范围通常界定在新生入学至毕业离校,尚未从全生命周期视角系统谋划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入校前的心理发展历程关注不够,中学心理健康档案获取困难,毕业后对一些重点个案的跟踪不够等都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线程全域性缺失的显著体现。尤其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时候还是作为一项业务性工作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完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还没有真正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必修课”。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系统性兼顾不够

“全方位”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蕴含的载体方法要素,涉及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等多个维度,不同的维度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均处于不同层次、面临不同问题、依循不同逻辑。从全方位场域审视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不同层面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载体方法的融合性和系统性兼顾不够的问题。如家庭教育主体在更多时候仅仅从交流的顺畅与否、情绪的低落与否等浅层要素评判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状况。一些家长存在重育德轻育心的偏见,还有一些家长盲目地认为学生的道德水平就代表着心理健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学校教育主体从全方位视角宏观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格局较为可观,但从全方位视角仔细窥探“五位一体”中的单个载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比如教育教学方面,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实践不足、课堂教学匹配育人目标不强的问题仍然显著。在咨询服务和预防干预方面也存在方式方法较为传统、对线下资源运用较多、对线上平台创新不力、不能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和媒介融入和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等问题。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处理人际关系、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

1.构建课堂优化机制

课堂是大学生读书和修德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平台和重要载体。首先,建设互动型课堂。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深度互动,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考评机制,实现两门课程的学分互动转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合理有效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纳入到《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中。其次,建设法治型课堂。既要将国家的犯罪、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实课堂纪律、守则和制度,又要将学校的纪律、规章、制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有益补充、双向互动,并以课堂规矩、课堂制度和课堂纪律为辅助手段,达到课堂的法治化效果,以学致用,以学促用,用法治固牢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再次,建设高效型课堂。始终抓住“一切为了学生”这个根本和精髓,开展以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目标的四维一体”学习方法与模式,强化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合作学习能力,增强探究学习兴趣,优化实践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使高质量、好效果的课堂成为培育大学生高尚、优雅、健康情趣的重要支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建设科学型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要根据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安排符合大学生实际状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尤其是要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情节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www.xing528.com)

2.构建宣传导向机制

宣传导向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领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念在校园流动,是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借助学校校报等纸质媒介和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宣传正确的观念、优秀的文化、先进的榜样来影响大学生,同时也要宣传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等来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危害的理解,进一步促进其远离低级文化、脱离低级趣味。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对健康优秀文化的情感认同,尤其是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心理电影、心理剧场,聆听心理讲座等,以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情感认同。最后,要建设校园宣传平台,通过建立校园宣传栏、宣传橱窗等载体,引用现实生活中因心理健康问题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例子,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心态。

3.构建文化滋养机制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满足人的精神追求,提高人的精神素养,具有塑造、熏陶、教育、引导的功能。首先,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以下简称“两个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优秀的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培育大学生的情操,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成为“两个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与“两个建设”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校园文娱活动下发到各个院系承担,并建立对院系的考核机制,调动师生参与感和主动性,通过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科技文化节等一系列喜闻乐见、参与广泛又有意义的校园文娱活动,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高雅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怀,脱离低俗趣味,使正能量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展现。再次,要创造校园健康优秀文化的有机载体。离开了场所和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就是纸上谈兵,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协调多方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用途明显、学生欢迎的大学生文化生态长廊和文化艺术街,增强大学生校园优秀健康文化的认同感,对宿舍、餐厅、教室等场所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修饰,增强大学生校园优秀健康文化的依赖感和亲近感。最后,建立校园优秀健康文化培育大学生性情与人格的考核机制。依据符合大学生实际的考评机制调动参与校园优秀健康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感,同时将校园优秀健康文化活动建设推动情况作为考核各个二级学院的一个重要指标,力争使校园优秀健康文化活动成为预防、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

4.构建道德涵养机制

道德具有认识、教育、调节、平衡的重要功能,道德涵养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大学生优秀品行、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建构道德涵养机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涵、路径、意义等不同角度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养,端正人生态度,从一言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尚与低俗、健康与低级之间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此消彼长效应,只有培育大学生高尚健康的品性,才会脱离低俗趣味,健康快乐的成长,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其次,用社会公德与家庭美德来构建道德涵养机制。从社会和家庭层面来为大学生涵养道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通过社会公德来提高大学生的公心、德心与仁心,拓展大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通过家庭美德来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家风家教家训,促使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最后,通过社会实践来建构道德涵养机制。通过志愿活动、社会服务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增强为人情怀。

5.构建心理咨询机制

心理咨询是有效消除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一种重要途径。首先,要建设完善必要的心理咨询场地。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服务,同时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咨询电话、微信等电信和网络途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其次,要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监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将其与心理健康与否、心理健康定级、心理咨询效果、心理咨询评价等结合起来,提供参考价值。再次,建立专职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心理辅导员两级心理咨询机制。加大对专职心理辅导员的投入力度,提高对专职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效果,提升专职心理辅导员的心理咨询知识、技巧和素养,不定期对学生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和考试,提高学生心理辅导员的责任意识和心理帮助能力,通过这两级心理咨询机制最大限度地预防、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最后,要建设优化心理咨询环境。建设特色辅导室、团体活动室等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性的用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心理咨询环境,释放学生的消极情绪,克服心理障碍,摆脱心理压力

6.构建家校联合机制

家庭教育和引导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高雅健康情操与高尚人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需要切实构建家校联合机制。首先,大学需建立院校两级的学生工作部门,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管理机构。其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懂技巧、善开导的学生心理辅导员队伍,不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不断夯实学生心理辅导员队伍的思想素养和人文素养,确保学生辅导员通过个别谈话、开展活动等不同操作性强且具有实际意义的形式积极开导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并使其长效化、常态化、规范化。再次,学校根据时节、学生作息规律和身体健康规律制定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又能促进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最后,增强家校之间的互动协调。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增进家校之间的联系,以便于更深入地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及时将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家长要配合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增进对学校的信任与理解。

7.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首先,建立学生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建立大学生信息数据库,着重搭建心理信息数据库,重点建立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数据信息,便于增进对学生情况的掌握,防患于未然。其次,加强信息分析、评价与应用。一方面,要对学生档案、学生心理监测等信息进行评价,建立定级分类评价机制;另一方面,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尽可能的做到因人分析,达到精准分析的效果,为精准施策解决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再次,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加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沟通,从内部筑牢心理问题防线,保证信息沟通的畅通、有效。此外,也要加强学校与社会、政府之间的沟通,确保信息及时、准确。最后,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例如学生心理信息的安全、管理、共享、更新等等,实现信息共享机制的开展与执行,确保信息共享能够靠得住、用得着。

8.构建危机干预机制

建构符合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避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扩大化的有力抓手,是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恢复心理平衡的重要方式。首先,要建立心理问题监测体系。通过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调研走访、两级心理辅导员队伍等多元化、可持续方式建立全面化的心理问题监测体系,防患于未然。其次,要实现心理评估、干预、教育、宣传之间的深度互动与有机衔接,从各个方面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无缝化管理机制。再次,要建立校内支持机制。创造让心理健康问题主体发泄情绪的条件和环境,给予必要的帮助、解释、理解,助力其恢复心理平衡,同时避免伤及他人。最后,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媒体网络资源,为学校提供处理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预警及其解决途径,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干预力度,调动社会支持网络,从校外固牢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

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后备主力军和接班人,其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引起长足的重视,必须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摆在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机制。本文从学生、学校的综合角度出发,认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补充和内容延展,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进行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主导思想,整合各项资源,发挥合力优势,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个人等各个层面建立起全方位、多元化、实操性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长效机制,培养和维持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性,培育完善的人格,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建设提供合格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