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简史: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

甘肃简史: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通过建立发展国营经济和合理调整工商业,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在接管旧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于1949 年8 月29 日在兰州宣告成立。(二)调整工商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甘肃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三年恢复时期,甘肃工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制工业。

甘肃简史: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通过建立发展国营经济和合理调整工商业,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

(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1949 年7 月后,随着甘肃境内各个地区的陆续解放,各地军管会进行了接管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从1949 年8 月到12 月底,全省共接管没收金融、工矿、贸易、交通、邮电等系统的官僚资本企业360多家。其中所接收的金融机构包括“四行两局一库”(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在甘肃的分支机构,地方官办金融机构有甘肃省银行总行、甘肃省合作金库,陕西、青海、绥远等省银行在甘肃的办事处等。在接管旧的金融机构的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甘肃省分行于1949 年8 月29 日在兰州宣告成立。此外,还接收了工矿、贸易、交通、邮电和农业系统中的官僚资本。兰州市军管会没收了西北军阀马步芳、马鸿逵、马步青等在兰州的财产。在接管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中,各地军管会贯彻中共中央的有关规定,按照原来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系统,在保持原职、原薪、原制度不变的基础上,先把它们接收下来,实行监督生产,然后再逐步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造。对于原来既有官僚资本又有民族资本的企业,只没收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股份则予以承认和保护。1951 年1 月5 日,政务院颁布了《企业中公股生产清理办法》。甘肃省人民政府据此对隐匿在私营企业中的官僚资本股份进行了清理和没收。至此,没收官僚资本的任务基本完成,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调整工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甘肃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甘肃省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一方面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大力扶持,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投机资本,限制其消极作用,并逐步改造私营工商业。调整工商业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划分经营范围,调整批零差价,扩大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在经营范围上,规定国营商业以经营批发业务为主,在零售环节只经营粮食、纱布、食盐、食油、煤炭石油等6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零售业务。私营商业除了经营商品零售业务外,还可以经营一些次要工业品、小宗土特产品的收购和批发业务。在调整不合理差价方面,通过调整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成品与原料差价等价格比例,使私营商业能够获得合理的利润。二是调整税赋,发放贷款,放松市场限制。为了减轻私营工商业的负担,省人民政府根据政务院发布的命令,把工商税目由1132项合并为358项,税种由14种减为11种,并适当减轻了税率。三是发展国营经济。对私营工业加大产品收购和加工订货的力度,每年组织两次私营企业承接国营企业委托加工订货会,并由工商部门监督双方切实做到货款两清。国营商业公司针对面粉、食品、制革、皮毛、机器制造等行业的加工订货总值达58 万元,并收购了百货、图书文具、造纸等行业价值29 万余元的滞销商品。四是协调劳资关系。劳资关系的调整,是在遵循确认工人阶级的民主权利、有利于发展生产、以协商方法解决劳资纠纷三条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既要教育资本家保障工人的民主权利,又要教育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根据上述三原则,各地人民政府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了建立劳资协商会议与订立集体合同的工作。以上措施,照顾到了劳资双方各自的利益,有利于改善劳资关系,减少劳资纠纷,提高了资方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和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三)恢复国民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到1952 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按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已达9.7 亿元,比1949 年增长了42.6%;国民收入达到9.95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52.1%。全省工农业生产取得了全面的进步。

工业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 年,全省工矿企业的数量已增加到1687个,工业总产值(按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2.4 亿元,分别比1949 年增长了44.2%和85.1%,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1952 年与1949 年相比,棉布的产量增长了130.3%,肥皂增长了93.3%,原煤增长了97%,原油增长了118.7%。到1952 年底,甘肃原油产量居全国第2 位,呢绒、毛线、原盐产量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8位、第9位。在三年恢复时期,甘肃工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所有制工业。全民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57.9%,集体所有制工业年均增长12%,私营工业年均增长15.4%,个体工业年均增长11.7%。国营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 年的17%上升到1952 年的32.3%。二是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重工业年均增长43.7%,轻工业年均增长15.4%。在重工业内部,建材工业年均增长96.7%,化学工业年均增长88.5%,机械工业年均增长40.1%,石油工业年均增长40%。三是中央工业发展快于地方工业。中央工业年均增长49%,地方工业年均增长16.9%。

农业 到1952 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按1952 年不变价格计算)达到7.3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67.7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52千克,分别比1949年增长了32.6%、30%和18.3%。粮食、棉花、油料、甜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仅粮食播种面积就扩大了520 万亩。畜牧业林业也有了较大增长。水利事业的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省先后兴修、续修、整修、扩修了黄羊渠、靖丰渠、溥济渠、新民渠、湟惠渠等重点水利工程。各地还积极发动群众开渠、挖泉、打井、修水车、并渠并坝,做到防旱抗旱,增加灌溉面积。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各地耕地的施肥量平均约增加了1/3。在农具改良方面,推广各种步犁1.04 万部,解放式水车1384 部,喷雾器3000 余件。在种子改良方面,共推广小麦优良品种5.5万亩,并大力发动群众互相选种换种。在防治病虫害方面,使用“赛力散”等农药,拌种防治小麦黑穗病186 万余亩,用棉油皂、烟草水防治棉蚜20多万亩。

商业贸易 1952 年和1950 年相比,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99 亿元增加到3.5 亿元,增长了75.9%。各种经济成分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都有普遍的增长。其中,国营商业增长了4.4倍,集体商业增长了28倍,公私合营商业增长了1.4 倍,个体私营商业增长了37.7%。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城镇社会商品零售额所占比重由61.7%下降到56.3%,农村社会商品零售额所占的比重由38.3%上升到43.7%;公有制经济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由10%增加到38.2%,个体私营经济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由90%下降到61.6%。商业网点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到1952 年底,全省国营、供销合作社及私营商业机构的总数已发展到6.56 万个,其中国营及供销合作社商业机构1122个,私营商户6.44万户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铁路建设方面,整修改造了宝(鸡)天(水)铁路段,并于1950 年2月2日正式通车。动工修筑天(水)兰(州)铁路,于1952年10月1日正式建成通车。公路建设方面,除对原有公路进行拓宽、加固、整修和技术改造外,还开始新建干线公路。到1952 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4 万千米,形成了以甘青、甘川、平宁、兰阿、西兰、华双、甘新等主要公路干线为主的公路交通网络。(www.xing528.com)

邮电事业有了显著发展。从1950 年冬起,陆续架设和整修电信线路853 千米,特别是农村邮电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开辟农村邮路和投递路线3099 千米。邮政运输工具得到改善,1950 年,兰州至北京、兰州至迪化(乌鲁木齐)间开辟了航空邮路。1952 年10 月,宝鸡至兰州全线通车后,即开始用火车运送邮件

财政收支 随着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的恢复和发展,甘肃的财政状况明显好转,财政收入逐年增加,财政收支渐趋平衡。1952 年与1950 年相比,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由4892 万元增加到1.12 亿元,增长了128.2%;财政支出由1891万元增加到6421万元,增长了239.6%。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甘肃地方财政收入共计2.42亿元,财政支出1.19亿元。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从1953 年起,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甘肃省政府编制了《甘肃省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1954年5月的甘肃省第三次代表会议上正式通过。甘肃“一五”计划提出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和主要指标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注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增产;二是在配合和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三是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商业,以适应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四是为了适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兰州市被列为“一五”计划全国重点建设城市。经过全省上下的艰苦奋斗,“一五”计划取得良好效果。

农业 1953 年,甘肃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修建多种多样的水利设施。全省推广武山县邓家堡植树造林、修地埂、护塬坡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经验和措施,建成全国水土保持的典型示范区。普遍开展爱国增产竞赛运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抗旱增产、兴修水利、保持水土的热潮。1957 年,甘肃全省扩大耕地面积超过394 万亩,水地面积增加到156 万亩以上,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 万多平方千米,植树造林700万亩,大大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的增长,粮食平均亩产由1952 年的120 斤提高到134斤,总产量由53亿斤增加到63亿多斤。棉花总产量由1952年的6.77万担增加到1957年的11.44万担,油料作物总产量由126.57万担增加到130.46 万担。1957 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9.22 亿元,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为92.71 元,比1952 年增加了38.3%,人均消费为78 元,比1952 年增长了50%,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工业 “一五”计划期间,甘肃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其中,属于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有16项,属于全国694个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的有119 项。“一五”期间,国家和地方用于基本建设投资达24.35 亿元,其中国家投资达23.27 亿元。为了尽快把兰州建设成国家重点工业城市,党和国家及时制定了调配技术力量支援兰州城市建设和甘肃工业建设的方针。一方面从苏联、民主德国等国家进口,或从国内工业区调运大量的现代技术设备支援甘肃;另一方面,全国各地的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来到甘肃,支援甘肃的工业建设。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各地支援甘肃的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超过6万人。

煤炭工业是甘肃能源的支柱。50 年代随着阿干镇、山丹、窑街、靖远煤矿的建设,到1957 年,煤炭产量达到156 万吨,不但建成了兰州郑家庄电厂、西固热电厂,还建设了35千伏变电所和郝家庄、永登、西固3个110千伏变电所,架设了郑家庄至河口的35 千伏高压输电线路,一个以兰州为中心的电力网开始形成。

1957 年,玉门油田第一期扩建工程竣工,使玉门油矿成为一座拥有地质勘探、钻井、炼油、石油机械修配、石油科研和技术培训能力的大型石化企业。年产原油75.54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4倍,居全国第一位。兰州炼油厂第一期工程于1958 年胜利竣工,1959 年9 月18 日,正式点火开炼。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在1958年11月也开始投产,建成了年产1万吨粗甲醇、5万吨合成氨、8万吨硝酸铵装置及相应配套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及兰州电机厂等5个地方骨干企业的建设,使甘肃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设备制造基地

1954 年动工修建包兰铁路,到1958 年全线通车。以兰州为中心的铁路、公路互补的交通运输网基本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