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书院文献研究成果-梁廷枏、林伯桐、陈澧、吴兰修

广东书院文献研究成果-梁廷枏、林伯桐、陈澧、吴兰修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廷枏,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道光副贡生,历任越华、越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广东海防书局总纂及粤海关志局总纂等职。粤秀书院在广东广州。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屡加修葺,规模宏大,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向全省招录生徒。三十一年两广学务处迁至广雅书局,此地遂改建为两广游学预备科馆。林伯桐,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禺人。陈澧,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吴兰修,字石华,广东嘉应人。

广东书院文献研究成果-梁廷枏、林伯桐、陈澧、吴兰修

《粤秀书院志》十六卷

清梁廷枏编,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梁廷枏(1796—1861),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道光副贡生,历任越华、越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广东海防书局总纂及粤海关志局总纂等职。平生博通经史,精音律,长于金石考据,学识渊博,著述宏富。编著有《南越五主传》《南汉书》《粤海关志》《海国四说》等。

粤秀书院在广东广州。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总督赵宏灿、巡抚范时崇、满丕等捐建。雍正八年(1730),知府吴骞重修。原由广州府经理,乾隆九年(1744)改由粮道稽查。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屡加修葺,规模宏大,为广东四大书院(羊城、越华、端溪、粤秀)之一,向全省招录生徒。乾隆二十六年、三十三年、嘉庆十四年(1809)相继订立规条,制度逐步完备。藏书丰富,经、史、子、集等书众多,供生徒借阅。设刻书局,有课艺刊刻。经费主要来自官拨田产租银、基金、年息、皇帝赐银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废,其地改为两广学务处。三十一年两广学务处迁至广雅书局,此地遂改建为两广游学预备科馆。三十二年改为学堂。

道光二十七年,梁廷枏调任粤秀书院监院,是年冬即编纂成此书院志。据梁廷枏自序,“既又闻端溪已编有志略,爰即旧所抄存号籍,征及时贤著述,门分类聚,荟而析之,厘至十有六卷。”记述志书由来。

是志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十六卷,书前有梁廷枏自序及凡例六条。目录分为图说、规则、考课、度支、修葺、典藏、故事、表、科名、传,其下各分子目,记载了粤秀书院的建筑特色、教学规模、管理规则、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和藏书情况等。《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全书采录严谨,体例完善,每类先列小序,后接以正文,文所不尽者用夹注,注所不尽者各加案语,文末有的附以案牍原文,内容详备,始末分明。(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文澜书院志》一卷

不著撰人,版本信息不详。

文澜书院在广东广州。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巡抚钮荣就浛洸县署旧址改建。嘉庆十五年(1810),西关十三行商人潘、伍、卢、叶等几大巨头自愿捐出下九甫绣衣坊十几间大屋,发起成立“清濠公所”。大屋除公所使用外,余者出租,租金全部用作清濠的费用。同年,再次扩建公所,定名“文澜书院”,又在院后建文昌庙,定下“以文会友”的宗旨,广聚粤中士子。二十五年,绅士巫丽芳、吴崇谦等重修。道光十三年(1833),生员巫相廷等捐买市铺租项为举行祀事之资。咸丰四年(1854)毁于兵火。同治二年(1863),绅士巫宜勋、黄惠风、王治钧等修复。同治六年,帮办税务兼韶州知府何世俊查知书院经费不足,无力课士,乃商请南韶连道林述训,批准在税厂闲款项下提给奖赏。自同治七年始,每年以二、四、七、十月望日为道课日期。光绪八年(1882),文澜书院清濠公所自立石碑,记述其活动,今仍存于逢庆首约处。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是书详载捐修姓氏,包括同治三年重修书院各乡历年散捐芳名总列、光绪九年升高奎阁各乡捐提姓名、光绪二十三年重修书院通体各乡捐提姓名。光绪元年至二十三年文澜书院膏火置业亦详列其中。是书对于研究文澜书院捐款来源、膏火所购地产之位置、构造及收取的租金数目,具有很高的价值。(黄冠华撰稿,肖啸审稿)

《学海堂志》不分卷

清林伯桐编,陈澧续补,清光绪九年(1883)续刊本。

林伯桐(1778—1847),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禺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尝任肇庆府德庆州学正,被推为学海堂首任八学长之一。生平好为考据之学,著有《史记蠡测》《毛诗识小》《冠昏丧祭仪考》《修本堂丛书》等。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陈澧为近代岭南大儒,著述多达一百二十余种,其中以《东塾读书记》最为著名。

学海堂在广东广州越秀山。道光四年,两广总督阮元创建。此地枕城面海,林峦叠翠,地极幽胜。书院据诂经精舍遗规,订立《学海堂章程》,以考据训诂之方法治经史,提倡“事必求其概柢,言必求其依据”,“无征不信”之学风,为当时考据学之最高学府。生徒每名岁给膏火银二十两,后因经费无出,遂止。同治五年(1866),巡抚郭嵩焘查照旧章,恢复膏火,并添算学,学长周寅清等请以学海堂沙田加缴租银增广专课额数。光绪十三年,总督张之洞、巡抚吴大潋增设专课童生十名,只论学业,不论科名,又于季课之外,加设专课生月课,膏火、奖赏、会课饭食。曾设刻书局,刻有《皇清经解》《学海堂集》《学海堂丛刻》等共三千三百三十四卷,刻书之多仅次于广雅书院。藏书亦甚丰富,堂右之文澜阁,收藏公置书籍,供课业诸生借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废,改为阮太傅祠,祀阮元,所藏书籍版片均移交两广学务处。

此山堂筑成在甲申冬,学长理课始丙戌秋。此后事体日增,规条渐备,皆不可无记。而堂中未设钞胥,脱稿之后往复钩稽,日月遂积。黾勉裒录,略得成编。

是志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上下双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分文檄、建置、事宜、经费、题名、课业、经板、藏书、石刻(附木榜、楹帖)、雅集、草木、典守十二个类目。《八千卷楼书目》《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是志记载详细,备载当时书院之规章制度,如学海堂章程、藏书规条、藏板章程、守门条规、文澜阁章程、学长制、季课制等。日常活动均记载于册,眉目清晰,次第井然,于研究学海堂之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学海堂集》十六卷

清阮元编,吴兰修编校监刻,清道光五年(1825)启秀山房刻本。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一作云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五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官少詹事,山东、浙江学政,兵、礼、户部侍郎,浙江、江西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著有《揅经室集》。

吴兰修,字石华,广东嘉应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信宜训导。曾监课粤秀书院,充学海堂学长。工诗文,尤精考据,兼擅算数之学。著有《南汉纪》《南汉地理志》《端溪砚史》《桐华阁词》等。

学海堂在广东广州,有《学海堂志》,已著录。

阮元创办学海堂以后,施行“季课制”。每一季度由书院出题征文,张榜于学海堂门外,并标明截卷日期。诸生根据所出考题,查阅经书,写出课卷。课卷由八学长共同评定,分别优劣。道光五年,阮元将课艺优者选入《学海堂集》,汇成十五卷,付梓刊行,意欲此学“传之久而行之远”。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十六卷,前十五卷为课艺,末一卷为附录。书前有阮元序,卷一至卷十收录经解、论说、考证、序跋、文赋等三十二题七十五篇,题如《易之彖解》《尚书之训解》《诗毛郑异同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辨后》《白沙学出濂溪说》《昆山顾氏日知录跋》《四书文源流考》《汉晋名誉考》《孔雀赋》;卷十一至卷十五为诗词,收录一百四十一题二百五十一篇,题如《拟张茂先励志诗》《九日登白云山望海上白云》《读谢惠连秋怀诗次韵》《岭南荔枝词》;卷十六附与学海堂创建有关之诗文九题十二篇,题如《新建粤秀山学海堂记》《新建学海堂诗》。总计收入三百三十八篇,编排齐整,体例规范,所选课艺学术水平极高,且附有作者姓名、籍贯和身份信息,是清代广东书院与汉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手史料。(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学海堂二集》二十二卷

清吴兰修编,清道光十八年(1838)启秀山房刻本。

吴兰修,字石华,广东嘉应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官信宜训导。曾监课粤秀书院,充学海堂学长。工诗文,尤精考据,兼擅算数之学。著有《南汉纪》《南汉地理志》《端溪砚史》《桐华阁词》等。

学海堂在广东广州,有《学海堂志》,已著录。

学海堂自初集刊刻之后,书院又多后起之秀,聪颖好学,又经数次课试,佳卷渐多,积成卷帙。吴兰修等甄选优者,编成二十一卷,汇成《学海堂二集》,“凡为学指归,大抵勖以有本之学,进以有用之书”。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二十二卷。书前有吴兰修题识。卷一至卷十七为经解、论说、考证、序跋、碑记和文赋,收录七十题九十六篇,题如《释儒》《日月为易解》《诗有诵歌弦舞说》《周礼故书考》《读万充宗兄弟同昭穆说书后》《四书逸笺跋》《春秋刘光伯规杜辨》《孟子音译跋》《方程考》《问:三国志裴注至详瞻,杭氏世骏又补其阙,此外尚有可补正者否》《南唐书马陆两家孰长论》《甘溪赋》《何邵公赞》《周濂溪先生像刻石记》;卷十八至卷二十二为诗词,收录一百五十题三百三十四篇,题如《梦游罗浮拟李翰林梦游天姥吟》《岭南无雪拟岑家州白雪歌》《续天随子渔具咏》《七夕咏古》。总计收录课艺四百三十篇,皆为佳作。与初集相比,卷帙较多,吴兰修等谨守师法,择优选取,编排体例等均沿袭初集,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学海堂三集》二十四卷

清张维屏选,清咸丰九年(1859)启秀山房刻本。

张维屏(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广东番禺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湖北黄梅、广济知县,南康知府。著有《松心草堂集》,辑有《国朝诗人征略》等,后人编为《张南山全集》。

学海堂在广东广州,有《学海堂志》,已著录。

自道光年间《学海堂二集》印刻之后,十余年来课试如旧,积卷甚多,遂于道光二十九年开始着手选编《学海堂三集》。张维屏等谨遵师法,择优选取,编为一帙,以付梓刊行。适逢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故于咸丰九年方刊刻完成。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二十四卷。卷首有张维屏题识。卷一至卷十八为经解、考证、论说、碑铭、序跋、赞颂、文赋,收录九十五题一百三十七篇,题如《释祊》《诗中篇名相同解》《仪礼宅者解》《论语北辰解》《裼袭考》《元辰说》《易音书后》《郡斋读书志跋》《拟陆士龙岁暮赋》《嘉鱼赋》《拟郦道元水经注序》《徐偃矫制命鼓铸盐铁论》《明太祖功臣颂》《两汉循吏赞》;卷十九至卷二十四为诗歌曲词,收录二百二十题四百五十一篇,题如《读汉书拟西涯乐府二十首》《农具诗十二首》《甲辰大水叹》《青奴曲》《拟杜工部江头五咏》《和陈独漉怀古十首》《和高青邱宫词十首》《论词绝句》。总计收录课艺五百八十八篇,卷帙较多,皆为佳作,编排一如前集,体例规范,是研究广东书院与学术的重要史料。(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学海堂四集》二十八卷

清陈澧、金锡龄选,清光绪十二年(1886)启秀山房刻本。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

金锡龄(1811—1892),字伯年,号芑堂,广东番禺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学海堂学长,禺山书院掌教。著有《周易雅训》《毛诗释例》《左传补疏》《劬书室遗集》等。

学海堂在广东广州,有《学海堂志》,已著录。

自咸丰九年(1859)《学海堂三集》刊刻完成后,书院每年季课,考校如旧,二十余年来,卷帙遂多。陈澧本欲选为《学海堂四集》,然未成而殁。后金锡龄等选编佳作,汇为二十八卷,付梓刊行,是为此集。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凡二十八卷,书前有金锡龄题识。卷一至卷二十二为经解、考证、论说、碑铭、序跋、赞颂、文赋,收录一百八十八题二百一十八篇,题如《周易古训考》《禹贡字义说》《三寿作朋解》《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考证》《求地中辨》《周礼致太平论》《公羊传注引汉律考》《石台孝经书后》《说文解字略例》《广方言》《平晷铭》《拟重刊两汉纪序》《国子监石鼓赋》《拟南越进驯象表》《拟孙樵乞巧对》《重刊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恭跋》《英德观音岩颂》《东汉高士赞》《新建应元书院记》;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八为诗歌,分别为乐府、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和七绝,收录二百四十六题三百六十篇,题如《南汉乐府》《和陶渊明饮酒诗》《和吴梅村宫扇》《读杜诗和作》《七夕咏古五首》《论国朝人古文绝句》。总计收录课艺五百七十八篇,卷帙虽多,皆为佳作。本集较前三集稍异之处有二:一是版式不同,前三集为白口,本集为黑口;二是诗歌部分按体裁分卷收录,编排更为规范,且少数诗作在目录中即注明主题。本集刊刻更为严谨,是研究广东书院与汉学的重要史料。(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应元书院志略》不分卷

清王凯泰编,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王凯泰(1823—1875),字幼绚、幼轩,号外帆、补帆,别署补园主人,江苏宝应人。阮元门生之弟子,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咸丰、同治年间中留办江北团练,充李鸿章军幕僚,后以功升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官至福建巡抚。著有《台湾杂咏》。

应元书院在广东广州。清同治八年,广东布政使王凯泰创设于粤秀山应元宫。每年二月十五前甄选举人入学,录取正课三十名,外课十名,附课二十五名。院舍中为乐育堂,右为红杏山房,左为仰山轩,堂前有堂三楹,匾题“正谊”“明道”,东为监院室,又东为梅花书屋,西偏为董事所,有中门、大门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废,由两广学务处改为广东先贤祠。三十四年与菊坡精舍合并,改建为存古学堂。民国年间改为广州市立一中。(www.xing528.com)

卷首王凯泰语“经营伊始,规条未全,确志大略,以备检阅”,故修此志。

是志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上下双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凡分四目:图说,略记书院之建筑;文檄,记载与书院相关之官司申文公碟;经费,详列书院收支款项、资助仪银;章程,叙录管理教学规则。卷末附录同治、光绪两朝及第进士名录。《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是志分图说、文檄、经费、章程四目,内容翔实,书院之兴建实况由此可窥。(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广雅书院文稿》不分卷

清佚名辑,清钞本。

广雅书院在广东广州城西源头乡,光绪十五年(1889),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以造就博古通今、明晰时务、体用兼备之才为宗旨。规模宏大,每年选调粤桂两省诸生各百人入院肄业。首任学长梁鼎芬,后任有朱一新、廖廷相、邓蓉境、谭莹、丁仁长等名儒。设院长一人,主持院务,后添设分教四人,分门讲授经学、史学、理学文学。设东西监院二人,分别管理两省诸生,重大院事共同商办。诸生以自学为主,每名发重要书籍数部,以资肄习,设课程日记簿,各生按日注明所学内容。书院藏书丰富,并设有刻书局。二十五年,附设西学堂。二十八年,改为广东大学堂。二十九年,改为两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广东省第一中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改为广雅中学。

是书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五字,中缝题“无邪堂钞书格式”。无目录、序跋、评语。字迹时有不同,当系多人抄录。共收嘉应廪生黎元庄、永康增生曾文鸿、临桂附生汪鸾翔等五十六名生徒所作官课、斋课之文二百十二篇。所收课艺涉及经学、史学、理学、经济、诗文等多种类别,篇幅长短不一。诸如《阳明解致知格物论》《两汉重长安洛阳令说》《问:洋银盛行,若中国自铸银钱,钱于民用便否》《拟朱子〈白鹿洞赋〉(以“广青衿之疑问”为韵)》《拟韩昌黎〈李花〉〈杏花〉》《读〈新唐书·文艺传〉书后》等。每篇课艺开头均注明诸生籍贯、等第。按月编排,官课在前,斋课在后。课艺即是考核院生学问进境的重要手段,亦可从中窥见广雅书院的宗旨与学风。(兰军撰稿,刘艳伟审稿)

《广雅书院诸生课题》一卷

清廖廷相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雅书院刻本。

廖廷相(1842—1897),字泽群,又字子亮,广东南海人。同治七年(1868)选广州学海堂专课肄业生。光绪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七年十月补学海堂学长。后历主潮州金山、广州羊城、应元等书院讲席,任广州菊坡精舍学长。二十年起任广州广雅书院院长,后卒于院中。廖氏师事陈澧,于师说汉宋学术无偏重、不当立门户数语,持之最坚。读书博观约取,务得其要,尤长“三礼”。著有《礼表》《群经今古文家法考》《广雅答问》等。编有《广雅书院藏书目录》。

广雅书院在广东广州城西源头乡,有《广雅书院文稿》,已著录。

是书半页十一行,行二十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广雅书院重在实学,不课制艺。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二年共举行各类课试二百十八次。每月官课、斋课各一,遇闰月加课,设有季课,每年另有甄别投考诸生题、覆试题若干次。每课就经、史、理学、经济四门发题,诸生只考个人所习专业课题。该书是探究清末广雅书院学术风尚及考课制度的珍贵文献。(兰军撰稿,刘艳伟审稿)

《西南书院全图》不分卷

不著纂人,民国十年(1921)文明书局刊。

西南书院在广东新会。道光间,乡人李丹崖、廖静斋、林苍石等首倡,乡人捐资筹建于尚书坊内,叶春墅,李蔼泉董其事。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始建书院,次年十二月落成。

是书虽名《西南书院全图》,但其内容远不止于此,还收录有创建书院之时主要参与者的誓词、书院记文、书院条款、新会知县所发布告示、轮值条款、书院田产、契约、所奉乡人主位等内容,是了解书院地域特色的重要文献。《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端溪书院志》不分卷

清赵敬襄编,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竹冈斋九种》本。

赵敬襄(1755—1828),字瑞星,后改司万,号竹冈,江西奉新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历主江西南平、琴台、岐峰,广东端溪、丰山等书院讲席。二十一年掌教端溪书院凡五年。著有《赵太史竹冈斋集》。

端溪书院在广东肇庆。明万历元年(1573),佥事李材创建,后改为岭西道署,又改为督标中军副将署。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两广总督赵宏在原址旁复建书院,取名“天章”,为总督课士之所,选招两广之士肄业其中。雍正十年(1732),总督郝玉麟重修,并奉旨拨帑银千两发商生息,以供生徒膏火。乾隆初改名“端溪”,为省级书院。十七年,院长全祖望订立学约四则。二十二年,知府吴绳年购民房地添建后楼九间,奉祀先贤,并建亭、池于其中,修葺两廊斋舍。嘉庆四年,冯敏昌掌教时又订立学规十六条。二十年总督蒋攸铦、二十三年总督阮元均加修葺。道光三年(1823)、十二年及二十六年,粮道夏修恕、知府珠尔杭阿及肇罗道署赵长龄等先后率属下捐修。咸丰四年(1854),遭战火毁坏,图籍荡然无存。五年,知府郭汝诚修复。光绪十三年(1887),总督张之洞重修,梁鼎芬更订《端溪书院章程》。院内藏有经、史、子、集、典志、类书等共五百六十三部,设刻书局。光绪十三年以每年余款发刊《端溪丛书》二十种。书院经费较为充足,主要来源于肇庆府之地丁税及府属各县之田地、租款。所定课程首重群经,次及诸史、理学,而不限于科举制艺之业,成就人才较多。光绪三十一年改为肇庆府中学。

嘉庆二十一年,赵敬襄掌教端溪书院,在其任内,以书院圣贤楼奉祀孔子为“僭”,乃彻孔子,改圣贤楼为先贤楼,并将从祀之二十贤按年代顺序加以调整,并著《端溪书院志》加以记载。

是志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不分卷。前后无序跋。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端溪书院的历史沿革及祭祀情况,其中以大半篇幅记录书院所祀二十贤传略。第二部分全文抄录当时院内所藏之总督郝玉麟于雍正十年所作之《天章书院记》。第三部分抄录乾隆时山长全祖望所作之《帖经小课题辞》。第四部分抄录学政翁方纲所作之《示端溪书院诸生三首》。《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是志纪事简略,体例亦不完备,仅载录书院奉祀乡贤小传及数篇有关书院之诗文,于书院本身之历史考订并不多。然因编纂时间最早,后世两次重修院志时,也认为其“持论平允”而加以引用。故其有一定文献价值。(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端溪课艺》一卷

清赵敬襄编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竹岗斋刻本。

赵敬襄(1755—1829),字司万、瑞星,号随轩、竹岗,江西奉新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举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掌教端溪书院。著有《竹岗斋九种》。

端溪书院在广东肇庆,有《端溪书院志》,已著录。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单鱼尾,白口。凡一卷,收录课艺十四题十四篇,题如《道千乘之国》《“知之者”一章》《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齐必变食”二句》《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今有璞玉》《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帝馆甥于贰室亦飨舜》《有人于此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有业履于牖上》,皆以《论语》《孟子》章句为题。是书虽无序跋,然每篇之末皆有赵敬襄之点评,对于研究嘉庆年间端溪书院的学术取向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肖啸撰稿,赵伟审稿)

《端溪书院志略》六卷

清黄登瀛辑,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

黄登瀛,字液洲,高要人。肄业端溪书院,嘉庆十八年拔贡,文名甚著,而乡闱屡荐弗售,以学行为邑人钦重,邑中事悉赖主持。著有《圣庙辑略》《端溪书院志》《端溪诗述》《文述》《经述》《六榕书屋诗集》各若干卷。

端溪书院在肇庆,有《端溪书院志》,已著录。

道光二十六年秋,赵长龄巡肇罗道,端溪书院就圮,遂与肇庆知府杨慰农议,率属捐修,命邑人士董其事。二十七年秋八月,书院落成,因前掌院赵敬襄《端溪书院志》纪事简略,黄登瀛更为辑录,成此志略。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黑口,双鱼尾。凡六卷,书前有黄登瀛序。卷一为图记,绘端溪书院、府城图;卷二为建置,述康熙至道光年间端溪书院历史及经费;卷三为石刻,录书院所存石刻;卷四为经籍,志书院图书;卷五为祀典,记书院所祀诸人;卷六为端溪书院经费录,详记修院经费收支。“举天章之炳焕,经籍之存贮,建置之增加,经费之久远,皆列载焉”,较为完备。赵氏在修志之时,参考《肇庆府志》,其与府志相异者,“据书院内现行之册籍”与府志相参校,是了解端溪书院的重要文献。《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艳伟撰稿,赵伟审稿)

《端溪书院志》七卷

清傅维森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端溪书院刻本。

傅维森(1864—1902),字君宝,号志丹,广东番禺人。光绪十五年入广雅书院肄业,次年选学海堂专课肄业生,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丁父忧去职,不复出仕。二十四年,总督谭钟麟聘掌端溪书院。著有《缺斋遗稿》。

端溪书院在广东肇庆,有《端溪书院志》,已著录。

光绪二十四年,傅维森受聘为端溪书院山长,“既抵院,询考前事,不可具悉”。道光时黄登瀛辑录的《端溪书院志略》因咸丰四年(1854)兵灾影响,版已不存,院内也无存书,时任监院的桂垺只好从邑人处借此志供山长观览,但也只寻得一册而已,且“时已久,诸凡踵增,举未之及”。于是傅维森再去寻阅,“又于竹冈集中检得《端溪书院志》一册,盖嘉庆二十一年奉新赵竹冈吏部敬襄主讲斯院时所辑”。于是,傅维森在此基础上重修《端溪书院志》。

是志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五字,双行小注,左右单边,黑口,双鱼尾。凡七卷,书前有傅维森《端溪书院志序》及端溪书院图。卷一志建置;卷二志经制,内容包含岁入与岁支;卷三志祀典;卷四志学规,含条约、训典;卷五志师儒;卷六志艺文,内容包括石刻、词翰;卷七志书籍。《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该志在稽核府县志、前人文集、官司案牍的基础上,增补前志所缺而成。乃三志中门类最多,篇幅最大,史料来源最广,考证最详之志书。(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连山书院志》六卷

清李来章编,《礼山园全集》本。

李来章(1654—1721),原名灼然,字礼山,河南襄城人。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先后主讲嵩阳、南阳、紫云诸书院,学者多自远而至。曾任广东连山知县,仿王阳明遗意,为瑶民置约延师,创连山书院,日进县讲学。订有《南阳书院学规》。著有《礼山园文集》《洛学编》。

连山书院在广东连山县。其县荒远偏僻。康熙四十三年,李来章出任知县,求置讲堂为士子弦诵之地,久之得一地于西郭大塘之上,乃此地萧姓与虞姓历年互争之所。始捐俸倡修书院,塑宋儒程朱像祀于堂,招徕训诲诸生。

据李氏自序,此志本名“连山书院学规”,其旨在指示学者为学门径,启诱生员,为使学生“知学有准绳,所以严匪也”,“知学有根抵,所以敦实修也”,“所以开道而指示之者,意甚深远而事诚胜举也”,乃修此志。

是志半页九行,行十八字,双行小注,四周单边,黑口,单鱼尾。凡六卷,书前有李来章《连山书院志序》、李恒熥《连山书院志后序》、张震亨《连山书院志后序》。卷首有连山书院图、连山书院图赞,后附创建连山书院碑记。卷一志书院榜文;卷二志书院学规;卷三志学要十箴;卷四志为学次第;卷五志读书次第;卷六志圣人家门喻。《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是志多引历代大儒治学要语,于学规、学要、为学次第等处着墨颇多,启诱生员,指示学者为学门径,读者于此可窥知书院之兴办概况以及办学宗旨。(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