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社会转型期杂居民族政策的实践与完善

研究社会转型期杂居民族政策的实践与完善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策过程是本书的研究重点,尤其是以散杂居民族政策的执行过程为实践研究重点。通过研究,抛砖引玉,力图引起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对散杂居民族政策的高度重视。本书从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督等环节进行系统研究,在政策分析过程的基础上呈现问题、反思政策过程、并提出建议,这对解决散杂居民族政策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研究社会转型期杂居民族政策的实践与完善

六、研究的基本思路及重点

(一)基本思路

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对散杂居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相关概念进行探索,系统梳理散杂居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发展历程,呈现其理论体系与衍变过程,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等视角概括总结我国散杂居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通过历史性与共时性研究,客观、真实地呈现散杂居民族政策的成就与历史经验。本书希望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重视发掘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揭示散杂居民族政策过程,使民族理论研究更好地构建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服务。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以社会转型期为研究背景,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以东、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和中部民族乡(区、镇、村)为研究重点,深入散杂居民族地区,采取参与观察、案例分析、抽样调查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重实证研究,同时兼顾理论性。通过对我国散杂居民族政策过程的实证研究,为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坚持、发展、创新与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提升、拓展与深化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研究领域,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理论探索和学术研究

3.价值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各民族共生互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创和谐社会。这些基本观点是本书的基本出发点与价值观念。通过对散杂居民族地区政策环境的分析以及对散杂居民族政策过程问题的分析,探索“废”、“留”、“改”、“立”政策完善的标准与原则,提出完善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促进散杂居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研究重点

从研究时间来看:本书内容为建党90周年以来的散杂居民族政策。社会转型期主要有三个阶段,而重点研究的阶段为社会转型期的第三个阶段,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其中,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至今阶段为研究重点阶段,是散杂居民族政策运行实证研究的重要时期,因为,社会转型期第三个阶段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时期,是散杂居民族政策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时期。

从研究内容来看:第一,本书涉及政策发展历程、政策内容以及政策过程研究,其中,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调整或终结等基本阶段。政策过程是本书的研究重点,尤其是以散杂居民族政策的执行过程为实践研究重点。第二,散杂居民族政策包括城市和农村散杂居民族政策,其中城市、民族区、民族乡政策是研究的重点。第三,散杂居民族政策或法规较多,本书以《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民族乡工作条例》为实证研究政策法规的重点。第四,散杂居民族政策的目标群体分布广泛,民族成分较多,本书以散杂居回族为研究重点,涉及侗、畲、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2.研究难点

散杂居民族政策是一种公共政策,分类层次多,涉及面广,很难全面地研究各层次的各项政策内容。由于散杂居民族的广、多、杂、散等特点,本书进行实证研究时,在客体的选定上很难顾及散杂居的各民族。散杂居民族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地区环境差异较大,发展程度不一,呈现复杂性的特点,这给散杂居民族政策运行现状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很难揭示民族政策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对应规律。现阶段继续使用的散杂居民族政策所依赖的法律法规中,因有些没有及时进行“废”、“留”、“改”、“立”,个别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给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实证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政策的实践效果与效率。资料和统计数据具有一定的时限性。本书是2008年主持的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与2010年博士论文成果,实地调查主要集中于2008—2010年,有些统计调查资料时间截止于2007年。本书在交付出版社之前,对有些数据进行了更新,尽可能运用最新或最近的统计资料,追求资料与数据的真实性与时效性

虽然存在研究的难点与不足,但是,本书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最大限度地彰显研究的价值。

(1)研究视角的突破与创新。目前,散杂居民族政策研究的一些成果多停留在理论“描述性”层次,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本书运用民族学方法进行田野调查,从民族政治学的视域分析政策过程,探索有关政策制定、执行、监督、评估、终结、完善的研究,运用文献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人类学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性与共时性相结合,既有定性分析,也有定量研究,使实证研究内容更具科学性和可信性。

(2)研究手段的突破与创新。本书在运用民族学、政治学研究技巧的基础上,采纳社会学抽样调查研究手段,运用SPSS统计软件输出、分析统计结果。在问卷抽样调查的同时,进行深入访谈,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真实信息,及时甄别问卷的可信度,使实证研究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3)研究内容的突破与创新。民族镇、城市民族区政策是历史遗留问题,是民族工作的难点问题,也是政策研究领域的中空地带。通过研究,抛砖引玉,力图引起民族研究者和民族工作者对散杂居民族政策的高度重视。本书从散杂居民族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督等环节进行系统研究,在政策分析过程的基础上呈现问题、反思政策过程、并提出建议,这对解决散杂居民族政策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同时,本书提出民族镇政策、城市民族区政策问题及解决思路,丰富了政策科学的内涵,纵深拓展了民族理论的范畴,并对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启发意义。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04-28.

(2)2000年12月18日,在山东省阳信县河流镇发生了一起违反民族政策、伤害回族群众感情的恶性事件,即“阳信事件”。

(3)2004年10月27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狼城岗镇南仁村因一名回族司机驾车撞死一名汉族女童的治安纠纷,引发了一起大规模的回、汉民族群体性械斗事件,即“中牟事件”。

(4)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

(5)2013年5月12日,在中国知网(1997—2013)检索有关“民族区域”的篇名、主题、关键词、全文,分别为2 490、5 553、1 123、196 128条。

(6)2013年5月12日,在中国知网(1997—2013)检索有关“散杂居”的篇名、主题、关键词、全文,分别为202、399、87、3 718条。

(7)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03(1).

(8)蔡明哲.社会发展理论[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民国76年(1978年).

(9)范燕宁.当前这个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7(1).

(10)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11)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J].中国软科学,1994(1).

(12)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87.

(13)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3.

(14)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一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416.

(15)沈林,李志荣.散杂居民族工作政策法规选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10—15.

(16)敖俊德.关于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J].民族研究,1991(6).

(17)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69.

(18)阮西湖.20世纪后半叶世界民族关系探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7.

(19)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和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15.

(20)沈林,李志荣.散杂居民族工作政策法规选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37.

(21)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4—45.

(22)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44—45.

(23)国发〔1998〕5号。

(24)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0.

(25)“一区两州十一县”:“一区”是指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州”是指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十一县”包括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大厂回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26)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0.

(27)彭英明,唐奇甜.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谈[J].民族研究,1981(1).

(28)彭英明.新编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53.

(29)《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编写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30)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95.

(31)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99.

(32)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18.

(33)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33.

(3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293—294.

(35)彭英明.新编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64.

(3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65.

(37)红波.民族政策简论[J].广西民族研究,1998(3).

(38)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25.

(39)孟子首次提出。《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40)《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七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6215—6216.

(41)《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6247.

(42)《元史》卷一六八《陈天祥传》。元大德年间江南行台御史中丞陈天祥上疏所言:“服从者恩之以仁,拒敌者威之以武,恩威相济,功乃易成。”

(43)《明史》卷三三一,“西域”三“迨成祖,益封法王及大国师、西天佛子等,俾转相化导,以共尊中国”。

(44)如《清高宗实录》卷二九一。乾隆十二年(1747年)五月十六日,乾隆帝下谕征讨金川:“况我朝天威,无远弗届,即蒙古四十八旗,自古所不臣,何尝不在五服要荒之外,而奉令守藩,输诚内向,守辑至今。可见含齿断发之伦,断无不可化诲,惟在德足绥怀,威足临制,得柔远之道耳。”

(45)余振贵.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46)王钟翰.王钟翰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225.

(47)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序4.

(48)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

(49)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5.

(50)布赫.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51)彭英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52)彭英明.新编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213—232.

(53)刘锷,何润.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纲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

(54)田继周.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55)李宏烈.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上、下)[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

(56)国家民委办公厅、政法司、政策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7.

(57)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58)金炳镐.中国民族理论百年发展(1900—1999)[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

(59)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60)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60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1)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2)沈桂萍,石亚洲.民族政策科学导论——当代中国民族政策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3)龚学增.中国特色的民族问题理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64)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65)王铁志.新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6)国家民委.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67)金炳镐,王铁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8)何龙群.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9)罗树杰,徐杰舜.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5.

(70)吴仕民.中国民族问题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71)吴仕民.民族问题与中国的发展[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72)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

(73)铁木尔.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一、二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003.

(74)毛公宁.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三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75)金炳镐、青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76)雷振扬.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2.

(77)贾东海.中国历代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78)彭英明.新编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213.

(79)王铁志.新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0)杨侯第.民族工作与人类学论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81)李红杰.也谈民族政策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4).

(82)余梓东.“民族政策”定义推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3).

(83)杨昌儒.民族政策与民族政策系统浅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9(4).

(84)罗树杰,徐杰舜.世纪之交中国民族政策调整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4).

(85)郭家骥.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J].云南社会科学,2002(5).

(86)王铁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政策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1(2).

(87)周平.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过程研究[J].学术探索,2000(1).

(88)李大健.我国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89)何伟华.对当代中国民族政策评估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90)龚志祥.民族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探讨[J].满族研究,2007(1).

(91)李安辉.社会转型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92)李安辉,雷振扬.建立健全民族政策监督制度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9(6).

(93)李安辉,王升云.社会转型期民族干部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1).

(94)金炳镐.民族理论政策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168.

(95)金炳镐.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60年[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6).

(96)青觉,严庆.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政治文化分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8(1).

(97)何龙群.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J].学术论坛,2003(2).

(98)王希恩.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的“反思”和“实事求是”——与马戎教授的几点商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99)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3).

(100)杨建新.中国民族关系理论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学辑刊(第一辑),2008.

(101)陈建樾.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民族问题的解决——评民族问题的“去政治化”与“文化化”[J].世界民族,2005(5).

(102)陈玉屏.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论争之我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7).

(103)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2000(4).

(104)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4(6).

(105)周平.中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

(106)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07)马戎.关于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100个思考题(一)(二)(三)(四)(五)[N].中国民族报,2013—04—26,2013—05—03,2013—05—10,2013—05—17,2013—05—23.

(108)“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的主要成员为雷振扬、段超、戴小明、许宪隆、李吉和、柏贵喜、李俊杰、李安辉、成艾华、谭必友、哈正利、彭建军等。

(109)雷振扬等.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3.

(110)雷振扬等.中国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7.

(111)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112)陆平辉.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3.

(113)敖俊德.关于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J].民族研究,1991(6).

(114)裴瑛.也谈散居少数民族概念及有关的民族法制问题——《关于散居少数民族的概念》质疑[J].民族研究,1992(5).

(115)彭英明.新编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213.

(116)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69.

(117)黄凤祥,谭传位.我国的散杂居少数民族概况[J].民族团结,1997(6).

(118)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0.(www.xing528.com)

(119)夏骏.谈谈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2).

(120)杨建吾.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以成都为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7).

(121)周竞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01(4).

(122)金春子.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J].中国民族,2002(3).

(123)广西民委城市民族工作调研组.广西城市民族工作调研报告[J].桂海论坛,2002(1).

(124)吉林省民委.正确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问题,促进城市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J].中国民族,2003(11).

(125)邓行.法律援助与城市少数民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3).

(126)林钧昌.城市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4).

(127)汤夺先.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5).

(128)徐合平.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保障——以武汉市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

(129)王奎正,朱朝晖.湖南杂散居区城市民族关系影响因素探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

(130)李吉和.现代城市民族社区功能探析——以武汉市回族社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

(131)汤夺先.试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与城市民族关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

(132)李安辉,王升云.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

(133)良警宇.牛街:一个城市回族社区的变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3.

(134)周大鸣,马建钊.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35)沈林.中国的民族乡[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233.

(136)铁木尔,赵显人.中国民族乡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71.

(137)覃乃昌.关于民族乡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2002(3).

(138)金炳镐.关于民族乡的几个理论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93(1).

(139)沈林.关于民族乡理论和实践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族,2002(1).

(140)卢贵子.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补充[J].中国民族,2008(5).

(141)马昌忠.我省民族乡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民族论坛,2002(6).

(142)湖南省政协民宗委.关于湖南省民族乡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J].民族论坛,2005(2).

(143)郭家骥,陈铁军.云南民族乡发展报告[J].今日民族,2004(8).

(144)丛革新,农东.南宁市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3(4).

(145)李安辉.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族乡政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4).

(146)马占伦.云南回族苗族百村社会经济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47)张跃.中国民族村寨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8)高发元.云南民族村寨调查·跨世纪的思考———民族调查专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49)肖青.中国民族村寨研究省思——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学术著作为对象的讨论[J].民族研究,2008(4).

(150)林文勋,张锦鹏,杨华星.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4).

(151)陈庆德,潘盛之,覃雪梅.中国民族村寨经济转型的特征与动力[J].民族研究,2004(4).

(152)陆平辉.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153)王锋.少数民族人口散、杂居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0.

(154)伊平.杂散居少数民族的权利得到保障[J].中国民族,1989(10).

(155)黄凤祥.我国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制建设[J].民族团结,1997(6).

(156)王允武.试论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保障[J].云南大学学报,1997(2).

(157)夏骏.谈谈散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保障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2).

(158)保定召.国家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权益(一)[J].今日民族,2003(5).

(159)徐曼.试论完善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立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3).

(160)肖俊.论城市散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律保障[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7).

(161)刘恒武.对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几点思考[J].民族大家庭,2006(2).

(162)李安辉.杂散居地区回族妇女权益保障的社会人类学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4).

(163)高芙蓉.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障立法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5).

(164)张海洋,良警宇.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65)葛忠兴.散杂居民族经济工作新思路[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66)马文余.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对散杂居民族的政策[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7(3).

(167)王秀德,黄万荣.对北京市部分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三农论坛,2003(1).

(168)吴梦宝,楼跃文.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民族团结,2004(11).

(169)陈志刚.对口支援与散杂居民族地区小康建设来自江西省少数民族地区对口支援的调研报告[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

(170)《中国民族》记者.共生互补: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访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许宪隆[J].中国民族,2008(1).

(171)许宪隆,沈再新.共生互补:构建散杂居地区和谐社会的实践理念[J].中国民族报,2008.

(172)许宪隆.共生互补: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J].中国民族,2008(1).

(173)袁年兴.族群的共生属性及共生逻辑[J].广西民族研究,2009(4).

(174)韦红.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

(175)毛公宁.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三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576—650.

(176)毛公宁.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三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589.

(177)乌小花.当代世界和平进程中的民族问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4.

(178)熊坤新,严庆.印度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J].国际资料信息,2007(1).

(179)贾娅玲.印度少数民族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2).

(180)刘军.以色列民族政策浅析[J].世界民族,2007(1).

(181)罗显华,刘新刚.前苏联解体原因再探——从民族政策、制衡机制视角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3).

(182)雷振扬.斯大林民族政策评析[J].东欧中亚研究,1992(4).

(183)杨虎得,熊坤新.前苏联民族政策中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警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1).

(184)马戎,李健.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Z].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08(46).

(185)马戎,李健.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Z].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10(71).

(186)马戎,李健.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Z].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10(77).

(187)马戎,李健.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讯[Z].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11(79).

(188)崔斌.试论穆塞维尼政府的民族政策[J].许昌学院学报,2007(3).

(189)宁骚.民族与国家——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国际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90)郝文明.中国周边国家民族状况与政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91)[俄]A·A·莫斯卡列夫.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及其演进阶段[J].贾小明、周泓译.世界民族,2002(5).

(192)[日]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93)Dreyer,June Teufel.China′s Forty Million-Minority Nationalities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94)Conner,Walker.The National Question in Marxist-Leninist Theory and Strateg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city Press,1984.

(195)Heberer,thomas.China and It′s Naional Minoritie-Autonomy or Assimilation?[M].Armonk:M.E.Sharp,1989.

(196)Dikotter Frank.The Discourseof Race in Modern China[M].London:Hurst ComPany,1992.

(197)Duara,Prasenjit.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98)Gladney.Dru C.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99)[日]松本真澄.评日本及欧美学者对中国民族问题之研究[J].鲁忠慧译.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2).

(200)[日]加加美光行.不知道的祈求[J].东京:新评论,1992.

(201)[日]毛里和子.现代中国政治[M].名古屋:名古物大学出版会,1993.

(202)[日]松本真澄.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M].鲁忠慧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5—16.

(203)马戎.民族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4.

(204)张海洋,良警宇.散杂居民族调查:现状与需求[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7.

(205)[美]特雷尔·罗兹.城市中的美国印第安人[J].王珊译.民族译丛,1993(2):26—33.

(206)[美]乔安尼·内格尔,C·马修·斯尼普.民族重组:美国印第安人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存战略[J].刘精香译.民族译丛,1994(2):1—15.

(207)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1950—1951年到中国四川考察,1977年考察中国城市市场。其作品中译本有《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华书局,2000),并发表了大量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科学研究、农村和农民、人口、民族、海外华人的论文。

(208)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4.

(209)[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10)[美]弗雷德里克·巴特.斯瓦特巴坦人的政治过程——一个社会人类学研究的范例[M].黄建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序.

(211)[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诗学与政治学[M].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1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该数为11个少数民族人口之和。

(21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214)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 097 600,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 300,台湾地区人口为23 162 123。香港、澳门少数民族人口,目前未见具体的统计数字。台湾人少数民族人口,据“内政部”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台湾“原住民”人口有52.6万,占台湾总人口的2.3%。

(215)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216)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基本情况手册[Z],2011:9—11.

(217)沈林等.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75.

(218)离散度,是衡量各民族人口按省份在全国分布离散状况的重要指标。

(219)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2005年度获奖调研报告汇编著[Z].2006:131.

(22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221)不含无法统计的佛教道教社会散居信徒。

(222)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来源于武汉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2012年5月。

(223)高祖第十七代孙安俊芝续修.安氏族谱[Z].2006年3月.

(224)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显示,山西省有回、满、蒙古、朝鲜、藏等34个少数民族,人口6.7万,有相对聚居的少数民族村58个。河南省55个少数民族成分齐全,有少数民族人口134.8万,其中80%居住在农村,主要分布在3个城市民族区、21个民族乡镇和869个民族聚居村。安徽省有55个少数民族成分,共有45万人。湖北省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257.97万,共有53个少数民族成分(缺乌兹别克族、德昂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湖北省总人口的4.4%。湖南少数民族人口有657.53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0.21%。江西省有畲、回、蒙古、苗、满等51个少数民族成分,人口12.5717万,占江西省总人口的0.27%。

(225)湖南省有98个,湖北省有11个,河南省有21个(还有3个民族区),安徽省有9个,江西省有3个,山西省没有建立民族乡,共有142个民族乡。

(226)根据铁木尔、赵显人的《中国民族乡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29—39)统计而成。

(227)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中国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乡基本情况手册[Z],2011:9—11.

(228)河南省人民政府网.http://www.henan.gov.cn/hngk/rkmz/[DB/OL].

(229)黄承喜,付春.湖北经济发展与中部各省比较[N].湖北日报,2003—01—03.

(230)湖北省有民族自治地方“一州两县”,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

(231)铁木尔,赵显人.中国民族乡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7—48.

(232)凌纯声,林耀华.20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33)杨昌儒.试论民族政治学的研究对象[J].贵州民族研究,1997(2).

(234)石亚洲.关于建立民族政治学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3).

(235)石亚洲.关于建立民族政治学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3).

(23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237)魁阁是“呈贡魁星阁”的简称。1939年至20世纪40年代初期,费孝通任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合作的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40年,为了避开日本战机的轰炸,研究室迁移到呈贡魁星阁。此后,费孝通便在那里召集社会调查和学术研讨活动。参加“魁阁”学术活动的,既有人类学家,也有社会学家,如张之毅、许烺光、田汝康等。费孝通的禄村研究、许烺光的“西镇”(喜洲)研究、田汝康的“摆夷”(傣族)村寨研究以及林耀华的《金翼》,这些研究都是田野调查的典范。

(238)[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前言.

(239)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2—188.

(24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3.

(24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

(242)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87.

(24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

(244)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3.

(245)图道多吉.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44.

(246)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4.

(247)雷振扬.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我国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J].社会主义研究,2002(4).

(248)[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前言.

(249)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17.

(250)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2.

(251)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45.

(252)文化普同论(universalism)是关于人类的普同性认知,即世界上现存所有的人类都是同一种属,任一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进化。

(25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13.

(254)夏建中.社会人类学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前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