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宜昌发展战略初探:中部崛起视角下的成果

宜昌发展战略初探:中部崛起视角下的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键词中部崛起;湖北宜昌;发展战略继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振兴东北战略之后,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勾出了美丽画卷。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宜昌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机遇。中部崛起对宜昌是机遇,但是更多的是挑战和责任。

宜昌发展战略初探:中部崛起视角下的成果

马婧婧1 马学军2

(1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宜昌市人民政府,湖北宜昌443000)

摘 要 在中部崛起视角下,分析了宜昌市发展基础与环境,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宜昌市的发展战略对策: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旅游业、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和建立效能政府等策略。

关键词 中部崛起;湖北宜昌;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振兴东北战略之后,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勾出了美丽画卷。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是我国发展新阶段整体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湖北省的重点城市之一的宜昌也迎来了经济社会大调整、大发展、大提高的历史机遇。如何立足现有的基础和优势,抢抓机遇,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中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宜昌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1 发展基础与环境

湖北经济重心在武汉,但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除了武汉外,宜昌、襄樊分别处于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优区域位置,应该发展成区域经济中心,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同时,宜昌位于中国中部东西向联系的主发展带上,处于武汉经济圈、重庆经济圈之间,具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此外,宜昌还是东部发达的经济科技与西部丰富资源的结合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东进中接的战略要地,其区位优势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拥有丰富的资源。宜昌水能蕴藏量达3 000万kW以上,可开发利用量达2 500万kW。是我国水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矿产资源数不胜数,现已探明的矿物有49种,占全国已知矿的1/3,占湖北省的45%。

具有通达的交通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宜昌237km,国家已将宜昌港列为我国内河重点扶持的二十八大港口之一;南北铁路大动脉——沪蓉高速公路以及即将动工修建的沪渝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宜昌真将成为陆上区域性交通枢纽;三峡国际机场已开通宜昌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武汉等国内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宜昌至香港的包机航线也已开通,区域性的航空中心地位正在形成。

初具特色的产业。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其销售收入占规模内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71.9%,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及其太阳能电池项目正在建设之中;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两坝一峡”(三峡大坝、葛洲坝、西陵峡)等旅游精品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撑。

相对充足的人力资源。全市总人口415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基础教育比较扎实,中等职业教育处于全省前列,高等教育比较发达,拥有一所综合性大学——三峡大学和3所职业技术学院

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居武汉之后、全省第二位,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2 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部崛起对于宜昌等中部城市是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部地区的发展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夹击下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宜昌虽然三峡大坝工程的强力带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始终不能与东部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相距甚远。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宜昌获得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机遇。

一是承接机遇。我国东部沿海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寻找机会向内地转移,这给中部产业崛起提供了机遇。宜昌处在中部地区的优势区位,具有得天独厚的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二是带动机遇。三峡工程的综合效应的带动机遇。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将正式建成,随着三峡大坝由工程建设期转为运行收益期,必将在更宽广的领域影响和带动宜昌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后发机遇。后发展也是一种优势,即后发优势。后发展的国家、地区总可以利用后发展的机会,对发达国家、先进地区的制度和技术直接或者间接“拿来”,跳过某些发展阶段,直接在较高基础上发展,赢得时间和机会。宜昌正处在“后发”的有利时期。

中部崛起对宜昌是机遇,但是更多的是挑战和责任。

一方面,发展不够仍然是宜昌的最大实际。宜昌刚刚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离高级阶段还差几个层次。所以客观地讲,要抡抓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发展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宜昌经济社会发展自身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支撑宜昌又好又快发展的优势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二是经济结构亟待调整。三是城市功能欠完善。

3 发展思路与对策

3.1 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

2006年发布的“十一五”规划,宜昌市在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是: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总目标和“把宜昌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基地、初步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使经济发展速度和综合经济效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改革和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成为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以上规划,本文将宜昌市发展战略定位为:一是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同等城市发展前列;二是要成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三是要成为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

3.2 宜昌市发展战略具体目标

宜昌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虽然经济社会基础还比较薄弱,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难题,但是只要创新发展思路,扬长避短,克难奋进,根据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实现区域的腾飞时日可待。本文就未来十年的具体目标提出如下设想:①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③改革开放充满活力。④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入。⑤保护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3.3 宜昌市发展战略措施

3.3.1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www.xing528.com)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化工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工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以长江为轴线,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把沿江经济带建成现代工业的集聚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成为要素承载能力最大、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经济带。

调整产业结构。全力做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同时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做好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加强产业之间的协调配套,着力发展并形成两个以上过500亿的产业集群。

3.3.2 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紧紧依托三峡旅游核心品牌,突出三峡大坝的龙头地位,着力推进旅游交通网络化、旅游城镇特色化、旅游景区精品化、旅游企业集团化、旅游环境生态化和旅游服务规范化,努力把宜昌建设成为三峡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和中国最佳观光旅游城市,把长江三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交通、现代物流、金融、通讯、商贸、房地产、中介等服务行业,完善游、购、娱、吃、住等配套设施,推进交通、酒店、景区、旅行社一体化经营,增强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力争星级饭店100家,其中五星级达到10家以上;有2家旅行社进入全国双百强。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现代工程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继续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工程、工业等专题旅游。力争4A级景区达到20个以上,5个进入5A级行列。

3.3.3 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和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水果畜牧蔬菜、水产、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力争六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特色产业专业村比重达到90%。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优培强采花毛尖、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清江鱼、高山蔬菜等10大品牌。

二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力争未来10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企业达到30家,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有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三是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重点是全面完成新建和改造末级渠道、集雨抗旱水池、通村硬化道路等基本任务,农村沼气用户达到50%以上,全面解决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搞好乡村布局和建设规划,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3.3.4 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坚持引导企业树立“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观念,让生产工艺流程中一个环节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个环节的原料,通过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必须积极探索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循环之路。企业与企业的循环就是将一家企业产生的废物变为下一家企业的原料,努力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循环利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循环,就是不仅注重生态工业的提高和发展,还积极推动产业之间“循环链”的延伸和对接。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

3.3.5 深化改革开放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则、运转灵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法治型、服务型政府。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和创新力度,着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任务。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推进园区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在引进国际国内一流企业和重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上取得新进展。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强五类出口基地建设,建设国家级精细化工出口创新基地。

3.3.6 优化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内各级政府要重点抓好交通、城镇、新农村等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工作。利用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建设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大通道,加快国省道和县乡村公路的路面改造和维护,形成东西贯通、南北连接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构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加强港口群建设,提高三峡坝区通航能力和集疏运能力,打造长江中上游航运中转中心。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重点是拓展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城市组团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市场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3.7 建立效能政府

首先,提高政府公务人员整合协调能力。整合协调能力是一种统筹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提高整合能力,关键要学会沟通协调:有效的沟通协调不仅能调节人际关系,减少内耗,促进内部的团结、和谐,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且能加强组织间的联络、协作,建立广泛、持久、良好的合作关系。其次,行政执行力的强弱,行政执行流程起决定性作用。明晰的、顺畅的行政执行流程要求有行政执行所需要的流程机制、流程时间和流程人员的有机组合。在现在政府管理模式中电子政务是现在政府管制的革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对公众信息传递的质量,提高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效率,既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意愿创造物质条件,又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电子政务建设有助于拉近公民与政府的距离,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推动政府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宜昌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宜昌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文件[R].

[2]郭有明.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1日在宜昌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R].

[3]宜昌市人民政府.宜昌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在2006年3月1日在宜昌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Z].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