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沫若从乐山沙湾到北京

郭沫若从乐山沙湾到北京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沫若是复杂的,异议是难免的。右为郭沫若父母居室、兄长居室。多伦路、溧阳路郭沫若旧居现均为民居,未有妥善保护。抗战期间,郭沫若由武汉到重庆。结果当天郭沫若临时入城未到,易君左等人前往。

郭沫若从乐山沙湾到北京

三 郭沫若:从乐山沙湾到北京

如果你没有到过乐山沙湾,你是无法想象郭沫若童年、少年的时光的,你对郭沫若的感受可能要少一份真切。如果你没有寻访过郭沫若的人生足迹,你是无法想象郭沫若“戎马书生”的本色的,你对郭沫若的理解可能要少一份真情。郭沫若是复杂的,异议是难免的。回到历史现场,郭沫若是真实的,鲜活的,不容你“注水”或“减肥”。不管怎么样,细数中国文人,“全能冠军”式的人物,东坡之后有沫若。

1.乐山沙湾故居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11月16日出生在四川乐山沙湾镇。乐山沙湾郭沫若旧居坐落在沙湾镇老街中段,背负绥山(即峨眉山第二峰),面对沫水(即大渡河),由一座四进三井穿斗木结构的青瓦小四合院平房和一个后院组成,坐西向东,共有大小房舍36间,建筑面积1108平方米,占地面积2148平方米。1980年7月7日郭沫若旧居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修复对外开放,1995年11月旧居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旧居最早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整个旧居“四进三井”不是一次修建而成,而是分三次逐步扩建发展成现在的格局。正门上方高悬钦赐“贞寿之门”门匾,于1980年恢复时由罗孟汀手书。

临街最外侧是两间经商的店铺,叫“郭鸣兴达”号,寓兴旺发达之意。二进横匾“汾阳士第”,意为郭氏为唐汾阳王郭子仪后裔。二进、三进陪房左为郭沫若诞生处及郭沫若1912年与张琼华结婚时的洞房及郭家的厨房、酒房。右为郭沫若父母居室、兄长居室。后院为绥山山馆——郭家的私塾和花园,这里是郭沫若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郭沫若早年的诗作《早起》《茶溪》《邨居即景》等即作于此。在后花园左侧建有“郭沫若手迹书法碑廊”,飘逸、潇洒的“郭体字”显示出郭沫若书法艺术的丰富多彩。

与旧居相连的是郭沫若故居博物馆,占地2233.34平方米,为一楼一底的三合庭院仿古式建筑,馆内亭台相接,环廊相连,竹木森森,池水涟涟。博物馆馆名由中国著名书法大师楚图南题写,陈列大厅内,陈列有郭沫若的小学毕业证、中学成绩单、北伐军官服和《女神》《屈原》《甲申三百年祭》等大量名著、名篇及《郭家家谱》、历史照片、文物和生平事迹资料,详实地记录了郭沫若从山野顽童到文坛巨匠的历史轨迹。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郭沫若故居博物馆受到影响,现已全部撤除,正在纳入郭沫若公园的规划建设中。

在乐山市沙湾区的滨河绿带内,面对沙湾城市主干道,背靠大渡河和东山,矗立着郭沫若铜像,人像高3.6米,基座高2米,配有诗词书法石阵,展开长度33.6米。铜像创作于1986~1987年之间,1990年安装并塑石刻诗于沙湾滨河绿带。

2.沪渝京的居留地(www.xing528.com)

上海哈同路——多伦路——溧阳路——重庆张家花园——天官府——全家院子——北京什刹海——大寨虎头山

郭沫若曾经在上海居留多次。1916年的夏天,郭沫若在东京与安娜一见钟情。五四运动以后,郭沫若往返奔波于上海和日本之间。1923年,安娜带着三个中日混血儿来到上海,一家五口寓居在哈同路民南里(现延安中路1238弄30号)。因环境嘈杂,条件艰苦,一年后,安娜离开上海。1927年11月~1928年2月,郭沫若居住在上海多伦路201弄89号,为坐东朝西的石库门建筑,二层楼房,面积62平方米。在此期间,郭沫若补译了歌德的名著《浮士德》。1946年5月~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在上海溧阳路1269号,为坐北朝南二层楼旧式花园洋房,建筑面积406平方米。这里曾是上海民主人士联络聚会的处所。1946年8月邓颖超、李维汉曾假此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进步文化人士曾假此为朱德60寿辰举行庆祝会。后中共代表曾假此揭露美国对中国内战假调处真进攻的罪行。宋庆龄主办的“募集贫病文化人救济基金义卖游园会”曾假此召开发起人会议。多伦路、溧阳路郭沫若旧居现均为民居,未有妥善保护。

抗战期间,郭沫若由武汉到重庆。在渝期间,郭沫若曾在观音岩张家花园、七星岗天官府和赖家桥全家院子三个地方居住过,也曾在北碚北温泉公园的竹楼短时间居住过。郭沫若重庆旧居“天庐”在今天官府6号(原21号),1984年失火烧毁,现已改建新房。赖家桥全家院子在重庆城郊、歌乐山麓,是一座清朝晚期风格的四合院建筑。1939年,为躲避日军轰炸,郭沫若一家迁到了全家院子,因郭沫若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家院子也成为“第三厅”和“文工委”的乡间办公地。郭沫若住在赖家桥时,每年都要去游览飞雪崖,甚至一年两游。飞雪崖在重庆以西四十余公里,位于梁滩河上,其地名四塘,在巴县土主乡境内。乾隆元年(1736年),巴县籍翰林李为栋作《飞雪崖赋》序云:“崖去渝城六十里,相传太白、东坡皆题诗崖间,风雨残烛,泯然犹存。”其赋乾隆五年(1740年)刊于崖畔,今犹可见。民国《巴县志》:“宋淳熙间,状元冯时行修层阁于崖畔,复于溪石上凿九曲池,引水流觞,以资胜览。”九曲池凿在岩上河床之左,其右边崖畔刻“雪涌云飞”四个大字横匾,相传为苏东坡所题。郭沫若多次游览飞雪崖,曾撰《飞雪崖》,铺叙其风物,详考其史迹。1943年,土主乡人与郭沫若等相约修禊飞雪崖。结果当天郭沫若临时入城未到,易君左等人前往。这些名人资源需要充分利用,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文化事业发展。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它在歌乐山西面,老成渝公路经过此地,现在的渝遂高速从旁边经过,属沙坪坝区西永镇。现在从沙坪坝区出发,穿过连接城区与大学城的歌乐山隧道,只需20来分钟的车程,便可到达原来由老成渝公路翻山而行需要2小时左右的西永镇赖家桥。这里曾是第三厅抗战时期的郊外办公场所,一大批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知名文化人士和进步的专家学者在此度过了峥嵘的抗战岁月。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938年12月,郭沫若随周恩来来到重庆,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0年,国民党政府撤销第三厅,另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郭沫若任主任。在重庆,郭沫若先住市内天官府8号张家花园,后来张家花园寓所被日机炸毁,他的副官到巴县第三区西永乡赖家桥,以每月两个大洋租借尹氏兄弟的侧房,作为郭沫若的住房和后来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这就是全家院子。与此相距不到一华里,是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办公室三塘院子。全家院子是一个山色蓊郁的山间小院,背后是歌乐山,前面是万亩良田,因院子周围多香蕉,乡人称香蕉园。1939年秋天,郭沫若偕夫人及子女搬入居住。1940年,郭平英出生在这里。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成为抗战文化宣传的主战场。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就创作于此。在这期间郭沫若还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当时一大批文化界的知名人士如洪深、阳翰笙、高龙生、白杨张瑞芳等人,都是全家院子和三塘院子的常客。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重庆。2000年9月,重庆郭沫若旧居被重庆市政府列为直辖市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并于9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已建成的“重庆郭沫若旧居”展览馆,是一座独立的二进四合院平房,面对老成渝公路。前屋正厅是郭沫若厅长的住所兼办公室。东厢房是五处、六处办公室,处长分别是胡愈之田汉,西厢房则主要是七处办公室。田汉主管抗战艺术宣传,麾下三个科长分别是:一科科长著名戏剧家洪深,二科科长著名导演郑用之;三科科长著名画家徐悲鸿

北京郭沫若故居现为郭沫若纪念馆,大门上方悬挂着邓颖超题写的“郭沫若故居”牌匾,位于北京什刹海前海西岸,占地7000平方米。1982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前身是清代和珅的王府花园,后因和珅被抄,花园遂废。同治年间,此处成为恭亲王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时,恭亲王后代把此地转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的驻地。1963年11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迁居至此,直至1978年去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15年。

故居大门对面是砖砌照壁,大门内有一座小土丘。故居垂花门内是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和后罩房。入垂花门进四合院,东西厢房及后排东房为生平陈列室,展示郭沫若诗人、学者兼战士的一生及其在文学、历史、考古、翻译等领域中的成就和为和平运动所作的贡献。前排正房分别是客厅、办公室、卧室,穿过小月季园,后排正中是郭沫若夫妇研磨书法的地方,它们都依旧保持着郭沫若在世时的状况。

垂花门、正房与东西厢房之间由回廊相接。院中牡丹丛生、海棠高大。郭沫若的居室在正房,有卧室、会客室、办公室和后罩房连在一起。四合院的西侧房间是当年郭沫若存放手稿和藏书的书库。院中的银杏与牡丹是当年郭沫若夫妇亲手种植的。纪念馆现藏有郭沫若生前大量著译手稿的原件及研究工作所用的书籍,特别是一批有关《管子》研究的线装书很有价值。

1978年4、5月间,病危的郭沫若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的子女郑重交代后事:“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郭沫若走完86个春秋的人生历程,在北京逝世。追悼会后,郭沫若的骨灰于6月20日用飞机撒到了大寨虎头山周围的层层梯田之中。郭沫若逝世5年以后,昔日的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魂归故里,骨灰埋在了虎头山。1992年11月16日,在郭沫若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大寨党支部、村委会为郭沫若立起一座汉白玉纪念碑。郭沫若墓碑与陈永贵墓地相距大约不到二十米。纪念碑正对着狼窝掌沟。碑的正面刻着“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九个大字,墓碑背面刻的是郭沫若《颂大寨》诗的手迹:“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纪念碑旁边的说明牌介绍了墓碑的立意:“纪念碑寓意深刻,碑后的白墙象征着白纸,碑座象征砚台,松柏象征毛笔,祝愿郭老在大寨有永远诉不完的心曲,写不完的话题。”一代文化巨人的纪念碑与农业劳模的墓碑在虎头山上并峙相映,成为奇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