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佛教方志研究及《全元文》补遗

明代佛教方志研究及《全元文》补遗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众多明代佛教方志收录了大量的元人作品,多未被《全元文》收录,这些元人作品具有珍贵的文史价值,是研究元代文史的又一资料来源,也应受到元史研究者的重视。《全元文》第48册收有其文,但《师子林记》一文为《全元文》遗漏。

明代佛教方志研究及《全元文》补遗

第二节 明代佛教方志与《全元文》补遗

新近出版的《全元文》,皇皇巨著61册,1180卷,有元一代汉文文章,网罗殆尽。当代学者对此评价甚高,认为它是新时期中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又一项划时代壮举,是元代文史研究一个新的巨大资料宝库

当然,如此浩大的学术工程,典籍繁多,时有遗漏也是必然。为了更好地深入开展元代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做好《全元文》的补编、补遗、修订工作,仍是元代文史工作者在以后若干年间的一项艰巨任务。而众多明代佛教方志收录了大量的元人作品,多未被《全元文》收录,这些元人作品具有珍贵的文史价值,是研究元代文史的又一资料来源,也应受到元史研究者的重视。

笔者由于兴趣所致,近年对明代佛教方志经常翻阅,注意到有大量的元人作品收录其间,这些文章或是佛教僧人的感遇之作,或为世俗士大夫畅游交往所作,境界高远禅意浓浓,文史价值较高,且多未被《全元文》收录,甚为遗憾。今以《全元文》(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4年版)、《全元文索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为参考,在部分明代佛教方志中,检录元人作品10余篇,补遗如下,为以后《全元文》的全面补订稍尽绵力。

1.杨维桢《清凉尊者传》。见于《长水塔院纪》(明万历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又见于白化文、刘永明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续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

尊者名翰,字古清,清凉道人其自谓也。抚之金豀祝氏子,自幼警悟,七岁能口占诗,皆惊人。长有四方志,游华盖山,见邵虞庵先生,先生信其人品,与语文字觳难,皆一一辨析中肯,遂以古诗文名,余及书画,妙于墨龙,然势家求之不能浔也。img65冠不乐仕,乃为浮屠,学浔度于金陵大龙翔寺忠禅师,靳州五祖寺意禅师辟为书记,移扬州天宁寺首座,镇南王礼之如师,赐紫衣玉佩,庐州宣让王出令书俾往某山,力谢曰:“顶华冠坐广筵,素食尸位不啻乞墦,吾不忍为兵变。”渡江寄迹云间,泖心江淛大相闻其人,使使召见,三辞不可无见,为设华严会,小西天寺讲出世法。三日夜奔走公卿、将吏及市井郊鄙,牛丁马走争瞻快听,若亲见伽叶,人称曰生阿罗汉。法筵撤,即乞归宿,食无定所。今托钵云间四方,檀施金帛珍宝,随受随弃,不为土术因果龛,身外无一丝长物。其在五祖时,受意师旨,简别孔子骷髅、达摩鼻孔,而其自题像,则曰汝非儒,亦非释,一人不识则知尊者之道,不随两边,有出意师外者,决非庸沙门所能识也。

铁史曰:“大道一降散为九流,于是三角鼎天下矣。师殊师门,各门门孔者,仇佛门,佛者仇儒甚矣乎,大道之裂也。今翰师发一冠,儒按:杨维桢,《明史·文苑传》有传。《四库全书总目》卷30曰:“维桢字廉夫,号铁崖,山阴人。泰定四年进士,初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转建德总管府推官,擢江西儒学提举。未及上而兵乱,遂不复仕,放浪于诗酒歌舞之间。明初命修礼乐书,旋以老病辞归。”他自号甚多,除号铁崖外,又有梅花道人、铁笛道人、喜春道人、抱遗老人、东维子等号,文中“铁史”亦是其号。明初杨基《寄杨铁崖先生》诗曰:“不见云间杨铁史,寮中七客近如何?老来诗句疏狂甚,乱后文章感慨多。”[2]他在诗、文、戏曲方面多有建树,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著作。《全元文》第41—42册收有其文。《长水塔院纪》中《清凉尊者传》一文为《全元文》遗漏。

2.危素《师子林记》。见于《师子林纪胜集》卷上(清咸丰10年刊本,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又见于关晓霞、张智主编《中国园林名胜志丛刊》(广陵书社2006年影印)。

师子林者,天如禅师之隐处也。师既得法于天目山中峰本禅师,退藏于松江九峰者十有余年,吴门之问学于师者买地于郡城屡、齐二门之间,实故宋名宦之别业。林木茂密,盛夏如秋,虽处繁会,不异林壑,遂筑室奉师之。屋虽不多,而佛祠、僧榻、斋堂、宾位,萦回曲深,规制具备,林中坡陀,而高石峰离,立峰之奇,怪而居中,最高状类师子,其布列于两旁者曰含晖,曰吐月,曰立玉,曰昂霄,其余乱石磊瑰,或起或伏,亦若狻猊然,故名之曰师子林。且谓天目有岩,号师子,是以识其本云。立玉峰之前,故有栖凤亭,容石磴,可坐六七人,遗基在焉。架石梁,绝涧名小飞虹,昔人刻字尚存,修竹万个,绕其三面。高昌石岩公为书菩提兰若,榜其门简,斋公题其为燕居之室曰卧者也,颠一童,释者也。衣冠头颅若有二,而道未常二也。余犹怪黄梅之传者以孔子骷、达摩鼻自相尔。我读尊者自像偈,始有得其人,非黄梅七百僧也。昔唐澄观于儒书最博综,说法上前,上心清凉,因赐号清凉国师,清凉之道亦由儒浔,今翰自谓不假上锡,谓清凉自浔,诸其己故,吾特传之者非舆。”

云,传法之堂曰立雪,庭有柏曰腾蛟,梅曰卧龙,皆所名。今有指柏之轩,问梅之阁,盖取马祖赵州机缘以示其来学。曰冰蚕之井,玉鉴之池,则以水喻其法性云。师子峰后结茅为方丈,扁其楣曰禅窝,下设禅座,上安七佛像,间列八镜,镜像互摄,以显凡圣交参,使观者有所警悟也。

师名维则,庐陵之永新谭氏,世名家。初阅雪岩钦禅师禅铭,感其言之,勇猛精进,励志求学。海印如禅师道国永新,问答有契,时师才二十余,如禅师大奇之,其后乃师事本禅师最久,付授之外,深造远诣,莫可涯矣。本禅师尝嘱师发明首愣严之旨,因参酌诸家异同为《会解》行于世,吴楚之名刹多欲屈师主之,而师坚卧不应,四方之为学者奔走其门,皆虚往而实还,师之为教。(阙)

按:危素,《明史·文苑传》有传。《四库全书总目》卷60曰:“素字太朴,金溪人。元至正中,官至礼部尚书、参知政事、翰林学士承旨,出为岭北行省左丞,后退居房山。淮王监国,起为承旨如故。明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后因御史王着等论素不宜列侍从,谪居和州以卒。”有《书学传授》、《书史会要》、《宋濂学士集》、《书林藻鉴》等著作。《续集稽古略》卷2曰:“危素字太朴,金溪人,以文学知名。元末官至学士,元亡,欲投井死。僧大梓挽出曰:‘国史非公莫知,公死,是死国史也。’后仍为学士,谪和州。”《全元文》第48册收有其文,但《师子林记》一文为《全元文》遗漏。

3.元僧昙噩《明州戒香寺哑女传》。见于《柳亭庵志》卷上(明弘光年间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又见于白化文、刘永明主编《中国佛寺志丛刊续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影印)。

哑女者,世莫详其氏族,然亦不知何许人也。宋熙宁中见于明州之戒香寺,年可十七八,状媸蠢口,吻流涎液,作咿唔声,似不能言者,双鬟垂耳后,身腿疏布,未尝带曳,手跣足行市井间。所至见惨容,则其家有凶祸,见喜色,则其家有福祥。人得候之,为趋避计,皆效寺于时,俗以白檀戒香名之。女于常住,无他役,惟日持帚,遍扫寺地而已,晨粥午饭则取其余残,随多寡杂,羹湆柒滓,食之而去。所游无常处,或微察其往,则闻见没于寺之殿后云。

中大夫周公锷方读书,治举子业,屡至其家,虽默讷犹能诗,公叹其非常,至必延以素馔。有老尼八十余,尝与女赴斋,公家未及食,忽起书偈于壁曰:“三界火宅,众苦具备,报汝诸人,早求出离。”掷笔不食而去,老尼因谓公曰:“偶于天台识之,天台之人已传其未维卫佛矣,抵今且四十年,颜貌不少变,可怪也。”一日,造公家,公方趣装,将应举京师,女辄大笑不止。公疑焉,再三问所以然,遂索纸笔作长句饯行,云:“风波未息,虚名浮利,终无益,不如早去陪蓑笠,高卧烟霞千古企难及,君今既已装行色,定应雁塔题名,籍他年若到南雄驿,玉石休分,徒累卞和。”泣公得而袭,藏之惟谨。寻露卧镇明岭下,或诃以不简,遂起归寺,长吁而逝,时三月三日也,公为具棺榇,瘗之柳亭。公后见之京师。惊问曰:“汝哑女耶?”女挥手不答,骤步去,逮公归乡,而发其瘗,则空棺存焉。旧有诗百余篇,其指舆趣寄,大略似寒山子,而谶记之语往往犹应。

乡士卫开,邂逅一道人于洛阳族邸。日,李士宁谓开曰:“君乡里戒香寺哑女者,过去维卫佛也,若归,可往礼拜。”问其状,曰:“缩臂扫地者是也。”归而访之戒香,一尼曰:“圣姑坐化年余矣。”示其画像,如士宁指,炷香作礼,以不见其生为恨。明年过钱塘,寓书吏陈式家,见小儿数十,拥一尼童入门。哗传曰:“哑女哑女。”开惊,顾女索纸笔,留偈曰:“大地山河十阿谁,了无一法可思惟。夜来处处鸣钟钹,敲破骷髅人不知。”复于后书“无去来”三字,开于是趋前再拜,述戒香获睹遗像之意。乃复书曰:“弥山上摆铎,大洋海底摇铃。若问哑女姓字,只此便是真名。”门径去。开复追问小儿:“哑女何人?”曰:“维卫佛也。”又问:“尔等何人?”曰:“问取哑女。”忽俱不见。

吾乡古号三佛地,三佛者,育王之释迦舍利,岳林之布袋弥勒,补陀之观音也,或谓补陀菩萨耳。既以为佛,似不类顾,岂戒香之哑女欤。哑女,维卫佛也。以之而三,孰日不可。然考之郡乘诸书,无所著见,虽尝于石盘公《统纪》中略言之,而未甚悉。故论者犹断简然,莫之定。无着上人无染,世居鄞,其族实邻戒香,儿时嬉戏,一老尼出此传,使习读而录得之。戒香既再毁,染亦出家,从师别源公于永嘉之寿昌。因燕语及乡里事,念欲举之以对,而遗忘不能启,日延复归,而求之故筪中,幸无恙,是非神物所呵护哉。至正丙申冬,予获专一榻玉几之东庵,染方养道普同塔下。予每造之,则出以见示,且俾刊正其词,复将图像于其上,以勒之石,为戒香常住。庶几于染护法之志,同以不朽也。明年丁酉春本尊涅盘日,四明梦比丘昙噩焚香拜书,至正丁酉十一曰吉住持良玉等立石。

按:僧昙噩,元末明初之人。《浙江通志》卷199曰:“号梦堂,姓王氏,住慈溪东皋寺,与金华修道先生胡公游。”《俨山集》卷25曰:“(明朝)国初,越僧昙噩,字梦堂,能诗。”《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之《御选明诗姓名里爵八》曰:“昙噩,字无梦,又称梦堂,族姓王氏,慈溪人,洪武初诏对,以年老放还。”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记载较详细。曰:“禅师梦堂,名昙噩,与楚石琦同籍明州。琦出象山朱氏,噩出慈溪王氏,同出元叟之门,同赴明君之诏。噩之祖父,以仕显家,贵且富,罗绮交错。噩生其间,为童时,喜衣布裘,喜餐蔬食,喜坐静舍,目不遍眨,如在定僧伽。然与世交,谈吐风云,变幻莫状也。于诸子史,一阅不再。因游郡城延庆讲堂,见六祖《坛经》,遂窃怀归翻读,连日夕不释手,乃至忘餐寝,竟辞脱发,父兄莫能阻之。具戒,遍历禅丛,乃罢参于径山。噩事径山既久,名知林下,深圣禅寺请噩,噩则欣然肯来,居无何,迁开寿,谙熟典故,师僧皆从之。噩画一规,曰:‘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罚油若干。’一僧每逢朔望,纳油库司,读梵网经,一僧纳油,读传灯录,一僧纳油读易。噩笑而怜之曰:‘立法之弊,宁至此乎。’及移居天台国清寺,年垂七十矣,耳聪目察,敷扬宗旨,有道衲子趋焉,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年八十有八,赴明天子之诏,馆南都天界,天界金白庵,名驰当世。学冠诸老,与噩夜话,词气尽索,退而雅称曰:‘此翁齿牙带戟,不可与争衡也。’噩南归,虚其名位,而规训门人。复说偈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要得分明,涅盘后看。’泊然示化,时洪武辛亥,其年八十九矣。”[3]

《续集稽古略》卷2曰:“无梦禅师讳昙噩,字无梦,号酉庵,慈溪人,族姓王,母周氏。幼业儒,藻思浚发,礼广法院子文良公为师,就雪庭传公剃染,受戒昭庆,……后依元叟端公,咨叩朗然。延祐初奉诏敷陈金山水陆佛事。至元间出世庆元宝庆,再迁开寿,三转国清。帝师嘉之,锡以衣号。海风飘荡,屋庐遍覆,师能坐镇不倾。师戒诸徒众曰:‘研究空宗,当外形骸忘寝食,以消累劫宿习,然后心地光明耳。’洪武二年诏征有道僧,而师预焉,馆于天界寺。既奏对,上悯其年耄,放令还山。是年二月命弟子曰:‘三界空华如风卷烟,六尘幻影如汤沃雪。亘古亘今唯一性独存,吾将入灭。听吾偈。’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要得分明,涅盘夜看。’言讫,敛目而逝,年八十九,塔于天台清凉山。”

其代表作为《新修科分六学僧传》,撰述于元至正丙午六月,《全元文》没有收录,今补充《明州戒香寺哑女传》一文。

4.太尉沈王璋疏请,赵子昂书《高丽众檀越布施增置常住田土碑》。见于《高丽华严教寺志》卷7。

一置到余庆寺福寺主,民田乙顷三十六亩乙百四步,其乙契租米乙百乙十乙石九斗五升,坐落嘉兴路嘉兴县迁善乡三十四都吴字围。

一置到裕庵安山周八副使等民田乙顷七十九亩二十四步,其九契租米乙百三十五石四斗三升,坐落嘉兴路嘉兴县思贤乡三十四都问字等围。

一置到时思庵立大师民田三十亩三角,其乙契租米二石五斗,坐落嘉兴路嘉兴县迁善乡三十四都吴字围。

一置到善现院源主民田一十一亩,其一契租米八石二斗五升,坐落嘉兴路嘉兴县迁善乡三十五都三往字围。

太尉沈王疏请无言教讲,主持杭州路高丽惠因华严教寺,开堂说法,领众焚修,祝延圣寿万年者圆宗深证。法师钟晋水之英,道统亲传王子,盛东藩之教,眷彼云林胜践,犹吾乔木,故家佛智灵,源无言教。宗主悟自华严,空诸法界,四登宝座,既尝围绕象龙,高踞玉岑,端可鞭笞,鸾凤敢轻付托,宝重弘通,结三生未了之缘,益坚誓愿,成万古不磨之业,何俟它人雨施云行,天长地久。

延祐二年九月 日疏。

推忠揆义协谋佐运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尉、上柱国、驸马都尉沈王璋疏请,赵子昂书。

5.《大功德主沈王请疏》。见于《高丽华严教寺志》卷7。

太尉沈王:浙江杭州高丽慧因华严寺,实我东国王子、大觉国师传法道场,今劝请景严福主住持祝延圣寿者,惟成家法。王子有饮浙江水,千亿年心持大藏华严经,得跨蓬莱风,三万里意,扬舲东海,卓锡西湖。景严福公讲主,妙运玄枢,洞融法界,清挹吴山,标致识禀;辽天宏探,晋水渊源,德当此地。眷兹旧物,贲以新函,续大觉国师一点法灯,长明不昧。祝当今皇帝万年睿算,无疆惟休。谨疏。皇庆二年三月疏。

按:上两文为太尉沈王璋文,太尉沈王璋即是元大德十一年至延祐三年在华授封沈王的高丽王璋。《元史》卷108《诸王表》中曰:“王璋始封沈阳王在大德十一年六月戊午,改封沈王在至大三年四月己酉,王暠袭封沈王在延祐三年三月辛亥。”“高丽王璋,延祐六年以驸马袭封。”故上文有“驸马都尉沈王璋”之称。沈王璋在华期间,与佛教接触甚多。《元史》卷116曰:“至大二年正月,太后幸五台山作佛事,诏高丽王璋从之。”《道园学古录》也记载天目山有狮子岩,智觉禅师佛法高深,“驸马太尉沈王璋使人从师问法”[4]。杭州慧因寺是高丽王子义天远渡东土、学佛修行的圣地,因此沈王璋与慧因寺的交往更是过密。上两文即是沈王璋布施给慧因寺田产、推选慧因寺住持之文,《全元文》没有收录。

6.《杭州慧因寺住持慧福答谢沈王璋疏》。见于《高丽华严教寺志》卷7。

推忠揆义协谋佐运功臣、开府仪同三司、太尉、上柱国、驸马都尉沈王、使臣咨议参军洪沦等只奉本国王命,屈古杭印造大藏尊经五十藏,施诸名刹,杭之上竺、下竺、集庆、仙林、明庆、演福、慧因、崇先、妙行、青莲、惠力皆有焉。督临之暇,挟二三友散策湖滨,因投本寺,唯见凝尘满座,风景萧然,兴感形怀,大觉国师受经之地,坠弛若此。即寺僧福提点,访以能任起废之责者,以余应之于焉。疏词下贲,今主兹席,时壬子十有二月也。粤明年,夏公赍至。大功德主沈王疏命,光被泉石,不敢秘私其美,勒诸坚珉。然寺之逋积日滋,公规所以救药之道。甲寅初,元被命人都即以上事启达王听,钧旨剃僧十员,发币济庶,慧灯永耀,坠绪复缉,恐湮扶颠之始末,书以告于来者云。延祐元年六月日住持慧福记。

按:上文是延祐元年杭州慧因寺住持慧福答谢沈王璋的回疏。

7.吉刺实思《舍田看阅大藏经志》。见于《高丽华严教寺志》卷7。

我佛慈悲,恢廓幽宗,启明妙道,弘推详覆,包广体微,大演三乘之文,用圆旷劫之果,愿行至博,际遇良难。吉刺实思,自揆庸才,得占玄化,念四恩之至重,悯群迷之未觉。谨以中统钞三百定,规置田土,舍入天竺、高丽、净慈,三寺各一百定,岁以一月为约,命僧翻阅三乘妙典、一大藏,所集殊勋,上以祈国家之福,下以报父母之恩,旁资众有其成正觉。惧是缘久遂湮灭也,用刻之石,敬示三寺,典职同是,永以图悠久者。

诵经月分。

上竺天台灵感观音教寺正月

高丽慧因高丽华严教寺五月

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九月

本寺置到杭州盐官州东昌亭乡五十亩

延祐四年月日吉刺实思志(www.xing528.com)

佛智灵源大师住持华严宗主明教立石

朝散大夫同知杭州路总管府事吉刺实思,同妻古都的个,男和尚、女佛奴。

按:吉刺实思,时任朝散大夫同知杭州路总管府事,此为其捐助慧因寺田土之文。

8.《长生天气力里》。见于《高丽华严教寺志》卷7。

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管军人官人每根底、军人每根底、城子里达鲁花赤每根底、来往使臣每根底、众百姓每根底宣谕的圣旨:成吉思汗皇帝、月忽仄皇帝、薛禅皇帝、完哲都皇帝、曲律皇帝的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他的差发科敛休要者,告天祝者,么道来如今也。依着先的圣旨体例里,不拣甚么差发科敛休要者,告天祝寿者,么道杭州有的,益知礼普花的祖上,高丽大觉国师,盖来的高丽慧因寺有的,佛智灵源,寂照大师教无言宗主做住持。那寺里贤首宗为显,藏经的勾当在意整治,开华藏经讲。每年修忏做好事。么道佛智灵源,寂照大师教无言宗主,他每根底执把行的圣旨兴了也。这寺里使臣每休安下者,铺马只应休与者,仓粮商税休要者,慧因寺管的下院普门、法兴寺,本宗崇先寺里的和尚每,依着他的言语里行者,玉岑山地、园林、物产,不拣是谁,休倚气力侵占者,但属他的田地、水土、园林、碾磨、店铺、人口、头疋、解典库,不拣甚么事产,没体例的人每休夺要搔扰者。佛智灵源,寂照大师教无言宗主,根底有了圣旨么道,没体例的勾当休做者。做呵,他每不怕那甚么!圣旨俺的,马儿年四月初十大都有时分写来。

玺书垂护出彤庭,岑玉辉腾拱万灵。老衲承恩知有报,一炉檀篆讲圆经。法界惟心任卷舒,摩尼朗映大毗庐。愿将华藏重重境,同向皇元混一图。古涧深湍演法轮,高峰拥翠俨真身。云林口物感欣忭,天子延年忆万春。住持僧明教谨颂。

按:此文为元代白话碑文。元代白话碑文是一种镌刻在碑石上的白话文牍,多为元代统治者颁发给寺院、道观、庙学的旨书。基本内容是,蠲免僧人、道士、儒生的各种杂泛差役;晓谕地方军政官员、过往使臣、平民百姓不得侵害承旨者的土地、财产等权益;并告诫僧侣、道众虔诚祈福国运帝祚,不要胡作非为。其大致分为圣旨碑、懿旨碑、令旨碑、法旨碑、钧旨碑、执照碑、榜示碑等。前人曾有冯承钧、陈垣、蔡美彪等收集研究过,目前已收集到的元代白话碑文共约有118篇。[5]此文即为元代白话圣旨碑文,是皇帝颁发给杭州慧因寺的圣旨,文中“马儿年”为元至顺元年(1330年)。前人收集的元代白话碑文与《全元文》中没有收录此文。

9.释大圭《紫云开士传序》。见于《泉州开元寺志》之《艺文志》。

昔孔氏因鲁史记修春秋,以编年合书君臣之事,未有所谓纪传者。迨司马迁氏,始离书天子诸侯纪,为世家、公卿大夫为传,而后世因之。孔氏之所述作者为经,而迁则仅列为史,为书不同,褒贬不一也。僧之史有传,其亦因史氏者乎。夫史所以褒贬善善恶恶,是是非非,直其笔,当天下心,无毫发私而已。僧宜若无褒贬,然凡道眼明,知见正者,戒检严,而寂静胜者,智辨开达,而教化广被于人者书之,至于神异者、高尚者、业读者、住持吾道者,生死去来自在者,六根不烬而设利者,悉书之,是亦褒矣。盖独无贬者焉,然彰其善则瘅其恶,褒贬之意,微而莫即测规也。

泉州开元寺创于唐,更五季十国,而盛至宋,益盛而未合。迄于我元,始合而大,其间高僧、异人出世,名不灭磨于兹,而僧史未有作者,虽作如许,列辈率得于剽闻,传岌穿凿,琐细粗陋,不覆其实,不语其精,而不着其大。今主者崇会师览之,慨然以为六百年异人名氏,湮没殆尽,而幸所存者此不以修之,则后将无闻矣。以嘱大圭笔削云,盛事子无让。乃搜录摭碑,访长老遗秩,而序其世,正其年时,考定其姓名,尽去其怪污卑鄙之说、人为之传,合若干卷,目曰《紫云开士传》。旧称高僧,今不称者何?以一行一艺,名于时则为高。是书多禅者师,道德大备,岂高之一言能蔽之邪?且禅者重嗣法,不重肄业。今以肄业书之十九世相承,岂其人不可得而变,其可变则变之矣。方今大法不竞,人物渺然,前哲已远,后生谁师,然则修僧史记,为僧列传,而谨褒贬之法,将以激img66波,复淳源,使人人劝为开士,以光我觉皇氏也。至正八年戊子夏四月释大圭序。

10.释大圭《梦观堂记》。见于《泉州开元寺志》之《艺文志》。

恒白山人作堂于开元佛舍之西,曰梦观堂。其堂旧img67而长,詹子记之,以为坠轩者。其后得邻合而大之。山人贫甚,始以友之助作堂,助微不足,不中止,乃悉以凡服御者售之人成之。既成而居其中,枵然山人以乐,且以梦名之。客有过之者曰:“子名子堂,奚取诸梦?吾闻昔武丁梦说,尼父梦旦,帝鸿梦华胥氏。一以得相,一以行道,又以理人而治是,真其梦也。子之师未始有,所谓梦者,虽有以梦譬观世间之说,是虚其梦也。今梦果堂乎,则谁作?然则吾见子作之嘻矣。堂果梦乎,则谁居?然则吾见子与居食饮,诵说游息必于是焉尔矣。堂乎梦乎,真乎虚乎。吾将释然寐而无惑也,如之何?”山人徐而谕之曰:“梦之梦也,堂之亦梦也。虚之梦也,真之亦梦也。于梦求梦,愈梦而不寐也。古之至人梦于身,梦于人,梦天下万物,而其非梦者。不梦是之谓大觉。盖余所谓观者,余将以天下万物合而堂之,梦而观之,果能同余观而大觉不梦者其谁也,抑又安知其无人乎哉!则与之乐斯堂矣。”客寐而退,书之以为记,皆后作堂三年。乙酉之岁六月五日也。

11.释大圭《息见阁记》。见于《泉州开元寺志》之《艺文志》。

梦观堂之东斋为阁,其上牖而南焉,实分乎二宫之间。北宫高,而南宫有楼益高,面遮背拥,阁不有见,见不能远。凡山水、草木、城郭、人物之盛美秀蔚者,无一于前,因名其阁息见。吾居岁,不一二登,为吾徒者,以吾所不登,亦不时登,以故阁为弃阁也。一日,群来告其阶者,吾闵然念焉。

夫物以无用弃,阁以庋诸物其用,且南卿而明,求其为可弃者无得,徒以南北宫者限,无览玩之,适弃之,不已过邪。今有载道之用,而知道之明,其所为有绝人者。且澹然无外,物接群高,压之无所动其心,则以为物见而弃之,可乎?吾于是重有所感焉。古之人以见为妄,教人息之,则真者不求而致矣,而人乃逐逐于见,前趋疾驰之不暇,而暇真之求耶。今之去古之人远矣,吾生四十有七年,才卑智暗,不适用有媿乎。阁者方将登之,乐其静以老焉。不阁者得之幸,而阁之弃,其得睾阁也,二三子用吾言无弃。至正辛卯二月五日记。

按:释大圭,元代僧人。《四库全书总目》卷167曰:“大圭字恒白,姓廖氏,晋江人。至正间,居泉州之紫云寺。其集本二十四卷。首为《梦法》一卷、《梦偈》一卷、《梦事》一卷,次为诗六卷,次为文十五卷。所谓梦法、梦偈、梦事者,皆宗门语录,不当列之集中。其杂文亦多青词、疏引,不出释氏之本色,皆无可取。惟其诗气骨磊落,无元代纤秾之习,亦无宋末江湖蔬笋之气。吴鉴原序称其华实相副,词达而意到,不雕镂而工,去纂组而丽,屏耘锄而秀。虽朋友推奖之词,然核以所作,亦不尽出于溢美。盖石湖、剑南之余风,犹存于方以外矣。今删除其《梦法》等卷,并删除其杂文,惟录古今体诗编为五卷。沙砾既捐,精华斯露。取长弃短,期于不失雅音。其三乘宗旨,听释氏之徒自传之,固不必为彼法计也。”撰有诗集《梦观集》5卷,《全元文》没有收录其文。

12.元竹屋净法师《上天竺寺历代住持题名碑序》。见于《杭州上天竺讲寺志》卷3。

题名者何,使来者目之。必曰孰道德?孰起废?孰遢等?孰公于众?孰私于身?于乎可不惧乎?皇庆竹屋元净书。

按:元竹屋净法师,上天竺寺僧,《续集稽古略》卷1有名无考,其有弟子用拙法师。《续集稽古略》卷2曰:“用拙法师讳祖称,字日章,号用拙,常熟张氏子。祝发后东游四明,时我庵无公住延庆,石室瑛公居育王,皆待以忘年,后嗣法于竹屋净法师。”后有东溟法师曾问学于他。《续集稽古略》卷2曰:“东溟法师讳慧日,号东溟,天台人。族姓贾,依平山等公出家,从子庭欣公习台衡之学,子庭为之剖析,无不尽其玄奥,至上竺礼竹屋净公。”

13.释元熙img68见于《阿育王山志》卷8。

建炎三年,圆悟禅师辞云居,蜀学者欲俱西。圆悟曰:“时危峡险,诸居所负济北元气,岂可轻身试险,杲佛日见地,明白与我无异,有未至宜决焉。”于是卐庵颜博山,本开,兼东山空辈,附丽佛日于欧阜云门,气类相感,自成丛林。佛日佩圆悟万钧之寄,只欲深藏岩穴,所至学者争随之。至绍兴间,一十七年之迁谪,千七百众围绕皆于佛日无舆,世称中兴临济,功其懋哉。佛照禅师又以道德遭际盛明,留宿禁廷,谈佛法,启沃圣心,以成淳熙之治。至背涧翁内外兼济之才,脱卐庵之巢臼,凛积翠之风,见几出于其门者必才德双美,应酬万变,绰又余裕者,惟吾先师物初和尚也。

师讳大观,鄞之横溪陆氏楚国公佃农。师之后父槐,母周,梦僧跣足入哦,曰:“捉月行途路,何由达本乡?”觉,述梦脱口即诞,时嘉太辛酉六月初十日。龆img69失怙恃,仲父教使臼,举业,弃之,随舅氏往从霅之道场山北海心禅师,薙发受具。首见育王准范禅师,俾掌内记,不就,去依净慈石田禅师。田问曰:“夏何处?”曰:“育王憨布袋哉?”“明洲谤神呼龟,你来此讨什么?”曰:“冤有头,债有主。”田曰:“你是浙僧,我是川僧,有何交涉?”曰:“薄处先穿。”田笑曰:“参堂去夏罢。”由侍香,迁悦众、掌记、声光。由是日起会涧翁,冷泉访净慈,两翁夜话滚滚不绝,尽发宗门之秘。师同流拱立潜听,遂倒心师事。值涧翁起,碧云契色,径往入室,次举夫子不识字,达摩不会。禅师云:“含血噀人。”涧云:“得恁么大胆?”曰:“因谁致得?”涧云:“饶汝三十棒。”云:“覆水难收。”涧呵曰:“闻见不足,以当大事,何不密密体究。”他日,翁上堂,举永嘉道圆顿教没人情。师于言下顿释疑滞,即趋方丈未吐。涧翁曰:“你会也?”师云:“会个什么?”翁便喝师,握拳吽吽。随翁迁道场净慈,徽诘无遗,居第一座瑞世。杭之法相一香,为师拈昭所自也,迁霅、显慈、越象。曰:“鄞智门特旨迁大慈育王。”法席号全盛,行道之余,为大慈,障海为田万余亩,为育王新众屋百楹,不自以为功。咸淳戊辰,夏染微疾,而领众不倦,至六月十五日,示众卓杖,云:“寻牛涢见迹,诸人吃饭处、折旋俯仰处,还见迹,么迹在牛,还在还见牛么?露迥迥更由,谁鸣咿咿?”掷杖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下座。”众惊似别众语。明日,忽谓左右曰:“吾日迫矣。”索纸写高丽国王书及檀越诸山遗书十余幅,遗物皆自处分,神色己若。至十七早,索浴更衣,书偈曰:“六十八年,不同不别,百骸溃散,序品第一。”置笔笑曰:“吾臂能健人,信我死耶。”摄衣危坐良久,视之已寐。

其徒清泰等,奉遗体葬寺西隅塔后,与佛照祖塔上下相望,遗命也。度弟子八十余人,得法于师门者半之。性不洁,周人急,见学者占小善,必称之。葬日,路人出涕。有《誊语》六册,《六会语》一册,几五参必取七佛以下诸祖机缘、拈颂、代别,结座示众。至大元门人元熙由百丈来尸净慈,时雪窦住持觉明书来,请曰:“先师平生为人铭其藏不知几几,殁且五十年塔未铭,若有待于兄,佯诺不敢承?”延祐元年明亦寐,清持续以书促。曰:“兄从吾师最久,得其详,宜铭。”谢曰:“门人自铭师塔,何以信后?”持请至,再曰:“持己八十矣,砻石忍苑以请,其言悲而切,思余亦岂久世者。”遂书其概,表于塔邃。img70峰之中,释尊设利。明月朣朣,img71之东照。祖难提夜贯长虹,郧之西绿树蔽亏。蜿蜒起伏,龙跃云随。黄金锁骨,光怪陆离。佛祖拆立,神人俨围。海阔天远,终古巍巍。延祐二年六月吉日,杭州路径山兴万寿寺禅寺住持嗣法门人元熙述。

按:僧元熙,《阿育王山志》卷9曰:“径山佛智晦机禅师,讳元熙,族豫章唐氏,世业儒。西山明觉院明公乃师之族。”“师与兄元龄俱从进士业,元龄既登第,师念十九,遂从明公祝发。”卒于延祐六年。《全元文》第10册收录其《普庆福田寺记》一文,没有此文。

14.元僧本畅《广利庄记》。见于《阿育王山志》卷7。

皇庆二年春,月届孟陬,育王住山佛日普光大师书广利庄,目诿余文,以昭不朽。按师莅事初,虑产薄众多,时或不粒。大德八年偶余病,废涂田出售,隶奉川之梧岙,遂劝于众,得前昌国州广福寺住持碧海克宽,及石山惟分、米房布檗皆寺之耆宿也,翕然而和。各出钱若粟,所用几三万缗,石山水房半之,而碧海半之,以共集斯事。于是代石,僝功具备,钟芟无秽,作岸捍堤,防潮汶之虞。是岁腊月,田成庄备,而庄田广利焉,岁登谷千计,聚山资水利计亦若干输。公外撙之,以准修理堤岸,后始并斯田与夫山资水利归之寺用,赡多众。乃位四师于庄而祠焉,夫以广利目庄则称诚广矣。彼啬夫守金玉,平时一豪莫利于人,而卒为五家所耗,较之斯举,固相县绝。其后之来者冈知成市缮治之艰,缪悠而居,伈伣而事,宁不有孤?厥谋有能于食等者于法亦等,于法等者于食亦等,则师市田建庄之意为不虚施。师讳德明,字东生,鄞之昌国人,住山今十有五年矣。延祐三年孟冬文溪沙门本畅记。

按:元僧本畅,因住四明文溪附近,又号文溪。《剡源集》卷4《文溪集》条曰:“明之北四十里而近有溪曰文溪,郡志以山水掩映碧而成,文之名烨。学佛者本畅师爱之,卜邻而居,久而情谊、声迹与溪相驯,人之自远外慕师而来者,亦号师为文溪焉。”他与南宋遗民多有交往。《石渠宝笈》卷5《宋苏轼春帖子词一卷》条曰:“今观春帖,却思宣仁社饭语,至今使人悲。钱塘淳祐遗民仇远谨书,时与四明臧仁长、僧本畅同观诸跋。”《牧潜集》卷1也有与本畅上人畅游的诗句:“畏寒一月闭窗纱,愁发春来半欲华。松院晚晴峰乱出,故应山径有残花。”《全元文》没有收录此文。

15.元僧悟逸《樵隐塔铭》。见于《雪峰山志》卷8。

浮屠之创,古有所制。然幻泡匪坚,古今一梦,凡有生者不能免焉。舆斯举不得已,勉从徒弟之请,非吾本志。就于先师佛海窣堵之傍,面异背干,穴土鹙石,益以稠液,融以青脂,预焉千秋,安禅之室备矣,成于延祐四年岁次丁已良月十有八日。故系以铭曰:幻从缘偶,缘从幻空。非缘非幻,何初何终?难提预备,名不以崇。寿山始造,钱不较工。佛以心印,智以愿降。樵木晓霁,枯木春融。隐显一致,名邈无从。花敷雪窟,灯聊夜宫。天荒地老,扶桑日东。雪峰住持当山佛智樵隐悟逸述并书。

按:元僧悟逸,系雪峰山崇圣禅寺僧,又号樵隐,有《樵隐悟逸禅师语录》,现存《卍续藏》。《全元文》没有收录其文。

16.《重修育王寺上塔院碑》。见于《阿育王山志》卷3。

惟昔法王降神度人,将归寐灭,以智炎炼形,所留莹澈如珠,玑而坚固者,舍利也。其王阿育,八万四千之宝筪,象赖宫阙,分贮以遗天人者,塔也。世传太康中,有神西来,奉舍利塔,陵虚跨海,驻img72峰者乃其一也。

峰初瞰海,海渐为桑田矣。原神之审形胜,踞高明,将使天龙、鬼神、水陆蠢动之辈,咸获瞻礼,以承惠泽欤。义熙敕创塔亭禅院焉,厥后肹蛮着而祠事严,载卜平衍,覆以浮图,环以宫室,其在齐陈之际乎?历至我朝,弥光显矣,粤稽垂迹,则称上塔。其地峻拔风雨,震轹栋宇,每速朽产以营缮之计,如真戒大师及佛照禅师,悉能留意。当大慧果公聿与其徒微上人居之,高尚不出,而上塔名益彰。嘉定沙门大明撤而所之。

至大以降,住山曰东生,曰月江,亦继经葺。至正初,倾圮殊甚。适僧自悟者从上海县至,尝得其师野牛教以清苦自励。雪窗禅师悦之,字之曰:“无生俾主客,兼务营构。”悟结茅峰顶,习禅忘寝食,又磬衣资,储木石之费,故时益慕羡。逮谋诸耆宿,元舆、智起、智珠辈佥施财为倡,遍叩藩镇、贵人及四众,捐金舍廪、解佩投珥者沓至。未几,井干峥嵘,洞户窈窕,然灯飞华,陟降若在天上,殿堂、院宇以次俱成。其像设则灵山之一会,贤劫之千尊,宝陀之应化。神祇拱卫之森列,俨然钟磬铿img73乎林谷矣。始岁戊戌,毕工于丙午秋,广设斋筵七昼夜以落成,恒延廿余,禅侣日待,盍以食之,亡疲尔。

余自京谢病,寓田野间,从方丈元虚、照公游,因叹悟之成功讵非数也。夫法身无相,以塔庙示神变,而成坏必待于搘扶,况世之家国哉。元虚谓然曰:“经不云乎:‘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宝塔必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盖欲人知有象俱空,而灵明独耀也。今夫扶层霄,睇沧溟,洞八极,气神虚,尘消境亡,廓然游于法界,尚无成正觉者,若七宝微尘之成坏等空华耳。虽然塔因山以增,山以塔而有灵,升高元览,目击道在,犹慈氏引童子,重重楼阁中则此处是解脱门,而造者具成功德,诚宜有述其勿辞。余闻而异之。翼日,草堂满师以状来,既接其迹,书于石且咏歌以赞曰:“屹海峰兮,涌窣堵波。蕉香水陵,渺渺之郁。罗金鳖负载兮,神龙实诃。光烜赫兮,甘露瑳瑳。荫幽显兮,永镇山河。”是岁冬十月朔,建承务郎前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撰。

按:作者无考,款名“承务郎前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左撰”,《全元文》共收录左元龙、左弘道、左克明、左思忠、左遵道五位姓左的元人作品,皆无此文,故补遗此文。

17.陈著《重修雪窦寺记》。见于《雪窦寺志略》。

雪窦山秀甲四明,正峰昂首下视,臂左右引宽,抱百顷平麓之阳,资圣禅寺宅焉。山出二水交于寺西南隅,战险喷怒,泻峭舞空,俯之以纳奇观。有飞雪亭、雁支涧而池环,植美萼佳木关其坳,延揽风月。有绵镜桥,径而西陟,悬崖纵寻丈许,立万仞,表其下,群山紫翠,远近映带,数老松在上,多过龙迹,筑危栏槛之,以壮临眺。

有妙高峰,寺擅名胜,天境参错。居者、游者如枉半空五云中,盘礴不能厷。至元庚辰,师善来以宿望,公选领此寺,日以葺,岁以营,气象益以宏丽。戊子夏四月夜,寺灾,风烈不可扑灭,惟众寮、涅盘堂存。师曰:“变酷矣,非数不可诿。然栋宇无尝,风景故在,坏者,复与我责也。”白之总口,所闻莫不感恻赞勉,捷飞公牍,戟沮挠,蠲科敛,主张之孔力,奋然东还,誓以必辨。特烬余茫,无所恃,于是顷筪蓄资财,转栗鸠工,梓支奴隶,抗焦塧以涤瓦砾,跋绝磴以抡屋材,神气旁魄,心计乘之。不日,而伽蓝祠、圆通阁、香积院、仓廪、碓磴成。冬,而大佛殿、三门、方丈成。明季,斋堂、明轩、东西廊成。又明季迄今季冬十月,而诸像设、法堂,与明觉、堂楼、馆寮、序湢、涸若、梵具皆成。金碧峥嵘,钟鼓时节,纪纲之,规矩之。休其徒数千,指山林、草木亦烨烨有新意。厥初罹变,识者谓非三、四世莫克恢复,今而三季七越月,翕忽变化,谶悉完备。

寺本唐会昌以前并名瀑布,咸通八年更名普布观音院,宋咸平二季更名今额。以唐常通禅师为第一祖,后湖海称二觉道场,以智觉、明觉为重。绍兴末毁,而复莫详为谁,今师之于寺不惟复之,而又大之矣。余以师之美绩,不可以不记,若其以行道说法为己任,则非记寺者所及。师郡之象山着姓樊氏子,始终相其役者三人,允枢、宗永、如明。

按:陈著,字子微,鄞县人。宋理宗宝祐四年进士,调监饶州商税。后任著作郎。知嘉兴县、知嵊县、扬州通判、太学博士。宋亡,隐居四明山中,元大德元年卒,年八十四。著有《历代纪统》、《本堂集》。清人樊景瑞撰有《宋太傅陈本堂先生传》,清光绪《奉化县志》卷23也有传。陈著一生活动多在宋朝,故《全元文》将陈著当作宋人,没有收录他的文章,此文撰述于元至元年间,当为元代作品。文中善来禅师,至元时期为雪窦寺住持,与隐居山中的陈著交游甚好。《雪窦寺志略》曰:“善来禅师,师象山樊氏子。至元庚辰,住雪窦,博士陈著记师行业甚详,法系未考。”故补遗此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