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佛教方志现状研究

明代佛教方志现状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明代佛教方志历经明、清、民国,由于受到战乱、天灾人祸的影响,已多有亡佚。幸运的是,明、清、民国以来,不少寺院、私人藏书家对部分明代佛教方志进行再版翻刻。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佛教文献的出版受到了重视,引进、出版了一批珍贵的明代佛教方志。

明代佛教方志现状研究

第三节 明代佛教方志亡佚、现存概况

明清民国阶段,战乱不断,政局动荡,对藏书事业是一重大打击,每逢战乱之时,官私藏书多毁坏殆尽。钱谦益描述明末清初战乱对藩府、私家藏书的破坏时说:“海内藏书之富,莫先于诸藩,今皆无寸蹄片纸矣。汶洛齐楚之间,士大夫之所藏,又可知也。”[203]同治元年,太平军清军宁波交战,天一阁许多藏书被人以旧纸价售于纸厂化浆,损失殆尽。[204]清同治年间,江苏学政鲍源琛上书皇帝曰:“近年各省因经兵燹,书多散佚。”“如松、常、镇、扬诸府,向称人文极盛之地,学校旧藏书籍,荡然无存。”[205]这些正是当时战乱纷争引起典籍散佚的一种真实写照,明代佛教方志亦没有获免。可以说,明代佛教方志历经明、清、民国,由于受到战乱、天灾人祸的影响,已多有亡佚。

幸运的是,明、清、民国以来,不少寺院、私人藏书家对部分明代佛教方志进行再版翻刻。如清康熙三十三年汪大润刊刻《支提寺志》,民国八年兴福寺住持密林持松重新刊印《破山兴福寺志》,民国二十五年金山江天寺根据明天启刻本重新影印《金陵梵刹志》。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佛教文献的出版受到了重视,引进、出版了一批珍贵的明代佛教方志。因此,现存的明代佛教方志版本繁多,既有明刊本、明抄本,也有清、民国时诸家的翻刻本,近代的影印本,现代的标点排印本等。为了集中反映明代佛教方志的亡佚、现存的概貌,列表如下:

表2—1 笔者所见现存的明代佛教方志

img18

续前表

img19

续前表

img20

续前表

img21

续前表

img22

续前表

img23

续前表

img24

续前表

img25

续前表

img26

表2—2 亡佚明代佛教方志表

img27

续前表

img28

续前表

img29

续前表

img30

续前表

img31

注:

1.表中关于明代佛教方志现存和亡佚的情况,是笔者根据《中国佛寺志丛刊》、《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续藏经》、《补编大藏经》、《四库全书总目》、《续修四库全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柏克莱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中文古籍善本书志》、《香港所藏古籍书目》、《台湾省立台北图书馆普通线装书目》、《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书志》、《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和现存的明清书目,再加上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武汉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镇江图书馆、扬州图书馆等,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收藏明代佛教方志情况统计而得。当然还有很多没被著录的现存、亡佚的明代佛教方志,有待以后再进行整理。

2.表中只著录狭义概念上的明代佛教方志,即指明代佛教僧人、居士撰写的,具有一定文献实体的佛教方志,如佛教寺志、山志、塔志、精舍志、庵志等。其他的山志(佛教色彩不甚明显)、游记等由于文体不符,不列入此表。

3.表中列出的版本,既有珍贵的善本,也有目前的通行本,当然还有许多遗漏,以待后补。

【注释】

[1](明)苏万民:《九华山志》序。

[2](明)陆柬:《嵩岳志》卷上,《嵩山岳文献丛刊》第1册,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明)李维桢:《少林寺志》序。

[4](民国)张维编:《陇右金石录》卷4《广化寺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影印本。

[5](宋)张守:《毗陵集》卷12《詹忭墓志铭》。

[6]如明洪武七年,山西、山东、北平、河南等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蝗灾。陕西平凉、延安、靖宁、鄜州等地发生雨雹(《太祖本纪》,《明史》卷2)。洪武十九年,大名发生水灾,河南发生灾荒,大批难民处于饥饿之中,不少灾民鬻子卖女(《太祖本纪》,《明史》卷3)。永乐十四年秋七月丁酉,北京、河南、山东州县发生大面积蝗灾(《成祖本纪》,《明史》卷7)。

[7](清)张廷玉:《明史》卷2《太祖本纪》。

[8]关于明代北方经济问题,研究成果甚多,不赘言。请参见赵玉田:《明代北方的灾荒与农业开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吕景琳:《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明史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9年版;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以经济重心的转移为主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参见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编:《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10]关于明代江南经济繁荣的研究,参见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钱杭:《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明)王士性:《广志铎》卷1《方舆崖略》,中华书局1981年版。

[12](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甲部《经籍会通四》。

[13]关于魏晋隋唐佛教传播的地域性问题,可参见镰田茂雄:《中国佛教史》,东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海书店1991年版;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4]参见陈玉女:《明代佛教区域发展路线之变迁》,《明史研究》第10辑,黄山书社2007年版。

[15](明)王士性:《广志铎》卷4《江南诸省》。

[16](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卷27《三塔寺新修记》。

[17]参见柴志光、潘明权主编:《上海佛教碑刻文献集》,《福泉寺寺铭》,第133页。

[18]参见柴志光、潘明权主编:《上海佛教碑刻文献集》,《重建天光寺记碑》,第161页。

[19](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凡例》。

[20]关于明代南京寺院数量,参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21][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22]张英聘:《明代南直隶方志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23](明)陈凤梧:《九华山志》序。

[24](明)蒋机:《中岳志》序,《嵩岳志》卷首。

[25](明)蒋机:《中岳志》序,《嵩岳志》卷首。

[26](明)傅梅:《嵩书》自序

[27][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导论,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29][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30]王家范:《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序,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31]参见杨艳秋:《明代史学探研》,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32]如明代著名收藏家祁承业比较收藏经、史、子、集重要性时,认为经书为尚,“子与集缓、而史为急”(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约聚书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史书在士大夫群体中的地位。而民间坊肆刊刻、流传的诸多史书则在很大程度上呈现明代下层社会中史书流传的广泛性。

[33](明)徐时泰:《慧因高丽寺志》序。

[34](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序。

[35](明)黄任时:《鼓山志序》。

[36](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0《径山志序》,《续藏经》本。

[37](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0。

[38](明)傅梅:《嵩书》自序。

[39](明)傅梅:《嵩书》自序。

[40](明)陆柬:《嵩岳志》卷上《叙例第六》。

[41](明)顾元镜:《九华山志》序,明崇祯本。

[42](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序。

[43](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序。

[44](清)张廷玉:《明史》卷283《儒林传》。

[45](明)张元忭:《云门志略》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6](明)屠隆:《补陀山志》序。

[47](明)侯继高:《补陀山志》序。

[48](明)侯继高:《补陀山志》序。

[49](明)释广宾:《西天目祖山志·凡例》。

[50](明)何乔远:《龙华寺志》序。

[51](明)周应宾:《重修普陀山志》序。

[52](明)邵辅忠:《重锓补陀志》序。

[53](明)郭子章:《明州阿育王山志》序。

[54](明)邹元林:《明州阿育王山志》跋。

[55](明)陆粲:《邓尉山旧志》序。

[56](明)郑三俊:《九华山志》序。

[57]关于明代士绅捐赠与佛教关系问题,请参见[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张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8](明)程光先:《仰山乘》序。

[59](明)徐时泰:《慧因高丽寺志》序。

[60](明)徐时泰:《慧因高丽寺志》序。

[61](明)蒋如奇:《慧因高丽寺志》序。

[62](明)蒋如奇:《慧因高丽寺志》序。

[63](明)宋奎光:《跋径山志》。

[64](明)宋奎光:《跋径山志》。

[65](明)黄汝亨:《径山志》序。

[66](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0。

[67](明)顾天叙:《鹅湖峰顶志》序。

[68](清)孙时伟:《重修杭州上天竺山志》序。

[69](明)顾天叙:《鹅湖峰顶志》序。

[70](明)陈继儒:《鹤林寺志》序。

[71](明)张鸣风:《牛首山志》序。

[72](明)陈沂:《献花岩志》序。

[73](明)焦竑:《献花岩志》序。

[74](明)许国诚:《鹿泉寺志》卷1,《京口三山志》卷11,明正德七年刊本。

[75](明)袁子让:《峨眉凌云二山志》序,见(清)蒋超《峨眉山志》卷10。

[76](明)沈润卿:《邓尉山旧志总叙》。

[77](明)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序。

[78](明)释德清:《庐山归宗寺志》序。

[79](明)释广宾:《重修杭州上天竺山志》序。

[80](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45《覆行三事疏》。

[81]《明英宗实录》卷64“正统五年二月壬午”条。

[82]参见陈兵编:《新编佛教辞典》,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83](明)释幻轮:《释氏稽古略续集》卷2。

[84]许明编:《中国佛教经论序跋记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67页。

[85](明)释定明:《雪峰义存禅师语录跋》,《续藏经》本。(www.xing528.com)

[86]参见宋道发:《中国佛教史观的形成与佛教史学的建立》,《法音》1999年第12期。

[87](宋)释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序。

[88](明)释幻轮:《释氏稽古略续集》卷2。

[89](清)释实松:《重刻雪峰志序》。

[90](明)陈希拯等:《支提寺志·凡例》,清康熙三十三年刊本。

[91](明)陈希拯等:《支提寺志·凡例》。

[92](清)释随喜:《雪窦寺志》序。

[93]参见(明)释宗净:《径山集》卷中。

[94](唐)释神清:《北山录》卷6《讥异说》。

[95](宋)释契嵩:《镡津文集》卷12《传法正宗定祖图叙》。

[96]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页。

[97](清)释通醉:《锦江禅灯·凡例》,《续藏经》本。

[98](明)陶汝鼐:《大沩山古密印寺志·凡例》,清同治刊本。

[99](清)刘应祁:《大沩山古密印寺志》序。

[100]参见(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8。

[101](明)释广宾:《西天目祖山志·凡例》。

[102](明)王志道:《黄檗山寺志》序。

[103](明)钱谦益:《破山兴福寺志》序。

[104](明)费道用:《黄檗山寺志》序。

[105](明)费道用:《黄檗山寺志》序。

[106](明)王志道:《黄檗山寺志》序。

[107](明)释性幽:《黄檗山寺志》序。

[108](明)释镇澄:《清凉山志》序。

[109](明)释镇澄:《清凉山志》序。

[110](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序。

[111](明)释通布:《天童寺志》序,明刊本。

[112](明)陈继儒:《本一禅院志》序,《陈眉公全集》上册,上海中央书店民国二十五年版,第155页。

[113](清)释祖观:《师子林纪胜集》序。

[114](明)徐img32:《雪峰志》卷6。

[115](明)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建置志》。

[116](明)释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建置志》。

[117](明)陈继儒:《鹤林寺志》序。

[118]关于明代江南经济繁荣的研究,学术界甚多,不赘言。可参见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钱杭:《十七世纪江南社会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等等。

[119]参见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7页。

[120]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121](明)释元贤:《鼓山永觉和尚广录》卷18。

[122]圣严法师:《明末佛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123](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7《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

[124](明)屠隆:《天台山方外志》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25](清)张廷玉:《明史》卷288。

[126](清)张廷玉:《明史》卷288。

[127]参见(清)张廷玉:《明史》卷286。

[128](清)张廷玉:《明史》卷286。

[129](清)曹仁虎等:《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卷171,《四库全书》本。

[130](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139,《四库全书》本。

[131](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卷133。

[13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地理志》。

[133]参见(清)张廷玉:《明史》卷240。

[134](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53《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上》。

[135](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7《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

[136]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

[137](清)张廷玉:《明史》卷288。

[138]参见(清)张廷玉:《明史》卷286。

[139](清)张廷玉:《明史》卷286。

[140](清)张廷玉:《明史》卷240。

[141](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7《云栖莲池宏大师塔铭》。

[142](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53《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上》。

[143](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54《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下》。

[144](明)明成祖:《御制大乘妙法莲华经》序,《大正藏》卷9,第1页。

[145](明)明成祖:《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序,《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霜帙,频伽精舍1913年版。

[146](明)李康先:《柳亭庵志》序。

[147](明)释真可:《募刻大藏疏文》,《径山志》卷5。

[148](清)张廷玉:《明史》卷331。

[149](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7《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

[150](明)释德清:《憨山老人梦游集》卷27《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

[151]邓之诚:《骨董三记》卷6《郑和印造大藏经》,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152]参见陈兵编:《新编佛教辞典》,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第349页。

[153]参见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经典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页。

[154]参见陈兵编:《新编佛教辞典》,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4年版,第353页。

[155]参见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铅印本1983年版。

[156]归宗寺第四十四世法嗣先勤本坤:《庐山归宗寺志》序。

[157]明洪武十五年,太祖在京设置僧录司,在地方各级分设僧纲司、僧正司、僧会司,掌管天下僧众事,其职责主要是登记和供报僧人、举保住持、管理寺院等事务。明代僧录司也刊刻佛典,如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刊刻的《念佛法门往生西方公据》(《续集释氏辑古录》卷2)等。关于明代僧录司情况,具体可参见何孝荣:《明代南京寺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1页。

[158]参见(明)高儒:《古今刻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59](明)徐img33:《重编红雨楼题跋》卷1《鼓山志》。

[160](明)焦竑:《献花岩志》序。

[161]参见拙作《宋代佛教史籍研究》第2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2](明)方壹:《重刻径山集序》,《径山志》卷4。

[163](明)释镇澄:《清凉山志》序。

[164](明)陆基志:《刻志略小引》。

[165](明)释广宾:《西天目祖山志》捐刻语。

[166](明)陆基志:《刻志略小引》。

[167](明)释大壑:《南屏净慈寺志》序。

[168](明)释大壑:《南屏净慈寺志·修志助刻姓氏》。

[169](明)释广宾:《西天目祖山志》捐刻语。

[170](明)邵宝:《慧山记》叙。

[171](清)甘福:《栖霞小志》序,嘉庆二十四年甘福津逮楼刊本。

[172](明)张廷宾:《天童寺志》序,明崇祯刊本。

[173](明)王叔泉:《江心志》序,万历十八年王叔泉刊本。

[174]以下涉及明代刻本版式特点的,参见黄永年:《古籍版本学》第7章“明刻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

[175]参见(明)陆柬:《嵩岳志》,天津书店影印明隆庆刻本。

[176]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5年版,第139页。

[177]陈垣:《史讳举例》卷8,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66页。

[178](明)韦克振:《柳亭庵志》序。

[179](明)林冲霄:《柳亭庵志》序。

[180](明)周永年:《邓尉山圣恩寺志》序。

[181]关于中国寺院藏书文化研究,参见沈春樵:《开放寺院藏书,弘扬佛教文化》,《图书馆论坛》2004年第2期。

[182]参见(明)释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7。

[183]参见(明)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序。

[184]参见(明)徐img34:《重编红雨楼题跋》卷1,见冯惠民、李万健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85](清)钱大昕:《潜研堂集》卷5《江雨轩集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86](明)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87](明)高儒:《百川书志》序,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88]参见(明)赵用贤:《赵定宇书目》出版说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89](明)赵用贤:《赵定宇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114页。

[190]参见晁瑮:《宝文堂书目》,见冯惠民、李万健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91]参见(明)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卷上。

[192]参见《宋代佛教史籍研究》第2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3](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地理类》。

[194](清)翁方纲:《四库提要分纂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195](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7《明人不知刻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196](清)缪荃孙:《开有益斋读书志》卷3,《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197](清)汪沆:《小眠斋读书日札》,《国家图书馆藏古籍题跋丛刊》第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198](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地理类》。

[199](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70《史部·地理类》。

[200](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3,中华书局1983年版。

[201](宋)陆游:《渭南文集》卷19《法云寺观音殿记》。

[202]参见曹刚华:《试论中国古代官私书目中佛教典籍》,《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6期。

[203](明)钱谦益:《千顷堂藏书记》,见王光余编《藏书四记》,湖北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204]参见(清)缪荃孙:《天一阁始末记》,《艺风堂文漫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版。

[205](清)鲍源琛:《请购刊经书疏》,见陈弢编《同治中兴京外奏议约编》卷4,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