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定位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定位

时间:2023-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去思考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育问题,因而不熟悉学科和学科建设。一些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反映的是国家意志、是政治,而不是科学,不是学术。显然这种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科学性和政治性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地位是确定的。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定位

§2 科学认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定位

20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两年,教育部社政司明确提出,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这个要求提出以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进和改善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建设,促进了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但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定位问题至今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诸如:什么是学科和学科建设?为什么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如何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这对于大多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师来说并不是很清楚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践活动中也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存在这些问题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缺乏学科建设意识。长期以来,我们未能从学科建设的视界去思考和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育问题,因而不熟悉学科和学科建设。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片面认识。一些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反映的是国家意志、是政治,而不是科学,不是学术。因而谈不上,或者没有必要谈学科地位和学科建设问题。显然这种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科学性和政治性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应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地位是确定的。所谓学科,按词意解释,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或作出的学术分类),也指教学科目。学科意识就是有意识地把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并按照学术分类研究学问。这自然要求重视一门学科的科学性,注意研究它的科学内涵,它的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它本身的发展历程、业务范围,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达到从研究对象上、构成内容上、基本范畴或原理的排序上考察、把握它的科学体系的目的。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它立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之上。使其研究对象具有客观性和明确性,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顺序安排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地位,可以从逻辑上和历史上两方面进行论证。从逻辑上说,既然学科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依托,教育是通过学科来进行的,学科建设就是把一门学科(或教学科目)作为科学来建设,使其立于社会实践和科研的最新发展水平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进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那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地位就是显而易见的。这还不说高校理论政治教育关系国家的强盛、民族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这应该在学科建设方面得到反映。从历史上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重视学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们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其内在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无产阶级实现改变旧世界创立新世界这一特殊的实践任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恩格斯曾经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6)这就是要求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各门学科,对这些学科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科学研究和科学论证。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继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唯物史观作了科学论证,使其由一种假设变成科学。继后,按照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自然分工,主要由马克思在19世纪50~60年代创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主要由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体系。又在马克思的赞同和支持下,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以一本科学专著的形式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加之《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多方面的展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伦理观、宗教观、文艺观、军事观等。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又对东方社会的历史和发展道路,对古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论证、补充和阐述,继续深化和完善了他们建构起来的理论大厦。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仅4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就“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7)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重视学科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抓住事物根本的理论,应该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科学理论。同样,列宁也很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捍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这自然是与他及其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为基础的,但是与他回应新世纪实践的呼唤,密切结合时代的特点、密切结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东方的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的国情所做的巨大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造是分不开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期始,就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如李大钊1919年在当时代表先进思潮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系统介绍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其研究方法时,十分注重其学科性。李大钊强调,唯物史观立论的目标,旨在把握历史发展的真实基础,正是因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的经济活动这一历史发展的基础,才建立了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李大钊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大科学价值,他指出,有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历史学才有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历史,使历史学成为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使社会学成为科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科学。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毛泽东、李达、瞿秋白等人都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9)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中,到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一系列文章中,深刻阐明了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多个文件中,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适应新时期的时代要求,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有许多发展和创新。在一定意义上说,今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学科建设,是以更为自觉的学科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学科建设的继承和发展。

事实上,近几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多方面改革和建设就是学科建设,只是未使用学科建设这个专门术语而已。这些年来的学科建设概括起来大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课程体系的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至现在,我们进行了几轮改革。如原国家教委1985年确定的“大原理”改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规定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且明确指出,这门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整体性,即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后又实行“98”方案的课程改革,其课程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明;第二个层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最突出的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反映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上;第三个层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加强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等。再后又实行了“05”方案的课程改革。“05”方案继承了“98”方案的长处,又从理论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对课程设置作了重大调整,突出了通过理论、现实和历史这三者的结合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体系的演变,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认识在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方面的反映。这些改革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学内容能适应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支撑体系建设,其中最根本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和各省市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教师的短期培训、进修、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三是建立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体系。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关怀下,在我国已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辖的五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或间接地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05方案”中的课程设置相对应。从而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支撑体系更加坚实。

二(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从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考虑的,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道路的鲜明体现,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必然,是回应和迎接国际范围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兴起的要求。因此,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地位,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建设,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授权点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学科授权点。然而绝不能因此就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地位。这种地位不是说它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不是说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也不是说,它的某一门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就等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个二级学科而是说它的内容、功能、建设要求是渗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之中的,缺少了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辖二级学科的科学内容、社会功能、理论特点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考虑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建设问题,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排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建制单位和教师;二是改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性质,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变成文化知识专业课,借“科学化”的口号把它中性化。此外,少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师自暴自弃,认为学科建设是大专家的事,与己无关,把学科建设神秘化,这也是不当的。

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学科地位,旨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建设,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提到学科高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这样提出问题,我想完全不至于造成某种错误,即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政治性。我们党的理论教育方针历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育中的科学性与政治性是高度统一的,这是因为它的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其科学性与革命性是高度统一的。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10)。而且我们之所以把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提到政治的高度,其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这正像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11)

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教育提到学科的高度来进行建设。首先,要弄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关系。这个关系正如杨瑞森教授在一个文件中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意见》中得到确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几个二级学科的设立,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是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新课程设置直接相关联或对应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博士点、硕士点的申报和建设等项工作,也大多是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师为基础进行的。这里讲的道理和前面我们讲过的道理,已经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之中,并摆到重要位置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建设,包括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建设(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规律的探索等,都应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范畴,按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特殊要求,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要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在教学中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研项目加以研究,做出有深度、有创见、有说服力的解答,用以武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教师,并丰富到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去。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授权点真正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后盾,借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真正作为一门科学,建立在社会实践和科学最新发展水平上,融强烈的思想政治性于浓厚的学术性之中,使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实效性和诱人的说服力。

再次,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要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科学品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要达到“三进”的要求,必须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离开高校大学生、研究生的思想实际,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但是仅仅强调这一方面是不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既然是一门科学,其建设和改革就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基础之上,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就会失去科学性,随之也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失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必须从自身的特点出发,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要求进行规范。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求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以便给青年大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概念。并且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二级学科专业介绍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这些基本理论和范畴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绝对与相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阶级性的高度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教材、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这一精神,并且按照该学科专业介绍的要求,认真研究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范畴和体系。同时根据这一要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育,也要求注意其整体性和综合性。研究和教育关于这个问题,从纵向上说,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关系,注意从其统一性上把握这门学科的地位;从横向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都是服从和从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理论整体发展规律的。不仅如此,对于三大理论成果中的每一个理论成果,也要从其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及其中的每一个理论成果的完整的准确的认识,才能把握其基本原理、基本精神,把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应该说,关于如何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的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统一,如何提高科学品位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对多方面问题的探索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进程而不断深入。

(梅荣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