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鸡软实力资源:城市形象与要素

宝鸡软实力资源:城市形象与要素

时间:2023-1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宝鸡建城的由来。(二)历史沿革早在新石器时代,宝鸡市就是先民们活动生息的地区之一。宝鸡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秦王朝发祥地。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1956年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原属县市直隶于省。地市并存,宝鸡市领金台、渭滨2区。

宝鸡软实力资源:城市形象与要素

二、宝鸡城市形象的软实力资源

(一)城市名称

宝鸡市是一座富有传奇魅力的城市,仅“宝鸡”的得名就有许多民间传说。关于“宝鸡”的由来,据《史记·秦本记》载:秦文公四年“至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胤于此,后卒获为诸侯’……即营邑之。”这就是宝鸡建城的由来。所建陈仓城在今市区代家湾一带。而宝鸡正式得名于至德二载(757),唐肃宗李亨定名宝鸡。就是说,宝鸡建城从公元前762年即秦文公四年至渭之会建陈仓城算起,距今有2768年;宝鸡正式得名距今有1250年。

(二)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代,宝鸡市就是先民们活动生息的地区之一。宝鸡共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有最著名的北首岭遗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记载,早期遗存为公元前5150至前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种文化遗存。

宝鸡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周秦王朝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古公父被后世尊为太王。在古公父死后的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先后征服了鬼戎、始呼、翳徒之戎,邻近的许多部落和方国也归附于周,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

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之功被封为诸侯,赐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秦文公四年(前762),秦在“渭之会”建立国都。秦宪公二年(前714),为备战攻戎,秦将国都由渭之会徙往平阳(今陈仓区东阳平村),并建有封宫(《史记·秦本纪》)和羽阳宫(《汉书·地理志》)。至秦武公十一年(前689),西起甘肃中部,东至华山一线,整个关中及渭水流域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秦德公元年(前677),秦国迁都于雍(今宝鸡市凤翔县)。此后,秦国先后有十八位国君以雍为国都,历时294年。秦穆公(前659—前621)在位期间,“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由一个落后的诸侯国,跻身当时最先进的国家行列之中,为以后东向攻灭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宝鸡属内史地。汉高祖元年(前206),属雍;汉高祖二年(前205)改为中地郡。汉高祖九年(前198),又改属内史;太初元年(前104),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献帝时(190—220),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曹魏(220—265)为扶风郡。晋惠帝时(290—306),改为秦国。北魏太武帝时(424—452),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535—556)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废州置扶风郡。唐初置岐州;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改为扶风郡;肃宗至德元载(756),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属关内道。五代属关西道。宋属秦凤路,为凤翔府。金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初,仍沿旧制为凤翔府;康熙九年(1670),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乾隆九年(1744),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民国二年(1913),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撤道,由省直辖宝鸡各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

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时领宝鸡、凤翔、岐山、扶风、千阳、陇县、眉县、凤县共8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50年1月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5月2日,分区增领麟游、武功等6县,共领14县1市,1950年10月11日改宝鸡分区为专区。1953年1月30日,宝鸡专区又增领兴平、周至等5县,并新设太白区,共领19县1市1区。1956年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原属县市直隶于省。1960年至1961年9月,宝鸡市领凤翔、陇县、凤县3县。1961年,复设宝鸡专区,领宝鸡、凤翔、岐山、扶风、麟游、武功、眉县、凤县、千阳、陇县、太白共11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66年,宝鸡专区改领11县,宝鸡市为省辖。1969年专区改名宝鸡地区,仍领11县1市。1971年2月,地区撤销。1971年3月至1979年3月,改为宝鸡市(地级市)领11县2区。1979年3月,复设宝鸡地区,只领11县。地市并存,宝鸡市领金台、渭滨2区。1980年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以地级市领导县、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时领11县2区。1982年12月,新设杨陵区,共领11县3区。1983年11月,武功县与杨陵区划归咸阳市管辖;宝鸡市辖金台、渭滨2区和宝鸡县、凤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10县。2003年5月26日,宝鸡县撤县成立陈仓区,宝鸡市辖金台、渭滨、陈仓3区和凤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9县。

(三)城市美誉

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故乡,周秦文化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的美誉。宝鸡市为省级文明城市(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西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全国人民防空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2000—2006年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西北首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西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也是陕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2009年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仅南京市和宝鸡市);2009年获国家节水型城市,也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

(四)城市精神

崇德尚礼、和谐包容、闻鸡起舞、开放创新。

(五)发展模式

中国共产党宝鸡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抢抓“两个机遇”,围绕“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的总体思路,强力实施“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突出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在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发展,奋力实现宝鸡“五个走在前列”的目标(注:“两个机遇”,即扩大内需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四个第一”,即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把改革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富民惠民作为第一追求。“五大突破”,即,着力在建设大企业大集团、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特大城市、壮大园区经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八大工程”,即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园区突进工程、“双增一创”工程、文化旅游精品工程、交通枢纽提升工程、城镇化推进工程、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环保工程。“五个走在前列”,即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国家新材料基地,在加速新型工业化上走在前列;以建设生态园林大城市为重点,打造经济区交通枢纽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在提升区域辐射力上走在前列;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上走在前列;以“两区多园”为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全面推进的创新型城市,在统筹科技资源上走在前列;以富民强县为核心,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走在前列)。

(六)教育资源

宝鸡市现有高等院校2所(宝鸡文理学院和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教育学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6所(含省属3所)、普通高中69所、职业高中34所、初级中学203所、小学1496所、小学教学点88个、幼儿园15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43050名,专任教师38019名,在校学生699877名。校、县、市三级教育科研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科研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宝鸡市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创办各类民办院校268所,仅市区就有职业教育类民办院校近60家,在校生达10多万人,每年可为社会输送五六万具备各种实用技术的人才。全市民办院校培训人数总共超过30万,1﹒6万人取得大专以上学历,18万人培训之后就业。宝鸡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宝鸡技工”、“西秦女子家政”已成为宝鸡劳务输出的知名品牌,誉满京华,遍布全国。

(七)社会科学

目前,宝鸡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约3000余人。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会科学院(所)、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统称为宝鸡市社会科学界“五路大军”。其中专业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党校系统,应用对策研究人员集中在党政部门。其中高级人才200多人,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和党校系统。(www.xing528.com)

宝鸡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主要有:宝鸡文理学院、中共宝鸡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市委政策研究室、宝鸡市政府研究室(宝鸡市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宝鸡分院、宝鸡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各县区委党校、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宝鸡教育学院、宝鸡市教学研究室及全市民间研究咨询机构等。宝鸡文理学院、党校系统、党政部门在我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呈“三足鼎立之势”。

截至2009年底,宝鸡市共有社会科学学会(研究会、协会)34个,会员约3000余人。分别是:财政学会、城市金融学会、中共党史学会、档案学会、广播电视协会、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公共关系协会、供销合作经济学会、经济学会、教育学会、检察官协会、纪检监察学会、金融学会、会计学会、老年学学会、流通经济学会、农村金融学会、群众文化学会、人口学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税务学会、统战理论学会、现代文学学会、心理学会、炎帝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周秦文化研究会、哲学学会、青年企业家协会、写作协会、统计学会、周易研究会、国际税收研究会、汉文化研究会。

主要社会科学类报刊有:《宝鸡日报》、《宝鸡市人民政府公报》、《宝鸡论坛》、《宝鸡高职》、《宝鸡高等教育研究》、《宝鸡教育学院教育论坛》、《宝鸡通讯》、《宝鸡社会科学》、《宝鸡人大》、《宝鸡经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西部论坛》、《宝鸡政协》、《宝鸡教育》、《宝鸡党史》、《铸魂》、《风帆》等。

(八)文化魅力

宝鸡市文化资源包括以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以民间艺术、西府民俗为主的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高雅文明为主的现代文化三大类。已形成了包括演出、影视、音像、出版、网络、娱乐、艺术品、艺术培训、文化旅游、民间艺术和对外文化交流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2008年末有艺术表演团体22个、工人文化宫1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4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62个。市区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县区拥有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13%和99﹒05%。

宝鸡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社火脸谱以其悠久的历史,成为宝鸡春节民俗活动的一大亮点。凤翔六营村彩绘泥塑驰名海内外,并被中国邮政生肖邮票多次采用。岐山转鼓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在“中国石家庄第五届鼓王争霸赛暨中国北方鼓乐展示大会”上获得“铜鼓王”称号。

宝鸡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37项,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7项。其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18项。

(九)旅游资源

宝鸡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佛骨圣地”、“炎帝故乡”、“青铜器之乡”、“周秦文化发祥地”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等美称。宝鸡拥有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森林覆盖率达48﹒6%,有9个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境内的秦岭为神州南北分界线和分水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因物种垂直分布所造成的多样性和罕见的第四季冰川遗迹,被称为“生物基因库”、“地质博物馆”。

宝鸡名胜古迹众多,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主要包括:佛教古寺法门寺、中国唯一的青铜器博物馆、炎帝陵、著名的周原遗址、姜太公隐居的钓鱼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古陈仓城遗址、诸葛亮殉职的五丈原、周公旦采邑地周公庙、唐九成宫遗址、“铁马秋风”大散关、法门寺唐代地宫、大唐秦王陵、太白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新建的全国唯一的周文主题公园——中华礼乐城。其他旅游景点是:天台山关山草原嘉陵江源头、金台观、鸡峰山(陈仓山)、箭括岭、扶风城隍庙、吴山(好山、岳山、吴岳)、慈善寺、太平寺塔、张载祠、宝鸡历史博物馆、法门寺珍宝馆(博物馆)、眉县汤浴温泉、秦公一号大墓、苏文忠公祠、宝鸡民俗博物馆、东方大佛宫、始祖殿、红河谷、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崛山森林公园、龙门洞森林公园、宝鸡观光园、宝鸡人民公园、凤翔东湖、西岐民俗村以及宝鸡市植物园等。

另外,宝鸡市还有文物藏品5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481件,国宝级55件。

目前,宝鸡市旅游业形成了宗教书法、休闲度假、科学考察、登山、“三国”、丝绸、寻根祭祖等旅游项目和专项旅游线路,建立了“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齐全、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的现代旅游体系。全市现有高中档饭店100多家,旅游定点涉外宾馆410多家,其中三星级5家,二星级4家。旅行社9家,随时可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宝鸡的旅游商品纪念品富有地方特色,形成了周青铜器复仿制品、民间美术、字画碑拓、烟酒副食、工艺品等六大特色商品系列。

以法门寺为中心的唐佛教文化旅游区、以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的休闲旅游度假区、以姜炎文化为中心的寻根祭祖现代都市旅游区、以周原遗址为中心的周秦文化旅游区、以关山草原为中心的高山草原风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日趋提高。全市A级以上旅游景区9个,其中4A级景区2个(法门寺、太白山)。每年平均接待海内外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宝鸡自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以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确立。

(十)地方特产

宝鸡的地方特产已有千余年历史。西府小吃是中国烹饪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博采全国各地之精华,兼收民族饮食之风味,挖掘、继承了历代宫廷小吃的技艺,以其品种繁多、风味各异而著称。主要有岐山醋、岐山臊子、文王锅盔、金钱肉、腊驴肉、驴肉泡馍、香醋腊汁肉夹馍、水煎包、擀面皮等。宝鸡的特色产品主要有:西凤酒(中国四大名酒之一)、太白酒、好猫烟、猴王烟、凤翔木版年画、草编艺术、马勺脸谱、凤县花椒猕猴桃木耳核桃、小人参土鸡、太白香菇……

(十一)历史名人

炎帝(神农氏),远古时期部落首领,被称为人文始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史周文王,纳贤勤政治岐;周武王,兴周伐纣灭商;周公,制作礼乐,辅佐成王,营造东都洛邑,被尊为儒宗元圣;姜尚,字子牙,鼎力匡扶西周,军事家;秦襄公,春秋时秦国的创立者;秦穆公,秦国国君,春秋霸主;燕?,从学孔丘,被奉为“七十二贤”之一;白起,威震六国,为秦统一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常胜将军;马援,东汉名将;班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超,东汉名将;法真,终生不慕名利,成为儒学大师;法正,辅佐刘备取西川夺汉中的蜀汉名臣;王皀,为“贞观之治”作出重要贡献的唐初名臣;王焘,唐医学家、《外台秘要》编著者;马瞞,率500铁骑勇冲10万叛军的唐名将;张载,北宋哲学家,“关学”创始人;党崇雅,明顺清三朝宰相,官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国史院大学士、太子太保,被列入中国历代名相录,明清时期宝鸡政治地位最高、历史影响最大的文化名人;李达,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央军委顾问,上将;张育林,少将,火箭发动机动力学与控制博士,滑铁卢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校长,国防科大北京研究院院长……

(十二)重要兵事

宝鸡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战略重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秦蜀襟喉、关陇锁钥”之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发生在宝鸡地区的著名战役有十余次,诸如周文王攻伐密须、败黎灭崇;秦穆公“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汉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诸葛亮与曹操在陈仓、五丈原之战;彭德怀亲自指挥的西府、扶眉战役等,这些都是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战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