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当代社会历史之路

生态文明:当代社会历史之路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走向的大转变,社会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是人类文明之旅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社会也是自组织、自稳定、自调节和自超越的开放系统,广义的生态文明是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建构社会巨复杂系统的稳定、和谐、发展,不断走向文明。

生态文明:当代社会历史之路

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历史走向

——科技文化视野中的一种解读

黎德扬

一、当代社会历史走向的探索

人类社会是复杂多元的有机体,在全球范围内野蛮和文明始终像孪生兄弟一样,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旅程。每一历史的断面上,文明是多元的、多层次的,不存在单一的某一种文明。

人类文明史表明,人类社会经历了狩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构思建设生态文明。从全球范围看,不同地区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整合,建构成全人类的文化和文明的有机体整体,它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保障,也是人类不断走向新的文明阶段的标志。时代的变迁,就是文化和文明的演变和进化。

工业文明经历了200来年以后,到20世纪中叶,全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高速增长,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和环境危机的挑战,引起了全球人类的普遍关注:工业文明还能走多远?人类文明将走向何处?

部分完成了传统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如英国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法国于20世纪初期,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和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先后完成了传统工业化),都经历了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过程,是否这是人类文明的唯一的路径和必须付出的代价?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是否要重复这些先行国家和地区的老路?当今社会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是什么?现实生活对工业文明的合理性提出了全面挑战。

积极的乐观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未来学家、新闻记者从职业兴趣和特有的敏感,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预测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的报告中,提出人类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其后,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次将继工业社会之后的社会称为“后工业社会”,并作了力所能及的描述。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我国读者熟悉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则称之为“后工业经济”。其后,1982年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使用“信息经济”概念来描述未来的经济。1986年英国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把未来的经济称为“技术经济”。1990年联合国有关研究机构提出“知识经济”的说法,1996年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初步提出这种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从经济发展的向度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作出了部分的回答。

一个时期内,人们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或信息经济来标识未来社会的走向。然而,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社会)不够全面,因为知识或信息都是当代经济的特征之一,不能说明未来社会状态及其走向,未能明确表明人类与自然这一重要基础关系,回答人类如何走出环境危机。

我国在20世纪末也曾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产业结构作过力所能及的调整,但是在发展观上未能实现根本的转变,甚至出现过脱离国情的“赶超”发达国家的浮躁。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凸现,攸关全人类的生死。国际组织对此高度重视,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重要文件,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思路,反映了关于环境发展领域合作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由此可以看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实世界的表达者、反映者,思想界、学术界无不转入到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大声呼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出环保主义和新人文主义等等,这些现象都表现了人类理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和觉醒。其中部分学者移植生态系统学的方法,解析社会巨系统的发展走向,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主张,并且认为社会将步入生态文明。

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生产方式历经了狩猎采集、农业、工业为主导的三个时代,因而相应地有狩猎采集、农业、工业为主导的文明状态。当今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走向的大转变,社会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理念都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是人类文明之旅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七大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规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这是对当代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积极回应,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规范,是科学发展观的一次提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将翻开新的一页。

二、科学技术进步的逻辑展开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其中两件大事是永远忘不了的:第一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了个全球化。第二件是科学技术革命物理学上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突破性进展,系统科学的产生和飞速发展,带来了生命科学的巨大进步。

物理学的革命和系统科学的产生,导致了科学研究的转型:由物质、材料走向物质、材料、信息领域,由无机物走向有机物,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分析走向综合,由线性走向非线性,由决定论走向非决定论,由机械论走向了系统整体论。当代科学技术的这些特征,为研究生命现象开拓了道路。

当代系统科学是对传统文化中系统思想的合理继承,它扬弃了生命问题域中的神学精神,不需要外来的假借,提出生命系统是自组织、自稳定、自调节和自超越的系统。它克服了机械整体论中的封闭性、孤立性,认为系统是开放的,与环境进行着永不停息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交换,正是这一交换机制提供了生命的可能和活力。

狭义的生态文明是保持人与自然生理意义上的协同,维持人类生命系列的有序繁衍和发展。社会也是自组织、自稳定、自调节和自超越的开放系统,广义的生态文明是在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建构社会巨复杂系统的稳定、和谐、发展,不断走向文明。无论是狭义和广义的生态,都是生态系统科学的逻辑展开和拓展。(www.xing528.com)

从亚里士多德比较系统地提出系统思想以来,到系统科学的产生,哲学等候科学达23个世纪。然而系统科学一旦出现,几乎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系统运动,席卷所有科学技术领域,变革人类的世界图景。当代系统科学是指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和分形理论等系统科学理论及其在技术上的应用。人类由物质能源的世界拓展到物质、能源信息的综合利用的世界,科学技术整体化和组合化的强大潮流,为揭示生命的本质,为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确立了牢固的科学基础。

三、走出工业经济发展困境的明智选择

20世纪中叶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使战后的经济迅速增长,人类物质生活条件快速提高。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只是少数,大部分地区和国家仍处在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步的进程之中。

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工业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显现,发展向度上遇到困惑:工业化的社会后果,是福是祸?正在工业化的多数国家和地区,由于传统工业化的范式导向,正在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去换取有限的现实经济利益,直接承受着环境急剧恶化的后果。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否独辟蹊径?

在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上,工业生产方式的劳动对象主体是物质材料的形变和能源形态的转变,目的是用以减少人类体能的支付,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工业社会经济是以能源材料的耗费为前提的经济活动,在向自然索取时必须对自然生态给予强大的施压。能源材料利用的多寡,和对自然施加的力量,和经济效益成正比。这必然导致资源匮乏,陷入恶性循环。因而社会工业经济与自然生态形成对立,甚至是对抗性的冲突,从而造成社会的失衡和生存发展的危机。

据有关统计资料,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从而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余的85%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面对剩下的不到50%的地球一次性资源,要实现工业化,如果沿袭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人们必须作出新的历史选择。

历史是不会中断的。20世纪中叶,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中,发现了信息资源,对信息的认识从自在走到了自为,科学技术为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手段,为缓解资源危机带来了希望。信息与物质资源相比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避免大量的环境问题。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调控物质生产过程,将其导入良性循环,提供了避免和解决环境问题及其危机的重要途径。

当今世界,人类进入到以信息为主导的对物质、能源和信息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的时代,为实现从对大自然的掠夺型、征服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协调型的生态文明,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走出困境的明智选择。

四、系统整体观的生动表现

工业文明时期,近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主体上是以“整体是部分之和”为其基本预设,拆零和组装方式进行的分析和综合,思维方式是线性的。这是由当时的自然科学技术水平及其方法论决定的。这种以机械论为特征的哲学,用机器的范式去观察一切,世界是一台由神秘力量上好了发条的钟表,人是机器,社会是机器。它自然不能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生物学的领域使人一筹莫展。这种哲学方法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天人相分的思想路线,驱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日益与自然对立和对抗,从而导致生态危机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丰硕成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绽开着人类文明之花。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一文明时代的精华。它视世界为集合体,从人类实践活动中探究人类认识的起源、过程和作用,坚持人和自然在实践中的统一。在工业化的中期就预示,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都会得到自然的报复。然而这一超越工业文明的思想精华,由于它的自然科学基础同样是以机械论为特征的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处于主体上是科学主义隆盛的时代,其影响甚微。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本上转向了政治化的走向,几乎很难对真实历史活动给予关照。

传统工业文明时期,不仅自然科学分化为许多专业化的学科,人文社会科学也分门别类地区分为许多门类,而且相互封闭,各干一行,各展其长,各行其是。孤立的不同学科研究的局限性,又很容易陷入某种片面性、表面性、盲目性、主观性,导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不协调、不平衡。这是工业文明的不良后果,很多误导在科学的名义下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解决当代社会复杂性问题是不适应的。

20世纪中期以来,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全局走向了和平与发展,稳定、协同、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主要探讨的话题。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环境问题的凸现,稳定、协同、发展问题提升到全球的视角,立足点移植到人类整体,人类共同利益和人类整体的生存和发展。因而现实社会的巨型复杂性系统问题自然成为科学的历史课题。同时当代科学技术的全球性、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结构的整体化、综合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趋势的出现,为破解历史课题提供了良好的现实知识准备和文化环境,有理由相信生态文明会得到科学的支撑和保障。

生态文明的提出,主要是直接地破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承认这一基本命题,天人相分的世界观便自然消退了,天人合一成为当今哲学的主流。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实质是一种古代人们的整体观。今天这种整体观已为系统科学的整体观所超越。当代系统整体观是建立在以当代科学技术对世界物质的变换,能量的转化和信息的传输和变换三者获得了具体认知的基础上的,它是从“整体不是部分之和”出发探究整体的功能,把握系统活动规律;它是以人为本,协同自然、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为人类提供稳定、发展、和谐的最优化的环境为最高目的。正是当代系统整体观为生态文明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类文明的轨迹上,不难发现与狩猎采集文明和农业文明相应的是古代整体观,与工业文明相应的是机械整体观,与生态文明相应的是系统整体观。要确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解读并有效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发生一次根本转变,扬弃机械整体观,树立系统整体观。

系统整体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一致的,这是被当代社会实践不断证明了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在其创立时期是以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为其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种种原因它不能不带有机械论的痕迹,并在近百年的传播中被扩大,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们,应当在当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在当代社会经济全球化并急剧增长和文化多元化的繁衍中,继承和创新实践唯物主义,使它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焕发出光辉。

(原载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