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以硅谷为例的经验分享

国内外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以硅谷为例的经验分享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硅谷是自下而上、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起来的,没有政府行政干预,完全依靠其内在的创新动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创业者,其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主要表现为:首先,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创业过程中,大家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形成了一个风险均占、利益共享的联动组织,大大提高了创业速度和成功率,共同搭建了硅谷创新创业可持续进行的软环境。

国内外创新创业的软环境建设:以硅谷为例的经验分享

1.美国硅谷

硅谷是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创办的,坐落在加利福利亚州内,紧邻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从此开创了高新区的先河,全球前100大高科技公司有20%集聚在此。经过50年的快速发展,所有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的关键发明都源于此。硅谷及其周围的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4500多亿美元,而其高科技公司年产值高达2000亿美元,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目前,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区域,每天都有几十项推动世界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面试。硅谷是自下而上、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起来的,没有政府行政干预,完全依靠其内在的创新动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创业者,其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主要表现为:

首先,良好的人文环境。硅谷内聚集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其与企业建立了的长期合作关系,不仅持续供给了知识、技术、人才,还参与了知识的传播与运用,为硅谷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和人才。另外,外国移民的不断涌入,也为硅谷输入了大量的人才和技术成果,带来了有助于增强硅谷全球竞争力的家族关系。在硅谷,不光是人才济济,更重要的是,到处都充满着极其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校园里教授们都在办公司,许多学生都在公司任职,他们以创业为工作,以创业为乐趣,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公司里人们不仅崇尚竞争,着力于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又注重向对手学习,知识共享,认真吸纳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推崇创业、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公平竞争的社会文化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创新创业精神,从而为硅谷企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创造力。

其次,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硅谷在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带动下,结合市场需求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资金优势。硅谷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本地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投资为硅谷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培育出了大批高质量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是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科研以及企业间的有效整合人,他们有着广泛的关系网,熟悉各种各样的人,能够有效地改造和组织公司的领导班子。在硅谷起步阶段,风险投资相对薄弱。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美600多家风险投资企业中几乎半数将总部设在这里。著名的英特尔公司、苹果公司等都是靠风险投资发展起来的。风险投资支撑着硅谷成为美国乃至世界高技术产业的中心。硅谷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业的支持,良好的融资环境为硅谷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它已经成为硅谷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第三,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硅谷不仅形成了一个技术实力雄厚、工艺设备完善的生产商集群,同时还出现了专门解决企业发展中非技术问题的非生产性服务组织集群,如律师事务所、风险资本公司、管理咨询公司等专业性公司。他们赚钱的主要方式是以服务、投资换取新公司的股权,它们的存在极大降低了创建新公司的条件,成功刺激了创业者的创业欲望。在创业过程中,大家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形成了一个风险均占、利益共享的联动组织,大大提高了创业速度和成功率,共同搭建了硅谷创新创业可持续进行的软环境。

第四,创新的政策环境。硅谷是一个跨地域的结构,本身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因此地方政府的职能发挥有限,但在硅谷发展的全过程中,政府的行为也极大促进了硅谷的高速发展。政府角色定位准确,并没有为高新区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与硅谷中的大学、企业、创业者建立了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尊重市场机制,适度介入硅谷园区的管理,并未制定特别的优惠倾斜政策,而是通过制定惠及整个高科技产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创新政策、措施和完善各种法律制度等间接调控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各种技术创新活动,从而使得硅谷在市场的公平竞争中发展进步。

2.印度班加罗尔

班加罗尔位于印度南部,是卡纳塔卡邦首府。班加罗尔软件园是印度软件技术园的分部之一,成立于1992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班加罗尔设立了少数几家咨询公司,初露锋芒,1984年,美国得克萨斯州仪器公司率先打入班加罗尔,在那里设立了软件开发公司,开展离岸开发业务。80年代后期,通讯卫星普及,西方公司纷纷雇佣印度人才开发应用软件的生产模式,因特网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到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重要的高科技公司和跨国公司由孟买移至班加罗尔,HP、IBM等跨国公司入驻班加罗尔,班加罗尔由此确立了亚洲软件业都城的地位。其起步虽晚,但发展如此迅速,究其原因,除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因素外,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功于其在软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积极的政府政策支持。在班加罗尔IT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印度政府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高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印度政府鼓励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生产软件产品,还建立了权威的质量认证系统,设立了软件实验基地,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训政策》及《印度IT行动计划》,在税收、财政、贷款、进出口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给予了特殊的优惠。印度中央政府的外资政策、工程师培训计划等为班加罗尔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正是印度政府及班加罗尔所在地卡纳塔卡邦政府对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特别支持、对企业科研实行财政资助、成就奖励等扶持措施,使班加罗尔成为世界企业界的进军目标。

第二,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印度政府十分注重对软件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1994年,印度政府修订了《版权法》。2000年。印度《信息技术法》正式生效,成为世界上第12个制定此类法律的国家。该法律对以前的《印度证据法》《印度储蓄银行法》《银行背书证据法》和《印度刑法》中的有关条文进行了修订,确立了认可电子合同、电子文书、数字签字的法律依据,对非法入侵数据库、传播计算机病毒等违法行为规定了惩罚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企业和消费者的信息安全,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得印度软件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三,高水平的教育。班加罗尔是印度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集中地,共有7所大学及292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班加罗尔工程学院的数量在印度居首位,是美国工程学院数量的一半。印度国家和邦一级的28所科研机构也设立在这里。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政府采取国际、企业、私人并举、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即依托高等院校设置计算机专业培养、民办或私营机构培训、一级软件企业自己设立培训机构。数量众多、科技领先的教育和科研机构为班加罗尔的人才供应提供了根本的保障。每年班加罗尔由这些机构输入的工程技术人员达3万余名。高科技人才的持续输入大大增强了班加罗尔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动,推动了班加罗尔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吸引了全球各大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

第四,良好的金融环境。班加罗尔内聚集着各类金融机构,如班加罗尔证券交易所、印度工业发展银行、印度工业财务公司、卡纳塔卡邦小型工业企业发展公司、印度工业信贷投资公司、印度出口信贷担保公司和印度进出口银行等。这些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较好地满足了班加罗尔日益增长的投融资需求,为该地区的资金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大提高了当地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推动了当地的创新创业活动。班加罗尔除了大力吸收跨国风险投资之外,还在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基金,为软件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大力推动了符合条件的软件企业公开上市集资。

3.北京中关村

中关村前身是以中关村为中心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试验区,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和中国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在国内高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计算机市场占有率、手机产量稳居国内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每年上市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上,截至目前,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45家,初步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涌现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辐射全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短时间内,中关村取得辉煌成就,有四大因素至关重要:

第一,集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关村因地处首都的区位优势,区内集聚了国内顶尖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创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关村地区集中了清华、北大、中科院等近70所高等院校,以中科院研究院所为代表的各类科研机构213家,在校学生30万人,集聚了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两院院士和高比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每年产生数千项辐射全国的科研成果,涌现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项目。人才培养、技术支援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及高素质人才密集,为园区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注入了智力的源泉。

第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中关村发展环境优势的显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投资机构加大对中关村的资本支持。在北京市政府的推动下,中关村已经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并发展多种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在各种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内外资本市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成长的重要力量。同时,其风险投资的主体已呈现多元化趋势,先进的投资模式开始在园区出现,不仅给企业提供资金,而且把创新的理念和管理运作方式植入企业。

第三,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其他地区相比,中关村具有相对宽松、支持创业的政策、法律环境。北京市政府在中关村的发展中一直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园区政策的开拓性、创新性、动态性相应较强。在人才吸引与激励、财税政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力求为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如在创业支持方面,其发布了《关于重申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优惠政策的通知》和《关于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实行优惠政策》等文件。为了进一步促进人才引进,发布了《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若干规定》及《关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强人才建设引进急需人才的暂行办法》。为了给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另外,北京市人大颁布实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其制定宗旨就是保护投资者和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是我国第一部专门支持高新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地方法规,为中关村区内企业发展提供了制度和法规保障。(www.xing528.com)

第四,创新孵化体系完善。从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来看,目前中关村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创业孵化网络,拥有多种各类孵化器件,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专门化与细分化、服务功能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4.上海

上海近几十年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创新创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市的创新、创业环境日趋优化,多项重大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云集,取得突破性成果。德国、芬兰、以色列等相继在沪设立孵化器、创新中心。一批有实力的创新服务机构脱颖而出,树立了“品牌”、建立了“口碑”、创立了“模式”,如杨浦创业中心的“杨创模式”孵化器、国内第一个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等。据不完全统计,上海拥有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的创新服务机构7000多家,从业人员近40万,科技服务总产出超过2000亿元。大量的创业企业、创新人才来沪发展,其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软环境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丰富的技术资源。上海有一支庞大的、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科技人员队伍,每年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各类企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资本雄厚,良好的环境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才来沪。同时,上海市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居全国前列,这些都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知识基础。

第二,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创新需要资金的投入,创新所需的资金来源于资本市场。美国硅谷能成为世界创新创业的高地,其高效的金融体系功不可没。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有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无论是创业风险投资、银行信贷,还是证券交易等资本市场都是比较发达的,对区域内的创新创业企业能够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大大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第三,优惠的扶持政策。为了鼓励科技创新与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科技进步,上海市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企业从事技术创新可以获得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扶持和服务,例如企业申请专利,可以获得专利申请费、授权费等资助;实施专利的,可以申请专利新产品认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认定并获得相应的资助等。这些优惠政策的贯彻落实,极大地激发了企业从事创新的积极性。

5.深圳

在国内,深圳是最早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城市,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于2008年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发布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近年来,深圳创新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创新突围,成为中国最早与最成功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的地方。商事主体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创业密度也居全国之首。2015年,深圳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向更高的创新形态迈进。深入剖析,深圳如何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并成功打造“创新之都”,除了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成功建设外,与其创新软环境建设也有很大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完善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在深圳市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深圳市政府自2009年出台《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意见》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其他创建成员单位陆续制定了鼓励自主创业的系列政策措施,涵盖市场准入、企业融资、创业补贴、创业培训实训、创业载体建设、创业服务成果购买等多个方面,保证创业者在创业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服务。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创客来深圳创新创业,在2015年深圳国际创客周举行之际,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创客发展的若干措施》和《促进创客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从建立完善创客空间、培育创客人才队伍、强化创客公共服务、营造创客文化环境、拓展创客融资渠道、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六个方面拿出了25项促进创客发展的政策红包,大大激发了创客们来深创新创业的活力与热情。

其次,充足的资本支持。在深圳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资本就是创新创业企业的血液。创客、创新与创投在创新生态体系中共生共振,而资本则是创业团队打通人才、市场和渠道的关键,对中小企业成长发展非常关键。深圳发达的金融业为深圳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第三,浓厚的创新、创业、创造文化氛围。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占其总人口的80%以上。深圳的创新文化植根于移民城市的特质。深圳渐渐形成了一种移民文化,这种文化注重创业、崇尚创新、包容,吸引了大批创业者来到深圳创业。另外,政府也注重维护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并通过一些措施和活动来引导整个城市文化氛围。例如,深圳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全市中小学校将科学和创新教育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辨和创新精神,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发明竞赛;各级科协等社会组织积极举办科普展览、讲座,建设科普画廊、科普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设计创意大赛,广泛传播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市民文化大讲堂”“自主创新大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广大市民的引导,深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文化条件和环境。

6.台湾新竹

台湾新竹科技园成立于1980年,它是在台湾经济转型过程中提出的,是由“出口导向”向“科技导向”转化的重要策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主导产业为信息、通讯和生物技术等,尤其计算机、集成电路居世界领先水平。新竹科技园区成立以来,创新不断发生,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园区创新网络。与美国硅谷不同,新竹科技园是政府自上而下建立的,是新竹创新网络建设的主导力量。但自建立以来,新竹科技园的运作遵循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协调为辅的运行机制,具备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其成功因素主要有:

首先,政府主导型的模式。台湾在新竹科技园的开发建设中介入较多,是新竹科技园创新创业建设的主导力量。具体表现为:一是提供了大量的公共资源。台湾为园区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到1998年底,共投入145亿新台币用于软、硬件及学校建设。同时,新竹园区依厂商需求,提供自建厂房土地,有效降低了厂商的固定成本,防止了土地的投机行为,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二是鼓励和资助创新创业活动。台湾每年均设置了大量科技奖项和基金激励园区企业加大R&D投入和产品创新,对创新技术研发计划的资助占计划总额的20%以上,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三是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先后制定和颁布了《科技园区设置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文件,规定了大量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平台。

其次,丰富的智力资源。台湾新竹科技园区拥有工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中山科学研究院等众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精密仪器发展中心、“行政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国家”高速计算机中心、“国家”毫微米组件实验室、“国家”太空计划室、“国家”芯片系统设计中心六个“国家”实验室等。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创新网络中的创新源和人才源,为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成果。智力资源在创新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新竹科技园内的中介服务机构主要有:同业工会、会计师、“关税局”、银行金融机构等,这些专业性的中介机构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了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园区创新网络建设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中介机构在企业、政府之间起到了一定的联结作用,促进了各个主体的信息共享,改善了创新活动的环境,从而扩大了企业创新创业空间,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提高了企业创新创业的质量和成功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