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探析

宁波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探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宁波职业教育到底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本研究报告关注了上述这些问题,为宁波打造“区域服务型职业教育”提供思路和战略支持。宁波市职业教育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地位,曾连续两次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言,职业教育的宁波模式与宁波现象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

宁波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探析

尹晓军 杨飞

摘要:2006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本文主要对一年来宁波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并与全国职业教育发展先进地区进行了比较,根据今年全市职业教育的调研结果,对存在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2006年以来,宁波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与宁波市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型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通过政府的大力推动,宁波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益发显现良好的势头。但是,宁波职业教育到底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程度如何?下一步如何发展?这些问题亟待创造性的解答。本研究报告关注了上述这些问题,为宁波打造“区域服务型职业教育”提供思路和战略支持。

宁波市职业教育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地位,曾连续两次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言,职业教育的宁波模式与宁波现象在全国有着重要影响。

1.坚持职普1:1比例招生

全市初升高比例达到96.02%,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中职占高中段教育在校生总数超过51%,远远超过全国39.99%的平均水平。

2.中高职协调发展

全市46所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近10万人,校均规模是全国平均数的2倍,每年为社会输送3万多名中职毕业生,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95%以上。全市7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4.3万人,高职学生占全市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8.6%,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职数量在全国同等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整合现有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到2007年,全市有各类培训学校(机构)385所,全年招生培训人数达45.43万人次,毕(结)业人数达39.47万人次。

3.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自2003年以来,每年从市、县两级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中提取1%,重点用于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海岛移民的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就读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学生的免费教育。对开设紧缺专业的学校、就读紧缺专业的学生以及民办职业学校实行了经费扶持政策,到2007年,补助就读紧缺专业的学生的经费达1879.605万元,补助民办职业学校的经费达1422.56万元。

已建成5所总面积近1900亩的县级职教中心,所属8个县(市)、区基本建成一所集职教、成教、教研、实训为一体的“四中心”学校,基础建设大大领先于全国水平,校均仪器设备值为337.29万元,居全省第二位。2006至2007年,全市新建、迁建、异地新建职业学校13所,总投资额达4.86亿元。目前,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业中学28所(其中,13所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占全省的1/5。2006年、2007年,全市新建实训基地31个,投入经费达1.65亿元,其中,省级实训基地两年投入经费达0.93亿元。市本级每年提取职教统筹经费超过3000万元,主要用于高职院校建设和中等职业学校迁建等项目。投入资金52亿元的宁波高教园区已成为高职院校的聚集地。以重点专业为依托,在职业院校和企业各建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10个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全面启动,实训基地建设与无锡青岛等发达城市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2006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启动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制定了《关于创建特色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通过专业布局,积极实行专业布局错位措施,基本上在每所职业学校内确定1-2个特色专业,并做强特色专业,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打造学校品牌。市本级的每所职业学校举办专业各有侧重点,甬江职高的旅游、广告艺术类专业,宁波职教中心的模具、贸易、会展类专业,宁波九中的药学、物流类专业,宁波外事学校的语言类专业,兴港职高的机电数控类专业,大红鹰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北仑围绕港口发展物流、数控、旅游类专业。镇海则以机电类专业为重点,充分服务区域产业特色。隐州区从2007年起,停止乡镇成校招收中职班,做大做强5所区属职高,规划建成鄞州职教中心的机电专业、鄞州职高的汽修专业、东钱湖旅游学校的旅游专业为特色的3所市级特色专业学校。慈溪市从2007年4月开始,通过“扩、缩、并、转、停”等形式,对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等实行统一调控,在专业布局上,做到了职业学校专业集聚集约,错位发展、规模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家电等为主干专业的特色学校建设。余姚市的每所职业学校也各有不同的特色专业,形成模具、机电、涉农等特色专业。奉化市为创建特色专业和特色学校,专门出台了《关于奉化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方案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了奉化市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并对原有的服装专业进行了链条式延.伸,进一步拓展了专业特色。宁海县坚持统筹规划和错位发展原则,努力形成以机械加工、数控模具为特色专业的特色学校建设。象山县也加大了以建筑、针织、海洋专业为主的特色学校布局调整与建设,已逐步形成与地方产业特色相适应的特色职业学校。

全市中职学校目前开设的20大类80多个专业,覆盖了除能源、钢铁和新材料等以外的所有重点优势产业,打造了机电、汽车、数控模具、建筑、服装、旅游、外语等3个国家级、25个省级、30个市级现代化专业,2006—2007年省级示范专业投入经费达4137万元;全市两年来师资培训经费投入达2063万元,“双师型”教师比例为50%,省示范专业与“双师型”教师比例均居全省首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相结合,2006年,全市高职院校拥有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市场营销、旅游等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4个,机电、电子、服装、投资、药剂等省部级重点专业8个,国际贸易、实用英语、轻纺产品等市级重点专业5个。

1.开展“牵手百家企业”活动,推进校企合作

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了27家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企业合作,投入1亿元建立了机电专业产学研培训基地;宁职院与海天合作,建成现代机械制造实训基地,其案例被人选教育部“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案例”;还有余姚职技校与舜禹集团、宁波服装学校与罗蒙集团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至今,全市职业院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的“订单式”培养的班级有120多个,其中,以企业命名的班级30个,建立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基地10个以上,有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9个,合作办学率在90%以上,与500多家行业(企业)实行了“订单”培养。

2.实施“双百培训工程”,培训高技能人才

对未能继续升学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可以免费接受半年至一年的劳动预备制正规职业技能教育,全市每年接受“两后预备教育”和农民学历培训超过1万人次,有700名青年农民免费到高等院校进修农业实用技术。从2007年起,市财政每年新安排1500万元用于与企业挂钩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生产一线工人等三类人员培训的专项资助补贴。

自2006年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的宁波模式》课题研究任务后,宁波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把德育与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息课堂教学型、自信激励型、情感关注型、三元整合型、技能突破型、网络发展型、行为自主型、企业专家导向型等多元德育模式,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氏。

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摆脱传统高校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按专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课程,探索建立“平台+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体现核心专业技术课程理念。部分院校实施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层次一模块”的课程结构,侧重于实践、实验、应用性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努力把高职院校建设成宁波市“高级蓝领”的人才库。2007年,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三位合一”,和一个以政府、企业、学校为核心的“三方联动”的制度依托,基本形成了有宁职院特色的“三位合一”模式,该模式受到教育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肯定。

从2006年提出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以来,宁波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成绩显著,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技术工人的实际地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根据调查,有97%的企业回答“当前影响企业发展主要的内部因素”时选择“缺乏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工人”;据宁波市劳动力市场2007年前三季度求职缺口情况统计,操作工车工缺口数达7500人左右,服装缝纫工和商场营业员缺口达4000人,保安缺口达2600人,餐厅服务员的缺口也很大,但这些专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是比较红火,现在学生不太愿意读这些专业,职业学校开设该类专业也越来越少。在调查中,对于“假如今年初中毕业,您最想选择哪一条路”这项目,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然后就业”的仅14.7%。说明当前我们所碰到的职业教育中的二律背反现象的第一现象是: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适宜技术的蓝领工人,而另一方面学生和家庭不愿意、不支持或者说极其无奈地进职业学校学习。据此,《中国青年报》记者调查,工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发展空间小,使大批青年人对职业教育望而却步。说到底,工人地位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地位。

从调查的28家企业回答中发现,有25家企业存在“只取不予”的倾向,缺乏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热情。企业只希望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又不愿参与职业教育,学生到企业实习,很大一部分时间只能接触到非常浅的技术部分。企业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也不到位,从调查来看,有42.4%的学生就业后没有在企业得到培训久当然,就业市场与用工制度的不规范也造成这方面原因,企业一面大声呐喊需要“技术蓝领”,一面又招收大量无技术的外来民工。据市总工会调查,部分企业甚至连标准极低的中级工40-50元、高级工70-90元、技师110-140元、高级技师160-200元的技术职务津贴都难以兑现。

上海教科院职教所专家测定,只有当职业教育投入比普通教育投入大1.5倍以上,职业教育的设备设施才能基本适应企业发展要求。2006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出台了相关政策,其中提出“2007年起,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按高于当地普通高中的1.5倍安排,以后视情适当提高”政策,从调查情况来看,除市本级外,这一政策还没有在各县(市)、区实施起来,职高生均经费还全部低于普高生均经费。《意见》中的其他相关经费政策,如教育费附加中用于职业教育的30%比例,以及其中50%用于设施设备改造”等政策在一些县(市)、区也无法实现。从1995年开始实行的职教经费统筹政策至今仍没有在全市推广。通过调查,职业院校负责人反映比较多的是专业实习实训耗材费用的负担过重,虽然通过各种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形式来减轻学校压力,但这项经费还是成了提高学生技能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索,一些职业学校通过减少学生的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增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来达到自我减负。经费成了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职业教育往往被家长和学生视为无奈的选择,社会持续不断地掀起普高热、高考热,导致培养中、高级技工的职业技术教育遭到冷遇。传统观念认为,制造业是车、钳、铆,属于“脏、乱、差”一类的工作,待遇偏低,工作环境差,人们往往在技术工人和“廉价劳动力”之间画等号,很少有人愿意进企业干这类活。近年来,高校扩招引发的普高热持续升温,更使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市本级初中毕业生每年仅有35%左右第一志愿报考职业中学,建筑、旅游、宾服等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乏人问津。

1.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在调查中“对最后毕业的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何建议”中,有78.7%的人认为:专业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需求,重视专业技能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实习活动要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企业认为职校毕业生存在技能水平与企业实际脱节、欠缺持续发展能力、职业稳定性比较低、没有形成良好职业习惯等问题。学校对制造业专业办学条件从七个方面的评价(从“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5个梯度)中可以看出,选择“不满意”的有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基地、教学研究条件。

2.师资结构、数量与职业教育不相适应

从普通高中改造过来的职业学校占50%以上,师资结构仍带有极大的普教化成分,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也很难完全摆脱普通教育方式与理念。专业师资队伍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仍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县(市)、区基本上按教师人数下拨经费,教师编制仍按普通学校形式设置,造成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偏少;当前还没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职称评定系列,因此,各地按教师拨款中没有这个经费,导致专业实习指导教师人数和经费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专业技能教学。各县(市)、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超编超压,为了减少费用支出,学校采用一个专业指导教师但任一个班学生的专业技能课教学,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技能教学。另外.引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即使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职,也因浅层的校企合作而受到影响。

3.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有待调整

一方面,特色学校、专业性学校只有14所,仅占30%,特色学校的强势专业的比重都比较小,开设计算机、商务、机电数控、财会、纺织等专业的学校分别多达52所、33所、29所、22所、21所,造成专业师资、设备设施、实习基地的小而散。另一方面,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不对称,在全市25个优势产业中,有14个产业领域没有开设相关专业;一些热门专业、易办专业的布局存在散、小、杂现状,重复雷同现象严重,据统计,大类专业校均数最高的计算机类专业为358人,最低的会展类专业为65人,统计的16大类专业校均数平均值仅为208人。

4.教育系统内部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有待于提高

尤其是初中学校的教师,对职业学校发展认识不清,排斥职业教育,误解职业教育,初中学校教师的这种偏见不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初中毕业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选择。

对产业发展特征和人才需求分析,有助于我们廓清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与水平。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支撑着宁波市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二、三、一”式的产业格局。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9.5亿元,比上年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而在三次产业中对经济贡献度重点是二次产业。在宁波市产业经济发展进程中,优势行业进一步壮大,初步形成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5大临港支柱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关键机械基础件、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与新能源、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10大重点优势制造业行业;以及现代商贸、现代物流、交通运输、旅游会展、信息服务、文化传媒、金融服务、中介服务、房地产、公共服务10大现代服务业行业。宁波市政府将重点发展上述优势行业,将宁波打造成为“两中心一基地”——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这些主导产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是石化业,比较有竞争力的产业是纺织服装、能源电力、造纸印刷、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等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产业是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

宁波市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集聚,目前已初步形成“145个块状经济、6大产业集聚区、13个产业园区、1个城市工业区块”的产业布局,通过区域性块状经济、工业园区和企业融合发展合理调配了产业结构和布局。因此,根据宁波产业特征和趋势分析得出:块状经济达140多个,占宁波工业产值比重超过60%以上,并仍将保持这一发展优势;外向型经济是宁波经济产业的明显特征,宁波市外贸经济创造的产值已占经济总产值的68%;民营经济对宁波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以上;根据宁波三次产业规划,到2010年将调整为3553543,重点增加服务业。这个旺盛的经济发展势头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总量需求分析

根据《宁波市2006-2007年度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分析,目前比较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分别是: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质检员、采购员、核价员设备维修员、生产操作员、CNC数控轧工、仪表工、电工、计算机维修员、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操作员、店长部门经理、餐厅经理、国际品牌营业员、店务陈列员、促销员、财务员、物流师、仓储管理员、单证员、报关员、业务员、酒店经理、领班、中式西式烹饪、涉外导游等。这些岗位全部可以在中、高职院校完成培养培训,也是中、高职院校开设的主要专业。该《目录》还指出,宁波市到2010年,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各类实用人才缺口数量达30万人,从2006年开始,每年需培养培训高级技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等6万人。

2.层次需求分析

当前,宁波企业对于管理型、技术型人才十分渴求。在调查中,企业的一线工人几乎全部都要求掌握一定的技术,技术工人成为员工的主体,技术工人队伍构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基础,技术工人队伍的索质高低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技术员具备的条件是大、中专毕业生的占了近60%,技术工人的条件是中职毕业生的占了63 %,因此,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当能成为企业技术人才的主要构成者,企业对于有相关技术技能的中、高职毕业生是比较欢迎的。

3.结构需求分析

从技术类型三个层次来看:技术管理型人员、技术研发型人员、技术操作型人员,分别缺口1-1.2万、0.7万左右、5万左右,从技能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来分析,据测算,近两年宁波市的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增长20%-30%,其中高级以上技能人才需求预计增长15%-20%,技师、高级技师的需求增长一倍。2006年宁波市城镇企业中从业人员有100多万人,其中,高级技师和技师缺口达73.5%,中高级技工缺口达68%,初级技工缺口'到44.8%,要缓解技工荒需要10年时间⑪。据市劳动部门估算,全市企业仅对数控、机电一体化等技师和高级工的需求缺口就在3万人以上。

根据上述原因分析与产业人才发展需求研究,宁波市职业教育需要进行正确的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实施有效的政策措施。

1.以市本级和鄞州区为中心,充分挖掘和发展都市广告、会展、中介服务与咨询、金融财务、商贸、旅游等专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专业群,使我市强劲的制造业有一流的现代服务人才支撑。

2.在镇海北仑港口区域,围绕临港大工业为主的沿港产业带开设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及港口物流等专业,专业群的服务面包盖到保税区和小港开发区,成为港口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库。

3.在余姚慈溪大桥区域,根据余姚的塑料模具业、慈溪的家电业及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在沿(杭州)湾产业带开设机电、塑料模具、物流等专业,减少重复投入,优化资源配置。(www.xing528.com)

4.在南三县区域,根据奉化的服装业、宁海的模具业和水产养殖业、象山的建筑业、针织、海洋业.在高速公路两侧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沿路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开设服装、机械数控、建筑、海洋类等专业。

1.规模结构指数

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占高中段教育50%左右,建成市级专业示范性特色学校10所、20个特色专业群;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占高等教育40%以上,年招生数保持2万人以上,建成省部级重点专业15个。

2.经济贡献指数

传统行业专业覆盖率超过80%,新兴行业专业覆盖率超过30%,支柱产业专业根盖率达到100%,各技术工种及企业职工年全员培训率、农村劳动力年培训率达到40%以上,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达24万人次,年企业职工培训人数达6万人次。

3.教育质量指数

“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超过65%,中等职校毕业生中级技能证书持有率达到80%以上,高职院校毕业生高级技能证书持有率达到50%以上,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年一次就业率达到95%和85%以上,对口就业率70%。

4.企业满意指数

全面建成10个院校内实习实训示范基地、10个企业内实习实训示范基地,加强高职技能教学,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全面建成10大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职业院校毕业生顶岗适应率达到50%以上,年高级技工及以上培养培训1万人以上、中级工3.8万人、初级工1万人以上,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分别达到90%以上。

1.围绕“进口旺”,张扬社会理性

要以维护工人尊严,改善工人地位,褒扬工人技术成就人手,从而激励更多的家庭对子女就业问题作出理性的选择。每年要大力开展技能竞赛,对优胜者给予重奖。对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被企业用人单位聘用的高技能人才,其住房等福利可分别参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每年进行一次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对获得优异成绩的给予高级工等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加大在紧缺专业或主导产业中选送优秀青年技工到对口高职院校、技师学院深造的力度,培养一支“技术领头羊”队伍。

2.围绕“出口畅”,推进校企合作

推广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再简单地集中在最后一学年,而是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校企结合的职教集团由各相关专业的职教机构、相关产业的骨干企业按照“龙头带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机制互动、自愿联姻、实现多赢”的原则组成。集团内企业能够提前预订、招收到素质较高、数量稳定、技能较强的员工;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准确的企业用工信息、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技术发展标准等。着力构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动、教学与生产衔接的三级实习实训基地网络。特别是要加快在职业院校,尤其是企业内的10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围绕“技能强”,调整课程设置

职业院校要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在课程的结构比例上,实践教学的课时应达总学时的40%左右。要继续加强课程实习,加强主干专业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学生到企业实习,要改变集中实习方式,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熟悉生产过程,掌握生产工艺技能。逐步实践“上课一企业实训一上课”的“三明治”式的教学模式。耍做好职业教育的“售后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技术进步和水平提高。

4.围绕“用得上”,营造用工环境

地方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的职工用工和发展制度,实行比较完善的技术工人职务晋升制度和技术等级考核制度。规范企业的工人工资制度,完善和发布工资指导价位,对企业薪酬体系进行监察。要帮助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与运行机制。当然,要充分依托企业的现有技术与设备,借企业之力,帮助企业培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

1.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

要建立“引逼机制”,激发职业院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费扶持,创设相应的法制环境等,引进财团和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技能与经费补助。可以采用入股等多种形式,吸纳各种资金参与职业教育。对于校企合作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运作正常,发挥作用的,在国税等有关项目方面给予减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可进入政府采购范围,非营利性职业培训机构可享受公办职业院校同等税收政策。

2.创新职业院校管理体制

建立校内职务岗位评聘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建立校内聘用、分配激励机制,全面实施全员聘任制、岗位聘任制。实行差异化分配的激励机制,通过实施结构工资制,奖金分配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倾斜。改革职业院校“两头小中间大”的檄榄式机构,扩大招生和就业部门,相对紧凑教学部门,把部分教学过程转移到企业中去,增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进一步完善跨区域招生统筹机制和市级特色专业学校的骨干专业的全市招生制度,并完善跨区域招生的教育经费代付结算制度。

3.创新职业教育投融资体制

要求全市各地全面实施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倍的政策。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和弱势家庭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补助力度。运用市场调节手段,通过银行贷款、土地置换等途径,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办学经费。通过将市场、选择机制引入政府拨款体系,监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一方面,政府向接受职业教育的学员群体提供“职业教育券”,学校根据收取的教育券向政府支领相应的经贽;另一方面,政府向企业出售“职业教育券”,由企业选择满意的职校或培训机构购买其教育或培训服务,职校凭券向政府支领经费。

4.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互动机制

以利益为纽带,变职业院校招生为企业招工,满足企业“订单”需要,建立校企之间紧密的用人契约,用契约来规范双方行为。改革教育管理模式,变学生为学员;实行定岗式实习,前期实施以理论为主、技能结合的学校教学,1年半后在企业内实习。学校有权利监督企业与毕业生约定的用工工资标准。加快市级职业教育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政策,变一次性拨付为按实际接受学生情况拨付,对于成为市级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先给予50万元的奖励,再按企业实际接纳职业学校实习学生的人数与实习效果进行专项经费补助,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中来,并真正提高实习学生在企业的锻炼,提高实习效果。对于职业学校自办的用于学生实习的产教结合型企业,耍尽快落实并实行优惠政策,帮助职业学校的自身建设。

5.创新职前职后培训体制

要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参与职后培训,形成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应的平衡监督机制,职业院校年培训人次不少于在校生人数。对于全市紧缺专业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实行全大市招投标制度,经认定通过后,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城乡就业困难人员、企业在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实行政府采购和“培训券”制度。筹设“市民学分银行”,市民在全市经过认定的不同培训机构学习并累积规定学分后,经职能部门鉴定,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结业证书。

1.经费保障

做好政府统筹经费工作,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现从县级统筹到市级统筹的“两级合一”统筹机制,市级政府要通过提取部分职业教育统筹经费,用于县级政府的专业调控与建设,对于调控到位的,给予连续五年每年100万元的专业统筹建设经费进行补助。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参照我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标准,市政府应设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经费,每年100万元,专门用于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承担起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课程改革、学科专业建设与研究等任务。

2.组织保障

要扩大准入工种,对国家规定的87个就业准入工种要全面实施就业准人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和完善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保障机制,监察、劳动、工会等部门要加强监督,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劳动权益不受侵害。要推进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优先录用。

3.舆论保障

重点宣传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宣传身边的典型事例,理性引导社会、家长、学生参与职业教育。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开设职业教育专栏、专题,进行专访,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事例;定期举行职业教育宣传周、职业院校师生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几年努力,一定会在全社会形成职业教育良好的发展氛围。

[1]邵占维.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文件经验汇编,2006

[2]宁波市机械制造业技术工人现状调查——《机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子课题,2005

[3]宁波市机械制造业技术工人现状调查——《机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子课题,2005

[4]宁波市机械制造业技术工人现状调查——《机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子课题,2005

[5]宁波市机械制造业技术工人现状调查——《机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子课题,2005

[6]http://party.cei.gov.cn/index/dqbg/showdoc.asp?blockode=DQBGNBGB&filename=200704021013

[7]宁波日报,2006年8月6日头版

[8]http:/WWW.nbec.gov.cn/survey/survey_list.php

[9]宁波市机械制造业技术工人现状调查--《机械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子课题,2005

[10]毛光烈.创新机制,提升发展,积极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G].在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11月

[11]破解技工荒.宁波晚报,2005年11月25日,第七版

(作者单位:宁波市教科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