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形势对云南的七大影响

国内外形势对云南的七大影响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四五”期间国内外发展形势风云变幻。尽管云南省在“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厚积薄发,取得了良好成绩。“十四五”时期,云南必须深刻分析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对云南的影响,并以此把握优势和机遇,破解矛盾与问题,明确思路和重点、找到出路和方法。同时,加快中国(云南)自贸区建设,利用“先行先试”政策,开拓两亚市场,千方百计扩大贸易额,提升改革开放水平,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体系。

国内外形势对云南的七大影响

世代更迭沧桑变,人间正道在革新。“十四五”期间国内外发展形势风云变幻。尽管云南省在“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厚积薄发,取得了良好成绩。2018年,经济总量达到近1.8万亿元,排名全国第20位;地方公共财政总收入达到3700多亿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205倍和1988倍,2019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9.2%,全国第一,到2020年,全省必将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但面向新时代,全省上下发展困难尚在、矛盾不减,问题依然突出。“十四五”时期,云南必须深刻分析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对云南的影响,并以此把握优势和机遇,破解矛盾与问题,明确思路和重点、找到出路和方法。

1.新时代新形势要求云南发展“稳中求快”

世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和变革,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动荡加深,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等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钢铁、石化等制造业加速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提升,一场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的新产业革命正在兴起,人才、企业、资金等生产要素正跨区域加速流动与重新组合。尽管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战对全球性的经济大调整带来一定挑战,但对各地区而言,也是加快进行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机遇,能够更加精准地选择合作区域。

近两年来,云南积极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向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方向转型发展,“稳中求进”取得积极显著成效。2015年到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8.95%,高于全国2.22%;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5.0∶40.0∶45.0调整为2018年的14.0∶38.6∶47.4;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连续3年保持在20%以上;“十三五” 规划提出的八大重点产业蓬勃发展[1];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各类中小微企业发展步伐加快。2018年初,全省又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为抓手,吹响了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稳中求快”的号角。

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当前云南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资源型产业弊端日显、科技赋能进展较慢、开放推动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云南产业承接质量不高等,特别是“国企不能破产、民企容易破产”的特征显著。对云南而言,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很难有发展的质量,云南下一阶段的“稳重求快”发展必须同时注重“速度”和“质量”。“十四五”期间,云南必须进一步精选产业,构建“以资源型特色产业稳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实力、创新型现代服务业创效益”的迭代产业体系,坚持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为主,让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多的地区去做国企,从而形成云南以“民营经济”为特色、“民营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同时,打好金融、生态和返贫的新时代“三大攻坚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补短板、调结构、添动力、强动能,交出一份新时代的合格答卷。

2.“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云南坚定不移面向两亚辐射

“一带一路”重塑了我国“沿海开放—沿江开放—内陆开放”的新格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全国各地纷纷行动,沿线国家热烈响应,往返于中国和欧洲的铁路国际货运专列、从太平洋东岸驶往印度洋乃至大西洋的远洋巨轮装载的累累硕果,正在诠释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无不彰显着这一伟大倡议的高瞻远瞩。

云南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下,云南省不断扩大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互利合作,成为澜湄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孟中印缅地区合作的重要参与方和推动者,与湄公河区域5国全面建立了双边合作机制,连续举办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通81条国际和地区航线,国际通信服务范围覆盖周边8个国家;2018年全省完成进出口总额298.9亿美元;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已覆盖43个国家和地区;来滇留学生规模达到1.88万人等。总体上看,云南在融入“一带一路”中,在与南亚东各国打造和平、开放、繁荣、创新、文明之路建设中,取得积极成效,并正在加快建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但客观地看,云南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特别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合作中,仍存在内外交通基础设施通而不畅、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合作平台有待增加等问题,与新时代新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就需要云南省在“十四五”期间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站在“十四五”的起点上,“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深入推进,中央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云南必须进一步发挥“一带一路”区域合作高地的作用,成为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创业、吸引发达地区产业加快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依托现有的滇中新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充分发挥南博会、昆交会在对外开放中的平台作用,着力提升沿边开放步伐。同时,加快中国(云南)自贸区建设,利用“先行先试”政策,开拓两亚市场,千方百计扩大贸易额,提升改革开放水平,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体系。

3.长江经济带战略要求云南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和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并明确要求相关省(市、区)、有关部门正确把握“五个关系”[2],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新时代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区域布局的重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国家比较全面推动其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引擎。

云南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流在云南境内长达1560km,金沙江流域覆盖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昆明曲靖、昭通7个州(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云南在推动长江经济带保护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云南作为较早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省级顶层政策设计”的省份之一,早在1999年,云南就已经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并通过多年的努力,付诸实施了九大高原湖泊污染治理、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绿色旅游精品、清洁能源建设等多项重大举措;出台了《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云南省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2018年金沙江流域7州(市)森林覆盖率为56.7%,拥有自然保护区52个、面积66.6万hm2,占全省的32.5%和23.2%,局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面向“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挖掘长江流域内需潜力和发展空间,云南的作用极为关键。云南必须坚决落实习总书记决策部署,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确定绿色为发展的底色,精准定位,开阔视野,经略金沙江绿色资源聚宝盆;高点站位,凭江远眺,谋定彩云南开放开发崛起路;创新补位,以江定省,聚焦金沙江关键突破口;争先进位,统揽全局,擘画金沙江系统进化路线图。同时,立下规矩,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使命责任,自觉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重要思想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4.高质量发展要求云南明确区域经济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毫无疑问,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发展的主题。(www.xing528.com)

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云南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云南的“三大定位”,在全球性经济大调整中进行了努力探索,在与国内外地区的区域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极探索了与我国珠三角地区、长三角的产业合作,一批产业合作园区取得了积极进展,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截止到2018年,我省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88个企业和机构,共与世界上5大洲34个国家缔结了94对国际友城。特别是2019年,省发展改革委印发了《云南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若干措施》,为云南在“十四五”期间“稳中求快”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四五”期间,云南必须进一步从内外两个方面主动明确“区域分工、区域互补、区域协同、区域共享”的区域经济布局思路。一方面,对外要与周边省份、沿海发达地区、周边国家进行区域布局,特别是与国内“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国外南亚东南亚各国在区域布局中立足国家大局,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功能,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视角、更深的认识、更多的项目、更务实的举措来把握、思考云南在国家和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和定位;另一方面,对内16个州(市)要形成区域分工,要全省一盘棋,突出打造滇中地区经济增长核心,将产业、市场、人才、资金等要素高度集聚于滇中核心发展区,让其代表云南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

5.消费升级要求云南加速产业升级迭代发展

2018年底,全国人均GDP接近1978年的150倍,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8.6%和31.2%,比1978年分别降了一半多,贫困发生率降至3.1%。城乡居民支出从主要用于食物支出转化为服务类及创新型商品支出,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等需求增速极快,中国客观上已经进入了储蓄率降低、消费率上升的消费新时代。消费新时代的到来表现出消费总量扩大,消费结构升级,消费商品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消费形式绿色化、信息化、便捷化等特征。消费升级孕育出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将是全国各地产业发展、产业选择的重要方向。

2018年以来,商务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消费升级行动计划”,以便更好推动消费升级。在此情况下,云南省大力实施以“完善便民消费、培育商圈消费、扩大绿色消费、构建现代供应链、开拓国际消费和改善消费环境”为重点的“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已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云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825.9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同时,为了迎合消费升级的趋势,全省加快了文化旅游布局,实施了“一部手机游云南”,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三张牌”,鼓励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消费。但是2018年,云南省已拥有4830万人口,占全国的3.46%,消费品零售总额近占全国的1.79%[3],这说明了全省进一步扩大自身消费和吸引外来消费的空间还比较大。

“十四五”期间,云南省不仅要迎合消费升级的趋势,更要成为消费的热点,要加速培养消费,使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就要求云南在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源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现代服务业同步并举。首先,要把资源型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云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作为云南稳中求快、实现高质量开放型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其次,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云南抢抓一系列战略机遇,必须抓住并抓牢的新增长点,作为推动云南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爆点。再次,要把创新型现代服务业作为“十四五”云南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前沿和平台,作为云南重要的经济支点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特别是培育和完善消费市场,将云南打造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消费热点、消费产业和消费经济高地。

6.科技日新月异要求云南必须参与新兴产业竞争

21世纪以来,各种前沿性高新技术兴起,科技创新成为推进新一轮产业变革的重点。历史上的科技革命也表明了新科技对于新兴产业的形成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前文提到的ABCD+5G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产业革命,且形成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自动驾驶、无人商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再如,21世纪发展潜力巨大的生命科学可解决生态系统恶化问题,将推动形成新的一批绿色产业。同时,新技术带来的还有传统产业的延伸,推动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

近年来,云南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作为云南引领绿色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2015年到2018年,云南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经费支出由109.36亿元增加到187.3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0.80%增加到1.05%。建设了一大批院士工作站,逐步建立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国—东盟创新中心。同时,2019年2月,由省长任组长的“数字云南”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省数字经济局成立,标志着云南对于科技和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

2019年,习近平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这表明“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云南作为欠发达省份,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云南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现实,要求云南省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速推动云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打造数字经济、数字技术的试验场、聚集区。做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重点以区块链技术应用为突破口,把云南打造成为区块链技术应用高地。

7.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要求云南加强危机应对能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严重冲击了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等服务行业更是首当其冲。以旅游业为例,云南作为我国的传统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在疫情影响下经济受挫最严重的领域。根据统计,2019年一季度云南省全省累计接待国内游客2.04亿人次,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162.12万人次,全省共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635.95亿元,其中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1.08亿美元,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562.62亿元。而2020年第一季度我省旅游业全面“停摆”,景区景点全部关闭、旅行社或OTA企业退团退款现象普遍、酒店和民宿等差不多全部进入“冰冻”状态,旅游业关联的领域近乎“停摆”,与旅游业相关的农副产品生产、手工艺制作、特色民族商品等销售全面下滑,旅游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国内外游客旅游信心也遭到了严重损坏。总体而言,受新冠肺炎影响,我省文化、旅游等服务行业备受重创。不仅如此,云南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新冠疫情对云南对外贸易也带来较大影响。

新冠疫情对云南产业发展的短期经济效益造成了“破坏”性影响,但从中长期来看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一方面,疫情所造成的经济效益损失,会引致大量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从业人员退出市场,将进一步敦促云南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应对消费升级和技术快速更迭的现实情境。另一方面,服务能力下降、疫情后期防控成本增加,将倒逼云南省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增强整体经济风险抗击能力与危机应对能力。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唤醒了国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安全责任感,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的变革,疫情结束之后,康养旅游产品会受到市场的追捧,云南省“三张牌”之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建设将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尽管疫情之下,全球无一幸免,但疫情终将过去。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也暴露出我省仍然存在许多发展短板,比如应急能力不高、经济发展厚度不够等。面向“十四五” 时期,后疫情时代,云南必须构筑有效应对危机的屏障,夯实应对危机的基础能力,特别是产业发展方面,同时推进各大产业循序渐进、平稳有序复工,做到防疫与复工两者兼顾,坚持因地施策、因类指导、有序开放的工作方针,做好风险评价并借此形成多维应对、协同开放、措施到位的工作机制。同时,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和推进各大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全产业链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与危机应对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