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太康道情戏的历史发展及演出成果

太康道情戏的历史发展及演出成果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康道情戏1903年,太康老冢前干张村道情艺人张广志,会同一些道情游唱艺人在本村成立道情班,并首次于本村筑台演出。太康道情戏1923年,洪洞县曹生村程元奎、南秦村杜丁儿邀集艺人,再成立“兴胜”道情班。《道情戏》太康道情戏1956年12月18日,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郑州举行,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参加展演,获剧本一等奖。晋北道情戏1957年,右玉县道情剧团实行

太康道情戏的历史发展及演出成果

1760年左右,安康西路人赖世魁将关中道情戏引入安康,成立道情皮影戏班。(《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安康道情戏

1836年左右,莱州龙埠艺人张君柴编写《乌计国》一戏并成为蓝关戏的保留剧目。(《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戏剧》)蓝关戏

1875年,龙埠文人张云贵用了三年的时间编写《刘全进瓜》一戏。(同上)蓝关戏

1881年,陕西安康道情艺人刘文耀创作《伏牛山》,开始演出,并抄道情戏《莲花院》《盘陀山》《胡迪骂闫》等百余本,在各地传演。(《中国梆子声腔源流考论》)安康道情戏

1909

1911年,清宣统年间,洪洞县尹壁村师秉成立了道情班。艺人有王五斤(彩旦)、王金贵(青衣)、张一海(正生)、刘富(小生)、李锦堂(小旦)、张吉云、高璞玉(小丑)和琴师王开元等。(《晋南传统音乐概论》)洪洞道情戏

1902年,道情艺人龚长法首先在西华组建道情戏班,戏班扔下道情简子,改为乐队伴奏。(《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十一辑?)太康道情戏

1903年,太康老冢前干张村道情艺人张广志,会同一些道情游唱艺人在本村成立道情班,并首次于本村筑台演出。首演剧目《哜脐郎认母》,一年许解体,此为太康县第一个道情班。(《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太康道情戏

1916年秋,龚长法从外地回到家乡组建起一个新的道情班进行演出。该戏班被称为“翻毛鸡道情班”。(《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十一辑?)太康道情戏

1920年,张广志在干张村重新组建道情班。(《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太康道情戏

1923年,洪洞县曹生村程元奎、南秦村杜丁儿邀集艺人,再成立“兴胜”道情班。(《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洪洞道情戏

1925年,清涧县杨小慕家沟成立道情班,创始人杨作林。(《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27年春节长安县南乡高山庙道情社在本村“踏席”(即就地化妆演唱),上演《康熙王游南京》。(《长安县志》)关中道情戏

1930年,志丹县红石峁村任大明联合靖边县闲散艺人组建私人班社,演出剧目有《张良卖布》《双天豹顶砖》《张生戏莺莺》《李翠莲大上吊》《杀狗劝妻》《刘秀走南阳》等。(《陕西省戏剧志•延安地区卷》)陕北道情戏

1935年,郭楼举办道情窝班一所,郭忠义任教,学员二十余名。同年,马头王寨的王喜业(绰号“王爷”)办起一班道情班。(《戏曲程式化的轨迹——河南太康道情戏的形成与发展》)太康道情戏

1937年,陕北“人民抗日剧社”,演出李柯创作的陕北道情《送郎上前线》等剧目。(《陕西省戏剧志•延安地区卷》)陕北道情戏

1949年,清涧寺则河村以张国仓、张海生(乳名海水儿)等为骨干,正式建立业余道情剧团,活跃在清涧、子洲、米脂、安塞、延川、甘泉等地。(《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50年,洪洞县的南秦、曹生、冯张、堤村、师庄等村相继成立业余道情班,除演出诸如《断乌盆》等传统剧目外,还编演出一批如《反抢粮》《送夫参军》等时装小戏。(《洪洞道情调查与研究》)洪洞道情戏

1951年3月,由毛永怀、张子仪、王廷文、尚战云四人组成的永济韩阳道情班,自编自演节目《上民校》参加了山西省第一次民间艺术观摩演出。(《永济文史资料》(第5辑))永济道情戏

1953年,山东省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及当地文艺工作者联合组成调查小组,历经数月,对胶东蓝关戏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考察、挖掘和整理。(《传统戏剧》)蓝关戏

1953年,永济韩阳道情班被山西省推荐,作为全省一个地方剧种参加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献演节目《尧访贤》和《熬娘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永济文史资料》(第5辑))永济道情戏

1954年,临淄县文化馆第一次对八仙戏进行发掘,发现了清同治八年抄本《八仙庆寿》。(《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八仙戏

1954年10月,在神池县城内成立了晋北道情第一个国营剧团神池县道情剧。(《中国戏曲志•陕西卷》)晋北道情戏

1955年,临淄县文化馆创作了现代八仙戏《两个苫子》,经地区选拔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戏剧创作会演。(《传统戏剧》)八仙戏

1956年,长安县剧团建立,兼演道情和迷胡。(《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卷》)陕北道情戏

1956年,五路口村业余八仙戏演员王家义出席了山东省剧目工作会议,表演了八仙戏,并献出有17个剧目的八仙戏抄本。(《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八仙戏

1956年,安康道情艺人张子成等恒西农业社俱乐部开展道情演出,后来张子成、刘全友等道情艺人和青年知识分子,排演出第一本道情戏《三进士》,接着又排出《剪红灯》《王相爷搬窑》《问娘子》《提寇》等四个折子戏。(《陕南道情怎样搬上舞台》)安康道情戏

1956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对八仙戏进行了发掘,抄录部分剧本。(《传统戏剧》)八仙戏

1956年8月,商丘地区文化局(当时太康归商丘地区管辖)邀请龚长法、李济广、王志明、李成林、田广同等几位太康道情老艺人到商丘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从河南民间道情看民间文化生存语境的历史变迁》)太康道情戏

1956年冬成立右玉道情剧团,初名右玉县欣荣剧团,1959年始定今名。(《中国戏曲志•打万监生•陕西卷》)晋北道情戏

1956年10月,商丘专区文化局(太康时属商丘专区)邀请龚长发、李济广、王志明、李成林、田广同、尤中文、李成行、付如卿、吴焕盈挖掘排演剧目,所排传统戏《打万监生》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得到较高评价,建议成立专业剧团。《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1956年12月18日,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在郑州举行,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参加展演,获剧本一等奖。(《中国戏曲志•河南卷》)太康道情戏

1957年,掖县业余剧团参加县文艺会演,演出《罗网洞》,获演出一等奖。(《中国戏曲志•道情戏•山东卷》)蓝关戏

1957年2月,太康道情剧团成立,李磊为政治指导员,彭德刚任团长。(《道情戏》)

1957年,太康道情剧团在开封演出后,受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亲切接见。(《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谈》)太康道情戏

1957年,右玉县道情剧团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参演节目《杭州卖药》。刘金检获笛子伴奏奖。(《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右玉县历史纪事》)晋北道情戏

1957年,右玉县道情剧团实行记分工资。(《从晋北道情剧团的兴衰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晋北道情戏

1957年,山西省第二届戏曲汇演,洪洞县曹生、冯张两村联合组成(洪洞)道腔小分队演出了传统道腔剧目《送茶》,并获优秀剧目、优秀音乐和表演艺术奖。(《洪洞文史资料》(第13辑))洪洞道情戏

1958年,长安县剧团编导和音乐工作者,深入县内各地采集挖掘民间道情曲目和剧目。在长安民间道情音乐的基础上整理创编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道情曲目搬上舞台,排演古典道情剧《槐荫媒》《四岔捎书》等。(《长安县志》)关中道情戏

1958年,商洛剧团整理道情传统剧《一文钱》《水泼大红袍》等搬上舞台由人扮演。相继上演了现代剧《山花姑娘》,移植剧《洪湖赤卫队》《梁山伯祝英台》等。(《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58年,安徽界首县成立少年文工团,培养了一批青少年道情戏演员,挖掘整理了道情戏传统剧目《王金豆借粮》《打连科》《马囫囵换亲》《佘赛花招亲》等,先后到阜阳、淮南合肥等地演出。(《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10辑))界首道情戏

1958年,道情艺人李荣堂等和当地青年一起排演了安康道情《姬兰英表家》《八贤王上铜台》等传统节目。(《陕南道情怎样搬上舞台》)安康道情戏

1958年春季,庆阳县委宣传部提出将陇东道情搬上舞台的主张,并派人到环县曲子、本钵等地搜集陇东道情的曲牌,排练出道情折子戏《杀庙》,在邻近地区进行了试演。(《甘肃戏剧史》)陇剧

1958年下半年,庆阳县剧团排练的道情小戏《新媳妇不见了》《最后的钟声》赴西安参加西北五省(区)戏剧观摩演出。彭德怀同志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新媳妇不见了》由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庆阳文化春秋》)陇剧

1958年,为参加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安康五里区自编自演了道情现代剧《一场虚惊》。(《陕南道情怎样搬上舞台》)安康道情戏

1958年,以宁夏秦腔剧团为主,组织了一批专业人员,深入基层,搜集素材,开始了夏剧的创研工作。(《宁夏百科全书》)夏剧

1958年,庆阳县剧团参加西北五省文艺观摩会演,演出现代道情剧《最后的钟声》《新媳妇不见了》《六姑娘》。(《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剧

1958年,甘肃省秦剧团排演了陇东道情《吵宫》《六姑娘》等剧目。(《甘肃当地文艺五十年》)陇剧

1958年,右玉县道情剧团实行工资制。(《从晋北道情剧团的兴衰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晋北道情戏

1958年5、6月,甘肃省秦剧团派演员向道情艺人学习《王七怕婆》《闹天宫》《白玉楼》《二姐娃害病》等,并自创剧目《六姑娘》。(《一个新剧种的萌生》)陇剧

1958年8月,环县陇剧团的《三里湾》《挑女婿》赴平凉参加演出。(《庆阳地区志第三卷》)陇剧

1958年9月,甘肃省秦剧团返回兰州,把陇东道情剧《吵宫》《六姑娘》《细水长流》《二姐娃害病》加上秦腔《战马超》作为一台晚会公演。 1958年9月10日,在《甘肃日报》刊登演出广告,一炮打响。(《一个新剧种的萌生》)陇剧

1958年,清涧道情艺人惠万年赴京为中央歌舞团教唱陕北道情。(《陕西省戏剧年鉴(1949~1989)》)陕北道情戏

1958年11月,太康道情戏《敢干的姑娘》参加河南省戏剧会演,获二等奖。(《太康历史文化》)太康道情戏

1959年,长安县剧团王昭玺整理的长安道情传统剧《隔门贤》被原长安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为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市级奖。(《长安县志》)关中道情戏

1959年,陕西省文化局组织长安、商洛剧团排演《隔门贤》等剧目,将关中派道情和商洛派道情搬上戏曲舞台。(《陕西省志第65卷文化艺术志》)商洛道情戏

1959年,长安县剧团排演的《隔门贤》《四岔捎书》《槐荫媒》《八仙庆寿》四个道情小戏参加了陕西省庆祝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陕北道情戏

1959年,五路口村创作了现代八仙戏《一罐铜钱》,参加昌潍地区会演。(《传统戏剧》)八仙戏

1959年,陕西省剧目工作室挖掘组抄录长安道情传统剧目大小170余部。(陕西省戏剧志•省直卷)关中道情戏

1959年,开始筹建临县地方国营道情剧团,1960年正式成立。(《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临县道情戏

1959年,陈家坪清涧道情戏演员陈世泽应邀去延安歌舞团教授道情曲调。(《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59年,甘肃省戏曲剧院道情剧团成立,团长慕崇科,演职人员77名,由省秦剧团和省内部分秦剧团抽调一批演职员组建而成。(《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剧

1959年,太康道情戏《劝邻》获河南省现代戏会演二等奖,省电台录音,人民唱片社灌制唱片。10月在开封相国寺演出时,胡耀邦亲监观看,并接见演职人员。(《太康历史文化》)太康道情戏

1959年5月,陕西省戏校为了挖掘整理道情剧种,特请洛南刘玉民等七位艺人到校任教,历时两年。(《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59年8月,甘肃省戏剧院道情剧团以创作的优秀古典剧《枫洛池》,赴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在京52天,共演出37场,被誉为“陇上奇葩”,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陈毅以及许多专家学者对道情剧及《枫洛池》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兰州风物集》)陇剧

1959年冬,张子成等和汉剧团的青少年演员,共同排演了安康道情现代剧《夺红旗》《万岁万岁共产党》和传统戏《剪红灯》等,随安康县慰问团到厂矿、农村进行慰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陕南道情怎样搬上舞台》)安康道情戏

1959年12月,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商洛道情电影《一文钱》,电影导演孙敬,主演马仲倩、冀福记、田井制。(《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商洛道情戏

1960年代初,宁夏秦腔剧团推出了夏剧《碾米》《花亭会》《八郞送饭》等小戏,随后又排演了《拖拉机到来之前》《冲锋陷阵》等剧目。(《宁夏百科全书》)夏剧

1960年元旦,甘肃省戏剧院道情剧团返回兰州,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设宴欢迎剧团载誉归来,宴会上正式命名道情剧为陇剧,剧团也改名为甘肃省陇剧团。(《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兰州风物集》)陇剧

1960年,甘肃省陇剧团《草原初春》参加甘肃省第一届戏剧青年演员会演,参加第二届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获剧本创作二等奖。(《甘肃戏剧史》)陇剧

1960年春,临县正式成立了道情剧团,在恢复和上演大批道情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挖掘整理和改编了不少民间戏曲,并移植创作了一部分现代戏。(《晋西山涧一朵花——临县道情介绍》)临县道情戏

1960年春,界首县少年文工团参加阜阳地区文艺会演,演出自编道情现代戏《肖大娘》,获创作奖,并参加安徽省第二届文化会演。(《阜阳文史资料》(第1辑))界首道情戏

1960年,永济道情到北京参加全国职工业余文艺会演,献演的剧目是自编的《勤俭节约幸福长》。演出后,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永济道情剧组的全体人员并一起合影留念,参加这次演出的有李保德、任占胜、杨六哈、尉振山、姬菊仙等。(《永济文史资料》(第5辑))永济道情戏

1960年,长安县剧团大型长安道情古典喜剧《墙头马上》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获演出奖和音乐奖。主演恵婉英、岳天民、张秀兰、王新成获表演奖。(《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关中道情戏

1960年,商洛剧团的商洛道情戏《水泼大红袍》参加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并参加陕西省首届青年演员会演,获导演、演员、音乐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60年5月,在兰州举行全省第一届戏剧青年演员会演和第二届现代戏曲观摩大会,庆阳县剧团的陇剧《董志原上的年青人》获得表演艺术奖。(《庆阳地区志第三卷》)陇剧

1960年冬,界首县少年文工团为安徽省第二次文代会演出《肖大娘》及改编道情传统戏《巧鸳鸯》,受到好评。(《界首县志》)界首道情戏

1960年底,界首县少年文工团(道情)并入界首县梆剧团,界首县少年文工团就此解散。(《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10辑))界首道情戏

1960年,烟台专属文化局调掖县蓝关戏至烟台汇报演出,季家村演出《湘子出家》,获演出一等奖。演员有季之周、季恩亭、季相臣、季祥兰、季珠宝等。(《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蓝关戏

1960年,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成立,后改为道情剧团。同年,田汉考察了道情团,并观看《玉堂春》《郭臣埋儿》演出。(《洪洞文史资料》(第13辑))洪洞道情戏

1960年,在五寨县办起了第一所县级(晋北道情戏)道情艺术学校。(《山西通志》(第四卷•文化艺术志))晋北道情戏

1960年12月,因甘肃戏曲剧院撤销,所属陇剧团正式命名为甘肃省陇剧团,首任团长慕崇科。(《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剧

1961年6月,太康道情剧团选派导演张祥兆、音乐作曲王珺、主弦刘克营赴石家庄统弦剧团学习,大胆吸收起腔板式丰富道情音乐的唱腔板式,并试排了《空印盒》一剧,至今导板唱法仍沿袭应用。(《从河南民间道情看民间文化生存语境的历史变迁》)太康道情戏

1961年10月,甘肃省陇东道情剧团和太康道情剧团,同时在开封和平、相国寺一步之隔的两个邻近剧场演出。太康道情剧团与其多次进行艺术交流,并聘请陇剧团两位名师进团传授基功表演。(《从河南民间道情看民间文化生存语境的历史变迁》)太康道情戏

1962年,旬阳县人民剧团特邀向纪文、龚德让(旬阳县道情皮影社社长)、吴廷常等人合作将道情古典折子戏《隔门贤》搬上舞台。(《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安康道情戏

1962年,右玉道情剧团与神池道情剧团组合成联合演出团赴太原公演。(《从晋北道情剧团的兴衰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晋北道情戏

1962年,国务院二办副主任张稼夫观看洪洞道情演出。(《临汾民间艺术》)洪洞道情戏

1962年,陇剧团排演了历史剧《假婿乘龙》。(《陇剧诞生于兰州》)陇剧

1962年3月,太康道情剧团在新乡市演出时,特聘北京话剧团的化妆师来团举办化妆技术学习班。(《从河南民间道情看民间文化生存语境的历史变迁》)太康道情戏

1962年9月,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组织工作组,深入安康各县,对流行于该地区各个剧种进行了发掘与复查。发掘安康道情616本(折)。(《陕西省戏剧年鉴(1949 1989)》)安康道情戏

1962年秋,陕西省戏曲学校汉调二簧班学员分配到安康汉剧团。道情班撤销。(《陕西省戏剧年鉴(1949~1989)》)安康道情戏

1962年11月21日,商洛剧团呈文上报商洛剧团只演花鼓和道情,不再从事秦腔剧种演出。未批。(《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63年,永济县文化馆组织人员排练的道情小戏《看展览》,参加了原晋南地区文艺调演,荣获优秀节目奖。(《永济文史资料》(第5辑))永济道情戏

1963年,太康道情戏艺人参加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口述整理了数十部大、中优秀剧目,全部送交省里。(《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1963年2月,庆阳专区剧团成立陇剧队,并在区内巡回演出,并对陇剧进行改造创新。(《合水县志》)陇剧

1964年,中央民族剧团来到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进行采风,在洪洞道情剧团学习研究二月有余后,用洪洞道情曲调排演了现代小戏《涧杆河边》。同年,洪洞县青年道情剧团创作排演了现代戏《彩礼》,由洪洞道情剧团在省城太原各大剧院演出。(《洪洞道情调查与研究》)洪洞道情戏

1964年春,中共清涧县委委托副书记艾维光,领衔编导大型道情剧《赛畜会》。(《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64年4月20日至5月28日,陕西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安举行。安康代表团演出道情《古水新波》。1965年改为秦腔参加专区现代剧会演。(《陕西省戏剧年鉴(1949~1989)》)安康道情戏

1964年,扶风县罗铁宁创作了现代戏《嫁妆镰刀》,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戏剧观摩大会。(《中国戏曲志》陕西卷?)陕北道情戏

1964年4月,商洛道情戏《山花姑娘》参加陕西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汇演。《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64年4月,清涧县人民剧团剧目《赛畜会》代表榆林地区在陕西省第二届戏剧创作观摩大会演出,誉满省城,中央和陕西等广播电台录播,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和省委领导接见演职人员。(《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64年8月2日至9月12日,甘肃省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小陇剧《绝不是小事》《普通社员》《垅上曙光》(庆阳专区陇剧团演出)、陇剧《草原初春》(甘肃陇剧团演出)等参加演出。(《甘肃当地文艺五十年》)陇剧

1964年8月4日,陕西省文化局发出《关于印刷内部交流剧本的通知》,对具有一定水平的剧本如关中道情《嫁妆镰刀》、商洛道情《山花姑娘》等印发各剧团,供其上演。(《陕西省戏剧志•省直卷》)商洛道情戏

1965年2月,清涧首届业余文艺会演大会演出节目35个,其中道情15个。(《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65年,临县道情剧团迫于生计,划归药材公司管理,能演则演,不能演则种冬花(药材),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临县志》)临县道情戏

1965年7月16日至8月16日,西北地区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兰州举行,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参加,其中有甘肃省陇剧团《草原初春》、庆阳地区秦剧团的小陇剧《绝不是小事》、平凉地区秦剧团的小陇剧《两只笼筐》和《卖鱼苗》参加演出。(《甘肃戏剧史》)陇剧

1965年秋,清涧县委书记郝延寿亲笔修改道情剧本《供应粮》。(《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65年冬,商洛剧团带道情《青年伙伴》等参加省小戏调演。(《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67年,太康县道情、豫剧团合并为工农兵文工团,同年8月改名豫剧团。(《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1968年,太康县文化局重新召集全部的返乡人员,恢复豫剧团和道情剧团。(《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调查与研究》)太康道情戏

1968年3月,临县道情剧团和县晋剧团合并。(《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临县道情戏

1969年1月,太康县豫剧团和道情剧团再次合并成文工团,开始排演样板戏。(《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调查与研究》)太康道情戏

1970年,洪洞道情剧团与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合并。演职人员一部分改行,一部分并入洪洞县大槐树蒲剧团。(《洪洞县志》)洪洞道情戏

1971年,庆阳地区剧团排演大型革命现代陇剧《智取威虎山》参加甘肃省革命样板戏调演,省电台将该剧录音在全省播放。(《庆阳地区志第三卷》)陇剧

1971年,杨俊清创作并排导的小陇剧《十环》参加庆阳地区第一次现代剧会演。(《庆阳县志》)陇剧

1972年,太康县韩锦超创作现代戏《前进路上》。(《周口文史资料选辑》)太康道情戏

1972年2月,商洛调集各县剧团骨干演员排练赴省会演节目,其中有道情剧目《金光银果》。(《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73年,太康县文工团用道情声腔排演了《前进路上》并演出,使道情艺术在音乐、唱腔、表演等方面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该剧唱响了大半个中国,有十几个省市剧团前去学习移植该剧。(《周口文史资料》(第11辑))太康道情戏

1973年,太康道情戏《前进路上》获河南省戏剧会演一等奖。(《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1974年,临县晋剧团自编自演的道情现代戏《喜事新办》荣获吕梁地区现代戏调演一等奖。(《山西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日记》)临县道情戏

1974年10月,商洛地区举行现代剧创作会演,商洛剧团演出商洛道情《青山谣》。(《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76年,延川县文艺宣传队演出陕北道情剧《交猪》《红七寸》,并参加延安地区文艺调演。(《延川县志》)陕北道情戏

1977年,长安县剧团恢复排练大型道情喜剧《鸳鸯谱》。(《长安县志》)关中道情戏

1978年和1985年,临淄区文化馆和市戏研室又对八仙戏进行两次发掘,取得了较为完整的资料。(《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戏剧》)八仙戏

1978年冬,龙埠村蓝关业余剧团恢复并排演了传统蓝关剧目《罗网洞》《高老庄》《法门寺》《打棒槌》等剧目,在本村多次演出,并传习本村青年蓝关戏知识。(《蓝关戏》)蓝关戏

1978年冬季,掖县编排蓝关现代戏《燕子迷路》。12月底,该剧参加了掖县文艺会演,获创作、演出一等奖。(《中国戏曲志》山东卷?)蓝关戏

1978年,在县文化局的领导下,以太康道情剧团原来的优秀演员为骨干,重新组建太康道情剧团。(《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调查与研究》)太康道情戏

1978年10月10日至11月13日,安康地区代表团赴西安参加省戏剧观摩会演,旬阳文工团演出道情《换地》。(《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安康道情戏

1979年,陕南道情《打神告庙》《老马招工》《一日三餐》参加陕西省群众艺术调演,获优秀剧目。(《陕西省志》)陕南道情戏

1979年,为了做好新中国诞生三十周年文艺活动,永济县文化馆把全县民间闲散的道情艺人组织起来,按照东、西两路流派,分别编成了两个道情说唱队,深入全县各个乡村巡回演出。(《永济文史资料》(第5辑))永济道情戏

1979年,甘肃陇剧团重新排演了《枫洛池》《旌表记》等优秀剧目。(《陇剧诞生于兰州》)陇剧

1979年,神池县办起县级道情艺术学校。(《山西剧种概述》)晋北道情戏

1979年,山西戏曲学校雁北分校特设晋北道情中专班。(《雁北文化史料第1辑》)晋北道情戏

1979年5月,庆阳地区陇剧团创作现代陇剧《关厂长》和移植陇剧《姊妹易嫁》赴兰州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全省戏剧调演。(《庆阳地区志第三卷》)陇剧

1980年,临县县委拨出钱粮支持该县道情剧团重建,并将县大礼堂背后的九孔窑洞划作团址。新招了60多个十二三岁的娃娃,培养艺术新苗。(《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临县道情戏

1980年,洪洞道情剧团重新恢复。(《仙乐妙曲枯木逢春——洪洞道情简述》)洪洞道情戏

1981年初,永济县文化馆将韩阳道情和曾家营道情相融合,以曾家营道情的打击乐为基础,保留韩阳道情的优美唱腔,成立永济道情剧团。(《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永济道情戏(www.xing528.com)

1981年,永济县文化馆将东、西两路道情兼收并蓄,合二为一,排练了传统道情小戏《小姑贤》,并有所创造性地把坐地演唱搬上舞台。该剧参加了运城地区文艺调演,荣获先进演出单位,并获得了优秀节目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奖、优秀演员奖(全剧四个演员均获奖)。(《永济文史资料》(第5辑))永济道情戏

1981年,临县道情剧团开始演出时,道情、晋剧同时演出,成为“风搅雪”剧团,后来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全部上演晋剧,道情只留下个虚名。(《临县乡土文化》)临县道情戏

1981年,庆阳地区剧团撤销,以剧团陇剧队为主成立了庆阳地区陇剧团。剧团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戏曲现代戏的创作和演出。(《中国戏曲志•甘肃卷》)陇剧

1981年12月,陕西省电视台在蓝田组录春节晚会节目,在普化街将华胥上许道情班《槐荫媒》一剧录像。(《蓝田道情戏概况》)关中道情戏

1982年,山西戏曲学校雁北分校的晋北道情中专班学生毕业后,集体分配在右玉县,组建了右玉县青年道情剧团。(《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晋北道情戏

1982年,永济道情剧团参加运城地区汇演,演出《赶花轿》《审鸡》《泥窑》三个剧目,均获奖。(《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永济道情戏

1982年,华胥上许道情班的《槐荫媒》参加蓝田县民间小戏业余调演。(《蓝田道情戏概况》)关中道情戏

1982年,清涧县剧团自编自演的陕北道情剧《接婆姨》受到陕西省文化厅的表彰。(《陕西县情》)陕北道情戏

1982年,清涧县乐堂堡正式成立业余道情剧团。(《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82年10月24日,延川县人民剧团排演的陕北道情剧《刘拴回头》《上彩礼》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1982)年会暨戏曲现代剧本创作座谈会开幕式上演出,受到一致好评。(《陕西省戏剧志•延安地区卷》)陕北道情戏

1982年12月,陕北道情剧《柳树湾》(田苗编剧)参加榆林地区戏剧创作汇演,获剧本、音乐创作等六项奖。(《子洲县志》)陕北道情戏

1983年,太康道情戏,由李蔚改编的《跪洞房》、韩锦超改编的《雷宝童投亲》(又名《金镯玉环记》)、申俊义创作的《王金豆还粮》等剧目相继问世。(《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调查与研究》)太康道情戏

1983年,陇剧团演出了刘贵荣、李应魁创作的陇剧《刘巧儿新传》,获全区创作现代戏调演一等奖,全省现代戏调演三等奖。(《庆阳史话》)陇剧

1983年春节,贺兰县文化馆排演保元璋编剧的道情现代戏《小两口算账》,参加全县文艺汇演。(《宁夏百科全书》)夏剧

1983年,右玉县道情剧团排练古装神话剧《人参姑娘》,参加雁北地区调演。同年剧团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由本团演职人员郝云、苏政民等承包。(《右玉文史资料》(第1辑))晋北道情戏

1983年2月22日,延安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冯锦章率领延川县人民剧团演出的《刘拴回头》《上彩礼》《货郎相亲》三出小戏赴北京汇报演出。 3月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时,习仲勋、邓力群、荣高堂、贺敬之等观看了演出。(《陕西省戏剧志》延安地区卷?)陕北道情戏

1984年,郑光前参考彭化高故事《破镜重圆》改编为陕北道情剧《接婆娘》。(《陕西省戏剧年鉴(1949 1989)》)陕北道情戏

1984年,道情现代戏《小两口算账》获自治区业余小戏调演剧本创作一等奖。同年,中国剧协组织剧作家代表团来宁观看了道情现代戏《小两口算账》,予以好评。(《宁夏百科全书》)夏剧

1984年9月,庆阳地区举行了专业剧团现代戏观摩调演,参演的有庆阳地区陇剧团的大型现代陇剧《刘巧儿新传》,环县剧团的陇剧《借错衣》等剧目。(《庆阳地区志第三卷》)陇剧

1984年10月,烟台市举行首届“金色胶东音乐会”,掖县文化馆杨学业与吕剧团吕忠国二人以蓝关戏的某些有代表性的曲牌为素材,并模拟蓝关戏“帮、打、唱”三位一体的程式结构,采用了唢呐、坠琴、打击乐与乐队的形式,首次创编了大型民乐合奏《蓝关古韵随想曲》。(《传统戏剧》)蓝关戏

1985年,窦可钦改编的八仙戏《八戒寻径》剧本,经大马岱村业余演出队排演,参加了区地方戏剧会演,并由省戏剧研究室录像,作为地方剧目资料入档保存。(《皇城镇志》)八仙戏

1985年,道情现代戏《小两口算账》获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创作银奖,同年又获宁夏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奖,宁夏电视台把它搬上了荧屏。(《宁夏百科全书》)夏剧

1985年,永济道情剧团因无经济支撑及诸方面原因而解散。(《永济道情历史沿革与现状调查》)永济道情戏

1985年,陇剧《异域知音》在甘肃省戏剧调演中获剧本创作二等奖、演出一等奖。1986年应文化部之邀赴京演出,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分别播放全剧录像。(《甘肃戏剧史》)陇剧

1985年,甘肃省陇剧团演出的陇剧现代戏《燕河风波》获全省戏剧调演演出二等奖。1986年赴京演出,后被改编为四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播放,并获首届甘肃敦煌文艺奖。(《甘肃戏剧史》)陇剧

1985年5月,陇剧《刘巧儿新传》在全省创作剧目调演中获得二等奖。(《庆阳地区志第三卷》)陇剧

1985年5月24日,延川县人民剧团应邀在延安宾馆为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专场演出刘栓系列道情剧《刘栓回头》《刘栓致富》《刘栓扶贫》。(《延川县志》)陕北道情戏

1986年,皇城乡文化站拨出专款,添置服装道具,组织专人,重新排演了八仙戏《八戒寻径》一场,并对曲谱进行了续编,改进和提高了演唱技术,参加了区文化馆组织的戏曲会演,山东省文化厅、艺术研究所给《八戒寻径》拍摄了电视录像。(《淄博文史集萃》)八仙戏

1986年,临县正式发文,同意恢复临县道情剧团,但原地方国营的性质并没有恢复,经费以自收自支为主,财政少量补助。(《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临县道情戏

1986年,陇剧《燕河风波》应文化部之邀赴京,在中南海礼堂为中顾委领导汇报演出。(《甘肃当地文艺五十年》)陇剧

1987年,太康道情剧团的领导和县文化局经过商议,决定开办道情戏曲培训班,老师由剧团经验丰富的老演员担任,第一批招了40人,后来又先后办了两期。(《道情戏》)太康道情戏

1987年,《刘栓扶贫》获陕西省第一届艺术节导演奖和三等奖。(《陕西省戏剧年鉴(1949~1989)》)陕北道情戏

1987年,甘肃省第一部陇剧戏曲电视连续剧《燕河风波》,获全国第三届戏曲电视剧“金三角”奖。(《敦煌》丝路《多民族:甘肃艺术事业五十年》)陇剧

1987年,榆林、延安两地区分别成立陕北道情学会,清涧剧团改为道情剧团。(《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87年3月20日,延川县成立延安道情学会,杨福印为会长。(《陕西省戏剧志•延安地区卷》)陕北道情戏

1987年4月,莱州市录制了蓝关戏传统剧目《罗网洞》。(《蓝关戏》)蓝关戏

1988年,临县道情剧团新创排了反映农村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现代道情小戏《菜园配》,以及反映农村妇女为教育丈夫改掉赌博恶习的现代道情小戏《杀狗劝夫》。(《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临县道情戏

1988年,成立夏剧青年队,对所创建的宁夏地方新剧种夏剧进行实验演出。(《秦腔辞典》)夏剧

1989年1月,自治区秦腔剧团宁夏地方戏——夏剧实验演出队演出了由杨月葆、荆乃黎创作的古装戏曲夏剧《皇封乞丐》,标志着夏剧的成熟,遂正式定名夏剧。(《中国戏剧年鉴1990~1991》《光明日报》)夏剧

1989年9月,甘肃省陇剧团陇剧《卧牛奔月》在兰州公演,后被选拔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甘肃当地文艺五十年》)陇剧

1989年10月,夏剧《皇封乞丐》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西北荟萃”活动。(《中国戏剧年鉴1990~1991》)夏剧

1990年,商洛剧团的商洛道情《农家媳妇》(田井制编)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一举夺得创作、演员、舞美、导演、音乐五个一等奖。青年演员田朝霞获得一等奖。(《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商洛道情戏

1990年7月,榆林地区道情集成编写办公室在清涧县城系统录制《陕北道情》。(《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90年12月,神池道情剧团作为全国三个县级先进戏曲剧团之一,出席了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经验交流会,受到文化部表彰奖励。(《神池记忆》)晋北道情戏

1991年,延安歌舞剧团排演曹伯植编写的陕北道情小戏《丑丑憨憨》,参加陕西省首届青年演员现代小戏调演,获编剧三等奖、演出三等奖,导演曹京平获导演二等奖。(《陕西省戏剧志》延安地区卷?)陕北道情戏

1991年,纪根垠主持校点注释八仙戏古籍抄本《西游记》。(《齐鲁民间艺术通览》)八仙戏

1992年,运城地区劳动就业局演出代表队参加山西省“劳动就业杯”文艺大奖赛,演出由杨焕育、王西兰创作的永济道情小戏《女婿上门》,荣获优秀演出奖和优秀创作奖,并由山西电视台播放。(《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永济道情戏

1992年,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获第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优秀演出奖。(《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3年第2卷))太康道情戏

1992年,剧团以一部《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稀有剧种展演,演出荣获八项大奖,获“天下第一团”的称号。(《河南文化艺术年鉴》(1993年第2卷))太康道情戏

1992年2月,陇剧《天下第一鼓》参加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和文华导演奖。(《甘肃文史资料》(第48辑))陇剧

1992年7月,德国艺术博士李秀琴女士到清涧县乐堂堡村采风和考察清涧道情戏。(《清涧县志》)陕北道情戏

1993年,夏剧《豫海英杰》参加全国地方戏展演(南方片),获新剧目奖和新剧种建设奖。(《宁夏百科全书》)夏剧

1993年,陇剧《天下第一鼓》获甘肃省首届敦煌文艺奖。(《甘肃当地文艺五十年》)陇剧

1993年,在陇剧《天下第一鼓》的基础上浓缩而成的鼓乐舞蹈节目《太平鼓乐舞》参加香港丝绸之路艺术节演出。(《敦煌、丝路、多民族:甘肃艺术事业五十年》)陇剧

1994年,《枫洛池》的音乐唱腔在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举办的全国戏曲音乐研讨比赛中荣获全国戏曲音乐“孔三传开拓奖”。(《陇剧传承尽流芳——写在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成立之际》)陇剧

1994年,太康道情戏《田螺女》获第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决赛提名。(《河南省第五届戏剧大赛资料汇编》)太康道情戏

1994年,甘肃省陇剧团《莫高圣土》参加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陇剧

1995年,陇剧《枫洛池》入选由文化部、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华戏曲集锦。(《深山开玉璞梨园又一峰——陇剧》枫洛池《五十余年风雨历程》)陇剧

1996年,陇剧移植剧目《石龙湾》荣获省新剧目调演优秀剧目奖,并参加了中国戏曲现代戏第十三届年会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陇剧的成长和发展》)陇剧

1996年,由张万红创作、郭效文作曲、庆阳市陇剧团上演的陇剧《黑白人生》,于1997年1月参加甘肃省新创剧目调演,获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作曲奖,后荣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三等奖。(《戏苑奇葩:庆阳戏剧艺术风采》)陇剧

1997年,吕梁市新创排了反映农村青年大学生毕业后回乡务农,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现代道情剧《圪杈湾》。(《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临县道情戏

1997年,甘肃陇剧团的《鼓舞太平》,受文化部委托以“中国艺术团”名义赴越南、缅甸、老挝等国演出。(《陇剧的成长和发展》)陇剧

1997年7月,阳城道情现代戏《小草的婚事》参加山西省首届小品、小戏、小剧种“三小”汇演。(《阳城县志》(1978~2008))晋北道情戏

1998年,兰州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视台根据移植陇剧《状元与乞丐》改编为六集陇剧电视连续剧《望子成龙》,向国庆五十周年献礼,获省敦煌文艺奖。(《甘肃艺术事业五十年》)陇剧

1999年,陇剧《陇东娃》,在甘肃省庆祝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荣获编剧一等奖。2000年,又荣获第八届人口文化奖。(《庆阳史话》)陇剧

1999年,太康道情剧团在驻马店市平舆县剧院演出道情《王金豆借粮》连演18场不改戏。(《太康道情:唱响时代主旋律》)太康道情戏

2000年,太康道情剧团排演现代戏《富裕之后》作为经典剧目两次进京献演。(《太康见证》)太康道情戏

2000年,太康道情剧团主要演员随河南代表团赴台湾演出。(《从河南民间道情看民间文化生存语境的历史变迁》)太康道情戏

2000年,洪洞县文化馆成立演剧队,恢复抢救洪洞道情。(《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洪洞道情戏

2000年11月,太康道情剧团到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道情小戏《富裕之后》。(《周口文史资料》(2004年第一辑))太康道情戏

2001年,太康道情剧团赴广州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道情戏剧目《富裕之后》,获得大赛金奖。(《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谈》)太康道情戏

2001

2002年,甘肃省陇剧团创排的现代陇剧《黄花情》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戏剧节,荣获优秀音乐奖、优秀表演奖等六个奖项和2001年中国“曹禺戏剧奖”的剧目奖。(《中国文化年鉴2002 2003》)陇剧

2002年,太康道情戏大型现代戏《嫂娘》获得了周口市首届戏曲大赛多项大奖。(《太康历史文化》)太康道情戏

2002年,临县道情剧团新创排了现代道情小戏《保姆》,后改编为现代道情剧《山村母亲》获山西省“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一等奖,同时获得乐队伴奏等单项奖,并获山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非物质文化语境下的戏曲研究》)临县道情戏

2003年,洪洞县文体局将部分演职员调入洪洞县文化馆,由文化馆专门成立洪洞道情专门研究工作室,戏剧组扩大为道情演出队。(《洪洞道情调查与研究》)洪洞道情戏

2003年,太康道情剧团排演的道情小戏《恋歌》参加河南省第八届小戏、小品大赛,荣获金奖第一名。(《太康见证》)太康道情戏

200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专题报道了太康道情剧团是“庄稼农户的剧团”。(《太康见证》)太康道情戏

2005年11月18日,太康道情《王金豆借粮》参加由河南省委宣传部在荥阳主办的河南省首届民间稀有剧种汇演,编剧、音乐设计均获得银奖。(《河南文化文物年鉴2005》)太康道情戏

2005年,太康道情戏《红尘》获周口市第二届戏曲大赛金奖。(《太康历史文化》)太康道情戏

2005年,太康道情戏《王金豆借粮》参加河南省首届民间稀有剧种汇演,编剧、音乐设计均获银奖。太康道情戏

2006年,太康道情戏、陇剧、临县道情戏、右玉道情戏被收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康道情戏

2006年,太康道情剧目《红尘》参加河南省县市级戏剧大赛,夺得金奖。(《太康见证》)太康道情戏

2006年3月,沾化县文化局会同滨州市有关专家着手抢救、挖掘沾化渔鼓戏。(《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审美研究》)沾化渔鼓戏

2006年5月,沾化吕剧团改称为沾化渔鼓戏剧团。(《山东沾化渔鼓戏重获新生》)沾化渔鼓戏

2006年5月,沾化县渔鼓戏《审衙役》应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邀请赴京汇报演出,大获成功。同年,沾化渔鼓戏被列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地方戏丛书:蛤蟆嗡、罗子戏、渔鼓戏、坠子戏、扽腔》)沾化渔鼓戏

2006年10月,沾化县渔鼓戏剧团剧目《审衙役》参加第四届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获六项大奖,后被选调进京演出。(《传统戏剧》)沾化渔鼓戏

2007年,大型新编历史陇剧《官鹅情歌》获得全国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进京参加“五个一工程”获奖戏剧展演,为党的十七大献礼演出。(《陇原陇剧话陇情》)陇剧

2008年,张文华道情班受华山道士邀请,赴华山参加庙会演出。演出成员有张文华、肖正荣、尚发本、王娣四人,演出曲目有《小姑贤》《熬娘家》等。(《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永济道情戏

2008年,《陕北道情传统唱腔精选》VCD和DVD光盘面世,全面系统地收集了陕北道情的各类调路、唱腔、风格、韵味,将陕北道情的6个曲牌、38个传统唱腔进行了录制。陕北道情戏

2008年,在陕西省第五届艺术节上,长安剧团参演了大型长安道情现代剧《祥云谷》,获得多项大奖。(《中国新农村建设实录》)关中道情戏

2008年,沾化渔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沾化渔鼓戏

2008年,《官鹅情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项目”。(《陇原陇剧话陇情》)陇剧

2008年6月,洪洞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同年10月,国家拨款300万元,以恢复保护洪洞道情。(《洪洞道情调查与研究》)洪洞道情戏

2008年,太康道情戏《赤诚状元》获得周口市第三届戏剧大赛金奖。《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谈》太康道情戏

2008年,太康道情剧团获政府赠予一台价值29万元的流动舞台车。(《河南太康道情戏的调查与研究》)太康道情戏

2008年6月6日,吕梁市临县道情剧团的《菜园配》进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的专场演出。(《北京文化艺术年鉴2008》)临县道情戏

2008年,清涧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道情戏

2008年,太康道情戏《奖扶金的风波》参加“改革开放30年,基本国策在河南”计划生育文艺汇演,获第13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河南省人口文化提名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年鉴》)太康道情戏

2009年,沾化渔鼓新戏《追龙缸》在第三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夺魁。(《渔鼓戏老生唱腔与民族声乐男高音演唱技法的比较研究》)沾化渔鼓戏

2009年,大型现代陇剧《苦乐村官》参加“向祖国汇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荣获二等奖。参加甘肃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荣获剧目大奖,14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并荣获2009年甘肃敦煌文艺一等奖。(《陇原陇剧话陇情》)陇剧

2009年,张文华道情班受邀赴永乐宫参加庙会,演出说唱道情曲目《小姑贤》。(《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永济道情戏

2009年,《官鹅情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国少数民族戏剧通史》)陇剧

2009年10月27日至10月29日,由文化部主办的“闻乡音、知乡情”优秀农村小戏慰问首都农民工主题演出在北京中国评剧大戏院展开,沾化渔鼓戏《审衙役》作为地方优秀小戏被选调进京演出,在北京引起强烈反响。(《渔鼓戏老生唱腔与民族声乐男高音演唱技法的比较研究》)沾化渔鼓戏

2009年,由延川县委、县政府精心打造的大型陕北道情现代戏《九月枣儿红》在延安上演。(《延安日报》)陕北道情戏

山西省第十二届“杏花奖”评比演出在山西演艺中心开幕,临县道情剧《碛口古镇》作为开场大戏上演。(《山西经济日报》)晋北道情戏

2009年,太康道情戏《状元吟》获河南省第二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团体戏剧大赛二等奖。(《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谈》)太康道情戏

2010年,运城市计生委邀请永济市文化馆携节目参加纪念计划生育工作30周年汇演,永济市文化馆遂组织杨焕育、贾淑兰、肖正荣等人编演永济道情小戏《计划生育》参加演出,节目受到观众欢迎。(《永济道情调查与研究》)永济道情戏

2010年正月,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天成乡双山村进行最后一次道情戏演出。(《北方新报》)内蒙古道情戏

2010年,延川县道情艺术团演出的大型陕北道情剧《九月枣儿红》获中国第五届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延安日报》)陕北道情戏

2010年11月,沾化县渔鼓戏剧团参加在杭州举行的中国戏剧节大赛。(《山东沾化渔鼓戏重获新生》)沾化渔鼓戏

2010年12月,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省陇剧院组建陇剧演艺有限公司,对艺术生产和演出实行项目管理。(《中国文化年鉴2010》)陇剧

2011年11月,沾化县渔鼓戏《打板桥》获得“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审美研究》)沾化渔鼓戏

2011年,青春版《枫洛池》在兰州亮相。(《深山开玉璞,梨园又一峰——陇剧》枫洛池《五十余年风雨历程》)陇剧

2011年,太康道情戏《失却的银婚》参加周口市反腐倡廉戏曲、小品大赛,获金奖。(《河南文物文化年鉴》(2017))太康道情戏

2011年9月19日,太康道情戏《玉梳记》参加周口市戏剧大赛,获音乐创作金奖。(《河南文物文化年鉴》(2012))太康道情戏

2011年12月,西安曲江大华唱片有限公司和清涧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品的《陕北清涧道情》音乐专辑首发。(《西安日报》)陕北道情戏

2012年,沾化县渔鼓戏剧团《打板桥》参加山东省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活动。(《大众日报》)沾化渔鼓戏

2012年,青年导演白志强拍摄的纪录片《道情》(讲述当地一个道情剧团演员的生存、生活和情感)荣获“中国学院奖暨澳门国际数码电影节影视大赛最佳纪录片奖”。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学院奖组委会主任王立平为《道情》颁发奖杯。(《华商报》)陕北道情戏

2012年,纪录片《道情》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该片在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上获得“优秀纪录片”奖。纪录片《道情》用全纪实的手法跟踪拍摄了位于陕西省清涧县的一个道情戏班的生活。(《华商报》)陕北道情戏

2012年12月,太康道情戏《婚姻驿站》参加第十一届河南省“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获金奖。(《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谈》)太康道情戏

2013年,内蒙古双山道情戏成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赵志刚成为双山道情的传承人。(《北方新报》)内蒙古道情戏

2013年,甘肃省陇剧艺术研究会成立。(《兰州日报》)陇剧

2013年10月,沾化渔鼓戏《墙角》获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小戏一等奖。(》滨州日报?)沾化渔鼓戏

2013年10月25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曲门类颁奖晚会在山东威海隆重举行,太康道情戏《婚姻驿站》获金奖。(《周口日报》)太康道情戏

2014年,右玉县晋北道情《绿色梦》荣获第十四届山西省“杏花奖”优秀杏花新剧目奖。(《朔州日报》)晋北道情戏

2014年7月19日上午,首部太康道情戏电视剧《天下道情》的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太康县政府网站)太康道情戏

2014年7月10日,中国文联戏剧家协会到太康县进行了考察。中国文联戏剧家协会授予太康县“中国太康道情之乡”荣誉称号。(《周口日报》)太康道情戏

2014年,沾化渔鼓戏《冬枣树下》获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齐鲁晚报》)沾化渔鼓戏

2015年,沾化渔鼓戏《村里有个烂筐子》获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最佳剧目奖。(《滨州日报》)沾化渔鼓戏

2015年,洪洞县正式揭牌成立了洪洞道情剧团。(《临汾日报》)洪洞道情戏

2015年,“国乐风采”中秋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中央民族乐团携手甘肃省陇剧院齐奏“陇东道情——丰收的季节”,这也是陇东道情首次登上国家级艺术殿堂。(《兰州晚报》)陇剧

2016年4月,沾化渔鼓戏《墙角》《枣园夜曲》《村里有个烂筐子》均获“中国《宜兴梁祝戏剧节”最佳剧目奖。(》大众日报?)沾化渔鼓戏

2016年,右玉道情《绿色梦》参演第六届朔州市“山花奖”。(《朔州日报》)晋北道情戏

(因道情戏资料驳杂,上述统计多有遗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