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思考:社会症候、功能与转换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思考:社会症候、功能与转换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小学影视教育面临的现状,体现出中国艺术教育的社会症候,意识层面原因尤为突出,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中小学影视教育具有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和审美教育、培养潜在人才三层基本功能,课程建设则需朝专业化、趣味性、非功利性、地域化、阶段化、个性化转换。从中小学教育的层面而言,二者之间确有许多相似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思考:社会症候、功能与转换

邵猛 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摘要】国家两部委下发文件要求对中小学影视教育进行普及,影视作品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但他们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这就凸显了影视教育的意义。中小学影视教育面临的现状,体现出中国艺术教育的社会症候,意识层面原因尤为突出,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中小学影视教育具有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和审美教育、培养潜在人才三层基本功能,课程建设则需朝专业化、趣味性、非功利性、地域化、阶段化、个性化转换。

【关键词】中小学影视教育 课程建设 社会症候 功能与转换

2018 年 11 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力争用 3—5 年时间,实现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项文件的颁发,意味着未来中小学课堂除了传统的音乐美术体育素质拓展教育,影视艺术也将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必修课,并将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从 2008 年开始,教育部等五部委就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的通知》,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 年)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2016年),都曾涉及中小学生的影视教育问题,但缺乏专业的施教者以及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一些社会团体或影视企业孤立性、一次性的活动,未产生明显的实践效果。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中小学影视教育试点项目,形成以高校专业影视教育带动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模式。为进一步贯彻国家两部委的意见精神,2019 年 7 月 20—22 日,全国首届“中小学影视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项目”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举办,笔者与来自全国各高校的 70 余名教师参与其中,为推动各地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开展积蓄力量。

当下社会已进入视觉化、影像化、景观化的时代,中国影视产业整体呈飞速增长趋势,伴随手机平板电脑等传播媒介的扩展和普及,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层面,自 201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独立为第十三个门类、戏剧与影视学成为艺术学门类下属一级学科后,影视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其科研成果数量与转引量均超越美术、音乐等其他艺术学科。[1]无论是从影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还是关于影视艺术的科学研究,都足以证实影视在当下社会的影响力。中小学生是受众中的特殊群体,有自身特定的接收能力和接收习惯,却在纷乱复杂的传播环境中缺乏有益的引导,中小学影视教育越发凸显其重要意义。

一、反思的样本

2019 年暑期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引发观影狂潮,截至2019 年 8 月中旬,累计票房突破 40 亿元,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历史票房冠军,直逼内地总票房排行榜前三。在中国观众的传统思维中,“国产动画”常与“儿童”联系在一起,例如,电影史上经典的《哪吒闹海》《大闹天宫》等常被看作儿童电影,当下热门的《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猪佩奇》等影片更是专门为儿童打造。《哪吒之魔童降世》取材自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 IP,制作成国内市场偏小众、缺乏成熟度的动画电影,并将传统中正义、可爱的哪吒改编为邪魅、貌丑的艺术形象,却意外成为一部现象级爆款。在很多学生家长看来,该片有趣味、有深度、有共鸣,既有助于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能让孩子受到“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思想感化。不可否认,这部影片在主题思想、叙事构思、人物形象多个方面能够让中小学生得到有益的情感和品格熏陶,而实际上吸引中小学生观影的首要因素仍是趣味性,对影片的深层部分缺乏主动思考。直观上,他们会嘲笑被荒诞化的太乙真人这一老师的形象,也会嘲笑申公豹口吃的生理缺陷,容易从心底认可哪吒前期的恶作剧和对父母、老师的叛逆,包括不能理解“我命由我不由天”蕴含的自强和叛逆界限在哪儿,这都需要一些专业性引导帮助其理解和改正,摒除商业元素下的视听快感,回归影片表达的本质问题。

影视作品对未成年学生的影响早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例如,极具收视度和票房影响力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系列作品,都曾引发负面新闻——《中国青年报》报道 8 岁女孩模仿《熊出没》攀岩情节导致坠亡[2];人民网报道 10 岁女孩模仿光头强用电锯将妹妹鼻子锯开、儿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烤羊”的情节将小伙伴烧伤 [3]……类似事件不断发生使国家权威媒体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的批评,称得上是 2013 年国产动画界的一件大事”[4]。对于年龄稍长、心智稍成熟的中学生群体,面对一些边缘文化、社会景观之时,缺乏深省意识和判断能力,容易在盲目认同与趋附之下造成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扭曲。有的电影曾较深地影响了 20世纪 90 年代的校园文化,在处于青春期叛逆、焦虑的中学生群体中引发共鸣、效仿,相比电影自身的思想问题,中学生缺乏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才是本质问题。还有一些电影,琳琅满目的奢侈品堆砌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景观,无处不在的拜金主义思想气息,对于本就性情浮躁、面对物质诱惑抵抗力低下的中学生,无疑是一种文化病毒。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泛影像化的时代,影视教育亟须走入中小学课堂,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促使他们接受优秀作品的艺术熏陶,规避那些不良元素对思想观念的腐蚀。

二、教育现状:社会症候与他山之鉴

不少学者谈及中小学影视教育时,以中国足球为类比,直言中国足球需要从娃娃抓起,而中国电影同样需要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教育的层面而言,二者之间确有许多相似和值得思考的地方。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改善中国足球的尴尬窘境,2015 年中央下发了《教育部等 6 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校园足球一度如火如荼地展开。从整体实施的效果看,除了部分将足球打造为特色教育的中小学取得些许成绩,相当数量的中小学足球教育俨然成为一种摆设。曾有一段网络视频被推至微博热搜,某校所谓的足球进校园活动,不过是将足球放在手中做课间广播体操,与足球运动毫无关系,引发网民哄笑。实际上这并非学校有意欺世盗名,而是折射出了当下中国教育的社会症候。

中小学教育中,以音乐、美术、体育为核心的素质拓展教育传统由来已久,三者长期被归结在一起,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在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下,属于非考试项目。其中体育课能够从小学贯彻到高中,一方面常作为中小学生繁重压力下自由娱乐的时间,另一方面体育课在三者中最早被确立为升学必考科目。相比之下音乐、美术这些纯粹的艺术教育在大量中小学中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笔者曾在鲁西地区的县级中小学做调查访问,结果显示艺术教育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为高考大省,山东多地“考什么学什么”的思想仍根深蒂固。这并非个例,全国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这一问题,现阶段中小学仍充斥“功利性”教育思维。举回上文例子,足球进校园活动所面临的困境,亦是“非必考”模式下的举步维艰。细细思考,虽可视之为制度缺失所致,但改革实施的困境不全然是学校之责,学生家长亦产生一定阻力。值得反思的是,同样在“非必考”模式下,家长却乐意以高昂代价送学生参加音乐、美术课外辅导。其背后的另一层原因是某些固有观念引发的教育的社会症候。中国足球口碑之糟、环境之差,让人鄙而远之,从学生家长的角度,似乎孩子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是弘扬国技,踢足球则是不务正业,这同样也是中小学影视教育开展可能面对的问题。根据《意见》精神,影视教育力图像音乐、美术教育一样,打造“知识—鉴赏—实践”的完整体系,而非单纯的“放电影—看电影”。一方面,影视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形式,在中小学教育意识中并未深入人心,尤其从实践层面感觉离中小学生似乎很遥远,影视教育能做到什么、能收获什么,对他们来说是个疑问。全面开展中小学影视教育,是要打破将影视教育等同于放电影的单一模式,从偶尔为之变为常规课程。另一方面,当影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被扩大,难免与大环境产生关联。影视既是艺术,又是大众传媒,客观来说为某些文化糟粕的滋生和成长提供了空间,提及影视往往下意识联系到娱乐圈、疯狂粉丝等关键词,亦会造成观念上的某种阻力。 “必要而不重要”,大概是现阶段中小学教育中社会、家长、学生对影视教育观念的写照。

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影学院研究员刘军认为电影教育在中小学开展得不普遍、不理想,“其困难的本质问题,不仅在于教育部分的重视不够和经济条件,更在于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现有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问题”[5]。他总结了世界电影教育的三种模式,一是以电影观赏为主的大众素养模式,二是学校辅助其他学科的校本课程模式,三是建立起基础教育体系的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模式。[6]前两种模式在中小学教育中已有迹可寻,相对而言它们未完全游离于现有教育课程体系之外,不占用或较少占用额外的教学实践与资源,如组织集体观影既是偶然性活动,也可与思想品德政治课教育相配合;校本课程模式辅助语文、英语、历史等教材中的案例教学,目的虽不在于影视本身,但在中小学课堂得到了有效开展。关键在于第三种模式在国内鲜有存在,意味着从国家到地方建设统一的课程体系,是未来中小学影视教育推广要重点攻克的难题,这需要国家多个部门自上而下大力支持。英国电影协会在 2013 年发起了一项名为“电影之乡英国(Film Nation UK)”针对 5—19 岁青少年的教育项目,该项目会在课堂上专门讲授文化、教育和电影的关系,还将在课外的电影俱乐部里安装一个新的数码平台,支持每个青年、每所学校和组织参与互动,建立结合“观看”“拍摄”“学习”为一体的电影教育。[7]法国直接将电影教育纳入《艺术教育法》,“法国国民教育部在中小学阶段教育大纲中,明确规范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电影与视听教育的目标和内容”[8],法国国家文化部、地方政府和院线合力建设起基础教材、配套设施和实践场所。中国影视教育的力量大都集中在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等教育中,除了提升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社会意识,国家还需在制度建设、资金力量、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可谓任重道远。

三、中小学影视教育实施的三层功能与“四个转换”(www.xing528.com)

国家每一步教育战略的实施,都彰显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必要性。全球化飞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贸易格局的转变,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同样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境况,例如,“韩流”文化、伪娘文化、嘻哈文化等在深刻地影响青少年成长,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影视传播媒介。传统教材与课程设置难以触及中小学生精神文化层面的新问题,这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全新课题。《意见》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全面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有三个层面的基本功能。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抗战时期和“十七年时期”的革命电影,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影响了几代青年的成长,一批儿童题材影片如《小兵张嘎》《鸡毛信》《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更是在青少年心中打下深刻烙印。今时的中小学生正在远离艰苦奋斗的年代,对历史的感受不够直观,对现实的思考缺乏理性,以“战狼”系列、《红海行动》为代表的新主旋律影片逐渐兴起,广受欢迎,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阿尔都塞将电影定性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认为其对大众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小学狠抓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于书本教材。联系香港电影近年来已罕见充满民族品格的影片,从侧面映射了香港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的悲哀。第二,道德和审美教育。1994年,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一个独生女的故事》引发中小学集体观影热潮,年仅 10 岁的张鸣鸣面对家庭变故自立自强的品格和精神感染了无数人。20 世纪初期,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便提出了艺术教育之于道德和审美的重要性,相比音乐和美术,影视能给予中小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艺术教育。中国有一大批具有现实主义美育意义的影视作品,教育部办公厅和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连续下发《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的通知文件,包括国外的经典电影,像《放牛班的春天》带给问题学生的温暖、《小鞋子》表现出小孩子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和对妹妹的关爱、《三傻大闹宝莱坞》对如何成为有用之才的思考、《狮子王》中体现的关于成长意志的磨炼等,让中小学生从影片中切实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第三,培养潜在的影视艺术人才。中小学长久以来重视应试性、同质性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高考“独木桥”,对自己喜爱什么、擅长什么较为模糊。人不能干其所长、尽其所能,是一个明显的社会问题。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在多数高校作为艺考类专业建设,而艺术高考常被视为通向高校的捷径,有相当数量的影视艺术考生并不是出于天然的热爱,为应对艺考搞培训突击,答卷中各种“模板”比比皆是。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普及,在完成基本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审美教育后,会有一批在影视鉴赏和创作上有才华的学生凸显出来,在中小学阶段树立起他们的兴趣爱好,较早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多提供一种可能性。中国电影事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仍需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电影人从娃娃抓起,亦是未来中国电影事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比业已成熟的音乐与美术教育,中小学影视教育才刚刚起步,需要循序渐进步步为营,首先应当先从理念上确立教育的整体布局,结合当前中小学教学实际与影视教学试点现状,需要完成四个方面的转换。第一,从业余教育转向专业化教育。学校组织中小学生完成统一观影后,习惯于让学生写一篇观后感便草草了事,形式过于简单,又缺少专业性指导。当前中小学影视教育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相应教学活动大都由非专业教师承担。北京电影学院将率先开设影视教育专业,中国艺术教育中心实施以大学教师带动中小学教师、由点及面的培训方式,将使中小学教育尽快朝专业化方向发展。第二,从刻板式教育转向趣味化教育。不同于高等影视教育的专业性和理论性,中小学阶段不必刻意灌输抽象的电影理论,不直接培养专业人才。因其主要目的是达成影视艺术的启蒙教育,必然要强调趣味性,让中小学生首先对影视课堂产生兴趣,进入一个自觉求知的过程,而不是当作传统科目学习外的负担。第三,从功利性教育转向非功利教育。所谓的非功利教育,就是要不以升学考试为把关,作为纯粹的艺术教育实施。蔡元培先生曾提道:“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主观精神的世界不能用某种僵硬的客观标准来评判,写在答卷上的,不一定是主观的真实对照。施一公教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理念时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观点——学不以致用,“用”则容易导致功利性,改变学习的本质。至少在当前阶段,中小学影视教育不宜纳入应试体系内,但可以设置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设置某些激励制度,让优秀和勤勉的学生得到肯定,在他们身上实现如同康德论及审美本质问题时所谓“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未来将陆续开展关于中小学生的影视比赛、电影节等活动,是考察中小学影视教育实践效果的有益方式。第四,从同质化教育转向地域化、阶段化、个性化教育。艺术教育无须千篇一律,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于如何行之有效。从影视的宏观角度看,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影视发展历程,有自己较为出色的影视作品,对与之相应的中小学生更有现实的贴近性。陕西省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建设起统一中小学影视课程教材的省份,得益于 20 世纪 80 年代西部电影留下的厚重根基。不同地域在文化、审美方面带有不同的倾向性,影视教育普及过程中应当考虑。中小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从心智到接受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法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建立起“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 五个不同的阶段[9],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十分清晰,值得国内借鉴。此外,影视艺术本身在当下语境中已变为一个复杂的概念,《意见》中主要提及的是“影片”,即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随着媒介融合的加速,传统影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影视艺术内部的边界越发模糊,影视教育的样本也越发复杂。例如,手机短视频的兴起,其中存在大量低俗内容让学生家长甚为担忧。在具体教育方案的实施中,应全面覆盖对中小学生影响深刻的不同形态的影视作品,加以正确引导,提升他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中小学生的创作练习也将从短视频、微电影开始做起,进而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培养,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工作分类,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随着《意见》的出台,从中央到地方群策群力,努力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教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中小学影视教育体系,让影视教育伴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时从娃娃抓起,为繁荣未来中国电影艺术、讲述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形象,为中国从电影大国迈向世界电影强国培养后备力量。

[1]学术志. 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EB/OL].(2019-01-10)[2019-08-14]. https://www.sohu.com/a/288125752_683950.

[2]黄帅.8 岁女孩疑模仿《熊出没》坠亡 怪谁[N]. 中国青年报,2018-08-01(2).

[3]杨怡旷. 模仿《熊出没》“电锯妹妹”悲剧倒逼“动画分级”[EB/OL].(2016-03-10)[2019-08-14].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6/0310/c1003-28189291.html.

[4]姜瑜,沈杏培. 当前国产电视动画片的叙事乱象与突围之策——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和《熊出没》被媒体批评事件的反思[J]. 中国电视,2014(4):81-84.

[5]刘军,陈圆圆. 中小学电影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原则的思考[J]. 电影评介,2018(1):1-5.

[6]同上。

[7]甄光皓. 英国国家彩票基金助青少年电影教育事业发展[EB/OL].(2013-04-15). http://sports.sina.com.cn/l/2013-04-15/10236520470.shtml.

[8]马鹏程,王春桥. 法国电影教育:全民“电影人”[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10):17-18.

[9]马鹏程,王春桥. 法国电影教育:全民“电影人”[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8(10):17-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