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立场、逻辑与对策思考优化方案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立场、逻辑与对策思考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中宣部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推动全国影视学界、教育学界思考和探讨中小学影视教育问题。本文旨在以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主导方向及思考对策,并阐明观点的内在逻辑,期望为中小学影视教育开展提供一定角度的意见。从文字表述看“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立场、逻辑与对策思考优化方案

胡奕颢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摘要】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初衷既不是将影视作为手段来丰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育,也不是培养影视专业人才,而是发挥其审美功能来塑造中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在认知,体现出美育的终极价值。其逻辑在于,影视通过发挥陶冶、救赎和批判的审美功能指导中小学生鉴别美丑,领会内涵,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其策略为可挑选蕴含其间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通识性和多样性,结合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制订教学计划,引导中小学生对影视的视听元素、题材类别、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均有基本认知,循序渐进地在观影累积甚至是影视相关实践过程中提升影视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影视教育 美育 审美功能 人文主义

在影院、电视互联网手机共架的多维影像传播空间中,影像的繁复和价值的多元促使中小学影视教育体现出时代性和迫切性。教育部、中宣部适时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全国影视学界、教育学界思考和探讨中小学影视教育问题。在对推广机构、执行力、师资、教材、教学手段、教育途径等诸多问题的探讨中发现,一些关键、核心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其他问题和工作进度将会很难推进,即使已经开展也会走弯路或效果欠佳。本文旨在以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原则性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主导方向及思考对策,并阐明观点的内在逻辑,期望为中小学影视教育开展提供一定角度的意见。

一、立场:以美育为核心的教育初衷

中小学影视教育有一个核心问题,是在其开展之前需要明确的。从文字表述看“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概念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将影视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发挥其对知识传播、素养推介的作用。目前全国各地开展影视教育的中小学有许多是将其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的。例如,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郫都区分校在“科技活动月”活动中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观看了纪录片海洋》,七、八年级学生观看《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组织一、二年级学生观看科学启蒙动画片《洛宝贝爱科学》。在此情况中,影视被作为多媒体教学技术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被使用,实际上看重的是影像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特别是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虚拟影像可以展示许多现实没有或肉眼难见的内容,加之当下影像获取和播放相对便捷,通过影像的形式普及知识,包括自然、地理、生物、历史、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等,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在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已发布的 38 批《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中列有一部分科教片,诸如《蓝猫淘气 3000 问》《地震防震》《新动物世界》《长城》《东方巨响——中国两弹一星实录》《宇宙与人》等,也可见其被定义为辅助知识传播、发挥科教功能的作用。此外,全国名校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专门开设了名为“深度影视阅读”的特色选修课,给学生播放过《老人与海》《战马》《不一样的爸爸》《小飞侠》等影片,其目的是以视听结合的影像拓宽文学阅读面,锻炼观察力和思考力,实际上还是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

二是以教育为途径认知影视,提高影视素养。虽然文件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影视教育活动,通过电影赏析、电影评论、电影表演、电影配音、微电影创作、影视节(周)活动等,营造浓厚校园影视文化氛围,让中小学生在看电影、评电影、拍电影、演电影中收获体会和成长”。[1]但影视实践不过是丰富影视教育活动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目前全国各地深度开展影视教育的中小学也有结合当地高校的影视教育资源和影视制作单位的实践资源,举办影视制作的相关讲座,指导和提升中小学生的影视创作能力,并以校园电视台为依托组织创作一系列影视作品,参加各层次的影视创作比赛。这些影视教育活动的开展的确从实践的角度增强了中小学生对影视的认知,但从开展的情况来看,能够独立创作或参与创作并最后获奖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且主要是中学生,而小学生很少能够拍摄和剪辑,尽管现在手机和短视频制作软件极为普及,他们大多也只能参与影视作品的创意与演出。影视既有内容又有呈现,如果没有系统认知其审美特征和创作规律,单凭天赋和直觉是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通观当前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实际情况,训练技术的有,但培养创作思维甚至相对专业认知影视的活动都是比较缺失的。更何况,从功用来看,如同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一样,在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的目的更多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而非训练专业技能和培养专业人才。

因此,中小学影视教育到底是什么,不妨回头来看教育部文件,文件的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到,“让中小学生在影视教育中感受世界、开阔视野、体验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这也就使得影视教育回归到艺术教育的本质中,它既不是将影视作为手段来丰富其他学科知识的教育,也不是培养影视专业人才,而是发挥其审美功能来塑造中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在认知,体现出美育的终极价值。

二、逻辑:审美功能三维塑造精神世界

既然中小学影视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美育,那么在对美育的考证中可推导得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内容问题。《意见》指出,通过开展影视教育使学生在电影赏析、评论、表演、配音、创作等活动中最终收获体会和成长。这里的“体会”和“成长”最终指向都是心智上的,属于精神层面。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美存在于客体并表现为实在形态,但美必须为人感知后才得以形成,又是主观认知上的。美育,是美的教育,中小学生的美育在通过主体感觉器官作用于具有美的形态的客体之上,认识美的形态,了解美的类型,在认知的过程中感受美的价值,而美的价值又能使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辨别美和生产美。美学学者周宪教授在其著作《审美现代性批判》中以美学和现代性理论为基础将审美现代性归纳为“审美的救赎”“拒绝平庸”“对歧义的宽容”“审美的反思性”四个层面,细细领会其内涵,实际上是对审美功能的概括。

审美,首要是净化功能,即美能陶冶情操,使人沉醉其中,例如,山河的壮丽使人倍感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崇高和伟大,莎士比亚戏剧英雄式人物的悲惨结局令人心生怜悯进而悲痛不已,喜剧的滑稽使人获得捧腹大笑的快感等。如此这般,《阿凡达》的虚幻空间和绝美视觉不仅能让中小学生感受到想象力的神奇,更能体会科技实现虚构的强大,产生赞美之情;《我不是药神》里先前为谋利而后转化为为万千白血病人延续生命而贩售仿药的程勇,最终逃离不了法律制裁,但仍旧令人肃然起敬;《机器人瓦力》里瓦力一根筋闹出许多笑话,却以物性的简单思维嘲笑现代人人性复杂而虚假,最终指向人性的本真——真善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美的形式以极短路径作用于人,才能高度集中地发挥美的净化功能,也就是说被感知的美的作品,要在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形式上做到美的极致,才能令人陶醉其中。所以对影视而言,判断好的作品首要标准也就是美感的营造,视听越精美,情感越丰富,就越令人感受到美。

然后是救赎功能,即美能使心灵获得救赎,现实中的不理想、失误和无能为力,在审美过程中得到疏解,实际上是通过感性的回归对抗现代性特别是工具理性的束缚。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秩序、法则使得人的自我得不到完全实现,对处境的改善通过理想化的虚构实现,于是有了穿越电影,主角在时空穿越中改变命运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对现实的控诉,于是有了现实主义电影,诸如《地久天长》《阿拉姜色》一类,在人物命运的不公中感知人生意义最终获得灵魂救赎。审美犹如宗教能提供给人精神上的寄托和意义,好的影视作品恰好能提供给人一个制造信仰、令人快乐的极乐世界

再则是批判功能,即美能对现实的不满做出相应的痛斥,进而呼唤真正的美。在美的呈现中可以是对不满的直接批评,也可以是对失衡的婉转讽刺。许多影视作品都会选择讽刺手法来发挥审美的批判功能,因为讽刺并不直抒其意,而是采用迂回策略,在调侃、滑稽制造的笑感之后直击痛处,许多黑色幽默喜剧电影,如《疯狂的石头》《无名之辈》等,以不可思议的荒诞讽刺现代社会中的不合理与不公允,最终好人好报、坏人坏报。可见,批判最终彰显的都是极其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以上三点可见,审美在发挥其功能时,先以美的形式产生美感,令人沉醉,沉浸其中的人忘却了现实,可以从理性牢笼中被解救出来获得身心的愉悦,也可以体会其中表达的不满,在高度认同中批判现实、讽刺现世。影视可凭借业已形成的审美标准指导中小学生鉴别美丑,进而在鲜活的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构成的审美体验中领会其内涵表达,通过陶冶、救赎和批判使其确立人生观、价值观。这也就是《意见》中所说的逻辑可能性,“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3]但这一逻辑的前提是构建中小学生的影视审美标准。

三、策略:人文主义构建中小学影视审美标准(www.xing528.com)

通观当前中小学开展的影视教育活动,大多选择在重大节日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仅从成都地区开展影视教育的中小学组织的相关活动来看,

85% 以上的内容都与红色主题相关,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展开。实际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国产电影市场化之前,该地区中小学已形成爱国主义观影传统,《小兵张嘎》《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电影被 70 后、 80 后熟知。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使中小学在校观影内容得到丰富,除了优秀革命题材经典影片之外,近年来优秀主旋律影片也在其中,如《厉害了,我的国》《百年潮·中国梦》《信仰》《兰辉》《红缘》《我的长征》《百团大战》《太行山下》《建国大业》《卓尼土司》《战狼》《红海行动》等。在发布的 38 批推荐片目中,从描述革命和战争的《我的战争》《辛亥革命》《东京审判》《开罗宣言》等,到凝聚爱国之情的《国歌》《国徽》,再到爱国人物传记《走近毛泽东》《邓稼先》《永恒的雷锋》等,爱国主义影片占到了一半比例。

其实在推荐片目中还有相当多的是儿童题材如《广州来的新疆娃》《红发卡》《TV 小子》,动物题材如《犬王》《白马飞飞》,体育题材如《滑板梦之队》《乒乓小子》《破冰》《金牌的重量》,以及前面提及的科教题材。但由于许多中小学每学期只有 1—2 次观影机会,加之配合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以及推荐片目题材比例问题,爱国主义影片成为现阶段中小学影视教育的主导内容。

实际上,影视教育集中于爱国主义影视作品并不妥,因为审美本无功利性,是以其美感俘获人心,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如若强制观看此类电影,忽略了人对其他本真的追求,限制了审美的救赎和批判发挥,美育并不能实现,影视教育的目的反而无法达到。“回归感性,并不是要放弃理性和排斥理性,审美现代性显然并不能取代理性,它的作用就是纠正理性过度畸形发展所造成的人性失衡。”[4]美育应当站在相应的高度,统筹考察审美陶冶、救赎和批判功能,最终指向的都是对人之本性的讴歌和呼唤。“中小学影视课程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在丰富多样的影视鉴赏和影视创作、影像体验中让学生从感悟生命到思索生命,从理解生命到尊重生命,从直面生命到热爱生命,从珍爱生命到升华生命,从而体认到超越自身的人生理想、深邃的生命质询和对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5]所以,影视教育不能单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应该秉持人文主义精神。这也就契合了文件所说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推选的片目中,诸多儿童题材、动物题材、体育题材通过主角跌宕起伏的叙事、少年儿童的真善美、动物的忠诚、体育健儿的坚韧和决心体现了人性中的优良精神和高尚品质,的确讴歌和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影片相对缺失。有人会说儿童题材、体育题材也都是现实主义,但是这些题材并不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全部,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辩证社会价值观,思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内容还比较少。“优秀的影视作品具有折射生活的多样性和真实性、渗透进更为美好的精神内涵的作用。影视作品实际上是以现代科技支撑的方式,以视听诱惑的方式让青少年自然接受,而感染教化是形象自然地感召接近进行提升、熏染,进而提高精神世界,不是俯就低端,更不是硬性区隔社会生活的现实去教育。”[6]

同时,无论是在推选还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国外优秀影视作品也是比较缺失的。有人又会说国外影片会有意识形态担忧,但是统观国际获奖影片,经过影视学界、大批观众检验成为经典的,通常在价值观念、精神气质上为整个人类所相通,例如,《公民凯恩》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拷问在记者走访凯恩身边人中最终得到答案,《罗生门》对人性丑恶面的揭露在当事人各执一词中引发思考,《天使爱美丽》的善良在她观察世界和行动中闪耀别样色彩,《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一个类似于冒险和奇幻相交织的题材中思考了兽性、人性和神性的相互关系等,这些经典影片来自不同国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却具有在价值、理念、批判和思辨上极强的普适性。选择影片的视角和立场局限于国内相对单一,且推选的影视作品没有经过经典检验,权威性值得商榷。

除此之外,《意见》明确指出要将中小学影视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使观看优秀影片成为每名中小学生的必修内容”,这就需要进入中小学影视教育的影视作品片目如同语文、数学等教材一样具有稳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但是过去被中小学开展影视教育作为蓝本的《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量多且每年推陈出新,加之经典性有待考察,因而不妨从世界经典影片中适度选择,挑选蕴含其间的人文主义精神的通识性和多样性,权衡回避包含不利于青少年意识形态的作品,结合影视艺术从无到有在历史演变进程中的思潮与流派,挑选和制订出有体系、有量性的教学计划,在一定周期的授课中,引导中小学生对影视的视听元素、题材类别、艺术风格和人文内涵均有基本认知,循序渐进地在观影累积甚至是影视相关实践过程中提升影视审美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当前中小学影视教育中的初衷不端,一味偏向爱国主义宣传的急功近利,以及观影教学的闭门造车等问题,都需在厘清中小学影视教育的立场,推导其对人格培养的内在逻辑中获得清晰的认识。中小学影视教育是美育的一个部分,通过建设以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为主的经典影视作品鉴赏课程,以基本影视知识构建影视审美体系,在推选影片作为扩充材料的基础上,提升中小学生的影视审美能力,进而促使审美功能发挥其作用,让中小学生在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美的评判标准。

[1]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24 号[EB/OL].(2018-12-25). http://www.gov.cn/xinwen/2018-12/25/content_5351882.htm.

[2]同上。

[3]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24 号[EB/OL].(2018-12-25). http://www.gov.cn/xinwen/2018-12/25/content_5351882. htm.

[4]周宪. 审美现代性批判[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3.

[5]龚金平. 中小学影视课程中“立德树人”的意义与实施路径探索[J].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1):12.

[6]周星. 青少年影视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实施路径[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