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实践探索:保学与控辍策略研究

区域实践探索:保学与控辍策略研究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留住学生、控制流失率”为主要任务,以“课程留人、增效留人、质量留人、好老师留人、特色留人”为实践策略,确保2020年实现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加强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拓展性校本课程。

区域实践探索:保学与控辍策略研究

控辍保学是贫困地区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难题,事关扶贫攻坚大计,也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当前,本区域辍学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学习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二是受打工经济影响,过早进入职业生涯;三是教学与学生实际不适应,学生学习困难,厌学;四是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从教育领域实践出发,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端正办学方向,以“课程留人、增效留人、质量留人、好老师留人、特色留人”为实践策略,通过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生涯发展教育、强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措施,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明确目标,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1.我州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的总体目标。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和世界变革的未来趋势,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文山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人才需要,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价值观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坚持和完善具有先进性、文山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底蕴、崇尚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乐学善学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实践创新思维、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以“留住学生、控制流失率”为主要任务,以“课程留人、增效留人、质量留人、好老师留人、特色留人”为实践策略,确保2020年实现全州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2.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推进特色化办学,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坚持育人为本,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增强义务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切实组织实施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筑牢学生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爱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培养“四有”教师为目标,实施“特岗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强化督导评价,通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教育专项督导和督学等,不断强化地方政府承担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和能力,以及学校办学主体的责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线,以县(市)为主体,州级监测与督促指导为导向,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二)完善课程结构,构建先进课程体系,以“课程留人”

1.加强课程建设,统筹国家课程、优化整合地方课程、完善校本课程。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要结合学校和教学实际,优化整合国家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要加强国家课程的再开发,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脱节错位的内容,在内容上进行优化整合,避免重复。要注重小学、初中、高中课程的相互衔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标准要求,增强课程的连续性。要进一步整合优化省情教育课程,将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教育、民族教育、安全教育、禁毒防艾教育、科技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等教育内容综合化、系列化、结构化,形成科学、系统的地方课程体系。加强与科研机构、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的合作,充分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拓展性校本课程。

2.深化德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程育人观念,把德育目标融入于各门学科,强化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班团队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程)、各类专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学校文化建设、重大纪念日及传统节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与校风、学风、班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课程综合育人的核心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构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3.科学组织实施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在全州中小学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将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生涯发展教育促使学生自我认知,增强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学生对学业和职业进行规划,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初步设计合理的职业和人生发展路径。全州分阶段实施生涯发展教育,小学阶段的生涯发展教育以生涯启蒙为重点,初中阶段的生涯发展教育以自我认识、生涯探索、社会理解为重点,普通高中阶段的生涯发展教育以自我认知、社会理解、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涯发展教育以职业规划为重点。按照各阶段生涯发展教育实施的重点,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组织生涯教育活动、提供生涯发展指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狠抓学习习惯和行为养成。

4.扎实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调适学生心理。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教基一〔2012〕12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教基一函〔2015〕36号)、《云南省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云教德〔2016〕8号)精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年级不同阶段设置具体教育内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的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全州乡镇中心校以上义务教育学校全部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要求设立心理辅导室,并按照配置标准配足配齐心理辅导和办公所需设施设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及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重视叛逆期儿童、青春叛逆期学生、留守少年儿童的转化工作,采取有效的方法调适学生的心理,以情感留住学生。

5.阅读课程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各级中小学要以培养学生阅读核心素质为目标,构建校本阅读课程。以学校为单位,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整体规划阅读课程,制定阅读课程实施方案,设计不同年级、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阅读的内容和质量要求。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让学生会读、会思、会做笔记、会用。打造阅读环境,充分利用图书馆、校内外学习空间,让学生喜欢读、爱读。

(三)精心组织,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以“增效留人”

1.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筑牢基础。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加快教学进度。各县(市)学校要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云南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试点方案,制定本区域《课程设置方案及课时安排意见》《中小学生作息时间意见》下发执行。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在开设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提高小学科学任课教师的专业性,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配备1名以科学教学为主的教师,规模较大的学校应配备专职的科学课教师。创造条件开齐开好英语课程教学,通过增加教师配备、应用“互联网+”等措施,到2020年全州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教学,有条件的小学可以从一年级开设英语课教学。坚决杜绝“包班教学”,学科教师应尽量专职专业。在学科教师配备不合理的情况下,采取跨年级班级的方式尽量让专业(学科)的教师承担专业(学科)的教学。

2.强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条件具备的地方,可集中安排3~5天到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进行学工、学农以及安全、环保科普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知识性、人文性、体验性、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内容。

3.重视美术音乐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文化体育素养。要从促进学生大脑发育、提高运动能力、培养健康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提高学生对美术、音乐、体育教育的认识。从小学阶段就要关注学生艺术、运动的天赋与兴趣,培养学生至少爱好一项运动,有条件的学校要让学生人人有一项艺术技能,要用高尚的艺术影响学生。《写字书法》课程纳入地方课程,在一至九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

4.增强课时安排的灵活性,为学校课程改革创造条件。依据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在不增加周标准课时数和周教学时间总量,不减少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平均周课时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发展、课程实施的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积极探索长短课、周课、跨学科课、跨年级课等不同方式,科学、灵活安排课时。

(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管理和评价制度,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以“质量留人”

1.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改革传统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体现学科本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对话的课堂文化,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改革教学组织方式,实施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改革,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多形式实施个别化教学,在初中学校创造条件开展分层教学试验。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习蔚然成风。

2.抓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以管理促质量。各县(市)、学校要根据《云南省中小学教育常规管理指导意见》(云教研〔2016〕7号),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建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行为准则。要建立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的审核批准、实施与监督、质量分析与评价等的管理制度,严禁教师不备课就进行教学,不能用集体备课代替教师个人备课。规范教学管理,对各学科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布置作业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检测、反思等要有明确要求,要规范教学设施管理、教务常规管理、作息时间表编制课程表编制、教学业务档案、学生学籍档案、教师业务档案。(www.xing528.com)

3.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注学生成长。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有效性,精心研究和设计学生预习、课堂、课后练习,推广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改进作业布置和批改,合理使用各种批改形式,及时反馈学生作业情况。严禁推荐大量的教辅、布置大量习题,避免无效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厌学。

4.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各县(市)、学校要把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作为控辍保学的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学习困难学生帮扶制度,着力消除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现象。要随时摸清学习困难学生的底数,分析原因,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家庭情况和思想心理状况,“一生一案”制定帮扶措施,使他们增强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切实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性和获得感。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要强化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作为考核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辍学时间短,学习习惯还没有根本下滑,自身愿意学习的学生返回学校后,原则上编入原班级随班学习,但要加强个别辅导,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和学习。

5.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教育变革。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契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应用互联网以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方式,开展联校网教、数字学校建设与应用,实现“互联网+”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缓解教育数字鸿沟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大胆引进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应用软件,分学科开展智慧课堂探究试点,将云计算平台与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用信息化科技关联教师、学生、家长,用大数据服务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以灵活易用的备授课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服务,让教学过程精准化、生动化,让课堂组织高效有序、教学效果反馈及时、教育评价有据可依,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6.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云南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构建城乡教育管理、教师发展、教育科研、教育资源发展共同体,州、县(市)教研部门定期组织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送培下乡”“送研下乡”“同课异构”活动,提升农村学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积极配合师训部门切实搞好乡村教师培训、国培计划、名师工作室工作。强化乡镇中心小学的统筹发展职能,指导村级完小按照“一校一策”的发展思路,建设有特色、有质量的村级完小(含教学点,下同)。完善对中心学校和村完小一体化办学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将村完小纳入对乡镇中心学校的评价考核。学校结对帮扶,建立学区集体教研和备课制度。开展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让孩子们从小愿意上学。

7.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加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全州学年末小学学业水平、初中非毕业班学业水平统抽测及全省初中学业水平测试主要用于对课堂教学的诊断,通过对抽测情况的分析,特别是精准找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困点”,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各县(市)教育局、业务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及学校考试分数,严禁以学生考试分数排名,学生学业成绩只能告诉学生本人及家长。县(市)教育局对学校考核、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不能单纯依据学业考试成绩,要把义务教育完成率、辍学率和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合格率、参考率、“学困生” 转化、学业提升等主要指标作为考核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推广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一律采用等级加鼓励性评语的办法,并使用州(市)统一体例的小学生素质评价(或学籍)手册;初中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四有”好老师,以“好老师留人”

1.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制定文山州贯彻落实实施细则,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四有好老师”建设活动。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充分认识中国教育辉煌成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高尚师德。

2.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控辍保学提供根本保障。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实践应用探究活动,提高教师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继续实施教师国培计划,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升进修学习、网络学习、第二专业学习等。加强校本研修,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研修和学习。广泛开展过关课、研究课、示范课、主题教研、合作教研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支持教师和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营造教师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实施校长培训计划,重点开展乡村中小学骨干校长培训和名校长研修,3年内按照《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对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各级校长进行全员培训。教研、电教、仪器资源整合,统筹开展活动,连续3年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技能和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爱岗敬业。建立州、县(市)、校三级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努力搭建平台、拓宽渠道,组织实施云岭教学名师,七乡名师、名优校长、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和实践、教学竞赛、磨课、校本研修等,推进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切实做好七乡名师、名优校长的培养、认定和使用工作,充分发挥名优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2018年启动,2019年教师节前评选认定一批州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大力宣传教师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每年教师节都要评选和表彰一批“爱心教师”。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成长步伐。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

(六)创新发展,打造独特的办学特色,以“特色留人”

1.以特色办学为突破口,提高学校的魅力。各学校要加强学习研究,创新办学思路,大胆实践,努力创办“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特色现代学校。要选准特色办学的突破口,要善于发现、激发教师特长和潜力,充分利用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结合学科教学和第二课堂,开展科技探究、足球运动、书法、绘画、乐器、舞蹈等特长教育活动,努力培养“合格+特长”学生。开展创建“合格+特色”学校活动,形成特色办学的教育格局。

2.在农村初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多渠道成才。各学校要结合区域内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开发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建立职业教育体验基地,将职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组织普通初中学生到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选修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等多种方式,积极促进农村初中普职教育融合,确保初中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为中职招生打下基础,提供多种成才渠道。有针对性地防止初中生辍学。对辍学时间较长,学习和生活习惯已经不适应学校生活的辍学生,动员返校后,原则上不随原班学习,采取单独编班方式,以通识性的社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学习为主,甚至采取教师送教上门、网络送学。

3.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培养师生的文化自觉。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同步进行,加强校园文化的顶层设计,改善校园设施和环境,丰富蕴含群体行为、传统习俗风尚、科学精神、校园群体意识、群体舆论等校园文化内容,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置身于健康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中。加强学生集体建设,支持学生社团发展,指导学生集体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七)加大组织实施力度,确保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教育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始终把教育教学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重点研究改革的方向、策略、途径、方法和措施,围绕控辍保学切实做好阶段性的改革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内部沟通协调机制,各职能科室要按照工作职责推进改革,要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各县(市)、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

2.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教学改革保驾护航。加大校舍改扩建力度,足额并逐年增加学校公用经费。改善办公条件,为教师配备必要的电脑、打印机、教学挂图、教学工具、教学应用软件等。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工资待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切实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落实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强化督促检查。按照国务院、省人民政府、州人民政府有关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精神和要求,各县(市)经组织好责任督学对责任区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经常性督导。按照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的办法、规程、工作守则、工作要求,在经常性督导的同时,重点对本意见提出的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学生体育锻炼、学生课业负担、师德、教师专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专项的督导。各县(市)要力争将教育督导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开展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要给专兼职督学压担子、定任务,要协调处理好兼职督学与本职工作关系,要将兼职督学的工作也计入工作量。各县(市)要借鉴麻栗坡县“18个1”和“必回访”工作模式,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模式。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高度重视责任督学督导中提出的存在问题和整改意见、对课堂教学的观察、班级和校园环境创设的评估、课程执行的督导纪实、控辍工作的督导纪实、师德的督导纪实,在评选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以及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特色工作时间充分尊重责任督学的意见,要把责任督学的意见作为改进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本研究已由文山州教育局于2018年行文下发,作为全州“两基”攻坚、教育扶贫指导性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