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营养学:多酚类化合物的重要性

现代营养学:多酚类化合物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酚类物质,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木、叶、果中。植物多酚在自然界的储量非常丰富,含多酚较多的常见植物超过600种,所含多酚或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6500种以上。

现代营养学:多酚类化合物的重要性

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多酚类物质,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木、叶、果中。植物多酚在自然界的储量非常丰富,含多酚较多的常见植物超过600种,所含多酚或多酚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在6500种以上。这些化合物都是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次生副产物,它们存在于普通的水果蔬菜中,如葡萄苹果茶叶葡萄柚洋葱、茄子以及各种香辛料、谷物、谷类及果仁中,也是人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取数量最多的一类抗氧化物质。

7.3.3.1 理化性质

人类最初对植物中所含多酚类化合物的利用,是将其用于鞣制皮革,并将这类化合物称为植物单宁(vegetable tannins)。按照White和Bate-Smith的定义,植物单宁是指相对分子质量在500~3000范围内的具有鞣性的多元酚。1981年,Haslam提出了植物多酚这一术语,它包括单宁及相关化合物(如单宁的前体化合物和单宁的聚合物)。因为能更全面地概括这类天然产物的特点,也符合各学科领域的实际研究情况,因而这个名称被人们广泛采用。

根据化学结构不同,植物多酚分为水解单宁(棓酸酯类多酚)和缩合单宁(黄烷醇类多酚或原花色素)。前者主要是棓酸及其衍生物与多元醇以酯键或苷键形成,可细分为棓单宁和鞣花单宁两类;后者主要是羟基黄烷醇类单体的缩合物,单体间以C—C键相连(图1-7-3)。由于这两类化合物化学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性,因此也就赋予了多酚类物质独特的理化特性。植物多酚能与蛋白质、生物碱、多糖类等生物大分子发生复合反应;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同时还能把金属离子从高价态还原为低价态。

图1-7-3 植物多酚化学结构示意图

多酚类化合物的酚羟基结构特别是邻苯二酚或邻苯三酚中的邻位酚羟基很容易被氧化成醌类结构,在有酶、充足的水分以及较高pH值(如pH值>3.5)时,氧化反应进行得更快,从而消耗环境中的氧。酚类结构使其对活性氧等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捕捉能力,如能与氧化反应产生的脂质自由基等结合,减少或阻止组织中氧化反应过程的进行,这会使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以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这也是其诸多生理活性的基础。通常,分子量越大的多酚抗氧化性越强,而且它们与抗氧化剂维生素C、维生素E具有协同抗氧化的作用。

7.3.3.2 分类

1.酚酸类 植物性食物中酚酸含量十分丰富,最常见的是咖啡酸(caffeic acid),其他如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如存在于许多蔬菜、水果及咖啡中的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据报道,200ml速溶咖啡中就含有50~150mg绿原酸。阿魏酸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特别在米糠和麦麸中含量比较丰富。

2.类黄酮 类黄酮(flavonoids),又称黄酮类化合物,基本结构是二苯基丙烷。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色素,它来源于苯丙氨酸,绿色植物的叶、茎、花瓣及果实中都富含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是2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联结位置(2-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状等特点,可将重要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黄酮类(flavones)、异黄酮类(isoflavones)、黄酮醇类(flavonols)、黄烷-3-醇类(flavan-3-ols)等14大类约4000多种。其中,以黄酮醇类最为常见,约占总数的1/3,其次为黄酮类,占总数的1/4以上,其余则较为少见。植物中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水果、蔬菜中的黄酮(flavone);槲皮黄酮(quercetin)、柑橘黄酮(tangeretin)及芹菜黄素(apigenin);黄烷酮(flavanone),如橙皮素(hesperetin)和柚配质(naringenin);黄烷醇(flavanonol),如儿茶素和表儿茶素;黄酮醇(flavonol),最常见的有槲皮素、山奈酚;茶中的黄酮化合物,主要是黄烷醇,包括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表棓儿茶素棓酸盐等;葡萄酒中的黄酮化合物如槲皮黄酮、槲皮黄酮-3-葡萄糖苷等。

3.异黄酮 异黄酮(isoflavone)的结构特点是苯基B环连接在C3上。异黄酮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中。这类化合物在芳香环上有对应于雌二醇的羟基结构,故在人体内具有激素活性又可称为异黄酮植物雌激素(phytoestrogen),如黄豆苷原(daidzein)和葛根素(puerarin)。黄豆中所含异黄酮有如下几种化合物:①染料木苷元(又称金雀异黄酮,即三羟异黄酮);②大豆苷元(系二羟基异黄酮);③大豆苷(大豆苷元的糖结合物);④染料木苷(系染料木苷元的糖苷结合物);⑤大豆黄素苷以及上述3种苷的丙二酰化合物。

4.1,2-二苯乙烯类化合物 1,2-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分布并不十分广泛,但近年来对白藜芦醇(resveratrol)的研究使人们对这类化合物产生了兴趣。白藜芦醇化学名为3,4',5-三羟基-1,2-二苯乙烯(3,4',5-trihydroxystlbene),存在顺式、反式两种类型,通常为无色针状结晶,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酸乙酯丙酮氯仿等,常与葡萄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少量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于葡萄、虎杖、藜芦、决明子和花生等天然植物或果实中,是一种植物抗毒素。到目前为止,人们至少已在21个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发现了白藜芦醇。

7.3.3.3 生物学特性

1.黄酮类化合物

(1)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在某些金属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其结构极易被氧化,所以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能保护细胞膜上的非饱和脂肪酸免于氧化。大量文献报道了黄酮类化合物可捕获自由基,降低其对机体危害的生物活性,抗氧化是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研究最多的领域,而且许多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远高于维生素C,同时毒性很低。

(2)免疫激活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特异性激活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Ly,T8),该类T淋巴细胞膜表面表达簇能分化抗原CD8,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分子近膜端非多态区结合,加强T细胞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但是其机制还不明了。T8细胞在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分布于外周血中,但是不直接识别抗原,因为其表面不表达可识别抗原的抗体,而是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发挥其识别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与磷酸激酶和ATP酶作用,干扰它们调节细胞内稳态的作用,从而导致巨噬细胞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起到及时调动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

(3)抗菌消炎、抗病毒:一些黄酮衍生物有抑菌或杀菌作用,多与其浓度有关,低浓度能抑菌,高浓度则能杀菌。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5 μg/ml的鼠李素(属黄酮类化合物)表现为抑菌作用,10μg/ml则为杀菌作用。木犀草素及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黄素也是抑菌的有效成分。从水飞蓟种子中得到的水飞蓟素、异水飞蓟素(silydianin)及次水飞蓟素(silychristin)等黄酮类化合物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均证明有很强的保肝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多种中毒性肝损伤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酶抑制剂: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许多酶的活性,如水解酶、氧化还原酶、DNA合成酶、RNA聚合酶、磷酸酶、蛋白磷酸激酶、加氧酶以及氨基酸氧化酶等,对保护机体功能具有一定作用。例如,透明质酸酶是水解酶的一种,发生炎症时透明质酸酶水解疏松结缔组织,从而引起病症的加重,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透明质酸酶的活性,达到保护作用。磷脂酶(phospholipases,PLs)也是水解酶的一种,它可以切断细胞膜上的磷酸二酯链,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PLs的活性。酸性或碱性磷酸酶(phosphatases)是含锌离子的金属酶,也受黄酮类化合物抑制,推测其机制是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结合了其金属离子。

(5)防癌、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防癌、抗癌作用。染料木素可抑制动物肿瘤生长,对人体皮肤癌乳腺癌、淋巴癌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黄芩提取物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尤其是抗肿瘤转移作用,可加强环磷酰胺的疗效。黄芩苷对人类肝细胞瘤等多种肿瘤有抗瘤活性,可抑制艾氏腹水瘤细胞的生长,但对生长后期的瘤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

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一般通过3种途径实现:①对抗自由基;②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③对抗致癌促癌因子。由于生物类黄酮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它能有效地阻止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例如,染料木黄酮在人卵巢癌细胞系中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Orawan Khantamat等研究了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宫颈癌KB细胞,从而可以研发治疗癌症的药物。

此外,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癌作用还与其较好的抗突变性有关。免疫学研究表明,日本前列腺癌死亡率低,是经常食用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大豆制品的原因。虽然黄酮类不是人体的组成物质,但认为具有预防癌的效果。由于人体摄入杂环胺类物质可在人体的肝脏内激活P450酶,使其产生突变从而致癌。而类黄酮物质可极大地抑制这种酶的活性。在癌细胞培养时,若加入黄酮类化合物,即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是通过调节细胞生长周期,把细胞从C1状态转变为正常状态,从而抑制其增长。

(6)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心律失常和改善冠状动脉循环的作用。例如,杜鹃花总黄酮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芦丁能协同增效维生素C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维持毛细血管稳定性;黄酮类化合物对血压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尤以缓解头痛为显著,如葛根素具有降压作用,静脉注射葛根素能使正常麻醉犬的血压短暂而明显地降低,也能显著降低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在调节血脂方面,山楂黄酮、大豆异黄酮等能降低高脂血症人群中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并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在抗血栓方面,黄酮类化合物能改善血液流变性,以及对内皮细胞和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例如,葛根素能使内皮细胞羟脯氨酸代谢减慢,使血管内壁的胶原纤维含量相对减少,有利于防止血小板黏附、聚集以及血栓形成。

另外,一些黄酮类化合物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如由黄芩制成的酊剂,内服后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和降血压的作用。特别是在血压异常升高的情况下,降压作用尤为明显。

(7)保护神经系统,改善记忆力谷氨酸过度释放会造成兴奋性神经毒性损伤,引起多种神经变性疾病。研究采用大鼠脑分区切片培养,发现加入黄酮提取物能有效地抑制由K+引起的谷氨酸释放,抑制效应随浓度增加而增加。其机制是作为钙离子通道拮抗剂,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KCl等引起的钙离子增高,从而对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此外,通过动物实验证实,黄酮能影响小鼠记忆行为,对小鼠记忆障碍均有改善作用,对D-半乳糖所致急性衰老小鼠的记忆功能有改善作用。研究还发现,异黄酮可以通过对脑的作用,使脑中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蛋白质变化减少,从而预防早老性痴呆症

(8)保护肝脏:从水飞蓟种子中得到的水飞蓟素、异水飞蓟素(silydianin)及次水飞蓟素(silychristin)等黄酮类化合物经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均证明有很强的保肝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多种中毒性肝损伤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另外,儿茶素(商品名Catergen)在欧洲也用作抗肝脏毒药物,对脂肪肝及因半乳糖胺或四氯化碳(CCl4)引起的中毒性肝损伤均有一定疗效。

(9)解痉挛作用:异甘草素(isoliquirltigenin)及葛根中的异黄酮-大豆素(daidzein)等具有抗胆碱作用,表现出类似罂粟碱(papaverine)的解除平滑肌痉挛的疗效。大豆苷、葛根素等葛根黄酮类化合物可以缓解高血压病人的头痛症状。

(10)维生素P样作用:最早发现一些黄酮类成分具有延长肾上腺素作用的活性,从而维持血管的正常渗透压,减低血管的脆性,缩短流血时间,称之为维生素P,这些成分中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查尔酮等类型衍生物。它们的作用强度彼此间相差很大。中药槐花米的主要成分-芦丁已供临床药用,有防治血管破裂和止血的效用,它还能减少黄曲霉素B1和N-亚硝基二甲胺引起的单链DNA断裂作用。橙皮苷也用于临床,作用和芦丁相似。

2.大豆异黄酮(www.xing528.com)

(1)抗癌作用:流行病学结果显示,乳腺癌病人或者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尿中排除的异黄酮类化合物较少。这提示摄入异黄酮较多的人群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性较小。实验致癌的大鼠实验中喂以含染料木苷元的饲料,6周后发现实验组动物结肠的异常隐窝比对照组显著减少,这说明染料木苷元有抑制癌生长的作用,也可见喂以染料木苷元的大鼠发生乳腺癌的潜伏期延长。

(2)植物雌激素作用:异黄酮的化学结构为双酚,它与人体分泌的雌激素在结构上十分相似,具有弱雌激素活性,故称其为“植物雌激素”。异黄酮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微弱的激素效应;同时,对雌激素也有拮抗作用,由于与雌激素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使得雌激素产生的激素效应下降,进而对激素相关的疾病具有保护作用。长期的临床试验证明,大豆异黄酮对低雌激素水平者,表现弱的雌激素样作用,可防治一些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的病症,如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血脂升高等;对于高雌激素水平者,表现为抗雌激素活性,可防治乳腺癌、子宫内膜炎。所以,异黄酮具有双向调节平衡功能。女性绝经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会加速机体钙的流失,加重骨质疏松的发生。如果适当多食用异黄酮含量丰富的食品如豆制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食用大豆异黄酮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而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绝经期妇女每天吃45 mg大豆异黄酮可以降低胆固醇。大豆异黄酮还具有生物抗氧化作用,通过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作用来预防人体动脉硬化的发生。

3.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花青素、花白素和酚酸等物质组成。其中,儿茶素是茶多酚中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占茶叶干重的20%~30%,主要种类有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种儿茶素,含量最高的是EGCG。随着国内外对茶多酚研究的深入,其多种生物活性已被证实,以儿茶素为主体的茶多酚类物质正以不同的方式对人体健康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1)抗氧化作用:茶多酚有大于维生素C、维生素E的强烈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作用机制包括:①与金属离子鳌合,降低产生反应氧自由基所必须的游离铁和铁离子;②能捕获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③与过氧自由基发生反应,从而终止脂质过氧化链反应;④增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酯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茶多酚一方面可通过抑制氧化酶,减少自由基的生成,以提高其抗氧化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灭活自由基,保护抗氧化酶,还能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进而增强抗氧化作用。

(2)预防高脂血症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一致认为喝茶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1)降血压:Kuriyama S等对年龄在40~79岁的40530名日本人进行了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饮用绿茶则与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死亡率呈负相关,并且绿茶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关作用表现最显著。美国的Sesso HD等在340例心肌梗死病人中进行病例-对照的研究,从116项半定量问卷调查前一年膳食摄入情况评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发现每日饮用≥1杯(200~250 ml)茶的病人比不喝茶者心肌梗死危险性降低44%。据国内外分析研究证实茶叶中能够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茶多酚,经常喝茶可以改善人体血管内皮功能和血压。

2)增强微血管强韧性、降血脂,预防和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人体内、体外研究表明,茶多酚具有抗凝、促进纤溶、阻止血小板黏附和沉积的作用,减少主动脉壁中胆固醇等含量。茶多酚对血清胆固醇的效应主要表现为通过升高HDL的含量来清除动脉血管壁上胆固醇的蓄积,同时抑制细胞对LDL的摄取,从而实现降低血脂、预防和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3)防止脑卒中:茶多酚能遏制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保持血管壁的弹性,使血管壁松弛而消除血管痉挛、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并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卒中。

(3)抗肿瘤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常饮绿茶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癌等的发病率。绿茶多酚中EGCG是一种有效的化学预防剂,可以阻止诱发细胞突变和增殖,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病人的癌细胞的形成和增殖。

茶多酚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上皮生长因子(EGF)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阻滞肿瘤细胞周期,改变Bcl-2家族成员的表达等途径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茶多酚还能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起到抗肿瘤作用。

(4)抗辐射作用:茶多酚具有优异的抗辐射功能,它可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被称为天然的紫外线过滤器。茶多酚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自由基,从而保护黑色素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同时对脂质氧化产生抑制,减轻色素沉着。研究还发现它能有效的缓解射线骨髓细胞增重的抑制作用,有效地减轻放、化疗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5)抑菌抗病毒作用:研究表明茶多酚能对抗多种致病菌,如沙门菌、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茶多酚治疗肠炎、单纯性腹泻、齿龈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在临床已有验证。此外,茶多酚还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据报道,茶多酚对于胃肠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甲、乙型流感病毒,人体呼吸系统合胞体病毒(RSV)均有抑制作用;儿茶素及其衍生物对HIV-RT及DNA聚合酶具有抑制作用,其中EGCG的抑制作用比叠氮胸苷三磷酸的作用还要强。

(6)抗过敏及消炎作用:茶多酚通过抑制炎症过程中过量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发挥抗炎作用。Pajonk F等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抑制蛋白酶体的功能,改变NF-κB的活性,阻止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还有学者发现茶多酚能通过阻断TNF-α介导的IL-8的产生,可以作为急性肺损伤或者其他危重病治疗药物。

4.红葡萄酒中多酚类化合物 葡萄酒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分为两类:类黄酮类和非类黄酮类。最常见的类黄酮类主要包括黄酮醇和黄烷酮醇类、儿茶素类、花色苷类、白藜芦醇类;非类黄酮类是酚酸类,主要包括羟基肉桂酸类化合物、安息香酸类化合物。

葡萄酒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有:抗氧化、防治心血管疾病及增强血管壁内皮释放出血管松弛物质等。

(1)抗氧化作用:红葡萄酒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是抗氧化剂,可以保护LDL免受过氧化,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健康男子一天饮红葡萄酒400 ml,其血浆发生脂质过氧化的趋向减低至20%,饮白葡萄酒则减低34%。

(2)抗血栓形成:给已经形成冠脉血栓的模型狗分别经胃灌注红葡萄酒或乙醇,发现红葡萄酒可以明显抑制血栓形成。体外实验证明天然类黄酮能使已形成的血栓血小板解聚,槲皮黄酮和芦丁能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3)增强血管壁内皮释放血管松弛物质:血管松弛物质即血管内皮细胞舒血管因子,系氧化氮(NO)或含NO的化合物。体外实验证实葡萄果皮提取物使血管松弛达100%,红葡萄果皮的作用比白葡萄果皮的作用强,而果肉提取物则无效;红葡萄酒所含的白藜芦醇无效;槲皮黄酮的舒张作用相当于葡萄汁的97%。

5.其他来源的植物多酚类物质

(1)苹果多酚:从苹果中提取的苹果多酚中含花色素、儿茶酸、表儿茶酸、绿原酸等酚基羧酸。苹果多酚具有活性氧消除功用、抗氧化作用、抗菌作用、防龋齿作用、抑制血压上升、降低胆固醇、抑制生成黑色素的酪氨酸酶活性作用,以及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效果,能抑制与过敏反应有关的透明质酸酶活性及组氨的游离活性。苹果中的粗多酚对葡萄糖有机酸生成有抑制作用。日本弘前大学研究发现,苹果多酚化合物有抗癌效果,并且用鼷鼠实验和培养细胞的验证试验确认。经移植皮肤癌细胞和乳腺癌细胞的鼷鼠喂食含1%苹果多酚化合物的水溶液后,鼷鼠的生存天数、肿瘤大小与不摄入苹果多酚的对照组比较,都优于对照组。苹果多酚化合物能通过诱导细胞的“自杀”作用,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肿瘤增大,研究发现其功能成分是苹果多酚化合物中的花青素。国际上已开发苹果多酚应用于口香糖、糖果、饮料等食品中。

(2)可可豆多酚:可可豆的提取物中含多酚类物质儿茶酸、表儿茶酸、槲皮苷、槲皮苷-3-葡糖苷、槲皮苷-3-阿拉伯糖苷、氯呱酰胺等,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有消除活性氧的能力。可可多酚还有防齿、抗菌、激活免疫功能,抑制动脉硬化、预防酒精性胃黏膜障碍、保护胃黏膜、预防维生素E缺乏氧化变应性疾病,抑制人T淋巴细胞增殖及抑制B淋巴细胞抗体产生等功能。

(3)桉叶多酚:桉叶多酚为没食子酸、鞣花酶等,具有SOD活性(抗衰老)、阻碍酪氨酸活性(防色斑褐斑、黑色素生成)、透明质酸酶阻碍活性(抗过敏)、α-淀粉酶阻碍活性(减肥等),以及防止某些天然色素和β-胡萝卜素褪色作用、消臭作用和抗菌作用。

(4)竹叶多酚:竹叶多酚是从竹叶中提取的功能物质,主要成分含大量的黄酮、黄酮糖苷、C-糖苷、竹叶碳苷黄酮——异红草苷、牡荆苷、异牡荆苷,有优良的抗自由基能力与SOD活性,还有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抗衰老、抗疲劳、抗应激等作用。竹叶多酚可用于食品,能抗氧化,啤酒中加入后能抑制双乙酰回升,提高储藏稳定性,香肠中加入可改善香肠色泽、风味,增强抗氧化能力。

(5)紫苏种子多酚:紫苏种子含有的多酚为淡黄色木樨草苷、芹芹苷配基等黄酮类,能阻碍脂肪氧化酶作用(在体外)、抗过敏反应作用(人体)、抗炎症作用(人体)和抗腐蚀作用等。近年来,其在改善过敏性疾病方面的作用倍受关注。

(6)月见草子多酚:月见草子中的多酚主要是没食子酸、鞣花酶、儿茶酸、原花色素、戊醅酰葡萄糖等。有高度的抗氧化性和消除活性氧作用,以及抗菌性、抑制细胞突然变异性、抑制紫外线造成的皮肤细胞损伤、抑制痛风症病因的黄嘌呤氧化酶等,可用于心血管疾病、肾脏病、糖尿病、炎症等保健食品的开发。

(7)甘蔗多酚:日本从甘蔗中提取出能消臭、改善异味的多酚类物质,并研制成“甘蔗抽出物MSX-100”。该产品具有多酚的抗氧化作用、抗应激反应和预防感染等功效。

(8)番石榴提取物:番石榴为亚热带植物之一。番石榴叶提取物含多种多酚物质,主要是番石榴酸、番石榴丹宁和原花青素等。它们有较强的抑制葡萄糖吸收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