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通志.文化志:压旦大师的艺术成就及其抗战经历

广西通志.文化志:压旦大师的艺术成就及其抗战经历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旦行角色无所不能,且造诣精深,讲究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内心刻画,故有“压旦”之誉。1952年随中南戏曲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文化部颁发的奖状。欧阳予倩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郭沫若、田汉等人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任理事,并组织中华京剧团,编演宣传爱国主义的《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等剧,在观众中产生强烈反响,也因此招来日伪汉奸的迫害。创作排演广西第一部山歌剧《桐花谣》。

广西通志.文化志:压旦大师的艺术成就及其抗战经历

林秀甫(1869—1957)字景春。广西桂林人。14岁在桂林卡斌小社学戏,曾师从蒋晴川、蒋静川、德全、曾老三学小生、旦、老生和花脸。思路敏捷,手脚灵活,能戏甚多,尤擅刀马、闺门、风月旦,亦演青衣、花旦、褙褡子戏,如《斩三妖》《绣楼赠塔》《老虎吃媒》《打雁回窑》等。因旦行角色无所不能,且造诣精深,讲究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内心刻画,故有“压旦”之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入唐景崧的桂林春班,后任芙蓉词馆教习。二十八年与桂剧著名演员何元宝创建桂剧历史上第一座剧场——桂林景福园戏院,任桂剧第一个女科班福增园教习,并仿照上海其他剧种,对桂剧的服饰、化妆进行改革,使桂剧的剧场和舞台艺术面目一新。从事桂剧工作75年,参加和组织过的班社和科班有卡斌班、人和班、桂林春班、芙蓉词馆、和园、福增园、凤仪园,以及20世纪40年代初的桂剧训练班等。艺徒众多,其弟子颜锦艳(艺名凤凰鸣)为旦行戏状元,位居20世纪20年代桂剧四大名旦之首。1952年随中南戏曲代表团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文化部颁发的奖状。1956年全省挖掘桂剧传统剧目时,回忆、记录出已经失传的唐景崧《看棋亭杂剧》40出中的18出,为保存桂剧独有剧目做出重要贡献。1953年被聘为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

欧阳予倩(1889—1962)原名欧阳立袁,又名欧阳南杰。湖南浏阳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成城中学攻读。三十二年入明治大学商科,旋即转入早稻田大学读文科。三十三年加入话剧团体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热血》等话剧,在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同盟会员的高度评价。宣统三年(1911年)回国后参加新剧同志会,倡导新剧运动,并编演京剧。1919年起任南通伶工学社主任。1922年后,先后参加上海戏剧社、南国社、民新影片公司,编写电影剧本《玉洁冰清》,编导无声影片《三年以后》和《天涯歌女》。1929年至1931年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同时从事话剧创作。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同年赴法国、英国德国苏联考察,回国后编导《新桃花扇》《清明时节》《小玲子》等影片。

欧阳予倩

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郭沫若田汉等人组织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任理事,并组织中华京剧团,编演宣传爱国主义的《梁红玉》《渔夫恨》《桃花扇》等剧,在观众中产生强烈反响,也因此招来日伪汉奸的迫害。1938年5月,应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邀请,到广西帮助改革桂剧。在桂林,将创作的京剧剧本《梁红玉》改编为桂剧剧本,亲自担任导演,由南华戏院演出,获得极大成功。9月离桂赴香港,次年9月在广西当局的再次邀请下,举家迁到桂林,直到1946年10月返回上海,时间长达7年之久。在桂期间,除担任广西省政府顾问,还担任广西戏剧改进会会长、广西建设研究会研究员、广西省立艺术馆馆长兼戏剧部主任、广西实验话剧团团长、广西实验桂剧团团长、桂剧学校校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广西分会常务理事、西南剧展筹备委员会主任等职。

7年中,投身于以抗战建国为宗旨的戏剧运动。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克服重重阻力,依靠广西当局中的进步力量和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在1940年创建广西省立艺术馆。该馆成为桂林抗日文化运动的大本营,培养了大批戏剧、音乐美术舞蹈人才,为抗日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血液。其以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组织才干,巧妙地运用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紧紧依靠和团结田汉、瞿白音、熊佛西等中共党员、进步戏剧家、文艺评论家和爱国剧人,于1944年成功举行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震动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剧坛,成为中国戏剧史上一个奇迹,其影响还扩大到国外。积极参加新形势和新艺术座谈会、关于历史剧问题座谈会、战后中国文艺展望座谈会、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会等学术会议,主讲《怎样建立新的戏剧》《各国儿童戏剧概况》《剧运工作之开端》《我所看到的几种演出方式》等学术报告。创作了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话剧和歌剧,计有话剧《青纱帐里》《我们的经典》《忠王李秀成》《一刻千金》《可爱的桂林》《言论自由》等,歌剧《得救了的和平之神》等。整理、改编、创作桂剧剧目十余出,其中《梁红玉》《木兰从军》《桃花扇》等剧目,轰动桂林,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中心话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等,为全国人大代表。

李文钊(1889—1969)学名铭勋,字文瑞,一字剑虹。广西桂林人。1917年考入广西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参加爱国运动,参与编写话剧《朝鲜亡国痛史》并公演,曾当选桂林学生联合会会长。1922年在梧州主编《华南日报》《新中国壁报》。1925年出席孙中山在北京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次年赴莫斯科孙逸仙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后在上海编著《中国社会简史》和《经济地理》。1931年主编《创进月刊》,宣传抗日。1933年回广西,任第四集团军总部政训处宣传科长兼巡回演讲游艺团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第五路军总司令部政训处秘书兼国防艺术社社长,组织领导国防艺术社排演进步戏剧,支持欧阳予倩进行桂剧改革。创作排演广西第一部山歌剧《桐花谣》。与王鲁彦、邵荃麟等组织全国剧协桂林分会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任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总务部主任、秘书。创办文艺讲习班,主编《战时艺术》和《诗创作》,多次参加文艺界的座谈会和集会。1944年春参加西南剧展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赴重庆,加入民盟,曾任西南学院教授兼训导长,曾主编《团结》,呼吁民主。1950年回广西,历任广西大学教授、广西省文联委员、桂林戏剧改革委员会主任、民革广西省筹委会委员、省政协委员。1953年被聘为广西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作品有桂剧《秦香莲》《拦马过关》《借女冲喜》和《海洋在咆哮》等。

李文钊

唐现之(1897—1975)广西灌阳人。从小随在外做官的祖父读私塾,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后,受革命影响,毅然剪掉辫子,回灌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913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习,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读书。受该校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陶行知器重,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1922年毕业后即回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次年到重庆,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书,曾编话剧《教育救国》,上演后影响很大。1924年先到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任教员兼申报馆青年副刊编辑,后到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1925年参加青年党。次年受聘回广西任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8年9月任广西省教育厅编译处编审,负责编辑《广西教育》杂志。1929年应聘任中山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兼该校附属中学教导主任。1932年回广西任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筹备处主任。1934年应梁漱溟邀请,任山东省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部导师兼训练部主任,并兼任《乡村建设》编辑。

1935年应雷沛鸿邀请,回广西任省教育厅编辑室主任。1937年当选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并被聘为省政府顾问,负责筹办桂林师范学校。次年12月校舍、宿舍等建筑落成开学,任校长。任职期间大力推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还推行蔡元培“兼容并蓄,学求民主,学习自由”的办学方针,引导学生走自主、自理、自觉、自动、自治的道路;主张学生毕业到社会后通过教育唤起民众,保家卫国,成为社会的栋梁。1941年10月,其因政治压力被迫离开该校,应聘为广西大学教授。1942年9月出任桂林中山中学校长,其在校长办公室里悬挂“不敬师长天诛地灭,误人子弟男盗女娼”的条幅鞭策自己。学生中官员子弟较多,其不畏权势,对所有学生都管教很严。1946年应聘为广西省立第一图书馆(今桂林图书馆)馆长。

广西解放后历任桂林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桂林市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省政协副秘书长、省第一图书馆馆长、省司法厅厅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为省人大第一届代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撤销司法厅厅长职务,安排到自治区政协从事文史资料研究工作。1960年被摘掉“右派帽子”。1979年给予平反,恢复名誉。编撰和翻译有《近代教育家及其理论》《近代西洋教育发达史》《欧洲新学校》《美国乡村小学标准》《你的孩子你的将来》等书。参与编纂《(民国)广西通志·文化编》。

满谦子(1903—1985)原名满福民。广西荔浦人。1919年入广东岭南大学附中,与冼星海同班。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理学院外语专业学习,后因两广军阀混战辍学回桂,先后在荔浦、桂林、平乐等地的学校教外语、体育和音乐。1929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范声乐班学习声乐,先后师从周淑安、苏士林(俄)、应尚能学习声乐,成为一名出色的抒情男中音歌唱家。随黄自学作曲,技艺大进,是广西第一位正规学习现代音乐艺术者。1935年毕业时,放弃薪高位适的职务,在黄自先生支持下,毅然回到广西。同年9月任广西教育厅编审室音乐编审,创办广西第一个音乐家群众组织——广西音乐会。1936年任教育厅艺术科视察员,面对广西艺术教育十分落后、师资力量极其薄弱的局面,先后编写中小学音乐教材各2册,以解决教材缺乏的燃眉之急;多方筹措,于1938年开办旨在提高艺术师资水平的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并主持训练班全面教学工作。同时与夫人钟志晖合作,创作大量抗战歌曲和儿童歌曲,有些歌曲流传至今。曾担任数千人参加的抗战歌咏团训练委员会委员,在桂林市公共体育场用手电筒指挥有万余人参加的宣传抗战的“火炬大合唱”。这也是广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抗日救亡歌咏活动。美国福克斯公司驻桂记者还将这一盛况拍成电影,影响甚大。

满谦子

1938年,任中央军官训练团音乐干训班教官。1943年任重庆音乐院松林岗分院教务主任、声乐教授,兼教英语、意大利语。抗日战争胜利后,该院迁往上海并改名上海音专,仍任教务主任、声乐教授。1946年参与筹建省立艺术专科学校,1947年任校长兼教声乐课。1953年全国高校调整,该校并入中南音专,其调任广西音乐工作室主任。1956年率广西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并表演自己创作的渔鼓《农业社真正强》。1957年改任广西群众艺术馆馆长,筹办广西第二届民间文艺会演。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创作大合唱《广西壮族自治区颂歌》。同年当选自治区音乐家协会主席。之后历任自治区(省)政协第一至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民盟广西区委顾问、广西文联副主席等职。

1958年,广西艺专获重建,再次就任校长。1960年艺专改为广西艺术学院,历任副院长、院长。“文化大革命”中被关入“牛棚”,受到错误的批判,直到1978年才恢复广西艺术学院院长职务。

满谦子重视民族民间艺术遗产的发掘整理、吸收继承及研究提高工作,在学院成立民族艺术研究室(所),多次率队深入壮乡、苗寨采录山歌;对桂剧音乐进行研究与改革,撰写《桂剧音乐》《桂林话与桂剧唱腔》《中国语系发音特点在声乐发声中的运用》等专著、论文。还先后发表《金龙舞曲》《桂林渔鼓唱词写作探索》《谈文艺曲艺》等作品。

颜锦艳

颜锦艳(1905—1972)女,艺名凤凰鸣。广西桂林人。1917年入凤仪园女科班习艺。为“压旦”林秀甫之爱徒。在科三年,勤学苦练,如在三寸宽的木板或半边竹筒上练马步。唱做俱佳,跑圆台时,细密起风,善于掌握各种人物的神、形,感情真挚、准确、细腻。出科时,在桂林玉皇阁首演《断桥会》,饰白素贞,受到观众赞许。之后随林秀甫在柳州、庆远(今河池市宜州区)一带演出,其后回到桂林,在水东门外演出,轰动全城。拿手戏有《斩三妖》《女斩子》《绣楼赠塔》《莺莺饯别》《昭君出塞》等。时人赠她“旦脚状元”的美号。20世纪30年代初,被誉为桂剧“四大名旦”之首。1944年在柳州、宜山(今河池市宜州区)、长安(今融安县)一带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在长安邀集流亡的桂剧艺人,组织近60人的凤凰鸣班。1946年在荔浦成立荔乐桂剧团。1947年办锦兴科班,培育桂剧后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土改巡回演出团,后调广西桂剧艺术团。1953年参加中国人民第三次赴朝慰问团中南分团,在朝鲜演出拿手好戏《摘梅跌涧》。1959年调入广西戏曲学校任教。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余振柔(1905—1975)女,艺名桂枝香,同行尊称其为桂娘。广西桂林人。1913年入桂林和园女科班,师从林秀甫学习桂剧。先学小生,后改学花旦,兼工花脸,有真假两把嗓子,擅长唱工。拿手戏中《法场祭奠》饰王金媛、《二皇登殿》饰贺后、《梨花斩子》饰樊梨花、《杏元和番》饰陈杏元等,字正腔圆,委婉动听,以声传情。白口与做工戏亦佳。与颜锦艳、谢玉君、小桃红被誉为桂剧“四大名旦”(前期)。1952年随中南区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归来后与青年演员组织旦行学习小组,订立制度,坚持练功练唱,尽心帮助青年演员。1959年后在广西戏曲学校任教。

余振柔

吴晓邦(1906—1995)江苏太仓人。1929年至1935年三赴日本学习现代舞,回国后提倡新舞蹈艺术运动,倡导为人生而舞,主张用舞蹈反映现实人生的苦难和希望。1935年在上海举行首次个人舞蹈发表会。1938年任上海中法剧专教授。1939年9月由香港到桂林,从事抗战文化活动,与欧阳予倩一道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不久离桂去重庆。1940年再次来桂林,任广西省立艺术馆研究员兼舞蹈班主任。在桂期间,为新安旅行团编导大型舞剧《虎爷》和《春的消息》;为纪念抗战三周年,与学生吕吉举办歌咏舞蹈晚会,创作并演出《丑表功》《血债》《徘徊者的末路》等5个新型舞蹈节目;指导桂林抗敌一队排练《农村曲》《生产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到处演出、讲课,宣传舞蹈运动的意义,播撒新舞蹈运动的种子。1941年离桂去重庆。1945年去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教授舞蹈。1948年在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和全国政协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委员等职。

吴晓邦

王盈秋(1907—1984)女,艺名庆丰年。广西永福人。幼年父母双亡,接养于王家。因家境贫寒,为养家糊口,10岁入科班学习桂剧。工生行。为练好基本功,晚上常常用绳子捆起手脚睡觉。3个月便能登台演出。后曾在黄淑良戏班跟刘吉甫老师学习了80出戏。20世纪20年代来到桂林,开始了搭班演戏的生活。虚心向老前辈学戏,不断增加演出剧目。为了提高演出水平,开始初步探索唱腔如何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20年代末,自请师傅学习京剧、汉剧等艺术,并将京剧唱腔借用到桂剧中来,丰富提高桂剧的表现力。1931年到柳州唱戏并组班演出。1937年,马君武将其调到桂林南华戏院。抗日战争时期,跟随欧阳予倩先生改革桂剧,在欧阳予倩编导的《桃花扇》中饰演侯朝宗,开创了桂剧小生由小嗓改本嗓以及桂剧的甩发;《渔夫恨》中演肖恩、《木兰从军》中演刘元度、《搜庙反正》中演游击队长、《胜利年》中演村长、《梁红玉》中演韩世忠,从读剧本、对台词到唱腔、身段造型都得到欧阳先生的耐心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柳州组织成立桂工团,演出新戏,如《小二黑结婚》《血泪仇》等,配合土地改革运动。广西戏曲学校成立,任副校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竭力为广西戏曲艺术培养人才,桃李芬芳。

王盈秋

谢玉君(1908—1982)女,艺名如意珠。广西桂林人。出身梨园世家,9岁入桂林人和园科班学戏,拜名旦周梅圃、徐青山为师,三年后登台表演。其嗓音清脆圆润,高音明亮饱满,真假声结合自然,并善用即兴小腔;戏路宽广,念、唱、做均佳,擅演《打雁回窑》《梨花罪子》《闹严府》等青衣、闺门旦戏,对褙褡戏(扮演丫鬟)如《花田错》的春莺、《四九问路》的银心、《桃花教疯》的桃花、《打桃赴会》的屏儿等,也都演得纯真、活泼,独具特色;扮相雍容端庄,表演细腻。与颜锦艳、余振柔、小桃红被誉为桂剧“四大名旦”(前期)。

1938年参加欧阳予倩主持的桂剧实验剧团,主演由欧阳予倩编导和改编的《梁红玉》《桃花扇》《渔夫恨》《搜庙反正》《人面桃花》《黛玉葬花》等剧目,以及整理的传统剧目《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等,深受赞誉。1944年参加西南剧展,主演《木兰从军》,与方昭媛、尹羲、李慧中同称桂剧“后四大名旦”。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扮演《抢伞》中的王瑞兰获表演二等奖。此后一直为广西桂剧艺术团主要演员。20世纪50年代后期加入中国共产党,60年代初期到广西戏曲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曾当选桂林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首届广西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谢玉君

周钢鸣(1909—1981)原名周刚明,笔名周达、康敏。广西罗城人。1925年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独立一团,当司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接触到“五四”时期的不少文艺作品,从而喜爱文艺创作。1929年蒋桂战争时脱离军队到上海,并于1932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外围文艺团体——中国文联,在左翼文化总同盟创办《社会生活》杂志。次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大美晚报·文化街》周刊特约编辑、《生活知识》编委,开始发表散文、速写和文艺评论等作品。创作的《救亡进行曲》《自由的射击手》等抗战歌词,由作曲家孙慎、吕骥等谱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1936年鲁迅逝世时,为鲁迅写了送葬歌词《哀悼鲁迅先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救亡日报》社当记者,写了多篇反映上海“八一三”抗战和上海纱厂工人运动的报道,后编成《从提班到烽火》一书出版。同时出版《怎样写报告文学》和《战时后方救亡歌咏运动》两本书。

周钢鸣

1938年随《救亡日报》迁到桂林,直至1944年日军进攻湘桂时才离桂赴香港。在桂近6年间,先后任《救亡日报》记者兼采访主任、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指导员、中共外省支部书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人世间》杂志主编。除积极组织、参加桂林抗日文化运动,也发表了不少文艺作品,如揭露封建婚姻罪恶的长篇小说《浮沉》、文艺论著《论文学创作》等。抗日战争胜利之际被组织派往香港,负责香港九龙文学界的协会工作。期间发表论杂文创作、方言文学以及论黄谷柳《虾球传》的评论,同时编辑《文艺丛刊》。

广西解放后回桂从事文学艺术领导工作,1950年任广西省文联筹委会主任,1952年任广西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1954年当选广西省文联主席。1958年任广东省文联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广东省分会主席。

华应申(1911—1981)笔名申、续之、廖甲。江苏无锡人。1928年肄业于黄炎培主办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31年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研究会。1932年因在无锡筹建海燕文艺社和社会科学研究会分会,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文化团体工作被逮捕,1933年经党组织营救出狱。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南京党组织遭破坏,与组织失去联系,仍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5年在上海参与创建并主持新知书店、中国出版社。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期间在汉口、桂林等地负责新知书店总店业务,在出版发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印中共中央《解放》周刊和出版抗日救亡书刊、培养出版干部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1941年受命到上海建立泰风公司、亚美书店,出版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文艺丛书。1942年进入苏北解放区,先后任《盐阜报》编委、《苏北报》总编、中共苏北区党委宣传部出版发行科和宣传科科长、苏北出版社社长、华中新华书店总经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宣传部出版科科长、山东新华书店副经理、党委书记。1949年初任中共中央出版委员会委员。

华应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出版局副局长、发行事业管理局局长、新华书店总管理处副总经理、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国际书店经理。1954年后任文化部群众事业管理局副局长、计划财务司司长、办公厅主任。编有《中国共产党烈士传》,合译《人类征服自然》《苏联发明家的故事》《列宁的生平》等书,参与主编《大众文库》《文艺创作丛书》《新华小文库》《新华文摘》和《文化翻身》等书刊。1961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党组书记,次年任自治区文化局局长。1977年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临时党委副书记。毕生从事党的文化工作,为繁荣和发展党的文化、出版发行和文物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周云鹏(1912—1992)原名周歧山,艺名周剑秋。四川邻水人。生于杂技世家。6岁登台演出,杂技、武术、气功并举。常年随马戏团在南方各省流浪演出,饱尝千辛万苦。1938年与哥哥周云程在途经宜山(今河池市宜州区)时成立“重庆周氏兄弟艺飞团”。能表演不同力度、不同形式的节目,如《三台九碗》《扛竿》《斗牛》《汽车过腹》《空中飞人》《武术》《魔术》等,特别是《斗牛》《汽车过腹》节目,表现出惊人的力气和气功运用,有大力士之称。1944年率团参加西南剧展并多次义演,受到欧阳予倩、田汉的赞赏和群众的欢迎。欧阳予倩为之题诗,田汉为之书题“龙马精神”四个大字。1948年曾到香港演出。(www.xing528.com)

周云鹏

广西解放初组建广西和平健身杂技团,自任团长,慰问解放军,受到广西军区领导的表扬。1958年该团改名为广西杂技团,仍任团长。1979年,发起成立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1980年,倡议成立广西杂技艺术家协会,当选主席。1984年提出并筹建广西艺术学校杂技班。1986年12月,为表彰其对杂技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自治区文化厅、广西文联联合举办庆祝周云鹏从艺65周年大会,自治区副主席罗立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克武等领导与文艺界近百人到会,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冯光泗、书记处书记刘平专程由北京来邕与会祝贺。逝世后,1993年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授予其杂技界最高奖“百戏奖”。

王仁和

王仁和(1913—1968)乳名四八。祖籍湖南醴陵,生于广西桂林。1岁多时,因出天花而双目失明。聪颖、勤奋,嗓音洪亮、甜润,且有唱不败的铁嗓子。先后在桂林拜名师阳顺关学文场,在柳州跟名师赵庭波习武场。16岁时与柳州盲艺人潘顺娇结合,二人与顺娇的师傅李森林、叶群枝(苟妹)结成穿山班,唱红了鹿寨、雒容(今属鹿寨)、融县(今分属融水、融安)、罗城、宜山(今河池市宜州区)、河池一带。一年后回到桂林,挂出“王仁和文武玩子”的招牌演出。为多面手,不仅擅演文武玩子,还能演唱彩调、零零落、渔鼓、山歌、龙船歌、孝歌、哭嫁歌等,拉、奏乐器,以及自制箫、笛、京胡、二胡、调胡等乐器。收徒近10人。

广西解放后历任和平桂剧团音乐伴奏,桂林市曲艺队教师、编曲、艺委会副主任,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桂林市音协副主席、政协第一届委员。创造出桂林弹词和广西大鼓两个新曲种,创造出以南词诉板为代表的一系列广西文场新声腔,将渔鼓的唱腔由单曲体发展为板式变化体。参加文艺会演多次获奖。革新编曲的剧(曲)目有:桂剧《洪湖赤卫队》,广西文场《堆花三熬》《韩英见娘》《江姐进山》《晴雯补裘》《陈姑追舟》,渔鼓《二姐做梦》《双龙斗龟》,广西大鼓《劫刑车》,桂林弹词《黄继光》《王老汉月下赶马车》,零零落《理发姑娘》《新风赞》等。自弹自唱的代表剧(曲)目有广西文场清唱剧《刘备哭关》《琵琶上路》《杨雄醉酒》《醉打山门》,武场《鸿门大宴》《文王访贤》《徐杨三奏》,渔鼓《五分钱》,以及弹词《懒汉与鸡蛋》等。

陆华柏(1914—1994)祖籍江苏武进,生于湖北荆门,成长于武汉。家境贫穷,靠半工半读念完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毕业后留校任教。在缪天瑞主编的《音乐教育》上发表歌曲及钢琴小曲多首。1937年夏秋,应国画大师徐悲鸿所聘,到桂林美术学院音乐系任教。

在桂林,先后任国防艺术社指导员,协助满谦子恢复广西音乐会并被选为理事;参与创办桂林艺术师资培训班,被聘为音乐讲师,兼任艺师学生合唱团指挥、校刊《音乐与美术》的音乐主编;被欧阳予倩聘为广西艺术馆音乐部主任,兼该馆管弦乐队、合唱团的指导,音乐理论部研究员;还应邀担任多个业余抗战歌咏团的音乐指导,多次举行音乐演奏会,参与组织、领导桂林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抗战歌曲,出版了《华柏歌曲集》,与音乐史家杨荫浏合编《现代合唱歌曲集》。改编、配器、多次指挥演出了众多来自延安新音乐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大型作品,如歌剧《军民进行曲》《红缨枪》,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新年大合唱》等,为加强国民党统治区与解放区的音乐文化交流,为桂林文化城音乐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撰写了大量音乐理论文章,对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予以指导。

陆华柏

1943年夏离开桂林,任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江西体育专科学校音乐科教授、湖南音乐专科学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四十六军文工团音乐教员、湖北省教育学院音乐科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创作员、华中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出版了《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新疆舞曲集》《二胡三弦钢琴三重奏曲集》《中国民歌独唱曲集》《湖北民歌合唱曲集》等。

1963年与夫人甘宗容(广西龙州人,后任广西艺术学院院长)调回广西艺术学院任教,1979年任音乐系主任。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广西分会副主席。为一级教授。在抓好教学工作之余潜心创作、科研,发表了大量作品与文章,出版了《鉴河之歌·东兰铜鼓舞》钢琴曲,《风和月亮——陆华柏歌曲选》《陆华柏二十五首钢琴小品辑》《广西多声部民歌论文集》,译著《和声与对位》《对位法初步》《应用对位法》《节奏分析与曲式》。

创作于1937年冬的艺术歌曲《故乡》,1942年被国民政府教育部授予创作奖,1992年被中国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评选为20世纪海内外华人百部经典音乐作品。这是在广西创作的一首影响最大、获誉层次最高的音乐作品,至今还在国内外音乐会上演出,经久不衰。1940年发表的《所谓新音乐》一文,曾被歪曲、篡改、批判数十年。因此其在1957年被错划为音乐界的十大“右派”,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彻底平反。创作的管弦乐《康藏组曲》1958年入选莫斯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曲家管弦乐作品集》,波兰、苏联及中国香港地区等地乐团曾多次演出。

李志曙

李志曙(1916—1994)壮族。原名李士强。广西贵港市人。1934年考入广西师范专科学校,后转入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被集体编入广西学生军赴前方抗战。1937年冬在武昌,直接聆听周恩来、叶剑英等中共领导的讲演。1938年返桂途经武汉,曾在郭沫若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举办的歌咏干部训练班学习。回桂后得到音乐家满谦子指点,先后在新成立的广西学生军、桂林中学集训总队任歌咏指导员、广西教育厅编审室科员、桂林职业学校音乐教师。1944年湘桂大撤退时离开广西。次年考入国立音乐学院松林岗分院师范科,随斯义桂教授主攻声乐。抗日战争胜利后随校迁入上海,在上海国立音专随苏士林(俄)继续深造,1948年学成毕业。学生时代积极参加“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演唱的《老天爷》传遍上海各大院校,影响甚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大中华唱片厂任文艺组副组长,由其演唱录制的《国际歌》《祖国进行曲》,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展示中国男低音歌唱家艺术魅力的音像制品。之后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1951年赴柏林参加第3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随后到民主德国、苏联、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及奥地利等国访问演出,在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会演出后,《我老汉》被灌制成唱片在捷克斯洛伐克发行。1953年随中国青年文工团前往罗马尼亚,又随赴朝鲜慰问团前往朝鲜。1956年随中国音乐家代表团前往瑞典、芬兰演出。于1955年、1957年分别在上海、西安、成都与他人联合举行音乐会,反映甚佳。

1959年到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先后任声乐教研组组长、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被选为全国人大第五届代表,1979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和广西分会副主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多次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整理广西各族民歌,出版了带钢琴伴奏的广西壮族民歌11首、广西二重唱民歌29首,还翻译出版了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两本《匈牙利民间歌曲选》,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科学价值。1981年调任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离休后仍坚持教学、演唱和科研。

甄伯蔚

甄伯蔚(1916—1996)广东台山人。生于贫农家庭。1933年初中毕业后在本村小学任教,组织简星音乐研究社,参加台山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曾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皖南事变”后抵桂林,协助薛良编辑《新音乐》月刊,后又与薛良创办、主编《音乐知识》月刊。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桂林德智中学、桂林女子师范学校、南宁师范学院等校任教。广西解放后曾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南宁市音协主席、广西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兼理论教研室主任、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兼合唱指挥、中央民族歌舞团合唱指挥、广西群众艺术馆副馆长。1961年后,先后在广西戏剧研究室、广西文化局与广西艺术学院联合组织的民间艺术采风队、广西教育学院中小学教材编审室工作。1979年任广西艺术学院艺术师范系主任,恢复教授职称。为自治区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广西分会副主席兼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广西教育学会中小学音乐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各时期创作颇丰,著有《歌曲写作知识》《乐理入门》,曾主编《广西歌声》。

秦似

秦似(1917—1986)原名王辑和,又名王扬,笔名有茹雯、余土根、令狐厚等30多个。广西博白人。其父为王力(王了一)。1938年在广西大学化学系学习,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在桂林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工作,主编《野草》月刊和《文学译报》,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等职。宣传抗日、团结、进步,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腐败现象,旗帜鲜明地宣传反法西斯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在香港从事党领导下的文化工作,在广东东江游击区干部团任学习委员。

广东解放后历任广东《南方日报》编辑、中共广西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中苏友好协会广西分会副总干事、广西省文联副主席、广西省文化局副局长,西江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广西语文学会会长、《语文园地》杂志主编、中国《杂文报》编委,自治区政协第四、第五届副主席等职。

所著杂文无情地揭露了国内外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喊出了中国人民心中的愤怒抗议,有的则对社会上的弊端和歪风给予深刻的揭示和有力地鞭挞,出版《没羽集》《秦似杂文集》等5本杂文集。散文和散文诗也颇有影响,《幼林》一文被选进中学课本作为教材。执教20多年,为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广西大学中文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较大成绩,培养了一批教学、科研和写作人才。1979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成员出国访问。之后又多次接受邀请,在国内一些大专院校讲学,并出席香港学术会议。

所著剧本《牛郎织女》、杂文《比大和比小》、诗歌《咏古莲》和《吊屈原》等作品,曾被当做毒草在报刊上批判。“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在逆境中始终保持着对党对人民的坚强信念,保持一个共产党员和作家、学者的优秀品格。主要著作与译著还有《现代诗韵》《人鼠之间》等。

尹羲(1920—2004)女,原名素贞,艺名小金凤。广西桂林人。4岁进桂林小金科班学武小生,因跌伤改学旦角。1939年参加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组织的桂剧实验剧团,曾在《桃花扇》《木兰从军》《梁红玉》《人面桃花》《渔夫恨》《胜利年》等剧中演主要角色。她刻画的人物,细腻真挚,爽朗明快,活泼稳健。20世纪40年代,与谢玉君、李慧中、方昭媛并称桂剧四大名旦。1952年9月主演《拾玉镯》获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优秀节目奖,同年10月获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表演一等奖,该戏并摄制成电影舞台艺术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桂剧团团长,广西戏曲学校副校长、校长;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西分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五届委员和政协广西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与豫剧的常香玉、粤剧的红线女、汉剧的陈伯华并称为“中南四大名旦”。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尹羲

郑天健

郑天健(1923—1994)北京人。194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从小热爱戏剧,在高中、大学时就参加了育英、艺生、北法以及北平剧社等戏剧社团演出。1941年在中共党员陆伯年引导教育下从事进步戏剧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组织成立北平市(今北京)戏剧团体联合会,任副主席。曾任祖国剧团团长。通过戏剧组织推出不少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剧目,领导祖国剧团演出了《青春》《虎符》《嫦娥》《大团圆》等,使学生戏剧活动紧密配合北平学生运动,起到了培养和教育一批进步青年的作用。1948年任中共华北局党校剧社副社长,推动了解放区戏剧活动的开展。北平解放后先后在革命大学文工团、华北文工团、华北话剧团任团长,导演演出了《红旗歌》《冷战》《刘胡兰》《在时代列车上》等一批剧目。1953年华北话剧团合并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连任青艺党委委员、艺委委员,主管导演工作,导演了《种橘的人们》《洞箫横吹》《经理与骗子》《幸福》《刘莲英》等剧目,并成功探索喜剧表演形式,受到领导和观众的赞赏和好评。

1958年初,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受邀到广西话剧团导演献礼剧目《红河赤卫队》,结果该剧演出非常成功,引起人们的瞩目。之后被调到广西话剧团工作,任团长时组织编导了《雷雨》等一批高质量的剧目。还参与组建广西艺术学院戏剧系、筹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执导桂剧、彩调剧和歌舞剧等剧种多个剧目。1958年为广西桂剧团执导《红河烽火》,1959年为桂剧在国庆节期间赴京和东北地区演出,又导演了《桃花扇》《一幅壮锦》《人面桃花》《蚌蛎螺蚬》《铁弓缘》等多种题材和风格的剧目,开拓了桂剧的题材领域,强化了桂剧的特色,给外地观众留下了广西桂剧新面貌、新发展的深刻印象。

曾任广西文化局艺术处处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主席、广西文联副主席、《广西艺术》主编和大型歌舞剧《刘三姐》总导演等职。他导演的歌舞剧《刘三姐》,在剧本改编和舞台艺术表现方面力求创新,使歌舞与戏剧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演出效果非常好,仅1960年10月至1961年9月,在自治区外各省市24个城市就演出500多场,其中三上北京四进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1979年又应邀为国庆30周年进京作献礼演出,1980年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公演,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北京戏剧名家连续发表文章。广西电影制片厂于1979年拍成舞台艺术片发行。

“文化大革命”冲击文艺界时被污为“黑导演”“反动权威”,被关4年多。后获平反,仍任广西话剧团团长。1979年调回北京,参与恢复筹建中国戏剧家协会。1991年12月广西举办第3届戏剧展览会时应邀前来南宁。

顾建国(1933—2003)笔名顾乐真,江苏苏州人。研究员。1961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广西戏剧研究室。创作有戏剧剧本《女县令》《儿女亲家》《我是理发员》《冯子材》等10余部,并著有《戏曲唱词浅谈》《甘苦集》《清代燕都梨园史》《广西傩文化摭拾》《广西戏曲史散论》《戏剧漫谈》《广西戏剧史论稿》等专著。主编《广西戏剧家丛书》10集、《广西傩艺术论文集》《广西左右江革命史料丛书》4集、《广西戏剧史料丛书》4集、《彩调剧词典》《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等。1988年被评为全国艺术集成志书编纂工作先进工作者,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全国艺术集成志书编纂成果奖。

顾建国

苏林(1937—2005)广西藤县人。一级演员。曾在话剧《报童》、电影《北斗》《大决战》《七七事变》《四渡赤水》《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彝海结盟》《毛泽东与斯诺》《蓝色三环》《北平和谈》、电视连续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杨虎城》《梅兰芳》中扮演周恩来,获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艺术贡献奖。曾任广西话剧团团长,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苏文进(1947—1996)广西北海人。一级作曲。1989年函授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发表歌曲作品500多首,《槟榔树下摇网床》《祖国像妈妈一样》等60多首在全国、自治区获奖,10多首编入中小学、幼儿音乐教材。两次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著有《湛蓝的海韵——苏文进歌曲选》等。曾任北海市文工团乐队指挥、北海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室主任、北海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北海市文联副主席、北海市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员。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苏林

黄鹰燕(1950—1993)壮族,广西田东人。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从部队转业。历任百色市田阳县氮肥厂工会干事、田阳县文化局干事、田阳县文化馆馆长、田阳县总工会副主席、田阳县社会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993年4月,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扫黄打非”先进个人。1993年9月,在依法治理群众投诉的违规经营行为时,遭歹徒枪击因公殉职,年仅43岁。文化部追授其为全国文化市场管理先进工作者,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黄鹰燕为革命烈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