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妇女问题的现实与前瞻:中国思想文化论集收获解决之道

妇女问题的现实与前瞻:中国思想文化论集收获解决之道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妇女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具有世界性、普遍性、恒久性的问题,并不是某一阶段的中国所独有的。冯友兰在这很明确,解决妇女问题,想通过“重新确定女人之家里人的地位”、让妇女回归家庭这样的方案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也不是最佳途径。解决儿童问题首先与家庭密切相关。庄子的超越只是精神的超越,在实际行动现实生活中,庄子仍然必须以混世的姿态才能得以保全生存。

妇女问题的现实与前瞻:中国思想文化论集收获解决之道

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战时期至今,时间已过去了近一个世纪,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冯友兰《新事论》关于妇女问题所论及的以上几个方面观点都已为人们所共识。一方面,妇女走上社会与男人同工同酬已成为社会生活的日常与正常,妇女业已成为社会建设发展一支强而有力的力量,在推动社会进步上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儿童问题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得到了部分的解决。

但是,由于社会仍然处于而且将长期处于恩格斯所说“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阶段,还不可能发展进步到冯友兰所说的“生产社会化支配也社会化的社会”,因此,个体家庭家务劳动问题特别是儿童问题对于妇女来说仍然是一个问题,不少妇女由此只能或被动或主动地选择回到家庭当全职太太,这毋宁可说是妇女“以家为本位”在社会化时代下的再现回归

毋庸置疑,当下社会仍然处于“生产社会化而支配家庭化”的阶段,因此妇女问题将仍然是个问题。对此,冯友兰也曾提出两个解决方案:“在现在底世界中,要想解决妇女问题,有两种办法。一种方法,是重新确定女人之家里人的地位。……德国人所提倡底女人回厨房去的运动,即是重新确定女人是家里人的地位。但……她是不是还可以死心塌地在家里呢?……另外一种办法,是根本解决儿童问题,既没有儿童问题,则自然亦没有妇女问题了。”(第77-78页)这里所说“德国人所提倡底女人回厨房去的运动”的结果,亦就是时下的“全职太太”回归现象。显然,妇女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具有世界性、普遍性、恒久性的问题,并不是某一阶段的中国所独有的。冯友兰在这很明确,解决妇女问题,想通过“重新确定女人之家里人的地位”、让妇女回归家庭这样的方案解决问题,是不现实的,也不是最佳途径。而若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来看,则可说是对社会历史进步的反动。因此,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根本解决儿童问题”。

解决儿童问题首先与家庭密切相关。家庭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儿童的成长摇篮。作为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和人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立足点和重要基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具有巨大的影响。在“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生产社会化而支配家庭化”的社会阶段里,一方面应该通过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完善托幼教育体系解决儿童问题等制度政策建设,最大限度地缓解个体家庭压力,解决家庭问题和儿童问题,而不是倒退地呼吁提倡和采用“重新确定女人之家里人的地位”、让“女人回厨房去”的解决方式。而另一方面,大量事实表明,把女人定位为家里人,回归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本位模式,也容易导致父亲在儿童教育过程中缺位的丧偶育儿模式,从而对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无疑是更深层次的儿童问题和家庭问题。

展望未来,社会发展将使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更加自由多元,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之间出出进进、游走切换角色也将获得更大空间和自由度。但无论如何,解决妇女问题的途径仍然是,妇女必须与男人一样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发展事业,让女性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在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经济制度进步的同时,也获得自身的全面解放,形成社会进步事业与妇女解放事业相辅相成的良好关系与良性循环,在切实提高妇女社会政治地位的同时,为推动社会进步及家庭幸福作出女性应有的贡献。

【注释】

[1][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上册,《老子指略》,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本文所引皆出自该书第195-199页。

[2]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136页。

[3]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9页。

[4]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88页。

[5]冯达文:《早期中国哲学略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70-272页。

[6]容肇祖:《魏晋自然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3页。

[7]关于庄子“混世主义”的说法,21世纪以来学界对此进行了辩诬。吾师冯达文先生认为,庄子是以“荒诞意识”支撑“游戏人间”的态度,并不是“混世主义”,因为“混世主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为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其背后隐含有利益计算,乃源于个人之利益才显示出这种无原则性。庄子背后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他是超越的。只是觉得人世间的种种是非善恶的分判都是毫无意义的”(冯达文:《道家哲学略述》,成都:巴蜀书社,2015年,第64-65页)。本文认为,庄子哲学是一种乱世中明哲保身的哲学,混世正是迫于保全自己的需要,保全自己就是庄子最大的功利目的。庄子的超越只是精神的超越,在实际行动现实生活中,庄子仍然必须以混世的姿态才能得以保全生存。因此,本文仍然采用庄子是“混世主义”的论断说法。

[8]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3页。

[9]本文所引《庄子》,皆见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以下只注篇名。

[10]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第225页。

[11]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98页。

[12]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1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7页。

[13]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19页。

[14]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0页。

[1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4-225页。

[16]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2页。

[17]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9页。

[18]本文引用《不真空论》皆源自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50-457页。

[19]本来道安是本无宗的代表人物,但按吕澂先生的分析,僧肇在此批判的不应是道安,而是竺法汰。参见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47页。

[20]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228页。

[21]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132-133页。

[22]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102页。

[23]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32-233页。

[24]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25]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第42页。

[26]许抗生:《僧肇评传》,第255-257页。

[27]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580-581页。

[28]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册),第595页。

[29]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30]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57-458页。

[31]冯达文:《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1页。

[32]冯达文:《理性与觉性——佛学与儒学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65页。

[33]冯达文、郭齐勇主编:《新编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25页。

[34]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206页。

[35][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序言第10页。本文所引《坛经》资料,皆见该书,后仅注页码。

[36]任继愈:《禅宗哲学思想略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2页。

[37]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38]方立天:《佛教哲学》,第3页。

[39]韩逋仙:《中国中古哲学史要》,台北:正中书局,1960年。

[40]“顿悟成佛”说并非慧能首创,最早是由东晋南朝时期著名佛学家竺道生提出的。《宋书·天竺迦毗黎国传》记述:“宗世名僧有道生……空顿悟义,时人推服之。”不过,明确与充分发展“顿悟”说的当推慧能。所以郭朋先生由此认为:“中国佛教的禅宗,是由慧能创始的;慧能以前,只有禅学,并无禅宗。”见[唐]慧能著,郭朋校释:《坛经校释》,序言第1页。

[41]胡适:《胡适禅学案》,台北:正中书局,1975年。

[42]陈秋平、尙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43]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369页。

[44]在这个问题上,汤一介先生由于这种“人成佛达到超越的境界完全在其内在本心的作用”而采用“内在超越”的说法(见汤一介:《佛教与中国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86页);而吾师冯达文先生则指出:慧能“打掉了佛教信仰的外在性、彼岸性与被动性,而真正把它转化为人——主体之内在信念、主体内在精神境界的一种自觉追求。……信仰已被内在化了”(见冯达文:《理性与觉性——佛学与儒学论丛》,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5-29页)。

[4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五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42页。

[46]方立天:《佛教哲学》,第227页。

[47]简又文:《广东文化之研究》,广东文物展览会编:《广东文物》(下册),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1941年,第671页。

[48]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上》,《黄宗羲全集》第七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78页。本文所引《白沙学案》皆出自该书,以下仅注篇名。

[49]吕思勉:《理学纲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50]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2页。

[5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下册),第90页。

[52]黎清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4页。

[53]《甘泉文集》卷七,《答聂文蔚侍御》,同治丙寅茸刻本,资政堂藏版,第28页。

[54]《甘泉文集》卷七,《答聂文蔚侍御》,第28页。

[55]《甘泉文集》卷七,《答欧阳崇一》,第31页。

[56]《甘泉文集》,卷八,《新泉问辨录》,第21页。

[57]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三十七《甘泉学案一》,《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本文所引《甘泉学案》皆出自该书,以下仅注篇名。

[58]《大学补传》,转引自冯达文:《宋明新儒学略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

[59]范寿康:《中国哲学史通论》,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第69-73页。

[60]《甘泉文集》卷七,《答阳明》,第18页。

[61]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62]楼宇烈:《中国佛学与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第2页。

[63]《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光绪二十三年(1897)条,第5-6页。

[6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46页。

[65]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046页。

[66]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046页。

[67]章太炎:《支那内学院缘起》,《中国哲学》第六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68][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著,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10页。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卷,第229页。

[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0页。

[71]曹葆华译:《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五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408页。

[72][德]H.海涅著,海安译:《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83页。

[73]培根著,水同天译:《培根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7页。

[74][美]M·怀特著,杜任之译:《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北京:商务印务馆,1987年,第50页。

[75][美]M·怀特著,杜任之译:《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第50页。

[76][美]M·怀特著,杜任之译:《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第50页。

[77]《太炎先生自定年谱》,光绪二十三年(1897)条,第6页。

[78][美]M·怀特著,杜任之译:《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第48页。

[79]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38页。

[80]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046页。

[81]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982页。

[82]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1054页。

[83]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4页。(www.xing528.com)

[84][美]M·怀特著,杜任之译:《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第57页。

[85][美]M·怀特著,杜任之译:《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第58页。

[86]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评传》,上海:上海书店,1934年,第191页。

[87][德]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第一版序。

[88][英]休谟著,陈修斋、曹棉之译,郑之骧校:《自然宗教对话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第2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4页。

[9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43页。

[91][德]马克斯·韦伯著,黄晓京、彭强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92]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546页。

[93]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下册),转引自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前言第2页。

[94]详见汤志钧:《章太炎著作系年》,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第369-432页。

[9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385页。

[96]姜义华:《章太炎传略》,转引自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第10页。

[9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转引自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第10页。

[98]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下册),转引自章念驰编:《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第16页。

[99]习近平:《在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1年10月9日。

[100]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开放时代》2008年第4期。

[101]2021年5月9日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

[102]参见方映灵:《论近代应用佛学思潮——从梁启超与章太炎佛学救世思想之比较视角》,《深圳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103]梁启超:《新民说·释新民主义》,《梁启超全集》第3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658页。

[104]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77页。

[105]章太炎:《革命道德说》,《章太炎全集》,第284页。

[106]《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8卷,第286页。

[107]《复李梦庚函》,《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91页。

[108]《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10页。

[109]《建国方略·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80页。

[110]《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一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62页。

[111]《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316页。

[112]《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三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98页。

[113]《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50页。

[114]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民国丛书》第三编之六,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43页。

[115]《在广州农民联欢会的演讲》,《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461页。

[116]《建国方略·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3-224页。

[117]《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285页。

[118]《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35页。

[119]《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0页。

[120]《在广州对东路讨贼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572页。

[121]《在广州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286页。

[122]《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523页。

[1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291页。

[12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2卷,第291-292页。

[125]《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136页。

[12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2卷,第294页。

[12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2卷,第291页。

[12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选集》第2卷,第292页。

[129]《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3页。

[130]《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3页。

[131]《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9-40页。

[132]《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4页。

[133]《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4页。

[134]《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4页。

[135]《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2页。

[136]《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10页。

[137]《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9页。

[138]《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6-247页。

[139]张之洞:《〈劝学篇〉序》,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04页。

[140]张之洞:《〈劝学篇〉内篇·正权第六》,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2册,第9722页。

[141]《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10页。

[142]《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六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43页。

[143]《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6页。

[144]《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二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82页。

[145]《在黄埔军官学校的告别演讲》,《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268、271页。

[146]《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三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86页。

[147]《在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31页。

[148]《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二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85、283页。

[149]《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二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85-288页。

[150]《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10页。

[151]《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二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83页。

[152]《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9页。

[153]《建国方略·建国方略之一:孙文学说——行易知难(心理建设)》,《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95-196页。

[154]戴季陶:《日本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73页。

[155]《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四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26页。

[156]《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四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31页。

[157]《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四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231页。

[15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14页。

[159][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年,第225页。

[160][美]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第286页。

[16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13页。

[16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313页。

[163][挪威]约翰·加尔通:《美帝国的崩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3页。

[164]戴季陶:《日本论》,第85页。

[165]戴季陶:《日本论》,第85页。

[166][挪威]约翰·加尔通:《美帝国的崩溃》,第114页。

[167]冯友兰:《新事论》,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7年,第40页。下文引自本书者仅注页码。

[1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1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4页。

[1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7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