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学电视化的趋势:《电视艺术理论》深度剖析!

文学电视化的趋势:《电视艺术理论》深度剖析!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后,电视文学作品便纷纷在多家电视台的屏幕上出现。这是他们对电视文学所作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贡献。目前,电视文学与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纪实艺术一同构成了电视艺术的五大节目支柱,并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文学电视化的趋势:《电视艺术理论》深度剖析!

一、文学电视化的大趋势

随着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和电视文化的逐步确立,电视文学已日渐成为一个十分引人瞩目的领域。屏幕上已经涌现了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散文诗、电视报告文学、电视文学片等电视文学的新样式。它们不仅在电视屏幕上鲜明地亮起了自己“文学”的旗帜,而且初步形成了屏幕上的电视文学家族。这既是文学的电视化,也是电视对文学领域的深深介入。

伴随着人类社会跨入电子时代,电视文学早已成为一种国际共有的文化现象。据笔者所知:前苏联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创作了电视小说“契诃夫人物系列”;日本NHK电视台从建台之初就设立了“电视小说”的栏目,著名的电视连续剧《阿信》在日本就是作为“清晨电视小说”播出的;墨西哥的《父女之间》、《诽谤》、《卞卡》在本国都被称为“电视小说”。不仅如此,就连香港也早已出现了“电视文学”样式,如无线电视台制作了“名家小说笔下的人物”,亚洲电视台制作了“文学系列”;台湾也在制作屏幕上的“中国文学家”——《中国文学史电视集》,把历代著名文学家的生平、作品及其影响,通过电视屏幕呈现在广大电视观众面前,故而特意邀请了台湾辅仁大学的著名教授担任该片的策划。

我国内地的电视文学起步也不晚。早在1964年,中央电视台就制作了电视小说《小英雄雨来》;1978年又专门设立了《文学宝库》栏目,制作播出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此后,电视文学作品便纷纷在多家电视台的屏幕上出现。如北京电视台的《什刹海》栏目每期都有一篇“电视散文”,《伊甸园》栏目每期都有一篇“电视小说”。当然,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对我国电视文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则是江苏电视台。就电视文学的系统工程建设来说,他们可以被称为电视文学的开创者、探索者和追求者。

(一)电视文学的开创者

一提起“电视文学”,人们就会立即想起江苏电视台;一提起江苏电视台,人们便立即想起《文学与欣赏》栏目;一提起《文学与欣赏》,人们自然会想起它的辛勤的创作者们。记得鲁迅先生曾经热情地赞扬过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文学与欣赏》的编导者们正是电视界一批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他们第一个在电视屏幕上鲜明地亮起了“电视文学”的旗帜,推出了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报告文学、电视诗、电视文学片……其实远不止于此,他们第一个在电视屏幕上创立了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文学家族,他们第一个在电视屏幕上创建了完整的电视文学系统工程。这是他们对电视文学所作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贡献。仅此一点,《文学与欣赏》和它的创作者们就应该被载入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并且应该被浓浓地写上一笔。

要在电视屏幕上创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谈何容易?这又不由得使人想起那个“铁杵磨成针”的古老传说。《文学与欣赏》的创作者们,不仅开创了“电视文学”这一全新的电视艺术形态,而且为了它的日臻成熟、发展和完善,已经坚持探索了十多个年头。十年,在历史的年轮上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却是颇为漫长的光阴。试想,如果没有一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劲头,如果没有一种倔强的敬业精神,这是无法做到的。不仅如此,《文学与欣赏》的创作者们还特别注重“电视文学”的理论探讨和理论建设。早在1987年,他们就组织召开了关于“电视小说”的理论研讨会;1995年,他们又主持召开了“全国电视文学观摩研讨会”,而且全部论文结集出版。他们不仅从创作上,而且从理论上探讨一种电视艺术形态,这在电视界恐怕还为数不多。因为他们懂得: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难以产生合乎规律的优秀的艺术作品的。

俗话说,“功夫不负苦心人”。目前,电视文学与电视剧、电视艺术片、电视综艺节目、电视纪实艺术一同构成了电视艺术的五大节目支柱,并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现在全国多家电视台都在制作电视文学节目。上海东方电视台于1993年举办了“全国电视散文大奖赛”,其中的优秀作品,诸如东方电视台的《夏天里的羡慕》、福建电视台的《在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1994年,中国电视艺委会还特意召开了“电视散文观摩研讨会”,对“电视文学”这种新兴的电视艺术形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应该说,“电视文学”已经获得了社会的承认,“电视文学”之花正在遍地开放。当我们论及“电视文学”的发展新态势的时候,自然不会忘记它的开创者——江苏台《文学与欣赏》的创作者们。

(二)电视文学的探索者

《文学与欣赏》,作为我国诸多电视台唯一长期存在的电视文学栏目,经过多年的艰苦经营,已经建设成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学百花园,各种样式、各种风格、各种形态的“电视文学”之花,在电视屏幕上竞相开放,这足以体现创作者们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

1.多种文学样式的探索

《文学与欣赏》的创作者们已经在屏幕上推出大量的诸如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散文诗、电视报告文学等电视文学样式。如今,它们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被制作成了电视文学作品,插上了电子的翅膀,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这样,它们在电视屏幕上就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电视文学系统,形成了一个完全的电视文学家族,创造了一个电子时代的电视文学世界

2.多种文学形态的探索

《文学与欣赏》的创作者们从不墨守陈规,也不画地为牢,而是在电视文学的领域里,进行着多种文学形态的探索,表现了一种顽强的自我超越精神,使得电视文学始终处于不断的涌动、变化、创新之中。

(1)作品式的探索

初期的电视小说创作大体采用的是“作品式”,诸如《小巷通向大街》、《最后一片叶子》、《看不见的珍藏》,几乎都构成了结构完整、意境统一、形态协调、风格一致的,独立、完整的电视文学作品,基本上保留了小说的创作模式,创造了文学的氛围,营造了文学的意境,给观众以独特的文学审美享受。同样一篇小说,既可以改编成电视剧,也可以转化为电视小说。前者,是将小说改编为戏剧的样式;后者,只是将文字的小说转化为声画形式的电视小说。前者,作为电视剧是导演的艺术;后者,作为电视小说仍然是作家的艺术。前者,作为电视剧,仍然对生活本身负责;后者,作为电视小说,只是对原文学作品负责。所以说,电视小说不是电视剧,它构成了电视屏幕上独立的艺术形态。其鲜明特征是充满了浓郁的文学性,给观众以独特的文学审美享受。

(2)节目式的探索

中期的电视小说较多地采用了“节目式”的构成方式。譬如《壶王》,它不再是独立、完整的作品,而是由三种表现形态组成的:先是主持人与演员对作品的介绍;然后是电视小说本身;最后是文学评论,由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金陵微型小说学会会长凌焕新教授介绍“什么是微型小说”。这样就完全打破了电视小说完整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一种电视节目形态。又如,根据奥地利小说家卡尔·施普林根·施密特作品创作的电视小说《系于一发》,也不同于原作,而是由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是电视小说本身;二是译者短语;三是演员絮言。这种组合本身,不再是作品形态,而构成了节目方式。创作者的这种探索和创新恐怕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突出电视化特色;二是有利于观众接受。但是,在电视小说中增设主持人,固然进一步发扬了电视的特征,加强了与观众的交流,但它却打破了电视小说本身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虽然增加了“文学评论”或“译者短语”,提高了观众对作品本身的鉴赏和认识,但却使完整的电视文学作品一下子变成了电视文学节目。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这种节目式的电视小说,不再是本来意义上的“电视小说”了。

(3)栏目式的探索

近些年来,《文学与欣赏》又发扬执著的探索精神,推出了一种全新形态的电视文学样式——电视文学片,这不能不说是又一种全新的创造。其代表作品当为《梦故乡》。该片内容丰实、形式新颖、风格独特,充分电视化,令电视观众为之耳目一新。它可视为在电视文学创作领域取得的突破性的成果。

就其创意而言,它力求丰富充实,将“作家介绍”、“作品展现”、“专家评论”、“读者感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一个“栏目式”电视文学的崭新形态。在“作家介绍”里,它直接请作家汪曾祺出镜,由作家本人介绍自己的生平、作品和创作意图。在“作品展现”中,它采用电视文学作品的形式,重点介绍了散文《我的故乡》和《异秉》、小说《受戒》和《大淖纪事》。在“专家评论”中,由文学史家陈辽、作家艾煊、文集主编陆建华、评论家王干,对汪曾祺的人品和文品给予了热情和崇高的评价。在“读者感受”中,由研究生章红、干部张原、演员马军勤讲述了阅读汪曾祺作品的感受。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观众对作家汪曾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初步领略了他独特的艺术风采。

就其构成而言,它追求自然和谐。全片大体由四个部分构成:其一,对作家汪曾祺的介绍和评论;其二,介绍其散文创作《我的故乡》、《异秉其三,介绍其小说创作《受戒》、《大淖纪事》;其四,引用报刊评介资料以作收束。这样的结构组合,显得条理清晰,张弛得当,过渡自然,浑然天成。(www.xing528.com)

就其意境而言,《梦故乡》力求将叙事、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水波、云絮、落花、芦苇、船帆、篙影……),人文景观的抒写(老屋顶、保全堂、文游台、石板路……),以及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深沉述说,对汪曾祺作品精辟深刻的议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氛围,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3.多种艺术风格的探索

《文学与欣赏》的创作者们,根据作品题材、思想和情感表达的需要,进行了多种艺术风格的探索,时时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

(1)纪实风格

在电视散文的创作中,或叙述一个故事,或讲述一个情节,或演绎一个过程,从而构成一种纪实风格的作品。如《小扁扁》,通过丈夫之口讲述了作为人民教师的妻子如何关心和爱护后进儿童小扁扁的故事;《都市风景线》,描述了古都南京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逐步走向现代化大都会的具体情景;夫子庙随想》,以一位老校长的口吻,讲述了位于南京夫子庙的一座小学校的变迁。纪实风格的电视文学作品,力求自由灵活、真实具体、形散神聚。

(2)写意风格

它以营造诗化的意境,抒发真挚的情感,孕育深邃的哲理为其主要表现方式。如《扬州城标》、《请君侧耳听》、《雨花台抒情》、《平山堂石级》、《落花生》、《扬州的井》、《街声》等,均属此类抒情作品。其中尤以《街声》较为精彩。它通过小街的石板路、石板桥、老杨树、大屋顶的独特屏幕造型,通过那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以及古朴稚嫩的古诗吟诵声,营造了独特的江南古城的诗化意境,抒发了创作者热爱故土、缅怀童年、渴求文化、崇尚历史的厚重情怀。特别是开端的醒目字幕“苏南有条小街,小街就是舞台,一瞬就是一生”,孕育了深邃的哲理,交给观众理解作品的一把钥匙。

(3)综合风格

有些电视文学作品,既需叙述事实,又需抒发情感,于是就将纪实、写意结合起来运用,构成一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形神互济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观众以综合美的艺术享受。如《月是故乡明》就是这种艺术风格的典范作品。它由四篇作品的片段综合而成:海笑的散文《蠡湖之夜》、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华彦钧(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以及黄东的诗作《中秋月》,并以《月是故乡明》为中心主题,将其重新加以编排组织为四个乐章,即“迎月”、“赏月”、“咏月”、“思月”,来表达统一的思想。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奇妙的构思,大胆的创造。就其表现风格来说,“思月”通过大洋彼岸的来信,偏重于纪实,而“赏月”又围绕着“荷塘月色”,偏重于抒情。两者的结合,表现得很有特色,体现为一种别具一格的综合美。

(4)TV风格

电视文化的飞速发展,使屏幕上涌现了诸如MTV、PTV、相声TV、电影TV、哈哈TV等多个艺术品种。当然,也出现了“文学TV”。这种TV风格的电视文学作品,突破了电视文学原有的旧格局,真正走上了电子化的创作道路。而电视散文《女儿的责问》则是TV风格的代表作品。它运用大量电子制作手段,多时空的艺术处理,高速的镜头切换,在充满文学氛围和诗化的意境中,艺术地展现了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之下,在通俗文化的荡涤之下,一位话剧女演员的特殊心态,她对艺术女神执著追求的精神,以及越来越不被人理解的痛苦情怀。作品表现得有意境、有诗情、有遐思、有情致,观后使人感到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奔突。

(三)电视文学的追求者

1.空灵的表现

文学的本体话语是“文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有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思维,才能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画面:或为特定的自然环境,或为特定的生活氛围,或为特定的人物形象。而电视的本体话语是“画面”,观众通过屏幕上的画面,可以直观地感受生活,从而使其联想和想象思维被削弱了,甚或被剥夺了。所以,在从“文学”话语向“电视”话语转化的过程中,在从文学的“幻象”向电视的“具象”转化的过程中,就不能表现得太具体、太实际,而应该尽量地空灵一些,诗化一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拓观众的联想和想象思维,使观众有可能去感受画外之意、声外之情、形外之神;同时,也才能增强作品的文学属性和文学意蕴。

2.意境的统一

电视文学要特别注重文学意境的营造。没有意境,文学性也就无法得以体现。所谓意境,主要是指屏幕上展现的自然景观、生活情境,如何与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观念意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统一而又独特的文学境界。如果电视文学作品最终不能营造出统一的意境,当然也就失去了文学的品格

3.整体的把握

电视文学作品如何超越简单的节目形态,升华为完整的电视文学作品,关键在于创作者对作品文学意蕴的整体把握。节目形态,可以拼凑;作品形态,必须完整。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主要体现为对作品的结构形态、语言手段、意念情绪的整体构思和完整设计。

从文学作品到电视文学,就其传播手段来说,是从文字传播到电视传播,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因此,从阅读文学作品到观赏电视文学,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受各种条件制约,真正阅读它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经过二度创作,一旦将其搬上屏幕,它就会立即插上电子的翅膀,迅速飞入寻常百姓之家,使妇孺媪翁也能一睹其文学的风采。小说《新星》、《四世同堂》、《红楼梦》分别为当代、现代和古典文学名著,但是,有多少人认真阅读过全书呢?可是当它们一旦被搬上电视屏幕之后,立即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一时间书店里库存的图书都被抢购一空。由此可见,电视文学是大力普及文学作品以及进一步发挥其社会功效的最好方式和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整日捧着小说、借以提高文学修养的人已经日益减少;而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借观赏电视文学以做休息,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文学修养的人会越来越多。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电视文学的确立和发展,必将给文学作品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目前,文学界的有识之士,包括作家、文艺理论家、文学史家都已清醒地注视着这一新的文学现象——“电视文学”这个时代的骄子给文学作品带来的巨大冲击。试想,现在人们一谈起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文学作品,都还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说:《青春之歌》、《红岩》、《红旗谱》、《林海雪原》、《创业史》……因为那是文学的时代。而在新的历史时期,谁还能数出几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作品呢?恐怕很难。是不是我们这些年没有出版长篇小说呢?也不是。据资料统计,我国现在每年生产1200部长篇小说。是不是这些作品的质量不高呢?回答也是否定的。关键的问题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我们正在迎来电视文学的新时代。

电视文学的出现及其日益丰富和发展,是时代的必然,历史的必然。这是因为电视技术的普及为人类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意识——从低头读小说到抬头看电视,从接受文字的间接传播到直接接受画面信息,从文字构成联想到画面的直观展现。一部电视机相当于一个图书馆,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日渐忙碌的今天,收看电视文学要比阅读文学作品方便、快捷得多。文学作品若非真正地光彩夺目,是很难将受众从对电视文学的观赏重新拉回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去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