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术进步压力不足带来的风险与对策

技术进步压力不足带来的风险与对策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六章技术进步不足的压力技术进步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的中长期因素。这说明,25年中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投入的增加推动的,其次为技术进步的作用。“八五”时期,生产率贡献达到57.50%,是增长效益最好的五年。

技术进步压力不足带来的风险与对策

第十六章 技术进步不足的压力

技术进步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的中长期因素。发展质量不高、技术供给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矛盾,也是制约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长,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与国外企业技术竞争不断加剧,这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因此,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我国经济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努力使各行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某些行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是促使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技术进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近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走低

全要素生产率又称广义技术进步,或科技进步,是反映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2007年,我们使用索罗增长方程和经过调整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的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状况进行了研究,测算的结果如表16-1所示。

测算结果显示,在1981~2005年的25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增长的贡献达到63.33%。其中,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占50.76%,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占12.57%,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占36.67%。这说明,25年中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资本投入的增加推动的,其次为技术进步的作用。

表16-1 1981~2005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贡献率(%)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

各个五年计划中各项贡献的变化很大。 “六五”时期,生产率贡献为41.63%,“七五”时期只有19.51%。 “八五”时期,生产率贡献达到57.50%,是增长效益最好的五年。从“八五”到“十五” ,资本投入的贡献持续上升,从38.28%提高到63.89%。而生产率的贡献则持续下降, “十一五”期间降到30.61%。资本投入增长贡献超过生产率增长贡献一倍多,说明十余年来我国广义技术进步状况不佳,经济增长质量持续下降。

我们使用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分成29个产业部门,测算了1998~2006年间各部门的产出增长率,以及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可用来探索各产业的增长根源,以及做产业间的横向比较。具体结果列于表16-2中。

由表16-2可见,在1988~2006年间,总产值增长率超过20%的产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3个行业。总产值增长率在15%~20%的,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其他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服装皮革业、木材家具业、交通邮电业7个部门。总产值增长率低于10%的产业有6个,分别是纺织业、煤炭开采业、商业餐饮业、非金属矿开采业、农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其余的产业在10%~15%之间。

表16-2 1988~2006年全周期各产业部门投入增长及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比较要素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全部29个产业部门的资本投入增长贡献率都大于劳动投入增长贡献率。有27个产业部门中间投入增长的加权和大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率,只有电力业和金融保险业的资本投入增长贡献率大于中间投入增长贡献率。

有7个产业的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大于所有要素投入增长贡献率之和,按贡献率的大小排序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电力业、木材及家具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文教卫生科研事业,其中5个是工业部门,2个是服务业部门。在这7个部门中,公共管理、电力业、文教卫生、家具业的资本投入增长贡献率都超过了12%,尤其是电力业达到35.73%。

有8个产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是负值,按绝对值排序,分别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农业、商业、食品加工业、造纸及文化用品业、金属矿开采业、石油炼制及炼焦业、煤炭开采业。它们的特点是:7个产业中间投入增长加权和都超过了100%,1个产业为96.97%,其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21.40%,居29个产业之首。商业餐饮业的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率是38.23%,列29个产业的第三位。

除生产率增长对产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较好的和较差的15个产业部门外,处于中间状态的有14个产业,按百分比大小排序是:其他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开采业、化学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非金属矿制品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服装皮革业、建筑业、纺织业、金融保险业。

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率有3个是负值,它们是非金属矿开采业、农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贡献率最高的是商业餐饮业,也只有10.09%。其余28个产业都低于10%。贡献率超过3%小于10%的只有6个产业,它们是: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服装皮革业。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流向。

值得再分析一下的是代表高新技术的新兴产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技术IT产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在1988~2006年间,这些产业都具有快速成长特性,产出增长率依次是28.89%、22.31%和23.02%;都具有科技进步贡献的高度性,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依次是60.01%、61.82%和62.62%。同时具有低投入性,其中资本投入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8.02%、4.79%、3.54%,劳动投入分别是1.62%、1.66%、1.36%,中间投入分别是30.35%、31.72%、32.48%。

值得关注的是,近来中央决定投入巨资以保证经济适度增长。但应注意在投入中做好项目的评估与安排,力争在保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投资效益,提高增长质量。

2. R&D投入不足,研发效率不高

总体说来,近年我国的R&D投入总量逐年有所增加,R&D投入占GDP的比重,从2003年的1.13%提高到2007年的1.49%。

图16-1 2003~2007年我国R&D投入状况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的结构总体大致合理,实验开发的比例有所提高,但应用研究的比例下降。如果想在重要前沿技术领域有所突破,应用研究的比例应该提高。

图16-2 2003~2007年我国R&D投入结构(一)

在R&D投入结构中,政府投入的比重有所降低,企业投入比重提高到70.4%,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图16-3 2003~2007年我国R&D投入结构(二)

大中型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有所增加。

图16-4 2003~2007年大中型企业R&D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R&D经费支出的国际比较显示,2006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37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8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六位。前五位分别是:美国3437亿美元,日本1513亿美元,德国686亿美元、法国453亿美元和英国396亿美元。处于世界第七和第八位的是:加拿大和韩国,分别是250亿美元和236亿美元。我国R&D经费占世界研发投入总额大约为4%[1]。我们R&D投入排名比较靠前,但投入的绝对数量与美日等国相比相差很多。

R&D投入强度即R&D占GDP的比重为1.49%,与世界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有较大差距。比较其他国家,以色列超过4%,为世界首位;在3%~4%之间的国家有瑞典、芬兰、日本;在2%~3%之间的也有韩国、冰岛、美国、德国、法国。我国研发投入强度明显偏低。

总体说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目标相比,我国研发投入总额不多,投入强度偏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应予加强。

在投入产出方面,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虽有较大增长,但发明专利多年只占10%左右,其余为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说明我国研发产出质量不高。

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不足1/4[2],说明我国企业研发活动依然薄弱。

3.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2002年颁布的《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指出,我国主要农业科技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10~15年的差距。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0%~40%;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

2003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我国企业技术水平落后,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转,甚至一些20世纪50年代的设备还在超期服役,造成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使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的仅占1/10,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达0.9吨标煤,比发达国家高20%~40%。原煤入洗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为50%~100%[3]

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先后发布,为技术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批重大专项已全面部署。一些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如载人航天、民用航空、高性能计算机、通信技术设备、半导体芯片、新材料与器件、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高技术领域等,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4]

总体说来,大中型骨干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力军。这些企业集中了八成左右的科技资源。其中,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比重的78.87%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则占全部企业比重的83.35%[5]。国家重点技术开发项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国家级研究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应该说,近年来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技术基础取得了显著进步。例如,在我国企业500强中,冶金、汽车、航空、电子、家用电器电信等行业的多数领先企业的主流技术基础达到或接近了国际水平,一些企业开发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如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与上海电气旗下的重型机器厂成功研制了1.65万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发电设备产业竞争力也跃居到世界第二方阵。一些领域在国内市场上收复失地。如2007年机床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7.4%,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也突破了50%。一些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兼并外国企业、在外国设厂或建立研发机构、承接外包业务等方式,参与国际技术经济竞争[6]

同时,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技术进步也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很多关键技术仍然依靠引进,特别是成套技术装备引进,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重复引进现象仍然严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还不多;首台(套)产品进入市场困难等。与此同时,一些企业也存在依靠垄断地位,阻碍新技术采用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技术进步状况值得忧虑,也较少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小型工业企业个数占全部企业总数的89.16%,总产值占35.2%,从业人数占44.1%。加上中型企业,上述数据则分别达到了99.1%、65.2%和76.9%。这还没包括规模以下的众多小型企业。这些企业,一方面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生产着绝大部分的日常消费品,一些产品出口到海外。可以说,中小企业的技术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企业的产品性能和质量,决定着我国民众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我国产品的国际信誉。但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基础薄弱,管理粗放,产品和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近些年不断出现的质量投诉、质量纠纷、质量事故和重大工伤事故,则是这种情况的突出反映。

4.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环境存在缺陷

市场环境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激励和资源,规范企业行为,引导创新路径。健全的市场体系、适度有效的竞争环境、规范的市场规则和良好的市场秩序,是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必要条件。目前一些企业社会信用缺失,一些地方封锁市场,某些行业存在垄断,市场规则不健全,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不严,打击不力,必然造成企业行为扭曲,严重影响企业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逐步对内对外开放,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竞争格局,一些领域行政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依然存在。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金融保险等行业通过不同形式的改革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竞争格局,也推进了这些领域的技术进步,但总体上仍然维持着行政性垄断的基本格局。在高价格、高成本、高利润、高福利的运营状态下,也存在着利用垄断地位,不思进取,延缓技术进步的情况。同时,一些跨国大集团以技术、专利、标准等为手段实施技术垄断,使本土企业在技术、资本、品牌和政策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是歧视,难以与之抗衡。此外,一些非重点领域也已经开始出现少数企业的垄断情况,如出租车行业、高速公路收费、药品流通领域等,垄断弊端十分突出。

市场准入方面,对民营经济有形无形的限制仍然较多,不利于形成公平的竞争局面,不利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上述垄断行业,也存在于其他领域。

市场监管方面,在逐步改善的同时,但也存着监管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例如,由于资质审查不严,一些企业存在资质不达标、虚假验资、抽逃出资的问题。在日常经营中,不少企业超范围经营、虚假宣传、不择手段地进行制假售假、操纵市场、投机倒把、强买强卖并进行商业贿赂, “三无”企业大量存在,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所有这些反映出工商、卫生、质监、公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监管存在诸多漏洞和问题。

完善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是一项既紧迫又长期的任务。市场监管要从全局出发,针对各项专业监管中的问题,制定有效对策,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5.产品质量亟待提高,技术标准亟待升级

我国是有诚信以待、讲求质量、优质服务的传统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产品质量水平大体是好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习日本全面质量管理,其后进行了企业整顿验收,对提高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80年代中期以后,大量国有企业转制,一些企业丢失了良好的管理传统。众多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兴起,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良莠不齐。确实也有不少管理出色的企业,但是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管理总体水平不高。造成了在产品日益丰富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质量滑坡

近年来,重大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事故特别是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例如,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PVC食品保鲜膜DEHA增塑剂事件、鲮鱼罐头在港被检出孔雀石绿事件、人造蜂蜜事件、毒猪油事件、瘦肉精中毒、有毒的桂花鱼(孔雀石绿)、陈化粮事件以及三鹿奶粉事件等。这些事故给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巨大伤害,也对我国产品的信誉造成了重大伤害。这些事故首先当然是由于肇事者见利忘义、违法违规违德生产、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造成的,但是也与相关技术标准的漏洞和监管不严有重要关系。

这些年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7],但距我国经济发展和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仍有较大差距。据报,我国目前的标准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30年,高新技术等领域标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只有不足50%的标准技术水平适度超前或符合当前科技、生产、工艺和管理水平,能实质性发挥作用的技术标准所占比例不足65%。标准“超龄服役”的现象严重,现有21000多项国标平均标龄为10.2年,其中9500多项平均标龄长达12年,而国外发达国家标准的标龄一般为3~5年。发达国家标准的修订速度在两年以内,我国则达4.5年[8]。中国《标准化法》颁布于1988年,已经滞后于目前的情况,滞后于世界贸易组织所确立的WTO/TBT等法律性文件对标准的要求。此外,中国的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层次较乱,许多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一些出自不同部门的标准相互矛盾[9]

例如,“苏丹红”早在1996年就在中国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中明令禁止使用,然而其后多年没有出台相关的检测标准,一些食品企业违规使用,酿成今日之祸。又如,由于我国没有转基因农产品标准,美国转基因棉花乘虚而入。此次三鹿奶粉事件,更凸显出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的漏洞。

他山之石,可供借鉴。日本的食品卫生法和食品监管是非常严格的。该法规定了“肯定列表制度” ,对有害物质,包括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详细列明了“限量的” 、 “禁止的” 、 “豁免的”等标准以及检测方法。如“暂定标准”中针对有害物质含量,等于或低于0.01mg/kg的有5000条,0.01~0.1mg/kg的大约27000条,0.1~1mg/kg的大约12000条,高于1mg/kg指标的大约7500条,另有160余条指标为不得检出。而我国相应标准只简单地说一句“不得添加” 、 “禁止添加”显然过于笼统。对于未纳入列表的农业化学品,也规定了一个“一律标准” ,即0.01mg/kg[10],这比我国现在制定的三聚氰胺含量标准还严格[11]

我国标准化工作滞后,最关键的是标准制定工作的滞后。长期以来,中国的标准制定工作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标准立项往往与市场脱节,技术标准市场适用性相当差,总体水平也低,而且有的内容互相矛盾。近些年来,政府对这些标准虽在着手清理,但由于工作量太大,进展缓慢,大大影响了新标准的制定。

有毒奶粉等事件可能只是整个食品安全问题的一角。其他如食品增白剂、瘦肉精、激素、农药残留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而难有定论。食品安全问题也可能只是整个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侧面。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即使作历史纵向比较,也处于较低水平。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这些年消费者投诉数量一直有所上升,投诉的内容几乎全部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问题。投诉的类别包括文体用品、工艺首饰、空调、热水器、保健用品、儿童用品、五金化工产品、保健食品、房屋、建材、装修、物业、汽车、邮政、交通运输、保险、金融、公用事业、教育培训、互联网、食宿娱乐、美容美发、家电等各个领域,涉及了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12]。 “中国名牌”评选和“国家免检”制度屡遭质疑。涉外产品质量事件也屡屡发生。尽管其中原因复杂,有些我们也要据理力争,但有些也有质量和管理方面的疏失,应该认真检讨改进。质量是制造的根本大计,对产品质量问题要认真对待,不能护短。(www.xing528.com)

产品安全是产品质量标准的底线。至于在国内外消费者中建立起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优良的信誉,则有更长的路要走。

二、推进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思路

1.建立踏实务实、诚实守信和崇尚技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

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价值环境。踏实务实的心态、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崇尚技术的风尚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是稳步推进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

中国有诚实守信和注重技术的传统。中国古代在农业、交通、军事、建筑、机械、丝织、瓷器、冶金、烹饪等方面也创造了在今天也令人叹为观止的辉煌的技术成就,产生了一代代技艺精湛的工匠。同时,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道”轻“器” 、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的儒家思想,重德不重才的人才遴选标准,以及日益僵化的考八股奔仕途的科举制度,也造成了严重的轻视技术的倾向,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在贵族、士大夫阶层。这种倾向至今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摈除了。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就批评当年干部中“见异思迁” 、 “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 。

今天,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当的浮躁情绪。诚信丧失、见利忘义、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轻视技术、投机取巧、不愿下苦工夫等不良风气有所滋长。但是这终究不能成为社会常态,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价值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需要人人进行道德自律,更需要法律的强制约束。制度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是个软环境,没有这个文化环境,技术进步就缺少深厚根基。

2.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国民经济全面技术进步

在技术进步的指导思想上,我们长期存在着重视高新技术发展忽视传统适用技术改造和传统技艺传承,重视国有大中型重点企业忽视中小企业技术进步,重视重大技术创新忽视新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等倾向,对推进国民经济的全面技术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

国民经济是一个由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组成的整体,各种企业是有机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一个大企业都会依靠大量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其产品又为成千上万中小企业使用。而且,小型企业占了全部企业数量的98%,多数是民营企业,吸纳了62%的劳动就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绝大多数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关乎民众的健康与福利,没有不重视的理由。我们现在许多产品质量低下,假冒伪劣盛行,与我们对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引导不力,监管不足有关。

国民经济技术系统也是一个整体,各个产业各种技术是相互依存的。高技术产业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必然要逐步渗透和改造各种传统技术。技术的高低、新旧也是相对的,今天的高新技术,会成为明天的低旧技术。即使是复杂的高技术系统,也是各种技术的并存[13]。无论到什么时候,人也要衣、食、住、行,只要人类存在,一些传统产业就不会消失。同时,传统产业技术也在进步,而且进步的速度不慢。只有“夕阳”技术、 “夕阳”企业,少有“夕阳”产业。同时,许多民族传统技术和工艺处于濒临失传的状况,十分可惜。传统技术中,一些仍有实用价值,一些可能是新技术的种子,更多的是文化的积淀。如果许多具有千百年历史的优秀传统工艺断送在我们手里,我们将愧对子孙[14]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建立和落实科学的技术进步观,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技术基础的进步,推动所有行业、所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问题上,应坚持抓大不放小,攀高不忘低,喜新不厌旧,重突破不忘改进,使各种行业、各类企业各得其所,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的质量全面提高,才能提高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3.规范市场秩序,为企业创新创造良好经济环境

市场规则的目标是建立和维护平等交换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

为达此目标,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反垄断法已经出台,希望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并认真落到实处,真正成为一部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原则上,所有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当对国内所有企业开放。要消除市场地方封锁,形成全国统一的国内市场。对现存的垄断行业,要出台相应法规,以规范企业行为,消除垄断弊端。

要严格进行企业资格审查,清除不具备资质的企业,禁止“三无”企业进入。要严格事中的监督检查。

要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严格制止各种不正当行为、限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特别要着力打击各种商业贿赂、仿冒知名品牌、虚假广告、操纵价格等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要监视和制止各种形式的垄断行为,无论是国外企业的垄断行为还是国内企业的垄断行为。这方面我们经验不多,要在学习中积极探索。

要规范各主管部门的监管行为,避免对市场的不当干预。要规范各种优惠政策,防止乱开口子乱许愿,造成不正当竞争,浪费纳税人的资源。要尽量减少价格干预,使价格成为调节经济的有效杠杆。

各个市场有各自的特点和问题,应分别研究,逐一解决。

4.采取有效措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研发投入的主体,我们的研发资源要向企业倾斜,逐步形成以企业研发机构为主的创新体系,形成一些强大的企业研发中心。这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根本之道。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一靠企业自身的努力,二靠政府的扶助。

所有大中型企业,都要根据自身情况、市场需要和技术发展规律,以我为主地加强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建立稳定的研究开发队伍和技术工人队伍,提高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增强研发实力和效率,形成具有国际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国际技术竞争中取得成功。

鼓励和扶助中小型科技企业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扶持的力度,创造必要条件,增强科技型企业的活力。

鼓励传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努力增强技术实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改进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立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高这些人员的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创新管理素质,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

5.狠抓产品质量,提高监管水平

质量是个大问题,关乎百姓安全和健康,关乎民众的生活和小康社会的质量,关乎我国经济竞争力,关乎我国产品和服务乃至整个国家的国际声誉,没有不重视的理由。

提高产品质量,要建设和完善微观和宏观两个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在企业层面,要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已有的好的经验,以及一些管理较好的企业的经验,应及时总结、发扬。

在国家层面,要加强标准化工作,严格质量监管。

要全面清理现有技术标准,提高标准水平。据报,相关部门计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技术标准体系,使我国标准化工作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争取到2015年实现标准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家用电器、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技术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5]。希望这一规划得到切实落实。

加大标准的研发力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产业要做强,经济要做强,首先标准要做强。标准化工作要面向社会,发挥专业团体、学会和协会的作用。

加强质量监管,首先应把好市场进出关。要严格市场进入审查,防止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企业进入市场。同时对不再符合相应标准的企业要淘汰。其次,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要建立和完善质量责任制度、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质量赔偿制度,并严格实施。继续加强消费者权益的维护工作。

6.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积极抓住历史机遇

目前,全球正经历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实体经济。很多国家经济衰退,企业经营困难或濒于破产,员工失业,资产大幅度缩水。国际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会波及我国。但由于我国经济涉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态势尚好,外汇储备不少,所以受影响的程度远较发达国家为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也可能转变成机遇。从国际技术进步角度,我们或许能鼓励我国有实力的企业在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择机并购或参股国外具有优质科技资源和品牌资源的知名企业。

择机并购或参股国外具有优质科技资源的小型高技术企业,或利用当地研发资源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

招聘资深海外研发人员,充实自己的研发力量。

抓住机会的前提是自己的实力和准备。我们首先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完善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韬光养晦,增强实力,逐步跻身国际经济技术竞争。

7.加强新形势下的技术进步研究

我国技术进步,正处于大转折过程中。首先,处在体制转变过程中,计划体制下的技术进步体制已基本解体,大量研究机构走向市场,企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技术进步系统还在整合完善。其次,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加深,中国企业全面面对和融入国际竞争,逐步纳入国际技术进步大环境。最后,从技术引进为主向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加强自主研发转变。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技术进步态势非常复杂,迫切需要长期、动态的跟踪监测和深入研究,及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使我国技术创新稳步推进、持续发展。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有关方面应予重视。各类技术进步研究机构应合理分工,积极合作,共同努力,逐步改变我国技术进步研究落后于技术进步实践迅速发展需要的被动局面。

(本章执笔人:刘满强)

【注释】

[1]《我国R&D经费支出特征的国际比较》 ,科技部,2008年1月14日。

[2]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08》 。

[3]《基普分析之二十三: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家统计局普查中心,2003年8月18日,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decjbdwpc/t20030814_97723.htm。

[4]《 “十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计划顺利实施》 。中科院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 《经济日报》2006年1月12日。

[5]张其仔、郭朝先等: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状况及问题》 , 《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43期。

[6]《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步》 ,2008/7/23/09:08,慧聪机械工业网。

[7]《国际标准30多项我国技术标准水平大幅度提高》 ,中广网,2006年1月23日。

[8]《与发达国家差距三十年中国标准超龄服役严重》 ,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9月7日。

[9]④李思之: 《反思苏丹红:中国标准化工作仍缺位》 ,中国新闻网,2005年3月25日。

[10]《食品安全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 《南方周末报》2008年10月30日。

[11]我国发布《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新华网,2008年10 月8日。

[12]中国消费者协会: 《二○○八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统计分析》 ,2008 年9月28日。

[13]Nathan Rosenberg,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4]童曙泉: 《北京传统手工艺失传近半》 , 《北京日报》2003年12月18日。

[15]科技部: 《2015年我国标准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2006年10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