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的概念、起源与发展详解

礼仪的概念、起源与发展详解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文明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的统称。社交礼仪是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性的交际应酬中应当遵守的礼仪。节庆礼仪是节日和庆祝日时人们应当遵守的民俗礼仪。民间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接待宴请仪式都是约定俗成的礼仪。

礼仪的概念、起源与发展详解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文明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礼仪约束着人们在不同场合的言行举止,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一、礼仪的概念与分类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们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其实质是人们在一种利己的交换行为的基础上对他人的尊重[3]

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的统称。

礼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仪容、仪态、语言等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如整洁、微笑、尊称、主动打招呼、道谢等。

礼节是指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人们相互表示尊重、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形式。如握手、介绍、馈赠等。

仪式是指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序化规则的活动,是一种隆重的礼节。如迎送仪式、签字仪式、颁奖仪式、开幕式、升旗仪式奠基仪式等。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礼节是礼貌的升华,是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仪式是礼貌的最高形式表达,是礼仪的秩序规范。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象征,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沟通和人们的社会交往。

(二)礼仪的分类

礼仪由礼仪的主体、客体、媒体以及环境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主体是指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客体是指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载者;媒体是指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媒介;环境是指礼仪活动得以形成的特定时空条件。依照礼仪构成的四要素,礼仪可以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涉外礼仪、日常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政务礼仪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职能时应当遵循的礼仪。

商务礼仪是企业从业人员以及其他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士在商务往来中应当遵守的礼仪。

服务礼仪是各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当遵守的礼仪。

社交礼仪是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性的交际应酬中应当遵守的礼仪。

公关礼仪是社会组织的公关人员或其他人员在公关活动中为树立和维护组织的良好形象、构建组织和内外公众和谐的关系应当遵守的礼仪。

涉外礼仪是人们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应当遵守的礼仪。

日常礼仪是日常交往中人们应当遵守的礼仪。

节庆礼仪是节日和庆祝日时人们应当遵守的民俗礼仪。

二、中国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礼仪的起源

从礼仪的起源看,礼仪一开始就体现了人的敬畏和遵从。因此,礼仪发展到如今,一直与各种禁忌和风俗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表现为人们在行为上的各种限制和约束。

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宗教信仰形成时期,即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宗教的崇拜通过祭祀活动表现了出来,“礼”字形的演变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礼”的造字解说[4]

《説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古文禮。(礼,履行敬拜活动。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字形采用“示、豊”会义,“豊”也是声旁。,是籀文写法的“礼”。)

礼的造字法:会义。“豊”是“禮”的本字。“禮”行“豊”废。

豊,甲骨文,像豆形器皿里装满玉串,表示用最美好的物品敬拜神灵。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晚期金文再加上“示”(,表示祭祀)另造“禮”,强调“礼”的“祭拜”含义。晚期金文误将早期金文的盛器和玉串写成。造字本义是通过献玉的隆重仪式向神灵表示虔敬。籀文(示,祭祀)+(祭祀时的袅袅香烟),强调祭祀行礼前的焚香仪式。篆文承续晚期金文字形。晚期隶书承续籀文字形,将早期隶书简化成“”。

“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礼是内在的内容,仪是由内而外的外在表现的行为规范。在古文献中,“礼”常常单独使用,尤其是在先秦的典籍中,“礼”几乎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社会生活的总规范。

“礼仪”的含义非常丰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仪包括典章制度、朝政法规、生活方式伦理风范、治国根本、做人本分等;狭义的礼仪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逐渐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礼仪的根本内涵如下。

1.礼仪是为了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典、仪式

礼起初是祭祀的仪式。中国的民间信仰体系包括了信仰和仪式两个不可分开的部分。当信仰和仪式结合在一起,原始的“礼仪”就产生了。《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朝廷举行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就是有一定规模、规格和程序的仪式行为规范。民间举行的婚礼、丧礼、寿礼以及接待宴请仪式都是约定俗成的礼仪。

2.礼即是理,是治国的大纲和根本,是等级制度和与之相关的礼仪

先秦时代,礼被看成是天、地、人统一的规律、秩序和道理。对于统治阶级而言,礼是治国之本;对于百姓而言,礼是对人的尊重和礼貌,守礼、合礼是做人的最大本分。先秦时期,“礼”这一范畴的外延较广,包括了国家政治制度(如官制、法律等)的内容。秦汉以后,官制和法律才逐渐从“礼”的范畴中脱离,“礼”主要用来指各种仪式和各种行为规范。

3.礼仪是对人的尊重和礼貌以及对礼尚往来的崇尚

在敬神的基础上,礼仪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有了日常人际交往的含义。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我国礼仪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雏形期、形成期、发展期、冲突期、融合期。

1.雏形期(原始社会)

通典》卷四十一《礼一》记载:“伏羲以俪皮为礼,作瑟以为乐,可为嘉礼;神农播种,始诸饮食,致敬鬼神,䄍为田祭,可为吉礼;黄帝蚩尤战于涿鹿,可为军礼;九牧倡教,可为宾礼;易称古者葬于中野,可为凶礼。又,修贽类帝,则吉礼也,釐降嫔虞,则嘉礼也,群后四朝,则宾礼也,征于有苗,则军礼也,遏密八音,则凶礼也。故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而直云,典朕三礼者,据事天事地与人为三耳。自伏羲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

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人们除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举行的仪式外,已有一种通行的丧葬仪式。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表明,这里的墓地曾经举行过某种殓葬的宗教仪式,玉器上刻有似神似兽的神人形象,神人和兽合一的形象则是具有宗教性质的礼仪法器。

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骨笛、骨哨表明,原始社会晚期已具备了礼乐的雏形[5]

原始社会时期,氏族生活主要按照传统习俗行事,礼仪逐渐萌芽于传统习俗之中。

2.形成期(夏至两汉)

这一时期,礼是最普遍的社会规范。祭祀的宗旨就是明确父子、君臣、长幼、贵贱之序。不仅对祖先的祭祀要严格按照尊卑秩序,宗庙的神也依照人间的座席摆定座次,排好顺序,然后供奉以诸神饮食之物[6]

夏礼比较简朴,但忠孝之道已经基本形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捐益,可知也。”[7]周礼是我国先秦社会中最庞大、最完整、最文明的制度和礼仪,并且对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夏、商、周三代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规范。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规范,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在倡导“克己复礼”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以仁释礼、强调礼的礼学思想。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提出“仁政”的主张,把社会的人际关系概括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后,“五伦”关系准则一直是我国传统礼仪的核心。荀子则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论出发,提出了“名分使群”的社会起源说,以论证礼乐教化的必要性。

董仲舒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即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之后,班固又在《白虎通义》中以“三纲”为基础提出了“六纪”,即“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

史称“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之文献。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周礼》和《仪礼》比较详尽地记叙了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礼记》主要阐述了礼仪的起源、变迁、作用和意义。《周礼》主要记载了天子诸侯的王朝之礼;《仪礼》主要反映春秋时代士以及大夫阶层之礼。

《礼记》中的记叙表明的这一时期的社会开始注重走向民间的“通行之礼”。例如,《礼记·曲礼上》有:“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下》有:“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客见主人则先拜主人。”

我国的传统礼仪在这一时期形成。在以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统礼仪虽然一直在衍变,但却万变不离其宗,始终遵循着这一时期确立下来的基本模式。

3.发展期(魏晋南北朝至两宋)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玄学风行,佛教道教兴起,传统礼仪虽受到冲击,但影响依然。

隋唐前,受周礼的影响,礼法不分,礼涵盖了一切。隋唐时,礼仪与法律、官制终于分离,这有利于礼仪的继续发展。唐初年,修撰了《贞观礼》、《显庆礼》。开元盛世之际,在隋礼和《贞观礼》、《显庆礼》的基础上又撰写了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大唐开元礼》,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礼制的最高典范。唐末杜佑《通典》中有《礼典》一百卷,更是礼仪制度研究的里程碑[8]

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家认为礼仪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其实质在于“理”,即传统礼仪的核心是纲常伦理。为了维护“三纲五常”和维护人伦关系礼仪的秩序,理学家又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

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民间宗族共同体的普遍加强,民间礼俗的规范化成为这一阶段礼仪的主要内容。北宋司马光在《礼仪》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礼俗的状况,撰写了《书仪》,此书被誉为“礼家之典型,经世之防范,礼法之大端。”[9]南宋朱熹在《书仪》的基础上撰写了《家礼》,主要侧重冠、婚、丧、祭“四礼”和民间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此外,两宋时期所撰写的乡规民约和家训格言成为传统礼仪的重要补充,这些都对民众的行为规范具有指导意义。

唐宋后,礼仪与朝廷的典章制度分离,逐渐在民间普及。

4.冲突期(元、明、清)

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元代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游牧文化在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同中原的传统礼仪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元朝沿袭了宋代的礼制,但这只局限于朝廷礼制。元朝贵族依然坚持蒙古族礼俗,统治者将民族分为四等,规定汉人、南人不能同蒙古人、色目人平起平坐;将职业分为十级。

为了有别于少数民族的统治,明朝推行的礼制基本上沿袭了周、汉的传统,律令严明,恪守礼仪。对普通百姓之间的见面礼也按照尊卑长幼的等级制度做出了详细规定,“凌侮者论如律”[10]。明代推行传统礼仪,注重教化手段,从幼儿教育着手。但明末,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在商业繁荣的城市,庶民越礼逾制之风蔚然,非礼、越礼现象几乎遍布整个社会。

清初,八旗兵南下,强行一律按满族礼俗。清代朝礼开始实行“三跪九叩首”,大臣上折奏,一概自称“奴才”。宗族礼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行也都要符合礼仪的规矩。

这一时期,随着明末西方天主耶稣会到中国境内传教,中西方的礼仪文化也开始出现了冲突。清康熙年间发生的与罗马教皇的“中国礼仪之争”一度引发了莱布尼兹、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黑格尔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对中国的关注。之后,清朝与西方又发生了一场礼仪之争。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来华,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马嘎尔尼拒绝行三跪九叩之礼,最后以屈膝礼代替了跪拜礼。西方文化的进入,对中国传统礼仪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

5.融合期(现代)(www.xing528.com)

在礼仪发展史上,辛亥革命具有重大意义,当代许多新礼仪的实施就始于此时。

辛亥革命后,百姓享有公民权利,剪辫子成了礼仪改革的先声。服饰也不再是等级的标志,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喜好选择服饰。孙中山创制的既继承中国传统又吸取西服优点的“中山装”问世后,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民国时期,人们相见的称呼和礼节融合进了西方的礼仪。传统礼仪中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被废除,改为新式鞠躬礼;通用“文明仪式”,即“脱帽、鞠躬、握手、鼓掌、洋式名片”等;称呼上一律改为“先生”、“君”、“同志”等。

20世纪20—40年代,战乱间的民间礼俗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局面。一方面,传统礼仪依然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生活礼仪方式影响着民众。新礼和旧礼并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风易俗被提到建设新社会秩序的议程中,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传统的良风美俗礼仪被当作“四旧”予以否定,文化专制和文化虚无主义使得社会的人际关系极端恶化。

始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使现代礼仪得以长足发展。随着国际间经济贸易合作往来的频繁,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涉外礼仪日益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政务、商务、服务、社交、旅游等诸多方面。我国现代礼仪在保留了一些优良传统礼仪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融进了许多国际上约定俗成的礼仪理念。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不断遭受着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去其糟粕地保护中国传统礼仪并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地融合,成为今后人们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三、西方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西方礼仪的起源

西方礼仪主要是指以英、法、德、美、意等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具有西方特点的礼仪。西方礼仪最早萌芽于世界中古时期的希腊,最初为宫廷规矩,经过长期发展到了近现代,礼仪在美国得以迅速传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使礼仪在人们生活中日趋合理化和规范化,并迅速形成体系,被国际社会认可,成为共同遵循的国际礼仪规范。

西方的文明史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类对礼仪的追求以及礼仪演进的历史。人类为了维持与发展血缘亲情以外的各种人际关系,避免“格斗”或“战争”,逐步形成了各种与“格斗”、“战争”有关的动态礼仪。例如,为了表示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没有恶意而创造了举手礼,后来演进为握手;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与尊重,愿在对方面前“丢盔卸甲”,于是创造了脱帽礼等。

(二)西方礼仪的发展

1.形成期(上古、中古时期)

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000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就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主要描写特洛伊战争和希腊英雄奥德赛的故事,其中也有关于礼仪的论述。如讲礼貌、守信用的人才受人尊重等。

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很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指出理想的四大道德目标是智慧、勇敢、节制、公正;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德行就是公正,人类由于志趣善良而有所成就,成为最优良的动物,如果不讲礼法,违背正义,人类就会堕落为最恶劣的动物。

公元1世纪末至公元5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西欧时期,教育理论家昆体良撰写了《雄辩术原理》一书。书中论及罗马帝国的教育情况,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礼仪教育应从幼儿期开始。诗人奥维德则通过诗作《爱的艺术》告诫青年人不要贪杯,用餐不可狼吞虎咽。

2.发展期(中世纪时期)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世纪是礼仪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繁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例如,12世纪写就的冰岛诗集《埃达》就详尽地叙述了当时用餐的规矩,嘉宾贵客居上座,举杯祝酒皆有讲究。

14—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这一时期出版的涉及礼仪的名著有:意大利作家加斯梯良编著的《朝臣》,此书论述了从政的成功之道和礼仪规范及其重要性;尼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1466—1536年)撰写的《礼貌》,书中着重论述了个人礼仪和进餐礼仪等,提醒人们讲究道德、清洁卫生和外表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则指出:“一个人若有好的仪容,那对他的名声大有裨益,并且,正如女王伊莎伯拉所说,那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书一样’。”[11]

3.普及期(世界近代)

礼仪一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首胶”;在法语中称作Etiquette,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1638—1715年)将这一概念在西方推广开来。此后,适合于上层社会的行为规范礼仪在欧洲宫廷中流行[12]。当Etiquette进入英文后,有了“人际交往的通行证”的含义。

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新的礼仪规范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虽然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在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这一时期还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但却有大量的礼仪著作问世。例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英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1693年出版的《教育漫话》,系统深入地论述了礼仪的地位、作用以及礼仪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德国学者缅南杰斯的礼仪专著《论接待权贵和女士的礼仪,兼论女士如何对男士保持雍容态度》于1716年在汉堡问世;英国政治家切斯特菲尔德勋爵在其名著《教子书》中指出:“世间最低微、最贫穷的人都期待从一个绅士身上看到良好的教养,他们有此权利,因为他们在本性上是和你相等的,并不因为教育和财富的缘故而比你低劣。同他们说话时,要非常谦虚、温和,否则,他们会以为你骄傲而憎恨你。”

德国的克尼格男爵在1788年出版了《与人交往》,书中介绍的社交场合与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行为举止两百多年来一直是人们遵循的准则。克尼格男爵在《与人交往》中谈到,个人的表现并不是私人之事,而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人性的体现;礼仪不是空泛的条条框框,而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现在的一些餐桌礼仪主要来自他的理论或是在他的思想上建立起来的规范和礼节。

4.传播期(世界现代)

礼仪的内涵在西方不断丰富。英语中具有“礼仪”之意的词有:

Courtesy:指谦恭有礼的言行、礼貌、风度。

Etiquette:指礼仪、礼节和各种规矩。

Protocol:指外交、军事等特定领域里的相处准则。

Rite:指仪式、典礼。也泛指习俗中的礼仪行为。

文艺复兴以后,欧美的礼仪有了新的发展,从上层社会对遵循礼节的繁琐要求到20世纪中期对优美举止的赞赏,一直到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礼仪规则,西方的礼仪自上而下,普及到了民众,继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西方现代学者编撰出版了不少礼仪书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法国学者让·赛尔的《西方礼节与习俗》、英国学者埃尔西·伯奇·唐纳德的《现代西方礼仪》、德国作家卡尔·斯莫卡尔的《请注意您的风度》、美国礼仪专家伊丽莎白·波斯特的《西方礼仪集萃》以及美国教育家卡耐基编撰的《成功之路丛书》等。

历史发展到今天,礼仪文化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科技现代化而被抛弃,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国家有国家的礼制,民族有民族独特的礼仪习俗,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程式,国际上也有各国共同遵守的礼仪惯例等。有的国家和民族对不遵守礼仪规范者还规定了一定的处罚规则。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礼仪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人际交往方面起着普遍的道德规范的作用。

四、中西方礼仪的比较

由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所不同,中西礼仪在共性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西方礼仪的共性

从礼仪的起源来看,中西方礼仪都是由上层社会制定的,都是用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准则以及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和规定。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中西方礼仪都是社会文明化的产物,都是一种人为建构的用来在社会交往中规定人们言谈举止的社会规范。

从礼仪的基本原则来看,中西方礼仪都要求人们自律自爱、谦和宽容、尊重与真诚、适度与从俗。

(二)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1.中国礼仪提倡尊卑位序,西方礼仪提倡自由平等

中国传统的礼仪道德有它不合理的一面。如“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三从为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一系列尊卑位序内容。这一传统的尊卑位序直到今天依然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

1789年,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认为,自由、平等、博爱是社会的核心,人生来永远平等;任何国家机构的目的都是保障人的自然的和不可侵犯的权利,这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任何统治的渊源,从本质上看都是人民;自由意味着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可以做一切事情;法律只能制裁对社会有害的行为。近代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被纳入西方礼仪的体系中,成为指导人们日常交往的准则。

2.中国礼仪注重集体主义观念,西方礼仪注重个人主义观念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律”的作用。礼仪曾经一度无所不包,包括了典章制度、朝政法规、生活方式、伦理风范、治国根本、做人本分等。就礼仪制度与风俗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和影响深远而言,中国甚至可以把传统文化称之为礼文化。经过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的大力提倡,礼仪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的尊道、律己修身、仁爱孝悌、精忠报国、天下为公等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成为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和内聚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m,意为不可分的个体。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到近现代西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成为个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这种理念深入到了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中国礼仪倾向于世俗化,西方礼仪呈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中国历史上,皇权胜于神权,因此,中国礼仪更倾向于世俗化,而宗教色彩比较淡。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其深层次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自觉。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礼仪的标准。

[1] 沃伦·巴菲特(1930— ),全球著名的投资商。

[2] [美]杰奎琳·惠特摩尔著,姜岩译:《商务礼仪》,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9—14页。稍有改动。

[3] 安徽、徐晓沄:《商务礼仪探源》,《探讨与争鸣》,2006年第9期,第38页。

[4] 象形字典:http://www.vividict.com/Word Info.aspx?id=3871。

[5] 林华东:《河姆渡文化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48页。

[6] 鞠桂芝:《从先秦风俗看先民的精神世界》,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13—14页。

[7] 《论语·为政》,中华书局,2006年。

[8] 杨志刚:《中国礼学史发凡》,《复旦学报》,1995年第6期,第52—58页。

[9] 宫云维:《司马光〈书仪〉版本考略》,《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639—643页。

[10] 柳诒徴:《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642—643页。

[11] 水天同译:《培根论说文集》,商务印书馆,2008年。

[12] 王京华、韩红梅、葛永庆:《中西方礼文化比较研究》,《河北学刊》,2006年第7期,第14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