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书学史:明初书家及其作品概述

中国书学史:明初书家及其作品概述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此之故,精榜书者殊鲜;篆籀八分,几于绝迹。明初书家,素推三宋。书学之废,未有甚于此时者也。丰坊《书诀》称其书学智永。何良俊《四友斋书论》称其书宗康里子山,亦可称入室者。《书史会要》称其正书师钟元常,行草师二王。《书史会要》称其楷书清逸可爱。丰坊《书诀》云其书学钟繇,遒劲清雅。丰坊《书诀》称其师吾子行,当代第一。《明史·文苑传》称其善草书,与克称二宋。

中国书学史:明初书家及其作品概述

(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六四三年计二七六年)

明代自太祖成祖至于仁、宣、孝、世皆喜书法,神宗尤称笃好。黄佐《翰林记》云:“国初令能书之士,专隶中书科,授中书舍人。永乐二年,始诏吏部简士之能书者,储翰林,给廪禄,使进其能,用诸内阁,辨文书。”其留意于书学可知。然承宋代之末流,崇尚帖学,天下靡然从风,自唐至此,碑学废弛久矣!故书学虽盛,亦不过专工行草书而已。明人既多能行草,其绝不知名者,亦有可观,盖以帖学大行也。明代帖学既大行,故法帖之传刻亦盛,其著者,有常性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曰《泉州帖》,周宪王刻之《东书堂帖》,文徵明刻之《停云馆帖》,董其昌刻之《戏鸿堂帖》,华东沙刻之《真赏斋帖》,莫是龙刻之《崇兰馆帖》,王肯堂刻之《郁冈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刻米海岳书为《来仪堂帖》等,亦云盛矣。其次则小楷书,亦有可观;然皆馆阁之体,仅足为干禄之资,尚未梦见六朝胜境也。以此之故,精榜书者殊鲜;篆籀八分,几于绝迹。是代书学,真所谓江河日下,不足观者矣。且行草虽妙,实亦不能出赵吴兴肘下。妍者易稚,媚者易俗,能免斯病者,盖亦不可多得也。明初书家,素推三宋。三宋者,长洲宋克、南阳宋广、浦江宋璲也。克书最佳,尝见其跋《定武兰亭》肥本,真行章草真迹,虚和茂密,优入晋人之室,足与唐人颉颃,宋之苏米,恐未足与并驾也。广仅能草,声名稍减;璲则于行草之外,以能篆称,故有谓三宋以璲为优者。永乐之世,解缙颇负盛名,尚能远俗。弘治以后,祝允明、文徵明、王宠出,虽云上窥晋唐,号称中兴,然祝之草书以聩放见讥;文之隶法,去古已远;王之行书,未免寒俭。举其所长,不过如此,尚未足与松雪比肩,况唐宋诸贤乎?晚明书家,则有刑侗、张瑞图、董其昌、米万钟,董名最著,叶氏《语石》云:“董香光书碑遍南北,若汇而录之,可与赵文敏相埒”,可以见矣。康氏《广艺舟双楫》云:“香光代兴,几夺子昂之席,然在明季刑张董米四家并名,香光仅在四家之中,未能缵一统绪;又王觉斯飞腾跳踯其间,董实未之能胜也。”又云:“香光俊骨逸韵,有是多者,然局束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以之代统,仅能如晋元宋高之偏安江左,不失故物而已;然董所资极博,晚年臻于古淡,自谓书胜吴兴,当为四家之首。”然马氏《书林藻鉴》谓其书秀色可挹,媚骨难除,有顾眄自喜之乐,无奋发为雄之概。此其所以未能领袖群英之故欤?综观二百七十年间,篆籀八分,既无人讲求,擘窠题署,又卑卑不足道,小字则流于干禄,虽工,亦非不朽之业;所恃者行草精熟,简牍妍媚,止此一技,安足以与宋元争胜乎?书学之废,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是代书法,虽未能追踪唐宋,然以书名者,仍不乏人;且年代未远,真迹尚有可寻,故欲研究是代之书学,反较前代为易也。

太祖,姓朱名元璋,濠州人。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御书“第一山”三大字于凤阳龙兴寺,端严遒劲,妙入神品。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仁宗,名高炽,成祖之子。《书史会要》云:“仁宗万机之暇,留意翰墨,尝临《兰亭帖》赐沈度,意法神韵,唐太宗不能过也。”

宣宗,名瞻基,仁宗之子。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宣宗书出沈华亭兄弟,而能于圆熟之外,以遒劲发之。”《书史会要》称其书如行云流水,飞动笔端,真天藻也。何乔远《名山藏》云:“宣宗翰墨图画,随意所在,尽极精妙。”

孝宗,名祐樘,宪宗之子。《书史会要》称其酷爱沈度笔迹,日临百字以自娱。

世宗,名厚熜,宪宗之孙,兴献王祐杭之子。张居正《太岳杂著》称其天纵睿资,日勤圣学;至于操觚染翰,亦莫不究其精微,穷其墨妙,一点一画,动以古人为法。

神宗,名翊钧,穆宗之子。钱谦益《列朝诗集》称其天藻飞翔,留心翰墨,每携大令《鸭头丸帖》、虞世南《临乐毅论》、米芾文赋》以自随。于慎行《穀城山馆诗文集》云:“上初即位,好为大字,十余岁时,字画遒劲,鸾回凤舞。”

庄烈帝,名由检,光宗之子。刘五《五石瓠》称其草书秀润娟好。

周宪王有燉,太祖之孙,橚之子。《艺苑卮言》称其真行醇婉,无一笔失度,特少腕力,乏风格耳。《书史会要》云:“宪王集古名迹,手自摹临,勒石传世,名曰《东书堂帖》。”

宁靖王奠培,《书史会要》称其书法矫洁遒劲,必自创结构,不肯袭古,每书成,尽搜古帖,偶一字同,弃去更书。

三城王芝桅,《书史会要》云:“王所作行草,人称绝妙。”

荆端王厚烇,朱谋《藩献记》云:“王尤以篆隶著名。”

益端王祐槟,《名山藏》云:“王工楷篆。”

娄妃,《书史会要》云:“娄妃书仿詹孟举,楷书《千文》极佳,江省永和门并龙与普贤寺额,其笔也,后人以其贤,不忍更之。”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丰坊《书诀》称其书学智永。《书史会要》云:“公善行草。”

宋濂,字景濂,金华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名山藏》云:“公自少至老,未尝去书,丰体,近视,乃一黍上能作字十余。”

宋燧,字仲珩,濂之次子,官中书舍人。《名山藏》称其精篆隶真草,小篆之工,为国朝第一。《书史会要》云:“璲大小篆纯熟姿媚,行书亦有气韵。”何良俊《四友斋书论》称其书宗康里子山,亦可称入室者。

张羽,字来仪,吴人,官至陕西布政司。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云:“来仪书法纤婉有异趣,仿佛谢庄《月赋》。”

高启,字季迪,吴人,号青崖,官至户部侍郎。《书史会要》称其善楷书,飘逸之气,入人眉睫;行草入妙。

杨基,字孟载,吴人。《书史会要》称其正书师钟元常,行草师二王。

徐贲,字幼文,吴人。《书史会要》称其楷书清逸可爱。《六研斋笔记》云:“幼文楷草秀整端慎,不为沓拖自恣;其草书雄紧跌宕,出入旭素,无不淋漓快健。”

危素,字太朴,临川人,官至侍讲学士。丰坊《书诀》云其书学虞永兴。《书史会要》云:“素善楷书,有释智永虞永兴典则。”

宋克,字仲温,号南宫生,长洲人。《明史·文苑传》云:“克杜门染翰,日费千纸,遂以书名天下。”丰坊《书诀》云其书学钟繇,遒劲清雅。《四友斋书论》谓其书专工章草。

滕权,字用衡,姑苏人。丰坊《书诀》称其师吾子行,当代第一。

宋广,字昌裔,南阳人。《明史·文苑传》称其善草书,与克称二宋。《书史会要》云:“广草书宗张旭怀素;章草入神。”

杜环,字叔循,金陵人,官水部员外郎。《艺苑卮言》称其正书入能品。过庭训《分省人物考》云:“环书法端妍,至于行草,亦各臻妙。”

詹希原,字孟举,新安人,官至中书舍人。丰坊《书诀》称其大字兼颜蔡之妙,独步当代,中楷学欧者次之,小楷学虞而挑拂稍变,在杨孟载宋仲珩之下。陆深《玉堂漫笔》云:“国初书法,以詹孟举希原为第一。”

陈壁,字文东,号谷阳生,松江华亭人,官解州同知。丰坊《书诀》称其小篆圆熟有气。《书史会要》称壁与三宋齐名,用笔俱从怀素《自叙帖》中流出。《四友斋书论》称其兼善四体,正书酷似欧阳率更,行草则渐逼大令,篆书亦入格。

胡布,字子申,一字建民,盱江人。汪珂玉《珊瑚网》云其得书法于宋克,或谓与克同受业绍兴老僧。

揭枢,字平仲,丰城人。《书史会要》称其正书得其家传。

张扆,字翰宸,嘉定人。张昶《吴中人物志》云:“扆尤知名于书。”

朱芾,字孟辨,松江人,官至中书舍人。《明史·文苑传》云:“芾与无为吴志淳,并工草书篆隶。”《书史会要》称其真草篆隶,清润遒劲,风度不凡。

汪广洋,字朝宗,婺源人,官至右丞相。丰坊《书诀》称其书学晋唐。郑晓《吾学编》云:“广洋善篆隶,尤工大字。”

朱同,字大同,休宁人。詹景凤《书苑补益》云:“同入侍懿文太子,太子爱其书,殊亲重焉。”

邵谊,字思宜,休宁人。凌迪知《万姓统谱》称其善篆隶,詹希原、朱同盛推重其字学。

程曰可,休宁人。《书苑补益》云其与朱同同时,楷书结体纤长,而笔雅秀,腕力在陈文东上。

陈远,字中复,《宁波志》称远工书法,有晋人风度。

俞贞木,字有立,吴县人。《书史会要》云:“贞木善小楷,长于用笔,短于结构。”

陶宗仪,字九成,黄岩人。《明史·文苑传》称其刻意字学,习舅氏赵雍篆法,著有《书史会要》《古刻丛钞》。

俞和,字子中,钱塘人。丰坊《书诀》云:其母寡居,赵子昂私之而生和,遂冒赵氏,教之书;子昂死,赵雍等分出之,乃以俞为氏,号紫芝生。《杭州志》称其善书翰,早年得见赵文敏运笔之法,临晋唐诸帖甚夥;行草逼真文敏,好事者得其书,每用赵款识,仓促莫能辨。《弇州山人题跋》云:子中颇得赵魏公三昧,用章法书《急就章》,觉古色蔼然。按章法自皇象索靖后,惟右军父子《豹奴》《孙权》二帖,至唐荡尽,黄长睿始振之,然往往下笔不逮意,子中独能寻考遗则于断墨残楮,遂与仲温并驱。

钱逵,字伯行,吴县人。丰坊《书诀》称其正书清劲,与王叔明朱孟辩伯仲。《书史会要》云:“逵才气飘逸,真草篆隶,不失规矩。”

张宣,字藻仲,江阴人。《书史会要》称其作字得行楷之法,高启草书歌赠宣云:“昔闻汝祖东吴精,醉传草圣醒而惊。汝今能饮不满杓,逸气欲与相峥嵘。高堂把笔若把槊,长绡一拂悲风生。阴垂大泽雷雨过,响破巨峡波涛倾。扬扬游丝罥晴书,落落高斗回寒更。饮猿连臂深涧绝,饥鹘捩翅荒烟横。自言静里观万物,故能变化穷其情。”

王廉,字希阳,丽水人。《括苍志》云:“廉书宗韩择木,兼精篆隶。”

孔彦缙,曲阜人。《书史会要》云:“彦缙精篆书,笔力豪壮,入于能品。”

顾禄,字谨中,华亭人。《列朝诗集》称其善书,高士敏赠诗有“两京书博士”之语。《华亭志》云:“禄善书,行楷学苏文公,而尤工于分隶。”

乌斯道,字继善,慈溪人。《明史·文苑传》称其精书法。《宁波志》称其小楷行草,各臻其妙。

陶琛,字彦珩,《长洲志》称其工古篆书,多得籀法。

马治,字孝常,宜兴人。沈敕《荆溪外纪》云:“治善真行书。”《书苑补益》云:“自洪武而下至永乐,多法詹宋,马治小字,独法晋唐,岂其人亦迈时者耶?”

袁养福,字能伯,吴人。《列朝诗集》云:“养福精于书法。”吴宽《家藏集》云:“养福所书《郭有道碑文》,端劲清峭,深得欧阳率更笔意;以其字画之妙至此,宜有书名于时,然吴人固不知有袁养福也。”

周砥,字履道,姑苏人。《书史会要》云:“砥行草运笔分行匀稳。”《姑苏志》云:“砥效东坡书,甚工。”

王绂,字孟端,官中书舍人,自号九龙山人,无锡人。《明史·文苑传》云:“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王时,字景南,《昆山志》称其精于篆隶章草,用意深密,凡六书源委,靡不择究,深为卢熊之所称美。

唐肃,字处敬,山阴人,官至翰林应奉。丰坊《书诀》称其书学柳。

谢肃,字元功,上虞人。《绍兴志》云其书与唐肃齐名,人称会稽二肃。《书史会要》云:“肃正草皆宗晋。”丰坊《书诀》云:其书宗二王。

郑定,字孟宣,闽人。《名山藏》云:“定工古篆隶书。”《书史会要》云:“定以草书名天下,甚为解学士所推许。”

金铉,字文鼎,华亭人。《书史会要》称铉工章草。

张宗华,字颖之,沙县人。《沙县志》云:“宗华尤工书法,为时所重,评其书者,谓如秋云卷雨,苍古缠藤。”

俞友仁,钱塘人。《湖广志》云:“友仁善草隶,尤工于楷。”

张翼,字飞卿,无锡人,官至前军都督佥事,封鹤庆侯。朱国祯《开国臣传》云:“翼作行书,凤舞鸾翔,人以为不可及。”

宋季子,临川人。宋濂《浦阳人物志》云:“季子留意于隶古之书,所获汉魏诸碑刻,必夙夜潜玩,于是学大进,遂以隶书知名。”

谢林,字琼树,毗陵人。《毗陵志》云:“林尤精真行篆隶书,著《字学源委》五卷。”

龚炯,字延璋,晋江人。《八闽通志》云:“炯书翰遒劲端严,得欧阳率更笔意。”

马孜,字彦强,吴江人。《书史会要》云:“彦强从詹孟举游名山,观前人碑石,议论笔;小楷归宗晋唐,后自立门阀,精绝可爱。”

张绅,字士行,山东人。《书史会要》称其能作篆书。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云:“绅工大小篆,精于赏鉴,撰《法书通译》二卷。”

范礼,字宗嗣,常熟人。《书史会要》云:“礼真草篆隶俱能。”

颜悫,字有诚,慈溪人。《书史会要》云:“悫真草篆隶俱工。”

张翨,字翔南,太仓人。《吴中人物志》云:“翨书大字如斗,终日挥洒不倦,盖其所长也。”《书史会要》称其正书宗晋。

沈宗学,字起宗,吴县人。《吴县志》称其善书,能作径尺大字。

周昉,字元亮,钱塘人。《杭州志》云:“昉作小楷,得晋人笔意。”

许鸣鹤,字暨广,庐陵人。《书史会要》云:“鸣鹤受业詹孟举之门,行草沉著可爱。”

李善,字性初,宜山人。《庆远府志》云:“善精楷书,逼真晋人。”

程辂,字伯衡,新城人。《新城县志》云:“辂精于书札,尤长篆隶。”

陈性善,字复初,山阴人。《名山藏》云:“性善工楷书,洪武时,召书御前,称上意,赐酒,留禁中。”

方孝孺,字希真,一字希古,宁海人,官侍讲学士。《弇州山人题跋》云:“希真不以书名,而刚方不折之气,流溢笔墨间。”

姚广孝,长洲人,《书史会要》称其书法古雅,全以筋胜。

解缙,字大绅,号文水,吉水人,官至交趾参议。《名山藏》称其书得法于危素、周伯琦,其书傲让相缀,神气自倍。陈继儒《妮古录》载祝允明《评胜国人书》云:解缙如盾郎执戟,列侍光明。曾著《春雨杂述》一卷,论诗法与书法。其论《学书法》云:“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须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工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钟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赵子昂国公十年不下楼;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皇帝简板马上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大字须藏间架,古人以帚濡水学书于砌,或书于几,几石皆陷。”《草书评》云:“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制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如鲁公之沉著,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世之小子,谓鲁公不如怀素,是东坡所谓尝梦见王右军脚汗气耶?”《评书》云:“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门,故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法,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宋家三百年,惟苏米庶几;元惟赵子昂一人,皆师资,所以绝出流辈。吾中间亦稍闻笔法于詹希原,惜乎工夫未及,草草度时,诚切自愧赧耳!永乐丙戌六月十八日书。”《书学详说》云:“书肇于庖牺,笔墨纸砚皆世古用,后世异其制尔。《书》称作会纪于太常,非可以力削为;而《诗》称彤管,知非始于蒙恬也。三者仿此。今书之美自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执之法虚圆正紧,又曰浅而坚,谓拨镫令其和畅,勿使拘挛。真书去豪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掣三分而一分著纸,势则不足,此其要也。而擫、捺、钩、揭、抵、拒、导、送,指法亦备。其曰擫者,大指当微侧,以甲肉际当管傍则善,而又用力以中驻。中笔之法,中指主钩,用笔全在于是。又有扳罾法,食指柱上甚正而奇徤;撮管法,撮聚管端,草书便;提笔法,提挈其笔,四者皆宜:此执笔之功也。若夫用笔毫厘锋颖之间,顿挫之,郁屈之,周而折之,抑而扬之,藏而出之,垂而缩之,往而复之,逆而顺之,下而上之,袭而掩之,盘旋之,踊跃之;沥之使之入,衄之使之凝,染之使之穿,按之如扫;注之趯之,擢之指之,挥之掉之,提之拂之;空中坠之,架虚抢之,穷深掣之,收而纵之,蛰而伸之;淋之浸淫之使之茂,卷之蹙之,雕而琢之使之密,覆之削之使之莹,鼓之舞之使之奇。喜而舒之,如见佳丽,如远行客见故乡;发其怡怒而夺激之,如抚剑戟,操戈矛,介万骑而驰之也;发其壮,哀而思之也,低回戚促,登高吊古,慨然叹息之声;乐而融之,而梦华胥之游,听《钧天》之乐,与其箪瓢陋巷之乐之意也。是以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絜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无絜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昔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鱼鬣鸟翅,花须蝶芒,油然粲然,各止其所,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毫发之间,直无遗憾;近时惟赵文敏公深得其旨,而詹逸庵之于署书,亦然。今欲增减其一分,易置其一笔一点一画,一毫发高下之间,阔隘偶殊,妍丑迥异,学者当视其精微得之。是以统而论之,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韫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之为主,使人玩绎,不可名言:此钟王之法,所以为尽善尽美也。且其遗迹偶然之作,枯燥重湿,秾澹相同,盖不经意,肆笔为之,适符天巧,奇妙出焉,此不可以强为,亦不可以强学。惟日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工夫精熟,久乃自然,言虽近易,实为要旨。先仪骨体,复尽精神,有肤有血,有力有筋。其血其肤,侧锋内外之际;其力其筋,毫发生成之妙;丝来线去,脉络分明。描拓为先,傍摹次之;双钩映拟,功不可阙。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照形;合之符之,如端之于瑁也;比之似之,如睨伐柯;察之象之,详亲而默记之,如七十子之学孔子也。愈近而愈未近,愈至而愈未至,切磋之,琢磨之,治之已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为能学书之至尔。此余所以为书之详说也。”《书学传授》云:“书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为书家传授之祖。后传崔瑗子玉,韦诞仲将,及其女琰文姬,姬传钟繇元常、魏相国。元常初与关枇杷学书抱犊山师曹喜刘德昇,后得韦诞冢所藏书,遂过于师,无以为比。繇传庾征西翼,卫夫人李氏,及其犹子会;卫夫人传晋右将军王羲之逸少。逸少世有书学,先于其父枕中窥见秘奥,与征西相师友;晚入中州,师新众碑隶,兼崔蔡草,并杜张真,集韦钟章齐皇索,润色古今。典午之兴,登峰造极,书家之盛,若张丞相华、嵇侍中康、山吏部涛、阮步兵籍、向侍中秀辈,翰墨奇秀,皆非其匹。故庾征西始疑而终服,谢太傅得片纸而宝藏,冠绝古今,不可尚已!右军传子若孙及郗超谢朏等;而大令献之,独擅厥美。大令传甥羊欣,羊欣传王僧虔,僧虔传萧子云、阮研、孔琳之。子云传永欣师智永,智永传虞世南伯施,伯施传欧阳率更询,及褚河南遂良登善,登善传薛少保稷嗣通,是为贞观四家。而孙虔礼过庭,独以草法为世所赏。少保传李北海邕,与贺监知章。同时开元间,率更传陆长史柬之,柬之传犹子彦远,彦远传张长史旭,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真卿传柳公权京兆,零陵僧怀素、藏真、邬彤、韦玩、崔邈、张从申,以至杨凝式。凝式传于南唐韩熙载、徐铉兄弟。宋兴,李西台建中、周缮部越,皆知名家,苏舜钦、薛绍彭继之。以逮南渡,小米传其家法,盛行于世。王庭筠以南宫之甥,擅名于金,传子澹游,至张天锡,元初鲜于枢伯机得之。独吴兴赵文敏公孟頫,始事张即之,得南宫之传,而天资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前人,超入魏晋,当时翕然师之。康里平章子山,得其奇伟,浦城杨翰林仲弘,得其雅健,清江范文白公得其洒落,仲穆造其纯和;及门之徒,惟桐江俞和子中以书鸣,洪武初后进犹及见之。子山在南台时,临川范太朴饶介之得其传授,而太朴以教宋璲仲珩、杜环叔循、詹希元孟举;孟举少亲受业子山之门,介之以教宋克仲温。而在至正初,揭文安公亦以楷法得名,传其子汯、其孙枢,在洪武中,仕为中书舍人,与仲珩叔循,声名相埒云。”

解祯期,缙之从子,官至中书舍人。《名山藏》称其善书,选天下第一,仁宗召为中书舍人。

胡广,字光大,吉水人。雷礼《列卿记》云:“广尤工书法,行草之妙,独步一时。”黄佐《翰林记》云:“胡广之行草,知名当世。”杨士奇,初名寓,以字行,号东里,庐陵人,官至少师。丰坊《书诀》云其书学二王。《书史会要》称其善行草,笔法古雅,而少风韵。

夏原吉,字惟喆,湘阴人。《书史会要》称其善楷书,虽神骨少合度,笔势遒媚,亦有可观。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书史会要》称其精于草书。《书苑补益》云:“俨行书矫健而苍,楷书精熟而整。”

王偁,字孟扬,长乐人。何乔远《闽书》称其行草类苏子瞻。朱存理《铁网珊瑚》云:“偁以草隶鸣于时。”

王尹实,四明人。《书史会要》云:“永乐时,以篆书擅名海内。”

高廷礼,初名棅,字彦恢,长乐人。《名山藏》云:“廷礼工书画。”《列朝诗集》云:“廷礼书得汉隶法。”

沈度,字民则,华亭人,官至翰林学士。《明史·文苑传》称其书以婉丽胜。李绍文《皇明世说新语》云:“太宗征善书者试而官之,最喜云间二沈学士,尤重度书,每称曰:‘我朝王羲之。’”丰坊《书诀》云其书学詹孟举、陈文东,而八法尽废,肥浊痴俗,小字亦可观,然少古意。

沈粲,字民望,度之弟,官至太常少卿。丰坊《书诀》云其书学宋克而得钟体,大非其兄可及。《明史·文苑传》称其书以遒逸胜。

沈藻,字凝清,度之子。《松江志》云:“藻亦以书名。”《书史会要》称其真行草书并佳,论者曰有父风。

滕用亨,字用衡,吴人。罗凤《延休堂漫录》称其篆法之妙,高出近世。《翰林记》云:“用亨之篆八分,知名当世。”

王璲,字汝玉,吴人。《书苑补益》云:“璲小楷行书法晋人,皆雄秀。”

朱寅,字孔阳,华亭人。《松江志》云:“孔阳永乐初以能书被选。”

朱铨,字士选,华亭人。《江宁县志》云:“铨从族兄孔阳游,得钟王笔法,太宗选写金字经。”

吴勤,字孟勤,永新人。《书史会要》云:“勤书有晋人风格,不择纸笔,俱得其妙。”

陈登,字思孝,长乐人,官中书舍人。《翰林记》云:“时王尹宾者,篆隶擅名海内,至考据精博,亦让登焉。”

端木智,字孝思,溧阳人,官至翰林学士。解缙《文毅集》云:“国初宋仲珩、饶介之、宋仲温、杜叔循,皆笃志于书,智与之颉颃,三四十年间,遂空冀北,无与为比者。”丰坊《书诀》云其书宗二王。

陈辉,字伯炜,闽县人。《福州府志》称其草书学怀素,老而笔力尤劲,解缙雅推服之。

张黻,字孟著,华亭人。《松江志》云:“黻书学陈文东,劲健有法。”《书史会要》云:“黻行草隶书,咸入神妙。”

张黼,字孟昭,黻之弟。《书史会要》云:“黼篆隶得秦汉遗法。”

吴馀庆,字彦积,宜黄人。《宜黄县志》云:“馀庆尤善真草篆隶,评者谓其楷如美女簪花,草如瑞云飞空,流水赴壑。”

黄卓,江夏人。《书史会要》称其善草书,亦善章草。

周冕,字服卿,鄞人。《宁波志》称其玩心字学,凡秦汉碑刻,晋唐法书,必探其精妙。

张顺,奉新人。《书史会要》称其工草书,入妙品。

卓迪,字民逸。《文毅集》云:“迪善篆书,奇峭深蔚,自视米南宫父子以下不论也;后以能书,选入翰林。”

陈琮,字叔正,吴江人。潘柽章《松陵文献》称其书法遒美,永乐初,征书诰敕。

陈廉,字平叔,福清人。《书史会要》称其学书三十年,篆籀草隶,皆尝究意,而草隶尤为时重。

俞行之,字文辅,清江人。刘璋《皇明书画史》称其善草书及章草,俱工妙。

周浒,字时显。《常熟志》云:“浒善草书,超纵有神;正书小字,清媚可观。”

曾棨,字子启,号西墅,吉水人,官至礼部尚书。《吾学编》称其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自解胡后,独步当世。

李懋,字时敏,安福人。《名山藏》称其善书,钩画之内,聚精藏锋,一笔不苟。

黄蒙,字养正,温州人。《温州志》称蒙善楷书,永乐中,宫殿坊扁碑刻,多其所书。

何博,字宗文,金华人。《书史会要》称其书有晋人典则。

杨尹铭,鄞人。《宁波志》云:“永乐间,尹铭以楷书进,小篆师周伯琦。”

潘暄,字时旸,嘉定人。《书史会要》称其善楷书行草,亦能作大字。

胡正,字端方,庐陵人。《书史会要》称其正草书,用笔如篆。

邹颖,字会原,常熟人。《常熟志》称其书学赵孟頫,得意可乱真;兼善篆隶。

张衡,字以平,常熟人。《常熟志》称其书法遒美,被征入京师,书诰敕。

陈敬宗,字继善,号澹庵,慈溪人,官至国子祭酒。丰坊《书诀》称其书师虞赵宋克。《书史会要》云:“敬宗行草任笔成形,如苍虬老桧,铁屈银蟠。”

黄翰,字汝甲,华亭人。《书史会要》称其善隶书,尤工章草,笔力雄健而有则,与宋仲温相仿佛。

凌安然,字晏如,归安人,官至都察院掌院事。《列卿记》称其楷书学晋,小篆师秦相。

陆赞,字顺德,海盐人。胡震亨《海盐图经》称其善篆隶。

刘实,字嘉秀,安城人。《书史会要》称其草书飘逸师晋体。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书史会要》称其善行楷,结构老成,笔法精妙。

程南云,字清轩,号远斋,南城人,累官太常卿。《列卿记》称其精篆隶,为时所尚。《书史会要》云:“南云篆法得陈思孝之传,隶草俱古则,又善大字。”《翰林记》云:“正统中,程南云以篆隶显。”

金湜,字本清,鄞人。《宁波志》称其篆隶行草,绰有汉晋人风度。

温良,字允仁,晋江人。欧大任《清源文献》云:“良工于书,朝士乞书者至满屋璧,片简只字,重于黄金。”

岑俊,字子英,慈溪人。《宁波志》称其工书学,篆隶尤入妙。

庄琛,字廷玺,晋江人。何乔远《闽书》称其工四体书,笔法遒劲。

沐璘,字廷章,《云南通志》称其工篆籀草书大字。

聂大年,字寿卿,安福人,景泰中以修史征入翰林。《明史·文苑传》称其书得欧阳率更法。《书苑补益》云:“大年书法赵承旨,能自运,俊爽可爱。”

林春,字孟阳,代州人。《分省人物考》称其性酷好书,每暇辄磨墨伸纸,挥汗呵冻不辍,字体清劲遒丽,得者皆珍袭之。

徐有贞,字元玉,吴人。《书史会要》称其书法古雅雄健,名重当时。《列朝诗集》云其草书奇逸,自负入神,登山临水,酾酒悲歌,笔墨淋漓,流传纸贵。

夏昺,字孟旸,昆山人,官中书舍人。王稚登《国朝吴郡丹青志》称其善书画,学高尚书,萧萧有林壑之气,仲氏有所不逮云。

夏昺,字仲昭,昺之弟,官至太常少卿。丰坊《书诀》称其书学子昂孟举。《国朝吴郡丹青志》云其楷书画竹为当时第一,番胡海国,兼金购求,故当时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即一时宝惜可知矣。

李绍,字克述,安福人。《列卿记》称其字画出入晋唐间,参以苏长公,刚劲奇逸,自成一家。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书史会要》称其善行楷,得苏文忠笔意,著有《菉竹堂碑目》。

刘珏,字双玉,号完庵,苏州人,官至山西提学副使。丰坊《书诀》谓其草书学智永。《吴中人物志》称其书效《云麾》,行草各极其妙。

黄谏,字廷臣,兰州人。《列卿记》称其善书,工古隶篆。梁维枢《玉剑尊闻》云:“谏工书,著《从古正文》五卷,艺林宗之。”

朱贞,字惟正,江宁人。《江宁府志》称其初工楷法,脱变为行益妙。

左赞,字时翔,南城人。《书史会要》称其书法兼诸体,而尤精于隶,得二蔡笔意。

伍福,字天锡,临川人。《抚州府志》称其篆隶真行草书,流丽俊美。

姜立纲,字廷宪,永嘉人。《书史会要》称其善楷书,清劲方正,中书科写制诰悉宗之。《艺苑卮言》云:“立纲书《四子》全文,结法圆熟端劲,妙不可言;初见绝以为沈度学士书,徐觉其波磔处,小露锋锻,乃敢定为姜笔。”

苏致中,字雪瑕,蜀郡人。《书史会要》称其以墨妙流声景顺间,评者谓其出入钟王怀素,而自通天然之趣。

章瑾,字公瑾,华亭人。叶盛《菉竹堂稿》云:“瑾善书,学二王,而硬健骨立,自成一家。”

陆炉,字国馨,嘉定人。《书史会要》称其书宗钟王,小楷遒劲沉著,八法俱备,人争爱重;行草章草,亦入矩度。

钱溥,字原溥,华亭人。《书史会要》称其小楷行草俱工。

钱鉴,字缉熙,长洲人。《书史会要》称其作大字,劲健奇古,当代珍之。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人,居白沙里,门人称白沙先生。黄佐《广州人物传》云其尝束茅代笔,人争效之,谓之茅笔字。张诩《东所文集》云:“公甫能作古人数家书,束茅代笔,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

罗伦,字彝正,永丰人。《书史会要》称其善行楷,法文信国,笔力清健,结构端严,评者谓为翰墨中珊瑚玉树。

庄昺,号定山,江浦人。《书史会要》称其深解书法。

张弼,字汝弼,号东海,华亭人,官南安知府。《明史·文苑传》称其工草书,怪伟跌宕,震撼一世。

张弘宜,字时措,弼仲子。何三畏《云间志略》称其尤长于署书,居然朱晦翁体。

张弘至,字时行,弼季子。《云间志略》称其草书得三昧法,有父风,时比之芝旭羲献。

张骏,字天骏,华亭人。《书史会要》云:“骏草书宗怀素,得龙蛇战斗之势,论者病其伤于雕琢,故居张东海之下。”《云间志略》称其工书法,行草隶篆,入妙入神,与东海齐名,时号二张。

萧显,字文明,山海卫人。《分省人物考》称其书沉着顿挫,自成一家,卷轴遍天下,传至外国。

桑悦,字民怿,常熟人。《常熟文献志》称其行楷宗晋人,草书流畅法怀素。

杨茂元,字志仁,鄞人。《分省人物考》称其工篆隶草书,字画遒劲,匪特临池之功,抑亦正毅之气随寓而见也。

翟瑛,字廷光,江宁人。周晖吉《金陵琐事》称其作字运笔如飞,结体流丽可爱。

朱应祥,字岐凤,松江人。《松江志》云:“应祥书兼数家,遒劲有法度,尤长于题壁。”

邵珪,字文敬,宜兴人。《常州志》称其善草书,小楷得晋唐人笔意。

吴东升,《杭州志》称其大字结构,尤佳。

曹时中,号定庵,华亭人。《云间志略》称其喜为怀素草书,竟日不倦。《书史会要》云:“时中以诗名,尤工书,晋唐名家,皆能以意会,怀素宋克则爱而摹仿者,晚年益精小楷。尝曰:‘自少至老,已觉世味浅薄;惟学书一事,可以消日。’”

陈埠,字文厚,闽人。《闽书》云:“埠善行草书,达官贵人求之不能得,至具酒脯属田父野叟反得之。”

黄谦,字沩之,江宁人。《金陵琐事》称其行草遒劲古雅,榜书更妙。刘思敬《存徵录》云:“谦善书法,碧峰寺额,其书也。”

支鉴,字汝同,昆山人。张大获《昆山人物传》称其书宫庙墟墓碑版,庄体匀画,无异小楷,人以为得书中三昧。《书史会要》云:“鉴小楷学夏仲昭。”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长沙人,官至少师。丰坊《书诀》云其早年书学子昂,中年以后学鲁公。安世凤《墨林快事》云:“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豪无怒张蹈厉之态,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滓渣以出。”周密《须静斋云烟过眼录》云:“西涯篆书‘亲交赠别’四字,魄力雄厚,直逼松雪翁。”

吴宽,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人,官至礼部尚书。《明史》本传称其工书,著有《家藏集》。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书史会要》称其善行草,深得鲁公笔意。

李应桢,字贞伯,号范庵,长洲人,官至太仆少卿。丰坊《书诀》称其书学欧颜,得君谟用笔之法。雷礼《列卿记》称其篆楷皆入格。《书史会要》云:“少卿书,真行草隶,皆清润端方,如其为人。”

吕献,字丕文,新昌人,官至南京兵部侍郎。《列卿记》云:“献善草书,跌宕奇伟。”

张元澄,字静夫,号东山。《青浦志》云:“元澄楷书逼二沈,草法怀素,与东海并驱,时有‘南安太守南昌倅,东海东山配两翁’之句。”

蔡潮,号霞山,临海人。《书史会要》称其善作大书,巨坊名扁,取称遐迩。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长洲人。《明史》本传云其书仿黄庭坚。王鏊云其书法涪翁,遒劲奇倔。

张渊,字子静,吴兴人。《书史会要》称其行楷规模玉局,翩翩有致。

王纶,字理之,昆山人。《昆山人物传》云:“纶工篆隶,楷书不减率更令。”

朱存理,字性甫,长洲人。祝肇《金石契》云:“性甫书窥晋唐。”刘凤《续吴先贤传》云:“存理工篆籀,著有《铁网珊瑚》。”

王一鹏,字九万,号西园,华亭人。《云间志略》云:“一鹏善书,尤长于署书,郡中扁额,多出其手。”

詹僖,字仲和,鄞人。《书史会要》云:“仲和生弘治时,行草法赵文敏,一点一画,必有祖述。”《宁波志》称其书师王右军《乐毅论》《东方朔赞》及赵子昂《度人经》《金丹四百字》《七观》《焦君碣》诸帖,皆逼真。年七十余,灯下作小楷如蝇头,遒劲可法。

李璧,号介石,晋江人。《闽书》称其尤善草行,笔画遒劲,若老干枯藤,深得宋翼书法。

王鏊,字济之,吴人,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列卿记》称其书法清劲,得晋唐笔意。

乔宇,字希大,号白岩,太原人,官至少保吏部尚书。《明史》本传称其兼通篆籀。《列卿记》云:“宇通篆隶,有二李风。”丰坊《书诀》云:“白岩题署,初学西涯,而青过于蓝。”

王鸿儒,字懋学,南阳人,官至南京户部尚书。《明史》本传称其少工书,为府书佐,知府段坚爱其书,亲教之。《吾学编》云:“鸿儒作字,端劲有古法。”(www.xing528.com)

刘春,字仁仲,巴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列卿记》称其字画规模于欧,而自成一家,宛如冠冕佩玉,有心画焉。

张嘉谟,字舜卿,宁夏人。《分省人物考》称其好学书,隶篆行草,各得其妙。

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余姚人,弘治进士。正德时,巡抚南赣,平大帽山诸贼,定宸濠之乱,卒赠封新建侯。《绍兴志》云:“新建善行书,出自《圣教序》,得右军骨;第波竖微不脱张南安、李文正法耳。然清劲绝伦。”

祝允明,字希哲,号枝山,长洲人,官至应天府通判。《明史·文苑传》云其五岁作径尺大字,长工书法,名动海内。丰坊《书诀》云其书宗二王。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京兆自元常、二王、永师、秘监、率更、河南、吴兴,行草则大令、永师、河南、狂素、颠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阳,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熳,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云:“祝京兆一札,仆所至爱,用笔圆遒苍秀,可以见其行书大概。有明一代独京兆力追晋人,不肯落唐以后。”

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人,南京解元。王世贞《三吴楷法跋》云:“伯虎书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文徵明,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别号衡山先生,长洲人,官至翰林学士。丰坊《书诀》云其书学二王欧虞褚赵,清丽古雅,集名家之长,开元以来无此笔也。《书史会要》称其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涪翁尤佳,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艺苑卮言》云:“徵仲常自负隶法则不尚古人,而歉于篆,然余得其《千文》一本,亦在吴兴堂庑也。刻有《停云馆帖》。”

文彭,字寿承,徵明子,号三桥,官至国子监博士。《三吴楷法跋》云其少承家学,善真行草书,尤工草隶,咄咄逼其父。王文治《快雨堂题跋》云:“精熟不如父,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

文嘉,字休承,号文水,彭之弟,官和州学士。《明史·文苑传》云:“彭嘉并工书画篆刻。”《三吴楷法跋》云:“嘉书不能如兄,工小楷,俊而佻。著有《钤山堂书画记》。”

王守,字履约,号涵峰,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丰坊《书诀》称其书学右军。

王宠,字履仁,后字履吉,号宜雅山人,涵峰之弟,以诸生贡太学,吴人。《三吴楷法跋》称其正书始摹虞永兴智永,行书法大令,晚节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丽遒逸,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价。《珊瑚网》载樵史《品三吴书》云:“王太学行书,自有一种风度,而白雀寺临殁之笔尤奇。”《四友斋书论》云:“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宜雅为第一;盖其书本于大令,兼之人品高旷,故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之上。”

张宾,鄞人,樗寮之后,官至德府工正。丰坊《书诀》云:“书学其祖,而参以颜蔡正锋,能时出之雄伟,萧洒而不俗。”

王逢元,字子新,金陵人。《金陵琐事》云:“逢元书,初学王右军、永禅师,晚出入山谷老人。”

徐霖,字子仁,号髯仙,又号九峰道人,金陵人。《名山藏》云:“霖篆登神品,余若真行,皆入精妙,碑版书师颜柳,题榜大书师詹孟举,并绝海内。”盛时泰《苍润轩碑跋》云:“九峰先生篆书直继周玉雪之后,李西涯乔白岩推为当代一人,真书有欧阳率更遗意,行押出入李北海、赵松雪二公之中,岂徒二百年来江南杰出之士?盖亦海内翩翩善书者也!”宋荦《漫堂书画跋》称其篆法与李长沙相伯仲,真行皆入妙品。著有《续书史会要》。

顾璘,字华玉,号东桥,上元人。《书史会要》称其善行草,笔力高古。《金陵琐事》云:“东桥真草,皆清彻可爱。”

郑善夫,字继之,号少谷,闽县人,官南京吏部郎中。《书史会要》云:“善夫书法入神,真行斟酌《圣教》,狂草奔放,纵横烂熳,颠素而下弗论也。”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弇州山人题跋》云:“慎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堂庑。”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云:“用修正德六年状元,明代读书之博,著述之富,三百年内无双!著有《金石古文》《石鼓音释》《丹铅总录》《墨池璅录》等书。”

常伦,字明卿,沁水人。《书史会要》云:“伦书潇洒遒劲,直与晋争上下。”

孙存,字性甫,滁人。《书史会要》云其书法以清媚见称。

华爱,字仁卿,栎阳人。《书史会要》云:“爱精于书法,尤工羲献行草,评者谓其遒劲美泽,变化若风云,翱翔若龙凤。”

金琮,字元玉,号赤松山农,金陵人。《列朝诗集》云:“琮善书,初法赵子昂,晚年学张伯雨,精工可爱。”

杨节,字居俭,余姚人。陶元藻《越画见闻》云其弘治末以怀才抱德举,已乃以善书直内殿为序班,后为高邮判官。书效颜鲁公,更加瘦劲;画菊,有草书法。

郑天鹏,诸暨人。《书史会要》称其书法为世所珍,令弋阳,手书文告,每为好事者窃去。

江巨石,《书史会要》称其好为钟鼎大篆,斯邕以下,耻而不为。

谢承举,字子象。《金陵琐事》云:“子象书出于苏黄两家,笔力清硬。”

张诗,字子言,北平人。《名山藏》称其字书放劲,得其一幅,揭之壁间,可以惊人,亦足驱鬼。《列朝诗集》云其草书狂放,有笔力。

董宜阳,字子元,上海人。《松江志》称其楷书,法虞永兴,行笔法僧智永,顾司寇璘、文待诏徵明、许奉常縠,皆推奖之。

宋显章,字文光,濮人。《书史会要》云:“显章作字,用草竹笔,体画遒劲,自成一家。”

林埠,字惟大,闽县人。《福州志》云:“埠工署书,径丈愈佳。”谢肇淛《五杂组》云:“埠署书学松雪而少劲。”

张炜,字德南,闽县人。《五杂俎》称其工署书,得法于朱晦翁,而参以己意,其所题识,至逾寻丈,莫不极天然之趣。

夏言,字公谨,贵溪人,官至参机务居首辅,谥文愍。《艺苑卮言》云:“文愍以才隽居首揆,天下重其书,贞珉法锦,视若拱璧;正行亦遒美,但肥过而滞,老过而稚耳。榜书尤可观。”

林一阳,字复夫,漳浦人,判济南。朱衡《道南源委》称其善临池,有晦庵白沙笔意。

刘麟,字元瑞,饶州人。《墨林快事》云:“刘司空书醇古简足,可砭今人好奇异之病。”

周伦,字伯明,号贞翁,昆山人,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谥康僖。《昆山人物传》云:“康僖公性嗜书,善行草,识者谓似山谷。”

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艺苑卮言》云:“若水仿陈白沙,天然不及也;唯署书差有骨。”

陆深,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嘉靖中为太常卿兼侍读。《明史·文苑传》称其工书,仿李邕赵孟頫。《云间志略》云:“深真行草书,如铁画银钩,遒劲有法,颉顽北海,而伯仲子昂,为一代之名笔。”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琼山人,官至南京右都御史,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广艺舟双楫》云:“明人无不能行书,刚峰之强项,其笔法奇矫亦可观。”

许成名,字思仁,聊城人,累官国子监祭酒,礼部左侍郎。《分省人物考》称其书初学逸少,已沉酣吴兴小变之,遒逸飞动,甚为海内鉴赏。

许宗鲁,字伯诚,咸宁人。《咸宁县志》云其以善书名海内。《艺苑卮言》云:“宗鲁书有《圣教》遗意。”

丰坊,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字人翁,号南禺外史,官吏部主事。詹景凤《书苑补益》云:“道生书学极博,五体并能,诸家自魏晋以及国朝,靡不兼通,规矩尽从手出,盖工于执笔者也;以故其书大有腕力,特神韵稍不足。”《书史会要》云:“坊草书自晋唐而来,无今人一笔态度,唯喜用枯笔乏风韵耳。”冯武《书法正传》载其《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此古人所传用笔之诀也。如屋漏雨,如壁拆,如印印泥,如锥画沙,如折钗股,此古人所论作书之势也。然妙在第四指得力,俯仰进退,收往垂缩,刚柔曲直,纵横转运,无不如意,则笔在画中,而左右皆无病矣。此法钟王之后,惟藏真得之为多。庶几于是者,唐则伯施、信本、登善、虔礼、绍京、泰和、伯高、清臣、诚悬;五季则景度、重光;宋则君谟、元章;元则子山、子昂;本朝则中珩、贞伯、希哲数人而已。书虽小道,然非师法古而用功深,岂能成字?古今论者众矣,或泛而寡要,兹发其秘云: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今人不闻古法,不见古帖,妄以杜撰为书,或体势俗恶,或锋毫侧戾,邪气洋溢,流俗慕其时名,更相效习,转成画虎,此古法之所以益泯也。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利,如蔡邕、张芝、钟繇、梁鹄、韦诞等,皆若日月宣光,山川布理,巨细隐显,纵横高下,不容一毫私智为之;而方圆钩杀,温润雄俊,错综开合,粲然成章,非天地自然之文,其孰能与于此?篆籀所以为诸体之本也。八分,蔡琰曰:‘存篆八分,入隶二分,故谓八分。’隶者,今之真书也,自欧阳修妄以八分为隶,而洪适因之,于是分隶之名始混。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骨生于指,指能实,则骨体坚定而不弱;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温调匀,而肥瘦适可。然大要先知笔诀,斯众美从之矣。双钩悬腕者,食指中指,圆曲如钩,与拇指相齐,而撮管于指尖,则执笔挺直。大字运上腕,小字运小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让左侧右者,左则让而右居外,右手侧而过中,当使笔管与鼻准相对,则行间直下而无倾侧欹斜之患。虚掌实指者,指不实,则颤掣无准;掌不虚,则窒碍无势;三指齐撮于上,而第四指拉管于下。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齐衄挫于毫芒。意在笔后者,熟记古帖,于字形大小、偃仰、平直、疏密、纤浓、蕴藉,随物赋形,各得其理;昔钟元常见宋翼而厉声,卫夫人掣逸少肘而悲泣,知此,则知用笔之妙,无出四言者矣。无垂不缩,无往不留,则如屋漏雨,言不露圭角,连而不犯,和而不同。带燥方润,将浓遂枯,则如壁拆,言布置之巧出于自然也。指实臂悬,笔有全力,擫衄顿挫,书必入木,则如印印泥,言方圆深厚而不轻浮也。点不隐锋,波必三折,肘下风生,起止无迹,则如锥画沙,言劲利峻拔,而不凝滞也。水墨得所,肉匀骨劲,泥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则如折钗股云,严重混厚,而不为蛇蚓之态也。明乎此,则书之风神气势,信手万变,逸态横生,所谓取之左右而逢其源矣。今人所喜效而习之者,或云笔画老硬,或云行闲整媚,或云用墨鲜浓,殊不知老硬者,古所谓怒张倾仄,非盛德君子之容也;整媚者,古所谓状如算子,便不是书也;鲜浓者,古所谓无筋无力者,谓之墨猪也。然则今之所喜,皆古之所恶;古之所忌,乃今之所趋,古今不同,如昼夜寒暑之相反,岂不信焉?”著有《书诀》传世。

徐兰,字芳远,鄞人。都穆《金薤琳琅》云:“徐兰与丰坊同时,好作隶书,不师汉人而师宋庐陵、朱协极。”《宁波志》云:“兰正书师钟繇《宣示表》,行草师王献之《授衣》《天宝节》《过鹅》《还其帖》,皆淳古遒劲,度越流俗。尤精六书,考究点画,正其讹谬,作《古文奇字》,得边鲁生笔法。八分,初法蔡邕《淳于长碑》,不失矩度,而晚年参以己意。时人谓其书与程南云并驰。”

苏若川,字君楫,休宁人。《书苑补益》云:“若川受笔法于文待诏及丰考功,其书得丰为多;径寸草书临二王,清灑可爱。”

王问,字子裕,无锡人。《艺苑卮言》云:“问有高名,作行草及署书无所师承,而风骨遒劲,渴笔纵体,往往与《醉翁亭记》法同。”

方元焕,字晦叔,山东人。《艺苑卮言》云:“元焕作行草,自矜以为雄伟有力,而疏野粗放;署书稍胜。”

莫如忠,字子良,松江华亭人,累官浙江布政使。《艺苑卮言》称其行草风骨朗朗,亦善署书。《松江志》云:“如忠书法以二王为宗,书势若龙蟠虎卧。”

莫是龙,字云卿,后以字行,更字廷韩,号秋水,又号后明。《明史·文苑传》称其善书。《艺苑卮言》云:“是龙小楷精工,过于婉媚,行草豪逸有态。”刻有《崇兰馆帖》。

陈鎏,字子兼,号雨泉,吴县人,官四川右布政使。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云:“雨泉善行草,尤工榜署书。”《艺苑卮言》云:“陈方伯鎏,正书出入钟颜,而骨不胜肉,行草至径尺始遒,署书愈大愈胜。”

陆师道,字子传,号玄洲,更号五湖,长洲人,累官尚宝少卿。《明史·文苑传》称其工小篆古篆。《三吴楷法跋》云:“子传全得《麻姑坛》法,而以色泽傅之,遂为一时书家冠。”谢堃《书画所见录》称其文追董贾,书继钟王。

王穀祥,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人,官吏部员外郎。《艺苑卮言》云:“王吏部正行法赵吴兴,虽老健而乏雅致。”《书画所见录》称其书法遒逸。

许初,字元复,号高阳,长洲人,官太仆寺主簿。《吴县志》称其书法二王,尤工篆籀,誉重公卿间。《书苑补益》云:“许初工小篆,庄整而秀,兼善楷草。”丰坊《书诀》云其书学二王率更,清润劲逸。

朱日藩,字子价,宝应人。《艺苑卮言》云:“子价颇临晋法帖,绝喜祝希哲,而以己意出之,婉秀潇洒,绝有姿态,而结法失之疏。”

马一龙,字负图,号孟河,溧阳人。《书史会要》云:“一龙作字,悬腕运肘,落管如飞,顷刻满幅,自谓怀素以后一人;然评者谓其奇怪,为书法一大变。”《艺苑卮言》云:“一龙用笔本流迅,而乏字源,浓淡大小,错综不可识,拆看亦不成章。”

胡汝嘉,字懋礼,号秋宇,江宁人。《江宁府志》称其隶书师钟元常,草书师张伯英、崔子玉,尝取三人书之阁帖者,从宋拓本手摹刻之。《金陵琐事》云:“秋宇得意之笔,酷似枝指生。”

彭年,字孔嘉,号龙池,长洲人。《艺苑卮言》云:“年小楷师率更,精工之甚,大则鲁公诚悬,方整遒劲,行草眉山若远耳。”

顾德育,字少潜,吴人。《三吴楷法跋》云:“德育书法酷似徵仲,唯老密处有别耳。”

戚元佐,号中岳,秀水人。《六研斋笔记》云:“中岳精楷法,与文徵仲颉顽。”

张桥,字衡如,云南人。《云南通志》称其精书法,至今得其只字,人争宝之。

周天球,字公瑕,号幼海,太仓人。《明史·文苑传》称其书继徵明。《艺苑卮言》云:“公瑕楷法二种:一种小变《宣示》,而肉微胜,一种出入吴兴,而加妩媚。”

黄姬水,字淳父,长洲人。《列朝诗集》云:“淳父学书于祝京兆,遂传其笔法。”《艺苑卮言》云:“淳父正书初宗虞永兴,行笔本王履吉,而晚节加率。”

王穉登,字伯穀,武进布衣。《明史·文苑传》云其六岁善擘窠大字。袁中道《游居录》云:“伯穀隶书遒古,大胜真草。”《列朝诗集》云:“穉登妙于书及篆隶,闽粤之人过吴门者,虽贾胡穷子,必踵门求一见,乞其片缣尺素然后去。”著有《吴郡丹青志》。

张凤翼,字伯起,长洲人。《艺苑卮言》云:“伯起平生临二王最多,退笔成冢,虽天趣小竭,而规度森然。”《列朝诗集》云:“凤翼善书,晚年不事干请,鬻书以自给。”

张献翼,字幼于,凤翼之弟。《书史会要》云:“献翼楷书不入法,而澹远之气,令人意消。”

项元汴,字子京,号墨林,槜李人。《书画所见录》云:“墨林收藏极富,眼界极佳,书法亦工,直欲使余作天外真人之想。”

俞允文,字仲蔚,昆山人。《艺苑卮言》称其少工临池,久而益擅,小隶骎骎欧柳而上登吴兴堂,行书出入褚河南,稍纵则米襄阳,八分自谓得西岳碑体,以方韩蔡蔑如矣。《列朝诗集》云其正书规范欧阳,行书出入襄阳,应酬挥洒,顷刻数十函,无凡笔。

盛时泰,字仲交,金陵人。《金陵琐事》云:“仲交隶书更优。著有《苍润轩碑跋》。”

陈芹,字子野,金陵人。《金陵琐事》云:“子野法钟王,俊逸可爱。”

顾源,字清父,金陵人。《金陵琐事》云:“清父法孙过庭,笔力遒劲古雅。”《上元志》云:“源书画皆不泥古法,其论书曰:‘书须古法四分,己意六分乃妙;不然,纵笔笔似古,终成奴书,不足贵也。’”

姚淛,字元白,金陵人。《金陵琐事》云:“元白行书,出入于黄山谷、赵松雪两派,而得于松雪者为多。”

徐渭,字文清,更字文长,号天池,山阴诸生。《越画见闻》云:“文长笔墨,当以画为第一,书次之,诗又次之,文居下。其书有纵笔太长处,未免野狐禅。”又云:“凡求书画者,须值其匮乏时投以金帛,顷刻立就,若囊钱未空,虽以贿交,终不可得。晚年贫窘,尝画葡萄,有题句云:‘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间。’其沦落无聊之感,已情见乎辞矣。”

黎民表,字惟敬,从化人。《书史会要》称其篆隶行草俱入妙品。《列朝诗集》云:“民表隶书师文待诏,得其家法。”

张电,字文光,上海人。《书史会要》云:“电学书于陆文裕,能通其秘,笔法宗李北海而规模沈氏。”《艺苑卮言》云其书极圆熟妍美,所取显重者,特姜氏体耳。

顾亨,字汝嘉,长洲人。《长洲志》云:“亨行草篆隶并入能品,真楷为一时之冠。”

吴锦,字有中,休宁人。《书苑补益》云:“锦受笔法于许元复,书各体俱能,分书入妙,几逼文待诏。”

吴君懋,字德懋,宁阳人。《书史会要》云:“君懋工篆籀行草。”

顾从义,字汝和,上海人。《松江志》云:“从义楷书逼钟尚书,行草宗右军父子,径尺大字,则仿颜平原赵承旨。”

苏洲,号雪蓑道人,杞县人。《艺苑卮言》云其作方丈以外大书,浓渖数斛,信手飞步,倏忽而成,矫健有势。

浦泽,字时济,上海人。《松江志》云:“泽耆晋唐古帖,无不临摹,穷其波磔之妙,以能书著名一时。”

张德让,字士美,华亭人。《松江志》云:“德让工真草,宗李北海,师陆文裕公,悉授以秘诀,遂成名笔。”

余重谟,将乐人。《延平志》称其善飞白,大者如盖,宗考亭东坡法,楷草似祝枝山陈白沙,海内传宝之。

汤焕,字尧文,仁和人。《江阴志》云:“焕工翰墨,持缣素索者,应之无倦色,吴越间比之文待诏。”

李登,字士龙,上元人。《金陵琐事》云:“行书学《圣教序》,结构不失,小篆学《绎山碑》,于钟鼎文尤妙,说者以为丰南禺之后一人。”

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累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艺苑卮言》云:“元驭学士书法在虞褚间,书《黄庭经》,神采风调,翩翩出蹊径外。”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文肃深于书,尤深于唐碑,晚年尤悬碑刻满四壁,特不欲以书名耳。”

王衡,字辰玉,锡爵之子,官编修。《画禅室随笔》云:“辰玉虽不沾沾论书,乃眼白一世,鲜所许可,其天骨既尔秀绝,而盘袍唐晋间,工力兼至,或以为学苏子瞻,子瞻实不能尽辰玉也。”

申时行,字汝默,吴人。《分省人物考》云:“时行廷试时,上见其词翰兼美,亲擢第一,有《赐闲堂帖》行世。”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人,累官刑部尚书。《书史会要》云:“世贞书学虽非当家,而议论翩翩,笔法古雅。”《书苑补益》云:“元美虽不以书名,顾吴中诸家,唯元美一人知法古人。”著有《王氏书苑》《弇州墨刻跋》《三吴楷法跋》《艺苑卮言》等书。

王世懋,字叔美,世贞之弟,累太常少卿。《书史会要》云:“世懋书无俗笔,多从晋帖中流出。”

王泮,字宗鲁,山阴人。《分省人物考》云:“泮书法遒丽,有其家右丞右军之致。”《山阴志》云:“泮书宗二王,善小楷,大幅草书,如龙蛇夭矫,世皆宝之。”

邢侗,字子愿,临邑人,官至陕西行太仆卿。《书史会要》称其临仿法帖,虽未能尽合古人,但笔力矫健,圆而能转,时亦有得。《六研斋笔记》云:“先生书法,以山阴为宗,唐宋名家,不以屑意,古澹圆浑,上掩钟索,昭代文祝诸公,无是调度也。”

董原正,字伯长,其昌从兄。汪珂玉《珊瑚网书录》云其工翰墨而蚤世,人皆知有玄宰,而董氏书法开山,肇自原正,罕知之者;有双钩宋《十七帖》,在吾禾高公玄家。《画禅室随笔》云:“原正少有逸才,临池特妙,风骨高华,已度骅骝前。”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松江华亭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明史·文苑传》云:“其昌书,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包世臣《艺舟双楫》云:“华亭受箓于季海,参证以北海襄阳,晚皈平原而亲近于柳杨两少师,故其书能于姿致中出古淡,为书家中朴学;然能朴而不能茂,以中岁深襄阳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渴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又云:“香光俊骨逸韵,有足多者,然局促如辕下驹,蹇怯如三日新妇。以之代统,仅能如晋元宋高之偏安江左,不失故物而已。”刻有《戏鸿堂帖》。

吴翘,后改名易,字楚侯。姜绍书《韵石斋笔谈》云:“楚侯以能书荐,授中翰;为诸生时,思翁颇拂拭之,书称入室子弟。”

黄辉,字平倩,南充人。《明史·文苑传》云其书与董其昌齐名。《书史会要》云其楷法钟元常,亦作行书。

焦竑,字弱侯,金陵人。顾起元《客座赘语》云:“弱侯真行,结法眉山,散朗多姿,而古貌古骨,有长剑倚天,孤峰刺日之象。”

沈天启,字生予。《客座赘语》称其真书师晋诸王,而披拂点画,且有拔山之力。

杨文骢,字龙友。《书画所见录》云:“龙友书画,新逸而已,然能当文董之际,独树一帜,亦可谓之雄矣。”

朱之蕃,字元价,金陵人。《江宁府志》云:“之蕃真行师赵魏公,闲出入颜鲁公与文徵仲,日可万字,运笔若飞,小若蝇头,大则径尺,咄嗟可办。”《列朝诗集》云:“元价出使朝鲜,鲜人来乞书,以貂参为贽。”

卜履吉,字中立,《客座赘语》云:“中立行书师章,简劲无媚骨,望之萧然,类其为人。”

米万钟,字友石,关中人,官至太常少卿。《书史会要》云:“万钟行草得南宫家法,与华亭董太史齐名,时有南董北米之誉,尤善署书,擅名四十年,书迹遍天下。”

刘一焜,字元丙,南昌人。《书史会要》云:“一焜本恬淡之思,出偏侧之势,笔笔萧疏,颇饶晋韵,所谓无风之水,自然成文,元丙之翰类焉。”

张以诚,字君一,华亭人。《松江志》云:“以诚小楷规模大令,清劲有法。”

蒋如奇,字一先,宜兴人。《书史会要》云:“如奇书法,潇洒绝俗。”《快雪堂题跋》称其气韵和雅,实能追踪晋贤逸轨。

姚履旋,字允吉,江宁人。《客座赘语》云:“允吉真行法率更,稍益以己意,简峭中微带风貌,故自彬彬。”

李开方,字伯东,永春人。《书史会要》云:“开方好以篆隶八分作署书,自谓得斯邈遗意;体势虽涉奇怪,袤丈之字,略无怯涩,亦人所难。”

黄汝亨,字贞夫,武林人。《书史会要》云:“汝亨行草,合苏米之长。”

詹景凤,字东图,休宁人。《书史会要》云:“景凤深于书学,用笔不凡,如冠冕之士,端庄可敬;狂草若有神助,变化百出,不失古法,论者谓与祝京兆狎主当代。”

胡宗仁,字彭举,上元人。《五杂俎》云:“宗仁善汉隶,得中郎遗法。”《江宁府志》云:“彭举师《魏受禅碑》,简劲方正中,雅气逼人。”

刘黄裳,字玄子,光州人。《汝南志》云:“黄裳七岁能摹逸少书。”《书苑补益》云:“黄裳草法二王,兼仿张长史黄太史。”

郭天中,字圣仆,秣陵人。《列朝诗集》云:“天中专精篆隶之学,穷崖断碑,搜访模拓,寝食都废;晚年隶书益进,师法秦汉,最为逼古。”

何湛之,字公露,江宁人。《江宁府志》称其书法遒美。陶珽《续说郛》云:“湛之行草法二王,入品。”

何淳之,字仲雅,湛之弟。《江宁府志》云:“淳之书画,为流辈所推。”《续说郛》云:“淳之行书,得晋人意。”

陆彦章,字伯达,华亭人。《松江志》云:“彦书法妍雅,小楷尤工。”

王思任,字孝重,山阴人,官至礼部右侍郎。《山阴志》云:“思任书法与董思白、陈仲醇相伯仲。”

张民表,字林宗,中牟人。《列朝诗集》云:“民表喜饮及草书,饮少许,即颓然挥洒,放笔如有神助。”

尹嘉宾,字孔昭,江阴人。《列朝诗集》云:“孔昭字画瘦劲,晚更杂篆隶出之。”

朱音,金陵人。《客座赘语》云:“音行书师铁门限,圆媚流丽,翩翩动人。”

杨嘉祚,字邦隆,太和人。《书史会要》称其书法清古,与王雅宜笔法相类。

李宁俭,字惟礼,金陵人。《书苑补益》云:“宁俭径寸草法孙过庭,大草法文寿承,并有佳致。”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华亭人。《书史会要》云:“继儒书法苏长公,故于苏书虽断简残碑,必极搜采,手自摹刻之,曰《晚香堂帖》。又刻米海岳书,曰《来仪堂帖》。著有《妮古录》《书画金汤》《偃曝余谈》《书画史》《太平清话》等书。”

赵宦光,字凡夫,太仓人。《书史会要》称其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繇其人已超,书亦不蹑遗迹。著有《篆学指南》《寒山帚谈》。

周叔宗,名祖,松陵人。《六研斋笔记》云:“叔宗书法,初喜希哲,已学漫士,又进学颜,晚遂一意山阴父子,书名大噪;然不轻为人作。”

欧阳序,字惟礼,江宁人。《江宁府志》称其工篆籀。《金陵琐事》云:“惟礼真师率更,篆八分师二李与梁鹄,结构不疏,古雅有意。”

陆万里,字君羽,华亭人。《松江志》云:“万里善书,于时莫云卿早逝,董文敏其昌后起,故万里独步。其昌少贫,尝作万里书市之,人以为赝,弗售也。”

朱完,字季美,南海人。《书史会要》称其隶书严整清劲,独步一时,楷书作颜体,行草亦佳。《广艺舟双楫》云:“吾见先师朱九江先生,出其前明九世祖白岳先生讳完者,手书篆隶,结体取态,直与完白无二,始叹古今竟有暗合者;但得名不得名,自视世风所尚耳。”

黄道周,字幼平,号石斋,漳浦人。福王时官礼部尚书;南都亡,唐王以为武英殿大学士,与清兵战,败被执死。宋荦《漫堂书画跋》云:“石斋先生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快雨堂题跋》称其楷格遒媚,直逼钟王。

洪周禄,字半石,黄冈人。《湖广通志》称其行草书妙绝一时,为董思伯所赏。

娄坚,字子柔,嘉定人。《列朝诗集》称其书法妙天下,风日晴美,笔墨精良,方欣然染翰,不受促迫。

俞可进,字子渐,婺源人。《徽州志》云:“可进精钟王书法,云间董玄宰陈眉公见其所书《黄庭心经》,惊为绝品。”

江淮,字寓父,休宁人。《徽州志》云:“淮尤工书法,尝书山阳寺额,董宗伯其昌,过休宁见之,叹曰:‘此中有人。’”

宋珏,字比玉,莆田人。《列朝诗集》云:“珏善八分书,规模《夏承碑》,苍老雄健,骨法斩然。”《艺舟双楫》列其分及榜书于能品上。周亮工《赖古堂书画跋》云:“比玉人知其善分书,不知其行楷俱登峰造极;人恒索其分书,比玉亦以汉隶应之耳。”

宋献,字献孺。《书史会要》云:“献行草遒劲,尤善榜额,晚年写各体臻妙。”

文震孟,字文起,徵明曾孙。梁谳《评书帖》云:“文震孟书厚实,得北海意。”

吴应箕,字次尾,贵池人。刘五《五石瓠》云:“次尾行草书,早学山谷,中学颜公米元章,皆曲尽其工。”

林日本,字原长。《绍兴志》称其工书,酒酣挥翰,纵意所之,徐渭之流亚。

邝露,字湛若,南海人。《广东通志》称其工大小篆八分行草书。

李日华,字君实,号竹懒,嘉兴人,官至太仆少卿。秦祖永《桐阴论画》云:“君实妙于书法。”著有《竹懒书剩》《六研斋笔记》。

张瑞图,字长公,号二水,晋江人。《桐阴论画》云:“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梁谳《评书帖》云:“张瑞图书得执笔法,用力劲健;然一意横撑,少含蓄静穆之意,其品不贵。瑞图行草书初学孙过庭《书谱》,后学东坡草书《醉翁亭》。明季书学竞尚柔媚,王张二家矫积习,独标气骨,虽未入神,自是不朽。”

陈元素,字古白,长洲人。《桐阴论画》称其楷法欧阳,草摹二王。

王心一,字纯甫,吴人。《桐阴论画》云:“心一书法坡公,极精妙。”

归昌世,字文休,昆山人。《桐阴论画》云:“昌世书法晋唐,善草书。”

倪元璐,字汝玉,号鸿宝,上虞人,历官至户礼两部尚书。《越画见闻》称其书画俱工。《桐阴论画》云:“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广艺舟双楫》云:“明人无不能行书,倪鸿宝新理异态尤多。”《书画所见录》云:“书画乃其余事,尝与黄道周合璧书画,人争宝之,世称倪黄云。”

孙克宏,字元执。《桐阴论画》云:“克宏正书仿宋仲温,隶篆上追秦汉。”

周履靖,字逸之,嘉兴人。《嘉兴县志》称其工篆隶章草行楷。

马元震,字伯起,南海人。《书史会要》云:“伯起隶书与朱完争名,用笔虽古,体势多怪。”

魏之璜,字考叔,上元人。《江宁府志》云:“考叔真书师《黄庭经》,结构微密,神采流丽。”《桐阴论画》称其行书抚《圣教序》,楷仿欧阳率更。

詹希贤,休宁人。《徽州志》称其善篆隶诸体书,著《书筌》,极论书法,四方多师之。

詹万里,希贤子。《徽州志》称其以善书重一时。

朱庆斯,字仲望,《弇州山人题跋》云:“仲望工书,凡篆隶行草,心摹手追无不习。”

金汤,字维垣,浙人。《山东通志》云:“维垣尤工颜鲁公书法,青州碑碣,多出其手。”

周荣起,字研农,江阴人。《江南通志》云:“荣起工篆书。”

章冕,字尚周,嘉定人。《书史会要》称其善楷书行草,尤工大字。

李永昌,休宁人。《徽州志》云:“永昌善书,与董思白齐名,思白雅重之,所书如董笔云。”

葛应典,字贞白,吴人。《吴县志》云:“贞白性喜临池,行楷入羲献之室。”

陈元素,字古白,吴人。《苏州志》云:“古白书法欧阳率更,精妙入神。”

徐弘泽,字润卿。《六研斋笔记》云:“润卿书法,从吴兴取途,晚爱张伯雨,遂与姚丹丘颉颃。”

洪墨卿,休宁人。《徽州志》云:“墨卿善书径丈大字,以尺量壁,涂抹而成,极飞舞生动之致。”

吴高节,字希夷,休宁人。《徽州志》云:“希夷小楷行书,入赵吴兴神境,与文衡山仿赵书及停云馆摹赵帖,如出一手。”

陈师泰,字交甫,黄冈人。《湖南通志》云:“交甫书法,直逼大苏。”

王琦,字玉振,昆明人。《云南府志》云:“玉振以诗酒自放,醉甚,索笔作书,淋漓遒健,类李北海。”

卓晚春,莆田人,人呼小仙。《名山藏》云其十四能诗,十六善草书。

释德祥,号止庵,仁和人。《杭州志》称其书法擅名一时,有铁画银钩之妙。

释无辨,号雪峰,大同人。毛晋《明僧弘秀集》称其洒翰作草书,镂诸乐石,龙掀凤舞,人称之曰:“诗禅草圣。”

释宗奎,杭州人。祝允明《奎上人署书赞》云:“雄颖伟墨,突如其来。云谁之为?缁师宗奎。纵横阖辟,缔构辗转。按规俯矩,束带顶冕。千力万气,曳斫不断。平原风骨,溥光首面。耳目惊耸,谁敢亵玩?”

释智舷,号黄叶头陀。《六研斋笔记》云:“黄叶老人书力祖颜行,稍涉双井,风义成就,如霜后擘柑,香味俱绝。”

释道生,字九奇,黄梅人。闵奎《翠橘堂笺臆》云其右手胎挛,能以左手运笔如飞,纸上端楷超逸,有铁门限之风。

高柯莹,字叔琬,解缙之母。《名山藏》称其通经史传记,善小楷。

蔡氏,隐士韩奕之妻。张昶《吴中人物志》称其读书通大义,善笔札。

杨夫人,邢子愿之妻。《列朝诗集》载卢得水云:“子愿九嫂,乃杨磐女弟,书法自成一家,博学能文,过于慈静。”

邢慈静,侗之妹,马拯之妻。《武定州志》称其书宗李卫。《列朝诗集》云:“慈静善仿兄书。”

马间卿,字芷居,金陵人,陈鲁南之继室。《列朝诗集》称其书法苏长公,得其笔意,颇与鲁南相类。

陆卿子,吴人,赵宦光之妻。《列朝诗集》云:“卿子工于词章,翰墨流布,一时名声藉甚。”

黄氏,珂之女,杨用修继室。《列朝诗集》称其博通经史,工笔札。

徐元宾妻,《三吴楷法跋》云:“元宾为履吉上足,故其书法亦因之绵丽多态,而闺阁之气未除。”

徐媛,字小淑,范元临室。《珊瑚网》云:“近代名阃,以书表著者,吴中范夫人徐小淑。”

叶纨纨,字昭齐,归赵田袁氏。《列朝诗集》称其三岁能诵《长恨歌》,十三能诗,书法遒劲,有晋风。

蔡夫人,黄石斋之配。王士祯《居易录》称其能诗,书法学石斋,造次不能辨,尤精绘事。

徐范,嘉兴女子。《珊瑚网》云:“吾禾有十三龄女童,能摹诸家体,卖字自活。”

梁小玉,武林人。《列朝诗集》云其七岁依韵赋落花诗,八岁摹大令帖,长而游猎群书,作《两都赋》,半载而就,著《琅环集》三卷。

何玉仙,号白云道人,史痴翁之室。《列朝诗集》称其能篆书。

马如玉,字楚屿,本姓张,家金陵南市,徙居旧院。《列朝诗集》云其精熟《文选》,善小楷及八分书。

朱无瑕,又名馥,字泰玉,金陵女子。《列朝诗集》云其幼学歌舞,长而淹通文史,工诗善书。

杨宛,字宛叔,金陵名妓。《列朝诗集》云:“能诗有丽句,善草书。”《书史会要》载董其昌评其书云:“杨宛书非直媚秀取姿,而回腕出锋,绝无媚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