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田野调查法: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重要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法: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重要研究方法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田野调查法是文化人类学或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通过田野调查法,了解到的是现今的情况,在文物学、艺术史的研究中运用此方法或许稍显突兀。所以,田野调查或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为问题的解答提供一种可能性较大的选择。另外,可以将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结果对看,从而更好理解某些观念习俗的延续。田野调查法无疑是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皆较为缺乏的情况下,一种有益的具有辅助性质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法: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重要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法是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在针对少数民族的研究中,这种方法的运用也颇为广泛。通过田野调查法,了解到的是现今的情况,在文物学、艺术史的研究中运用此方法或许稍显突兀。但元明清瓷器中的藏式因素,相同造型的器物或纹饰,由于藏地发展缓慢,传统风俗的延续,有一些在现在的藏地也随处可见、时常运用,因此为本研究使用此方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选用此方法主要是为了辅助说明所要讨论问题,如瓷器在西藏地位、藏人对之看法、瓷器中的藏式因素在藏区相关使用状况等,这些问题的历史文字记载过多集中于某一种类型之中,或存在比较缺乏的情况。当然,不得不考虑到在时间推移中,当今的使用方式和之前的使用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即便是相同造型的器物。所以,田野调查或文化人类学(或民俗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为问题的解答提供一种可能性较大的选择。这一点同西方考古学有时需要借鉴现代民族志研究的做法,其出发点一致——为所研究问题的解答增添一种可能性。另外,可以将历史资料和田野调查结果对看,从而更好理解某些观念习俗的延续。田野调查法无疑是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皆较为缺乏的情况下,一种有益的具有辅助性质的研究方法。

在田野调查中涉及的问题有,确定所调查的主题(即解答瓷器在西藏地位、藏人对之看法、瓷器中的藏式因素在藏区相关使用状况等问题),确定调查的地点(西藏拉萨林芝、山南、日喀则、云南迪庆香格里拉藏区)和对象(藏民、瓷器中的藏式因素),调查日期。调查方法主要运用了查阅文献、实地调研、问卷、访谈等[12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造型和纹饰的考察地点,着重于历史悠久的、元明清时代或已存在的藏地寺院、贵族庭院中,考察瓷器上一些藏式因素所提炼的主题样式在该环境中的使用情况,以为藏式瓷器的使用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田野资料。

【注释】

[1]西藏拉萨古艺建筑美术研究所.西藏藏式建筑总览[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92.

[2]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104-106.

[3](明)宋镰.元史·兵志·站赤:“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多杰才旦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上册)[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85.

[4]张冰冰.元代宫廷崇佛史事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1-10.

[5]恰白·次旦平措,吴坚,诺章·平措次仁.西藏简明通史[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89.

[6](元)绛求坚赞.朗氏家族史:“当时,吐蕃地方是由在凉州的王子阔端掌管,从阔端阿噶那里取来供养的上师,止贡巴由蒙哥汗知照,蔡巴由薛禅汗知照,帕木竹巴由王子旭烈兀知照,达隆巴由阿里不哥知照”.绛曲坚赞.朗氏家族史[M].赞拉·阿旺等译.陈庆英校.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110.

[7]多杰才旦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上册)[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45-75.

[8]忽必烈赐给藏地僧人诏书中可知,其赏赐看藏地僧人佛塔、法衣僧帽、靴子、坐垫伞盖、金杵、银爵、腰刀、黄金、珍珠、布匹、骡子等法器、财物、牲畜。阿旺贡嘎索南.萨迦世系史[M].陈庆英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116.

[9]忽必烈授与八思巴吐蕃13万户及3区作为传授佛法供养中可知,其还曾将大量人口和地区赐予萨迦首领作为传授佛法的供养。阿旺贡嘎索南.萨迦世系史[M].陈庆英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108-109.

[10]元史百官志中有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政府在景德镇设置了属于将作院的“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正十五年立,掌烧造磁器”。(明)宋镰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1]冯先铭.中国陶瓷.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48.

[12]吕军,周高亮.金代红绿彩的考古发现及其历史传承[J].中原文物,2011(3):87-95.

[1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1[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99.

[14]阿旺贡嘎索南.萨迦世系史[M].陈庆英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321-239.

[15]见太宗实录卷一六三,宣宗实录卷一一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4.

[16]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4):118-131.

[17]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J].中国藏学,1988(4):74-91.15.

[18]冯先铭.中国陶瓷.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68.

[19]秦大树,钟燕娣,李慧.景德镇御窑厂遗址2014年发掘收获与相关问题研究[J].文物,2017(8):69-88.

[20]达力扎布.清太宗邀请五世达赖喇嘛史实考略[J].中国藏学,2008(3):76-85.

[21]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2[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233,312.

[22]吴云岑.金瓶掣签的设立及其意义[J].西藏研究,1996(1):34-42.

[23]王家鹏.清宫藏传佛教文化考察[A].王树卿.清代宫史丛谈[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6:135-152.

[24]萧振松.清代景德镇陶瓷兴衰谈[J].景德镇陶瓷,2000(2):22-23.

[25]丝绸上的藏文化装饰也颇多,但只能以平面装饰的形式存在,且其保存状况往往不及同时期的瓷器。玉器、漆器、铜器、建筑构件等更是无法与瓷器的优势相比。

[26]陶婧.藏传佛教对清代陶瓷文化影响的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27]杨雅筑.明代官窑瓷器与藏传佛教文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5.

[28]达㕰彭措,朱德涛.从元代瓷器看汉藏文化交流[J].中国藏学,2016(2):209-215.

[29]根据后面著作整理出的文章详情为,吴明娣.清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J].美术观察,2004(12):92-94.以及吴明娣.明代瓷器与汉藏文化艺术交流[J].中国藏学,2002(3):107-116.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30]尚刚.中土初起西南风——元代汉地工艺美术中的藏传佛教因素[J].装饰,2009(12):62-66.

[31]赵宏.藏传佛教对元代景德镇瓷器的影响探讨[J].陶瓷研究,1998(3):42-45;赵宏.故宫博物院藏明清时期藏、蒙俗瓷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4(1):43-48.

[32]刘伟.清宫藏传佛教瓷器赏论[J].收藏家,2004(9):9-15;刘伟.清宫旧藏藏传佛教风格瓷器与帝王宗教信仰[J].China Tibetology,2005(1):70-89.

[33]何鸿.从僧帽壶瓷器看汉藏文化交流[J].荣宝斋,2011(3):28-41.

[34]王慧.古代瓷质僧帽壶的发展流变[J].艺术市场,2013(34):72-76.

[35]张菁,刘嵘.从贲巴壶看清汉藏文化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J].中国陶瓷,2013(1):31-34.

[36]陈连勇.多穆壶源流略考[J].收藏家,2007(3):42-46.

[37]满泽阳.多穆壶考略[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8]张向宇,韩诚.“法幢”图案源流考[J].艺术设计研究,2008(s1):38-41.

[39]周丽丽.瓷器八吉祥纹新探[J].上海博物馆集刊,1987(4):312-333.

[40]刘艳荣.宋元时期杂宝纹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41]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西藏自治区志·文物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42]普华才让.论藏族吉祥符号及其象征意义[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43]阿旺格桑.藏族装饰图案艺术[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

[44]谢继胜,熊文彬,罗文华等.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张亚莎.西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甲央.宝藏--中国西藏历史文物(全5册)(精)[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0.

[45]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西藏唐卡(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46]诺布旺典.唐卡中的法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2.

[47]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48]王家鹏.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藏传佛教造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9]中国织绣服饰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织绣服饰全集.5,少数民族服饰卷[M].天津:天津人美出版社,2005.

[50]吕红亮.西藏浪卡子出土金器的再认识[J].西藏大学学报,2014,29(1):83-87.霍巍.西藏新出土的早期黄金制品及其相关问题初探[J].西藏研究,2001(4):55-62.

[51]白化文.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M].商务印书馆,1998.

[52]张柏.中国出土瓷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安金槐.中国陶瓷全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3]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杨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M].商务印书馆,1999.王健华.故宫博物院藏宜兴紫砂[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54]吕章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5]浙江博物馆.紫砂印象,浙江民间紫砂精品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上海博物馆.雪域藏珍,西藏文物精华[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西藏博物馆.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56]梁穗.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周銮书.中国历代景德镇瓷器[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8.

[57]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58]李霞.清代乾隆仿生瓷初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9]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中国青花瓷纹饰图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www.xing528.com)

[60]郑军.中国青花瓷器纹饰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61]蒋开磊.保山出土青花瓷花卉纹饰赏析[J].收藏界,2010(10):59-65.

[62]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陕西省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

[63](英)柯玫瑰.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院藏中国清代瓷器[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

[64](英)霍吉淑.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明代陶瓷[M].赵伟,陈谊译.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

[65]如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等。

[66]冯先铭.中国陶瓷.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科学出版社,1998.

[67]刘新园.元文宗——图帖睦尔时代之官窑瓷器考[J].文物,2001(11):46-65.

[68]张新杰.西藏与内地陶器起源、制作工艺及陶瓷业现状比较[J].西藏研究,2009,114(2):21-29.

[69]李月英,李晓斌,陈平.尼西土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70](日)佐久間重男.景德鎮窯業史研究[M].東京:第一書房,1999.

[71](明)宋镰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2]陈高华点校.元典章[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3]黄时鉴点校.通制条格[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74]佚名.元代画塑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75](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4.

[76]吴丰培整理.西藏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中华书局印.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赵尔巽.清史稿.四[M].中华书局,1998.

[77]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蔡巴·贡噶多吉.蔡巴·贡噶多吉.红史[M].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明)桑杰坚赞.米拉日巴传[M].刘千立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8](明)廓诺·迅鲁伯.青史[M].郭和卿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清)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M].刘千立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明)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M].黄颢,周润年译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清)钦则旺布.卫藏道场胜迹志[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79]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80]西藏研究编辑部.明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西藏研究编辑部.清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张其勤.清代藏事辑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吴丰培.清代藏事奏牍[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81]多杰才旦,邓锐龄,陈庆英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82]邓锐龄.元明两代中央与西藏地方的关系[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89.顾祖成.明清治藏史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尹伟先.明代藏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曾国庆.清代藏史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99.

[83]邓前程.从自由互市到政府控驭:唐、宋、明时期汉藏茶马贸易的功能变异[J].思想战线,2005,31(3):117-123.

[84]贾大泉.汉藏茶马贸易[J].中国藏学,1988(4):74-91.亚东·达瓦次仁.浅论元代藏区的茶马互市与驿站[J].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36-38.敏政.明代茶马互市若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李英华.清代的茶马互市与民族关系[D].西宁:青海民族大学,2010.

[85]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西藏自治区志·文物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

[86]弗雷德里克·马特森.陶器生态学:近东早期文化研究的一种途径[J].黄洋,李雅淳等译,南方文物,2012(1):184-190.

[87]普卢登丝·赖斯.陶器生产专业化演变:一个尝试性模型[J].,郭璐莎,陈力子等译,南方文物,2014(1):171-180.

[88]杰姆斯·布朗.作为经济过程的陶器起源[J].潘艳,陈虹译,南方文物,2011(1):179,182-190.

[89]郑炳林.法国藏学精粹[M].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1238-1250.

[90](法)石泰安.西藏的文明[M].耿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91](意)杜奇.西藏考古[M].向红笳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

[92](法)海瑟·噶尔美.早期汉藏艺术[M].熊文彬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93](瑞士)艾米·海勒.西藏佛教艺术[M].赵能,廖旸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94]郑炳林.法国藏学精粹[M].耿昇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474-490.

[95](意)杜奇.西藏宗教之旅[M].耿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96](英)约翰·布洛菲尔德.西藏佛教密宗[M].耿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

[97](英)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向红笳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98](意)伯戴克.元代西藏史研究[M].张云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99](法)布尔努瓦.西藏的黄金与银币[M].耿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

[100]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室.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101]夏格旺堆.正在变化当中的西藏民风民俗[J].西藏民俗,1999(4):34-36.

[102]廖方容.略谈西藏的土葬习俗[J].西藏研究,2005(2):91-94.张晓舒.西藏农耕民俗探微[J].西藏艺术研究,1999(1):57-61.廖惟春,孙志娟,刘虹每.藏族木碗及其文化内涵初探——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奔子栏、上桥头两村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5(3):168-175.

[103]孙尚志.西藏自治区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0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藏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05]张亚生.对西藏青作农业起源的再认识[J].西藏研究,2000(4):71-78.

[106]姜怀英.西藏的鎏金技术[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2.房建昌.西藏黄金及盐业与盐政史[J].西藏研究,1993(3):86-93.李玉香.略述西藏早期冶金业[J].西藏研究,1994(4):40-43.

[107]董玉祥.藏南温带半干旱农牧区沙漠化现状与成因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为例[J].资源科学,1999,21(1):28-36.邓发旺,张晓莉.西藏农牧区开展集市贸易的思考——以山南地区扎囊县为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53-57.夏日彬.扎囊地区干旱成因分析[J].气象,1987,13(1):59.

[108]历史资料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也是分析此背景问题时可信度最高的证据之一。但也要看到,其多集中在内地中央和西藏上层的交往中,虽对于藏式官窑瓷器的理解可谓非常重要,可如果只看此资料得出的结论未免偏颇。考古资料的运用方面,由于西藏自从信奉藏传佛教以来形成了颇为独特的天葬习俗,想从墓地随葬品中得到信息十分困难,但也可从之前土葬墓中的信息里加以推导,以及从其他古遗址信息中加以提炼。田野调查则作为辅助手段,特别对于文字记载缺乏的民间瓷器部分,可由今及古,为历史时期藏民对瓷器的看法提供一种可能的回答。

[109]如一些多穆壶认为是僧帽壶等器形判读误读,把多穆壶、仿木纹碗等作为受藏传佛教影响的泛藏传佛教化表现,藏草瓶的形态确定和定名问题,狮纽是否全源于藏传佛教影响还是有内地自身因素,点状坠珠堆贴是否就源于藏传佛教还是有仿金银器的因素。

[110]关于政治目的这一点,瓷器材质本身便是不同于时常可见的藏地器物材质的全新载体,而赏赉瓷所承载的内地与西藏交往的使命,也自然为其中一些藏文化装饰增添了一层政治往来的意义。

[111]调研中发现瓷器在藏区并没有如内地一般普遍使用,现在来看宗教场所使用的瓷器较为别致,与元明清的藏文化装饰瓷器有一定的传承关系。藏地民间对于金属器使用较多,所以调查和收集中常常是以造型和纹饰作为标准,所依托的器物材质不一定是瓷器。这些器物的使用方式往往是多样的,不同器物之间功能有时还会重叠。如:贲巴瓶可以用在饮茶、饮酒、宗教仪式、掣签、建筑装饰等多处,其饮用功能与多穆壶共享,其饮酒、宗教场所使用等功能又和僧帽壶重叠。此外,在西藏与内地,器物的使用方式会随着地点不同发生变化,如僧帽壶在西藏多用来饮酒,而在内地与紫砂壶茶文化进行结合,有饮茶、把玩等用处。纹饰的使用搭配、画面中的位置也会由藏区到内地发生诸多变化,如八吉祥纹进入内地,常常混杂着暗八仙、博古图等内地常见纹饰一同搭配使用并处于边缘纹饰的位置,藏传佛教的火焰纹常常提出作为间隔纹饰反复多次使用。

[112]李学勤.“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7-8.2.

[113]徐学琳.方法与态度:二重证据法的考古学反思[J].南方文物,2015(1):185-189.

[114](加)特里格.时间与传统[M].陈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0.

[115]朱凤瀚.论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J].历史研究,2003(1):13-22.

[116]汪军.用比较法研究中国传统艺术[N].光明日报,2009-05-22(006).

[117]刘忠政.论教育比较研究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1):112-117.

[118]圣象学派的研究对图像学多有借鉴的研究之中,圣象学旨在分析作品的形式表现、包含的情感、精神因素等方面的意义,着眼于外形、历史故事、寓言象征等方面的探讨,并从中提炼出相关主题。圣象学派的相关研究者有从哲学层面分析象征形式的恩斯特·卡西莱,探讨肖像和圣象的阿比·华伯,重视形式历史研究的威廉·菲格等。乌尔里卡·冯·豪梅德尔.艺术史:其研究方法及范围[J].胡润之译.第欧根尼,1986(2):5-27,121.

[119]这是图像学领域的重要学者潘诺夫斯基(1892-1968)对以往研究进行涉猎后,对于作品解读方法提出的经典看法。潘诺夫斯基将对研究对象的分析分成了有递进关系的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由一种问题意识所主导:一为“现象意识”,研究对象的外形本身都具有最原初的含义和出处,分析外形对于人最直接的感受,做出第一步的描述并进行细致的分类,这一研究步骤在中国文物学中也时常运用到,从古代文物研究时便有,形成了一套有中国文物学特色的描述语言和行文方式;二为“意义意识”,在对表现描述完之后,应该了解其中表面中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主题提炼;三是“本质意识”,其本身外形与呈现的主题,具有整体的文化象征意义的,表现了一种人们认知的基本心态,这也是可以在其他精神领域中也存在的。乌尔里卡·冯·豪梅德尔.艺术史:其研究方法及范围[J].胡润之译.第欧根尼,1986(2):5-27,121.

[120]潘秋平,罗国安,冯岭.田野调查法在藏医古籍保护中的运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11):55-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