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诗经·邶风·谷风》贾用不售分析解读

《诗经·邶风·谷风》贾用不售分析解读

时间:2023-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叶雁鹏汪少华摘要:《诗经·邶风·谷风》“贾用不售”旧解为“卖物不售”,现代学者根据《诗经》异文提出新解,足资参考。如《国语·周语中》:“以备百姓兆民之用。”《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战国策·魏策四》:“吾用多。”

《诗经·邶风·谷风》贾用不售分析解读

□叶雁鹏 汪少华

摘 要:《诗经·邶风·谷风》“贾用不售”旧解为“卖物不售”,现代学者根据《诗经》异文提出新解,足资参考。《焦氏易林》化用《诗经》“贾庸不雠”对诗义理解颇有启发,“贾(卖)庸”即出卖劳力为庸工之义,“贾(卖)庸不售”即卖佣不售,比喻妇人的善意不被丈夫理会。

关键词:诗经 贾用 卖庸 焦氏易林

作者简介:叶雁鹏,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汪少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33

《诗·邶风·谷风》以一个弃妇自述的口吻,诉说被丈夫抛弃的不幸遭遇。朱熹《集传》:“妇人为夫所弃,故作此诗,以叙其悲怨之情。”[295]其第五章“既阻我德,贾用不售”两句,郑玄笺:“既难却我,隐蔽我之善,我修妇道而事之,觊其察己,犹见疏外,如卖物之不售。”“卖物不售”说[296]多为学者所承袭,例如清周悦让《倦游痷椠记·经隐·毛诗》据郑笺“卖物”断定“用即物也,《礼·中庸》‘则财用足’亦以物言,《旅獒》云‘服食器用’、‘贱用物’是也”[297];《汉语大词典》“贾用”词条亦据郑笺释为“卖东西”。然而我们利用古籍电子检索工具,发现古书中“贾用”连用表卖物之义的仅此《谷风》一例,《尚书》中的“贾用”难以确定是连用[298],《汉语大词典》作为书证的《汉书》“贾用”其实是“虚用”[299],郑笺恐非确诂。

考查“用”的词义引申线索,“贾用”释为“卖物”未必恰当。一个词尽管有多个引申义,但均围绕其中心义素词展开[300]。“用”的中心义素是“使用”,由此衍申出多个义位。其中两条引申链条可以简单描述为:

(一)使用→用度→资财、财用

(二)使用→用具、器具

先来看引申链条(一),“用”由使用义引申为用度义,如《荀子·王制》:“百姓有余用也。”杨倞注:“用,谓食足之外可用贸易。”《汉书·食货志》:“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税给郊社宗庙百神之祀,天子奉养百官禄食庶事之费。”这里“用”与“费”对举。再而引申为资财、财用义。如《国语·周语中》:“以备百姓兆民之用。”韦昭注:“用,财用也。”《论语·学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邢昺疏:“省节财用不奢侈而爱养人民。”又《战国策·魏策四》:“吾用多。”姚宏注:“用,资也。”故“财用”实乃同义连用,《礼记·中庸》“则财用足”中的“用”不能理解为“物”[301]

再看引申链条(二),“用”由使用义引申为用具、器具义,如周悦让所引《尚书·旅獒》“服食器用”、“贱用物”中的“用”是否能与“物”等同呢?来看先秦具体语言环境中作名词之“用”的例子:

1.《左传·昭公十二年》:“子大叔使其除徒执用以立,而无庸毁。”杜预注:“用,毁庙具。”

2.《国语·周语上》:“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韦昭注:“用,耒耜之属也。”

3.《国语·周语上》:“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韦昭注:“用,谓田器也。”

4.《孙子兵法·计》:“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杜牧注:“用者,车马器械,三军须用之物也。”

5.桓宽《盐铁论·水旱》:“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

上举五例中做名词的“用”均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代指有某一用途、比较具体的器具、用具,可以代指某一工具、食器、耕具与车马器械等[302]。因此做名词的“用”的语义范围要远小于广包一切的“物”,传统训诂学中固然可以用语义范围大的词训解语义范围小的词,但决不能将两者的词义等同,或者将两者运用范围混同。用具、器具义是“用”由使用义引申而成的义位,其中心义素仍是“使用”,而不是“物品”,可将这一义位描写为:(有一定用途的)+(物品)。“用”与“物”“货”等运用范围不一样,在于两者中心义素不一样。“物”与“货”等可以构成一个语义场;“用”“器”与“具”等又构成另外一个语义场。表达“卖东西”这一很平常见的意思,先秦两汉“鬻”“卖”“市”“贩”等一般与“货”“物”等搭配,而不与“用”“器”“具”等搭配表达“卖东西”的意思。因而在前后时代都没有相应旁证的情况下,把“贾用”解释为“卖物”,恐不合先秦用语习惯。

“既阻我德,贾用不售”两句有多处异文:“阻”,阜阳汉简作“沮”,汉石经作“诈”,《太平御览·资产部十五》引《韩诗》曰:“既诈我德,贾用不售。一钱之物,举卖百,何时当售乎?”[303]“德”,阜阳汉简作“直”;“售”,钱大昕《唐石经考异》:“售字磨改,字亦劣。盖本作雠,后人俗本妄改。”[304]现代学者据而有新解: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异文初探》指出:“《阜诗》‘既沮我直’,与毛异文异义。沮,‘坏也’(《诗·小旻》毛传);‘败也’(《国语·晋语》注);‘败坏也’(《一切经音义》引《仓颉解诂》),乃贬损之意。直,同‘值’,价值。‘既沮我直’,意谓‘既已贬损我的价值’。‘贾用不售’之‘售’,正应训为‘价值相当’之意。恰与前句‘既沮我直’承接。二句大意,乃弃妇言其夫有意贬损,败坏其名声,使她虽有美德,却无令名;犹如在市场上货物虽好,却无相应的善价。”[305]刘运兴《诗义知新》认为“阻当读作沮,贾用者故佣也,售当读为雠”,“‘贾用’乃周代称谓故佣之成语”,“既阻(沮)我德,贾(故)用(佣)不售(雠),乃谓既忘我之恩惠,从而视我故佣之不若也”[306]。他释“用”为“佣”,颇有启发;但把“贾”释作“故(雇)”、认为“故(雇)犹佣也”、视“贾用”为名词同义连用,则稍嫌迂曲,况且利用古籍电子检索并未发现先秦两汉有“故佣”或“雇庸”连用,周代“成语”之说难以定论。

“贾用不售”有一处异文,对诗义理解颇具启发,此前似乎未得到重视:《焦氏易林·小畜之蛊》化用《诗经》[307]作“卖庸不雠”[308],陈乔枞《齐诗遗说考》引《易林》作“贾庸不售”:“案:《毛诗》作‘用’,‘用’、‘庸’古通,音义并同。”[309]换言之,《易林》将《诗经》“贾用”理解为“卖庸”,“庸”与刘运兴《诗义知新》释“用”为“佣”相同,而动宾“卖庸”较刘说为胜。“用”通“庸”,《尔雅·释言》“试,用也”郝懿行《义疏》:“通作庸。”《书·皋陶谟》“五刑五用哉”刘逢禄集释:“用,《后汉书·梁统传》引作庸。”“庸”指受雇佣,出卖劳动力的人。《尔雅·释诂》:“庸,劳也。”裘锡圭《说“仆庸”》指出“庸徒之‘庸’古亦作‘佣’。‘佣’一般指从事比较重的、地位较低的劳动者,这是‘庸劳’的一个引申义”。西周晚期询簋铭文记载王命询管理“邑人先虎臣后庸”等各种人,“这里所说的‘庸’显然是指一种被奴役者”[310]春秋战国之间,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相适应,“庸”所指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在战国时期的史料里,“庸”多指雇佣劳动者。但战国初期,国家对私家使用雇佣劳动者大概有一定控制。《吕氏春秋·上农》说“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商君书·垦令》等篇也说为了驱民归农应该禁止私家取庸。由于贫民不断增加,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剥削阶级越来越需要积极性较高的劳动力,到战国后期,雇佣劳动发展极快,国家实际上已无法控制。《管子·治国》说:“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则民倍贷以取庸矣。”可见为了不失农时,连一般农民都需要雇工。在发生饥荒的时候,统治者有时也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来救济贫民。《管子·乘马数》说,如果碰到凶年,就应该大兴土木,“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从现存战国史料来看,使用雇佣劳动的工种有耕耨、决窦(渎)、灌园、缮冢墓、理宫室、立台榭、筑墙垣、煮盐等,范围已相当广泛。《管子·山至数》《荀子·议兵》以及云梦秦简都提到“市庸”或“市佣”。如睡虎地秦简《封诊式·□捕》:“自昼甲见丙阴市庸中,而捕以来自出。”[311]“市庸”指市场中雇用的人,可见当时的市场里集中了很多待人雇佣的劳动者[312]

“贾”与“卖”同义[313],“卖庸(佣)”在上古汉语中屡见: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314]

《战国策·秦策五》:“太公望齐之逐夫,朝哥之废屠,南阳之弊幽,子良之臣,棘津之雠不庸,文王用之而王。”高诱:“钓鱼于棘津,鱼不食饵;卖庸作,又不能自售也。”孙诒让按:“此当作‘棘津之不雠庸’,故高注‘卖庸作不能自售也’。今本‘雠不’二字误倒,与注不相应,当乙正。”[315]又范祥雍《笺证》:“按《韩诗外传》卷七云‘太公赁于棘津。’‘赁’即‘卖庸’。”[316]

《汉书·栾布传》:“(彭越)穷困,卖庸于齐。”颜师古注:“谓受雇也。”

“卖庸”魏晋后又写作“卖佣”,也有作“卖煦”:

东晋葛洪抱朴子·逸民》也记载了太公的事迹:“且吕尚之未遇文王也,亦曾隐于穷贱,凡人易之,老妇逐之,卖佣不售,屠钓无获,曾无一人慕之。”

又《抱朴子·备阙》:“故姜牙卖煦无所售,而见师于文武。”孙诒让:“案卖煦盖谓卖佣。但以‘佣’为‘煦’,未详其义。”[317]按“煦”属晓母侯部,“庸”属以母东部,以晓皆喉音,侯东阴阳对转,故音近假借[318]

明赵完璧《敬陈赈安之说以备圣明采择疏》:“以故待食之辈聚于市朝,身既不得卖佣,食又赊于指赈。”[319]

可见“卖庸(佣)”就是出卖劳力为庸工之义。《焦氏易林·小畜之蛊》“卖庸不雠”下还有一句“苦困为祸”,“卖庸不雠”是说出卖为庸没有人要,唯其如此,故“苦困为祸”。与“卖庸”相对而言的是“买庸”,指买进佣仆或力庸。“卖庸”很可能是春秋战国时的“通语”,延续在两汉魏晋一直到明清文献中[320],这也是我们认为将“贾用”释为“卖庸(佣)”胜于释为“故(雇)佣”的原因。

总而言之,《谷风》“贾庸不售”郑笺“如卖物之不售”,或可改释为“如卖庸之不售”:出卖为庸工而没有人要,比喻妇人的善意不被丈夫理会。

【注释】

[1]辛德勇《海内孤本嘉靖刻〈定山先生文集〉残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2期),贾宗普《论陈献章、庄昶的人生态度与思想倾向》(《河北经贸大学》2006年第4期),何芳《浅谈庄昶的创作》(《淮阴师范学院教育学报》2007年第2期),邵金金《庄昶的诗学观念及其理学诗初探》(《湖北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任熹《明成弘年间士人的出处考虑——以庄昶为中心的讨论》(《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11年第3期)。上述文章对庄昶《定山集》的研究,均没有从史源学的角度考虑《定山集》与《大厓李先生诗文集》之间的关系。

[2]庄昶:《定山集》卷二《石翁见寄次韵》,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25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按:以下源自是书者仅注卷数及页码。

[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集部第40册,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540页。按:文中所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均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集部第40册,齐鲁书社2001年版。是本是影印湖北省图书馆所藏明正德五年吴廷举刻本。

[4]陈献章:《陈献章集》卷六《寄李世卿》,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31页。按:以下源自是书者仅注卷数及页码。

[5]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3页。

[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1页。

[7]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3页。

[8]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1页。

[9]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4页。

[10]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1页。

[11]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4页。

[12]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1页。

[13]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4页。

[14]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1页。

[15]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5页。

[1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2页。

[17]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5页。

[18]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2页。

[19]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5—186页。

[20]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2页。

[2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3页。

[22]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二,第556—557页。

[23]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6页。

[24]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4页。

[25]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7页。

[2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5页。

[2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页。

[28]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7页。

[2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7页。

[30]庄昶:《定山集》卷二,第187页。

[3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39—540页。

[32]庄昶:《定山集》卷三,第199页。

[3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3页。

[34]庄昶:《定山集》卷三,第199页。

[3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3页。

[36]庄昶:《定山集》卷三,第199页。

[3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39页。

[38]庄昶:《定山集》卷三,第199页。

[3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39页。

[40]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五,第524页。

[4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五,第525页。

[42]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1—252页。

[4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0页。

[44]陈献章:《陈献章集》卷五《寄李世卿》,第483页。

[45]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2—253页。

[4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0页。

[47]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3页。

[48]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1页。

[4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页。

[50]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3页。

[5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1页。

[52]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七,第533页。

[53]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3—254页。

[54]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0页。

[55]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4页。

[5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1—542页。

[5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二,第557—558页。

[58]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9页。

[59]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4页。

[60]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2页。

[6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六,第590—591页。

[62]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4—255页。

[6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2页。

[64]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5页。

[6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2页。

[66]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5页。

[6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2—543页。

[68]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5页。

[6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3页。

[70]陈献章:《陈献章集》附录二,第852页。

[71]陈献章:《陈献章集》附录二,第854页。

[72]袁锦贵:《古谈只随真本色——明代名臣庄昶》,沈新林主编:《明代南京学术人物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7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十五,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078页。

[74]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6页。

[7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3页。

[76]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6页。

[7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3页。

[78]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6页。

[7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3页。

[80]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6页。

[8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3页。

[82]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6页。

[8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3页。

[84]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6—257页。

[8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3页。

[8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六,第590页。

[87]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7页。

[88]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4页。

[89]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7页。

[90]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4页。

[9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617页。

[92]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7页。

[9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4页。

[94]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7页。

[9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六,第532页。

[96]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7页。

[9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4页。

[98]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8页。

[9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4页。

[100]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8页。

[10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4页。

[102]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8—259页。

[10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5页。

[104]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9页。

[10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5页。

[10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5页。

[107]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9页。

[108]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5页。

[109]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59页。

[110]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5页。

[111]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0页。

[112]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5页。

[113]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0页。

[114]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15]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0页。

[11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17]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0页。

[118]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19]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0页。

[120]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21]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0页。

[122]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23]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1页。

[124]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25]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1页。

[12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2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8页。

[128]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1页。

[12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30]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1页。

[13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页。

[132]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1页。

[13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九,第546—547页。

[134]庄昶:《定山集》卷五,第261—262页。

[13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0页。

[136]庄昶:《定山集》卷七,第301页。

[13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六,第590—591页。

[138]庄昶:《定山集》卷八,第315页。

[13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五,第581—582页。

[140]庄昶:《定山集》卷八,第315—316页。

[14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四,第575页。

[142]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第514页。

[143]陈献章:《陈献章集》卷六《寿陈静轩七十,次世卿韵》,第652页。

[144]庄昶:《定山集》卷八,第316—317页。

[14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四,第571—572页。

[146]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四,第571页。(www.xing528.com)

[147]章继光《陈白沙诗学论稿》中言此为庄昶之文(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74页)。应为误。

[148]庄昶:《定山集》卷八,第317—318页。

[14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四,第572—573页。

[150]章继光《陈白沙诗学论稿》中言此为庄昶之文(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74页)。应为误。

[151]庄昶:《定山集》卷九,第335—336页。

[152]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八,第606页。

[15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七,第597页。

[154]庄昶:《定山集》卷十,第347页。

[15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九,第610页。

[156]庄昶:《定山集》卷十,第347页。

[15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4页。

[158]庄昶:《定山集》卷十,第347—348页。

[15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617页。

[160]庄昶:《定山集》卷十,第348页。

[16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三,第563页。

[162]庄昶:《定山集》卷十《奉启沈都宪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612页。按:如下内容不见于四库全书本《定山集》,但见于丛书集成续编本《定山集》,源自丛书集成续编本均予以标示。丛书集成续编本《定山集》是以金陵丛书本为底本刊印。

[16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页。

[164]庄昶:《定山集》卷十《寄鲁成都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2页。

[16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页。

[166]庄昶:《定山集》卷十《寄孔荩臣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2页。

[16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页。

[168]庄昶:《定山集》卷十《与孙生训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2页。

[169]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页。

[170]庄昶:《定山集》卷十《喻祁阳子乾寄鲁公石刻井九疑茶答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2页。

[171]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6页。

[172]庄昶:《定山集》卷十《与曾复初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3页。

[173]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5页。

[174]庄昶:《定山集》卷十《答石翁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3页。

[175]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5页。

[176]庄昶:《定山集》卷十《与容一之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3页。

[177]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5页。

[178]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十四,第571—572页。

[179]庄昶:《定山集》卷十《与邱侍御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3页。

[180]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二十,第615页。

[181]庄昶:《定山集》卷十《寄沈都宪书》,丛书集成续编第113册集部,第613页。

[182]李承箕:《大厓李先生诗文集》卷八,第540页。

[183]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言“当时南京户部主事云南陈常道、户部主事四川周满等人编校,应天府江浦知县刘缙刊刻。版藏定山书院。此集分体编排: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一卷,录诗四十一首;五言、七言绝句共一卷,录诗二百一十二首;五言律诗一卷,录诗一百零九首;七言律诗二卷,录诗五百零九首。此版多次刷印,故传世颇多。但后世刷印,在第一、二页有所剜改,增添了题衔人,将后来主其事者之名亦窜入校阅人中。三刻于萧惟馨,四刻于其裔孙庄清佐。定山书院版无补遗,清佐刻本有补遗一卷,其中所收皆与庄昶有关之生平资料。《四库全书》所收即清佐刻本。”(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922—923页)

[184]杨慎:《升庵集》卷五十五《庄定山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5]陈献章:《陈献章集》卷六《读定山集》,第577页。

[186]陈献章:《陈献章集》卷五《题庄定山诗集》,第406页。

[187]陈献章:《陈献章集》卷七《听秀夫诵定山先生之作》,第500页。

[188]储巏:《柴墟文集》卷十一,明嘉靖四年刻本。

[189]陈献章:《陈献章集》卷五《世卿寄示经飞来寺和予壬寅秋旧律诗复用韵答之》,第446页。

[190]陈献章:《陈献章集》卷五《读世卿荩卿挽五羊钟狂客卷,次韵》,第470页。

[191]陈献章:《陈献章集》卷六《与廷实看李世卿题竹》,第594页。

[192]陈献章:《陈献章集》卷六《得世卿诗》(二首),第680页。

[193]陈献章:《陈献章集》卷六《得世卿、子长近诗,赏之》(三首),第684页。

[194]参见朱志先、张霞:《君子以道交——李承箕与陈献章交往述论》,《东方论坛》2015年第4期。

[195]陈献章有《题庄定山集》“春风一曲有霓裳,不落人间小锦囊。今代名家谁李杜,先生髙枕自羲皇。乾坤兀兀中流柱,风月恢恢大雅堂。莫道白沙无眼孔,濯缨千顷破沧浪。”(《陈献章集》卷五《题庄定山集》,第406页)《读定山集》“千首莺花万蠧鱼,眼昏心乱意何如?白头许我编摩不,活水源头洗砚书。”(《陈献章集》卷六《读定山集》,第577页)

[196]陈献章:《白沙先生至言》卷十,嘉靖二十六年刻本。

[197]庄昶:《定山集》补遗之《书定山先生集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8]庄昶:《定山集》补遗之《读定山先生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9]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十二《庄昶》,明天启刻本。

[200]项笃寿:《今献备遗》卷二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1]李东阳:《怀麓堂诗话》,知不足斋丛书本。

[202]沈佳:《明儒言行录》卷五《庄昶定山先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3]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十七《重刻定山先生诗文集序》,清康熙二十黃楷刻本。

[204]辛德勇:《海内孤本嘉靖刻〈定山先生文集〉残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第2期。

[205]陈全之:《蓬窗日录》卷八诗谈二,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影印嘉靖四十四年刻本。

[206]陈全之:《蓬窗日录》之《蓬窗日录后语》,上海书店出版社1985年影印嘉靖四十四年刻本。

[207]俞宪:《盛明百家诗》之《庄定山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04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02页。

[208]俞宪:《盛明百家诗》之《庄定山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304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2—701页。

[209]陈献章:《陈献章集》卷二《与张廷实主事》,第172页。

[210]古人在诗文交往过程中,有抄录对方之文的习惯,如钱谦益《陈孟孺先生集叙》中言“里中陈孟孺先生,于先宫保位辈行,晚而与余为文字交,相得益欢。每得余文一篇,手自缮写,抉摘解驳,夸示于人”(钱谦益《牧斋杂著》之《牧斋有学集文钞补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页);再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顾宁人》载“《顾宁人文集》初印本有《读隋书》一篇,本马贵与之说,载在《文献通考》。宁人手抄之,意欲采入《日知录》。潘次耕误认为顾作,乃以《读隋书》为题收入集中。今本无此篇,以它文易之,则次耕已觉其谬矣”。紧接着该卷《开化寺碑》载“朱锡鬯《开化寺碑》,一刻于《竹垞文类》,再刻于《曝书亭集》;而陆清献《三鱼堂集》亦载此文。盖清献爱其文,钞置箧笥。其后门下士编次文集,误认为清献作”(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61—362页)。钱氏所举两例即为后人误录所致的错误

[21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附录《书影》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42—1843页。

[212]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213]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3—54页。

[214]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7—428页。

[215]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71页。

[216]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8页。

[217]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72页。

[218]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8页。

[219]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98页。

[220]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8页。

[221]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33—1336页。

[222]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8页。

[223]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36页。

[224]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8—429页。

[225]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37—1338页。

[226]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52—1353页。

[227]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9页。

[228]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51—1352页。

[229]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9页。

[230]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52页。

[231]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9页。

[232]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52—1353页。

[233]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9页。

[234]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60页。

[235]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29—430页。

[236]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454—1455页。

[237]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30页。

[238]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455页。

[239]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30页。

[240]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456—1457页。

[241]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30页。

[242]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58—1359页。

[243]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30—431页。

[244]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66—1369页。

[245]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31页。

[246]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369页。

[247]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31页。

[248]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457—1458页。

[249]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31—432页。

[250]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646—1648页。

[251]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32页。

[252]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650页。

[253]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52—453页。

[254]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783—1785页。

[255]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53页。

[256]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652—654页。

[257]周亮工:《因树屋书影》,《续修四库全书》1134册,第453—454页。

[258]顾炎武原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第1857—1860页。

[259]张增元:《方志著录明清罕见戏曲存目七十七种》,《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年第7期,第237—251页。

[260]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262页。

[261]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291页。

[262]叶兆兰,邹熊等辑:《芸香诗钞(卷二)停云集》,清嘉庆四年刻本,泰州图书馆藏。

[263]顾惠主修:(兴化)《顾氏族谱》,清同治十三年钞本。

[264]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全编(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900—902页。

[265]赵国璋主编:《江苏艺文志·扬州卷》(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69页。

[266]张剑、徐雁平、彭国忠主编:《清民两代金石书画史》,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447页。

[267]邓长风:《明清戏曲家考略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89—291页。

[268]李福祚:《昭阳述旧编·桑梓述》,清同治刻本,兴化市图书馆藏。

[269]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中华书局《四库备要》排印本。

[270]赵彦俞等纂:(咸丰)《重修兴化志》,清咸丰二年刊本,兴化市图书馆藏。

[271]郭麐:《灵芬馆诗话》,清嘉庆十二年刻本。

[272]《江苏戏曲志》编辑委员会:《江苏戏曲志·扬州卷》,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460页。

[273]林鑫:《康乾盛世的扬州昆曲》,见高福民、周秦主编:《中国昆曲论坛2005》,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274]王士祯:《池北偶谈》,清康熙四十年刻本。

[275]赵彦俞等纂:(咸丰)《重修兴化志》,清咸丰二年刊本。

[276]方濬颐等纂:《续纂扬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

[277]刘建臻:《清代扬州学派家学述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78]兰秋阳,高会霞,陈金泉:《清代经学世家及其家学考略》,《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第45页。

[279]刘建臻:《焦循学术论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64页。

[280]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清嘉庆三年华亭学署自编本。

[281]姚莹:《上陆制府建瀛》,见王定安编撰《两淮盐法志》卷一百,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

[282]郭麐:《灵芬馆诗话》。

[283]李之鼎:《赏雨茅屋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284]杨飞:《曾燠扬州幕府戏曲活动叙论》,《求是学刊》2011年第6期,第104页。

[285]孙建国,钱成:《泰州戏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286]阮元:《淮海英灵集》卷四,清道光十三年(1798)刻本。

[287]李文海、夏明方、朱浒主编:《中国荒政书集成》(五),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412页。

[288]李坦主编:《扬州历代诗词》(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81页。

[289]汪廷儒纂,田丰点校:《扬州地方文献丛刊·广陵思古编》,广陵书社2011年版,第372页。

[290]黄文旸:《蔬庵诗草》,清嘉庆年刻本。

[291]李恭简修,李详、魏儁、任乃赓纂:《续修兴化县志》,1944年铅印本。

[292]赵尔巽等纂:《清史稿》卷一二八。

[293]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版。本文所引用《越缦堂日记》皆此本。

[294]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光绪十六年五月初二日:“看李老友撰《潘伯寅墓志》,虽不得体,亦尚不俗。”

[295]朱熹:《诗集传》,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1页。

[296]《玉篇》:“《诗》曰‘贾用不售’,卖物不售也。”

[297]周悦让:《倦游痷椠记》,齐鲁书社1996年版。

[298]《尚书·酒诰》:“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诗经·小雅·正月》“其车既载”孔疏引《尚书》“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可见孔颖达主张“用”字上属,陈乔枞《经说考》从之:“《诗·大雅》曰‘贾用不售’(按《谷风》句),亦以‘贾用’二字连文,是证也。”但伪孔传主张“用”字下属,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也指出:“‘用’在此同‘以’,上属为句不可通,必连于本句始通。”(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95页)

[299]《后汉书·荀悦传》:“故在上者先丰人财以定其志,帝耕籍田,后桑蚕宫,国无游人,野无荒业,财不贾用,力不妄加,以周人事。”李贤注:“言自足也。”但惠栋《补注》指出:“‘贾’《申鉴》作‘虚’。”荀悦《申鉴·政体》作“财不虚用,力不妄加”,《后汉纪》卷二九作“财不虚用,力不妄加”,《群书治要》卷四六引《申鉴》也作“财不虚用,力不妄加”。可见为“虚用”。李贤之所以注“财不贾用”为“言自足也”,可能也受《谷风》“贾用不售”的影响。

[300]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0—71页):“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或者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

[301]《周礼·天官·太宰》“以九式均节财用”,《管子·重令》“民不务经产,则仓廪空虚,财用不足”等皆同此。

[302]《尚书·旅獒》“贱用物”中的“用物”应理解为动宾结构,《汉语大词典》解为“日常应用的物品”;而《旅獒》“服食器用”中的“器用”为同义连用;又有“用器”,也为同义连用。《左传·宣公十一年》:“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干。”杨伯峻注:“财通材。用,用具也。”

[303]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八三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27页上。

[304]钱大昕:《唐石经考异》,《续修四库全书》经部群经总义类18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305]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1—52页。

[306]刘运兴:《诗义知新》,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3—74页。

[307]张玖青《论〈易林〉的〈诗〉说——兼论〈易林〉的作者》(《文学评论》2010年第2期):“《易林》与《诗经》关系密切。《易林》不仅数百次引用或化用《诗》,而且占辞绝类《诗》语,取象类《诗》,可以说是一部融通《诗》《易》的文学巨著。”

[308]焦延寿:《焦氏易林》,影印北京图书馆藏元刊本,卷第三。

[309]陈乔枞:《齐诗遗说考》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经部诗类7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310]《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五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

[311]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312]以上参考裘锡圭先生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3—894页)撰写的“庸”词条,引用时有所调整。

[313]《说文》:“贾,贾市也。从贝襾声。一曰坐卖售也。”“贾”兼有买卖二义,异体作“”。《论语·子罕》“求善价而沽诸”,汉石经作“求善价而贾诸”。贾作林《“贮”、“贾”源流考》根据战国玺印中的“”断定“”才是“贮”“贾”母体。《龙龛手鉴》收录“”字,“沽”盖源于“”,異体又作“酤”“”(《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田律》),文献中“沽”也兼有买卖二义。“贾”“沽”买卖之义,战国后多由“买”“卖”“鬻”等承担。

[31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74页。

[315]孙诒让:《札迻》,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0页。

[316]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83页。

[317]《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五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0页。

[318]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150页。

[319]以上参考裘锡圭先生给《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3—894页)撰写的“庸”词条,引用时有所调整。

[320]《说文》:“贾,贾市也。从贝襾声。一曰坐卖售也。”“贾”兼有买卖二义,异体作“”。《论语·子罕》“求善价而沽诸”,汉石经作“求善价而贾诸”。贾作林《“贮”、“贾”源流考》根据战国玺印中的“”断定“”才是“贮”“贾”母体。《龙龛手鉴》收录“”字,“沽”盖源于“”,異体又作“酤”“”(《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田律》),文献中“沽”也兼有买卖二义。“贾”“沽”买卖之义,战国后多由“买”“卖”“鬻”等承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