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传统食品历史资料,供研究和恢复天津饮食行业参考

天津传统食品历史资料,供研究和恢复天津饮食行业参考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保存天津地区的传统食品史料,我从1970年开始即凭记忆所及,撰写了初步资料。1980年为充实内容又走访了亲戚和朋友多次,计访问过五十余岁的老天津人3位,六十余岁人4位,八十余岁人3位,积累了较丰富的素材,从而写成《津门传统食品小志》这篇历史资料,供研究汇集天津风物资料及饮食行业恢复天津传统食品参考。天津人喜食面条,遇上喜、寿、小儿满月,节日都要吃面条表示庆贺。

天津传统食品历史资料,供研究和恢复天津饮食行业参考

于昭熙

编者按:本篇详细记述了天津传统食品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些属个人见闻,不一定很准确。但总的来看,经过作者悉心搜求,虽不无杂驳之嫌,但内容已属相当的完备,对于研究天津的餐饮文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原稿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天津曾有过丰富的本地独特的传统食品,在20世纪50年代前,由于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沦陷8年和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经济破坏以及种种苛捐杂税,造成经济萧条,有些食品店、小商贩,迫于生计,只好转业,另谋生路,竟导致有些传统食品从市场上消失。

为了保存天津地区的传统食品史料,我从1970年开始即凭记忆所及,撰写了初步资料。1976年地震时补写了一部分。1980年为充实内容又走访了亲戚和朋友多次,计访问过五十余岁的老天津人3位,六十余岁人4位,八十余岁人3位(其中少数民族1人),积累了较丰富的素材,从而写成《津门传统食品小志》这篇历史资料,供研究汇集天津风物资料及饮食行业恢复天津传统食品参考。其中饮食小掌故一节,承天津西头杨桂山老先生提供部分资料,附此致谢。

一、早点、家常饭菜

早点 天津早点食品花样品种繁多,人们有足够的选择余地。

1.果子。一种油炸面食,品种较多,每日上、下午各供应一次,现炸现卖。

(1)长胚。在当时是最平常的果子,形状像枣核圈,如果并在一起就是“油条”。有长胚时,油条还不普遍。

(2)果篦。方形薄片,上面有小孔,质脆、易碎。

(3)花梨瓣。叫起来音如“花落瓣”,像长胚,但有许多细条(约8—10条),两头聚在一起。

(4)糖皮儿。也叫“糖果子”、“糖盖”,式样有圆形、长方形。

(5)果头。方形或长方形,较厚,不脆。

(6)两折、四折。两折是方果篦对折,四折是对折两次。

(7)四个头。两长胚组成的油条,把两头分开成四个头。

(8)油条。这是后兴起的果子,取代了长胚式样而成为最普遍的品种了。天津叫“不鲁粗”、“棒槌果子”、“棒槌”。

(9)排叉。做成薄片,套起,炸后质脆,有甜、咸两种。

(10)套环。用长胚形状套起成扣,入锅炸成。

(11)散子。似排叉,成细条状,味甜。

(12)果子饼。大众食品,厚大而软,论斤出售,可以代主食

(13)鸡蛋荷包。也叫“气鼓”、“油老虎”。制作时,先用油面入锅炸成“鼓包”,撕开一小口,打鸡蛋灌入鼓包内,捏紧小口,再入油锅炸透即成。

2.烧饼。常见的为芝麻烧饼、麻酱烧饼、烤饼,这几种多年不衰。再有就是白糖烧饼、豆沙烧饼、十锦烧饼、螺丝转烧饼、缸炉烧饼、吊炉烧饼、炉干儿烧饼,此外还有肉末烧饼、大油葱花烧饼。还有两种市场多年不见的烧饼,“马蹄烧饼”一头圆,一头方,有些小瓣;“抓髻烧饼”长形,两头有疙瘩,如哑铃状,面上有芝麻。

3.火烧。也称“火灼”,较烧饼油多层多,大都是死面做成。大致有“圆火烧”、“方火烧”、“白糖火烧”、“肉末火烧”、“豆沙火烧”、“叉子火烧”。

4.蒸食。是发面的食品,有馒首、糖三角、蒸饼(用糖、红果做馅,用木模扣出花纹)、豆篓(即豆沙馅馒首)、枣卷、开花馒首,天津叫糖糕。

5.包子。一般是圆形猪肉馅的,另一种是猪肉韭菜馅的呈月牙形,叫韭菜饺。回民羊肉蒸饺是两头尖尖的,回民称为羊肉包。

6.锅巴菜。读如“疙巴菜”,为天津特有,用绿豆面及杂豆面按比例调成糊,用大平铛摊成薄片,再切成柳叶块,投入热卤锅内(卤用芡粉加调料打成),立即盛出,否则就软烂了,不好吃。盛出后加芝麻酱汁、腐乳汁、辣油、芫荽。据老辈人讲,清末民初时,锅巴菜内还加进生胚面筋和豆干,西头一带的和河东上岗子和南市所卖锅巴菜最为有名。天津的锅巴菜似粥非菜,北京鲜鱼口会仙居炒肝似粥而非炒,且无肝,两者都是名不符实。

7.煎饼果子。这个行业大多担挑出售,非常普遍,用薄圆铛将绿豆面糊摊成圆片,卷上油条,抹上些面酱,再少许煎一下即成。随客需要,也可以在煎饼上摊鸡蛋,加葱末。煎饼的糊也是绿豆面加杂豆面,绿豆面多些,纯绿豆面糊更好。

8.豆腐浆。天津人俗称浆子。以前在出售时是两种,一种是浆子,另外一种是豆腐(就是浆子中再加少量嫩豆腐)。天津豆浆的质量是比较好的,在色、香、味上都超过其他地区。天津人喝豆浆常加细盐,北京人则喜欢加些糖,有白浆、甜浆之分。因为它营养价值高,上海香港也称之为“豆乳”,豆腐店也同时出售“豆腐皮”,用以卷脆果篦,很好吃。也有顾客用滚开的豆浆冲鸡蛋吃。

9.豆腐脑、老豆腐。豆腐脑是勾芡的卤加进嫩豆腐,卤内有生面筋长胚和花菜。老豆腐是先把嫩豆腐放在碗内,用勺切几下,浇上酱油制成的汁或辣油、蒜汁。

10.面茶。元米面熬成稠粥,盛碗后上淋芝麻酱,再撒上芝麻盐,夏季食用比较干净、清爽。

11.秫米粥。用秫米(高粱米)熬成粥,吃时加糖、桂花,天津通称“秫米饭”。

12.乌豆。就是煮熟的蚕豆,北京称为烂蚕豆,有挎木桶售卖,也有门面销售。有“新乌豆”和“芽乌豆”两种。

13.麻花。也是天津的大宗食品,品种不少,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带芝麻的,也有不带芝麻的,也有双股中加冰糖青梅、瓜条、红果条、圆肉等小料。河西区十八街桂发祥号的麻花很有名气,所制麻花大到几斤甚至十几斤,炸得口酥、耐储存,食品出口国外,但该号开业年代不算久远。河北区元纬路和地道外的大麻花也曾闻名一时。

14.馄饨。分两种:一种是白汤不加酱油,用鸡和排骨熬汤;一种是用骨头棒子熬叫清汤,加酱油或小料(如冬菜、虾皮、蟹籽、榨菜等)价格低些。卖馄饨同时也卖排骨和火烧。

家常饭菜 天津家常饭菜大都操作简单,价格低廉。

1.面条。天津人喜食面条,遇上喜、寿、小儿满月,节日都要吃面条表示庆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选择的是卤面,叫“打卤面”。一般是猪肉片打卤,出锅前飞上鸡蛋。如加进虾米仁,就称为“三鲜卤”。卤内除肉片外还有黄花菜木耳蘑菇腐竹、面筋等。用牛、羊肉,则要切片后用酱油、油煨好,待水开后将肉倒进锅内,叫“倒炝锅”,勾稀芡,浇在面条上叫“氽卤”。如遇请客时可炒四碟菜,叫“四碟面”。还有素卤,是用面筋、腐竹、香干、木耳、果子等做成。再有夏天常食用的麻酱面、炸酱面等。

麻酱拌面。一般是用凉开水把麻酱泻稀,再用果子、香菜打成素盐卤,或另用花椒炸油、辣椒油,佐以青菜码。

炸酱面。一般都是猪肉炸面酱,天津人不喜吃黄酱。再以各种青菜做菜码,如菠菜豆芽菜、黄瓜、豆角等。

2.饺子。有荤、素馅之分。

荤馅有猪肉,其次是羊肉、牛肉,也有猪油、虾皮等。至于蔬菜,可以按不同季节及个人口味决定,如白菜、韭菜、茴香、豆角、芥菜、西葫、倭瓜、东瓜、南瓜、茄子、旱萝卜白萝卜卷心菜、菠菜、小白菜、干菜等等都可以入馅。另外羊油、豆干渣、青豆或虾皮、韭菜、粉条也都可以做馅。

素馅饺子以春节除夕的素饺子馅最为讲究,馅的内容包括:白菜、芫荽、腐乳、芝麻酱、花菜、木耳、粉皮、面筋、香干、素帽、锅巴、果子,用芝麻油拌馅。平常食用则简单得多。另外还有烫面饺,把面粉用开水烫过和好,再用来包馅,一般是蒸食。除上述几种之外,还有发面饺、死面饺。春节时用两个饺子皮包成圆形的叫“饸子”(取和和美美之意),也是常食的品种。

3.锅贴。也是一种家常美味,与饺子的区别在于两头不捏严实,在平铛中用油煎,因为用油极少又须加水,故叫贴。吃时蘸醋蒜。

4.包子。是发面的,馅的内容是纯猪肉加葱、姜、味精搅成。猪肉的做成圆形,加韭菜的做成饺子形,牛、羊肉的也做成饺子形状。[1]

5.馄饨。一般是以猪肉为主包成,下在好汤内煮食。

6.龙拿猪。用好汤煮饺子,同时加煮面条,就叫龙拿猪,常在冬季食用。以面条细长为“龙”,饺子圆胖如“猪”。7.主食。有面食、米饭、稀饭(稀粥)。

(1)面食。

①蒸。一般是馒头为大宗,也蒸花卷、油盐卷、枣卷、豆沙包、脂油包(猪油白糖)及各种糖、红果、枣泥、甜咸蒸饼。也有死面的蒸卷,掺玉米面的丝糕和玉米面窝头。

②烙。有发面饼、死面饼、烫面饼、大油饼、韭菜饼、肉(猪、牛、羊)饼、金裹银饼(外用白面包裹玉米面)。

③贴。玉米面饼子、死面卷子。

(2)米饭。大多是稻米、机籼米、粳米,用高粱米、小米蒸食者不多。夏天时有在米中加绿豆的。

(3)稀粥。一般是大米粥,天津叫稀饭,夏天吃绿豆粥,冬天吃小米粥、玉米碴粥、玉米面粥(加白薯)。

8.汤类。冬天有大白菜汤、夏天有沏芫荽汤(加麻油、酱油、味精开水冲)。另有菠菜豆腐汤、冬菜汤、尜尜汤(菜汤内煮玉米粉扁球)、煮面条汤,如果在面条汤内加玉米扁球,俗称“王八拉纤”。

9.饭菜。

(1)炖肉。一般以猪肉为主,牛、羊肉居次(指汉民),以红烧为最常见。先用开水把肉紧一下,随后用糖、葱、酱炒一下,加水用文火炖,将烂时加进少许绍酒。牛、羊肉都是清炖不炒色,熟后加少量酱油。

(2)炒菜。随季节变化,青菜也不同,如白菜、菠菜、小白菜、土豆、苤蓝、卷心菜、芹菜、豆角、茄子等,用猪肉炒,或煮(天津叫“熬”)或烩(勾芡多汁)。

(3)丸子。通常是氽丸子(汤内加有蔬菜),煎丸子(用油煎,加蔬菜),蒸丸子、四喜丸子(丸子做成大个,内加木耳、花菜、笋丁、冬菇丁等,先用油烹一下,再上锅蒸)、炸小丸子(通常用来夹饼吃)。

(4)鱼类。大多是红烧,偶尔也清蒸(如黄鱼、快鱼、拐子鱼),小鱼烹、炸或酥。大鱼做鱼片、鱼骨鱼头煮汤。

(5)虾类。做法较多,可炸、可烩、可卤食、可熬菜,也可以加入肉馅内,可做面条汤、炒饭。

(6)咸菜。大路货是腌芥菜头(天津叫疙瘩头)、腌雪里红、腌盖菜、腌洋姜、咸蒜等。另有爆腌,就是随腌随吃,不太咸。如用白菜心、青、白、胡萝卜、芥菜加在一起也叫五花菜(腌时加花椒)。还有辣疙菜,做法是把蔓菁疙瘩切块,再用旱萝卜切丝,把前者用开水煮一下,趁热加进旱萝卜丝(不煮),混在一起立即焖好,不可漏气,几天后可食,吃用时加醋、麻油拌,辣气冲鼻,落泪(这对治疗感冒的鼻塞不通有好处)。也有家庭自制“泡菜”。

10.其他。天津有一种特别吃法,叫“一锅熬熟”。指是大锅柴灶,在锅底熬鱼或炖肉,沿锅边贴一圈玉米面饽饽(或面卷),锅内放竹篦,竹篦上蒸肉羹、清蒸鱼或一盆米饭,也可以放进几块白薯、土豆之类,用细火烧熟(烧柴火是关键技术)。熟后揭锅,热气腾腾,主、副食同时上桌。如今柴草锅灶没有了,这种食法就不见了。

二、风味食品

天津的风味小吃,大都是小本经营,或是挎盒提篮,或是推车挑担,少有店铺坐卖的。

1.杨村糕干。产自杨村,当时以杜家万全堂最有名,挽挎小提盒走街串巷,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一阵高亢悠扬的叫卖声,吸引儿童。食品包装成上大下小的梯形纸包,上面有红色标签,用木版印制黑体字,注明产地、店名。糕干质地洁白,是用大米粉制成,据说添加茯苓粉(实际没有),制成长方条状,上压密纹,是老人及儿童喜爱食品,病人用以佐粥。还可用开水调成粥状加糖代奶哺喂幼儿。杜家糕干创于明代,至今已有500年历史了。

2.崩豆、萝卜。天津崩豆,北京人称为“铁蚕豆”,用锅炒熟成均匀的金黄色,常和青萝卜同时叫卖。萝卜产自沙窝,精选出来的萝卜,青、脆好吃。一般做为晚饭后闲暇时清淡的消闲食品,用小刀削片卖,售卖人往往在挎篮上插一朵萝卜花做广告。

3.夹糖糕。即“馅糕干”,都是用糯粉制成,做成长方形,上下两层是米粉,中间夹白糖的是糖糕干,糕干中间包豆馅、红果馅,蒸熟时外面显露出一些,是为“馅糕干”。

4.蜂糕。蒸熟后切块出售,白色蜂糕加桂花,还有的做成粉、黄、棕色。蜂糕名称可能是因其有大孔似蜂窝而来。店家也同时出售豌豆黄,但较北京豌豆黄为硬,中间夹豆沙馅,另有一种风味。

5.糖堆。这也是天津多年的传统食品,有串街叫卖,也有在食品水果店售卖。最多的是用红果去核穿上竹签,蘸糖。除此而外还有许多种,如:

把红果分成两半去核,中间填豆沙馅并饰有瓜子仁、桃仁、青梅,瓜条之类,又好看又好吃。

煮熟红果穿竹签后压扁,蘸糖。

海棠果去核穿竹签,蘸糖。

用南荠穿竹签,蘸糖。

带皮山药用竹签穿上,蘸糖;也有小山药蛋穿竹签,蘸糖。

另外像熏枣、苹果、橘子,都可做糖堆,甚至成串的葡萄也可以做成糖堆。约在1930年左右,劝业场附近有文利号店铺,始创小盒装糖堆,小盒长约130mm,宽65mm,内装各色单支糖堆十几个,制作精致,携带方便,颇受欢迎。

6.辣疙菜。用芥菜切块,开水焯熟,另把旱萝卜切成丝混在一起装缸闷好。小贩挎篮,串街叫卖,一般比家做的味好。买到家后加醋、香油,辣气冲鼻。民国十七年(1928)在红桥张家大门四棵树胡同有一位“白大爸”,经营此业,闻名一时。

7.韭菜花,麻豆腐。此二种食品拌合在一起加上芝麻油,可以生食,或把麻豆腐用羊油炒熟,加豆芽或豆嘴。

8.炸小鱼、虾头、小螃蟹。这是一种提篮叫卖的生意,成品有油炸小鱼、油酥、酱制小鱼,还有炸虾头,制作干净,事先用纸包裹好,按包出售,因价廉物美,下饭佐酒两宜,故很受欢迎。

9.羊肉馅饼。夏季暴雨过后,雨过天晴,又时值黄昏,有人串街叫卖羊肉馅饼,买来正可代晚餐,既方便又可口。

10.黄金塔。这种食品早在30年代就已绝迹,是用黄米面,中间加豆沙或枣,用手团成两头尖的枣核形,清晨提盒叫卖,吃时尚热,软甜可口。

11.羊头肉。通常是晚上提灯串街出售,生意人身背一椭圆形木桶,把煮熟的羊头肉切成极薄的片,出售时在肉片上撒五香粉。盛五香粉的工具是一个大牛角,出粉处有许多小孔。做此生意的多是北京人。

12.硬面饽饽。是一种含糖的半发面饼,经烘烤而成,可做成各种形状如龟形、兔形、桃形等。经营此业的多是外地人

13.栗子味山芋。这种山芋细、小,色深黄,入口细腻香甜,俗称“麦茬”,价钱较贵。

14.铁雀。就是麻雀,也叫“老家贼”,这也是大众爱吃的食品,有制成“酱铁雀”卖的,也有几只生的扎成把,买后自己加工。吃法是油炸、酱制、或糖醋。

15.田鸡(青蛙)。生、熟都有卖的,夏季最多;有些人自己去郊外田间捕捉,一般做法是熏、炒、酱,常与青椒同炒。

16.野鸭清代天津城外多为稻地、苇塘,所以野鸭成群栖息,猎人用大枪轰捕,野鸭品种有“晃秋”、“红腿”、“把鸭”等等,这也是天津独特的野味,生、熟全有出售,家常做法是与猪肉一块炖食。串街卖的为“卤煮”,饭馆以“豆皮野鸭”最有名。

17.大糖。用麦芽糖制作,卷成长短两种棒形,内有什锦馅,外蘸芝麻。中空的叫“空心糖”,也叫“藕糖”。同时叫卖的还有芝麻皮糖(分软、脆两种,有多种形状)和各色各味的砂板糖(翻砂糖)。

18.药糖。在当时天津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药糖的。虽然都是走街串巷兜售,但其手段各不相同,构成了都市的一种风情。简单的是身上背着一个大口玻璃瓶子,里面装着各色块糖,边走边吆喝,卖糖时用竹摄子夹取放在纸里。讲究些的是用玻璃做一大玻璃盒,再分若干小盒,分别装各色糖块,边走边吆喝,也是用竹摄夹取出售,让人感到很卫生。最讲究的是挑提盒,提盒上装一圈玻璃盒,内分装各色块糖,在盒盖上还写明糖的名称。卖糖时动作极快,边取糖还边嘴里念念有词。玻璃盒盖啪啪作响,卖糖现场很热闹。

19.肥卤鸡。也是提盒叫卖的生意。黑漆提盒内分层放食品,有卤鸡、卤鸡杂、鸡翅、卤鸡蛋,有的还有熏田鸡(青蛙)和酱肉、酱小肚、猪肝等。

20.茶汤。是推车销售的。在车上有一大个长嘴铜壶,中间贮煤燃烧,使壶中水常处于滚沸。碗内放糯米面和秫米面两种,先用冷水打底调匀后,用滚开水冲。冲面时一手执大铜壶,一手拿碗,碗远离铜壶,借助开水和冲力把面粉冲熟冲透。这是一个技巧,常常有许多人为欣赏这一“冲”的技巧而食茶汤。大铜壶擦拭得锃亮,再缀上红绒球,也增添情趣。

21.驴打滚、豆豉糕。驴打滚系用黄米面中间裹豆沙馅,成一长条,切成块,再在干面中滚一下,所以叫“驴打滚”。豆豉糕是用黄米面内加进豆豉,也有加枣的,名为豆豉糕。

22.切糕。顾名思义,切糕就是用刀切卖,不论斤,大致有:糯米做成;糯米面做成;黄米面做成;黏秫米面做成。中间可以夹枣、夹馅,平放在石板上,现买现切。还有一种盆糕,也是用糯米,用盆蒸,内放小料比较多,有枣、豆沙馅、小豆、青红丝、葡萄干等,价格较贵。

23.羊杂碎。推车叫卖,全是用羊下水煮熟的。

24.牛蹄筋。车上只有煮熟的牛蹄筋,有客人买,切碎后撒上五香粉。

25.蜜枣。用大枣煮出蜜汁,掺以桂花。推车吆喝叫卖,声调悠扬。

26.炸山药片。将山药切成薄片,炸后外挂糖汁,撒上桃仁、瓜子仁、青红丝、白糖,吃到嘴里又甜又脆。

27.糖豌豆。将豌豆煮烂熟,用白砂糖搅拌后出售。

28.老乌菱。一种大菱角,煮熟。果实成熟得越老越好吃,所谓“掉干面儿的老乌菱”。

29.烤山芋、煮山芋。所谓山芋即“地瓜”、“白薯”。烤山芋用一泥炉套成膛大口小,炉底有一煤火,把山芋挂在膛壁四周烘烤;煮山芋则是用大锅煮,煮出蜜汁。也都是用手推车售卖。

30.梅花糕。把黄米面用模扣成梅花形,在空心处加进白糖、豆沙馅、红果酱,然后放在锅内,现蒸现卖。

31.糯米甜食。有麻团、凉果、糯米藕等。芋头中间掏空,灌进糖、红果、豆沙等馅,还有切糕,配成一小碟,撒上白糖,做到色、香、味俱佳的效果。

32.喇嘛糕。这是挑担卖的小食品,担上有一小火炉,上放凸形圆平锅,将面糊倒在平锅上,熟后中间薄,四周厚,将熟时上撒桃仁、小料、豆沙、红果,对折起来成半圆即成。生意人用汽笛做广告。

33.八宝粥。糯米熬成,添加小料及桂花或蜜饯、果子。

34.杏仁茶。用糯米面熬粥加进杏仁粉,吃时加糖。

35.炒面。用两个大圆笼,前后挑起串街叫卖,所卖炒面是用大麦面粉炒成。食用方便,用开水调成糊状,稀、稠可随意。加进白糖,口味甜香。

36.汤圆。挑担串街售卖,汤圆煮熟后敲木梆子招徕顾客买食,很有乡土味。

汤圆也有开门脸售卖的。多年来以北门外祥德斋、一品香最为有名。馅的种类有白糖、红果、豆沙、加进芝麻、桃仁、小料、圆肉、青梅,面皮有劲,糖内夹砂,非常可口。另外回民的桂顺斋、春德涌也有名气。在1936年南市有一家食品店出售十锦汤圆,种类很多,除上述种类外,尚有橘子、菠萝、柠檬、可可、咖啡、圆肉……只是品种多,但质量远不如祥德斋、桂顺斋,当时天津也有了南方风味的汤圆小吃店。

37.面筋干饭。这一行业只记得在1930年前后有个食品担,不几年就在市场上消失了。售卖者是个老者,挑担前锅内是勾卤面筋,内有豆腐泡,后是热米饭,随意买食,制作干净,味道不错。小户人家买来当晚餐,既省事又廉价。

38.卷圈。推车串街售卖,用大张豆腐皮,中间包裹豆芽菜、粉皮、芫荽、腐乳汁、豆腐干、卷成筒,切成小段,两头用面糊封住。入热油锅炸透,可单食,亦可当菜。还有一种炸三角,用薄面片包韭菜、粉皮、小虾皮,也有包豆沙的,包成三角形入油锅炸。

39.炸臭豆腐。手推车上置油锅,臭豆腐油炸后,加辣酱食用最好。

40.炸蚂蚱。是天津独特食品,果子铺、食品店甚至挎篮出售。撕去蚂蚱翅膀,入热锅炸。一种是炸蚂蛹(幼虫),一种是带卵成虫。炸后用酱油、醋、葱丝一拌。一般是大饼夹食,味美。

41.煎豆腐干。独轮车上,有小炉灶,把块豆腐中间切开成两片,用油锅煎出金黄色,放在小碟淋上麻酱汁和捣烂蒜汁。

42.煎焖子。推车售卖。焖子是用豆粉熬成,切成碎块放在平铛内,用油煎出金黄色,放入碟内淋麻酱汁和捣烂蒜汁,用尖竹叉吃更有趣。另外还有煎切糕、煎包子等。

43.市面上随处可见的还有五香茶鸡蛋、拌凉粉。

44.七十二样甜崩豆。是挑担生意,担子很讲究,前后两箱笼,刷上大漆,扎上红绒球和小铜铃。箱笼周围有许多玻璃盒,内装各色蚕豆制品,除了有甜、咸,红果味外还有如:菠萝、柠檬、香蕉、橘子,另有砂仁、豆蔻、姜糖、仁丹、薄荷等味道。把两小片蚕豆加进各味,再用糖封合。还有用纸包裹像糖块一样的蚕豆。还有一种“汽水”,在小蚕豆里有汽水咬出来。卖货人白天挑担走在街上,箱笼上的绒球一颤一颤,小铃铛丁当响。在晚间还有小电石灯照亮。食品好吃,货担也赏心悦目。也有用小山羊拉一小车卖甜崩豆的,也是扎绒球、挂铃铛。因制作繁杂,所以经营者少,以后就绝迹了。

45.酥崩豆。蚕豆炒得特别酥,都像炸开了嘴。出售时是用一头小毛驴,背上驮褡裢,褡裢里装得满满的酥崩豆,用牛肩胛骨缀铃,摇动出响声做幌子,嘴里还不停地说唱。售卖方式独特。

“吆喝”。走街串巷卖风味食品的小贩,差不多都有一套自己的吆喝技巧,音调长短高低各有特色,以此突出所卖食品,或突出食品的特点。如:

杨村糕干:“卖糕干啦——杨村——糕干——。”

崩豆萝卜:“崩豆哇——萝卜——”或者“赛梨不辣呀——萝卜。”

糖堆:有的喊得简单:“堆儿卖!”也有喊“桂花味的糖堆”。

切糕:“江米小枣啊——切糕。”

蜜枣:售卖人操着北京腔“枣来啦,这是北京城的蜜枣来啦。” 或“桂花味的枣来啦——”。

糖豌豆:“糖豌豆,糖豌豆比蜜香,亚赛糖莲子,亚赛八宝栗子香。”

喇嘛糕:“喇嘛糕喂呀——好冷天!”“喇嘛糕喂呀,玫瑰馅——净卖糖钱啦!”

八宝粥:“糖的喂,黏的喂,八宝莲子粥哇咳……”

细炒面:这是操着北郊口音吆喝“细炒面”。

甜崩豆:“喂,到口酥哇……各有各味……七十二样甜崩豆哇……”

吆喝词最多的是卖药糖的:“哪位吃药糖啊,橘子还有香蕉,秋梨茶膏”,“橘子还有青果,薄荷败火……”。除了吆喝外还辅以各种器物敲打声,如在锅边敲铲子,有时甚至敲出节奏来。敲木梆子、敲铜锣、吹笙、拉汽笛……手段多得很。一天里一条街上如果有几个这样的小贩过往,那大约是很不寂寞的。有关津门风味小吃的《竹枝词》:

炸蚂蚱:“满子呼来蚂蚱香,醋烹油炸费葱姜,不须刘猛将军捕,食尽蝗虫保一方。”

田鸡腿:“蛙声一片闹斜晖、剥皮田鸡腿本肥。差胜辽东哈什马,健脾开胃美攸归。”

卤煮野鸭:“枪排声长淀河唇,野鸭群轰落水滨。香味寻常是卤煮,何须玛瑙说时珍。”(玛瑙即菜名“玛瑙野鸭”)

三、儿童食品

多数食品都是以甜和有趣来吸引儿童购买。

1.栗子糕。用米粉和栗子粉,蒸成软糕状。卖时用木模扣成小圆柱形,每次扣二十颗,糕上也可加豆沙、红果馅。以后因扣模费事,就用刀铲在纸上加糖馅售卖。

2.豌豆糕。售卖者肩挑单个圆桶,上盖白布,以豌豆粉和白面粉为原料蒸熟,另备木模,上刻有不同花纹,有大、小两种。先在花纹上撒白糖,再用刀把湿豆面敷在花纹上面并压紧。然后再在桶边一扣,一颗颗精美的豌豆花糕就成了。儿童边欣赏花糕边吃,很是欢喜。有的人特备小碟来购买。或把豆面捏成小孩状,放在碟中,浇上红糖汁,来个“小孩洗澡”也很有趣。

3.梨糕糖。也叫“大梨糕”,用铜勺熬白糖,到一定火候加进酵母粉,糖汁膨胀起来,乘势倒在石板上,形似一个大发糕。冷却后用锯齿刀切卖。吃到嘴里又细腻又甜。是一种推车叫卖生意。

4.茶膏糖。用手推车串街卖货,生意人吹笙代广告,先吹几只曲子,人聚多了再卖。糖是黑色,做成不规则的长短条形。也有人在车上挂一铁笼,笼内装一只小松鼠。小松鼠随主人指挥做跳圈、爬高、跳跃等一连串动作,围观人多了卖糖。糖做成小葫芦状,黑色的价钱便宜,白色的价钱较贵。

5.棉花糖。用白铁制成圆转筒,中间按一小火炉,铁筒转起来把白糖撒进去,糖溶化后飞溅在沿上结成絮状,同时用铁筷卷起,形成一团白色棉絮,叫棉花糖或糖棉花。儿童多喜欢看制作过程。

6.流化饼。这是挑担生意,一头挑小火炉,一头挑操作箱。用铜勺熬砂糖,在一定火候时,用小勺把糖汁摊在石板上成长条形小片。一片叫一贴,乘软买来用手反复抻、拔,一会儿糖发热,变白成硬糖。虽有趣但不卫生,早已绝迹。

7.吹糖人。大多数是挑担生意,前挑是操作台,后是木凳,前担木架上插着许多糖人。货主坐在里巷内,敲一面铜锣,以招徕人。铁模(也有泥模)俱是各种人物造形。制作时先在模内撒上滑石粉,然后用苇管在热锅内挑起一块麦芽糖,夹在两片模中间,扣合后用嘴吹气,即成空心糖人,再用芦苇棍粘住糖人,儿童举着玩耍,可吃,但也属不卫生食品。艺人还可以制作转动的小风车和吹响笛的小喇叭,笛是用苇管和苇叶做成。

8.扣糖人。原料同麦芽糖,但不是吹而是用模压制,不是空心是实心,做成人物或动物形态。也可用糖套成极细糖丝,有如挂面条,用苇管挑着吃。儿童多喜观看他的操作。

9.爆米花。大多是外地人(如安徽、河南人)来津从事这样营生。孩子们从家中拿出大米、玉米、黄豆、粉条等,生意人把这些放入可转动的圆球铁罐内,下面加热,手摇把使球体转动均匀受热,当球内热度达到一定压力时,“嘭”的一声球内容物爆出,喷入大口袋内。爆出之米花极酥脆,吃甜味可放入糖精。

10.烤白果。白果即银杏,是南方人经营。在手推车上安放一个小火炉,上有小铁丝网,将白果放在网上烤,外皮烤成黄色。因为味微苦,天津儿童大多不喜食,因之营此业者不多。

11.画糖。这是挑担生意,开始是由南方人经营,以后便不限南方人了。用一只铜锅熬白砂糖,一块青石板,板上擦油使光滑,用一小铜勺,使糖汁又细又匀地缓缓流出,在石板上滴画各种花卉、鸟兽、人物、喜寿字,技法非常娴熟,然后用小竹签粘住,待冷却成形启离石板。画什么依儿童所点,可观、可食,深受儿童喜爱,常有大人也围观,赞赏技艺。

12.砂糖人。用翻砂糖制成,也有空心的,制成后外涂颜色,具有装饰性,不能食用。另外有实心的,体积小,形状有人物、动物、器物等,不着色,可食用,除串街售卖外,糕点店也有出售。

13.豌豆面食。这种食品一般挑担叫卖,格局像捏面人,但原料是豌豆面,不用模子,只凭手技,把面捏成桃、香蕉、苹果形,还可配上绿叶。所捏橘子剥开分瓣、松花蛋切开显露出层次,都很逼真。所用原料除豌豆面外,有红、白糖、麦芽糖汁,摆放在瓷盘内逗人喜爱。

四、旧城厢的各种著名食品

城东

1.东门左侧恩发德的羊肉包子盛极一时。这个店首创活动提盒上楼,下边做好饺子放在黑提盒内,有滑轮送到楼上,既省力又快捷,被许多饭馆效仿。

2.东门内路南有一个名为中立园的小饭馆,饭菜可口价廉。附近中小学校的教职员和学生是这里的常客,饭馆做的单勾卤面,各馅锅贴、坛子肉都有名气。再往西行几十步,有一饶阳风味小馆,名义盛园,所做姜丝炒肉名噪一时,排骨火烧也为人称道。

3.东门里坐北有一个极小门面,门外支一大炒锅。店主姓王,专卖糖炒栗子,颇有名气。此店栗子采自河北遵化,个大肉甜,用细沙拌和蜜糖,平铲翻炒,手法熟炼,栗子受热均匀。出锅热卖,入口软、甜、香。天津栗子一向驰名各地,全市遍设炒锅售卖。有诗道:“孩儿梨小皮何白,美女苹香面尽红。更喜街头多栗子,带沙炒到十分松。”(清光绪十年张焘《津门杂纪》作)

城西

1.西门里大栅栏有老李炸糕,知名一时,不同于耳朵眼炸糕之处是面稍黑,炸熟后呈红棕色,面光滑,皮薄馅甜。

2.西门内南大水沟的鸭子王胡同,因胡同内有个卖熟鸭的“鸭子王”店铺而得名。该店所卖鸭是小形“把鸭”(野鸭的一个品种),特点是用多年老汤,煮前将鸭用绳捆好防止煮散。煮熟后吃到嘴里“淡、烂、香”。客人须在头天预订,买回后馈送亲友也很相宜。

3.鼓楼西路南的富有斋汤圆铺,人称“邹记圆宵”,专卖汤圆,有糯米面和秫米面两种,享名多年。

城南

1.一食居。在南门脸路南,有一店铺名“一食居”,两间门面,“一食”就是便食之意,卖的是“家常熬鱼”和“海带小炖肉”,主食只有米饭,客人买多少卖多少,简单便捷,在当时是独创一格的。

2.杜称奇。在南门外鱼市大街,卖各种馅火烧,即带馅的油酥烧饼,烧饼比一般店的个大,价钱也较一般店贵。特点是皮酥、馅好,放置时间长也不会变硬。馅有白糖、豆沙、红果、枣泥、甜咸,其中的小料也全。不仅闻名本地,外地也有人慕名来购买。店铺同时也卖蒸食,该店开设于民国初年。作者写此文时,店铺仍有,但质量已不如从前。

3.螃蟹刘。也在鱼市大街,由一刘姓人经营。此人精明干练,他卖的螃蟹个大肉肥,因此遭同行妒嫉,但受顾客欢迎,因此称为螃蟹刘。他的窍门是,傍晚趸来螃蟹后,在每蟹篓里撒上一把稻米,用物压好,清晨再卖,所以蟹肥。

4.郭家蒸食。在鱼市大街。只卖各种馅蒸饼,做出的蒸饼个大馅好,模子花样也多,扣出的花纹清晰,在当时很有名气。尤其在春节前,来订货的应接不暇,从几斤到几十斤,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城北

1.耳朵眼炸糕。现在成了天津名品小吃,炸糕特点是个大,炸得透,豆沙细甜。

2.乡祠馄饨。北门内户部街双井地方开设一个馄饨铺,此店传了几代人,售卖的馄饨馅好,汤肥、排骨也肥,烧饼打得也好。如有顾客喜欢吃肥,就在碗内再加些骨髓油,味道又肥又香。

3.祥德斋。作坊设在户部街,门市开在北大关,该店所卖点心在天津市场几十年一直享有好名,是因为糕点制作精细,品种多。制作的汤圆也有独到之处。每年的端阳节制作一种叫“藤萝饼”的酥皮点心,是用白糖加拌藤萝花瓣做馅,吃到口内甜香满腮,别有风味。曾闻藤萝花大部分采自户部街“华宅”。该店制作的中秋月饼也是有口皆碑,该店同时还出售一种论斤卖的盒装“细糖”,内容是各色蘸子(有花生、桃仁、青梅、瓜条、红果、圆肉等蘸糖翻沙制成),各色芝麻皮糖、大糖,各色片糖,内夹豆沙的馅糖,包裹纸的酥糖等等。

除了城厢上述那些店铺外,还有几处应该介绍:

1.河北中山路有“明顺斋”售卖“什锦烧饼”,除白糖、豆沙、枣泥、红果馅外,还有冬菜、肉末、榨菜等菜馅。

2.西头的西大湾子有个“张爸”,所卖锅巴菜最有名,传了几代。卖锅巴菜有名的还有河东上岗子、南市桂顺斋和永元德。

3.西头文昌宫大街路南有家卖“雁肉”的店铺,是多年老店,用大锅煮熟卖。有时也卖比大雁个还大些的“天锣和地鼓”,间或也卖野鸭。该店的雁肉是口淡、味道好,煮的肉烂而不散。

4.西南角的恩庆和是1921年由回民杨庆和开设,专售羊肉包,地点在西南角电车公司附近,以后渐有名气,人称“杨爸饱子”。作者写此文时该店铺依然存在。

坐落在南市三不管、河北新三不管、地道外、鸟市等地的大众食品:

这几处是市民游乐地方,在这里除了观看摔跤、曲艺、卖药及各种卖艺以外,还有云集于此的各种廉价小吃可供品尝。

1.羊霜肠(也叫盘肠大战)。是羊的下水,用大锅煮熟,顾客指哪切哪,随意买多少,用小碗盛出加汤汁,撒上芫荽,滴上辣油,其中以羊肾(睾丸)和胎羊最可口,价格也较其他品种昂贵。

2.羊血。大锅煮羊血,可随意购买,吃时加芫荽和辣油。

3.卤煮小肠。是煮猪小肠,在大锅中煮小肠,在锅边一圈有烧饼半泡锅汤内,卖时先切烧饼,再切小肠,浇上汤汁,也添加芫荽、辣油。

4.煎焖子、茶汤、面茶、凉粉、炸豆腐干(见“风味食品”)。

5.水煎包。猪肉馅包子,煎时,锅内加进稀面粉水,熟后出锅时包子带大片薄脆锅巴,吃起来不同于普通水煎包,是山东风味。

6.葱爆肉。用大平铛,中间微凹,大葱丝爆羊肉。都是现买现做,鲜嫩可口,是北京风味,既可佐酒,又可果腹。

7.鸡蛋肉饼。用大幅鸡蛋皮裹肉馅做成大饼,在平铛上煎熟,饼做成四指厚,而且外不焦,内里熟透,实在是一种技术。

8.恰饹。用荞麦面和成大面团,放在木制槽内,槽底有许多小孔,面团上用大木棰下压,从小孔内挤出面条。煮熟后用凉开水浸,或冰镇后挑在碗中,浇上酱油、醋、麻酱汁,还可加入辣子、蒜等调味料。

9.煮肺头。用大锅煮猪肺头,店家也同时卖主食。

10.小螺。小锅煮小螺蛳,用一小碟盛醋蒜,用小针挑吃,实在是吃着玩,以儿童居多。

11.三不管有一家“邹记豆汁”,开店多年,可能是天津惟一的“豆汁”店。

12.鸟市有一推小车卖抻条面的。北京抻条大把抻,这一小贩是独条抻,有吃主就现抻现煮,用芝麻酱汁或炸酱拌食。

13.三不管有一种“瞪眼食”,吃法独特。用大锅煮猪下水,吃客围成一圈,用铁钩搭出一块熟食(或肺、或心、或肝、或肚),食客随意买多少,切多少,先不付钱,在吃客面前放一小牌记数,顾客吃好离去前付款,这也是一种揽客方法。

14.夏秋间在鸟市还有一种京式“扒糕”,类似天津“焖子”,切成小方块,拌以麻酱、醋、蒜等。

五、夏令食品

天津传统的夏令食品是“梅汤”和“红果酪”,用冰镇后按杯出售,无论是店铺,还是走街串巷,都有售卖的,是一种极普通的饮品。还有一种是“果干汤”,用桃干、杏干、柿饼,藕片煮成浓汤后冰镇,或在汤内加冰块,也是按碗出售。再有就是“玻璃粉”,用冻粉加糖熬得,也可以用冰镇冷再卖。

冷饮食品在我国有很长历史,远在宋代英宗时就有把各种果汁调和奶汁,再用冰块制成冷饮的。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咏冰酪” 诗:“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米盘底碎,雪向日冰销。”“冰盏”(用两个铜碟夹在手指间,敲出悦耳的有节奏的金属声,用来代替吆喝的一种生意幌子)是北京的冷饮。从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天津一到夏季也可以听到悦耳的铜碟声,吃到冰盏。天津开埠以后,夏令食品才发生了变化。

汽水。最早叫“荷兰水”,1900年由英国人在津开办工厂制造,年产量3.6万余打,瓶装。瓶内有一玻璃球,抽真空时球嵌在瓶口胶圈上,成密封。喝时用小棍一捅,随着声响有气喷出,近瓶口处有二个凹窝凸进瓶内,喝水时球被挡在凸窝下,不使堵瓶口,当时生产的汽水有橘子、香蕉、菠萝、杨梅、柠檬等,口味质量不高,却非常普及,全市都有发售。到1931年便发展成10个汽水厂:鸿兴、明星、光明、光华、荣顺、泉兴、道生、天兴、新明、鸿业,后因原料依靠美、日两国进口,所以经营困难,便陆续歇业。维持时间最长的是光明厂,其次是鸿兴厂,瓶子形状也改进成铁盖棒槌形,产品大部分是白色柠檬味道,质量较好,而价格也较贵,分成大小两种瓶装,也曾一度出产过姜汁汽水。

冰激凌。在20世纪20年代起,市面上出现了冰激凌,用牛奶、白玉米粉制,以后又加进鲜菠萝或鲜杨梅。以后又有雪花酪。最早是出现在西餐馆,以后在电影院,后来就有冷饮店出现。雪花酪在街头出售,用白糖、香精加冰块放在桶内转动,最初是手摇,后来用绳绕在桶上双手来回拉动,再后来使用马达传动。沿街边做边卖。

刨冰。最早是取自天然冰,极不卫生,以后才有了人造冰。开始是用铁刨子刨冰,铁刨子形状像一个长铁盒,刨刀刨下的冰渣进入铁盒内,再倒进碗内,浇上各种果汁和果干。是大众的消暑食品,以后手摇机械刨刀代替了手工刨刀。

冰棍。进入天津市场是在1934年,日本人在日租界东南角鼎章照相馆附近,有一门面,开一窗式柜台,店门设在巷内。柜台出售各色小方形冰块,装进一个圆形小盒内,非常清洁、美观,价格约值当时二角钱。以后街上又出现一种“冰球”,是用两片马口铁片制成球形,边上留一小孔,箍上橡皮圈,通过小孔在球内灌进果汁,然后在碎冰桶中搅动,果汁结成冰,取出后成一冰球,因其制作不卫生,不受欢迎。1937年天津沦陷后,在北马路,由日本人创办经营了第一家制造冰棍的商店,以后制售冰棍的商店便渐多起来。冰棍造型各异,有圆形棍、方形棍、扁方形、上尖下方形,也有的表面有花纹。中国人自己制售冰棍是在抗战胜利后,在和平影院对面一家商店,从日本人那里赊购一台制冰棍机器开办起来的,这是中国人制作冰棍的第一家。

冰糕。是抗战胜利后由天津西式大餐厅制售的,用高级冰淇淋原料,冻成后装在盒内,也有三层三味的,叫“三色冰砖”,价格较贵。天津起士林还制过一种外用巧克力糖为衣,中间有冰淇淋,比较贵,大众购买不多。

六、天津的酒和糕点

据1931年《天津概况》载,天津酒有:直沽高粱、五加皮、状元红、茵陈酒、各色露酒、黄酒、啤酒(明星牌)等。最负盛名的当推直沽高粱和五加皮酒。

直沽高粱。远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已有酒作坊了。有一首诗可作证:“茵陈、玫瑰、五加皮,酒性都从药性移,还是高粱滋味厚,寒宵斟酌最相宜。”直到今日仍负盛名。(www.xing528.com)

五加皮酒。此酒闻名国内外,尤其多年销往英国。伦敦多雾,湿寒袭人,饮此酒最相宜。早年该酒在制造时,原料都是精选过的,经过陈酿,真是色如琥珀,入口浓郁,酒汁挂碗。生产此酒的酒厂为“振庆永”,地点在营口道,创始人是南开大学毕业生范澜如先生,死后由其子继承,产品远销南洋。该厂同时也出口冬菜。

酒事轶闻

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每次到津演出,都要饮用天津的“茵陈酒”。

南市有一“老同宝泰南酒店”,专卖远年“花雕酒”及各色“陈绍”,酒是从南方产地订购运津。天津闻人名书画家华世奎(璧臣)先生是该店的老主顾,经常派人购买饮用。

光绪初年,民间传说天津有“四富”:王润荪藏名人信札一富;范澜如藏邮票二富;孙正荪藏城南诗稿三富;永源号高粱白酒四富。

天津糕点

汉民店以“祥德斋”、“一品香”最有名,回民店以“春德涌” 最有名。

祥德斋制作的糕点品种有:

酥皮类:炉桃、炉粽子、大八件、福喜字、花糕、桐饼、破酥缸炉、牛舌饼、藤萝饼、玫瑰饼、小烧饼、水晶饼、家常烙、三角火烧、油酥卷、鸭尾酥、三角起酥、马蹄酥、拧花酥、排骨酥、炉菊花。

硬皮类:喜事果子、大白皮、自来红、自来白、黑麻饼、白麻饼、陀螺饼、藏饼、素果饼、金糕饼、夹馅饼、蛋黄玫瑰饼、涿州饼、锅盔饼、提浆月饼、百果月饼、广式月饼、瓤子月饼、八珍月饼、赖皮月饼、芙蓉糕。

酥类:核桃酥、杏仁酥、金钱酥、银锭酥、鱼形酥、方酥、麒麟酥、双麻、桂花酥、大薄酥、奶皮酥、棋子酥。

蛋糕类:喜寿大蛋糕、槽子糕、梅花糕、盅碗糕、长圆糕、大块蛋糕、夹馅蛋糕、夹馅蛋糕卷、青梅糕、蜂糕桃、炉梅桃。

杂类:绿豆糕(白糖、豆沙和圆馅三种)、萨琪马、冰雪糕、玫瑰糕、大八件、小八件、小麻花、江米条、薄脆饼、杏仁条、香蕉条、散子、豇豆酥、芝麻烧饼、小茶食、羊角蜜、蜜套环,云片糕、蜜三刀、锦酥烧饼、大良尖尖、姜汁排叉、蓼花、蓼花片、麻叶、雪饼、雪条。

黏食类:水晶年糕、蜜层年糕、竹节年糕、百果蜜糕。

糖食:花生糖、麻片、龙蘸、皮糖、肥皂糖、高桩糖、裹馅糖(即大糖)、包酥糖、鸡骨糖、各色蘸子、汉麻片。

蜜饯类:红果、海棠、温朴,以炒红果最为有名。

糕点种类繁多,现仅列举部分,至于后来又增添的南方糕点和西点,就不列举了。

七、鲜果、干货与蔬菜

鲜果:

最有名的是“天津鸭梨”。其实天津不过为集散地,销往国外的梨,产地在津浦线附近的泊镇、东光、交河等地,天津实际是出口的口岸。

其次是“天津萝卜”。产地在沙窝、刘庄、葛沽,所产萝卜形状不同,味道各异,是天津人最喜食的。在天津民间有“萝卜赛梨”,“好吃萝卜不吃梨”等俗语,认为吃萝卜喝热茶可以去病,故街上贩卖萝卜的人很多。

柿子。河北省出产,上市量大而且价格便宜,品种有“磨盘”、“鸡心”、“糖缸“等,但以“磨盘”柿子为大宗。柿子的特点是个大、皮薄、核小、肉多、耐贮存、价格便宜。食后有润便功效,所以受市民欢迎。

枣。也产自河北,鲜枣上市量不大,干枣上市是大宗。枣有“养心补脾”的功效,常用来做营养食品。

西瓜。是夏季主要鲜果,消暑解渴佳品。

瓜果类还有甜瓜、面瓜、菜瓜等,和西瓜同时上市。

葡萄。秋季上市,因不耐贮存,上市时间短。

苹果。秋季上市,供应时间长,品种多,深受大众喜爱。

另外在天津鲜果市场上常见的还有:甘蔗、枇杷、菠萝、橘、柚、柑、橙、荔枝、杨梅、草莓、桑椹、鲜藕、山楂、海棠果、樱桃、沙果等等,都是应季从产地运来。

干果

大宗的干果是花生、枣、栗子、核桃、各种瓜子、榛子、松子、红果、柿饼、元枣、桂圆、枝圆(荔枝),每年春节前后是购销最旺时间,有些品种从天津出口,销往国外。

咏津门水果《津门竹枝词》中有咏津门水果诗句:

葛沽桃脆偏沙彪,胜似北山沙果梨。近日新栽李子杏,移花接木海东西。春橘波梨橄榄香,乌菱甘蔗也堪尝。年年上海沙船客,头进来津价得昂。

蔬菜:

天津市场上的蔬菜品种极丰富,如:白菜、韭菜、菠菜、芹菜、芥菜、芜荽、莴苣(天津称莴笋)、茄子、葱、姜、蒜、王瓜、瓠子、丝瓜、冬瓜、西葫、倭瓜、南瓜、土豆、生菜、茴香、香椿、辣椒、旱萝卜、胡萝卜、白萝卜、水萝卜、豌豆、扁豆、小白菜、苤蓝、蔓菁、蒌蒿、蒜苔、卷心菜、芋头、山药、藕、紫菜头、洋葱、龙须菜、菜花、油菜、豆芽菜、西红柿等。最大的菜宗乃是每年冬季家家贮存的大白菜,被称为看家菜。天津人爱吃的品种是“青麻叶”,菜尾抱在一起,耐储存。

《津门竹枝词》中咏“津门蔬菜”诗句:

芽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三冬利赖资何物,白菜甘菘是窖藏。

萝卜何分旱与胡,冬青春白特相殊。咬春曾荐辛盘味,别种偏叫紫水呼。

葛沽荸荠味多甘,生熟挑来共一担。春日儿童宜买食,能消积滞化生痰。

荷锸荒原掘地梨,味甘质脆偏春畦。似丸未许宜僚弄,棘刺森森铁蒺藜。

荇蓄苗根釜可蒸,性寒难免腹里疼。蔓菁疙疸尤无谓,地芋山落最上乘。(荇菜,水生植物,嫩叶可食)

葛沽菰米一声呼,状类南溪九节蒲,六月炎天堪剥取,趁鲜烹煮味鲜腴。

凉水茄包不值钱,形如熊胆大如拳。取名以海性偏嫩,烂煮为泥蟹肉鲜。

襄谓羊角脆堪尝,稚子奉矜浅淡黄。近日咬秋新得种,虾蟆皮是倭瓜瓤。(羊角脆是瓜名,较菜瓜甜而脆)

丝瓜未若吊瓜强,别种黄瓜半寸长,秋后挂霜须摘取,虾油浸透最堪尝。

芥园西去列茅檐,香菜标名价最廉。吴越不知缸蓄美,大头疙瘩买缸腌。

八、水产

由于天津地区河流交错,又处渤海湾内,所以水产丰富,大略如下:

蟹类:海蟹、河蟹、小蟹。

虾类:红晃虾、白晃虾、青虾、白米虾、港虾、虾钳(钳子米)、线虾、红草虾、对虾。天津虾产品种类很多,一般都是油炸、炒菜,因其物美、价廉,是天津人的常年食品。对虾体大味美,是天津名产。

鱼类:鲤鱼、鲫鱼、梭鱼、黑鱼、鲇鱼、面鱼、快鱼、白鱼、鲢鱼、拐子鱼、青鱼、嘎鱼、厚鱼、胖头、鳝鱼、黄瓜、麦穗、鳜鱼、带鱼、黄花鱼、偏口鱼、平子鱼、铜罗鱼、海鲇鱼、黄鳟鱼、乌鱼、墨斗。

蚌类:麻蚶、青蛤、蛏、小螺。

正因为天津水产品丰富,所以天津人有吃水产品的饮食传统。最受青睐的水产食品是:

河蟹。在每年的7、8、9三个月是产量最多的季节,有“七尖八团”的说法(就是7月吃尖脐蟹,8月吃圆脐蟹),味道最鲜美。河蟹也是佐酒的佳品,天津的胜芳镇一度以产蟹出名。胜芳蟹个大而肥。河蟹的食法很多,除了蒸熟剥食外,可以做成蟹肉蛋羹、油盖茄子、蟹黄鱼翅、蟹黄汤包、蟹肉蒸饺、锅贴、打卤拌面,味道都很鲜美。

海蟹、对虾、黄花鱼。天津在春季至夏初,这三种海产品便接踵上市,而且产量也大,到这个季节市面上比比皆是。海蟹用海水煮熟挑到市内出售,论个儿大小,不论斤。对虾是两只虾头尾交叉成对出售,也是按大小不论斤的。海水煮熟的买来即可食用,鲜虾可以烹、炒、烩,可以打卤拌面,可以做馅,配以春天的各种新鲜青菜,像小白菜、韭菜、香椿、茴香、茄子、蒜苔,更是相得益彰,既味美又富于营养。黄花鱼,也是大宗食品,一般是红烧为多,再煨以豆腐、韭菜或蒜苔更好。

比目鱼。天津称为“鳎目鱼”,夏季产量最多也最肥,所以有“伏鳎目”的说法。鱼肉鲜嫩少骨,新鲜的鱼肚皮是粉红色,家常吃法是同猪肉一起炖,被称为“鳎目鱼炖肉”,是夏季美餐。

刀鱼。学名为“鲚”或“鮆”,天津的河口刀鱼最为有名。鱼体宽像拉纤板一样,所以有时称做“大纤板”。鱼肉细嫩,但多刺,通常是烹食(用油煎后,用葱、蒜、醋一烹即成),主食为烙饼,再加绿豆稀饭,真是乡土味浓。

银鱼、紫蟹。这是两种隆冬季节凿冰而取的水产,因捕取不易,产量不大,故价格昂贵。可氽汤或做什锦火锅作料。银鱼也可蘸糊炸食。

鲥鱼。是一种名贵鱼,产于南方,食法是洗净,去内脏,不去鳞、清蒸。蒸时加鲜笋片、香菇、木耳、肥肉丁、火腿丁、料酒。鱼肉细、味鲜美,但多刺,所以苏东坡有“恨鲥鱼多骨”之句。

河豚鱼。每年3月是河豚鱼最肥之时,但此鱼有毒,因鱼白味鲜美,有“西施乳”之美誉,所以嗜食者常冒险而食。

快鱼。也叫“曹白鱼”,形状像鲥鱼,但味道却差得远,在天津家常食法是红烧、清炖,每用青蒜苗做配。

鲫鱼、鲤鱼、白鱼、鲢鱼、拐子、厚鱼。都是天津民众喜食的鱼种,红烧,糖醋浇汁,鲫鱼汤也是一道美味,且有药用价值,性暖,产妇催奶,增加营养最为相宜。(鲫鱼古称鲋)

鲇鱼。一名“鲶鱼”,此种鱼上市时间长,价廉,但许多人不食,原因一是民间说吃这种鱼容易犯老病(旧疾患);二是形态丑恶,遍体黏滑,有时发出嘶嘶叫声,令人不悦;三是传说此种鱼在大河内专吃死尸,令人厌恶;四是有一部分信奉佛教人士不吃无鳞鱼,有些回民也忌食。鲇鱼常栖息在河岸水下泥窟内,捕鱼人用一只带回钩的长竿在河边捕取。冬天凿冰可捕取。有时找到一个窟就可以钩出几十斤。这种鱼肉细白、刺少,体越大越肥,食法是红烧加进豆腐,有时也氽汤下面条。在北京附近通县城内有一饭铺名叫“恩玉馆”,专做“煨鲇鱼”有名。

梭鱼。这种鱼富于脂肪,做熟后没有土腥味,近海一带居民常把此鱼用盐腌渍后生食,其他地方人没有这种食法。饭馆则把这种鱼做鱼片。

蚌类。产量最大的是麻蛤,或叫“瓦楞子”、“麻蚶子”,另一种“青蛤”量少,外壳灰白色,肉白味较麻蛤美,长形的蛏则更不常见。另有小螺,吃法见前“风味食品”。

现在大众常吃的多为带鱼、墨斗鱼、胖头鱼、平鱼、辫子鱼、鲁鱼、橡皮鱼等等,在先前市场上是不常见的。

咏天津水产诗

光绪十年张煮著《津门杂记》中有咏水产诗,录于下以供参考。

津门三月便持螯,海鲜堆盘兴尽豪。转眼又看秋稻熟,重阳时节好题糕。

故人多感促南辕,旅味缄书屡指论。二月河豚八月蟹,两般也合住津门。

树上弹来多铁雀,冰中钓出是银鱼。佳肴都在封河后,闻说他乡总不如。

清末在津旅居的樊文卿先生曾作《津门小令》,其中有一首是咏津门水产的:

津门好,水族四方稀,蚌小名传瑶柱美,虾多味爱玉环[2]肥,海舌趁潮归。

《竹枝词》也有咏津门水产句:

葛沽岁产蜜窝窝,其奈吾津莫嗜何。胜似江瑶柱味美,蟹蛏青蛤不如他。

金钩银米海鲜夸,淡笴(音桿,细竹管)洋河判等差。争似春来滋味好,晃虾食过又青虾。

海蟹双尖剥硬黄,芽椿蒜苗酱瓜香。葛沽新获尤鲜美,雌不如雄众懒尝。

螃蟹脐分圆与尖,清烹最美是双钳。海河东岸掐窝子(掐窝是一种捉蟹方法),大若杯盂最价廉。

银鱼绍酒纳于觞,味似黄瓜趁作汤。玉眼何如金眼贵,海河不若卫河强。

芦苇丛中二月梭,不如回网逐春波。天然草坝堪垂钓,记取单街是御河。

贡府头网重价留,大沽三月置星邮。白花不如黄花好,鳃下分明莫误求。

岂有河豚能毒人,蒌莴佐嘉珍。值那一死‘西施乳’,当日坡仙要殉身。

玉钗忽讶落金钗,细似银鱼味似鲨。三月中旬应减价,大家贪食面条拖(天津称为面鱼托)。

齐花鱼美要清蒸,出产因多价不增。柳叶发生柳叶落,一年两度晒鱼罾。

北岭雨后产山蛆,海蟹河虾总不如。五月麦黄混水鱼,满街争买石榴鱼。

摅汁凝浆拐子鱼,煮汤鲜白果非虚。饭香籼稻铜锅做,日食万钱定不如。

河鲤金鳞挂钓丝,掉头摇尾作之而。吾乡亦有江南号,但比淞鲈欠两鳃。

保阳甜酱历城葱,软熘鲫鱼味鲜同。淀产从来身似墨,白鳞原让御河中。

煮汤慈暖要锅炮,玉液金浆好代苞。此味只须沽上有,胜他 簋侈嘉肴。

麦穗蒿根径过长,黄瓜鱼小产生旺。城南水利荒洼普,直可开纲作稻乡。

黄鳝何似白鳝强,蛇鱼别号始他方。人称美鲜同回网,安得捞来二尺长。

兔儿头比鲮条肥,尺五银鳞拂钓矶。一网搬来鱼子喜,半留贩卖半携旧。”

明庆清烹纤板鱼(刀鱼),松肥全仗肋鸾刀。讵知作腐尤鲜美,灶上出名手艺高。

天津谚语:三岔河口三宗宝:飞刀鱼、金眼银鱼、河刀子螃蟹(大毛脚蟹,学名叫“绒螯蟹”)。——“飞刀鱼”因此鱼常从水内上蹿,像飞而得名。三岔河口银鱼是金圈眼睛,其他地方产银鱼是银圈眼。

九、天津风味餐馆

在天津饮食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那些资金,技术实力雄厚的大饭馆。光绪二十四年(1898)《津门纪略》载有:义和成(归贾胡同)、福聚成(江叉胡同)、义升成(归贾胡同)、聚升成(江叉胡同)、聚源成(江叉胡同)。

1922年《天津指南》载有:聚庆成、聚合成、义和成、铭利成。(地址都在南市)

1926年《天津快览》载有:聚庆成、聚合成、义和成。

以后曾一度发展为“八大成”其中以聚合成、义合成最有名。

到1936年,因外地来津人口激增,适应各地人需要的地方风味餐馆也增多了起来,其中也有西餐馆和日餐馆。当初盛极一时的天津“八大成”饭馆,最后只留下了义和成没有被市场淘汰。“成”字号饭馆席面是鸭子、鱼翅、燕菜、银耳、海参等,都是大碗大盘整桌珍馐的贵重筵席。

其次便是“二荤馆”,到1936年天津的二荤馆有宴春坊(单街子)、慧罗春(大胡同)、十锦斋,便宜坊(南市)、天一坊(北大关,即中和楼原址,现在名为红旗饭庄)。菜品中有名的有:玛瑙野鸭(即豆皮野鸭)、九转大肠、炸熘大肠、软硬飞禽(即麻雀的胸脯和骨架)、官烧比目、比目鱼条、红烧参唇、油盖烧茄子、烧三丝、烧四丝等,有五碗四盘之称。菜的数字有“四扒”、“八扒”、“十六扒”的称谓。

值得一提的是“酒席处”,属于二荤馆,但不卖座,只包办酒席(喜、寿、婚庆、满月),有的酒席处也对外零卖。顾客几时要,可以立时烹调,买一个或几个菜都可以,还可以送菜到家,只是整桌酒席则需预先订。酒席处还有一种“席条子”,顾客买了后馈送亲友,对方凭席条子取菜。当时成桌菜盛行“八大碗”,有粗细两组。其中细八大碗:

元宝肉——猪肉条扣成半圆形,下面有鸡蛋、山药铺底。

熘南北——笋片和蘑菇烩在一起,白汁。因蘑菇北方出产,笋片南方生产,故叫此名。

熘鱼片——用厚鱼、黑鱼、梭鱼切片,过油,浇糖、醋汁。

炒虾仁——用晃虾或青虾,清炒。

清炖羊肉——羊肉切成小块,衬以山药、木耳、笋片。

全家福——原料是海参、鱼肚、玉兰片、木耳,一起红烩。

拆烩鸡——把鸡肉拆散和笋片一起清汤烩。

烩肉丝——肥、瘦猪肉丝加笋丝清汤烩。

另外还有一种素八大碗,有:

烤面筋——加笋片。

炸汤圆——汤圆油炸后,撒白糖。

素杂烩——用素帽、木耳、素丸子、豆芽菜烩成。

炸饹馇——绿豆面原料制成油炸后勾甜汁。

烩素什锦。

烩鲜蘑——蘑菇和笋片烩成。

炸鹅脖——豆腐皮裹粉皮,炸后勾卤汁。

烧素茄子。

这两种荤、素八大碗,即可整桌订,也可半桌订。

酒席处还有几种面条菜值得记述。

熘黄菜——鸡蛋打散用油在文火上炒搅,加进鱼骨,撒火腿末。

熘鱼片、糖醋面筋丝、比目鱼条、炸雀渣(雀肉碎块)。

另有一种叫“三鲜肉”——把炒肉丝、炒鸡蛋、熘鱼片、炸面筋丝、炒虾仁中任何三种装在一个大盘内做为面条菜,又好看又有味道,也很方便食用。

二荤馆冬天还经营什锦火锅,或单售锅子菜。

什锦火锅内容大致是:鸡块、鸭块、烧肉、滑鱼片、虾扁、鱼脯、猪肉丸子、过油鸡蛋、过油山药、海参、白肉片、豆腐泡、笋片、大白菜、粉丝、木耳、大肠、小肚等(根据当时货源和时鲜而搭配)。

羊肉馆。也称回民馆,在天津饮食业也占有很大市场。如北京风味的华兴楼(芦庄子)、天津风味的会宾楼(南市)、永元德(南市)、鸿宾楼(和平路)、恩玉成(辽宁路)等。

天津风味的回民菜。常食用的有:黄焖牛羊肉、青炖牛羊肉、爆三样、全爆、爆羊肉、烩脑眼、全羊汤、锅塌三样、水爆肚、爆肚仁、他什蜜、鸭八块、红炖鸡腿、白斩鱼、红烧鱼、清蒸快鱼、拔丝山药、面筋、红烧鱼段。

素馆。天津最有名的素馆是位于大胡同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成的“真素楼”,牌匾是天津名士、教育家严范荪先生所书,它不同于一般的黑匾金字,而是白地黑字,符合素馆的风格,设计新颖,别出心裁,有别于一般荤馆。各种菜品也很讲究,用素菜、豆制品做出荤菜色相来,并取出荤菜名称,如“烧肉、熘鱼片、鸭块” 等,其实用料都是豆菜、面筋、素帽、豆腐皮、红萝卜、香菜等。汤是用黄豆或豆菜煮成,一桌席的价格比荤菜还贵。但食客却不少。店内当时名人书写对联颇多,兹采录三联于后:

是谁能知真味,到此莫忘素餐。

真是情的元素,素乃谓之本真。——觉非

真是六根清净,素无半点尘埃。——邓庆澜

味甘腴见真德性,数晨夕有素心人。——华世奎

还有一处是坐落在宫南大街,水阁附近的素食店,称为“石头门坎”,专卖素货,也同时卖素包子。所卖货物最多为粮食菜和素食的半成品,有:面筋、素帽、素丸子、素鹅脖、豆腐泡、饹馇、素杂烩,所用的是香油,炸得也透,所以深受市民欢迎,生意多年不衰。

在南市也有两处素食店,一是“桂顺斋”,卖秫米粥、汤圆、炸糕,还有一种“什锦小蒸食”,蒸食做的品种多,个小精致。另一处是“万顺成”,卖秫米粥、炸糕、切糕、锅巴菜,所卖素包也颇有名气。

遍布全市各处的小饭馆,售卖饺子、包子、锅贴、烧麦。

在众多包子铺中,“狗不理”包子脱颖而出。清末光绪年间,在侯家后有一小包子铺,因包子味道好,很受食者喜爱,故而生意日隆,以后发展成大饭馆。该店包子馅有独到做法,是瘦肉切碎,肥肉切丁,用猪骨头汤搅馅,比一般包子铺的包子肥而香。当初在面市设店时还有一种肉皮包,笔者吃过,咬一口有黄油溢出,味道也很好。而其他店铺包子,滋味无大出入。像这样的小饭馆,并不只售卖一种食品,也兼售卖各种主食,如千层饼、枣卷、糖蒸饼蒸饺等。

饺子馆。饺子是天津民众最喜爱的食品之一,故店铺多,有水饺、蒸饺两种。

锅贴。是饺子用油煎得,在天津是极普遍的食品,有猪肉馅、羊肉馅、三鲜馅。猪内馅锅贴形状是月牙形,还有一种两头尖的长梭形,叫“老虎爪”,另有一种是长方形,天津叫“肉火烧”。羊肉馅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两头尖的肥短梭形,一种是圆饼形,也叫馅饼,也叫“干烙”。还有一种叫“回头”,包两边,留两头,也用油煎。

烧麦。这种食品,以回民馆为有名,以后大教(汉民)馆也渐做猪肉烧麦。制法独特,擀的皮呈荷叶形,四周薄有波纹,把馅放在皮中,用手向上撮在一起形成麦穗样式,用屉蒸熟,吃起来另有种滋味,当时以南市马家馆最有名。

除了大小饭馆外,还有出售熟肉制品的店铺、酱肉铺、羊杂碎馆。

酱肉铺。从前酱肉铺有名的是:北门外归贾胡同的明顺成,芦庄子的玉华斋,西门内的复有顺。以后北京风味天盛号兴起(滋味好,品种多),天津风味的酱肉铺便逐渐转业卖生肉或歇业。当时卖酱杂样的品种有:酱制肉、大肠、肝、肺,熏鸡蛋,粉肠,酥鱼,卤面筋,腊肠等。

羊杂碎。除前文所说推独轮车串街售卖者外,另有门面销售的。所不同是现煮现卖,趁热吃,和冷吃风味不同,品种也全,且比推车串街卖较清洁。

十、名家、名店、名食

1.大约在同、光年间,有卖乌豆的“李五爸”,外号叫五行子,全家人卖乌豆,并且传了四代人。有时父子三人同时上街串巷出售乌豆,家境很宽裕。他们整包买蚕豆,精心择选。蚕豆煮得烂而咸淡可口,很受欢迎。

2.光绪十年(1884),西门外有张同春(外号“张狗子”)卖“小饼子”,小面片,中间夹馅(白糖、红果、豆沙),捏成三角形,烙好发售,有时也赶庙会去卖。

3.穆家熬鱼。光绪初年在西头金华园大街,有一店铺,店主穆老兴,因头秃,人称“秃老兴”,该店熬鱼有名。最常做的是熬鲫鱼,也随季节变换其他鱼种。就连外地人也以尝“穆家熬鱼”为快。

4.清末,在侯家后有一位穆成尊,绰号“鸡穆”(因爱玩广东鸡而得名),专做各色蒸食,远近皆知。该店一直营业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5.光绪年间,西头流水沟(太平街西头)有“金糕周家”,制品到口沙爽有劲。远销到山西、陕西、甘肃各地。采用绿釉粗瓷小缸包装,用泥封口,既可远途运输,又耐储存。

6.光绪年间,天津市场上有一种食品叫“卷菜煎饼”,是用绿豆面煎饼卷进素馅(豆芽菜、白菜心、香干、香菜等)。上市没几年就消失了。

7.卖糖堆的丁伯钰,清末民初人,其先人当过北大关税务的主管官员,称为“大关丁”,丁伯钰是大关丁的后代。当初家境宽裕时吸鸦片,讲究吃喝,还喜欢自己动手制作食品。光绪庚子年(1900年)后,家里曾雇一叫马庆华的回民制作糖堆,他专选用北京西山出产的红果,个大、酸度小、微甜。制出的糖堆冬天放在屋内不落糖。丁伯钰学会了以后也经常自己动手制作,送给亲友品尝,得到赞赏。以后家境衰落,便以此为业谋生。他制的糖堆,甜、脆、不沾牙,放在衣服上滚几匝不粘衣服。他制好后雇一叫黑源明的回民给他挑担,他自己拿一毛掸子(把上有弯钩,像雨伞把),跟着吆喝卖。盛糖堆的担子是用藤皮编的篮子,每天从自家住处大伙巷起,经过肉市口、竹竿巷、不到估衣街糖堆就卖完了。每天定量制作,卖完为止。大部分是订制加工,零卖的不多。丁伯钰死后,他的女婿接替了这份营生,自己提盒串街叫卖。还自己制作桃仁糖,火候好,酥而不苦。笔者曾见其人,身材不高,很精明能干。

丁伯钰也是天津最早骑自行车的人,庚子年后在天津就出名了。

8.光绪末年,娘娘宫有个五爸,卖烙千层饼(死面)卷鸡蛋片,串巷喝卖,很别致。

9.会吆喝的果脯小贩。在光绪末年,有个卖果脯的小贩,很会吆喝,如“有青梅来和瓜条,还有深州的半块蜜桃,要吃甜的呀有蜜枣,要吃酸的是玫瑰金糕”,吆喝出来押韵、上口、好听,很能招徕顾客。

10.清末有个人称“刘爸”(名字不详)的人,在北马路靠近东北角处设四间门面,卖“秫米饭”和元宵,食客很多。

11.一品香糕点店的藤萝饼。每年该店在端午节前都大批制作“藤萝饼”,用藤萝花很多,恒兴泰板厂院内的一棵藤萝树每年产花五六百斤,全数供给一品香糕点店。

12.“石爸”油酥烧饼,最早地点在西北角小伙巷拐角处,以后迁到大伙巷。他所用的酥与众不同,是用玉米粉炒酥(一般是白面炒酥),所以吃时更酥松好吃,酥内掺进小粒冰糖渣,所以烙出烧饼别具一格。

13.天津的蜂糕,一般是回民经营,也少有汉民经营,如在金家窑有一个“蜂糕王”很有名,经营者叫王者香。

14.1912年,位于北马路糖坊胡同内有一个“王家糖坊”,专门加工制作皮糖。卖皮糖的小贩把原料送来加工,制成成品后取走,再走街串巷出卖。一般居民也可以备料送去加工。该糖坊除加工外,也自制白龙糖出售。

15.1912年,天津有两处卖煮山芋比较出名:一处是西头湾子,广和楼对门,设四口大锅,同时煮山芋。另一处是大药王庙路西有个叫小贾的人(当时已经七十余岁),他卖的山芋选自距葛沽西南五里地的邓岑子庄。

16.一食居。民国初年,南门外有“一食居”小饭铺,店主孙连溪,小饭铺所做经济饭菜,一个铜元可以买一小碟菜,一个铜元可买一个窝头,约花五个铜元就可以吃饱。

17.1912年,宫北大街有一羊肉铺,叫永三元,除卖牛羊肉外兼卖蜡烛。该店发行一种“酒蜡帖”(虽叫“酒蜡帖”,其实无酒,帖上注明“绍酒一坛折蜡烛若干封”)。此帖在当时颇风行,是作为喜庆应酬之用的独家发行商品。店铺门面常挂口大绵羊,重达50多斤。

18.1912年,三不管地界有个叫麻丕烈的人,专门卖氽丸子干饭;同时有个常香村,专门卖茶汤(江米面、秫米面),都有名一时。

19.1915年,在北马路闽粤会馆附近有个李老者,首创“砂板糖”。事先准备好一块大青石板,在青石板上安放一个木框;用铜锅熬砂糖,加入各种药味,熬成后将糖汁倒入木框内摊平,趁半热时用小刀在上面划出长方条格。待卖时好取下。

20.南大水沟南口,在民国三、四年间,有一人从饭馆买进鸡下水(主要是鸡肠),洗净后切成小块,用大锅清炖,炖得很透,价格很便宜,买多买少随客人意。

21.1921年,有个万庆(一般人称之为万庆儿),专做夹糖糕。所用江米是经过精选的,红果馅比“炒红果”还甜,白糖选用“潮白糖”,江米面磨得特细,吃到嘴里顺滑,不噎嗓子。成品大部分销售给“中华”、“同庆”两个落子馆。

22.“鸭子白糖”。是用砂糖制成各式各样形状,上加彩绘。西沽和西于庄两地多人能制作,成品放在提盒内销售。

23.卖汽水的王宝山。1913年在现在的新华池澡塘附近,王宝山开始自己出摊卖自制汽水,摊前放一张他和儿子发笑的照片,所以汽水叫“双笑老牌”,一小铜元一瓶。上权仙戏院建成后,他在附近租了一楼一底,卖汽水兼卖药糖,也推小车串街卖药糖。他身穿一身破旧洋服,戴一副眼镜,嘴里不停地念念有词,像个神经病,常吸引许多人站住听他胡聊,他见人多了便拿出药糖卖。

24.卖药糖的连化清。住在西北角城隍庙街,卫安会所旁。约在1918年前后,开始在原大舞台附近设摊说书卖糖。他说三国,最受欢迎的段子是《凤仪亭》。笔者上小学时(约在1930年)见到他,已是60多岁了。老人红光满面,身体强健,胸前飘着长髯,凭借骑自行车技卖药糖。在空旷地表演车上立大顶、片马、八步赶蟾、双腿或单腿在大梁上做童子拜佛等,动作轻捷引得观众喝彩,而老人则气不长出,面不更色。他的后代也曾做过这种生意。

25.自制药糖的妇女。在南市三不管有一妇女,用各种药材当场制作药糖。她一面制作,一面还不停地介绍药糖的功能、益处。动作麻利、口齿清楚,常吸引许多人围观。笔者在1938年亲见其人。

26.“张官”包子。在清末(约1910—1911年)小伙巷开设一个包子铺,店主名叫张玉涌,外号叫“张官”。店铺所卖“羊肉饱”颇为人们称道,名噪一时。包子特点是馅好。包子名虽为羊肉,实际上用的是牛肉。因为牛肉比羊肉肥,熟后不缩水,包子个头显大。店铺买整只牛,经过仔细剔筋,然后放大墩上把肉切碎,用香油调肉馅,在包馅前才加撒葱花。店家认为加早了葱味不鲜。肉馅吃到嘴内不会吐核。恩庆和的包子馅就是依照张官馅子做法做的,也是久享盛名。

张官(张玉涌)最初是做切糕生意。推一辆黑漆独轮小车,车上的铜活都擦得锃亮,所用工具都整洁干净、漂亮,切糕的品种也全,所以生意不错。买主大多都是老主顾。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义民因法国公使丰大业开枪打死天津县官刘杰的随从,激起民愤,打死丰大业,火烧望海楼教堂。这一天张玉涌按每天习惯推车先到锅店街,过浮桥到“仙灯胡同”,看到望海楼起火,街上一片混乱。他把独轮车寄存后,一路小跑到望海楼前,只见教堂大火,人声鼎沸,他转到后面,见教堂开着一扇小门,大火炙热烤人,他手推小门,借火光一闪,见到小门深处放着一只铁箱子,他冒着烟火冲进去,把铁箱抱出,用围裙裹好,找到寄存的独轮车,把铁箱放在车箱内,一直回到家。关上门,用铁榔头砸开箱子一看,箱内全是金、银币(法国法郎)、银锭、广东钱帖等。夫妻二人把箱子用油布包好,埋在门坎内地下,约摸过了三四年,分批拿到当时紫竹林钱庄,兑成通用现钞。手中有了钱,夫妻二人不再卖切糕了,开了一个包子铺,地点在小伙巷栅栏口(天津闻人曹鸿年住宅对过)。有一天饱子铺失火,火势甚猛,张官扬言:“谁能把屋内大瓶抢救出来,我酬报他两间房。”当时有一人自告奋勇,身披湿棉被,把瓶抢出来。张官不食言,给了此人二间住房。瓶内有现款、房地契和存款折子。于是重整旧业,包子铺重新开张。张官有9子8女。第9个儿子就是张老槐同志(前艺术博物馆馆长),第4个儿子叫张椿年(人送外号四麻子,也叫“要命张”),继承父业。

27.天津最早的回民馆。约在同治末年(1874年)有个叫刘老济的人,在北大关原隆昌海味店旁的小胡同内开办一个“河清馆”,这是天津最早的回民馆。

28.庆元楼饭庄。光绪三十一年(1905)开业,地点在小闸口路东,饭馆规模很大,所卖烤鸭是自养填鸭。由刘三爸经理兼主灶。

29.宴坊馆。光绪初年开业,地点在侯家后中街,也是一家较早的回民馆。

30.鸿宾楼饭庄。地点在芦庄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业,资本是由钱大轴子、李老、徐某等十股组成。解放后迁往北京。

31.富贵楼饭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业,1922年改名畅宾楼,这个店规模宏大,在当时是首屈一指,门外两侧有两块立匾,写有“满汉全席”、“全羊大菜”。

32.宝筵楼。光绪末年开业,地址在北大关。

33.会宾楼。清末辛亥年(1911年)11月开业,主持人王元、刘文治。民国元年(1912年),因壬子兵变,遭遇抢劫,损失很大,至3月间又重新开业。

34.恩德元。1912年开业,地点在北大关,店主时富德,壬子兵变得了一笔外财。该店跑堂的叫李珍,案上师傅叫黑元。有名的菜是炖牛尾、炖舌尾、高丽虾仁、滑羊面筋。最有名气的是“烧麦”,搅馅用鸡、鸭汤。

35.美华居。约在1912年开办,地点在南市丹桂后身,生意兴旺,一天大约可卖出二三只牛的量。案上负责人是黑秃,经理叫从万庆。

36.增兴德。1923年成立,由刘福寿经营,后来将店倒给张春荣(张八),所卖包子馅肥,是在馅内加浮油和羊尾油。

37.燕春楼。1925年开业,由汉民经营,原为酒席处,以后改为羊肉馆。

38.恩义成。1926年成立,创始人叫穆文义,以后由伙友经营,当时的同仁有尹、马、冯三位。解放后该店迁往包头。

39.马家馆。该店于1931年由东北哈尔滨道外迁津,原名叫仁义馆。

40.会芳楼。地点在南市华安旅馆附近,以后迁往滨江道。掌灶人宋少山,开业不久即车水马龙,食客不断,生意极兴隆,顾客多是金融界人士(票据行、股票交易所等)。

41.庆元楼。地点在南市,经理叫穆小辫(名树山)。

(徐雅华整理)

文史资料为您解开

中国近现代史之谜

【注释】

[1]饺子、锅贴、包子都可以加入鸡蛋、虾肉、蟹肉成为“三鲜馅”。

[2]玉环指“虾钱”,“虾去皮烹之,名虾环”;海舌就是“海蜇”(水母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