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向实践的反思:郭湛著述要目(1977-2009)

面向实践的反思:郭湛著述要目(1977-2009)

时间:2024-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湛著述要目(1977—2009)1977·《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1978·《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1980·《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1981·《论唯物辩证法

面向实践的反思:郭湛著述要目(1977-2009)

郭湛著述要目

(1977—2009)

1977·《也说知识的功罪——驳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与刘云平合作),《吉林日报》1977年11月15日

1978·《假左真右的一大“发明”——评所谓“知识公有化革命”》,《吉林日报》1978年3月28日

1980·《试谈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美洲华侨日报》1980年3月31日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问题》,《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1981·《论唯物辩证法的“斗争”范畴》(与萧前、李德顺合作),《哲学研究》1981年第11期,《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转载

1982·《简明哲学原理》(杨焕章主编),《二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三物质世界的运动》,《八物质世界发展的方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1986年3月第2版,1983年获全国首届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二等奖

·《哲学百题解》(李淮春等著)中19个题,原载《解放军报》,长征出版社1982年2月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审稿会综述》(与杨彦钧合作),《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4期

1983·《论人心所向》(与李秀林合作),《光明日报》1983年3月21日,《新华文摘》1983年第5期转载,1984年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哲学专业试用教材)审稿会讨论与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与杨彦钧合作),《历史唯物主义论丛》(第二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2月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吗?》,《光明日报》1983年5月2日

·《论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哲学研究》1983年第7期,《中国哲学年鉴(1984)》介绍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萧前等主编),“第四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与李秀林合作),“第六章社会意识”(部分),“第八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与李秀林合作),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198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著作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李秀林合作),《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北京出版社1983年8月

·《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杨焕章等主编),“第七章论认识的发展过程”,“第十章论矛盾(续)”,北京出版社1983年12月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自修大学》1983年第4期

198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意义》(与李秀林合作),萧前等《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新时期的继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

·《现代化潮流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6期

1985·《社会意识》,《理论教育》1985年第4期

·《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再认识》(与萧前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85年第12期转载

1986·《小体系的年代——关于哲学发展的一点想法》,《光明日报》1986年4月28日

·《哲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启迪——读艾思奇同志抗战前期一组文章随笔》(与萧前合作),《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黑格尔关于世界统一性的思想及其合理内核》,《哲学原理疑难问题新探》,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

1987·《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历史唯物主义部分9个条目:“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生活”、“个人意识”、“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10月

·《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英文版1987年第4期,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优秀奖

·《略论从物质和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演进》(与李秀林合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

·《略论哲学基本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转载

·《“反思比反映更深刻”——一位哲学家的思想轨迹》(与欧阳康等合作),《光明日报》1987年3月30日

·《论社会生活中的契约关系》,《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许征帆主编,郭湛等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1988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从被动效应向主动效应的转化》,《新疆日报》1987年9月4日

·《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理性》,《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2期转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布局——重读〈论十大关系〉》(与李秀林合作),李秀林《时代精神的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

·《李秀林传略》(与汪永祥合作),李秀林《时代精神的哲学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11月

1988·《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88年第3期转载

·《哲学研究中的假说方法》,《现代哲学》1988年第2期,《中国哲学年鉴》(1990)介绍

·《哲学的分化与综合》,《江海学刊》1988年第3期,《光明日报》1988年7月28日报道

·《解放·探索·实践》,《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5期,《新华文摘》1988年第12期转载

1989·《有关人活动效率之诸关系》,《社联通讯》1989年第3期

·《论人的活动效率观念》,《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制约活动效率的因素》,《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人的活动与效率》,《哲学研究》1989年第6期

·《论活动的展开和有效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1990·《人的活动效率规律寻踪》,《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人的活动方式与效率》,《现代哲学》1990年第2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3版)(李秀林等主编),“第十一章社会意识”,“第十二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十三章社会进步人类解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

·《社会意识的功能》,《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5期

·《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李秀林、李淮春、陈晏清、郭湛主编),“导论现代化与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人学词典》(黄楠森、夏甄陶等主编),个性和能力部分23个条目:“个性”、“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和性格特征”、“性格类型”、“人格”、“气质”、“习惯”、“爱好”、“兴趣”、“求知欲”、“能力”、“素质”、“潜能”、“天赋”、“天才”、“智力”、“智力开发”、“才能”、“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评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8月

·《人活动的效率》,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

199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自学高考版)(李秀林等主编),“第十一章社会意识”,“第十二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十三章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

·《历史唯物主义讲授意见(下)》,《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2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辅导》(李淮春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

·《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萧前等主编),“第八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九章历史进步与人类解放”,参与统稿,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第2版,1995年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1997年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2·《哲学家——李秀林》,《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新编哲学自学考试指导——纲要重点思考练习》(李淮春等编),“第3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第15章社会意识”,“第16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第17章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

·《思维操作及其偏差的校正》,《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

·《〈广义认识论原理〉评价》(与曹明德合作),《哲学动态》1992年第10期

·《思维世界导论——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夏甄陶、李淮春、郭湛主编),“第八章观念地把握客体的思维活动”,“第九章实践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1994年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3·《创造: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1期

·《马克思主义原理纲要(试用本)》(汪永祥主编),“第一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章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矛盾分析方法”,企业管理出版社1993年1月

·《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景——从社会价值取向看21世纪中国文化的走向》(与曹明德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论建设和创造的主体性》,《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3年第12期转载

·《从涡流到势流:走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哲学的凝结和消解》,《光明日报》1993年11月1日

199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萧前主编),参加撰写第十一章并参与统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

·《关于个人问题的哲学沉思——〈马克思主义个人观引论〉评介》(与曹明德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4年第2期

·《依靠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大力推进道德建设》,《中国文化报》1994年6月5日

·《名牌: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中国质量万里行》1994年第7期

·《李秀林》,《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第二卷·人物志下》,华夏出版社1994年8月

·《名牌的生成:一种特殊文化的创造》,《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第4期

·《组织与有序》,《天津日报》1994年9月21日

·《社会组织与道德建设》,《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转载

·《如水之交》,《现代交际》1994年第11期

1995·《中国发展道路的特色与品格》,《新视野》1995年第1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4版)》(李秀林等主编),“第十一章真理和价值”,“第十四章人的本质、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1995年获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国家教委一等奖

·《哲学的本性与前途》,《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幻影与人生》,《中国三峡工程报》1995年8月24日

·《生命的价值与交换》,《中国三峡工程报》1995年10月6日

1996·《转向大文化观》,《新视野》1996年第3期

·《李秀林》,《中国人民大学人物传》(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

·《哲学与社会文化理想》,《长白论丛》1996年第5期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萧前等主编),第四章“四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五人的活动的效率”,第五章“五人的主体性的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1997·《人生难得是恬淡》,《现代交际》1997年第3期

·《面向特区现实的理论思维——读周文彰〈特区导论〉》(与刘克苏合作),《哲学动态》1997年第3期

·《认识的效率意义与有效率的认识》,《哲学研究》1997年第4期

·《认识的进步与效率》,《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只要人类在思考,就会遇到哲学》(与吴汉民合作),《新视野》1997年第6期

1998·《实事求是与依是行事——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一点体会》,《深圳特区报》1998年2月12日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世纪论评》1998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98年第6期转载(www.xing528.com)

·《常青的生活之树》,《长春日报》1998年4月10日

·《治国与治国方略——来自〈中华治国方略文库〉的启示》(与刘敬东合作),《当代学术信息》1998年第5期

·《依是行事是实事求是的题中应有之义》,《让思想冲破牢笼——“真理标准讨论”与新的思想解放》(庞元正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

·《中国哲学的百年历程》,《光明日报》1998年7月17日

·《确定实践标准的实际意义与哲学内涵》,《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1999年第1期转载

·《尊重感觉: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世纪论评》1998年第5-6期

·《改革开放:创造力的激发和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人活动的效率》(缩写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哲学卷》(中),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1999·《序》,隋都华著《中国古代哲学述评》,大连出版社1999年1月

·《世纪之交哲学的走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0年第1期转载

·《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科学精神是增强科学素质的深度要求》,《前线》1999年第11期

2000·《认识的基础、对象及与实践的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0年第5期转载

·《与其虚拟“上帝”不如诚信为人》,《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0年第3期

·《哲学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

·《反思物质需求:无限还是有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阐释——《费尔巴哈论》研究〉评介》,《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

·《无法消解的主体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2年第1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2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转载

·《正确认识人的主体性》,《光明日报》2001年4月10日

·《信息与网络时代的主体》,《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2001年第9期转载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7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 2001年第4期转载

·《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定位》,《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9期

·《论人类主体及其主体性》,《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1年第12期转载

·《挑战命运》(郭湛、万林艳主编),晨光出版社2001年11月

·《文化的追求与反思》(与杨悦合作),《学习时报》2001年11月12日

·《论社会群体及其主体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6期

·《李秀林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汝信主编《中国当代社科精华》(哲学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2002·《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之一),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2002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社会转型与精神困惑》,《前线》2002年第3期

·《诚信的结果是双赢》,《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2年第3期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哲学与现代化》(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

·《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理论前沿》(半月刊)2002年第12期

·《理解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与田建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周笑冰合作),《新视野》2002年第5期

·《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李为善、刘奔主编),“第12章认识的主体性”,“第13章认识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源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

·《序》,徐长山、王文兵著《文化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2003·《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与王维国合作),《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3年第9期转载

·《学报之路与大学之道》(与武京闽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稿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大学〉的经济哲学与当代大学使命》(与刘克苏合作),《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哲学素质培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004·《主体性是人的生命自觉的一种哲学表达》(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4年第5期转载

·《序》,孙晶著《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5月

·《序言》,刘国男著《人的教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人才的培养、使用与人的全面发展》,《中国人才》2004年第3期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本,与曹鹏飞、李丽合作社会历史观部分条目:“劳动”、“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社会关系”、“社会形态”、“社会意识”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5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李秀林等主编),“第四章个人与社会”,“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第十二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公共性论纲》(与王维国合作),《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2期转载

2005·《哲学视域中的公共性及其当代诠释》(与曹鹏飞合作),《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CUAA)2005年第2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5年第7期转载

·《哲学社会科学与精神文明》(与周笑冰合作),《21世纪中国实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

·《文化: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6年第6期转载

·《反思“热点”现象》(与韩娜娜合作),《学术界》2005年第4期

·《从社会有机体看和谐社会之构建》(与王文兵合作),《唐都学刊》200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5年第11期转载

·《道不远人在学与用——写在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出版之际》,《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感悟哲学的智慧——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学习讨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2006·《序》,郑广永著《文化的超越性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与王文兵合作),《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安启念主编),第十三、十四章(与丁春华合作),第十五、十六章(与胡群英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中的和谐社会》(与王文兵合作),《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3辑·唯物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5月

·《公共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依据》(与曹鹏飞合作),《论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7月

·《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与王文兵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批判理论》,《哲学研究》2006年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6年第10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转载,《中国哲学年鉴2007》“论文荟萃”

·《序》,夏甄陶著《菽菠词》,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编写教科书的日子》,《哲学家·2006》,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关于文化与非文化的断想》,《哲学家·2006》,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新中国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王文兵合作),《现代中国学方法论的构筑[政治篇]转换期的世界与中国政治》,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2006年11月20日

·《架起哲学与诗歌之桥》,《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8日

2007·《实践的权利和实践批判的权利》(与万林艳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解决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几点思考》(与宋洪云合作),《理论视野》2007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4期论点摘要,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群言》第60期(总102期)(2008年3月20日)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评介》(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序言》,王文兵著《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变革》,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

·《序言》,李丽著《扰动文化的逆流——对“反文化”现象的哲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

·《文化相对主义本身不是绝对的》,《社会科学报》2007年11月8日

·《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期转载,《中国哲学年鉴2008》转载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政治宣言·行动纲领·理论指南——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参与统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2008·《实践、历史、方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维度》,《理论视野》2008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会主义论丛》2008年第6期转载

·《序》,彭新武主编《哲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

·《论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与谭清华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与谭清华合作),《哲学研究》2006年第5期

·《马克思的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及其实践意义》(与谭清华合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7月

·《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看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谭清华合作),《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7期,《复兴之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专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

·《从主体性到公共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10期转载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动力机制》(与王洪波合作),《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4日论点摘编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方向引导机制》(与王锦刚

合作),《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6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郭湛、安启念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2009·《社会运行中机制的特点及优化途径》(与曹延莉合作),《河北学刊》2009年第2期

·《化为素质和能力的唯物辩证法——谈李瑞环〈辩证法随谈〉》,《改革内参(决策版)》2009年第10期(4月1日)

·《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

·《实践唯物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与万林艳合作),冯俊主编《哲学家·2008》,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论改革、发展、稳定、和谐的互动》(与宋洪云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与王维国合作),《哲学研究》2009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