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特色

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特色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地位的提高,高等院校的金融学教育在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突出两点:第一,坚持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广阔的发展基础;第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前瞻性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明确专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金融学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特色

金融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特色

郭红玉

摘 要:为满足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金融学院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大金融框架下进行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分设了金融学、金融工程学投资学专业;三个专业相互支撑,课程设置交叉,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发展路径的前提下,宏观、微观金融科研和教学并重,使以微观金融为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够具有开阔的宏观视野,以宏观金融为专业方向的学生能够对微观金融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金融学 复合型 大金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始创于1987年。2000年6月,中国金融学院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后,优势互补,在保持和发扬了原中国金融学院专业化程度强的基础上,吸收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程度高的特色,建设了新的金融学专业。2003年金融学专业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8年1月被教育部列为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被列为北京市教委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金融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地位的提高,高等院校的金融学教育在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为适应时代要求,办好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特别是办出我校金融学专业的特色,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以下观点。

一、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专业门类。专业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为己任,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在质量、数量上的具体要求。因此,研究社会的人才需求,确定各专业建设目标是专业建设的首要工作。

1.教育理念和专业建设思路

新中国高等院校的金融学教育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开办的“银行信用”专业以及各财经类院校开办的相关专业。传统的金融学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在科研、教学和金融实际部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我们也认识到,进入新世纪之后,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金融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对高等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层次多样的金融人才。

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以后,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金融已经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金融活动的内容也随之不断丰富和扩大,除间接融资方式外,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方式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原有的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格局,同时不断涌现的新的金融产品、金融术语、金融理念等也发展和丰富了传统的金融理论,以财务决策和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微观金融研究和教学,构成现代金融学的主要内容。金融业地位的提高和金融业务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对金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人才结构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宏观经济分析与判断能力的管理型人才,更需要具备微观金融活动的实际决策和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第二,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要求金融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经济金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人才的全球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速度加快,亟需高等院校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他们不仅有能力推动我国金融体系与世界的接轨,还应该有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各种局面和解决各种矛盾。

第三,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是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才的文化交流能力。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中,有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1)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具体表现在,增加学生到国外的实习机会;加强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要求学生了解异国文化,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及了解全球政治经济体系,具有国际视野等。(2)教育思想的转变。新的教育观念强调素质教育,即培养品德、情操、知识、能力完美结合,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相融合,有高尚的道德文化修养和永不倦怠的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经济金融领域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我们认为,经济金融环境的改变不但导致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总量大增,更重要的是对人才质量和结构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一般性金融人才的需求比重减少,对精通某一业务领域(如公司理财、金融工程、资产组合投资等)的专业型金融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各种技术(如外风险管理技术、资产定价技术等)的技术性金融人才、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将明显增加;对单一性金融人才的需求将减少,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将增加,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仅仅只是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财务、管理、法律知识,掌握信息处理技术,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教育理念的转变最终是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来实现的。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突出两点:第一,坚持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广阔的发展基础;第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前瞻性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2.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适应国家改革开放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所外向型财经类大学,学校的办学宗旨是:“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特色,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育理念。在明确专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金融学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1)专业定位

在本科阶段保持专业学习的综合性,宏、微观金融并重,并根据本院的传统优势点与现代金融的发展,在本科阶段提供大量的专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就业取向选择。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对研究方向有所侧重,学院的学科特色也主要在研究生阶段体现出来。这种专业定位的优点在于本科阶段能够使学生对金融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建立一个全面的金融知识大架构,为未来发展打下一个比较宽厚的基础,研究生阶段则在这个比较宽厚的基础上向某一个方面深入研究,使学生能够受到由初级到高级、由宽厚到艰深、由通才到专才、懂理论有技能的培养与熏陶,满足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2)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针对新形势下对金融人才要求的新变化,金融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层次”的原则,以“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强调国际化和复合型两个特点。

具体说来,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综合素质精良,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对学生的专业要求

第一,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掌握金融学专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能力。第二,了解金融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金融法规,具备一定的宏观金融分析能力与企业财务分析能力,掌握必要的数理分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第三,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养新一代银行家”是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原中国金融学院的指示和期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具有高尚品德、良好人文素养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新一代银行家”,也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二、金融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师资特点

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建设的内容则是根据本专业的师资特点、学科优势,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金融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师资特点是:

1.大金融框架下的专业分设

新的金融学院成立以来,我院不断进行专业调整和扩建。首先,将原来的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投资学证券)三个专业调整为金融学专业,2003年新增设了金融工程专业,2006年又重新设立了包括证券投资和实物投资在内的新的投资学专业。但是,我院虽然划分了金融学、金融工程和投资学三个专业,但在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上,一直坚持大金融的学科范畴,在发扬各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不同专业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实现金融学科的大发展。

金融学专业是我院的传统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级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教学团队是北京优秀教学团队,在货币理论与政策、汇率国际收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金融工程专业已开办了六年,在专业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声誉和影响,特别是金融工程专业的老师们大多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在微观金融的研究和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金融工程专业是第四批(2009)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改造金融工程应用”在2009年获得了教育部的重点资助;投资学专业是新设专业,是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点,该专业集中了我院证券投资和实物投资的研究和教学力量,在金融市场、公司财务、投资银行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专业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学院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三个专业不仅各有优势,而且在学术研究和课程设置方面,又相互融合,互为支撑,扩大了金融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为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2.大金融框架下的学术师资队伍

我院的金融学专业在货币理论与政策、汇率与资本流动和商业银行管理等宏观金融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吴军教授、丁志杰教授和邱兆祥教授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同,中青年一代教师在资本市场、金融工程等微观金融领域异军突起,成绩斐然。这使得我院的师资队伍学术视野开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多元化,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学术优势的老师互相配合,促进了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

2006年至2008年,我院先后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77篇,出版专著21部。

近5年来,由金融学专业教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等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横向科研课题11项,校级课题38项,国外资助项目3项。

3.注重实践的传统

1986年金融学院成立之初就与金融界建立了广泛深入的合作。陈慕华、刘鸿儒、戴相龙、刘明康等中央银行行长或银监会主席都曾莅临指导工作或作学术报告,金融学院的老师们也积极参与金融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www.xing528.com)

2000年6月新的金融学院成立后,我院设立了由刘鸿儒教授任主席,由国内金融学术界和金融管理部门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学院指导委员会。目前,我院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如刘鸿儒、胡怀邦、李扬、谢平等著名国内学者和金融界业内人士,他们或定期开办学术讲座,或协助指导学生。

长期以来,我院一直承担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和一些地方商业银行的培训工作。2009年8月份我院分别与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花旗银行以及包头市商业银行签订了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的协议,在金融机构的资助下,先后成立了“国际金融战略研究中心”、“金融市场研究中心”和“中小金融机构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同时,还承担了金融机构和政府的科研课题,老师们也以独立董事顾问、外聘专家等形式积极参与金融实践活动。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教师们不但体现了知识和智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金融改革实践,拓展了研究视野,提升了业务水平。

4.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新的金融学院成立后,受益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良好的国际化氛围,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包括与日本瑞穗银行合作成立瑞穗基金金融论坛并定期开展学术活动,与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nglia Ruskin University)、美国西当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学生计划,邀请美国麦金农教授、英国伯明翰大学的David Grant Dickinson教授等海外学者进行国际学术讲演,加大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访问的力度等。

良好的国际化氛围、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丰富和拓展了教师的学术活动和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三、金融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建设的内容就是根据本专业的师资特点、学科优势,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根据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金融人才需求的调查,以及对金融学科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在专业建设中做了一些系列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建设特色。

1.大金融框架下的专业互补、课程交叉

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已形成两条明确的主线,一是针对实体经济运行,主要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的宏观金融;二是针对虚拟经济以金融产品和金融投融资为研究对象的微观金融,此外,对实物投资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了金融领域的研究范畴。就我院而言,在宏观金融领域具有传统学术优势,而微观金融领域和实物投资研究则是新设专业的专长,因此,我院在专业设置上虽然划分了三个专业,但在学科建设上,学院并没有将三个专业分割,而是强调大金融的概念,强调不同专业的互补和相互支撑。反映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就是在区分不同专业核心界限的前提下,打通了三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既突出每个专业的专业特征,又强调三个专业在大金融框架下的内在统一。

例如,运筹学是金融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同时又作为金融学专业和投资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产业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是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时又分别列为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学的选修课程。正是有了金融工程专业的支撑,金融学专业才加强了数理分析方法的教学,同样,有了金融系老师和投资系老师的研究成果,金融工程学专业才安排了一系列理论金融的课程。相互交叉的课程体系安排充分发挥了不同专业的优势,保障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金融学科发展以及我院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2002年和2007年,我们对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大幅度的修订和多次微调。调整后的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加强了经济理论的教学力量,强化了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增加了货币银行学的课时,增加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经济学导论和金融工程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时,开设理论金融类选修课程,如学说史类课程,以及金融统计与分析等,特别是金融工程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开设,体现了不同学科(专业)交叉的益处。

第二,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增加或强化了金融法规、税收、金融统计和会计等方面的教学,如在税收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基础上,增开了国际税收课程,以满足涉外业务的需要。

第三,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要求,并逐步增加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方面的课程,如开设了运筹学、商务调查与分析、金融数据处理技术、金融计算、博弈论及其应用和应用随机过程等选修课程。

第四,为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加或强调了衍生金融产品、风险投资、项目评估与项目融资等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开设了一批应用金融类选修课程,如项目评估与项目融资、银行营销学、个人理财、信托与租赁、固定收益证券分析、金融时间序列分析、金融风险定量分析、金融工程应用分析、房地产投资以及风险投资等。

3.国际化的教学特色

突出国际化特色是我院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贯以来的外向型特色决定的。国际化教学特色主要表现在:

第一,双语授课比重逐步扩大。

目前金融学专业课程中有6门专业课程全部使用英文授课,13门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授课,其中有两门课程使用的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即《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和《银行管理学》(Bank Management)。英文授课课程学分合计占专业总学分要求的47.6%,占本专业所开专业课程的22.43%;双语授课课程占专业总学分要求的45.86%,何自云副教授和邹亚生副教授的全英文授课《银行管理学》和《管理学》在教务处的评教中先后获得全校第一名。2005年,全英文课程《银行管理学》(Bank Management)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随着教师培训力度的加大,双语授课比例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二,学生对外交流活动多。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着长期的学生对外交流传统,我院利用学校和院里的国际交流项目,每年都会选派部分学生到海外实习,已有上百位学生先后远赴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专业实习,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海外交流多。

金融学院利用与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Anglia Ruskin University)、美国西东大学的合作项目,每年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交流,多次主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麦金农学术报告、瑞穗论坛的学术讲座等。

4.第二课堂与实践教学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我院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二课堂制度。

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是我校专业教学的特点。金融学专业的第二课堂教学包括:(1)SBF定期论坛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演;(2)每年一度的金融文化节,2002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9届;(3)基金路演大赛,2005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4)由学生主办,以刊发学生论文为主的学术刊物《金融方舟》,已经出版了14期。

第二,建立实习基地

目前,我院在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信用评估机构共设有校外教学实验基地6个,每年暑假安排学生进行不少于4周的有组织的实习。实习由有经验的教师带队指导,实习结束后,由用人单位评分、带队教师评分和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成绩共同考核,实习成绩为4学分。

第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我院师生的传统。例如,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开展了对北京市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的调研、对家乡信贷资金市场的调研、对农民工金融产品需求状况的调研等。

近3年来,我院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北京市出租车司机生存状况调查报告》获2007年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一等奖。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分行实习期间,2008级部分学生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承担了该行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实习单位的好评。2008年,金融学院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5.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探索

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国际金融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国际化导向的原则下,我专业准备开设CFA实验班,探索专业化与职业化均衡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降低金融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以自愿和选拔为原则,选择部分学生组成单独的实验班,科学、规范、灵活地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已在2008年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特许金融分析师CFA(Chartered FinancialAnalyst)方向”,作为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尝试。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守信用、讲道德,综合素质精良,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具有CFA一级资格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学生的来源是在第4学期从金融专业通过考核选拔方式确定,本专业方向的学生前4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与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相同,从第5学期开始进行CFA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专业课程的设置与CFA一级考试内容相匹配,学生培养以通过CFA一级考试为目标。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我们还要进一步开拓思路,通过调研、比较、学习,改进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