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立足于服务“三农”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面向“三农”,根据农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构建知识体系,要注重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三结合”。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探讨

张雅燕

创新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内在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共同构成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高校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首选途径。现代农业是农业、农村农民协调发展的农业,是一、二、三产业界限模糊化的农业,这就要求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围绕学生求学就业的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一、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立足于服务“三农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面向“三农”,根据农业发展的最新要求构建知识体系,要注重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三结合”。要改变大学高高在上的姿态,深入农村,深入农民,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提供高层次多方面创新型人才。

2.注重人才的适用性和应用性

许多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为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纯农业学院特点,逐步发展为包含教育,商业,工业等综合性大学。随着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推进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正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农业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有具备农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强调“地方性、应用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夯实专业基础理论,在培养专才的同时,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技能,如大田作物耕作栽培、遗传育种、农产品贮藏及加工知识,而且具有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的实践能力。

3.强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变革,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长期以来地方高等农业院校重理论轻技能、重教学轻实践,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业和创业能力较差。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从实际出发,以专业特色和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化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独立获取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思路

1.树立特色办学理念,优化学科和专业设置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应该立足于服务“三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树立特色办学理念,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要综合所处地区的人文社会环境、地理环境及自身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重点培养面向区域的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要综合考虑学校自身的传统与历史积淀、以优势学科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区域农业产业的特征,把握好学校与产业的结合点,凝练办学特色,优化学科设置和专业方向,构建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2.推行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引入至我国已有紧40年历史,在实践上具有一定优越性,在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弹性。但是,由于我国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招生规模大,教学资源紧缺等原因,学分制大多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似乎只是对学年制进行修补,不适应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在现有条件下,对学分制进行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学分的选择作为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是按照专业设定课程,安排学生修满学分。有些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方向,但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转专业时可能会遇到重重困难,最后只好与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失之交臂。过早地设定学生学习、研究的方向,也容易造成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潜能的发挥。可以借鉴北京交大的经验,学校本科生按大类培养,就是新生按学院入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进入大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或者方向。根据所修学分的不同,最后确定拿到的是什么专业的文凭,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机动选择权。

(2)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率,扩大选修学分份额。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必修课的比例要远远高于选修课,一般高校都是在晚上或是周末安排选修课课时,通常也是在入学的第二年后学生才开始选修学分。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将部分专业课转变为选修课,增设与时俱进的选修课,扩大选修学分份额。要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过选修课程加强农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推行区域内高校间学分互认,实现资源共享。学分是学生获得证书、学位的根据,也是学生转换专业、学校通用的“货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就要实现学分互认。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以服务农业为基本定位,普遍存在着传统农业学科优势较强而其他门类学科较弱且学科结构比较单一的状况。打通校际界限,在区域内实行学分互认,不但方便了受专业、教学资源限制的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充实自己、提高综合能力,对整个区域而言,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www.xing528.com)

(4)实行弹性学分制。所谓弹性学分制,本质是学生学习年限有一定弹性,不严格限定学生在校修学时间,率先修满学分则可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于一定的时间毕业(滞后原因包括学习能力较弱,中途休学,甚至提前就业后复学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跨专业、跨学校、跨年级选择课程;允许学生工作、学习交替进行,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中途就要或创业而延长修学年限。

3.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是改革高校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教学内容的载体,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目前大多数地方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的现象,需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其教学内容,以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的改革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要抓住学科热点,注重前沿性。只有及时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时刻跟踪学科发展的进程,行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对于反映新时代、新观念、新方法的内容,要及时补充和更新,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2)积极引入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知识层面的创新,还应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加强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以便为农村培养服务于基层的创业型人才。

(3)以实验促实践,强化专业技能

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在日常教学中应合理设置一些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的专业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4)大力推动农业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借助其农业自然科学的传统优势拓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实现学科之间的综合交叉和互通共荣,最终推进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的产生,并将研究成果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寻找不同专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的整体观念。

4.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为教育目标实现而服务的,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坚持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学相结合。课堂内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课堂外教学侧重于培养实践能力。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该想方设法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农业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农业技术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要加强校、乡合作,校、企合作,积极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2)引入动态直观的现代网络教学技术,从第一课堂走向第二课堂。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课堂教学也将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引入进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动态性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刺激学生的感官,强化教学内容,而且多媒体教学能够容纳较大信息,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进其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随着网络课堂的出现,学生不仅能在教室中聆听教室讲课,也能不分时间、地点在网络的课堂中遨游知识海洋,这就促使知识的可获取渠道拓宽了,因此,网络课堂应成为高校学生的第二课堂。

(3)增加学术交流机会,丰富学生第三课堂。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作学术报告,举办知识讲座,专家的激情演讲会极大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创造欲望;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开展学术交流,学生之间的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会对各自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很大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索。

(4)倡导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启发式教学,即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问题,训练学生培养对于同一问题开拓不同解决思路的能力。教学课堂上要营造良好的讨论、参与氛围,在学生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不要为了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牵制学生的思维,应尽量跟随学生的探索思路,在学生在探索过程、内化过程中提升自己学思结合的能力。

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挥好农业人才的作用。地方高等农业院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创新其社会服务功能,对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反思、改革,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尖端人才,服务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平祥.构建研究型农业大学农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8,(5):6-9

[2]王亦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6-159

[3]何喜刚、王永.高等院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问题探讨[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111-1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