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东坡传》所揭示的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苏东坡传》所揭示的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核心素养整本书阅读《苏东坡传》一、研究背景及命题的提出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高中生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一位始终将吾国吾民放在心中的国学大师,一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诗人。

《苏东坡传》所揭示的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

广州市培英中学 简月丽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高中生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本文分析了研究内容的选择与界定,以指导阅读《苏东坡传》为例,对如何设计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做了初步的探讨,并强调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群的过程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 《苏东坡传》

一、研究背景及命题的提出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学科素养”和“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课程结构上要求高中生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依赖于学生阅读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整本书的阅读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身体发育处于青春期后期,心理日渐成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的能力不断提升,处于心理的“脱乳期”,他们一方面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另一方面渴望触摸外面的世界,丰富自己的灵魂。在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塑造的重要阶段,老师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优秀经典文学的窗户,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和作文提升,更有助于他们的精神发育和生命成长,从而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二、研究内容的选择及界定

前文已述,阅读对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阅读内容的衡量标准应该是健康、美,充满正能量。叶圣陶先生说过:“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在提倡海量阅读的前提下,教师选择其中较有价值书籍的进行深读指导,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通学生阅读的“任督”二脉,促进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学生在小学至初中阶段相对来说阅读时间是比较充裕的,到了高中阶段,课时紧、学业压力大,留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相对变少了,学生自然会更趋向功利化的阅读,这本无可厚非。如果教师可以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教材,依托教材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不仅可以高效完成与教材相关的教学工作,更能帮助学生养成以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真正学以致用,切实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苏东坡是当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名家,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广为人知,但这些仅仅是苏轼人生很少的片段。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一是由于他高尚的人格气节,始终坚守着心中的理想;二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脊梁,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深厚、广博、诙谐,有高超的智力,有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多见。他是中国古代文人集大成之代表。这种人格魅力不知倾倒了历代多少文人骚客,其中不乏像国学大师林语堂这样的人物。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一位始终将吾国吾民放在心中的国学大师,一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诗人。相似的心灵是灵魂上的共鸣,看东坡光风霁月,渡危抓机,从容应对,听林语东坡,显中国智慧。在高二完成《苏东坡传》的阅读,实现对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教材中出现的苏东坡作品的课内理解和课外拓展,能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苏东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生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三观,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一书的结尾这样写道:“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世间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若我们的国家多一些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真是国家的幸事、民族的希望!这样的一本好书,值得列入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的书单里。

三、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策略实施

1.阅读方法的指导(www.xing528.com)

《苏东坡传》属于人物传记,依据人物传记的特点,应在开头上导读课,指导学生应该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如:串联的方法、前后联系的方法、随时批注的方法、与其他名人比较的方法、与同伴交流的方法等。

2.阅读活动的设计

整本书阅读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人物传记来讲,教师可以考虑随着阅读的推进,发展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指导他们习得阅读的方法,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一个质的变化。具体设计可参考如下:

初读阶段,主动积累、梳理,建构语言。为引导学生分配阅读任务,把握主要的阅读方法,初步了解整本书章节的内容,对整本书的脉络有较清楚的认识。按照章节把任务细化,划分阅读范围,大致按每周五章节的内容分配阅读时间。“读书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要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利用目录也可以整合自己想看的内容,如想了解苏东坡的仕途经历,可以通过目录跳跃性地看,从而把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理清事件发生的脉络。教师指导学生先通过序文和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把握苏东坡一生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及重要事项,再阅读内文梳理他的人生轨迹并分析人物形象。具体可以采用箭头流程图、信息表格、人物形象思维导图等环节落实,每位同学制作人物卡片以用作班级课堂交流。做了初步的交流分析后,学生可以以某一点为线索,如:东坡官职的变动、东坡的社会关系等,标画出苏东坡的人生轨迹图,加深对人物形象理解。这种梳理与探究的方法,教师只是在开头适当加以提示。真正的阅读方法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习得的。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苏东坡传》的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语言经验,提升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推进阶段,以阶段性汇报串联阅读过程为主线,在表达与交流中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阅读活动开展一周后,可以依据学生阅读情况适时开展阅读交流课。学生通过初步阅读,已对苏东坡的人物形象有了基本的了解,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人物形象卡等,让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朗诵苏东坡的相关诗词,交流阅读方法,并分享对苏东坡人物形象的理解。师生展示笔下、眼里的苏东坡,进行分享交流。还可以收看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央视百家讲坛》苏东坡系列。阅读交流活动可以让学生的眼界不局限于自身,增加对苏东坡的理解。

精读阶段,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联系语文课本出现的苏东坡的诗词,结合《苏东坡传》里出现的其他作品,分类别整理苏东坡的作品。如第一,散文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凌虚亭记》《放鹤亭记》《超然台记》等;第二,词作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第三,诗歌类:《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第四,书法类:《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等。通过整理苏东坡的作品,感受苏东坡高绝的才华、旷逸的气度、高洁的人格和前无古人的建树,一方面,加深了对语文课本教材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对苏东坡作品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激励自己奋发有为,努力成长,不成为一个平庸之人。

深读阶段,在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人物。深刻理解苏东坡的人物形象,挖掘人物闪光的精神价值,并探讨这些精神价值的现实意义。在整本书阅读中,我们不必面面俱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取苏东坡身上一到两点最值得敬佩的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像苏东坡这样词、文、诗、书、画、品石、文论以及参禅、政务等诸多领域都成就斐然的人,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和苏东坡的才华比起来,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心系百姓的入世之心和饱经患难之后超然物外的出世之心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林语堂曾说:“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贬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能从他的诗篇、文章以及生活见闻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积极的。这样的精神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苏东坡曾有诗云:“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时,应有所侧重,绘制苏东坡官职变动的人生轨迹,并从中领悟出苏东坡在任从政的奋发有为和在面对困境时的淡定从容。

质疑探究阶段,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反思整本书阅读活动。通过比较阅读其他有关苏东坡的研究作品,开展比较阅读。现代著名教授周振甫先生说:“读书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几家讨论同一问题的话会合起来,看看哪一家说得对,对在什么地方,加以辨别”,这样“印象深刻些,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教师可以推荐,如李一冰的《苏东坡传》、王水照的《苏轼论稿》、刘乃昌的《苏轼文学论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央视《百家讲坛》苏东坡系列等。学生通过阅读比较,理解了为何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这样的形象,为何与其他人笔下的苏东坡形象不一样,进而思考真实的苏东坡究竟该是怎样的,从而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辨的阅读品质。

整体汇报阶段,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经过前期的初步阅读与精深阅读,学生对苏东坡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办读书报告会和写读书报告,展开交流汇报。让学生先在互助学习小组发言交流,再由小组推荐到全班交流汇报。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也可以找出一句体会深刻的评述,或找出一处最感动自己的细节片段,用简短的语言说说自己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东坡;以“我看苏东坡的________”为题写作文,写读书报告,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评述,如苏东坡的爱情、苏东坡的亲情、苏东坡的治水、苏东坡的被贬、苏东坡的美食、苏东坡的诗作、苏东坡的绘画等。整体汇报是对学生学习任务群完成的检验,是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考察。

四、过程策略反思

整本书阅读系列课开展以来,我和学生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有时候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的往往就是心中偶像的成长历程。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早开的是紫丁香,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同样会成为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苏东坡传》打开人物传记的阅读窗口,主动去阅读更多的人物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并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内化成自己的核心素养。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转换身份,一方面要有任务意识,善于将学习内容变成学习任务;二要增强联系意识,用任务群的整体目标统摄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三是提高统筹能力,恰当处理不同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使其互相渗透、互相支撑,共同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阅读经典、开展整本书阅读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思考感悟,从而更好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