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骈句修辞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骈句修辞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骈句是区别于其他修辞的修辞,从修辞格角度看有必要列入修辞体系1.骈句与对偶、排比的辨析骈句与对偶的区别广义骈句是句式,包含对偶。表1对偶、骈句和排比三种修辞格关系表2.骈句与整句、散句的关系骈句属于整句。骈句在全文所用的修辞格中所占篇幅最多。

骈句修辞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一)骈句是区别于其他修辞的修辞,从修辞格角度看有必要列入修辞体系

1.骈句与对偶、排比的辨析

(1)骈句与对偶的区别

广义骈句是句式,包含对偶。广义的骈句包括对偶和狭义的骈句。所以,骈句不一定是对偶,但对偶一定是骈句。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不是对偶,是骈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对偶,也是骈句。

狭义的骈句,不包括对偶。既然对偶和骈句都是修辞手法,而骈句句式又包含对偶,那就容易给学生造成混淆,引起概念混乱,导致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文讲述的骈句修辞就是指非对偶的骈句,即狭义的骈句。狭义的骈句最容易辨认的显著特征是:同字相对。即上下句中,同样的位置有相同的词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的“使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而”“不”“则”。

(2)骈句与排比的区别

骈句只有上下两句,而排比有三句或三句以上;排比除了排比句还有排比段,就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段落进行排比。骈句上下两句的字数相同或几乎相同,而排比各句字数可以相同,也可以只是大致相同,也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不同,但各句常常会有相同的关键特征词。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中,排比特征词是“起来了”。这个句子中,描写的对象为“山”“水”和“太阳的脸”,此三者的字数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排比的构成,反而使句子显得更有气势和感染力。既然骈句和对偶、排比一样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三者是并列关系,那为了便于理解和阐述,本文下面所讲的骈句,就是专指狭义的骈句,即非对偶的骈句。

(3)骈句与对偶、排比三者关系分析

骈句与对偶和排比都有紧密关系。骈句两两相对,但没有对偶那么严格的平仄要求和字数限定;骈句上下句之间的关系与排比各句之间的关系相同,都是并列关系,即字数相同或相近、意思相同或相反、语气一致,只是排比是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或段落),而骈句就只有两句。为了更清楚地直观地了解三者关系,可以参阅表1。

表1 对偶、骈句和排比三种修辞格关系表

2.骈句与整句、散句的关系

骈句属于整句。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整句包括对偶、骈句、排比、反复等修辞。散句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形式参差的句子。如表2所示。

表2 整句和散句辨析表

对仗、对偶和骈句三者也有异同。对仗是诗词格律中的概念,对偶是修辞学上的概念,只是对仗在平仄和音韵上的要求比对偶更严格。骈句是修辞学上的概念。三者都是整句,在形式上很接近,只是骈句有同字相对的现象,如表3所示。

表3 骈句与对仗、对偶特征对比

3.骈句与骈体、骈文的关系

骈句是一种修辞,跟比喻、排比等并列的一种常用修辞格;骈体是一种文体,是一种句式整齐的跟散体相对的文体;而骈文则是一种文章,是以骈体句式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如表4所示。

表4 骈句与骈体、骈文关系对照表

(续表)

(二)骈句在现实中得到广泛应用,从应用程度上看应给予一定的修辞地位

1.骈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应用广泛

以全国使用的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6]为例。本册每个单元大部分课文都用了骈句,有的还大量使用骈句,显示了语言表达的对称美、形式美

第一单元为写景散文和写景诗词,用了很多骈句。如本册第1课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就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如“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春》的全文共600多字,其中使用骈句13处,共150多个字,占总字数的20%以上。骈句在全文所用的修辞格中所占篇幅最多。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也有不少骈句,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等等。

第二单元是叙事散文和叙事诗歌,也用了很多骈句。如第6课莫怀戚的《散步》也是一篇骈散结合的散文,文中有骈句“有的浓,有的淡”“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等。短文共600多字,有8组骈句,约240字,占全文约35%的篇幅;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有“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等骈句。

第三单元是写人叙事散文,也用了一些骈句。如第9课《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第11课《〈论语〉十二章》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

第四单元中主要是写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议论文和说理散文,也用了一些骈句。如第12课《纪念白求恩》中有“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第15课《诫子书》中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

第五单元都是描写动物的散文,也大都用了骈句。如第16课《猫》有“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更有趣,更活泼”“我的暴怒,我的虐待”等;第17课《动物笑谈》有“时而振翅,时而滑翔”“说它是秃鹰,未免太重;说它是鹳,又不够大”等等。

第六单元是童话、诗歌、神话寓言,也都运用了骈句。如第19课《皇帝的新装》有“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第20课《诗二首·天上的街市》有“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等等。

至于人教版初中各册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很多篇章都大量使用了骈句,如《陋室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等。《岳阳楼记》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与朱元思书》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

人教版高中各册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使用骈句的就更多。荀子的《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再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都有很多骈句名句。《滕王阁序》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王勃的这些骈句,句式整齐而讲究用词,声韵和谐而讲究用典,后世引用极多,出自《滕王阁序》的成语超过40个。所以,我们说,《滕王阁序》将中国骈句运用推向了顶峰。

《过秦论》有“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等。贾谊在文中大量使用了骈句,使叙事清楚;骈句的连续使用,使说理的文段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过秦论》成为历代传诵的优秀骈文。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大量使用对偶。《阿房宫赋》中除散句之外,也有大量骈句。如“盘盘焉,囷囷焉”“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等骈句,描写形象,想象合理,议论精当,阐述了统治者骄奢必亡的历史教训。《阿房宫赋》是多年来高中语文课本的重点学习篇目。

人教版高中各册课本的现代文中,也有不少课文使用了骈句。如《记念刘和珍君》中就运用了较多的骈句,如“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等。这些骈句语言精练,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用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等骈句。这些骈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跟散句一起论证论点,很有说服力。

2.骈句在歌曲中应用广泛

日常生活中少不了歌声。有歌声就有歌词,而歌词中广泛存在骈句。如著名电影刘三姐》中的歌词“上天能赶乌云走,下地能催五谷生”“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鳞在深潭”“不种芝麻他吃油,不种桑田他穿绸”;《女驸马》中的歌词“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流行歌曲中,《长江之歌》中“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乡恋》中“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我的情爱,我的美梦”;《橄榄树》中“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烟雨濛濛》中“往事一幕幕,伤心一幕幕”;《好想好想》中“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周杰伦的《星晴》中“手牵手,一步两步三步四步望着天;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等,都是骈句。这些歌词中的骈句,结构对称,节奏有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之美和整饬之美。

3.骈句在谚语中应用广泛

流传千古的蕴藏了劳动人民智慧的谚语很多都使用了骈句。如“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河水不再倒流,人老不再黑头”“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练手生”“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通俗易懂,便于传播,即使是没有读过书的人,也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4.骈句在成语中广泛存在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大都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常用成语中,很多使用了骈句修辞。骈句成语多为八字,也有六字的。骈句成语根据骈句上下句的逻辑关系,可以分为几类。

第一类,骈句兼用对比。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彼一时,此一时”等,这类骈句前句后句对比鲜明,让人印象深刻,深有感悟,悟有所得。

第二类,骈句兼用类比。如“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丁是丁,卯是卯”“言必信,行必果”等,这类骈句前句后句语意相当,前后对照,让人延展思路,思有所得。(www.xing528.com)

第三类,骈句表现因果关系。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吃一堑,长一智”“既来之,则安之”等,这类骈句阐述前因后果,让人体会到深刻的逻辑关系,锻炼了读者逻辑思维

骈句成语形式整齐,音调和谐,富有哲理而又浅显易懂,因而被广泛使用。

5.骈句在广告语中应用广泛

广告语是一种凝练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它往往选择骈句来表达。骈句既容易记忆,又便于产生广告效应。如海信电视的“一切为用户着想,一切为用户负责”;铁达时钟表的“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计时”“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澳柯玛冰柜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伊利雪糕的“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福满多方便面的“福气多多,满意多多”;东风雪铁龙的“科技为你所用,豪华为你所享”;东莞新世纪豪园楼盘广告“天造一半,人造一半”等。

6.骈句在各地街头村尾的标语中应用广泛

标语类似于广告语,也要求简明而通俗,以便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如宣传普及教育的“不娶文盲妻,不嫁文盲汉”;宣传义务教育的多“养女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养儿不读书,就像养头驴!”;宣传安全生产的“小心无大错,粗心铸大过”“快刀不磨会生锈,安全不抓出纰漏”等。

7.骈句在各级领导的讲话中也应用广泛

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讲话中,就经常使用骈句,如“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炊烟”等。

可以说,骈句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将骈句列入中学常用修辞体系中。

(三)中学生必须具备读写骈句的能力,从教学角度上要求将其列入修辞体系

1.中学生必须具备读写骈句的能力

(1) 会读会写骈句是很多省市中考试题中需要考查的一项语言能力。近年广东卷、重庆卷都有仿写骈句的题目。2016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第5题是仿写题:

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思考是一种启迪心智的旅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活跃你的头脑,拓展你的思维,沉淀你的智慧,丰盈你的精神;阅读是一种照亮心路的对话,广泛的阅读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丰富你的知识,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性情,净化你的灵魂。

广东省这道中考仿写题,题干上虽然要求“续写一段话,使之构成排比”,但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成一对长骈句的下句:骈句的上句判断对象是“思考”,用四个句子构成排比阐述“深入的思考”的作用;骈句的下句判断对象是“阅读”,要求学生也用四个句子构成排比说明“广泛的阅读”的作用。因此,此题考查的是学生骈句和排比两种修辞的分析和写作能力

又如2016年重庆市中考语文A卷:

第5题:重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需要人人参与,从我做起。请参照画线句,在横线上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校园里,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上下楼梯时的靠右行走,(表现在接受同学帮助时的真诚道谢),表现在阅览室取书时的轻拿轻放;校园外,你的文明,也许就表现在公交站台上的有序上下车,(表现在参观博物馆时的静静观赏),表现在公共场所中的轻言细语……

【参考答案】示例:(表现在接受同学帮助时的真诚道谢);(表现在参观博物馆时的静静观赏)

(2)高考应试需要对中学生进行骈句修辞教学。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第10题是文言文断句题,如果学生掌握了骈句修辞,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断句:“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在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年高考优秀作文评析》一书中,我们看到,运用了较多骈句的作文很容易得高分。如考生上官子晗的《壮哉,我大中国》中,有“一把青椒,一把肉丝”“是母亲的味道,是中国的味道”“成为我们的血肉,更成为我们的灵魂”“那个筋斗,那个空翻”“或圆润如珠,或凄瑟哽咽”“穿过时光,穿过海洋”等骈句,表现了考生很强的语言功底,抒发了热爱祖国美食和传统戏剧的感情,自然获得高分。

再如2010年山东高考语文卷:

17题: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示例:在失望中,书是希望,读书使暗淡的生活生气勃勃。

既然多地中考试题和高考试题要考查学生的骈句知识和骈句写作能力,那么,从教学角度看,我们就应该在初中教会学生能通过考试的骈句赏读能力和骈句写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因此,需要将骈句列入中学修辞体系中。

2.要对中学生进行骈句修辞教学

(1)平时阅读和写作教学时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骈句赏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既然骈句在各类文体中普遍存在,那我们就要像教对偶和排比一样,教会学生骈句赏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体会骈句视觉上的整齐之美和听觉上的音韵之美,从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提升语言表达水平,最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学生在参加中考时,语文试卷至少有两道题与骈句直接相关。一道是必考的仿写题,前文已经讲过,不再赘述。另外一道则是作文。学生在考试作文时,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几处骈句,必能使文章增色不少,还能升格文章的档次、提高文章的评分。学习骈句对中考升学大有裨益。各地都有学生的作文因为恰当运用骈句而得高分甚至被评为满分的。

如一篇中考满分作文《记我的一次成功》的开头:“在前进的道路上,我经受过失败,也获得过成功。失败使我警醒,成功使我欢乐。”这个开头两句话用了两组骈句,开门见山,对比鲜明,言辞斐然。

如中考满分作文的结尾:“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本文结尾用了5组骈句,对比列举了悲观的人和乐观的人的不同表现和特征,对读者有强烈的正能量的引领作用。从语言表述来看,全部使用骈句表达,表明作者有很强的文学积累和文字驾驭能力,获得满分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7]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就是说,部颁课程标准中,修辞方面并没有列入骈句。

《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8]规定:“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方法。”这是根据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制订的,同样是列举了8种常用修辞格,也没有将骈句纳入其中。

全国高考考试大纲中,关于修辞部分,除了中考列举的8种之外,增加了“借代”修辞,骈句修辞依然不在其列。

(3)古代幼童开始读书时,先生就要求读背《笠翁对韵》《声律启蒙》《增广贤文》或《三字经》之类启蒙书籍,其中有大量的骈句。

《笠翁对韵》中:“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河对汉,绿对红”“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清对淡,薄对浓”“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等。

《声律启蒙》中:“云对雨,雪对风”“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春对夏,秋对冬”“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无对有,实对虚”“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牛对马,犬对猫”“桃红对柳绿,竹叶对松梢”“瓜对果,李对桃”“春分对夏至,谷水对山涛”“尧对舜,禹对汤”“奇花对异卉,夏日对秋霜”等。《笠翁对韵》和《声律启蒙》的这些骈句,用词简明、句式简短、前后对称、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学童学习背诵、积累词语、培养语感。

《增广贤文》中:“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积钱积谷不如积德,买田买地不如买书”等,这些骈句语言通俗,语句对称,内容浅显,便于记忆和传诵。

《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而十,十而百”“曰春夏,曰秋冬”“曰喜怒,曰哀惧”“身而子,子而孙”“兄则友,弟则恭”“中不偏,庸不易”“有连山,有归藏”“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如囊萤,如映雪”“如负薪,如挂角”“幼而学,壮而行”“光于前,裕于后”等,这些骈句,句式简短,上句三字,下句三字,语言浅近,语气连贯,也很利于幼童背记。

由此可见,古代启蒙读物中骈句十分普遍。幼童熟读背诵这些骈句之后,将其牢记于心,经年之后,很多学生就能熟练地运用骈句修辞的技巧,来进行诗歌和文章的写作了。结合前人的经验可以得知,在中学阶段开展骈句教学,是合时宜且具有可行性的。

3.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对中学生进行骈句修辞教学

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来说,确立骈句的修辞格地位,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不一定要背诵整篇古文,但可以背诵其中的名句,名句都是浓缩了名篇精华的句子,而名句中很多句子都是骈句。加强骈句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能有利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培根说:“绝妙的美都展现出奇异的均衡关系。”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骈句和对偶、排比一样,是一种表现语言均衡美的常见的修辞方法。骈句修辞的效果是既整齐美观,具有视觉上的对称美;又音韵和谐,具有听觉上的音韵美。与英语、法语等拼音文字的参差不齐不同,汉字在书写和音节上都非常整齐。这种对称美和音韵美表现出来的语言美是汉字独有的一种修辞表达效果。既然骈句在中学课本的各类文体中、在歌曲中、在谚语中、在广告语中、在街头巷尾标语中广泛存在,中考和高考的有关题目又明确考查了学生的骈句知识或写作能力,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初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必要的骈句赏读和骈句写作,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应该将骈句列入中学修辞体系并纳入中学《常用修辞格简表》中。

此文主要内容约5700字发表于《语文月刊》2019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