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德强企:职业素质教育,重塑高级技术性人才

国德强企:职业素质教育,重塑高级技术性人才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能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后天素质是环境与教育双重作用的结果,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职场经验与技巧、竞争与抗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等。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当中加强国学教育,对于弥补当前教育模式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忽视,使高级技术性人才的输出既适合市场需求,又能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国德强企:职业素质教育,重塑高级技术性人才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能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先天素质取决于遗传基因,包括感官、神经系统和其他一些生理上的特点。后天素质是环境教育双重作用的结果,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职场经验与技巧、竞争与抗压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等。可以说,除了专业方面,职业后天素质其他各方面都可以通过我们传统文化的熏陶,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获得长足的内在提升,因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人在工作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所总结的经验,只要善加甄别,完全可以作为后人前行的明鉴。

有人说职场如战场,国内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书橱里,除了《卡耐基成功之道》、《乔布斯传》等西方“宝典”外,出现频率最高就是《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这几乎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这种“战场论”可能有些夸张,有些草木皆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职场当中一介新人,如果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面周到一些,能获得的机会相应就会多一些。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苦口婆心地告诫弟子,为人当“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2],即——在家在外都要恪守本分,恭谨行事,言出必践,团结众人,且主动亲近德高望重的仁德之人。这样都做到了以后,有剩余精力,再来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也就是说,在一代圣哲看来,“为人”是比“为学”更重要的,尤其是年轻人。而这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后来被清代的一个秀才充分发挥演绎,成了如今上至企业CEO,下至幼儿园小朋友,都在下功夫诵读、学习的《弟子规》。《论语》、《弟子规》的魅力到底如何,这里毋庸赘言,作为一个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教师,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带领学生在踏入社会的准备阶段,就去亲近这样朴素无华的前代经典。“其实原始儒学可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只要我们的学生掌握了这种万变不离其宗的“道”,那么那些职场技巧、经验之类“术”的层面的东西,都是可以一步步水到渠成的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13]这是当年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的开篇之言,用来描述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是再合适不过。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初出茅庐就要面对这样熙来攘往的汹汹人潮,自身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竞争和抗压能力,才能在严酷的市场择汰下拥有立足之地。大家都知道儒家是入世的积极的哲学,亚圣孟子的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4]曾勉励了一代代士子,使他们在人生穷困潦倒时能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慰藉;在富贵通达之时,又多了一份社会责任意识。对于今天的学生,当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顺境逆境,都要有一颗平常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勉力为之。与儒家鼎足并立的释、道二家虽说相对消极退守,但其中的一些哲理对于逆境当中的身心调适却有着神奇的功效,历史上文人学士在仕宦低潮时期往往会主动向之靠近,如白居易柳宗元王维苏轼王安石等,皆然。比如老子讲“上善若水”,赞美水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对古人多所启发,今人,尤其即将迈入职场的青年学子亦可效仿之,即——居处时选择与自己价值观、才能相符之地;心态上努力保持沉静渊深,处变不惊,临危不乱;人际交往择善而处,“近朱者赤”;言语真诚,言出必行;若能做到管理层,则努力去实现一个清平局面;若不能,则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不好高骛远;总之一切行为相时而动,尊重规律,把握机遇。这样,既不为难自己,又能像水一样,随时就势,实现最终的“不争”之“争”、“不为”之“为”。

有人说当今时代拼的就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素质就是创新意识与能力。这种意识与能力在我们厚重的历史中并不稀缺:且不说我们的长城、故宫、园林建筑、诗词文艺为世人惊叹;且不说我们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进程提供了巨大助力;“玻尔认为量子论的认识论问题,在中国哲学家老子那里已经碰到了”,“李政道认为‘测不准原理’可用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来加以概括”;古老而神秘的中医尽管尚难被西方世界完全理解,但却在与我们比邻而居的韩国落地开花被冠以“韩医”美名,并且还申遗成功;“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足以震动世界以致坦普尔在《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得出了惊人的结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尽管如此,放眼如今的中国,我们却沦落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山寨产品产销国!我们曾经的创造力哪儿去了?让高职学生重读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经典,重拾我们自己的哲学精髓,并不是为了像阿Q一样,在落后挨打的情况下也可以自我安慰“老子先前阔!”;而是为了重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在昨天的辉煌中觅得今日的灵感之光,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奋起直追。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当中加强国学教育,对于弥补当前教育模式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忽视,使高级技术性人才的输出既适合市场需求,又能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当然,应当看到,高职教育对理论的要求是以“够用”为尺度的。所以,就具体操作而言,在高职院校当中开展国学教育,既不同于中学大学语文课,也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对中文系的专业教育,更不能混淆于以纯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政课,把握住其公共课、通识课的课程性质,在课堂教学中以字、词、句、篇的理解为基础,以审美情操的熏陶、思维能力的培养为辅助,把哲理故事与现代生活、人生经验的融会贯通作为重中之重,才是当前高职国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尽管目前学界对于丹、易中天、曾仕强等讲坛名家对国学经典解读的准确性尚有质疑,但相信谁也不能抹杀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大众视域的普及之功。我们在高职院校普及国学教育,笔者建议,在尽可能准确的前提下,方法、技巧层面大可向这批讲坛名家靠近,努力做到教学风格生动活泼、教学语言深入浅出、教学内容切近生活,才能为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笔者所在的学校经过长期准备和两年试验教学,以国学教育为主的人文素质课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在此,摘录两段学生课程总结当中的句子,以为本文结束:“教育是可以教化人心的,古典可以使人平静、进取。……从这门课当中,我感受和理解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情怀,而不是答题技巧和答题方向,这对于我的人生之路来看,尤为重要。”[15]

“我们走得急,走得快,但该留的还是不能丢。我们不能成为空有学识却不识人性的机器。这门课于道德、人生、处世方面对我们至关重要,……从中汲取使我们成为有修养之人的道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16]

作者为广州市私立华联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

参考文献

[1]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2-26.

[2]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M]//王国维先生全集:初编第5册.台北:大通书局,1976:1855-1858.

[3]蔡元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M]//中国蔡元培研究会.蔡元培全集:第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58.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91.

[5]阎卫东.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1(2011-12-14).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11214094842745&cata_id=N195.

[6]新华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2001(2001-10-24).http://www.china.com.cn/txt/2001-10/24/content_5069742.htm.

[7]楼宇烈.十三堂国学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9]徐方平.老子、现代科学家与直觉思维[J].学术论坛,1986(4):8-12.(www.xing528.com)

[10]R.K.G.Temple.中国:发现与发明的国度[M].陈养正等,译.21世纪出版社,1995.

【注释】

[1]《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参《十三经注疏》,第2726页。

[2]《论语·雍也》,同上,第2479页。

[3]《论语·述而》,同上,第2482页。

[4]《论语·宪问》,同上,第2512页。

[5]此段以上引文均摘自《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本,第1625-1636页。

[6]《论语·子路》,参《十三经注疏》,第2508页。

[7]《中庸》第一章:“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参《十三经注疏》,第1625页。

[8]《后汉书·卷五十四》:“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参中华书局1965年本。

[9]参《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十三经注疏》本,第156页。

[10]刘勰《新论·卷三·贵农第十一》:“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鱼无水,则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参《刘子集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1]参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267页。

[12]参《十三经注疏》,第2458页。

[13]参《史记·货殖列传卷六十九》,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四册,第2530页。

[14]《孟子·尽心上》,参《十三经注疏》,第2765页。

[15]摘自私立华联学院12级动漫设计专业戴夕梦《学〈人文素质〉有感之》。

[16]摘自同班吴沅霖《读〈大学生人文素质II〉有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