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多变的过程。在教育对象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其主体认同情绪的生成,会受到教育对象自身原有价值观的冲击,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生成。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亦是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关键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研究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生成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多变的过程。在教育对象接受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其主体认同情绪的生成,会受到教育对象自身原有价值观的冲击,从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生成。而在教育对象实际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受不同阶段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的特殊性,以及多种教育方法相互作用的影响,其获得感生成会呈现出动态发展、多维变化的特点。总之,获得感的生成状态并不是单一的,从不同的维度考查,学者们会得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不同理解。

1.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尔·兰塞姆·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和“自我实现的人”,应以“真实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自身的健全人格,并且强调学生“自主评价”的重要性。所谓“真实问题”,即指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联、对其个人有实在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罗杰斯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即学生自发学习、自我探讨,通过连续不断的讨论与思考自己找到问题答案的过程。此外,罗杰斯还主张不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打分,而应由学生负起自我考核的责任,进行“自我评定”,学生自己设定评价标准,并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威斯康星大学芝加哥大学对其进行了实验性的教学实践,并在之后被世界各地的许多学校相继引入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培育的最终目标指向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实现,强调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是获得感生成的前提条件,主张获得感是学生从自身需求出发,对在教学活动中的客观所得和主观体验与内心需要的拟合程度进行判定的结果。这同罗杰斯以“完整的人”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强调学生真正实践,并主张推行“自我评定”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宗旨相契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切实获得、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2.桑代克成人学习“三大学习定律”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

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爱德华·李·桑代克提出了关于成人学习的三大定律。心理学家鲍尔·希尔加德曾评价道:“在近半个世纪里,有一种学习理论,虽然受到了许多攻击,树立了许多敌对的理论,但是它却支配着美国的心理学界,这就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的成人学习理论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三部分。“准备律”强调学习者原有的内部准备状态对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需求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获得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学生自身原本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影响;“练习律”指出,通常情况下,只有当学习者认为重复的练习能够使其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效果律”则指出在成人的学习过程中,“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是当这种情境再出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重现”。同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获得,是其愿意继续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的根本动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关注学生的切实需求和对教育获得的主观体验,与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理论中对学习者“满意之感”的强调以及对于教育对象学习需求的重视等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3.康斯坦茨学派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

西方思想界对“接受”问题的研究始于古希腊时期的解释学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是近代接受美学的直接理论渊源。伽达默尔的学生汉斯·罗伯特·尧斯在出任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时的就职演讲——《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标志着康斯坦茨学派观点的树立。康斯坦茨学派认为,在“作者—文本—读者”的文学总体关系上,读者的能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是读者的阅读使得作品从静态的物质符号中解放出来,从而得以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在《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一书中,尧斯提出:“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纪念碑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而更像是一本管弦乐谱,不断地在它的读者中激起新的回响,并将作品本意从词语材料中解放出来,赋予其以现实的存在。”除此之外,接受美学理论还提出了“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的概念,即读者阅读一部文学作品前,由其全部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之总和所构成的对作品预定的鉴赏趋向和心理定式。它形成了读者的内在审美,潜在地支配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方式,起着习惯性的定向期待和求新求异的创新期待的双重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亦是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在教育实践中的关键意义。同对文学文本信息的接受过程一样,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同样经历了“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消极的到积极的接受,从公认的审美规范到超越这些规范的新创造的永恒转变”。在此过程中,学生产生的“期待视野”决定着其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与形式的预期,同时对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中的接受程度与接受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重视,即是关注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的中心地位,从学生的“期待视野”出发,通过在教育中激发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来推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学生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视野融合”。

4.教育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

教育学理论作为为“教者”和“受教者”的实践互动提供策略指导的理论,也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生成实践提供了珍贵的理论资源。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建构的,而学习者只有主动参与到知识和学习建构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去,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建构主义影响下形成的一整套认知学习理论,对20世纪后半期的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进行学习和如何获取知识展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靠外在的行为和语言进行传输和记录的,人们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经验解释和推论,从而进行一定的意义建构以获取知识。教学是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教师则充当了帮助学生进行经验和情境建构的引导者角色,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以及不同的知识类型,帮助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知识获取的最终成就取决于学习者建构和参与的主动性、知识构建方式的有效性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某些基本原则有着较为一致的认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来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对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美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批评的同时,积极推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学者从三个角度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了总结,即“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习是对学习者个人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总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宗旨和原则应始终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和动机,使他们进行有意义、有情感的学习。但是反观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过度强调理论思想的注入,而不重视对教育对象思维方式、价值观认识的启迪;过度强调对学生进行所谓“合规则”行为模式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内在价值情感的养成等现象,需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借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

4.方法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提出、研究及其实现机制本身有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换句话说,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研究不只提出了一个具有现实性与急迫性的时代命题,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提供了审视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有价值的方法论指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概念的提出本身内蕴了一个批判性反思的视角,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上至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各部门,下至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都十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从课程的角度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课程的亲和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后,专门论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问题在于亲和力不够和针对性不强,并强调要在改进中“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二,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协同性问题,即所谓的课程问题。因此,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专业课也应发挥好课程育人的作用,即各专业教学在“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之余,还应在育人方针、原则及教学内容方面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实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即强调要加强高校课程的思政建设,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大融合中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宏大气象,并在此基础上营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其三,学科定位问题。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在于学科定位问题,其他问题都是由这个问题派生出来的。[25]确实,学科定位不明确导致了学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不明确、内涵模糊、外延过宽,甚至还引起了更为严重的对学科持怀疑态度、信仰不坚定等问题。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这些问题日渐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无疑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出,还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首先,加强文化育人,以创新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专门阐述了文化育人的作用,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26]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文化育人再一次被高调论及。事实上,在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文化力量从来都被视为其精神内核而受到高度重视。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有明确的阐述,他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坚持文化育人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强化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并培养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他们对我国历史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认同与执守。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政治性、科学性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富有文化底蕴、体现文化内涵的系统工程,并因此表现出强烈的渗透性、融入性、过程性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与价值取向日趋独立、多样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教育与培育,从凝聚价值理念、完善制度安排、注重日常养成、丰富文化载体等方面入手,着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力量,并在文化力量的强化中,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其次,加强实践育人。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理念从来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升华、在创新中不断丰富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然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也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因过于强调“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文化育人”以及“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等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因过于追求教学理念的创新与教学内容的细分与深度阐释,而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实践育人的基本精神。好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又重新回到了重视、强化实践育人的进路当中。2017年12月5日,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的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课程育人被置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之首,而实践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再次受到了关注与强调。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实践育人已经成为强调课程育人效果,加强高校学生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最有效途径。1992年,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的通知,要求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高等学校的教育计划;1996年,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意见》,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等多部委合作,坚持每年都组织大中专学生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评选和表彰“三下乡”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正式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截至2018年,已招募27万多名大学生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00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主要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多个项目的服务,其中多人选择了留在西部,彰显了实践育人的魅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赛会志愿者有10万余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志愿者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200万,其中,园区志愿者达到了7.7万人,城市志愿者有13万人。在上述重大活动的志愿者队伍中,高校学生是主力军,他们的良好服务和精神风貌,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获得了一致赞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志愿服务是学雷锋活动的良好载体,要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在贯彻这一精神时,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着手立项建设多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许多高校也形成了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从目前的情况看,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再次,加强心理育人。在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即要在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还明确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研制高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培育建设一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下几点:第一,充分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当代的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被解读为一个有着德育高度一致性的教育内容与教学体系。在2011年由国家教委发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明确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则包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第三,明确了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大纲明确提出,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思想道德修养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专属辅导员或心理健康中心教职员工的工作,而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实际上提出了在我国高校中实行全员、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理念与机制,这也是最大限度确保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要旨乃在于“成人”。这里的“成人”既指个人的知识与德性层面的提升,又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成长与成熟。在当代中国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获得感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践行直接相关。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就不仅仅是完成知识与德性水平的提升,而且要培养心理健康的有知识、有道德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知识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上,人们普遍认为:有知识而无德性的人才是危险的,因为他可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行恶,其知识水平越高,其作恶能力亦越强;而在知识、德性与心理健康问题上,人们也普遍认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既无法实现知识与德性成长的目标,也无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综而观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获得感,既意味着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能实现自身的成长,又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制度也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增强,还意味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在这一教育体系及其实践过程中不断前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各界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也一直关注、关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持续颁布了来自顶层的政策、方针、指导,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指明了正确方向,另一方面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足够的制度保障。也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得以不断向前、开拓进取,取得了一拨又一拨的成就。从当下的情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国际环境仍然严峻,这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各方面的事业都将面临来自严峻国际形势的挑战。而现在的高校学生都将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主力,如何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增加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意义也就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课程教学绩效评价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它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前途。因此,我们无论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来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同样,我们无论在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来强调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性也都不为过。

【注释】

[1]张树军.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纪事(2012—2017)[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7:385.

[2]本书编写组.十九大报告关键词[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05.

[3]邢占军,牛千.获得感:供需视阈下共享发展的新标杆[J].理论学刊,2017(5):107-112.

[4]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02-407.

[5]王剑虹.《咬文嚼字》发布2015十大流行语“获得感”排第一[EB/OL].(2015-12-17)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5/1217/c40606-27940361.html.(www.xing528.com)

[6]邱霞.获得感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0):89-90.

[7]丁元竹.让居民拥有获得感必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新时期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路径[J].国家治理,2016(2):18-23.

[8]刘富胜,赵久烟.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要坚持“四个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94-97.

[9]蒋永穆,张晓磊.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74-78.

[10]鲁晴,张秋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刍议[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138-142.

[11]曹现强,李烁.获得感的时代内涵与国外经验借鉴[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18-28.

[12]涂三广.让每位参训者都有“获得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0):72-76.

[13]郑风田,陈思宇.获得感是社会发展最优衡量标准——兼评其与幸福感、包容性发展的区别与联系[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2):6-17.

[14]邢占军.居民文化福祉的研究与提升对策[J].人文天下,2017(9):71-79.

[15]田旭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意涵和现实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

[16]石庆新,傅安洲.获得感、政治信任与政党认同的关系研究——基于湖北6省部属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91-94.

[17]谭旭运.获得感——一种社会心理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5.

[1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24.

[19]陈宝生.今年要打一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和质量的攻坚战[EB/OL].(2017-03-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lh/2017-03/12/c_129507901.h tm.

[20]阎国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获得感的内在要素与形成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2018(1):66-71.

[21]陈灿芬.聚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内容及途径的探析[J].江苏高教,2018(3):82-85.

[22]韩一凡.日常生活视阈下的思想政治获得感研究[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7(13):42-45.

[23]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28-32.

[24]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和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12):57-62.

[25]周珊,郝毅.思想政治教育学导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7.

[26]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