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辑佚书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辑佚书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实辑佚之嚆矢,然未尝别标所辑原书名,体例仍近自著。乾隆三十八年,朱笥河筠奏请开四库馆,即以辑《大典》佚书为言,故《四库全书》之编纂,其动机实自辑佚始也。此种工作,遂为后此辑佚家模范。向上一步之辑佚,乃欲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曾经著录而今已佚者,次第辑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辑佚书

书籍递嬗散亡,好学之士,每读前代著录,按索不获,深致慨惜,于是乎有辑佚之业。最初从事于此者为宋之王应麟,辑有《三家诗考》《周易郑氏注》各一卷,附刻《玉海》中,传于今。明中叶后,文士喜摭拾僻书奇字以炫博,至有造伪书以欺人者。则有孙瑴辑《古微书》,专搜罗纬书佚文,然而范围既隘,体例亦复未善。入清而此学遂成专门之业。

辑佚之举,本起于汉学家之治经。惠定宇不喜王、韩《易》注而从事汉《易》,于是有《易汉学》八卷之作,从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中刺取孟、京、干、郑、荀、虞诸家旧注分家疏解,后又扩充为《九经古义》十六卷,将诸经汉人佚注益加网罗。惠氏弟子余仲林萧客用其师法,辑《古经解钩沉》三十卷,所收益富。此实辑佚之嚆矢,然未尝别标所辑原书名,体例仍近自著。

《永乐大典》者,古今最拙劣之类书也。其书以《洪武韵目》按字分编,每一字下,往往将古书中凡用该字作书名之头一字者全部录入,例如一东韵下之“东”字门,则将当时所存之《东观汉记》全部录入。而各书之一部分,亦常分隶人名地名等各字之下。其体例固极芜杂可笑,然稀见之古书赖以保存者颇不少。其书本贮内府,康熙间因编官书,移置翰林院供参考。此后蛛网尘封,无人过问者数十年。此书为明成祖命胡广、王洪等所编,计六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装一万一千九十五册。清乾嘉间存九千八百八十一册,直至清末犹贮翰林院。义和团之乱,为八国联军瓜分以尽。除当时践踏毁失外,现存欧美日本各国图书馆中,每馆或百数十册,或一两册不等。雍乾之交,李穆堂、全谢山同在翰林,发见此中秘籍甚多,相约钞辑。两君皆贫士,所钞无几。时范氏天一阁、马氏小玲珑山馆,亦托全氏代钞。而此书废物利用的价值,渐为学界所认识。乾隆三十八年,朱笥河筠奏请开四库馆,即以辑《大典》佚书为言,故《四库全书》之编纂,其动机实自辑佚始也。馆既开,即首循此计画以进行,先后从《大典》辑出之书,著录及存目合计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二十六卷。其部属如下:

经部 六十六种

史部 四十一种

子部 一百三种

集部 一百七十五种

观右表所列,则当时纂辑《大典》之成绩实可惊!以卷帙论,最浩博者,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之五百二十卷,薛居正五代史》之百五十卷,郝经《续汉书》之九十卷,王珪《华阳集》之七十卷,宋祁《景文集》之六十五卷,……其余二三十卷以上之书,尚不下数十种。其中于学术界有重要关系者颇不少。例如东汉班固、刘珍等之《东观汉记》,元代已佚。其书为范蔚宗所不采而足以补《后汉书》阙失者颇不少。今辑得二十四卷,可以存最古的官修史书之面目。又如《五代史》,自欧书出后,薛书寖微,遂至全佚。然欧史摹仿《春秋》笔法,文务简奥,重要事实多从刊落。今重裒薛史,然后此一期之史迹稍得完备。又如汉至元古数学书——《九章算术》《孙子算经》、晋刘徽《海岛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北周甄鸾《五经算术》、宋秦九韶《数学九章》、元李冶《益古演段》等,皆久佚。四库馆从《大典》辑出,用聚珍板刊布,唤起学者研究算术之兴味实非浅尠。亦有其书虽存而篇章残缺,据《大典》葺而补之,例如《春秋繁露》;或其书虽全,而讹脱不可读,据《大典》雠而正之,例如《水经注》。凡此之类,皆纂辑《大典》所生之良结果也。

纂辑《大典》所费工力,有极简易者,有极繁难者。极简易者,例如《续通鉴长编》五百余卷,全在“宋”字条下,不过一钞胥迻录之劳,只能谓之钞书,不能谓之辑书。极繁难者,例如《五代史》散在各条,篇第凌乱,搜集既备,佐以他书,苦心排比,乃克成编。《提要》云:“臣等谨就《永乐大典》各韵中所引薛史,甄录条系,排纂先后,检其篇第,尚得十之八九;又考宋人书之征引薛史者,每条采录,以补其阙,遂得依原本卷数,勒成一编。”非得邵二云辈深通著述家法,而赴以精心果力,不能蒇事。薛史编辑全出二云手,见阮云《国史儒林传稿》。此种工作,遂为后此辑佚家模范。

《永乐大典》所收者,明初现存书而已。然古书多佚自宋元,非《大典》中所能搜得。且《大典》往往全书连载,迻钞较易。舍此以外,求如此便于撮纂者,更无第二部。清儒好古成狂,不肯以此自甘,于是更为向上一步之辑佚。

向上一步之辑佚,乃欲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曾经著录而今已佚者,次第辑出。其所凭藉之重要资料,则有如下诸类:

一、以唐宋间类书为总资料。——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帖》《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山堂考索》《玉海》等。

二、以汉人子史书及汉人经注为辑周秦古书之资料。——例如《史记》《汉书》《春秋繁露》《论衡》等所引古子家说;郑康成诸经注、韦昭《国语注》所引纬书及古系谱等。

三、以唐人义疏等书为辑汉人经说之资料。——例如从《周易集解》辑汉诸家《易》注;从孔、贾诸疏辑《尚书》马郑注、《左氏》贾服注等。

四、以六朝唐人史注为辑逸史之资料。——例如裴松之《三国志注》,裴骃以下《史记注》,颜师古《汉书注》,李贤《后汉书注》,李善《文选注》等。

五、以各史传注及各古选本各金石刻为辑遗文之资料。——古选本如《文选》《文苑英华》等。

其在经部,则现行《十三经注疏》中其注为魏晋以后人作者,清儒厌恶之,务辑汉注以补其阙。

《易》注:排斥王弼,宗郑元[玄]、虞翻等,自惠氏辑著《易汉学》之后,有孙渊如辑《孙氏周易集解》十卷续李鼎祚;有卢雅雨见曾辑《郑氏易注》十卷;有丁升衢杰辑《周易郑注》十二卷;有张皋文辑《周易虞氏义》九卷;《郑氏义》二卷;《荀氏九家义》一卷;《易义别录》十四卷孟喜、姚信、翟子元、蜀才、京房、陆绩、干宝、马融、宋衷、刘表、王肃、董遇、王廙、刘瓛、子夏;有孙步升堂辑《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三十三卷;子夏、郑玄、陆绩、孟喜、京房、马融、荀爽、刘表、宋衷、虞翻、王肃、姚信、王廙、张璠、向秀、干宝、蜀才、翟元、九家集注、刘瓛。尚有马竹吾国翰所辑,家数太多,不具录。

《尚书》注:排斥《伪孔传》,推崇马融、郑玄,渐及于西汉今文,江艮庭之《集注音疏》,王西庄之《后案》,孙渊如之《今古注疏》前经学章有专论,其大部分功力皆在辑马、郑注也。而渊如于全疏外,复辑有《尚书马郑注》十卷,马竹吾亦辑《尚书马氏传》四卷。今文学方面,则有陈朴园乔枞辑《今文尚书经说考》三十二卷、《欧阳夏侯遗说考》二卷,马竹吾则辑《尚书》欧阳、大夏侯、小夏侯《章句》各一卷,而《尚书大传》辑者亦数家看前校勘章。

《诗》注:《毛传》《郑笺》皆完,待辑者少。惟今文之鲁、齐、韩三家师说久佚,则有马竹吾辑《鲁诗故》三卷,《齐诗传》二卷,有邵二云辑《韩诗内传》一卷,宋绵初辑《韩诗内传征》四卷,有严铁桥可均辑《韩诗》二十卷,有马竹吾辑《韩诗故》《韩诗薛君章句》各二卷,《韩诗内传》《韩诗说》各一卷,有冯云伯登府辑《三家诗异文疏证》六卷,有陈左海辑《三家诗遗说考》十五卷,其子朴园辑《四家诗异文考》五卷,著《齐诗翼氏学疏证》二卷。

三《礼》皆郑注,精博无遗憾,故可补者希。然《周礼》之郑兴、郑众、杜子春、贾逵、马融、王肃诸注,《仪礼》之马融、王肃诸注;《礼记》之马融、卢植、王肃诸注;马竹吾亦各辑为一卷。又有丁俭卿晏之《佚礼扶微》,则辑西汉末所出《仪礼》逸篇之文。

《春秋》三传注:《公羊》宗何氏,别无问题。《谷梁》范宁注,颇为清儒所不满,故邵二云辑《谷梁古注》未刊。《左传》则排斥杜预,上宗贾逵、服虔,故马宗梿[琏]有《贾服注辑》未见,李贻德有《春秋左传贾服注辑述》十二[二十]卷,臧寿恭有《春秋左氏古义》六卷。

论语》《孝经》《尔雅》今注疏本所用皆魏晋人注。故宋于庭翔凤辑《论语郑注》十卷;刘申受逢禄辑《论语述何》二卷;郑子尹珍辑《论语三十七家注》四卷;臧在东庸、严铁桥各辑《孝经郑氏注》一卷;在东又辑《尔雅汉注》三卷,黄右原奭辑《尔雅古义》十二卷。

纬书自明人《古微书》所辑已不少,清儒更增辑之,最备者为赵在翰所辑《七纬》三十八卷。玉函山房、汉学堂两丛书皆有专辑。

清儒最尊郑康成,竞辑其遗著。黄右原辑《高密遗书》十四种,《六艺论》《易注》《尚书注》《尚书左传注》《毛诗谱》《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丧服变除》《驳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三礼目录》《鲁禘祫义》《论语注》《郑志》《郑记》。孔丛伯广森[林]辑《通德遗书》十七种,《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分为三种,增《尚书中侯注》《论语弟子篇》二种,无《郑志》《郑记》,余目同黄辑。袁钧辑有《郑氏佚书》二十一种,增《尚书五行传注》《尚书略说注》二种,有《郑志》《郑记》,余目同孔辑。而陈仲鱼鳣又别辑《六艺论》,钱东垣、王复等又先后别辑《郑志》。其《尚书大传注》《驳五经异义》,有多数辑本,已详前。

以上经部。

史部书辑佚之目的物,一为古史,一为两晋六朝人所著史。

古史中以《世本》及《竹书纪年》为主要品。(www.xing528.com)

《世本》为司马迁所据以作《史记》者。《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五卷,其书盖佚于宋元之交因郑樵、王应麟尚及征引。清儒先后辑者有钱大昭、孙冯翼、洪饴孙、雷学淇、秦嘉谟、茆泮林、张澍七家。秦本最丰,凡十卷,余家皆二卷或一卷。然秦将《史记》世家及《左传》杜注、《国语》韦注,凡涉及世系之文皆归诸《世本》,原书既无明文,似太涉泛滥。茆、张两家似最翔实。秦嘉谟辑本乃盗窃洪孟慈(饴孙)者,见洪用懃《授经堂未刊书目》。

汲冢《竹书纪年》,亦出司马迁前,而为迁所未见,在史部中实为鸿宝。明以来刻本既出伪撰,故清儒亟欲求其真。先后辑出者,有洪颐煊、陈逢衡、张宗泰、林春溥、朱右曾、王国维诸家。王辑最后最善。

史家著作,以两晋六朝为最盛,而其书百不存一,学者憾焉。清儒乃发愤从事搜辑。其用力最勤者为章逢之宗源,著有《隋书经籍志考证》,今所存者仅有史部,为书十三卷余三部不知已成否。书名虽似踵袭王应麟之《汉书艺文志考证》,而内容不同。彼将《隋志》著录各书,每书详考作者履历及著述始末,与夫后人对于此书之批评。除现存书外,其余有佚文散见群籍者皆备辑之,所辑虽皆属片鳞残甲,亦可谓宏博也已。

其后则有姚氏之骃辑八家《后汉书》东观、谢承、薛莹、张璠、华峤、谢沈、袁山松、司马彪,汪氏文台辑七家《后汉书》谢承、薛莹、司马彪、华峤、谢沈、袁山松、张璠及失名氏一种,汤氏球辑两家《汉晋春秋》习凿齿、杜延业,两家《晋阳秋》孙盛、檀道鸾,五家《晋纪》干宝、陆机、曹嘉之、邓粲、刘谦之,十家《晋书》臧荣绪、王隐、虞预、朱凤、谢灵运、萧子云、萧子显、史约、何法盛及晋诸公别传,十八家霸史萧方等《三十国春秋》、式[武]敏之《三十国春秋》、常璩《蜀李书》、和苞《汉赵记》、田融《赵书》、吴笃《赵书》、王度《二石传》、范亨《燕书》、车频《秦书》、王景晖《南燕书》、裴景仁《秦记》、姚和都《后秦记》、张谘《凉记》、喻归《西河记》、段龟龙《凉记》、刘昞《敦煌实录》、张诠《南燕书》、高闾《燕志》;而张介侯澍以甘肃之特注意甘凉掌故,专辑乡邦遗籍,所辑有赵岐《三辅决录》、佚名《三辅故事》、辛氏《三秦记》、杨孚《凉州异物志》、张谘《凉州记》、失名《西河旧事》、喻归《西河记》、失名《沙州记》。皆两晋六朝史籍碎金也。

地理类书,则有毕秋帆辑王隐《晋书地道记》《太康三年地志》,有张介侯辑阚骃《十三州志》。政书类则有孙渊如辑《汉官》六卷。王隆《汉官》及《汉官解诂》、卫宏《汉旧仪》及补遗,应劭《汉官仪》、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丁孚《汉仪》。谱录则有钱东垣辑王尧臣《崇文总目》等。

以上史部。

子部书,有唐马总《意林》所钞汉以前古子,其书为今已佚者,加以各种类书各种经注等所征引,时可资采摭。然所辑不多。稍可观者如严可均辑《申子》,章宗源、任兆麟辑《尸子》,章宗源辑《燕丹子》,严可均辑补《商子》《慎子》,张澍辑补《司马法》,茆泮林辑《计然万物录》,孙冯翼、茆泮林辑《淮南万毕术》等。马氏国翰《玉函山房丛书》所辑《汉志》先秦佚子,则儒家十五种《漆雕子》《宓子》《景子》《世子》《魏文侯书》《李克书》《公孙尼子》《内业》《谰言》《宁子》《王孙子》《董子》(董无心)《徐子》《鲁连子》《虞氏春秋》,农家三种《神农书》《野老》《范子计然》,道家书七种《伊尹书》《辛甲书》《公孙牟子》《田子》《老莱子》《黔娄子》《郑长者书》,法家一种《申子》,名家一种《惠子》,墨家五种《史佚书》《田俅子》《随巢子》《胡非子》《缠子》,纵横家二种《苏子》《阙子》,黄氏奭《子史钩沉》中之周秦部分,亦有五种《六韬》《李悝法经》《范子计然》《神农本草经》《淮南万毕术》。黄氏以周辑《逸子》未刊,其序见《儆季杂著》之周秦部分,亦有六种《太公金匮》《鲁连子》《范子计然》《随巢子》《王孙子》《申子》。

现存各子书辑其佚文者,则有孙仲容之于《墨子》,王石臞之于《荀子》、王慧英之于《韩非子》等。《孟子外书》,林春溥有注本。但此书赵岐已明辨为伪托。

现存古子辑其佚注者,则有孙冯翼辑司马彪《庄子注》,许慎淮南子注》等。

以吾所见,辑子部书尚有一妙法。盖先秦百家言,多数散见同时人所著书。例如从《孟子》《墨子》书中辑告子学说;从《孟子》《荀子》《庄子》辑宋钘学说;从《庄子》书中辑惠施、公孙龙学说;从《孟子》《荀子》《战国策》书中辑陈仲学说;从《孟子》书中辑许行、白圭学说……诸如此类,可辑出者不少,惜清儒尚未有人从事于此也。

以上子部。

集部之名,起于六朝,故考古者无所用其辑。然搜集遗文,其工作之繁重亦正相等。晚明张溥之《汉魏百三家集》,事实上什九皆由裒辑而成,亦可谓之辑佚。但其书不注明出处,又各家皆题为“某人集”,而其人或本无集,其集名或并不见前代著录,任意锡名,非著述之体也。清康熙间官修《全唐文》《全唐诗》《全金诗》,其性质实为辑佚。与《唐文粹》《宋文鉴》等书性质不同。彼乃选本,立一标准以为去取。此乃辑本,见一篇收一篇,务取其备。集部辑佚,实昉于此。

张月霄金吾辑《金文最》百二十卷,凡费十二年始成。李雨村调元辑《全五代诗》一百卷。某氏辑《金辽诗》若干卷。其书未见,其名偶忘。缪小山辑《辽文存》六卷,其工作颇艰辛。其最有价值者则严铁桥之《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两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凡经、史、子、传记、专集、注释书、类书、旧选本、释道藏、金石文中六朝以前之文,凡三千四百九十七家,自完篇以至零章断句,搜辑略备。每家各为小传,冠于其文之前,可谓艺林渊海也已。《吴山尊日记》谓此书实孙渊如辑而铁桥攘之。吾谓铁桥决非攘书者。况渊如贵人,铁桥寒士,铁桥依渊如幕府,以所著赠名渊如则有之耳。张绍南作《渊如年谱》,谓晚年与铁桥同辑此书。或渊如发起,且以藏书资铁桥,斯可信也。(杨星吾《晦明轩稿》论此案,与吾意略同。)

刘孟瞻文淇《扬州文征》、邓湘皋显鹤《沅湘耆旧集》……等,性质亦为辑佚,盖对于一地方人之著作搜采求备也。此类书甚多,当于方志章别论之。

以上集部。

嘉道以后,辑佚家甚多,其专以此为业而所辑以多为贵者,莫如黄右原奭、马竹吾国翰两家。今举其辑出种数。

黄氏《汉学堂丛书》:

经解八十六种

通纬五十六种

子史钩沉七十四种

马氏《玉函山房辑佚书》:

经部四百四十四种内纬书四十种

史部八种

子部一百七十八种

右两家所辑虽富,但其细已甚,往往有两三条数十字为一种者,且其中有一部分为前人所辑,转录而已,不甚足贵。马氏书每种之首冠以一简短之提要,说明本书来历及存佚沿革,颇可观。

鉴定辑佚书优劣之标准有四:——(一)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者劣。(二)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例如《尚书大传》陈辑优于卢、孔辑。(三)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则劣。例如秦辑《世本》劣于茆、张辑。(四)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者劣。例如邵二云辑《五代史》,功等新编,故最优。——此外更当视原书价值何如。若寻常一俚书或一伪书,搜辑虽备,亦无益,费精神耳。

总而论之,清儒所做辑佚事业甚勤苦,其成绩可供后此专家研究资料者亦不少,然毕竟一钞书匠之能事耳。末流以此相矜尚,治经者现成的三《礼》郑注不读,而专讲些什么《尚书》《论语》郑注;治史者现成之《后汉书》《三国志》不读,而专讲些什么谢承、华峤、臧荣绪、何法盛;治诸子者现成几部子书不读,而专讲些什么佚文和什么伪妄的《鬻子》《燕丹子》。若此之徒,真可谓本末倒置,大惑不解!善夫章实斋之言曰:“……今之俗儒,逐于时趋,误以擘绩补苴谓足尽天地之能事。幸而生后世也。如生秦火未毁以前,典籍具存,无事补辑,彼将无所用其学矣。”《文史通义·博约中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