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伪书魏晋王肃注经与辨伪工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伪书魏晋王肃注经与辨伪工作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实为伪书发达之总原因。其四,魏晋之交,王肃注经,务与郑康成立异争名;争之不胜,则伪造若干部古书为后盾。伪书中此类最多,最不易辨。伪书中此类亦不少,子部尤多。辨伪的工作由来已久。此皆有感于伪书之不可不辨。皆为后世辨伪学先河。晚明胡应麟著《四部正讹》,始专以辨伪为业。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伪书魏晋王肃注经与辨伪工作

无论做那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基本工作。因为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中国旧学,什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

中国伪书何以如此其多呢?伪书种类和作伪动机,到底有多少种呢?请先说说。

“好古”为中国人特性之一,什么事都觉得今人不及古人,因此出口动笔,都喜欢借古人以自重。此实为伪书发达之总原因。历代以来,零碎间作之伪书不少,而大批制造者则有六个时期:其一,战国之末,百家各自立说,而托之于古以为重。孟子所谓“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何独许行?诸家皆然。其始不过称引古人之说,其徒变本加厉,则或专造一书而题为古人所著,以张其学。《汉书·艺文志》所列古书,多有注“六国时人依托”者,此类是也。其二,西汉之初,经秦火后,书颇散亡。汉廷“广开献书之路”《史记·儒林传》语,悬赏格以从事收集,希望得赏的人有时便作伪以献。《汉书》所注“后人依托”者,此类是也。隋唐以后,此种事实亦常有。其三,西汉之末,其时经师势力极大,朝政国故,皆引经义为程式王莽谋篡,刘歆助之。他们做这种坏事,然而脑筋里头又常常印上“事必师古”这句话,所以利用刘歆校“中秘书”的地位,赝造或窜乱许多古书以为后援。所谓经学古文之争,便从此起。其四,魏晋之交,王肃注经,务与郑康成立异争名;争之不胜,则伪造若干部古书为后盾。其五,两晋至六朝佛教输入,道士辈起而与之角,把古来许多名人都拉入道家,更造些怪诞不经的书嫁名古人,编入他的“道藏”,和“佛藏”对抗。其六,明中叶以后,学子渐厌空疏之习,有志复古而未得正路,徒以杂博相尚,于是杨慎、丰坊之流,利用社会心理,造许多远古之书以哗世取名。自余各朝代都有伪书,然不如这六个时期之盛。大抵宋元间伪书较少自然不是绝无,因为他们喜欢自出见解,不甚借古人为重。其中如《太极图》之类,性质虽像伪书,但他们说是自己推究出来,并不说从那部书上有传下来伏羲写定的图。唐代伪佛典甚多,伪儒书较少,因为当时佛学占学界最重要位置。

古今伪书,其性质可分为下列各类:(一)古书中偶见此书名,其书曾否存在,渺无可考,而后人依名伪造者。例如隋刘炫之伪《三坟》,元吾衍之伪《晋乘》《楚梼杌》,此等作伪最笨,最容易发现。(二)本有其书,但已经久佚。而后人窃名伪造者。例如《汉志》“《孔子家语》二十七篇”,颜师古曰“非今所有《家语》”。伪书中此类最多,最不易辨。(三)古并无其书,而后人嫁名伪造者。例如隋张弧伪《子夏易传》,明丰坊伪《子贡诗传》之类。(四)伪中出伪者。例如列御寇本《庄子寓言中人物。《汉志》有《列子》八篇,已属周末或汉初人伪撰。而今存之《列子》,又属晋张湛伪撰,并非汉旧。伪书中此类亦不少,子部尤多。(五)真书中杂入伪文者。例如《韩非子》不伪,而《初见秦》篇决伪;《史记》不伪,而《武帝纪》决伪;《论语》不伪,而“佛肸”、“公山弗扰”等章决伪;《左传》不伪,而“其处者为刘氏”等句必伪。古书中如此者极多,极不易辨。(六)书不伪而书名伪者。例如《左传》确为先秦书,然标题为《春秋左氏传》,认为解释《春秋》之书则伪。(七)书不伪而撰人姓名伪者。例如《管子》《商君书》确为先秦书,但指为管仲商鞅所作则伪。(八)原书本无作者姓名年代,而后人妄推定为某时某人作品,因以成伪或陷于时代错误者。例如《周髀》本一部古书,指为周公作则伪;《素问》本一部古书,指为黄帝作则伪,此类书亦甚多,不易辨别。(九)书虽不全伪,然确非原本者。例如《今本竹书纪年》,汲冢遗文多在其中,然指为即汲冢本则伪。(十)伪书中含有真书者,例如《孔丛子》确为晋人伪作,然其中《小尔雅》一篇,则为《汉志》旧本。

辨伪的工作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明注“依托”者七,“似依托”者三,“增加”者一。隋僧法经著《众经目录》,别立“疑伪”一门。此皆有感于伪书之不可不辨。可惜怎样辨法,未得他们说明。宋人疑古最勇,如司马光之疑《孟子》,欧阳修之疑《易十翼》,疑《周礼》《仪礼》,朱熹之疑《周礼》,疑《古文尚书》,郑樵之疑《诗序》、疑《左传》,……皆为后世辨伪学先河。其他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指斥伪书亦不少。晚明胡应麟著《四部正讹》,始专以辨伪为业。入清而此学益盛。

清儒辨伪工作之可贵者,不在其所辨出之成绩,而在其能发明辨伪方法而善于运用。对于古书发生问题,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勇;然而解决问题,宋儒不如清儒之慎而密。宋儒多轻蔑古书,其辨伪动机,往往由主观的一时冲动。清儒多尊重古书,其辨伪程序,常用客观的细密检查。检查的重要方法如下:

(一)从著录传授上检查。古书流传有绪,其有名的著作,在各史经籍志中都有著录,或从别书记载他的渊源。若突然发现一部书,向来无人经见,其中定有蹊跷。如先秦书不见《汉书·艺文志》,汉人书不见《隋书·经籍志》,唐以前不见《崇文总目》,便十有九靠不住。试举其例:

(例一)《古三坟》《晋乘》《楚梼杌》,除《左传》《孟子》一见其名外,汉隋等志从未见过,亦未有人征引过。隋和元时候忽然出现,不问而知为伪。

(例二)东晋《古文尚书》和《汉书·艺文志》所载的篇数及他书所载的篇名都不同,故知非原本。

(例三)如《毛诗序》,《史记》《汉书》两《儒林传》《汉书·艺文志》皆未言及,故可决为西汉前所无。

(例四)《隋书·经籍志》明言“《鲁诗》亡”,明末忽出现《申培诗说》,当然是伪。

(二)从本书所载事迹、制度或所引书上检查。书中的事实文句,只有后人征引前人,不会前人征引后人,这是显而易见的。犯这类毛病的书,当然靠不住。试举其例:

(例一)《管子》记毛嫱、西施,《商君书》记长平之役,是管仲、商鞅万看不见的事。故知两书决非管、商作,最少亦一部分为后人窜乱。

(例二)《史记》载元帝、成帝时事,司马迁无论如何长寿,决不能见。故知《史记》有一部分靠不住。

(例三)《左传》记智伯事,可知作者决非与孔子同时。

(例四)《月令》有“太尉”官名,可见是秦人作,决非出周公。

(例五)《山海经》有汉郡县名,可见决非出伯益。

(例六)《易林》引《左传》,《左传》自东汉始传布,可知作者决非西汉的焦延寿。

(三)从文体及文句上检查。文体各时代不同,稍多读古书的人,一望便知。这种检查法,虽不必有枝节证据,然而不会错的。试举其例:

(例一)《黄帝素问》长篇大段的讲医理,不独三代以前,即春秋间亦无此文体。用《论语》《老子》等书便可作反证。故此书年代可定为汉,最早亦不过战国末。

(例二)《尚书》二十八篇佶屈聱牙,而《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文从字顺,什九用偶句,全属晋人文体,不独非三代前所有,并非汉以前所有。

(例三)现行《关尹子》,全属唐人翻译佛理文体,不独非与老聃同时之关尹所能做,又不独非刘歆校定《七略》以前的人所能做,乃至并不是六朝以前人所能做。

(四)从思想渊源上检查。各时代有各时代的思想,治学术史的人自然会看出,作伪的瞒不过明眼人。试举其例:

(例一)《管子》里头有驳“兼爱”、驳“寝兵”之说,非墨翟宋钘以后,不会发生这种问题。故知这书决非春秋初年管仲所作。

(例二)《列子》里头有“西方之圣人”等语,其中和佛教教理相同者甚多。故知决为佛教输入后作品,决非庄子以前的列御寇所作。

(例三)《大乘起信论》旧题马鸣菩萨造。其书全属和会龙树世亲两派学说,和《藏》中马鸣别的著述思想不同。故知决非龙树以前马鸣所造。

(例四)《楞严经》杂入中国五行说及神仙家甚多,故知决非印度人著作。

(例五)近人辑《黄梨洲遗著》内有《郑成功传》一书,称清兵为“大兵”,指郑氏为“畔逆”,与梨洲思想根本不相容。故知为后人影射梨洲的《台湾郑氏始末》而作。

(五)从作伪家所凭藉的原料上检查。造伪书的人,势不能一个一个字凭空创造,况且他既依托某人,必多采某人之说以求取信。然而割裂挦撦,很难“灭尽针线迹”,不知不觉会露出马脚来,善于辨伪的人自能看出。试举其例:

(例一)《古文尚书》把《荀子》引《道经》的“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和《论语》的“允执其中”连凑其来,造成所谓“十六字心传”,但意义毫不联属。

(例二)《毛诗序》钞袭《乐记》和《论语》的话,断续支离,完全不通。

(六)从原书佚文佚说的反证上检查。已佚的书,后人伪造,若从别的书发现所引原书佚文,为今本所无,便知今本靠不住。试举其例:

(例一)《晋书》束皙、王接、挚虞等传言《竹书纪年》有“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等事,当时成为学界讨论一问题,今本无之。可知今本决非汲冢之旧。

(例二)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史记》释《尚书》皆用孔义。东晋晚出《古文尚书》孔传,文字和释义都不同《史记》,故知决非安国作。

(例三)崔鸿《十六国春秋》,其体例略见《魏书》及《史通》。明代所出本与彼不符,便靠不住。

以上所述各种检查真伪的方法,虽未完备,重要的大率在此。举例皆随手拈起,乱杂不伦,读者谅之。清儒辨伪书,多半用这些方法,严密调查,方下断语。其中武断的当然也不少。他们的态度,比宋儒稳健多了,所以结果也较良好。

有一事应该特别注意:辨伪书的风气,清初很盛,清末也很盛,独乾嘉全盛时代,做这种工作的人较少。乾嘉诸老好古甚笃,不肯轻易怀疑。他们专用绵密工夫在一部书之中,不甚提起眼光超览一部书之外。他们长处在此,短处也在此。

清初最勇于疑古的人应推姚立方际恒。他著有《尚书通论》辨伪古文,有《礼经通论》辨《周礼》和《礼记》的一部分,有《诗经通论》辨《毛序》。其专为辨伪而作的则有:

《古今伪书考》。

这书从孔子的《易系辞传》开起刀来,把许多伪书杀得落花流水。其所列书目如下:

《易传》即《十翼》《子夏易传》《关朗周易》《麻衣正易心法》《焦氏易林》《易乾凿度》《古文尚书》《尚书汉孔氏传》《古三坟书》《诗序》《子贡诗传》《申培诗说》《周礼》《大戴记》《孝经》《忠经》《孔子家语》《小尔雅》《家礼仪节》以上经部;《竹书纪年》《汲冢周书》《穆天子传》《晋乘》《楚梼杌》《汉武故事》《飞燕外传》《西京杂记》《天禄阁外史》《元经》《十六国春秋》《隆平集》《致身录》以上史部;《鬻子》《关尹子》《子华子》《亢仓子》《晏子春秋》《鬼谷子》《尹文子》《公孙龙子》《商子》《鹖冠子》《慎子》《於陵子》《孔丛子》《文中子》《六韬》《司马法》《吴子》《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素书》《心书》《风后握奇经》《周髀算经》《石申星经》《续葬书》《拨沙录》《黄帝素问》《神异经》《十洲记》《列仙传》《洞冥记》《灵枢经》《神农本草》《秦越人难经》《脉诀》《博物志》《杜律虞注》以上子部。

以上认为全部伪作者。

《仪礼》《礼记》《三礼考注》《文子》《庄子》《列子》《管子》《贾谊新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

以上认为真书杂以伪者。

《尔雅》《韵书》《山海经》《水经》《阴符经》《越绝书》《吴越春秋》。

以上认为非伪而撰人名氏伪者。

春秋繁露》《东坡志林》。

以上认为书不伪而书名伪者。

国语》《孙子》《刘子新论》《化书》。

以上认为未能定其著书之人者。

立方这部书,体例颇凌杂重要的书和不重要的书夹在一起,篇帙亦太简单,未能尽其辞,所判断亦不必尽当。但他所认为有问题的书,我们总有点不敢轻信罢了。此后专为辨证一部或几部伪书,著为专篇者,则有:

阎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惠定宇的《古文尚书考》。

万充宗斯大的《周官辨非》。

孙颐谷志祖的《家语疏证》。

范家相的《家语辨[证]伪》。

刘申受逢禄的《左氏春秋疏证》。

康长素先生的《新学伪经考》。

王静安国维的《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崔觯甫适的《史记探原》。

阎惠两家书,专辨东晋《伪古文尚书》及《伪孔安国传》。后来像这类书还很多,有点近于“打死老虎”,不多举了。万书辨《周礼》非周公作,多从制度与古书不合方面立论。孙书辨《家语》为王肃所伪撰;他还有一部《孔丛子疏证》,和这书是“姊妹书”,但未著成。刘书守西汉博士“《左氏》不传《春秋》”之说,谓《左传》解经部分皆刘歆伪增。康先生总结两汉今古文公案,对于刘歆所提倡的《周官》《左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非东晋晚出者、《尔雅》等书皆认为伪。王书专辨明人补撰之《竹书纪年》,用阎、惠、孙之法,一一指出其剽窃凑附之赃证。崔书则宗康先生说,谓《史记》有一部分为刘歆所窜乱,一一指明疑点。清儒专为辨伪而作的书,我所记忆者只此数部,余容续访。

其非专辨伪而著书而书中多辨伪之辞者,则有魏默深《诗古微》之辨《毛诗》;邵位西懿辰《礼经通论》之辨《逸礼》;方鸿濛玉润《诗经原始》之辨《诗序》等。而其尤严正简絜者,则:

崔东壁述的《考信录》。

此书虽非为辨伪而作,但他对于先秦的书,除《诗》《书》《易》《论语》外,几乎都怀疑,连《论语》也有一部分不相信。他的勇气真可佩服。此外诸家笔记文集中辨伪的著作不少,不能尽录。

四库》著录之书,《提要》明斥其伪或疑其伪者则如下次序依原书:

《子夏易传》 全伪

《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 全伪

《尚书大传》 疑非伏生

《诗序》 疑撰人

《古文考经孔安国传》 全伪

方言》 疑撰人

《竹书纪年》 今本伪,古本未定

《晏子春秋》 疑撰人及年代

《孔子家语》 断为王肃依托

《孔丛子》 同上

陆贾《新语》 断为后人纂集

王通《文中子中说》 疑其书并疑其人

《风后握奇经》 全伪(www.xing528.com)

《太公六韬》 全伪

司马穰苴《司马法》 疑伪

黄石公三略》及《素书》 全伪

《管子》 疑非管仲作

《商子》 疑非商鞅作

《黄帝素问》 断为周秦间人作

《灵枢经》 疑唐王冰依托

《黄帝宅经》 全伪

郭璞《葬书》 全伪

《鬻子》 全伪

墨子》 疑非墨翟作

《子华子》 全伪

鬼谷子》 全伪

刘歆《西京杂记》 断为梁吴均依托

《山海经》 断为非夏禹、伯益所作

东方朔《神异经》及《海内十洲记》 全伪

班固《汉武故事》及《武帝内传》 全伪

干宝《搜神记》、陶潜《搜神后记》 全伪

张华《博物志》 全伪

任昉《述异记》 全伪

黄帝《阴符经》 全伪

《关尹子》 全伪

河上公《老子注》 全伪

《列子》 疑撰人

刘向《列女传》 全伪

《四库提要》为官书,间不免敷衍门面,且成书在乾隆中叶,许多问题或未发生,或未解决。总之,《提要》所认为真的未必真;所指为伪的一定是伪,我敢断言。

今将重要之伪书,已定案、未定案、全部伪、部分伪、人名伪、书名伪等,分别总括列表如下。所录限于汉以前书,或托名汉以前书者;其术数、方伎等书,虽托名汉以前者,亦不录。其未定案者间附鄙见。

(甲)全部伪绝对决定者:

《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问题起自宋代,到清初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

《古文考经孔安国传》伪撰人未定。

《孔子家语》及《孔丛子》乾隆中叶问题完全解决,公认为魏王肃伪撰。

《阴符经》《六韬》汉以后人伪撰。

《鬻子》《关尹子》《子华子》《文子》《亢仓子》《鹖冠子》《鬼谷子》《於陵子》《尉缭子》。各书著录《汉书·艺文志》者已不可尽信,今本又非《汉志》之旧。大率晋至唐所陆续依托。

《老子》的河上公注晋以后人伪撰。

陆贾《新语》,贾谊《新书》晋以后人伪撰。

(乙)全部伪大略决定者:

《周礼》此书问题最大,从初出现到今日二千年,争论不决。据现在趋势,则不认为周公制作者居多。大概此趋势愈往后愈明瞭。应认为汉刘歆杂采战国政书附以己意伪撰。

《孝经》春秋时无“经”之名,大约汉人所撰,托诸孔子、曾子

《晏子春秋》大约西汉人伪撰。

《列子》此问题发生不久,但多数学者已渐渐公认为晋张湛所伪撰。

《吴子》《司马法》大约西汉人伪撰。

《毛诗序》此亦宋以来宿题。撰人名氏拟议蠭起。今多数学者渐认为后汉卫宏撰,与孔子、子夏、毛公无涉。

(丙)全部伪否未决定者:

《尚书百篇序》是否伏生、孔安国时已有,何人所作,完全未决。

《古本竹书纪年》及《穆天子传》今本《纪年》之伪,不待言。但有人谓晋太康汲郡发冢事根本靠不住。如此则此两书纯属晋人伪撰。但我颇信其真。

《逸周书》有人指为伪,但清儒信为真者居多。我虽不认为周初书,但谓非汉以后人撰,其中或有一部分附益则不可知。

《申子》《尸子》《慎子》《尹文子》《公孙龙子》此五书已佚,今存者或不全,或由近人辑出,原书是否本人所作,抑秦汉以后人依托,问题未决。

(丁)部分伪绝对决定者:

《老子》中“夫佳兵者不祥”一节无旧注,知是后人加入。

《墨子》中《修身》《亲士》《所染》三篇后人采儒家言掩饰其书。

《庄子》“外篇”、“杂篇”之一部分“内篇”为庄生自作,无同题;“外篇”则后人伪续者甚多;“杂篇”亦间有。

《韩非子》中《初见秦篇》由《战国策》混入。

《史记》中记昭、宣、元、成以后之文句褚少孙至刘歆等多人续入。

楚辞》中之屈原《大招》汉人摹仿《招魂》而作。

(戊)部分伪未决定者:

《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中之《虞夏书》二十八篇为孔子时所有,盖无疑。但《虞夏书》是否为虞夏时书,则大有问题,恐是周初或春秋时人所依托。

《左传》中释经语今文学家不承认《左氏》为解释《春秋》之书,谓此部分皆汉人伪托。

《论语》二十篇中后五篇有人谓汉张禹所窜乱。

《史记》中一部分有人谓刘歆窜改。

《荀子》《韩非子》之各一部分有人谓后人误编。

《礼记》及《大戴礼记》之一部分有人指为汉人伪撰。然两书本题“七十子后学者所记”,其范围包及汉儒,有汉人作不能谓为伪作。

(己)撰人名氏及时代错误者:

《易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离[杂]卦》相传为孔子作。有人攻其非。但原书并未题为孔子作,不得遂为后人依托孔子。

《仪礼》相传为周公作,亦后人臆推。大抵应为西周末、春秋初之书。

《尔雅》《小尔雅》后人指为周公作,纯属臆推。大抵为西汉人最集训诂之书。

《管子》《商君书》《汉书·艺文志》题为管仲、商鞅作,乃汉人误推。大抵属战国末年法冢者流所编集。

《孙子》十三篇旧题孙武作,不可信。当是孙膑或战国末年人书。

《尚书大传》旧题伏生作,是否未定,总是西汉经生所著。

《山海经》或言大禹作、伯益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汉代相传一部古书。

各种纬书自《易乾凿度》以下二十余种,汉儒或指为孔子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战国末年传下来古代神话书。

《周髀算经》相传周公或商高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周末或汉初相传古算书。

《素问》《难经》相传黄帝、秦越人作,当然不可信。大约是秦汉间的医书。

《越绝书》旧题子贡作。据原书末篇叙词用隐语自著其名,已知作者为会稽袁康,后汉人。

以上各书之真伪及年代,或属前代留下来的宿题,或属清儒发生的新题。清儒经三百年多少人研究讨论的结果,已经解决的十之三四,尚未解决的十之六七。但解决问题固然是学术上一种成绩,提出问题也算一种成绩。清儒在这部分所做的工作也算可观了。

“求真”为学者的责任。把古书真伪及年代辨析清楚,尤为历史学之第一级根据。我盼望我们还继续清儒未完的工作。

辨伪书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为清儒所未尝注意者,七千卷的佛藏,其中伪书不少。自僧祐《三藏集记[记集]》、法经《众经目录》以来,已别立伪妄、疑似两部严为沙汰,而赝品流传,有加无已。即如佛教徒人人共读之《大佛顶首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据我们子细研究,完全是隋唐间中国人伪作。其他类此者尚不少,恨未有如阎百诗、孙颐谷其人者一一为之疏通证明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