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内涵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内涵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这一时期,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内涵

第二节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内涵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并不长,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开始后,通过“三改一补”政策建立起来。现阶段从事高职教育主要有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短期职业大学、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6类学校。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从1999年至今,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学校数和学生规模持续膨胀,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6年全国高职院校1 147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1 867所的61.4%,在校生规模与普通本科院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快速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经营问题非常突出,因为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不到其运行经费的一半,高职的运行主要依靠学费,使得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经费比较紧张,如何拓展资源、如何合理的配置有限的资源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历程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起伏,每个发展阶段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都有所不同。

(一)职业大学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公布以后,高等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普通高等学校平均每年递增近百所,高等教育规模出现一个快速增长时期,以回应“文革”10年间积蓄的高等教育需求总爆发,为改革开放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才。

面对高等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的情况,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积极探索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外的发展渠道。1982年,全国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要试办一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学费,学生尽可能走读,毕业生择优录用的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1983年颁布的《关于调整改革和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国务院发[1983]76号文件)提出“积极提倡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中等城市和大企业举办高等专科学校和短期职业大学”。而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份文件被认为是有关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的最早、最权威的表述。

办学实践往往是先于政策出台的,从1980年开始,各省为了解决人才缺乏的局面,纷纷开始建立短期职业大学。在创建短期职业大学方面,江苏省由于经济比较发达,起步较早,1980年率先建立全国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

1985年7月4日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同意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国家地质局地震学校、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三所中等专业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招生时以中专名义招收初中毕业生,两年后择优选拔一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学习3年。由此开创了“四、五套办”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模式。

从1980年到1986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依托3种学校类型:短期职业大学、高等技术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总数从1980年的15所增加到1986年的135所(见表1-2)。

表1-2 1980—1986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情况(单位:所)

img2

资料来源: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54.

198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10年,出现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大、市场失控比较突出等问题。为了评估1988年经济形势以及解决出现的严重问题,党中央于1988年9月召开十三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治理整顿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了整顿。

国家开始控制高校总招生规模,1986年和1989年高等教育招生人数出现了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遭遇了暂时的低谷,一度出现“分流”的趋势。

1990年10月,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全国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座谈会”,会后正式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是在普通高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比本科修业年限稍短的专门教育。它同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样,都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

对于职业大学的发展,文件中指出:“现有大多数短期职业大学在服务对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毕业生去向等方面与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区别甚微,实际上是由地方举办的综合性高等专科学校……一部分应办成以培养高级技艺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根据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并报国家教委批准,可以明确为普通高等专科学校。”[30]

尽管一些职业大学仍然坚持探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道路,但是“分流说”政策的出台,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国家审批严格,甚至不批,导致此后几年我国职业大学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出现小幅回落,一直徘徊不前。而一小部分职业大学也借此转入普通高等教育系统,使我国高等教育多类型的探索遭遇挫折。

这一时期,以短期职业大学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地方性。突破传统的中央和省两级办学体制,开创由地方中心城市办学的先河;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在领导体制、生源与服务面向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性。

第二,创新办学模式。创设“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全新办学模式,为高等教育体系外的扩张建立了新的渠道。

第三,灵活办学。短期大学学制更加灵活,实行长学制和短学制并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共存。

(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时期

1993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提出“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上一个台阶,效益有明显提高……在层次上,大力发展专科教育,特别要着重发展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专科教育”。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也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99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提出,“通过现有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仍不能满足时,经批准可以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者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三改一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5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开展示范性职业大学的建设工作时在专业改革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示范性学校,逐步带动职业大学总体水平的提高,促进职业大学的健康发展。

1.高等职业教育地位的确立

1996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则更加清楚地规定:“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第一次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学校的法律地位。

这一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得到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回答,包括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及主要特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举办试点

随着“三改一补”政策的出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迎来了重要的机遇期,通过举办试点开创了多种形式举办高职的新局面,并且国家教委对新建高等职业学院一律定名为“××职业技术学院”,从校名上予以正名。

1998年,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了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2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学校的组建方式体现了“三改一补”的方针。1998年的高职院校审批预示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设立趋势。

经过1985年西安航空工业学校、国家地质局地震学校、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三所中等专业学校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1994年国家教委扩大了试点范围,批准成都航空工业技术学校等10所中等专业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后又于1996年批准大连海运学校等8所中等专业学校增办五年制高职班。这些学校举办五年制高职后都获得很好的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到1999年底,据20所学校统计,举办五年制高职专业105个,在校生人数29 923人,毕业生人数8 641人,实验实训设备16所学校投资达20 591万元[31]

3.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大发展

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即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性质、发展途径、培养目标、沟通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普通高中毕业生除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外,多数应接受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素质”[32]。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并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下发了《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三多一改”和“三不一高”的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政策。所谓“三多一改”,即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点是教学改革,真正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三多一改”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举办者来说意味着两个突破:允许普通高校举办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允许民间举办高职。由此形成所谓“六路大军”办高职的局面,包括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内设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极少数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成人高校。

在教育部政策文件的导向下,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顺应高校大扩招的有利形势开始了大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从1999年的474所增加到2005年的1 091所,增加了617所,增长1.3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占普通高等院校的比例也逐年攀升,从1999年的44.26%增加到2005年的60.88%,增长近17个百分点[33]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规模不断增加,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学生规模的比例逐年上升。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招生数从1999年61.19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37.43万人,增加了176万人次;在校生规模从1999年136.15万人增加到2004年595.65万人,增加了460万人次;毕业生从1999年40.67万人增加到2004年139.49万人,增加近100万人次[34]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征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从其提供教育的本质上说,具有与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相区别的特征,而正是这些特征决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进行经营。

(一)就业导向

相对普通高等院校来说,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更易受到学生就业好坏的影响。普通高等院校更偏重的科研贡献,这关系到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来说,是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学生,才是学校存在、发展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业导向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第一特征。高职院校提供产品是“职业教育服务”,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是顾客,高职院校的产品质量则可定义为“提供的职业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和社会要求的程度”。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这决定了高职院校自身定位、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的选择。

(二)职业指向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就表现出职业指向性。职业指向性说明高职教育是直接指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教育,是直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教育。职业指向性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并且还要根据现实生产、服务和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改变、增删教学内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要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快速反应机制,而这正是高职院校经营的应有之义。

(三)市场化办学

高等职业教育通常会面对两大市场:一是生源市场;二是就业市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势必要求这两大市场都顺畅,这就使得市场化办学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要使两个市场都兴旺,关键在于接受高职教育后的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因此,开展独具特色的经营活动对于高职院校顺利实施市场化办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一方面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育产品的开发,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学校发展规划作出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采取“疏通出口、带动进口”的经营策略,两个市场同时开发,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为每位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提供支持等,实现“出口畅、入口旺”。

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概念

学校经营在办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许多高职办学者的认可,并且将学校经营的部分策略运用到办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们发现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理论研究大大滞后于实践。

关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研究成果大多数是对一般学校经营理论的简单照搬和引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的特征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高职教育和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学校类型而言,特色非常明显,是与教育服务市场结合最为紧密的一个教育环节。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进行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和平先生在论述高职经营时强调,在理解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时需要把握3个层次:第一,经营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主要是一种市场经济活动。高职院校的市场既有生源市场,也有就业市场,还有投资市场和资金市场;第二,高职院校经营涉及管理体制的问题,即办学自主权的问题;第三,高职院校经营的对象是其资源,经营采用市场化的操作手段,主要运用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方法,经营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增值,谋求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35]

基于上文对经营、学校经营概念的界定,结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特征,我们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进行如下界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经营者为了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以学校整体为对象,多层次优化配置和整合校内外资源,对学校的发展战略、内部运行进行系统筹划与调控的一系列活动。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产品是学院提供的教育服务。由于高职实施的是市场化办学,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供的教育服务将会是多元化和客户需求导向的。其核心目标是基于服务对象即学生的发展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第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目的双重性。这里的双重性并非指高职院校经营的目的之一是获取经济利益,因为营利不是高职院校经营的目的,这是本书反复强调的观点。高职院校经营的目的在于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化。学校经营追求的是“主要是满足教职员工、学生和其他相关群体的利益,其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学校中能享受到优质并令其满意的教育服务。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以便吸引更多生源,以更多的其他社会公众资源投入到该学校,赢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36]

第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合作关系的复杂性。高职院校经营的合作对象是多元化的,包括学生及其家长、院校教职员工、政府、合作的企业等,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办学不能封闭在象牙塔内,需要建立灵活的沟通、合作机制,通过公共关系经营营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理念建构

经营的理念最先在大学中获得认可和传播。国内外专家学者把大学经营理念的内涵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经营理念是对大学使命、宗旨的价值规范,它规范了大学作为特殊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价值基准,即经营理念是大学管理的基本依据;第二,经营理念是大学发展目标的指南,它指明大学前进的道路和发展方向;第三,经营理念是大学经营决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方法;第四,经营理念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经营的价值取向,是凝聚和统率大学教职工行为的经营价值观。经营理念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的使命和宗旨,即大学生存的价值取向,它是大学的最高理念,是大学全部经营理念的灵魂;二是大学的目标,主要是指大学长期的根本性的价值目标,它一般由大学领导与决策层提出,并融合教职工的价值观,是大学使命和宗旨的具体化[37]

在我们将追求学校办学效益最大化与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基本概念之时,我们需要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整个理念体系进行重新的构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理念应包括以下七大理念。

1.办学效益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必须牢固树立办学效益的理念,促使办学效益最大化。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为本,在确保优质高效的前提下,加强培养人才经济成本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力求做到既提高树人育才质量,又不增加人均教育经费,不以营利为目的,确保教育的公益性。

办学效益的另一层内涵在于开源节流,即要通过各种渠道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经营获得资源,包括经费、设备、人力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做到学校经营的精细化管理,减少办学过程中的浪费,确保以最少的投入去赢得最大的效益。

2.办学质量

办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必须牢固树立的第二大理念。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间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学校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确立教育服务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质量是学院价值与品牌的起点,质量问题与高职院校的实力、地位、影响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办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最终归宿。

3.服务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经营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所以服务理念是高职院校经营理念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三服务”理念:“一是为学生服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德育服务、优质的教学服务,周到的生活服务与良好的文化服务,让学生与家长有选择优质教育的机会。二是为行业服务,职业院校要根据行业或产业岗位群对人才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选定培养方向、人才标准、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为行业提供高质量、适销对路的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三是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服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跨领域、跨过节的劳动力市场流动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38]

4.适度竞争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企业充满活力的关键因素,该机制一样也可以激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活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办学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包括生源的竞争、企业资源的竞争、就业机会的竞争、资源的竞争等等,要理性看待这种竞争,建立适度竞争的理念。一方面,要敢于竞争,勇于接受挑战,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有关活动,克服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对竞争的恐惧感;另一方面,要适度竞争,重在练好内功,只有真正通过内涵建设提升了自身的实力,才能真正获得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5.以人为本

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办学的角度来看,它存在的前提是学生,存在的基础是教师。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里既包括以学生发展为本,也包括以教师需求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以教师发展为本则要求采取各种有效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敬业精神,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适应性、德业精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成本核算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虽然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为了使各方的投入能更好地用于人才培养,实现社会效益和学校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教育成本,首先要降低管理成本,优化机制、精简内部机构、裁撤冗员,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自动化与现代化水平,节省人力、物力;努力挖掘学校内部潜力,充分提高现有人员、设备、设施的利用率要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和各种资源优化整合,形成合力。

7.品牌理念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一样都有品牌与形象问题。良好的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树立品牌理念的实质是维护并发展学校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学校品牌对外可以增强吸引力,吸引优秀的人才和生源,谋取竞争优势;对内可以增强内部凝聚力,巩固并增强自身实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把握学校特征进行形象设计,要依靠学校自身行为,通过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教育服务中确立形象。在市场面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必须更新理念,利用市场规则经营出一批品牌专业、品牌学科、品牌成果、品牌产品,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39]

五、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活动

(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活动概述

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含义的把握,还可以从对高职院校经营的活动分析入手,把握高职院校经营的活动要素、经营过程和经营机制3个方面。

1.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活动要素(www.xing528.com)

通常情况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活动的资源要素包括有形的要素以及无形要素。有形要素包括:高职院校的教职员工、经费、教学设施、实训设备、校企合作关系、信息等;无形要素包括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学校传统与精神、学校品牌等。

2.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的活动过程

所谓高职院校经营的过程是指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配置资源进行经营活动的运行过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营过程具有综合性、制约性和连续性等特点。综合性指高职院校经营过程虽然由若干环节所构成,但每个环节都不是独立地发挥作用,而是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发生作用的。制约性是指高职院校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过程的正常运行。连续性是指高职院校经营是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3.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经营机制

所谓高职院校经营机制是指高职院校经营各要素与经营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和功能体系,是一种能够规范和推动高职院校行为,使其趋向高职院校经营目标的内在机理,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高职院校行为,实现高职院校经营活动良性循环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保证高职院校正常运转的运行机制、激发高职院校活力的动力机制和约束高职院校行为的调控机制。高职院校经营运行机制,是指高职院校在运行过程中,各经营要素直接的组合联系方式。高职院校经营动力机制,是为高职院校系统正常运行提供能量的机制,是推动高职院校从事经营活动的力量,关系到高职院校运行中各种要素能量的释放。高职院校经营调控机制、高职院校经营约束机制,是保证高职院校实现经营目标和满足环境发展的自我约束机制,是高职院校行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

(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产品经营活动

高职院校产品经营是高职院校经营的基本形态,所谓产品经营即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的经营,提供教育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之一。现代高职院校不论它是什么所有制、什么组织形式、什么产权关系、提供何种属性的产品,都必须通过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产品,才能在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

高职院校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高职院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包括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高职院校品牌开发。

高职院校产品经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高职院校产品经营的基础是高职院校资产,现代高职院校中用于培养教育产品的高水平的教师专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先进的实训设施设备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现有的高职院校资产在高职院校经营中一般是非交换对象;三是高职院校产品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教育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决定培训什么、培养多少、如何培养;四是教育投入活动主要围绕强化教育产品的开发对高职院校资产的需求来进行,如以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为目的的专家教师引进、设备更新、设施的改造和新建等[40]

1.教育产品的开发

由于消费偏好的不同,消费者对教育消费的要求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在需求层次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需求类型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而且处于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之中。为高职院校的产品开发创造了巨大的、复杂多样的需求空间,要求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教育需求的不同特点及其演变趋势,向社会提供质量优异、价格合理的教育产品。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教育产品的质量、服务,甚至是价格都决定了其在教育市场上能否具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营成功的高职院校,无一不把教育产品质量视同高职院校的生命,并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一整套质量保证、监督的规范体系。同时,高职院校也非常重视教育产品特性的开发,善于根据社会教育消费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决策,以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占领教育市场。

2.教育市场开发

经营型的高职院校无不对教育市场开发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在教育市场调研、媒体宣传、公共关系等方面全力以赴。首先,教育市场开发必须充分重视对教育消费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教育市场需求的特点,就必然因教育产品开发的盲目性而导致失败。其次,高职院校必须通过独具匠心的广告宣传,让消费大众了解自己的教育产品,认同自己的教育产品,接受自己的教育产品,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产品能够成为教育市场上的强势产品。再次,高职院校还需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开展积极有效的公关活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资产经营活动

高职院校产品经营所依据的是投入到高职院校中的各种资源,这种资源的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的总体,就是高职院校进行产品经营的资产,对高职院校资产进行分层面的优化组合、配置,提高教育产品经营的效率和效益,就是高职院校资产的经营。

高职院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是指高职院校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培养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高职院校资产表现为具有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的、可以以货币单位计价的各类资产。高职院校资产的使用价值体现于运用资产培养出有价值的教育产品或提供有价值的教育服务。高职院校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递延资产五大类。其中,高职院校有形资产是指具有实物形态及实物特征,可以感触的那一部分资产,包括土地、房屋、设备、材料、债券、货币等。高职院校无形资产是指没有实物形态及实物特征、摸不清和看不见的那一部分资产,包括高职院校的品牌、校誉等。无形资产之所以被称为资产,是因为它一般是与某种产权关系相连,与高职院校的产品经营相结合,便能带来效能的效益。高职院校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凝结在资产中的劳动力的价值。高职院校无形资产虽不具备有形物态,但它的形成也同样凝结了人类的劳动。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使用也体现在利用有形资产培养出有价值的教育产品或提供教育服务上。

高职院校资产经营是以高职院校充分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利用资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高职院校各类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高职院校经营活动。高职院校经营的主要特点:一是高职院校资产经营所经营的资产是所有者投入经营的“所有物”,高职院校资产经营的本质是物权经营;二是所经营的高职院校资产是具有整体性的法人资产;三是高职院校经营的主体是高职院校法人,或者是代理经营的代理人。

高职院校资产经营是高职院校努力使自身已经形成的资产充分发挥作用,将自身拥有的教育产品质量优势、高职院校品牌优势和高职院校规模经营优势,与其他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但是并未有效发挥作用的高职院校资产或社会资产有机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培养能力,从而有效开发社会资源,使高职院校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代高职院校的资产经营,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两种主要形式。

1.高职院校有形资产的经营

高职院校有形资产是高职院校基于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学校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范围的扩展,都需要高职院校有形资产相应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优势的高职院校的发展,可以不是单纯依靠自我投资来扩大高职院校经营规模,而是通过高职院校资产经营的渠道,以产权关系和经济利益为纽带,吸引、组合其他高职院校的资产或社会资产,壮大自己的实力,形成规模经营。采取兼并、参股控股、租赁、承包托管等方式进行资产经营,使高职院校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都得到合理配置,从而提高高职院校资产的利用效率。

2.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的经营

高职院校无形资产包括高职院校的品牌、校誉、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产品的专有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经营策略、高职院校文化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是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资产。一些有名的高职院校,通过长期奋斗,在无形资产方面积累了巨大财富。这些高职院校在高职院校经营中,往往凭借其无形资产优势与其他高职院校联合,不需花费实际的投资或仅以少量的投资即可获得巨大的收益。

高职院校品牌是教育产品质量的集中体现。教育消费者一般是通过高职院校教育产品的质量来认识高职院校的。因此,高职院校品牌也是高职院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现代教育的市场竞争表现之一就是品牌竞争。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梳理高职院校品牌形象,扩大品牌效应,促进品牌增值。

(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资源经营活动

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计划模式和市场模式。计划模式以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为典型代表,由政府对教育规模和教育投资作出强制性安排,同时承担全部或主要的投资责任,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市场模式主张凭借市场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政府承担法定公共教育投资责任的同时,由市场微观主体——个人、家庭、企业,依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和预期利润最大化的理性行为目标做出教育投资决策。组织教育活动的微观主体——学校,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自主作出经营决策:确定目标市场,选择服务对象;确定专业方案,服务内容选择;确定收费标准,选择服务价格;以及有关公关策略、发展战略等等。

1.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人力资源经营

高职院校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努力创造条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建立适宜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它是现代高职院校的成功之本。因此,成功的高职院校无不为吸引人才、挖掘人才而殚精竭虑、狠下工夫。许多高职院校为了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为他们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并支付优厚的报酬。高职院校人才资产经营也是高职院校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既可以从资产形态上经营,也可以从资本形态上进行经营,即高职院校人力资本的运营。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人才资产经营也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一般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经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

到目前为止教师既不能完全自由选择学校,学校也不能完全自由选择教师,但弱化教师的所有制身份而强化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身份,直至最终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教师市场,既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质要求的劳动力市场的应有之义,也是当前人事制度改革的应有之义。学生的情形与此类似,虽然目前学生还不能自由选择学校——以义务教育阶段为甚,学校也不能自由选择学生,但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公民自由迁徙权的恢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产业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在一个日益扩大的范围内——学区、乡(镇)、县(区)、省(自治区),全国允许学生(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自由选择,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各种民办学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社会资源经营

根据途径的不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社会资源包括来自政府的资源、来自企业的资源,以及通过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获得资源。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社会资源经营的目的在于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并且有效地使用这些资源,促进学校的发展。

政府是我国高职院校重要的资金来源,除了常规的经费拨款外,政府还有诸多促进高职发展的项目和专项资金,这些资源是高职院校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的重要依托。

企业正在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资金来源,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已经成为重要趋势。通过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各种形式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对于创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来自社会、社区的资源是高职院校社会资源的重要补充,加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是高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加强院地合作的过程中,有效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将有助于高职拓展办学形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注释】

[1]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7.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音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宁本涛.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

[5]厉无畏,王玉梅.创新经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王先明.经济管理思想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98.

[7]陈佳贵.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44—45.

[8]曾兆祥.企业经营与管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18—30.

[9]刘冀生.企业经营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2.

[10]厉无畏,王玉梅.创新经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宁本涛.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

[12]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13]同上.

[14]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

[15]张铁明.教育产业论: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新视角[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6]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2.

[17]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8]陈桂生.教育原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5.

[19]宁本涛.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

[20]宁本涛.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

[21]陶大德.试论学校经营管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22]陶大德.论创立《学校经营管理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0).

[23]任建华.学校经营理论及其运作模式[J].教育导刊,2004(07).

[24]靳希斌,任建华.论学校经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

[25]周游.学校经营——理论·模式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43.

[26]朱斌.论学校经营中的校长角色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09).

[27]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28]夏瑛,池云霞.试述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29]夏瑛,池云霞.试述从管理学校走向经营学校[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

[30]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重要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3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1999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30.

[3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EB/OL].1999.教育部网站.

[33]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公报[EB/OL].教育部网站.

[34]同上.

[35]杨和平.论高职经营[J].教育与职业,2005(03).

[36]潘国红.学校经营:传统学校管理的变革[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9).

[37]陈中永,郭永昌,刘彦.当代大学管理中的经营理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1).

[38]戴洪生.高职院校经营的内涵与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05(01).

[39]陈中永,郭永昌,刘彦.当代大学管理中的经营理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01).

[40]戴洪生.高职院校经营的内涵与策略思考[J].职教论坛,2005(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