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十四节气的食俗与传统习俗

二十四节气的食俗与传统习俗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立春日把好吃、好看的东西装入春盘并食用,称为“咬春”。处于雨水和惊蛰期间的二月二春龙节,人们把丰盛的供品献给龙王以求风调雨顺。清明节和过去的寒食节已合二为一,所以清明节的食俗还包括过去的寒食,如馓子。立夏的食俗,第一是尝鲜,第二是祈福,第三是养精蓄锐,以备从事繁重的农事劳动。夏季蚊虫多、雨水多,人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至时还有吃大葱、大蒜的习俗。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

二十四节气的食俗与传统习俗

1.立春

立春时节食春盘。春盘就是把生菜、果品、饼、糖等放在盘中食用,取迎春之意。春盘中的蔬菜都是应季的,如蓼芽、蒿、笋、韭、萝卜等。明清春饼也叫咬春、春卷,春卷已成为民间小食和宫廷名点。春盘中不能缺少的一样东西是萝卜。立春日把好吃、好看的东西装入春盘并食用,称为“咬春”。在立春日喝药酒,目的是驱邪、除病、保健

2.雨水

元宵节的时令食品是元宵,又名汤圆、汤团。宋代时出现汤圆,当时叫浮圆子。明清以后,吃元宵成为全国习俗。填仓节在古代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每当填仓节到来,亲朋往来,待客至诚,佳菜盛餐,醉饱方归。处于雨水和惊蛰期间的二月二春龙节,人们把丰盛的供品献给龙王以求风调雨顺。在元宵节,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也多。

3.惊蛰

惊蛰万物复苏,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孵化。为了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人们想尽办法消灭虫害。山东一带流行天井里擀饼烧鏊子,意思是通过烟熏火燎将家中的害虫杀死。山西有惊蛰吃梨的食俗,梨谐音“离”,吃梨寓意与害虫别离。

4.春分

民谚说:“吃了荠菜,百蔬不鲜。”在人们的心中,仿佛只有挖了荠菜、吃了荠菜,春天才会真的到来。荠菜与肉拌馅,包馄饨、包饺子、包春卷,味道鲜美。荠菜的做法很多,或凉拌,或素炒,或做馅,都清香新鲜。荠菜不仅好吃,还是一味不用花钱的良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明目降压的作用。

5.清明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是采用清明茶、青艾、棉菜(又称鼠曲草、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或雀麦草汁、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制作而成。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是江南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除青团外,农村中还有蒸制蒿饼的习俗。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使蒿汁与米粉融合成一体,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作馅,纳于花模中,用新芦叶垫底入笼蒸熟。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

清明节和过去的寒食节已合二为一,所以清明节的食俗还包括过去的寒食,如馓子。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食,系用蜂蜜调水和面经油炸而成。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此外,我国南北各地在清明佳节时,还有食鸡蛋、蛋糕、夹心饼、清明粽、馍糍、清明粑、干粥等习俗。

6.谷雨

“谷雨吃饼,立秋食面。”谷雨前的香椿肥嫩味美,正如人们所说的“雨前香椿嫩无丝”,吃香椿一定要摘嫩芽,俗称“香椿芽儿”。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是最常见的吃法。谷雨前后,新生的榆钱鲜嫩清鲜,采回择洗干净。先在锅中加水放入榆钱,开锅后关火。加入适量玉米面或者白面,搅拌均匀,用手捏成一个个小饼,然后用小火蒸熟即可。榆钱小饼黄绿相间,令人齿颊生香。槐花、苜蓿花也可照此食用。

谷雨茶,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在谷雨时节采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茶树经过冬季的休养生息,发出的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古代展开旌旗的枪,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称为雀舌。谷雨茶滋味鲜活,香气宜人。

7.立夏

立夏时节一部分作物收割,各地都有尝新的习俗。安徽城乡用嫩蚕豆或豌豆、鲜笋、肉煮糯米饭吃,谓之“尝新”;扬州人吃新上市的樱桃、青蚕豆、蒜苗苋菜等,谓之“立夏尝鲜”。杭州立夏日要吃“三烧、五腊、九时新”。“三烧”者,烧饼、烧鹅、烧酒。“五腊”者,黄鱼、腊肉、盐蛋、海蛳、清明狗。“九时新”者,樱桃、梅子鲥鱼、蚕豆、苋菜、黄豆笋、玫瑰花、乌饭糕、莴苣笋。上海郊县农民青梅、酒酿和鲜蛋叫做“三新”。无锡民间的“尝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鲥鱼、河豚

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有制作面食的习俗,意在庆祝小麦丰收,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3种。夏饼又称麻饼,形状各异。面饼,有甜、咸两种,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蘸蒜泥食用;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是用精制的薄面饼,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立夏的食俗,第一是尝鲜,第二是祈福,第三是养精蓄锐,以备从事繁重的农事劳动。

8.小满

小满时节,麦类、谷物等农作物子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恰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田间地头的野菜正蓬勃生长,以前人们吃苦菜是为了充饥,如今却是为了尝个新鲜,清除体内油腻。苦菜烹饪方法有清炒、凉拌、炒肉、腌制、做汤、做馅等,花样多、味道好。

小满期间有端午节,端午食粽,一般都用箬叶包糯米,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9.芒种

芒种时节有煮梅的食俗,早在夏朝便已经有了。正月开花的梅树在此时已经结出梅子。由于梅子味道酸涩,很难直接入口,需要煮后才能食用。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加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或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比较考究的还要加入紫苏。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如再加入桂花卤,冰镇后饮用,则味道更佳。现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干蜜饯,如话梅、奶梅、甘草梅等,都很受人们的欢迎。

10.夏至

据史料记载,我国从汉代就有过夏至节的习俗。各地夏至食俗虽有养异,但吃面却是相通的。因夏至时新麦已经晒场,所以夏至食面有尝新的意思。夏季蚊虫多、雨水多,人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因此,在夏至时还有吃大葱大蒜的习俗。

夏至时节是瓜季,人们坐在瓜棚下乘凉,品尝西瓜。西瓜、苦瓜都是清热消暑食品。苏州立夏节喝“七家茶”,伴食凉粉、酸梅汤。

11.小暑

民谚曰:“小暑黄鳝赛人参。”鳝鱼味鲜柔美,刺少肉厚、细嫩,并且营养丰富、口味独特。小暑食俗,除了滋补以外,还讲究吃新。北方人习惯在小暑用新米做粥喝,可以调理肠胃。为了清热解毒,炒绿豆芽就是小菜首选了。

12.大暑

大暑热,人要滋补。浙江台州人有大暑吃姜汁调蛋的食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福建莆田民间认为大暑这一天要把热气发透,全年方能无灾无病,因而专吃羊肉、荔枝。民间还有“大暑老鸭胜补药”的说法。老鸭、莲藕、冬瓜等煲汤食用,能补虚损、消暑滋阳。江西新干县民间有在大暑天喝擂茶的习俗。“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食俗最早见于三国时期。

13.立秋(www.xing528.com)

民谚曰:“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时候。青岛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渣”就是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伏天人们胃口差,不少人吃肉,“以肉贴膘”。

14.处暑

处暑前后,农历七月十五(有些地方七月十四)为中元节,各地食俗不同。在河北南皮县,人们携带水果肉脯、酒等祭扫祖先。山东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江苏东县乡民吃一种以面粉和糖做成畚箕形的食品。浙江天台人们中元节吃“饺饼”,类似北方的春卷。

养生方面,人们认为处暑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15.白露

白露时节庄稼开始收获了,农谚云:“处暑高粱白露谷。”苏浙乡间,每年白露一到,家家用谷物酿酒,用以待客。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南京的本地人有到白露喝白露茶的习惯。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的甘醇清香味。在福州,有白露吃龙眼的风俗。

16.秋分

秋分期间桂花飘香,人们都会用桂花制作各种美食。桂花是木樨及其变种的花,也称木樨花,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桂花,阴干,拣去杂质,密闭储藏备用,亦可鲜用。加入桂花的美食有桂花糕、桂花糖藕等。南京普通的盐水鸭,用桂花卤入味,就变成了“桂花鸭”。在我国不少地方有中秋食芋头的习俗,寓意辟邪消灾。中秋节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藕、菱、芋艿也是时令食品。四川人过中秋,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中秋节还有美味螃蟹田螺可以食用,民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

17.寒露

寒露期间有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重阳节要吃“重阳糕”,重阳糕的源头是先秦食品“蓬饵”。“蓬”即蓬子,蒿类植物;“饵”即富于黏性的食品,现代汉语辞书多解释为“糕饼”,蓬饵就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饼。

重阳佳节,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习俗。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酿,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才酿熟,所以叫菊花酒。到了明清,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效果更佳。制作方法为:甘菊花煎汁,酒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18.霜降

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在霜降进补会事半功倍。民间霜降有吃煲羊肉、煲羊头、四物老鸭汤等习俗。四物指的是党参、当归、熟地和黄芪4种中药,也有专家会推荐小母鸡、牛肉鸽子肉和兔肉。霜降后天气转凉,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适宜吃栗子,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等功效。泉州民间有吃柿子的习俗,泉州老人的说法是:“霜降吃了柿,不会流鼻涕。”厦门人认为在霜降吃柿子,脸色就会变得像柿子一样红润。按经络理论,柿子归肺和大肠经,对人的呼吸系统有好处,所以“吃柿子不会流鼻涕”。柿子味甘,能滋养脾胃,促进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有农谚云:“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后气温下降,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抑制了有机酸的合成,加上其他的生化反应,使蔬菜和秋果涩去甜来,味道变得清甜可口。

19.立冬

在立冬,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都爱吃饺子。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还有吃南瓜或软枣的风俗。

在福建漳州,农家通常会做一种叫做“交冬糍”的小吃。以糯米为主料,浸泡后蒸熟,迅速放在石臼里捣,直到变得绵软柔韧,再在芝麻、黄豆、花生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冬令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养生观念。南京人在立冬时,喜欢炖只老母鸡。潮汕人每到立冬,家家户户要吃甘蔗,还会选用人参、当归、枸杞、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中药,配上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肉类,煲出一锅喷香的养生汤。人们在立冬日吃温补食物的同时,忌吃生冷食物,认为会伤身体。

20.小雪

南京有小雪腌菜的习俗,小雪人们去菜场采购萝卜、雪里蕻、青菜等,带回家腌,然后暴晒七八个晴日。用滚开水烫上两三次,就可以吃了。小雪期间的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下元节人们在家中做糍粑、蒸麻腐包子等,赠送亲友。

21.大雪

大雪时节乌鱼群因为天气越来越冷,沿水温线向南回流,越汇越多,我国西部沿海都可以捕获,产量非常丰富。“冬节食乌正当时”,在大雪时节人们就把乌鱼当做上等佳肴。

在过去,大雪时节北方的餐桌可就单调一些,鲁北民间有“碌碡顶了门,光喝红黏粥”的说法,意思是天冷不再串门,只在家喝暖乎乎的红薯粥度日。

22.冬至

冬至大如年,有“吃冬至肉”“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食俗。“吃冬至肉”是南方人冬至扫墓后,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发“胙肉”的食俗。“供冬至团”也见于江南。冬至团是以糯米粉为面团,包肉、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萝卜丝等,蒸制而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赠送亲邻或待客。“馄饨拜冬”是北方的冬至食俗。在南京,冬至要吃小葱烧豆腐。常州人则吃热豆腐。此外,我国南北各地还有饮米酒、吃长线面等食俗。

23.小寒

到了小寒时节,人们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猪肉、鸡肉、鸭肉、鳝鱼、甲鱼、鲅鱼和海虾等,以及核桃仁大枣龙眼肉、芝麻、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

在腊八节,北方大多数地方都有腊八粥,纪念佛祖成道。腊八粥是用米、豆、枣、栗子、莲子等煮成。

24.大寒

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南京的特色菜是腌菜头、炖蹄髈。小雪、大寒节气是进补的时节,旧时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广东民间有大寒用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家家煮上一锅香喷喷的糯米饭,拌入腊味虾米、干鱿鱼、冬菇等,食后抵御寒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