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传播学视角下的教徒与非教徒

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传播学视角下的教徒与非教徒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虽然艾儒略在《口铎日抄》时期已不像入闽初期那样广泛结交上层士上夫,但宣传传教士们与他们的友好交往,对天主教的发展仍有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口铎日抄》所针对的读者群体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针对教徒群体的内部文件,[221]其中的问题对教徒而言具有普遍性。

艾儒略与《口铎日抄》研究:传播学视角下的教徒与非教徒

(三)《口铎日抄》中的教徒与非教徒

《口铎日抄》中所记录的与传教士发生对话的中国士人约有数十人之多,按凡例中“凡显载姓字者,悉皆同道诸友。其尚未奉教者,则不僭书”[218]的分别,列表如下:

表3.11 《口铎日抄》中的中国士人名表

img20

文学和广文都是指儒生,泛指有学问的人。

③总戎即总兵。据林金水考,刘总戎即刘应宠,字汝绩,福清人,曾参加与占据台湾的荷兰人的海战。

④冏卿:太仆少卿的别称。此处的卓冏卿即卓迈,字真初,莆田人,1603年举人,1619年进士,官至顺天巡按。曾任建宁崇安县教谕,当时李九标祖父李裁任崇安训导,因此李九标可能受业于卓,故称之为“老师”。

⑤郡丞:郡守的副职。据林金水考,郭郡丞名维翰,字屏叔,举人,任扬州同知;林太学名焌,字仲谟,德化太学生。参见林金水,《艾儒略与福建士大夫交游表》,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5辑,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

⑥可能就是8.20中的陈广文葵伯,当时尚未受洗入教,因此不提及名字。

续 表

img21

①孝廉: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

②明经是明清对贡生的尊称。

③中尊是对知县的称呼。这位费中尊可能是崇祯年间福清知县费道用。参见[清]徐景熹修,[清]鲁曾煜等纂,《福州府志》,乾隆十九年刊本,卷33,《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第672页。

④宗伯是官名,原为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之职。后指礼部之职,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也指有学问受尊敬的人。此处的朱宗伯指朱继祚,字立望,1619年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后晋礼部尚书。南明隆武朝大学士

在上表中,教徒占大多数,但与教外人士的对话却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教外人士中有朱继祚和卓迈等进士出身的士大夫,又有郭郡丞、费中尊、刘总戎等文武官员,还有几位举人,虽然他们多已退休离职,不在任上,但必是地方上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名流。可见虽然艾儒略在《口铎日抄》时期已不像入闽初期那样广泛结交上层士上夫,但宣传传教士们与他们的友好交往,对天主教的发展仍有积极作用。而在众多的教徒中,具有举人以上功名的非常少。

从教徒与非教徒所参与的对话内容来看,其主题是有明显的差异的。非教徒的提问多有关中西文化差异、天主教教义等,特别是中国礼仪与中国传统宗教问题,如卷八中艾儒略与朱继祚之间的长篇对话,内容涉及城隍、佛老、关帝崇拜;[219]卷七中与周孝廉的对话主要关于耶稣存在的证明、佛老可否与天主并存、行瞻礼忏悔是否即可升天国;[220]而这些问题对于这些士人教徒而言应早已解决,在1637年以后,教徒们更注重的是修炼、仪式本身等等。

由此可见,《口铎日抄》所针对的读者群体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是针对教徒群体的内部文件,[221]其中的问题对教徒而言具有普遍性。在传教士相对稀缺的晚明,书籍已成为指导教徒宗教活动的主要依据,而《口铎日抄》不仅站在中国士人的视角解答疑难问题,而且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是帮助教徒们理解教义、自我修炼的入门手册。同时,文中出现的大量教徒的真实姓名增加了亲切感和可信度,为各地教友之间的认识和交流提供了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面向广大教外人士,特别是对西学西教有好感的儒士,向其介绍天主教的基本知识,引导其入教。

由于《口铎日抄》兼具内部文献与外部宣传的双重意义,因此在明清时期被反复重印,留下诸多版本。清初有记述著名山水画家、教徒吴历(字渔山)在嘉定传教的事迹的著作,名为《续〈口铎日抄〉》,[222]以此也可见《口铎日抄》在当时的影响。

【注释】

[1]《口铎日抄·林一俊序》。由于林一俊序言是为两卷本所作,因而口铎者中只提及艾、卢两位传教士,日抄者也只提及李九标。而本论文以八卷本为主要文本,因此口铎者还包括林、瞿二位,日抄者则包括所有二十六位参与编辑者。

[2][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列传及书目》,第138页;方豪,《中国天主教人物传》,第81页;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84页。

[3]耶稣会罗马档案馆藏本已由台北利氏学社出版,即《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三册。

[4]Catalogue de Courant 7114是八卷全本,但两卷本有独立封面,封面与版式与7118的三、四两卷单行本十分相似,所以应该是单行本的重印。

[5]第一二卷本已有张赓、林一俊和李九标的序。

[6]《口铎日抄·口铎日抄凡例》。本文所采用的版本为耶稣会罗马档案馆藏文献。已由台北利氏书社于2002年出版,见钟鸣旦、杜鼎克主编《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七册。本文所列则数、条目序号皆根据该版本之目录。

[7]E.Zurcher,Aleni in Fujian,1630 1640: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p598.

[8]《口铎日抄·口铎日抄凡例》。

[9]《口铎日抄》,12.9。

[10]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28.

[11]E.Zurch,Aleni,The Mediumand The Message,p614.

[12]《口铎日抄·口铎日抄凡例》。

[13]《口铎日抄》,12.8。

[14]《口铎日抄》,33.4;3.39。

[15]《口铎日抄》,7.20。

[16]《天主审判明证》,巴黎国家图书馆,Catalogue de Courant 6881Ⅰ。原文没有标明作者与出版日期,但从内容看,应是明末作品。

[17]谢和耐,《中国与基督教——中西文化的首次撞击》,第78—79页。

[18]潘凤娟在《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第四章《人学的对话:有关人性论的讨论》中专门探讨这一问题,认为这是中西思维方式中差异巨大的一个关键点。

[19]《口铎日抄》,1.2。

[20]《口铎日抄》,1.16。

[21]《口铎日抄》,4.6。

[22]《口铎日抄》,8.21。

[23]《口铎日抄》,8.32。

[24]《口铎日抄》,7.40,条目标题为《论主罚一方有善亦可蒙赦》,艾儒略与教徒孙儒理感叹“漳之奉教者,未数数也”。

[25]《口铎日抄》,7.15。

[26]《口铎日抄》,7.32。

[27]刘蕴德在《慎思录序》中自称“教会弟”,李嗣玄和陈仲琠在《励修一鉴序》中都自称“社弟”。

[28]《口铎日抄·凡例》。

[29]关于《口铎日抄》的局限性,可参见E.Zurcher,Kouduo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11—14;Aleniin FujianThe Medium and The Message,in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598。

[30]《口铎日抄》,8.17。

[31]关于为什么其他的传教士在《口铎日抄》中并无记载,北京大学肖清和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这是由于李九标等人从儒家视角出发,视艾儒略为师,视福建教友们为同门。而其他传教士因不被视为同门而免记。

[32]艾儒略入华前的活动,可参见Mario Colpo,Giulio Aleni’s Cultural and Rligious Background,in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和[美]幼根尼奥·米涅贡(D.Menegon,即梅欧金),《同一天国下的不同国度——艾儒略及其十七世纪中国道记行》,载陈村富主编,《宗教与文化论丛(一)》,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164页。

[33]艾儒略对这两次日食的观察见于耶稣会年信,并有相关论文《一六一二年十一月八日日蚀之观测》留存。参见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41页。

[34]徐骥,《文定公行实》,见徐光启撰、王重民辑较,《徐光启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53页。

[35]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杨廷筠》,第一册,第131页。

[36]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第283页。邓恩著,余三乐等译,《从利玛窦汤若望》,第135页。

[37][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3页。

[38][清]曾曰瑛修,《汀州府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427页。

[39]黄伯禄,《正教奉褒》,见韩琦等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第260页。

[40]陈垣,《修宁金声传》中说“甲子(1624)年廷试与竟陵谭元春入京……时耶稣会士艾儒略、毕方济某以修历留京师公车士子多与往还”。见陈垣,《民元以来天主教史论丛》,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80页。

[41]瞿式耜,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关于他是否曾受洗入教,黄一农在《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中曾专门考证,认为从他的婚姻状况和佞佛来看,他应不是教徒。但黄氏后来又推翻了自己的结论,认为他曾受洗,但稍后即出教。

[4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43]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第53页。

[44]在《年信》等西文资料中,还记述了这其间艾儒略的另几次出巡,在《口铎日抄》中并无记载:1631年在仙游、1635年在泉州、1635年在永春、1635年在漳州。参见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63。

[45]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46]本文有专章讨论《出像经解》,本处不再详述。

[47]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5页。

[48]《口铎日抄》,3.22。

[49]《口铎日抄》,7.15。

[50]《口铎日抄》,6.43。

[51]《圣朝辟邪集》,第126—127页。

[52]福宁州反教事件的直接起因应该是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在当地的传教策略,而宁德县所逮捕的三位西班牙人也都是多明我会士,但当时福建政府似乎很难区分耶稣会和西班牙修会之间的差异,《福建巡海道告示》将宁德县的多明我会士也称为“利氏之徒”,并将耶稣会士与他们一并驱逐。

[53]徐世荫,《提刑按察司告示》,载《圣朝破邪集》,第133页。

[54][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第243页;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第59页。另外,福州府告示称“阳玛诺、艾儒略辈已押出境”,并不可信。

[55][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6页。

[56]转引自E.Menegon,Jesuits,Franciscans and Dominicans in FujianThe Anti‐Christian Incidents of 1637 1638,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255。

[57][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艾儒略》中所提到的阁老张,应该是张瑞图。

[58]参见蒋德璟,《破邪集序》,《圣朝破邪集》,第140页。

[59]黄鸣乔,《钦命传教约述·天学传概》,见《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卷三,第1280页。

[60]《口铎日抄》,8.5。

[61][美]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第244页。

[62][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6页,根据为巴托利《耶稣会历史》。

[63]《口铎日抄》,8.6。

[64]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5页。

[65]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2页。

[66]左光先,东林名士左光斗之弟,明末名将。曾与李嗣玄之父李春熙共同编辑出版宋刚的诗文集《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十五卷文集选二十九卷首四卷》。

[67]左光先《建宁县告示》,见梁子涵《跋顾保鹄教授摄影的〈熙朝崇正集〉》,收入《天主教东传文献》,第5页。

[68]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69]此诏书只能从一些西文材料中证实,包括1646年之《年信》。此处引自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T.Lippeillo and R.Malek,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147。

[70]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7页。

[71]A.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163.

[7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7页。

[73][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97—198页。

[74]《口铎日抄》,1.40。

[75]李九标,《口铎日抄卷四之小言》。

[76]《口铎日抄》,2.10。

[77]《口铎日抄》,2.9。

[78]《口铎日抄》,1.30。

[79]《口铎日抄》,1.40。

[80]《口铎日抄》,2.11。

[81][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99页。

[82][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97页。此处的圣方济各,应指方济各·沙勿略。

[83]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75.

[84][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98页。

[85]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75.许理和认为耶稣会是有意宣传有关卢安德的灵迹,因为1622年日本传教团使教皇教方济各·沙勿略列入圣品,而中国传教团也想在他们之中塑造出一个德行兼优的圣人。

[86]Cochinchina,即越南南部。

[87]《口铎日抄》卷4《答怒之道归于无怒》一条中说“林先生之入三山也,则匝一载于兹矣”。是条发生于1633年3月之末。

[88][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14页。

[89]许理和在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中认为林本笃与艾儒略在传教方式上有明显差别,因为林总是用学术的、神学的话语系统向教徒们宣教,而从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本身。

[90]《口铎日抄》,4.18。

[91]《口铎日抄》,4.19。

[92]《口铎日抄》,6.16。

[93]《口铎日抄》,6.7。

[94]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12页。

[95]邓恩,《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第221页。

[96]关于西班牙诸修会与耶稣会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近年来中外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不再展开讨论。

[97]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13—214页。

[98]许理和Kouduo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中瞿的出生年份为1589年。

[99]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77.然费赖之传记中说他1629年方入内地,不知孰是。

[100]事实上瞿西满在福州的时间应该较长,1635年—1640年他都在福州及福建各地传教,但《口铎日抄》中有关他的记载只限于1635年10月在龙江的活动。

[101]《口铎日抄》,6.19。

[102]《口铎日抄》,6.31。(www.xing528.com)

[103][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05—206页。

[104][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206页。

[105]N.standaert,Handbook of Christiantity in China,Brill:Leiden Boston Koln,2001,p421.

[106]福清海口镇,别称龙江。清林以寀《海口特志·风俗》中称“海口枕山襟海,田围不及顷,四方舟车往来,百货俱集,人称小杭州”。又称其“诗书家弦户育,竞相效摹”。

[107]《枕书》张利民序中自称“眷弟”,张利民生于1598年。以下关于《枕书》皆转引自北京大学肖清和的博士论文《“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之形成与交往研究(1580—1722)》。

[108]《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25,《职官六》,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71年,第35b页。参见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in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p154。叶向高曾为《明臣论世》作序。

[109]岳和声,字尔律,一字石梁,号餐微子,万历20年(1592年)进士。张利民《枕书序》中说李九标与他自己都“出石梁先生门下”。

[110]共学书院,1594年由巡抚许孚远(即《圣朝佐辟》作者许大受之父)与提学徐即登创建,1618年岳和声扩建,并撰修《共学书院志》,其历任院长包括《口铎日抄》编辑者之一的罗天与。由于共学书院接纳大批青年儒士就读(仅学舍有120间)。

[111]《口铎日抄》,2.40。卓迈,即卓冏卿,冏卿应是太仆寺卿的别称。莆田人,万历癸卯(1603年)举人,己未(1619年)进士。

[112]张赓,《口铎日抄序》。此序在卷一、二的版本中即有,应作于1631年。

[113]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155.

[114]许理和认为李氏兄弟拜访艾儒略的原因可能与他们此时已读过《三山论学记》有关。叶向高曾为李裁著作写序,其后辈之间可能也有往来。

[115]张赓,《口铎日抄序》。

[116]《口铎日抄》,2.12。

[117]《口铎日抄》,2.40。

[118]《口铎日抄卷之三纪事》。

[119]民部,指户部之官员。诸葛民部,应该是曾为毕方济《画答》作序的诸葛羲。诸葛羲,晋江人,1628年进士,授户部四川司主事。

[120]《口铎日抄卷之三纪事》。

[121]《口铎日抄卷四小言》。

[122]《口铎日抄卷四小言》。

[123]《卷四小言》中说“故因四卷之成,而并志之”,可见当时(1633年夏至)已出版了前四卷。

[124]李九标,《枕书·序言》,转引自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in 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the Fondazione Civilta Bresciana,Brescia.,p162。《枕书》现仅藏于日本东洋文库,崇祯十三年序。

[125]《枕书》的引用书目包括自《尚书大传》、《檀弓》、《列子》、《庄子》、《管子春秋》、《公羊传》、《谷梁传》直到明人著作如李贽的《藏书》、王守仁《经济编》等等,范围极广。

[126]李九标,《枕书·序言》。

[127]《口铎日抄》,8.32。

[128]李九标,《枕书小引》。

[129]转引自许理和,《李九功与〈慎思录〉》,载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第78页。

[130]《枕书》的两个不同版本中,合作者的名单稍有不同。本文所依据的是Adrian Dudink 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综合了两个版本后所列的名单。

[131]这20位确定的教徒分别为:陈锺琠、陈克生、林绍祖、柯世芳、林光元、朱禺中、陈衷丹、张赓、苏负英、林尔元、颜之复、陈景明、吴友龙、严赞化、李嗣玄、杨葵、刘苔、周国祥、郭邦雍、缪士向。

[132]陆世仪,《复社纪略》,卷一。

[133]《口铎日抄》,8.24。

[134]林琦编,林有元评,崇祯十六年(1643年)序。参见Adrian Dudink 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162。

[135]刘蕴德为李九功《文行粹抄》所作之序中提到李九标曾在太常寺任职。参见Adrian Dudink 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163。

[136]载《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十二册,第223—225页。

[137]Adrian Dudink 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164.

[138]《口铎日抄》,1.30。

[139]《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38,《选举六》,第74b页。

[140]《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23,《职官四》,第17b页;卷38,《选举六》,第55b页。

[141]《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38,《选举六》,第66b页。

[142]《福建通志》(1684年),卷53,第30b页。转引自Adrian Dudink 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180。

[143]《口铎日抄》,3.35。

[144]分别出现在《口铎日抄》4.28、8.30、8.31、8.35。

[145]卷七的同订:武林吴怀古今生、冯文昌砚祥。

[146]“福唐天主教领袖”是许理和对李九功在1628—1647年的评价,见许理和,《李九功与〈慎思录〉》,载卓新平主编,《相遇与对话》,第74页。

[147]《口铎日抄》,2.3。

[148]《口铎日抄》,3.43。

[149]《口铎日抄》,5.29。

[150]《口铎日抄》,5.30。

[151]《口铎日抄》,1.28。

[152]《励修一鉴》上卷,载《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第1册。

[153]李九功,《文行粹抄自序》,巴黎国家图书馆,Courant 3333,第3a页。

[154]张利民,《文行粹抄序》,第2a页。

[155]《问答汇抄》,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8册;《礼俗明辨》,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证礼刍议》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

[156]张利民,《文行粹抄序》,第2a页。

[157]李奕芬,《慎思录序》,载《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第9册,第130页。

[158]许理和,《李九功与〈慎思录〉》,第73页。

[159]许理和,《李九功与〈慎思录〉》,第81页。

[160]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0页,称“时张公以孝廉掌教杭庠”;《天释明辨》序,见郑安德,《明末清初天主教和佛教论辩资料选》,北京: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2001年,第1页。

[161]潘凤娟,《西来孔子艾儒略——更新变化的宗教会遇》,第90页。

[162]该资料来自1621年耶稣会年信,转引自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87。

[163]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0页。

[164]《天主审判明证》,Courant 6881,第10a页。

[165]陆芸,《艾儒略与张赓——明末清初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教策略》,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77页。

[166]有张赓参与的条目有:3.13、3.14、3.16、3.18、3.22、7.9、7.15、7.27、7.30、7.31。

[167]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第11页。

[168]许理和在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钟鸣旦在Handbook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Volume One:635 1800中都认为张赓有妾。

[169]《天主审判明证》,作者称艾儒略为“艾老师”,当是闽中士人教徒社群的一员。

[170]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90.但笔者认为:上述资料并不足以证明张赓纳妾,由于张赓家族成员较多,“二母”之称也可能指姑母、姨母之类,并不一定是妻妾。

[171]《口铎日抄》,7.15。

[172]《口铎日抄》,7.9。

[173]《口铎日抄》,1.8。

[174]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显赏类·圣梦》,第49a页。

[175]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显赏类·佑病》,第31a页。

[176]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异迹类·圣水》,第13b页。

[177]杭州奉教士大夫特别是李之藻对景教碑的研究,可参见计翔翔,《明末奉教官员李之藻对“景教碑”的研究》,载《浙江学刊》2002年第1期。

[178]张赓1633年撰有《武荣出地十字架碑序》,见《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页。武荣山十字碑的发现者郑孩如,当时在武荣山建造“读易窝”,掘得此碑后便将之置放于新建成的书房内。

[179]详见李九功,《励修一鉴》下卷,《显赏类·导善》,第25b页。

[180]1638年耶稣会年信,转引自E.Zurcher,Kouduo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93。

[181][法]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135页。

[182]邵武府建宁县并非福建行都司所在的建宁府,与江西交界,远离耶稣会福建教区以福州—泉州—漳州为轴的核心地带。

[183]李嗣玄曾刻印出版李刚的诗文集《宋李忠定公奏议选十五卷文集选二十九卷首四卷》,由“皖桐城左光先罗生选,三山周之夔章甫订,宗人李春熙嗥如辑。”载《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4—15册。

[184]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Scholar from the WestGiulio Aleni S.J.and the K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p196;吴巍巍,《福建天主教的开教三柱石》,载《中国天主教》,2008年第1期。

[185]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3页。

[186]关于李嗣玄的受洗时间,有1626年、1628年、1641年多种说法,参见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8 99、吴巍巍,《福建天主教的开教三柱石》,第42页。

[187]此说来自耶稣会1641年年信,转引自E.Zurcher,Kouduorichao—Li Jiubiao’s Diary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99.

[188]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56页。

[189]Dunyn‐Szpot,Hist.Sin.sub A.D.1641.转引自E.Zurcher,Kouduo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86。

[190]康熙十一年《建宁县志》卷10,《人物志下》,见《清代孤本方志选》,第二辑第29册,线装书局,2001年影印本。

[191]《西海艾先生行略》中说:一日,玄侍坐,有不豫色,师即知玄之急于教家也。笑曰:“子亦知南风北风之喻乎?古称北风与南风争胜,南风曰:‘彼有人焉,子能解彼之衣,则子胜矣。’北风尽力吹之,风愈厉,其人愈护其衣。然后南风徐起而吹之,阳和嘘指,而衣自解矣。夫习俗之蔽心,犹重裘之蔽体也。子欲解之,为南风而可矣。”玄服膺此语以终身,虽婢仆未尝以声色加也。

[192]严赞化参与编辑了1695年严谟的《李师条问》。参见E.Zurcher,Kouduo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97。

[193]《口铎日抄第三卷纪事》中说“庚午之春,主启余衷,谬兴札记之役。然特标所闻且见耳,其为见闻所未经者,挂一漏万,宁有穷乎?忆客岁晤思参时,思参即雅存是想”。因此李九标和严赞化二人是记录出版传教士言行的发起者。

[194]耶稣会1637年年信,转引自E.Zurcher,Kouduorichao—Li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94。

[195]李九标,《口铎日抄第三卷纪事》。

[196]《口铎日抄》,3.3、3.4、3.5。

[197]据1635年耶稣会年信,艾儒略在1635年也曾去过漳州,而在《口铎日抄》中并无记载。参见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95。

[198]《口铎日抄》,4.6。

[199]《口铎日抄》,7.40。

[200]黄贞,《破邪集自叙》,见《圣朝破邪集》,第168页。

[201]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93—94;Adrian Dudink,Giulio Aleni and Li Jiubiao,p196.

[202]关于严谟与礼仪之争,参见李天纲,《严谟的困惑:18世纪儒家天主教徒的认同危机》,载李炽昌主编,《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1583—194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03][清]谢宸荃等修,[清]洪龙见纂,《安溪县志》卷7,《风俗人物之四·彰献》,第19页。

[204]《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41,《选举九》,第77b页。

[205]《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27,《职官八》,第46b、212b页。

[206]《口铎日抄》,6.46,“众推入教先后,以用吁为最初”。

[207]《口铎日抄》,1.4。

[208]《口铎日抄》,2.6。

[209]《口铎日抄》,1.4。李九标言“近读用吁《解惑》一书,具见识力”。

[210]柯家七世九进士分别为:一世柯潜(景泰二年进士)、二世柯拱北(弘治六年进士)、三世柯英(弘治十二年进士)、四世柯维熊(正德十二年进士)与柯维骐(嘉靖二年进士)、五世柯本(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六世柯茂竹(万历十一年进士)和柯士芳(崇祯十五年进士)、七世柯昶(万历三十二年进士)。见《莆田柯姓七世九进士》,载《莆田市湄州日报(海外版)》,2002年12月9日。

[211][清]廖必琦、宫兆麟等修,宋若霖等撰,《莆田县志》,清光绪五年潘文凤补刊本,民国十五年重印,成文出版社影印,第335b页。

[212]李嗣玄,《西海艾先生行略》,第249页。

[213]《熙朝崇正集·闽中诸公赠诗》,第651页。

[214]《文渊阁四库全书·福建通志》,卷25,《职官六》,第83a页;卷39,《选举七》,第23b页。

[215][明]岳和声等纂修,《共学书院志》,明万历共学书院刊本,第152页。

[216]林金水,《艾儒略与福建士大夫交游表》,载《中外关系史论丛》第5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91页。

[217]巴黎国家图书馆,Courant 6879。

[218]《口铎日抄·口铎日抄凡例》。

[219]《口铎日抄》,8.1—8.5。

[220]《口铎日抄》,7.20—7.26。

[221]许理和把耶稣会的诸多中文著作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即面对已受洗入教者的读物,外部指面向教内外广大读者的读物。参见E.Zurcher,Kouduo richao—Li Jiubiao’s Diary of Oral Admonitions,A Late Ming Christian Journal,pp25 26。

[222]《续〈口铎日抄〉》,又名《吴渔山先生口铎》,可参见章文钦,《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