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三行时期商人的商业与文化活动 - 第一节

十三行时期商人的商业与文化活动 - 第一节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傅衣凌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余英时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2004。■傅衣凌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宋长琨著:《儒商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苏文菁主编:《闽商文化研究文库·学者文丛:闽商文化论》(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

十三行时期商人的商业与文化活动 - 第一节

■ 傅衣凌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 全汉升著:《中国行会制度史》,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 聂宝璋著:《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 黄逸峰、姜铎、唐传泗、陈绛著:《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 余英时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 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丛书),合肥黄山书社,1993。

■ 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全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95。

■ 黄国信、黄启臣、黄海妍编著:《货殖华洋的粤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 郑广南著:《中国海盗史》,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 聂德宁著:《明末清初的海寇商人》,台北:杨江泉发行,2000。

■ 黄启臣、庞新平著:《明清广东商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 陈伟明著:《从中国走向世界: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的粤闽海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 余英时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2004。

■ 陈书录著:《儒商文化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2014。

■ 朱万曙、谢欣著:《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 刘正刚著:《广东会馆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傅衣凌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

■ 黄启臣著:《广东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

■ 李国荣主编、覃波、李炳编著:《帝国商行:广州十三行》,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 季压西、陈伟民著:《中国近代通事》,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 刘正刚著:《话说粤商》,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

■ 朱杰勤著:《东南亚华侨史:外一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

■ 李刚、王琛著:《大话粤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 宋长琨著:《儒商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苏文菁主编:《闽商文化研究文库·学者文丛:闽商文化论》(八册),北京:中华书局,2010。含:一、《福建市舶司海洋贸易研究》;二、《福建海洋文件明发展史》;三、《外国人笔下的福建形象》;四、《第二届世界闽商大会研究论文选辑》;五、《福建与南岛语族》;六、《世界的海洋文明、起源、发展与融合》;七、《福建海洋文明发展史》;八、《闽商文化论》。

■ 庄丹华主编:《宁波商帮文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 宋长琨著,沈忠秀编:《儒商商道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 张晓辉著:《近代粤商与社会经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

■ 王涛著:《明清海盗(海商)的兴衰:基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何新华编:《中文古籍中广东华侨史料汇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 杨宏云著:《环苏门答腊岛的海洋贸易与华商网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杨黎光著:《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 王日根、曹斌著:《明清河海盗的生成及其治理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

■ 陶红亮主编:《海商》,北京:海洋出版社,2017。

■ [澳]王赓武著,姚楠编译:《南海贸易与南洋华人》,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8。

■ [美]郝延平著,李荣昌等译:《十九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 [美]穆黛安(Dian H.Murray)著,刘平译:《华南海盗:1790—18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 [日]松浦章著:《清代帆船东亚航运与中国海商海盗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 [日]松浦章著,谢跃译:《中国的海贼》,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 [日]松浦章撰,冯佐哲译:《乾隆年间海上贸易商人的几件史料》,《历史档案》1989.02。

■ [美]安乐博(Robert J.Antony):《罪犯或受害者:试析1795年至1810年广东省海盗集团之成因及其成员之社会背景》,汤熙勇主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七辑(下),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1999。

■ [美]安乐博(Robert J.Antony),王绍祥译:《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1520—1810》,《东南学术》2002.01。

■ [美]范岱克(Paul A.Van Dyke)撰,陈享冬译:《广州和澳门的商人:过去、目前和未来研究的简介》,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等编:《广州十三行研究回顾与展望》,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 [日]松浦章:《清代前期广东与澳门的买办》,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一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 [美]李榭熙(Joseph Tse-Hei Lee):《评安乐博主编〈海盗及走私:大中华海域的暴力武装和秘密贸易〉》,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美]安乐博(Robert Antony):《中国南方的海盗活动与影子经济(1780—1810)》,郑德华、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美]安乐博:《大航海时代的东南亚海盗》,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五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 [荷]包乐史(Leonard Blussé):《巴达维亚的中国洋船及华商:以瓷器贸易为中心》,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九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美]安乐博:《杨彦迪:1644—1684年中越海域边界的海盗、反叛及英雄》,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九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龚志鎏:《广州西关士绅和文澜书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州文史资料》第十二辑,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64。

■ 陈文石:《明嘉靖间浙福沿海寇乱与私贩贸易的关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65.01。

■ 扑人:《历史夹缝里的小人物:广东洋商的描述》,台湾:《广东文献》1975.03。

■ 潘敏德:《明代中期以后中国沿海的海盗活动》,台湾:《史绎》1978.15。

■ 汪熙:《关于买办和买办制度》,《近代史研究》1980.02。

■ 汪敬虞:《试论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社会科学》1981.05。

■ 李洵:《公元十六世纪的中国海盗》,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秘书处论文组编:《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 陈诗启:《论鸦片战争前的买办和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产生》,《社会科学战线》1982.02。

■ 李龙潜:《明清时期广东墟市的类型及其特点》,《学术研究》1982.06。

■ 黄启臣:《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业与商人资本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03。

■ 章文钦:《明清广州中西贸易与中国近代买办的起源》,广东历史学会编:《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 罗一星:《试论明清时期的佛山商人资本》,《广东社会科学》1985.03。

■ 罗一星:《明清时期的佛山商人》,《学术研究》1985.06。

■ 吴仁安、唐力行:《明清徽州茶商述论》,《安徽史学》1985.03。

■ 严中平:《试论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续完)》,《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03。

■ 郑广南:《关于我国历史上海盗活动若干问题的探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04。

■ 叶显恩:《明清珠江三角洲商人与商业活动》,《中国史研究》1987.02。

■ 刘志伟:《试论清代广东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02。

■ 罗一星:《清代前期岭南市场商人组织的功能》,《广州研究》1988.02。

■ 聂德宁:《试论明代中叶徽州海商的兴衰》,《安徽史学》1989.03。

■ 阮明道:《清代前期官商研究》,《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89.04。

■ 范金民:《明清时期活跃于苏州的外地商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04。

■ 谢方:《16至17世纪的中国海盗与海上丝路略论》,《中国文化》1991.01。

■ 章文钦:《清代前期广州中西贸易中的商欠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01。

■ 方忠英:《鸦片战争前广州行商的“商欠”》,《羊城今古》1990.01。

■ 张守广:《试论明清时期地域商人集团的产生、发展及特点》,《江苏社会科学》1990.02。

■ 陈希育:《清代的海外贸易商人》,《海交史研究》1991.02。

■ 黄滨:《明清时期广西“无东不成市”布局研究——广西城镇经济网络渊源溯探之一》,《广西社会科学》1992.03。

■ 黄滨:《明清时期粤商入桂与广西城镇经济的发育》,《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2.01。

■ 黄启臣:《明清广东商帮》,《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04。

■ 彭泽益:《清代“广州体系时期”中外商人之间的竞争》,《历史研究》1992.05。

■ 李金明:《清代经营海外贸易的行商》,《海交史研究》1993.02。

■ 韩光军:《我国清代经纪人的发展特点》,《北京商学院学报》1994.01。

■ 曹天生:《一部颇具特色的商人研究著作——〈中国十大商帮〉评介》,《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02。

■ 陶有伦:《试论早期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安徽史学》1995.03。

■ 吴长庚:《论儒商精神的现代价值》,《上饶师专学报》1995.04。

■ 吴少珉、周群华:《试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经纪人及其活动》,《洛阳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01。

■ 杨国桢:《洋商与大班:广东十三行文书初探》,《近代史研究》1995.03。

■ 吴桂龙:《论上海开埠初期的通事和买办》,《史林》1996.04。

■ 陈学文:《一部立意深有创见的会馆史著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01。

■ 俞如先:《鸦片战争前的行商》,《龙岩师专学报》1997.02。

■ 周群华:《我国历史上的经纪人及行业组织再论》,《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02。

■ 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官商》,《北京社会科学》1997.04。

■ 吴少珉:《我国历史上的经纪人及行业组织考略》,《史学月刊》1997.05.

■ 赵毅、张明富:《传统文化与明清商人的经营之道》,《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8.01。

■ 柴融伟:《晚清对外贸易商习惯探微》,《北大法律评论》1998.01。

■ 陈伟明:《论明清广州商人的贾而好儒》,《广东史志》1998.04。

■ 陈伟明:《明清广州儒商的社公构成与商业经营》,《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1999.03。

■ 黄海妍:《清代广州文澜书院》,《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改革》,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 陈东有:《明清东南海商压抑心态初探》,《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01。

■ 张明富:《论明清商人商业观的二重性》,《史学集刊》1999.03。

■ 黄顺力:《明代福建海商力量的崛起及其对海洋观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04。

■ 陶德臣:《中国古代的茶商和茶叶商帮》,《农业考古》1999.04。

■ 张明富:《论明清商人文化的特点》,《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06。

■ 李萍:《16世纪至鸦片战争前华侨与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暨南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商的经营状况》,《近代中国》2000.00。

■ 陈伟明:《明清粤闽海商的海上营运架构》,《海交史研究》2000.01。

■ 陈伟明:《明清粤闽海商的构成与特点》,《历史档案》2000.02。

■ 封越健:《清代前期商人的社会构成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2。

■ 周晓光:《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000.03。

■ 欧人:《岭南文化与广东商人的商业精神》,《商业经济文荟》2000.03。

■ 侯杰:《明清时期的商人与儒家思想观念》,《南开学报(哲社版)》2000.05。

■ 管亚东:《清代前期广州口岸中西贸易的行外商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十三行沧桑》,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 郭立珍:《论明朝后期南洋华侨华人在中国——南洋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郑州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 卜奇文:《论明清粤商与广西圩镇经济的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1。

■ 陈伟明:《明清粤闽海商的海外贸易与经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01。

■ 杨国桢:《洋商与澳门:广东十三行文书续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02。

■ 吴水金:《论明清粤商的商人精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03。

■ 刘正刚、唐伟华:《从会馆看清代海南的发展》,《海南大学学报(人社版)》2001.03。

■ 庄国土:《论17—19世纪闽南海商主导海外华商网络的原因》,《东南学术》2001.03。

■ 王湘林:《买办与近代中国的制度安排和变迁》,《广西社会科学》2001.06。

■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

■ 古鸿廷:《论明清时期的海寇》,《海交史研究》2002.01。

■ 陈炜:《明清时期粤商会馆与广西民族经济的发展》,《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 刘正刚:《海不扬波迎粤商——评介〈明清广东商人〉》,《学术研究》2002.09。

■ 赖惠敏:《从高朴案看乾隆朝的内务府与商人》,台湾:《新史学》2002.01。

■ 冷东:《明代潮洲海盗论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2。

■ 张明富:《“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以明清江浙、山西、广东商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04。

■ 吕铁贞:《清末商人法律地位浅析》,《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05。

■ 莫伯治:《广州行商庭园》,《莫伯治文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www.xing528.com)

■ 冷东:《明清潮州海商与区域社会》,《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01。

■ 陈炜、史志刚:《地域会馆与商帮建构——明清商人会馆研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1。

■ 张乃和:《15—17世纪中英海外贸易商人主体权利之比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02。

■ 朱英:《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3.02。

■ 杨仁飞:《走私与反走私:从档案看明清时期澳门对外贸易中的中国商人》,澳门:《文化杂志》中文版四十八期,澳门政府文化局,2003年夏季刊。

■ 雷传远:《清代广东十三行的儒商传统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山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 葛彦波:《略论鸦片战争前的“商欠”偿还》,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 欧人:《粤商人格特征论》,《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1。

■ 张廷茂:《关于16—17世纪初华商在东南亚活动的西方文献》,《中国史研究》2004.02。

■ 曾小全:《清代嘉庆时期的海盗与广东沿海社会》,《史林》2004.02。

■ 蒋朝君:《中国海商心路历程的缩影——读〈透视中国东南〉断想》,《中华文化论坛》2004.03。

■ 陈实:《商人与科举——以清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江苏商论》2004.03。

■ 王元林、刘强:《清一口通商时期中暹贸易中的潮州籍华侨》,《东南亚研究》2004.05。

■ 徐定宝:《论宁波商帮对科技进步的历史贡献及现实影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6。

■ 刘正刚、刘强:《明清江苏的广东商人》,《江苏商论》2004.08。

■ 覃波:《清代最大的商人集团“广州十三行”》,《决策与信息》2004.08。

■ 蔡晓荣:《晚清华洋商事纠纷之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 林广志:《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暨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 秦宗财:《明清徽商的信息渠道初探》,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 刘文霞:《清代粤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暨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 张海英:《从商书看清代“坐贾”知识的传授——以〈生意世事初阶〉、〈贸易须知〉、〈生意经络〉的刊印变化为个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2005。

■ 袁晓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明清福建商人》,《福建文博》2015.01。

■ 刘正刚、许云:《粤商与清代泛珠三角经济交流》,《学术论坛》2005.02。

■ 郭盛辉:《广东人的商业特征及其地理学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02。

■ 周毅:《近代广东通事及其角色特征之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03。

■ 何建木:《商人、商业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清、民国婺源为中心》,复旦大学2006博士学位论文。

■ 张景云:《士绅、盗贼、商人:明清之际广东三河的地方社会变迁》,中山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刘巧莉:《明清时期牙人牙行的积极影响》,吉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 张廷茂、汤后虎:《明末至清前期负责同欧洲国家交往的“通事”》,《贵州文史丛刊》2006.02。

■ 姜修宪、王列辉:《开埠初期闽浙沿海的海盗活动初探》,《安徽史学》2006.02。

■ 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03。

■ 孙涛:《浅论广州行商经营失败的原因》,《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 吴羽:《买办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 侯宣杰:《清代广东会馆与粤商的本土化发展——以广西为视域》,《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04。

■ 蔡晓荣、王国平:《晚清中国商业行会对洋商的“停交”抵制活动——基于经济和法律的视角》,《安徽史学》2006.05。

■ 夏扬:《洋商挂名道契与近代信托制度的实践》,《比较法研究》2006.06。

■ 闫彩琴:《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越南华商研究(1640—1802)》,厦门大学2007博士学位论文。

■ 聂好春:《买办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1840—1927年)》,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 胡广洲:《明清山东商贾精神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 孟维娜:《近代粤商入桂与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南昌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 谢秀丽:《清代前期商人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 刘正刚、刘强:《清代“粤人好蓄妾”现象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7.01。

■ 黄素芳:《17—19世纪中叶暹罗对外贸易中的华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02。

■ 谭建光:《粤商发展历史简论》,《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06。

■ 余丽红:《闽商与海上贸易》,《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 吴爱萍:《粤商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南方日报》2007.05.16。

■ 宋志东:《近代山东商人的经营活动及其经营文化》,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 卜艳萍:《明末至清中叶粤澳地区通事研究》:暨南大学2008硕士学位论文。

■ 王琛:《明清时期陕商与粤商的比较及其现代启示》,西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 楼茜:《明清江南地区的牙人与牙行》,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 章传政、柯耀:《徽商经营茶叶述略》,《茶业通报》2008.02。

■ 韦福安:《明清及近代粤商入龙州的历史动因及其地域、身份来源探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 杨宏宇、黄鹏燕:《粤商文化研究述评》,《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03。

■ 曹琳:《明代东南亚华商经营之道探微》,《东南亚研究》2008.06。

■ 陈钰祥:《清代中叶广东海盗之研究(1810—1885)》,台湾:《成大历史学报》2008.06。

■ 孙彩云:《十三行行商性质分析》,《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9。

■ 孙文:《〈华夷变态〉研究》,浙江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 方利山:《明清徽商在粤闽》,叶显恩、谢鹏飞、林有能编:《“泛珠三角”与南海贸易》,香港:香港出版社,2009。

■ 罗春生、谢艺麟:《明清漳州海商的辉煌业绩及其对闽南文化传播的贡献》,《闽台文化交流》2009.01。

■ 徐晓望:《论明代福建商人的海洋开拓》,《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01。

■ 陈尚胜:《论清朝前期国际贸易政策中内外商待遇的不公平问题——对清朝对外政策具有排外性观点的质疑》,《文史哲》2009.02。

■ 张丽、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看明清商帮的兴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04。

■ 戢斗勇:《粤商精神的辩证审视》,《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04。

■ 宋韵琪、谭元亨:《广东十三行商人的民商本质:对关于其性质为官方代表的商榷与讨论》,《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9。

■ 赵志军、谢海涛:《明清之际的海禁政策与海商》,《法制与社会》2009.24。

■ 梁小民:《在洋商与清政府夹缝中的粤商》,《东方早报》2009.06.07。

■ 王日根、杜承骏、许欣舸:《明清时期闽商的若干特点》,《团结报》2009.09.03。

■ 范金民:《明清商人商帮与地方文化(一)》,《商务时报》2009.09.12。

■ 马朝深:《清代青岛地区海商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 申丽英:《商业利润去向的环境基础——基于明清时期陕商、晋商、徽商的比较》,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 吴义雄:《略议鸦片战争前的买办、通事及其在近代的转化》,王远明、胡波、林有能主编:《被误读的群体: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 程存洁:《明清时期广州关夫子庙与十三行行商》,《“全球与区域之间——近代早期广州口岸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编印,2010。

■ 荆晓燕:《明末清初中日私人海外贸易的间接渠道初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0.01。

■ 刘诚龙:《公礼何公行?》,《中国青年》2010.13。

■ 林焕鹏:《清代涉外冲突中的行商》,《中国市场》2010.14。

■ 刘志伟:《鸦片战争前广州贸易体系中的宁波商人——由“叶名琛档案”中有关宁波商人的几份文件谈起》,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 王建红:《近代全球海洋通道权势转移与明清中国海商》,《第二届海商论坛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座谈会论文集》,2011。

■ 赵春晨、冷东主编:《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发展》,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1。含论文:

肖楚熊:《广州制度下行商与美商关系初探——从“中国皇后号”说起》;

潘刚儿:《广州十三行行商的核心价值浅探》;

张晓辉:《制度变迁与清后期外贸行商的兴替——兼论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命运》;

雷威:《论清代广东十三行商人的儒商性质》;

陈欣:《十三行商人对中西文化冲击之反应》。

■ 张雅娟:《19世纪初东南海商与海盗、水师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02。

■ 钱江、亚平、路煕佳:《古代亚洲的海洋贸易与闽南商人》,《海交史研究》2011.02。

■ 吴小玲:《广西北部湾地区明清时期的海商文化与移民》,《广西民族研究》2011.02。

■ 姜振逵、李金财:《浅论明清时期潮人的思想特点》,《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8。

■ 苏羽:《十三行行商:中国近代买办资产阶级的前身》,《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0.18。

■ 明旭:《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浙江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 刘强:《海商帝国:郑氏集团的官商关系及其起源,1625—1683》,南开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 许铁:《明清商人会馆的经济学分析》,辽宁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 顾涧清:《粤商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员会,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广州大学主编:《“十三行与世界文化名城培育”会议文集》,2012。

■ 赵立人:《十三行商人策划“借师助剿”的失败——三合会围攻广州之一幕》,赵春晨、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 闫彩琴:《17—18世纪越南海外贸易中的华商及其构成初探》,《八桂侨刊》2012.01。

■ 李磊:《明清徽商外向流动对徽州本地的负面影响》,《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 周丽群:《清代福建茶叶出口中的闽籍茶商及其经营》,《发展研究》2012.03。

■ 曹雯:《乾嘉道时期的广州贸易与行商商欠问题再考》,《清史研究》2012.03。

■ 吴义雄:《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体制的再认识》,《史学月刊》2012.03。

■ 杜亚然:《洋行商人经营不善的原因探讨(1760—1842)》,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 蔡鸿生:《舶牙——广州行商的原型》,陈春声主编:《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 张侃:《从全球史角度看海商的流动身份及形态——以15世纪中叶活动于月港和澳门的漳州人严启盛为例》,全球史研究中心等编:《“全球史视野下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3。

■ 王振忠:《清代前期对江南海外贸易中海商水手的管理——以日本长崎唐通事相关文献为中心》,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四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 苏文菁:《〈闽商发展史〉总序》,《闽商文化研究》2013.01。

■ 曹芳、申明浩:《粤商组织演化路径及其动力分析——兼论粤商的传承与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01。

■ 熊月之:《略论近代买办与中国文化自为》,《史林》2013.02。

■ 马驰骋:《明清时期的海商、海禁与海盗》,《经济资料译丛》2013.02。

■ 张晓辉:《清代十三行时期的原型买办研究》,《史林》2014.04。

■ 金钱伟:《十三行粤商文化与〈大学写作〉实践教学研究》,《教育文化论坛》2013.06。

■ 谭小芳:《粤商经营成功的七个因素》,《农家参谋》2013.10。

■ 黄忠鑫:《清代广州的徽州茶商——道光〈龙腾俞福涌公房支谱〉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城市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集》,广州: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地方志学会、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编印,2014。

■ 李辉:《〈浔郡建造粤东会馆序〉的历史解读》,《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

■ 郑镛:《明清时期漳州的海商与海盗论略》,《海交史研究》2014.02。

■ 冷东、肖楚熊:《十三行:见证粤商的荣耀与哀愁》,《南方企业家》2014.02。

■ 刘俊珂:《明清海禁政策与海上商业力量的消长——以王直、林凤、张元隆海商集团为对象的个案分析》,《南都学坛》2014.05。

■ 徐承波:《明清商人政治地位的变化》,《人民网—人民论坛》2014.05.23。

■ 廖大珂:《清代海外贸易通事初探》,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七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 耿昇:《十八世纪在广州的法国商人和外交官》,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八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 张伟、汤怿:《明清海外贸易中的合伙制探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5.01。

■ 莫晓蕾:《明清粤商西进与南宁社会变迁》,《传承》2015.04。

■ 杭行:《17世纪明清鼎革中的广东海盗》,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九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 陈国灿、王涛:《依海兴族:东南沿海传统海商家谱与海洋文化》,《学术月刊》2016.01。

■ 何咏天:《从剑桥大学所藏怡和洋行中文档案看清代商欠问题》,《兰台世界》2016.17。

■ 谭洪安:《粤商足迹遍天下(历史掌故)》,《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28。

■ 《明清暹罗外贸中的华商(历史掌故)》,《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8.11。

■ 陈国栋:《靝馨茶商的周转困局——乾嘉年间广州贸易与婺源绿茶商》,李庆新主编:《海洋史研究》第十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 黄宗鑫:《清代徽商家族在广州的定居与入籍——以詹天佑家谱为中心》,广州: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办:《〈广州大典〉与岭南家书家训家风学术研讨会》,2017。

■ 何东红:《从广彩瓷器看海丝路上的粤商》,《文物天地》2017.10。

■ 郭小聪:《重压:十三行行商的负担分析》,《兰台世界》2017.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