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海坤教授行政法学研究论文选:政府法治的新时代

杨海坤教授行政法学研究论文选:政府法治的新时代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海坤:《八十年代儿童教育提出的新问题》,载《上海青少年研究》1983年第3期。杨海坤:《树立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风气》,载《社联通讯》1983年第21期。杨海坤:《列宁论社会主义司法》(译文),载《外国法学译丛》1984年第4期。杨海坤:《我国行政法学问题讨论综述》,中国法学会研究部编《法学研究动态》第12、13期。杨海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制在教育公民方面的作用》,载《学术交流》1987年第3期。

杨海坤教授行政法学研究论文选:政府法治的新时代

1981:2篇

杨海坤、李婉焉:《座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高度民主》,载《社会科学》1981年第6期。

杨海坤:《谈法的概念外延的扩展和社会主义法的特点》,上海载《社联通讯》1981年第11期。

1982:6篇

杨海坤:《反对官僚主义的强大武器》,载《法学杂志》1982年第5期。

杨海坤:《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载《哲学研究》1982年第11期。

杨海坤:《要重视宪法监督》,载《社会科学》1982年第1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2年第11期。

杨海坤:《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学值得研究的新课题》,载上海《学术界动态》1982年第37期。

杨海坤:《崇高的目标 伟大的任务——学习十二大报告关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体会》,载上海《社联通讯》1982年第11期。

杨海坤、高放:《政治学浅谈》,载辽宁《社会科学动态》1982年第16期。

1983:11篇

杨海坤:《一部保障实现我国经济振兴的根本大法》,载《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律》1983年第1期。

倪志茂、杨海坤:《法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试论马克思法律思想的形成》,载《江海学刊》198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律》1983年第8期。

杨海坤:《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政治观(1842—1844)》,载《社会科学动态》1983年第2期。

杨海坤:《提倡政法工作者学习哲学》,载《法学杂志》1983年第2期。

杨海坤:《发展民主是推动改革的直接动力》,载《政治科学通讯》1983年第3期。

杨海坤:《八十年代儿童教育提出的新问题》,载《上海青少年研究》1983年第3期。

杨海坤:《树立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风气》,载《社联通讯》1983年第21期。

倪正茂、杨海坤:《人类法律史上宏伟的里程碑——学习〈共产党宣言〉中法的阶级性原理的体会》,载《北京政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杨海坤:《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载《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杨海坤、刘传琛:《民意测验在社会主义社会应用初探》,载《政治与法律丛刊》1983年第4期。

杨海坤:《发展民主与改革的深入》,载《唯实》1983年第6期。

1984:7篇

杨海坤:《阶级斗争理论和刑法建设》,载《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律》1984年第7期。

杨海坤:《反对官僚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学习邓小平文选》,载《毛泽东思想研究》1984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共产党》1985年第1期。

杨海坤:《列宁论社会主义司法》(译文),载《外国法学译丛》1984年第4期。

杨海坤:《“自由”与“权利”的概念可以并列使用——与尤俊意同志商榷》,载《争鸣》1984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社会主义研究》1984年第11期。

杨海坤:《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离婚问题——重读马克思早期著作〈论离婚法草案〉》,载《河北法学》1984年第5期。

杨海坤:《辩证地看待世界观百家争鸣的关系——兼与倪志茂同志商榷》,载上海《社联通讯》1984年第7期。

杨海坤:《谈厂长(经理)负责制》,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4年第9期。

1985:5篇

杨海坤:《社会主义政治学的若干课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新兴学科》1985年第1期。

杨海坤:《试论孟德斯鸠的法学思想》,载《法国研究》1985年第3期。

杨海坤:《法的概念外延扩展的理论意义》(笔名:苏晓阳),载《政法学刊》1985年第4期。

杨海坤:《论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属性》,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6期。

杨海坤:《论我国基层社会生活的自治组织——居(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与职能》,载《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7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社会学》1984年第9期。

1986:9篇

杨海坤:《行政法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载《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

杨海坤:《对我国基层社会生活中群众自治的理论探讨》,载《政法论坛》1986年第1期。

杨海坤:《加强行政法的研究》,载《江海学刊》1986年第2期。

杨海坤:《我国社会主义行政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载《法学杂志》1986年第2期。

杨海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权利义务观——学习现行宪法札记》,载《政法学刊》1986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社会主义研究》1986年第9期。

杨海坤:《政治体制改革要自觉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载《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86年第4期。

杨海坤:《对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探讨》(笔名:魏风),载《政法学刊》1986年第4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法学问题讨论综述》,中国法学会研究部编《法学研究动态》第12、13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法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情况》,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律》1986年第9期。

1987:14篇

杨海坤:《民法通则的公布和我国经济行政法的发展》,载《江海学刊》1987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7年第5期。

杨海坤:《试论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载《中国行政管理》1987年第1期。

杨海坤:《法律·社会主义法律·客观规律》,载《苏州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7年第9期。

杨海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载《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2期。

杨海坤:《行政法律关系初探》,载《晋阳学刊》1987年第3期。

杨海坤:《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制在教育公民方面的作用》,载《学术交流》1987年第3期。

杨海坤:《王名扬:英国行政法》(书评),载《比较法研究》1987年第3期。

杨海坤:《喜读〈行政法概论〉》,载《政治与法律》1987年第4期。

杨海坤:《论罚款》,载《法学杂志》1987年第6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法的民主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趋势》,载《法学与实践》1987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8年第1期。

杨海坤:《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论述》,载《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第8期。

杨海坤:《对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思考》,载《法学》1987年第8期。

杨海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行政法》,载《法学》1987年第8期。

杨海坤:《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的人与人关系略论》,载《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1988:10篇

杨海坤:《党的十三大和我国宪法的发展》,载《法学论丛》1988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8年第8期。

杨海坤:《党政关系法治化刍议》,载《法治建设》1988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8年第6期。

杨海坤:《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政务公开》,载《江海学刊》1988年第2期(创刊三十周年纪念专号)。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社会主义研究》1988年第4期。

杨海坤:《试论我国的授权立法》,载《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8年第5期。

杨海坤:《论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及行政法上对它的控制》,载《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8年第8期。

杨海坤:《建立我国行政赔偿制度浅析——对于安同志〈试论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一文的商榷与补充》,载《政法学刊》1988年第2期。

杨海坤:《行政指导——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方式》,载《河北学刊》1988年第4期。

杨海坤:《对建立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再思考》,载《政法学刊》1988年第4期。

杨海坤:《走出“非计划、非市场”体制“魔圈”——兼论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的法治基础》,载《法学》1988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8年第6期。

杨海坤:《西方国家常任文官制度中值得借鉴的某些经验》,载1998年《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院建院两周年论文专辑》。

1989:12篇

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载《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9年第4期。

杨海坤:《关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探讨》,载1989年《苏州大学学报》法学论文专辑。

杨海坤:《当前工商执法中遇到的问题》,载《法学杂志》1989年第1期。

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载《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杨海坤:《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利益群体论》,载《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2期。

杨海坤:《试论行政法律责任的实现》,载《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9年第6期。

杨海坤:《论行政奖励》,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3期。

杨海坤:《试论我国行政法的实质渊源和形式渊源》,载《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杨海坤:《对“关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法律思考”一文的商榷意见》,载《政法学刊》1989年第3期。

杨海坤:《了解英国行政法的窗口——读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载《比较法研究》1989年第3、4期。

杨海坤:《制定行政机关编制法刍议》,载《法学论丛》1989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0年第4期。

杨海坤:《论我国改革进程中利益群体关系的法律调整》,载《苏州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89年第12期。

1990:13篇

杨海坤:《论行政紧急权力》,载《中国法学》1990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0年第6期。

杨海坤:《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律意义》,载《法学杂志》1990年第1期。

杨海坤:《论行政紧急权力》,载《中国法学》1990年第1期。

杨海坤:《健全国家审计监督制度 推进我国廉政建设》,载《政法学刊》1990年第2期。

杨海坤:《论行政机关组织法(上下篇)》,载《行政法制》1990年第2、3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法学研究的崛起》,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0年第7期。

杨海坤:《论建立我国统一的行政复议制度》,载《政治与法律》1990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0年第8期。

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0年第10期。

杨海坤:《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刍议》,载《政府法制》1990年第3期。

杨海坤:《论行政法律关系》,载《苏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杨海坤:《建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原则》,载《理论界》1990年第5期。

杨海坤:《论行政强制执行及其统一立法》,载《江海学刊》1990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1年第1期。

杨海坤:《及时制定和颁布〈行政复议条例〉》(笔名:苏健),载《法学》1990年第8期。

1991:15篇

杨海坤:《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学研究》1991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1年第4期。

杨海坤:《论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载《政法丛刊》1991年第1期。

杨海坤:《论行政行为的分类及其法律意义》,载《行政与法制》创刊号。

杨海坤:《国家行政机关的概念》,载《河北法学》1991年第2期。

杨海坤:《近年来我国行政法学理论的主要建树》,载《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1年第7期。

杨海坤:《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行政管理理论》,载《唯实》1991年第3期。

杨海坤:《当前关于行政法人问题的理论探讨》,载《河北法学》1991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1年第8期。

杨海坤:《完善监察体制,增强监察功能》,载《政治与法律》1991年第3期。

杨海坤:《论我国行政诉讼特有的基本原则》,载《福建法学》1991年第3期。

杨海坤:《论行政处罚应遵循的若干原则》,载《政法学刊》1991年第3期。

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的重要作用》,载《政府法制》1991年第3期。

杨海坤:《论我国行政法体系的总体结构和自身分类》,载《法学与实践》1991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1年第12期。

杨海坤:《论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载《社会科学探索》1991年第5期。

杨海坤:《论行政行为》,载《学海》1991年第5期。

杨海坤:《非行政立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载《法学杂志》1991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2年第2期。

1992:10篇

杨海坤:《论我国行政立法》,载《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2年第5期。

杨海坤:《行政侵权赔偿简论》,载《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杨海坤:《行政侵权赔偿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载《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2年第3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之比较研究》,载《广东法学》1992年第1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执法的基本特点》,载《行政法制》1992年第2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法的民主化、科学化发展展望》,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2年第7期。

杨海坤:《论行政执法》,载《江海学刊》1992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2年第6期。

杨海坤:《关于“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概念的讨论》,载《福建法学》1992年第2期。

杨海坤:《行政许可简论》,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2年第11期。

杨海坤:《必须全面看待行政法的作用——评一种值得商榷的观点》,载《政治与法律》1992年第6期。

1993:7篇

杨海坤:《关于加快我国编制立法的构想》,载《广东法学》1993年第1期。

杨海坤:《法律·利益调整·社会稳定和发展》,载《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3年第10期。

杨海坤:《贯彻十四大精神 加快我国编制立法》,载《河北法学》1993年第3期。

杨海坤:《现代行政法学教学研究与改革》,载《大学教育论坛》1993年第3期。

杨海坤:《加强行政法学的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1993年第4期。

杨海坤:《监察立法若干问题研究》,载《广东法学》1993年第4期。

杨海坤:《大陆学者眼中的两岸法学学术研讨会》,载《交流》1993年第12期。

1994:5篇

杨海坤:《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法制建设》,载《法学与实务》1994年第1期。

杨海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执法和行政诉讼》,载《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4年第4期。

杨海坤:《探觅“两片树叶”间的共性与差异——评胡建淼〈十国行政法——比较研究〉一书》,载《中外法学》1994年第2期。

杨海坤:《台湾地区诉愿与行政诉讼制度发展近况》,载《行政法制》1994年第2期。

杨海坤:《摆脱行政诉讼制度困境的出路》,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3期。

1995:5篇

杨海坤:《行政程序法典化: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重要课题》,载《法制现代化研究》1995年第一卷。

杨海坤:《大陆行政复议制度与台湾诉愿制度之比较》,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杨海坤:《对行政行为有价值的探索——读〈行政行为法〉一书有感》,载《行政法学研究》1995年第2期。

杨海坤:《加强行政程序法的研究》,载《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3期。

杨海坤:《论行政程序及其法律分类》,载《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6期。

1996:13篇

杨海坤:《对香港行政法的观察与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执法的现状、困难与对策》,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1期。

杨海坤:《行政执法程序合法性要件初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第2期。

杨海坤:《大陆行政复议制度与台湾诉愿制度之比较》,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杨海坤:《澳门行政程序法典评介》,载《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杨海坤:《论我国行政程序法典化》,载《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3期。

杨海坤:《一部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重要法律——〈中国商业银行法〉》,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杨海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行政执法的基本要求》(笔名:魏风),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3期。

杨海坤:《行政法的理论基础——政府法治论》,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5期。

杨海坤:《市场经济、民主经济和法治政府》,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杨海坤:《论行政执法程序》(笔名:苏健俊),载《政治与法律》1996年第5期。

杨海坤:《〈澳门行政程序法典〉对我国大陆立法的借鉴意义》,载《法学》1996年第11期。

杨海坤:《行政程序法典化的成因、趋势及借鉴意义》,载《东吴法学》1996年刊。

1997:9篇

杨海坤:《遵守程序是实现行政执法价值目标的重要保障》,载《行政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杨海坤:《香港和澳门行政法的比较研究》,载《法学家》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7年第2期。

杨海坤:《香港和澳门行政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展望》,载《苏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2期。

杨海坤:《提高法官素质至关重要》,载《江苏政协》1997年第1期。

杨海坤:《论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构想》,载《法学天地》1997年第4期。

杨海坤:《行政听证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载《政府法制研究报告》1997年第9期。

杨海坤:《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载《江苏政协》1997年第11期。

杨海坤:《依法行政,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载《东吴法学》1997年刊。

杨海坤:《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行政法治》,香港《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1997—1998年号。

1998:6篇

杨海坤:《关于行政听证制度若干问题的研讨》,载《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法学》1998年第2期。

杨海坤:《行政听证程序——中国行政程序制度的重要突破》,载《行政法学研究》1998年第3期。

杨海坤:《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论纲》,载《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

杨海坤:《共创中美法学教育的未来(上、下)》,载《法学家》1998年第6期。

杨海坤:《〈再为司法独立鼓与呼〉一文的风波——建国以来法学界重大事件研究(十五)》,载《法学》1998年第8期。

杨海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所面临的困难及我们的设想》,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9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1999年第1期。

1999:8篇

杨海坤、严久盛:《“新的视野”究竟新在何处?——对〈行政法律关系新论〉一文的商榷意见》,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1999年第5期。

杨海坤:《从“毛阿敏税案风波”被曝光说起》,载《政府法制》1999年第3期。

杨海坤、黄学贤:《行政指导比较研究新探》,载《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

杨海坤:《宪法修改的法学理论启示》,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

杨海坤、朱中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步履维艰的原因探析——从剖析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入手》,载《行政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杨海坤、黄学贤:《违反行政程序法行为法律责任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1999年第6期。

杨海坤、顾运:《当前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行为效力的讨论》,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杨海坤:《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立法思路的优化选择——并从台湾地区有关理论和立法实践中获得启迪》,载《东吴法学》1999年号。

2000:19篇

杨海坤、朱中一:《跨入21世纪的中国行政诉讼法学——90年代中国行政诉讼法学研究综述》,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第1期。

杨海坤、陈晓娟:《关于行政紧急权力的讨论》,载《江苏社会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杨海坤、陈迎:《我国行政执法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载《法治论丛》2000年第2期。

杨海坤、刘洋林:《关于行政听证制度的讨论》,载《江苏公安专科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杨海坤、郝益山:《关于行政调查的讨论》,载《行政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杨海坤、何薇:《关于中国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的讨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杨海坤、胡亚球:《论推动法学应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动因》,载《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杨海坤、陈迎、何薇、顾运:《两岸现行行政诉讼法之初步比较》,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第2期。

杨海坤、陈迎:《国内行政行为分类研究述评》,载《黑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杨海坤、陈晓娟:《关于行政复议的讨论近况及我们的意见(上、下)》,载《社科情报》2000年第3、5期。

杨海坤、刘军:《论行政强制执行》,载《法学论坛》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0年第6期。

杨海坤、蔡珮:《当前我国行政法学界关于公务员制度的讨论》,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杨海坤、顾运:《我国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法律关系问题的讨论》,载《当代法学研究》2000年第2、3期。

杨海坤:《应为全面修改现行宪法做充分的理论准备》,载《法学家》2000年第3期。

杨海坤、陈仪:《在探索中前进还是后退?——与杨解君教授商榷》,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杨海坤、上官丕亮:《论宪法法部门》,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4期。

杨海坤:《苏州大学法学院培养法律人才的基本经验》,载《法学家》2000年第4期。

杨海坤、刘洋林:《制定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程序法典——当前行政程序和行政程序法研究述评》,载《求是学刊》2000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0年第6期。

杨海坤、章志远:《宪法与行政法良性互动关系之思考》,载《东吴法学》2000年特刊。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1年第1期。

2001:12篇

杨海坤:《美国法学院访问实录》,载《法制日报》2001年8月12日。

杨海坤、赵富强:《英美法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影响》,载《法学教育:比较与省思——现代法学教育论坛文集》,2001年8月。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第1卷。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2年第2期。

杨海坤、上官丕亮:《宪法法部门初探》,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杨海坤:《勇气·毅力·智慧》,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杨海坤:《现代行政公共性理论初探》,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2期。

杨海坤:《关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建议》,载《统一论坛》2001年第2期。

杨海坤、何薇:《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和“行政权”的讨论》,载《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杨海坤、何薇:《关于中国行政法(学)理论基础问题的讨论》,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杨海坤、陈迎、蔡珮、陈晓娟、何薇:《行政法有关问题的探讨》,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杨海坤:《合乎民意的大手笔》,载《人事与人才》2001年第5期。

杨海坤:《精兵简政 以民为本》,载《江苏政协》2001年第5期。

2002:17篇

杨海坤:《改善执法环境的根本之策》,载《江苏政协》2002年第1期。

倪正茂、杨海坤、今井弘道、铃木贤:《法治勿入工具主义误区》,载《法制日报》2002年8月1日。

杨海坤:《“官告民”应该缓行》,载《法制日报》2002年9月22日。

杨海坤:《我国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构想》,载《法制日报》2002年10月31日。

杨海坤:《公安工作应以法律授权为依据》,载《法制日报》2002年11月12日。

杨海坤:《行政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的显著特色》,载《法制日报》2002年11月28日。(www.xing528.com)

杨海坤、朱中一:《从行政诉讼走向宪法诉讼——中国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

杨海坤、周小梅:《由罢免村委会引起的法律思考》,载《法学》2002年第2期。

杨海坤、刘海林:《关于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的讨论》,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杨海坤、赵富强:《英美法与中国的法学教学》,载《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杨海坤:《加入WTO对中国政府的巨大积极影响》,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3期。

杨海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问题探析》,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3年第1期,并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

杨海坤:《一部中国行政程序法典正呼之欲出》,载《法治论丛》2002年第6期。

杨海坤:《要高度重视加入WTO对我国政府行为方式的影响》,载《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第7期。

杨海坤:《行政公开、公正与效率》,载《法治时代》2002年第8期。

杨海坤:《人民利益至高无上原则——中国宪法的灵魂》,载《人民与权力》2002年第12期。

杨海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政府改革》,载《苏州大学学报2002年东吴法学专辑》。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3年第2期。

2003:19篇

杨海坤、章志远:《行政指导的性质与行政模式的转换》,载《法制日报》2003年3月27日。

杨海坤:《非典,让我们正视行政紧急权力》,载《法制日报》2003年5月8日。

杨海坤:《防治“非典”的行政法思考》,载《法制日报》2003年5月15日。

杨海坤:《加强应急处理机制研究》,载《文汇报》2003年5月19日。

杨海坤:《期待行政许可法》,载《文汇报》2003年8月21日。

杨海坤:《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载《中国人口报》2003年8月25日。

杨海坤课题组:《中国行政指导理论研究报告》,载《政府法制研究》2003年第4期。

杨海坤课题组:《中国行政指导的实践与理论(上、下)》,载《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3、4期。

杨海坤:《中国行政程序法典化构想》,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杨海坤、章志远:《行政行为不可变更力探究》,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杨海坤、黄竹胜:《法律职业共同体与当代中国的法治事业——兼论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意义》,载《岳麓法学评论》2003年第1期。

杨海坤、黄竹胜:《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检讨与展望》,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合刊。

杨海坤、黄竹胜:《法律职业的反思与重建》,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杨海坤:《公民基本权利修宪应作精良设计》,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4期。

杨海坤:《防治“非典”引出的行政法思考》,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杨海坤:《确保失地村民的合法权益》,载《建设科技》2003年第6期。

杨海坤:《法律本乎人情——从“收容遣送”到“救济管理”》,载《法治时代》2003年第10期。

杨海坤:《〈行政许可法〉立法精神解读》,载《法学》2003年第11期。

杨海坤、钱俊文:《对我国税收行政体制问题的分析》,载《涉外税务》2003年第12期。

2004:21篇

杨海坤:《小康社会和现代公法中的契约精神》,载《法制日报》2004年1月8日。

杨海坤:《公用事业民营化是一把双面刃》,载《法制日报》2004年2月19日。

杨海坤:《以人为本:从旧思路到新机制》,载《法制日报》2004年6月24日。

杨海坤:《行政执法:七大程序要点至为重要》,载《建筑时报》2004年10月21日。

杨海坤、章志远:《全球化、小康社会与契约精神》,载《学海》2004年第1期。

杨海坤:《为建设法治政府构筑坚实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巨大贡献》,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杨海坤、章志远:《行政法律关系基本理论问题探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杨海坤:《政协章程也应与时俱进》,载《南风窗》2004年第1期。

杨海坤、顾爱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理念重塑》,载《行政法学研究》2004年第2期。

杨海坤:《论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保护》,载《法商研究》2004年第2期。

杨海坤、章志远:《现实基础与因应之策:中国行政程序法法典化之前瞻》,载《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杨海坤、马生安:《中外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

杨海坤、章志远:《公民请愿权基本问题研究》,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4期。

杨海坤、章志远:《关于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问题的对话》,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杨海坤:《建设法治政府》,载《政府法制》2004年第5期。

杨海坤、上官丕亮:《论宪法法部门》,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4期。

杨海坤:《“全球治理”挑战国家主权》,载《南风窗》2004年第5期。

黎晓武、杨海坤:《论地方立法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杨海坤:《用行政许可法堵住腐败源头》,载《党的生活》2004年第8期。

杨海坤:《做一个宪政的助力者》,载《商务周刊》2004年第22期。

杨海坤:《探究公共利益 推进行政法治》,载《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教学研究专辑。

2005:24篇

杨海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之术》,载《文汇报》2005年3月15日。

杨海坤:《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显著的特征》,载《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4日。

杨海坤:《最怕领导不讲理》,载《学习时报》2005年8月8日。

杨海坤:《对自由裁量权的合理期待》,载《学习时报》2005年8月15日。

杨海坤:《公关危机与行政紧急权力法制化》,载《学习时报》2005年9月12日。

杨海坤、章志远:《行政法与宪法关系之重新定位》,载《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5年5月出版。

杨海坤、章志远:《我国行政法理论基础研究之述评与展望》,载《岳麓法学评论》第六卷,2005年5月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杨海坤:《构建行政刑法学科的有益尝试——一个与时俱进的法学课题》,载《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曾祥华、杨海坤:《行政立法的社会政治性》,载《理论与改革》2005年第1期。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杨海坤:《实现宪政目标下的中国行政法治》,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2期。

杨海坤:《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的宪法保护问题》,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杨海坤:《宪政·法治·行政法治》,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4期。

杨海坤:《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生培养途径初探》,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杨海坤:《建议将生命权规定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载《法人杂志》2005年第5期。

杨海坤:《宪法、宪政及其规范的哲理探讨——评〈宪法运作的实证分析〉一书》,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5期。

杨海坤、李兵:《依法执政——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载《江海学刊》2005年第5期。

杨海坤、李兵:《论加强公法整体研究的现实意义》,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5年第11期。

杨海坤:《公益诉讼的基本理论与制度构建》,载《法治论丛》2005年第6期。

杨海坤:《怎样实现依法执政》,载《人民论坛》2005年第7期。

杨海坤:《最怕领导不讲理》,载《决策》2005年第7期。

杨海坤、章志远:《修法要义在于理论之先行》,载《法学》2005年第11期。

杨海坤:《依法执政理论是依法治国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载《检察风云》2005年第21期。

杨海坤:《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载《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2006:15篇

杨海坤:《行政程序法典:依法行政的保障》,载《学习时报》2006年4月10日。

杨海坤:《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江苏的关键》,载《新华日报》2006年7月14日。

杨海坤:《贵在从制度层面保障弱势群体利益》,载《法制日报》2006年11月27日。

杨海坤、李兵:《关于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若干问题的思考》,载《政法论丛》2006年第1期。

杨海坤、李兵:《建立健全科学民主行政决策的法律机制》,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3期。

杨海坤:《学报助学人成长功不可没》,载《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杨海坤:《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载《法治论丛》2006年第4期。

杨海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权利保障问题探析》,载《学海》2006年第4期。

杨海坤、邹焕聪:《略论行政诉讼成本》,载《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杨海坤、郭朋:《公用事业民营化管制与公共利益保护》,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7年第2期。

杨海坤、曹达全:《渐进发展中的中国行政诉讼法学研究》,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杨海坤:《行政程序法典将成为我国保障依法行政的基本程序法》,载《人大研究》2006年第6期。

杨海坤、陈党:《行政执法责任制功能与原则初探》,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杨海坤、陈峰:《工商文化的精髓是政府法治文化》,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8期。

杨海坤、陈峰:《和谐工商 法治先行》,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年第12期。

2007:19篇

杨海坤:《治理高校弊病切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载《法制日报》2007年1月18日。

应松年、朱维究、姜明安、杨建顺、胡建淼、马怀德、叶必丰、杨海坤、方世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载《人民法院报》2007年3月29日。

杨海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时代价值》,载《学习时报》2007年5月7日。

杨海坤:《依法执政: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载《江苏法制报》2007年6月1日。

杨海坤:《民意咨询制度:为行政立法提供决策参考》,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9月3日。

杨海坤:《法治政府必定是诚信政府》,载《法制日报》2007年11月4日。

杨海坤、李卫海:《宪法基本权力概念新探——一个法方法论的视角》,载《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7年第三卷。

杨海坤、章志远:《社会转型时期的行政诉讼法修改》,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杨海坤、曹达全:《从制度层面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载《唯实》2007年第2期。

杨海坤、周春华:《行政诉讼起诉规则理论述评》,载《法治论丛》2007年第2期。

杨海坤、金亮新:《公私法视野中的财产权分析》,载《法治研究》2007年第4期。

杨海坤、曹达全:《弱势群体的宪法地位研究》,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4期。

杨海坤:《行政信赖保护原则与人权保障》,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杨海坤:《行政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政府存在和运行的正当性——兼论“政府法治论”的精髓和优势》,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1期。

杨海坤:《建设法治行政 构建和谐社会》,载《行政论坛》2007年第6期。

杨海坤、金亮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之基本问题研讨》,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6期。

杨海坤、徐晓明:《我国特许权市场化配置有关问题研究》,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2期。

杨海坤:《万钢任职的“开创性”意义》,载《南风窗》2007年第10期。

杨海坤:《论政府诚信》,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2008:18篇

杨海坤:《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载《法制日报》2008年2月1日。

杨海坤:《〈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时代价值》,载《镇江日报》2008年4月30日。

杨海坤:《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理论探索和初步实践》,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5期。

杨海坤、赵中华:《宪法视野中的农民社会生活平等权及其保护》,载《唯实》2008年第1期。

杨海坤、张浪:《〈物权法〉对构建法治政府的积极推动和深远影响——从公法学角度透视》,载《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杨海坤、吕成:《迈向宪政背景下的应急法治——〈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后的思考》,载《法治论丛》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5期。

杨海坤、曹达全:《试析行政法意义上的见义勇为行为——兼评我国见义勇为法律制度之不足》,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

杨海坤:《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联合执政——试对我国人民政协理论的一个突破》,载《太平洋学报》2008年第2期。

金亮新、杨海坤:《正当行政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理论月刊》2008年第2期。

杨海坤:《宪政是法治的结晶和升华》,载《法学》2008年第3期。

杨海坤:《中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探讨》,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3期。

金亮新、杨海坤:《公法视野下的政府垂直管理改革研究》,载《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杨海坤:《实现宪政和依法行政具有同步性》,载《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

杨海坤:《在实现宪政目标的背景下建设法治政府——略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公法发展的基本经验》,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9年第1期。

杨海坤:《行政法治文化之功能分析——以与依法行政的关系为视角》,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杨海坤:《行政许可事后监管事关全局——以煤炭资源开采行政许可监管为例》,载《行政论坛》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09年第4期。

杨海坤、王仰文:《跨越部门公法的围栏——读〈统一公法学原论〉》,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6期。

杨海坤:《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载《江苏政协》2008年第11期。

2009:13篇

杨海坤、陈峰:《从封口费事件看新闻自由》,《法治新闻传播》2009年第1辑。

杨海坤:《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行政权的运行和规制——以政府救市为例》,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第1期。

杨海坤:《我国实行行政法治的十二条基本经验》,载《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期。

杨海坤:《善治视野下服务型政府的塑造——以国务院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为例》,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杨海坤、李兵:《基层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成效与问题分析》,载《北方法学》2009年第2期。

杨海坤:《对于摆脱〈行政诉讼法〉实施困境的反思》,载《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杨海坤:《经济危机的公法应对》,载《法学》2009年第3期。

杨海坤、上官丕亮:《在现行体制下法院仍应间接适用宪法》(笔名:海亮),载《法学》2009年第4期。

杨海坤、彭秀坤:《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成果之入宪》,载《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杨海坤、吕成:《一部力求使金融法从迷茫走向科学的著作——评韩龙教授主编〈金融法〉》,载《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杨海坤:《实现行政法治以保障人权——纪念〈行政诉讼法〉颁布20周年》,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9期。

杨海坤、吴睿:《论我国农村制度变迁中的家长制模式及其转向》,载《中国——瑞士“权力的纵向配置与地方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0月13日。

杨海坤:《中国乡村自治的历史根源、现实问题与前景展望》,载《中国——瑞士“权力的纵向配置与地方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0月13日。

2010:11篇

杨海坤、陈峰:《建议制定我国宪法性法律“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的另一种思路》,载《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第四卷)》2010年3月第1版。

杨海坤:《让中国人生活得更有尊严》,载《文汇报》2010年3月8日。

杨海坤:《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3日。

杨海坤:《带薪年休假制度应名至实归》,载《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2日。

杨海坤、曹寻真:《中国乡村自治的历史根源、现实问题与前景展望》,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政治》2010年第9期。

王永杰、杨海坤:《中外质询制度比较研究——兼论我国质询提案较少的原因》,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3期。

杨海坤、杜学文:《和平权入宪刍议》,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杨海坤:《2010年“两会”三题——解读温家宝总理两会言论亮点》,载《中国司法》2010年第6期。

杨海坤:《“2009年中国法治建设报告”质疑》(笔名:海鲲),载《同舟共进》2009年第8期。

杨海坤:《行政诉讼二十年》(笔名:海鲲),载《南风窗》2010年第21期。

杨海坤:《群体性事件的公法善治之道》,载《法治经纬(第二卷)》2010年12月法律出版社出版。

2011年:8篇

杨海坤:《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载《文汇报》2011年3月15日。

杨海坤:《行政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重要特色》,载《行政法学研究》2011年第3期。

杨海坤:《改善人民生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解读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论亮点》,载《中国司法》2011年第7期。

杨海坤:《法治体系建设中的难度与创新——以〈行政强制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例》,载《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9期。

朱剑宇、杨海坤:《追索养老金案件中法院的权限定位》,载《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第10期。

杨海坤:《群体性事件有效化解的法治路径》,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11期。

杨海坤:《改革不能硬闯法治的“红灯”》,载《中国政协》2011年第17期。

杨海坤:《退休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载《中国政协》2011年第18期。

2012年:7篇

杨海坤:《道路决定命运 宪法决定国运——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载《学习时报》2012年12月10日。

杨海坤、雷娟:《从承包地征收透视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保护问题》,载《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杨海坤:《认真看待和处理群体性事件》,载《江淮论坛》2012年第1期。

杨海坤:《我国群体性事件之公法防治对策研究》,载《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

杨海坤:《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维护的法律设计》,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杨海坤、张开俊:《软法国内化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对“软法亦法”观点的商榷》,载《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6期。

杨海坤:《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工程》,载《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工作通讯》2012年第3期。

2013年:7篇

杨海坤:《“软法”何不译为“柔法”》,载《北京日报》2013年2月25日。

杨海坤、蔡翔:《行政行为概念的考证分析和重新建构》,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13年第4期,并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2期。

杨海坤:《“平衡论”与“政府法治论”的同构性——以政府与人民法律地位平等为视角》,载《法学家》2013年第4期。

杨海坤:《弱势群体权益公法保护的理论基础》,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杨海坤:《宪法平等权与弱者权利的立法保障——以老年人权益保护立法为例》,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14年第2期。

杨海坤、葛先园:《我国行政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以〈城乡规划法〉相关规定为中心》,载《法治研究》2013年第12期。

杨海坤:《提高大学本科通识教育质量》,载《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34期。

2014年:9篇

杨海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的解读及其推广》,载《江淮论坛》2014年第3期。

杨海坤、朱恒顺:《行政复议的理念调整与制度完善——事关我国《行政复议法》及相关法律的重要修改》,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4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14年第10期。

杨海坤:《制约和监督公权力》,载《中国老区建设》2014年第4期。

杨海坤、马迅:《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应急法治新视野》,载《行政法学研究》2014年第4期。

杨海坤:《公权力需要有边界且有作为》,载《同舟共济》2014年第5期。

杨海坤:《人权保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目的》,载《人权》2014年第5期。

杨海坤、郝炜:《演进与超越:新型城镇化政府法治之维》,载《江汉论坛》2014年第7期。

杨海坤:《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8期。

杨海坤、王姣云:《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惩戒及被惩戒人合法权益救济制度研究》,载《北京大学教育法研究中心会议论文集》。

2015年:14篇

杨海坤:《公共纠纷解决机制与法治政府建设》,载《理论周刊》2015年10月21日第013版。

杨海坤:《国家治理及其公法话语》,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1期。

杨海坤:《对于反腐败斗争常态化、法治化的期待》,载《理论视野》2015年第2期。

杨海坤、张腾龙:《弱势群体行政法保护的应然性研判》,载《行政与法》2015年第2期。

杨海坤、马迅:《信访救济的功能选择与治理路径——从弱势群体公法保护的视角》,载《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杨海坤、樊响:《一条宪法方法论的新进路——基于对服务型权威理论的评析》,载《浙江学刊》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宪法学、行政法学》2015年第8期。

杨海坤:《四中全会“决定”引起的法学理论思考》,载《理论视野》2015年第5期。

杨海坤:《走向法治政府:历史回顾、现实反思、未来展望——写在中国行政法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杨海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如何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载《法学评论》2015年第5期。

杨海坤、樊响:《服务型法律权威理论为宪法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道路》,载《学术界》2015年第6期。

杨海坤、樊响:《论法治国家建设中的法外规范——兼论法治国家的复合治理路径》,载《楚天法学》2015年第6期。

杨海坤:《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反思与展望》,载《法治研究》2015年第6期。

杨海坤、樊响:《论乡镇政府与农民关系的优化——从改善制度环境的角度切入》,载《江淮论坛》2015年第6期。

杨海坤、马迅:《行政诉讼中的弱势群体保护新探》,载《行政与法》2015年第8期。

2016年:4篇

杨海坤、樊响:《法治政府:一个概念的简明史》,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杨海坤:《从行政法视角看法治政府建设——专访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海坤》,载《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6年第2期。

杨海坤、郭晓燕:《从弱势群体公法保护的立场看信访法治转轨——专访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海坤》,载《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2016年第4期。

杨海坤、张琳:《行政诉讼制度目的论辨析》,载《学术交流》2016年第8期。

2017年:2篇

马迅、杨海坤:《行政约谈实效性的保障机制建构——兼论约谈法治化进阶》,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杨海坤:《“政府法治论”研究导语》,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018年:3篇

杨海坤、郝炜:《共享单车的行政法调控——兼评互联网新经济的行政法调控模型》,载《法治研究》2018年第4期。

杨海坤:《政府法治论在摆脱“东北解困”中的意义和作用》,载《社会科学辑刊》2018年第6期。

杨海坤:《公共图书馆法:提升民众文化获得感》,载《人民政协报》2018年1月27日第004版。

2019年:2篇

郝炜、杨海坤:《暂时性行政行为探析》,载《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杨海坤:《站在“四个全面”新高度看待法治政府建设》,载《法制时报》2019年5月31日专刊05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