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文化资源:理论与案例

历史文化资源:理论与案例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历史与文化的联系,历史与文化的内容,历史文化与资源的结合,由此构成文化资源中一个独立的资源类别,是历史、文化和资源三者的有机组合体,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牛淑萍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深厚积淀。本书将按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具体介绍。

历史文化资源:理论与案例

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包括历史与文化的联系,历史与文化的内容,历史文化与资源的结合,由此构成文化资源中一个独立的资源类别,是历史、文化和资源三者的有机组合体,其典型代表是文化遗产。李林和吴天勇[24]、向志学和向东[25]等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在人类历史文化遗存诸多实体当中具有独特功能、现代资材功能,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甚至进行扬弃升华的部分。牛淑萍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深厚积淀。[26]赵东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过去发生的事物所产生的影响而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精神要素以及附着在物质上的精神要素。[27]从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的界定看,深入理解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必须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必须要加强对文化资源内涵的认识;二是要抓住“历史文化”这一基本特征。

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种类多样,在不同的分类视角与标准下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吕庆华按照历史文化资源是否有实物形态将其划分为有形文化历史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28]牛淑萍将历史文化资源分为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有形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是以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为表现形式,无形历史文化资源则以无形的文化遗产为表现形式。[29]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分类研究可以发现,历史文化资源大体可以分为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本书将按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具体介绍。

(一)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以及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文件,都对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做出了详细描述。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文化遗产”界定为:

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给出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威界定: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综合目前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分类可知,物质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主要包含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可移动文物等类别。

1.古遗址

古遗址是指人类和自然界遗留下来的非移动性文化载体,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演进过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助于获取历史发展信息,主要包含古人类活动遗址、古城遗址、古代手工业遗址、古代交通遗址等内容。

1)古人类活动遗址

古人类活动遗址又称史前人类活动遗址。远古时期没有正式的文献记载,除了流传至今的传说,能够见证人类发展早期阶段历史的就是史前遗址。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以将古人类活动遗址划分为旧石器遗址和新石器遗址。目前,我国较为著名的史前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有云南元谋人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等。

2)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是指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城市遗址。作为世界城市的发源地之一,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保留有大量的古城遗址,这些遗址共同铸就了辉煌灿烂的城市文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古城遗址有殷墟遗址、汉长安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等。

3)古代手工业遗址

古代手工业遗址主要包含陶瓷、矿冶、盐业酿酒造船、采石、造纸等门类,其中尤以陶瓷窑址居多,如景德镇湖田古瓷窑址、钧窑遗址、耀州窑遗址。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现遗留有30多处陶瓷文化遗址,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的湖田古瓷窑址也在其中。它们在反映景德镇制瓷技艺、展现我国制瓷历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堪称瓷都历史的缩影。此外,我国还遗存有大量其他古代手工业遗址,如安徽亳州古井贡酒酿造遗址、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川宜宾五粮液老窖池遗址等酿酒遗址,以及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四川自贡吉成井井盐矿业遗址、山东省潍坊丰台盐业遗址群等。

4)古代交通遗址

古代交通遗址是指古代人们流动(主要是商贸往来)时所留下的通道,主要包含道路、关隘、桥梁码头、仓储遗址等,如秦直道遗址、茶马古道遗址、剑门蜀道遗址、徽杭古道等,反映了古代人民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和旅游价值。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例,其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历经数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长安为起点,途径甘肃、新疆、中亚、欧洲等地的文化交通路线。古代交通遗址以其跨越时空的大布局,在加强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过程中推动沿线地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2.古建筑

古建筑是指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建筑物,主要包含宗教建筑、宫殿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等类型。

1)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并以其独特性、丰富性在我国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按照宗教类型的不同,可将宗教建筑分为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等类型。我国保存有大量富有特色的宗教建筑,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寺,四川都江堰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建筑群及福建泉州天后宫等道教宫观,广州光塔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等伊斯兰教清真寺。它们都是我国宗教建筑史上的重要印迹,彰显出我国宗教建筑特色。

2)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古代帝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往往会修建规模宏伟的宫殿建筑,如秦始皇统治时期修建的阿房宫,汉代的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唐代的大明宫,以及明清故宫等。宫殿建筑凝聚了中华传统历史建筑的精华,展现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建筑文化。

3)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大都构思独特巧妙,完美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艺术融为一体,是古代建设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根据用途、功能及造园艺术等特点,园林可大致划分为宫苑、私家园林、书院、书屋园林、寺观园林等类型。如北京城内的西苑、西郊的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等皇家及王府园林,狮子林拙政园沧浪亭等私家园林。

4)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地方建筑的代表,凝聚着地方文化特色,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我国的民居建筑既有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特征的徽派建筑,又有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的福建土楼。受地域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的地域中有许多别具一格的特色建筑,形成了各地独有的文化资源。

3.古墓葬

中国古代高度重视帝陵的修建,上可追溯到远古帝王陵、秦汉帝王陵,下可发展到明清帝王陵。现今保存下来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装饰精美的古墓葬大都为古代帝王和王公贵族墓。按照所葬对象的不同,古墓葬可被划分为帝王墓葬、王侯墓葬、名人墓葬、民间墓葬等类型。以位于陕西西安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为例,《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被发现,后经考古挖掘,先后发现了三座大型兵马俑的葬坑,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整理出7000多件与真人真马一般大小的陶制车马和兵俑以及上万件实用兵器。据统计,截至目前,秦始皇陵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600多处,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www.xing528.com)

4.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历史开启了近现代篇章。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阶级关系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变。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作为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是近现代文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文物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时间上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时间范畴一直比较明确,即1840年至今。从内容上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具体包含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工业遗产、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群)等内容。

1)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

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不计其数,遗留下了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如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硝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三元里平英团遗址,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金田起义地址,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辛亥革命时期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以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遵义会议会址等。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刻印着历史的痕迹,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蕴藏着独特的革命传统,对于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工业遗产

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在下塔吉尔审议通过的《下塔吉尔宪章》[30]中对工业遗产的内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认为:“工业文明的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或科学的价值。包括建筑、机械、车间、工厂、选矿和冶炼的矿场和矿区、货栈仓库能源生产、输送和利用的场所,运输及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宗教和教育设施等遗存。”据此可知,近现代工业遗产主要包含矿山、工厂、船坞、铁路、车站、水电站等遗址以及邮政商业金融等设施,如福建船政建筑、开滦唐山矿早期工业遗存、武汉大智门火车站、上海邮政总局、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大庆第一口油井等。

3)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群)

中国近现代建筑紧随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结合民族特色,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建筑艺术体系,既有传统建筑的延续,亦有西式建筑的引进。例如,以天津开滦煤矿公司办公大楼、上海汇丰银行、北京清华学堂大礼堂、天津劝业场等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形式建筑,以上海沙逊大厦、上海国际饭店、上海百老汇大厦、天津渤海大楼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形式建筑,以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北京燕京大学、南京原国民党中央博物馆北京协和医院等为代表的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以北京和平宾馆、重庆人民大会堂、北京儿童医院为代表的20世纪50年代后其他建筑形式。[31]

5.可移动文物

可移动文物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可移动文物的界定,可移动文物主要包含: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移动文物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类型。如根据时间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根据珍贵程度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根据质地不同可将其划分为石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要求对我国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类型、分布和收藏等基本信息进行全面的调查、认定和登记。截至2016年10月31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4907件(套)。其中,按照普查统一标准登录文物完整信息的为26610907件(套)[实际数量64073178件(套)],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纸质历史档案81544000卷(件)。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了我国可移动文物家底的情况和保存现状,积极推动了普查成果的转化利用,这对于更好地发挥文物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并服务人民群众,有着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也在不断完善,目前使用较多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五分法、六分法和十分法等。十分法作为官方的分类方法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具有规范和引导意义,具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以及民俗等十大类。本书将按照十分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具体介绍。

1.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主要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广大底层民众以幻想的、艺术的方式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进行反映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其他等九大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这些民间文学内容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并发展成为现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四大爱情传说故事《牛郎织女》《梁山伯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以及中国三大少数民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玛纳斯》《江格尔》等。

2.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主要分为民间歌曲、器乐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和其他(如部分民间祭祀仪式音乐)。以陕北民歌为例,它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又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等。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

3.传统舞蹈

传统舞蹈包含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等内容。在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我国传统舞蹈文化大量失传,尤其自宋朝以后,作为独立表演的宫廷舞蹈便逐渐走向式微,现今流传下来的传统舞蹈主要以传统民间舞蹈为主。以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的锅庄舞为例,跳锅庄舞是藏族先民在祭祀神灵时与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在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中,锅庄、火塘是神灵集聚之地,是维系个人和家庭命运的所在。因此,人们常常通过祭祀等取悦鬼神的形式来进行自我安慰和取得信心。随着时代变迁,锅庄舞的社会功能已经逐步由娱神转向了娱人。

4.传统戏剧

传统戏剧是指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创造的传统戏曲艺术。戏曲艺术综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武术等元素[32],大致可分为七类:曲牌体制的戏曲剧种、板腔体制的戏曲剧种、曲牌板腔综合体制的戏曲剧种、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民间小戏剧种、傩及祭祀仪式性的戏曲剧种、傀儡戏曲剧种等。以汉剧为例,作为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汉剧旧名楚调、汉调,形成于清代中叶的湖北地区,原以秦腔经襄阳南下演变出来的西皮为主要腔调,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荆河、襄河、府河、汉河四支流派,俗称路子。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传入北京,加入徽调班社演唱,逐渐融合演变成京剧,故而汉剧又有“京剧唱腔之祖”的美誉。

5.曲艺

曲艺是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一种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演化发展而成的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以“说唱”为表现形式来叙述故事的表演形式。以布依族八音(又称“布依八音”)坐唱为例,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沿江乡镇及南盘江流域部分地区的传统说唱曲艺,其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千百年来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寨中传承、延续。

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内容呈现多样性特征,国家级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大略可分为竞技、表演、竞技表演三类。以武当武术为例,其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具有重要养生健身价值,经过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武当派,因此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盛名。2006年,武当武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传统美术

传统的剪纸、版画、年画、雕塑(竹、木、石雕等)等可以纳入传统美术的范畴。这些传统美术是在以农耕、畜牧业为主的社会时期,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求而自然衍生的传统艺术形式,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现象,体现了中国的东方美学精神和民族文化形态。

8.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包含技能、技巧、诀窍、经验、洞察力、心智模式、群体成员的默契等文化形态,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其既具有现实的日用价值、经济价值,又具有很高的审美艺术价值、科学人文价值及历史价值。

9.传统医药

传统医药大致可分为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养生、诊法、疗法、针灸、方剂、药物、医事民俗、医药文献九类。以针灸为例,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其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与地域特征,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产生的宝贵遗产,构成了东方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0.民俗

民俗是包含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主要涵盖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农历二十四节气为例,它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也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衍生的文化内容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