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滇云文化:云南大地的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文化

滇云文化:云南大地的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文化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滇云大地也在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进行一场文化大突围。它在以往或称“滇文化”,或称“云南文化”。如果有人问起什么是“滇云文化”,我的回答是“滇云文化”就是由云南各族人民创造、从古至今存在于云南大地上的一切文化。滇云文化历史悠久、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品质优良。其结果,将必然是滇云大地民智大开、社

滇云文化:云南大地的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文化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曾经组建成西南联合大学,在云南存在了七年多的时间,罗庸先生作词的《西南联大校歌》就见证了这一段史实: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是一场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奴役、压迫下为保国、保文、保种所做的文化突围。目前,滇云大地也在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进行一场文化大突围。其实,这场大突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已经开始并卓有成效,只是近年来又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显著成果,并越来越昭示出其光辉灿烂的前景。

什么是滇云文化?它在以往或称“滇文化”,或称“云南文化”。我之所以将它称为“滇云文化”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狭义上,“滇文化”仅指秦汉以前的云南土著文化,并以濮越文化为主;“云南文化”仅指汉以后的云南文化,杂糅有汉文化、氐羌文化、苗瑶文化、越文化、濮文化,并先夷后汉、逐渐以汉文化为主。显然,用“滇文化”或“云南文化”统称从古至今的云南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将它们合称“滇云文化”,似乎在时间上更统括、在地域上更全盖、在主体上更综合。而且,这种合称并不始于今天,如早在明代就有徐弘祖于其《徐霞客游记》中写有“滇云日记”,清代的倪蜕著有《滇云历年传》。新中国成立后,也有冯牧创作出版散文集《滇云览胜》。如果有人问起什么是“滇云文化”,我的回答是“滇云文化”就是由云南各族人民创造、从古至今存在于云南大地上的一切文化。在其本质上,它是具有云南特色的中华文化,包括物质形态的、精神形态的,口头形态的、书面形态的,制度形态的、信仰形态的,生产形态的、生活形态的文化。

那么,为什么要提出“滇云文化”这个概念?这是因为在中华文化版图中,我们已经熟稔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松辽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文化板块。云南文化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所谓的“云南文化”,不过是对云南各少数民族、各州市文化的松散泛称,亟待进行整合、提升、凝练。也就是说,在承认并尊重多元、积极鼓励支持各民族、各地区继续发展自己文化的同时,应致力于对全省的文化资源做更高层级的抽象、归纳、综合,确立它的主体,结构它的本体,揭示它的规律,分析它的特点,发挥它的效能,使之成为能与巴蜀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等相比肩、并与之相对话的文化单元,以确立云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大格局中的地位。有了共同的文化概念,就容易形成共有的文化意识,从而有共同的文化目标、文化理想、文化追求、文化力量,并增强云南各族人民的文化自尊心、自豪感、自信力,使云南的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落到实处,使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

滇云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大山的精神、高原的情怀。就民族文化而言,云南省的26个世居民族都拥有灿烂的文化。如果作一个比喻,这棵文化大树根深170万年,其树干上长有少数民族、汉族两大枝。少数民族枝盛开25个少数民族文化的鲜花,汉族枝则挂满汉文化的硕果,它们还实现了互相间的影响与交流;在宗教文化上,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五大宗教文化在云南毕集一体,并且佛教中的汉传、南传上座部与汉传中的显宗、密宗文化一应俱全,这在全球独此一家、别无他店。许多民族还拥有丰富的原始宗教文化,如彝族有毕摩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在生产文化上,藏族保持有畜牧文化传统,独龙、怒、傈僳、佤等民族的狩猎文化积淀深厚,汉、白、傣、壮等民族的稻作文化历史悠久,纳西、彝、苗、瑶、哈尼等民族的山地农耕文化各具特色;在产业文化上,云南的花卉、玉石茶叶、医药、烟草、盐、铜、锡等文化精彩纷呈;在交通文化上,蜀身毒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马古道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等遗产光照千古;在民俗文化上,彝族服饰、傣家竹楼、普米族成丁礼、纳西族摩梭人走婚、傈僳族刀杆节、景颇族目瑙纵歌、白族三月街、独龙族文身等闻名天下;在考古文化上,元谋人被称为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祖先之一,丽江人、西畴人是晚期智人的代表,海门口遗址的铜器、陶器别具一格,石寨山、李家山遗址展示了滇云文化的风采;在科技文化方面,十月太阳历相当古老,傣医、彝医、藏医、苗医、纳医蕴藏丰富,青铜工艺居全国之冠,桥梁建造技术自古高超,《滇南本草》为我国古医宝典,疏浚滇池、构筑松华坝的水利工程在元代就粗具规模,造铁路、修电站、办航运、建机场领先西南各省;在文学艺术方面,纳西族东巴神话、藏族英雄史诗傣族叙事长诗、壮族歌圩光怪陆离,兰茂的《西游记》早于吴承恩的《西游记》数十年问世、孙髯翁的大观楼楹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牦牛舞,纳西族的“丽江古乐”,汉族的关索戏、花灯、滇剧与苗族芦笙舞,彝族的海菜腔等万紫千红;在文字文化方面,云南除以汉字为通用文字外,纳西族拥有世界上唯一活着象形文字东巴文”、彝族使用表音文字“毕摩文”、傣族使用源自巴利文的傣文、回族使用阿拉伯文、藏族使用脱胎于梵文的藏文,用它们写成的典籍多达数万种;在语言文化方面,汉藏语系各语族语言齐集云南,南亚语系语言在我国更仅见诸云南,汉语中的吴、越、闽、粤、楚、川、陕方言也不同程度地残存于各个汉族移民分布区域……

滇云文化历史悠久、体量庞大、内容丰富、品质优良。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如此宏富的滇云文化却鲜为外界所知。它或是沉睡着、被遗忘了,或是仅有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传播出去令人生奇,造成它们既不能很好地汇入世界文明的洪流、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应有的地位,同时也不能更积极地作用于当今的云南社会发展、更有效地造福于它的创造者与拥有者。这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封闭性造成的,也是由于长期社会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创新能力缺失造成的,亟须进行大突围,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滇云文化大地,以全新的理念重新整合滇云文化资源,以全新的手段推动滇云文化创新,以全新的形式实现滇云文化的振兴。其结果,将必然是滇云大地民智大开、社会和谐边疆稳固、民族团结政治认同感与精神凝聚力进一步强化。否则,我们就只能困守三迤大地,在当代中华文明重建中无大作为,任凭全国各区域文化,尤其是邻近的川渝黔文化“轻舟已过万重山”。如果没有思想、鲜少文化大师与精品、沉醉于原生文化形态自娱自乐、久久沉迷于引进与模仿而不能自拔,滇云文化就只能走向消解,乃至死亡。文化兴,方能滇云兴;文化强,方能滇云强;文化新,方能滇云新。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如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委省政府规划蓝图,在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大背景下,切实实施民族文化强省伟大战略,一场旷古罕见的滇云文化突围浩浩荡荡地开始,云南4500万各族人民正参加到这场决定滇云文化命运的伟大行动中,以开辟新的战场、获取新的战机、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

这场突围的任务大致如此:一是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二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四是实现文化产业振兴;五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六是加强文化综合执法;七是保护文化遗产;八是国际文化交流;九是文化安全建设。

令人欣慰的是,首先,云南省的文化生产得到繁荣发展,在学术研究文艺创新等方面都拥有较庞大的队伍,并各有一批代表性人物、代表性成果、代表性品牌,在全国的文化竞争力与日俱增。另外,云南的文化体制改革严格按照中央所规定的时间表、线路图、任务书并根据云南的实际进行,至今已经实现省级文化部门、文艺院团的政事分离、企事分离、转企改制、资产重组,基本理顺管理体制,为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产关系。

其次,云南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泛亚电视广播大楼、省博物馆新馆、云南文苑、省艺术中心、省科技馆、省话剧院剧场等标志性建筑已经先后开工,各州市县区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建设力度极大。(www.xing528.com)

就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而言,云南省不遗余力地加大对文化建设等的投入力度,以确保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编制税收、土地、项目支持。如,李纪恒省长领衔的《云南大百科全书》已投巨资启动并接近完成,何耀华先生主编的《云南通史》行将出版,云南文史馆主持修纂的《云南丛书》《新纂云南通志》连连问世。目前,又有《云南百年文库》及“滇云文化出版工程”处于启动或实施阶段。

在文化产业振兴方面,云南不仅组建了云南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云南网络集团、云南报业集团、云南出版集团、云南电影集团等一批现代文化企业,而且还走出了一条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成功打造出《丽水金沙》《梦幻腾冲》等一批演艺产品,以及彝人古镇、勐巴娜西、禄丰恐龙谷等一系列文化旅游园区。文化产业对云南GDP的贡献率到2015年将达8%,到2020年将达10%。

至于文化惠民,云南在全国率先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将于2012年底全部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并进一步延伸至所有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经数年努力已基本完成,给大山中的农民送去了知识、送去了温暖、送去了欢乐。农民网上培训学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农民信息共享工程、边疆文化长廊、“两馆一站”等工程,维护了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丰富了文化生活,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云南省的文化综合执法现已渐入正轨,一个统一的执法网络初步建成,一支统一的执法队伍茁壮成长,逐步改变了条款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党和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更加有序。

在保护文化遗产领域,云南现在已拥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杰出传承人、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一批重点文物,还建立起了本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同时拥有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东巴经典世界记忆遗产、以丽江为中心的三江并流区自然与文化遗产,并且正在加大元阳梯田与景迈万亩茶园世界文化景观、滇越铁路与茶马古道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申报。其中,元阳梯田已列预备名单首位,景迈山万亩茶园已列预备名单第二位。

关于国际文化交流,云南正利用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历史文化传统,全面加大对东南亚、南亚、中东、东非、北非、南欧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且把它扩大到全球范围内。据我所知,仅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就已与九十多个国家签订演出协议,云南杂技团在欧洲的演出已达年600场以上,云南电视台在万象成功落地建频道并将云南的电视技术标准在老挝国内全面普及。新组建的云南文投集团继于柬埔寨吴哥窟落地演出《吴哥的微笑》之后,又与新加坡在其旅游旺地联合打造实景演出节目,并与美国拉斯维加斯在紧锣密鼓协商合作项目之中。它们不但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行销了云南文化品牌,而且还收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云南在学术研究上的国际交流也十分可观,它在东南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话语地位已初步形成。目前,由7个厅局及企事业单位联合组成的分8个专题的“云南面向西南桥头堡建设国际文化调研”正在实施中,以全面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实情、文化需求,然后向省委省政府提出政策建议,并与对象国进行平等、有效的文化对话、交流,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在文化安全方面,云南省有关部门在国际上坚决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同时在省内落实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建立起包括文化价值观、文化制度、文化资源、文化人才、文化品牌、文化技艺、文化市场、文化遗产在内的安全体系,围绕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坚守文化阵地、抵制文化渗透等开展工作。文化、社科、文联、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公安、安全等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对此不遗余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完成这次“大突围”,云南省于2010年12月在全国率先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成立了以秦光荣同志为组长、由全省政府各厅局第一把手为成员的云南省文化发展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就是负责全省文化事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制定、战役指导、战术实施。同时,省委省政府还采取了坚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具体为:一是将文化发展纳入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二是从省到各州市、县市区均成立比照省政府的文化发展领导小组;三是建立督查制度,把支持文化发展作为年终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人政绩的内容之一;四是将年文化事业经费从24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将年文化产业资金从4000万元增加到一个亿,并储备了10个亿的文化产业支持资金;五是存积了10000亩文化产业用地;六是在金融、土地、税务、工商、物价等各方面大开绿色通道。更为重要的是,省委省政府先后颁布了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决定、云南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公益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若干意见、加强云南省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文化产业振兴纲要云南行动计划、云南省“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云南省发展电影产业规划等文件。也就是说,省委省政府为了滇云文化大突围提供了最好的政治保障、政策保障、组织保障、体制保障、资金保障、后勤保证,表现出很大的政治胸怀、很深的文化情怀。因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在全国靠后,需要党和政府关心、支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这孤注一掷的投入,完全是激活滇云社会发展之穴位,使文化事业繁荣成为滇云社会进步的巨大引擎之一,令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滇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总之,滇云文化能有今天的大突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扶持边疆文化的结果,是云南各族人民勤于创造、勇于积累、积极吸纳的结果,同时也是滇云大地普降中华现代文明甘霖的结果。我坚信,在云南实施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战略、使之从改革开放的末梢变成前沿的今天,繁荣发展滇云文化,一定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与尊严创造新的辉煌,做出新的贡献。

白庚胜主持哈尼梯田申遗汇报会

白庚胜主持中澳梯田文化交流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