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庆阳双桐村史:当代名人及其政治职务

庆阳双桐村史:当代名人及其政治职务

时间:2023-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第5分校校长、马列主义学院第一分校军事教研室主任、第2高级步兵学校代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庆阳双桐村史:当代名人及其政治职务

袁 渊(1903—1992年)江西南康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某排排长、副连长、警卫连连长、军部警卫营营长、独立团团长、军部作战科副科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某团参谋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7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某旅旅长、第14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参谋长、第4野战军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第5分校校长、马列主义学院第一分校军事教研室主任、第2高级步兵学校代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等职。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袁翰青(1905—1994年)江苏南通人,有机化学和化学史家、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32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1932年从事联苯化合物立体化学研究。最早发现联苯化合物的变旋作用。1956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任第一任所长。著有《中国化学史论文集》《溶液》《化学重要史实》。翻译英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见齐(1907—1991年)上海奉贤人,矿床地质学家。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早年从事矿床和水文工程地质工作,对云南省和南京附近矿产作了系统研究,并调查了湘黔铁路沿线地质。1937年后赴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省区考察并汇集了丰富的地质资料。著有《西北盐产调查实录》。在盐矿地质研究方面建树尤丰。1957年起,为开发柴达木盆地,长期领导北京地质学院钾盐地质研究组开展钾盐找矿和盐矿成因理论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子钦(1908—1968)福建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员、第1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五军团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统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袁牧之(1909—1978年)浙江宁波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编剧、导演。1930年从大学辍学投身戏剧事业,主演过话剧《五奎桥》《回春之曲》等。1934年编写了剧本《桃李劫》,摄制时担任主演,获得成功。该片是五四以后优秀影片之一。1935年,自编自导自演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此后转入明星影片公司与陈波儿合演了《生死同心》。1937年自编、自导的《马路天使》被誉为“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1938年赴延安负责组建延安电影乐团并开始拍摄《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赴苏联学习考察并参与拍摄影片。1946年回国后参与接收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和建立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1949年3月调任中央电影局局长。后因病长期离职休养。

袁 光(1909—1998年)江西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分队政治指导员、红八军团无线电分队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留守兵团特务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绥蒙军区骑兵旅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三军七师副政治委员、第二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兵团师政治委员、铁道兵团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副庭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副院长、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袁升平(1912—2003年)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游击队班长、赣南独立团连长、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第一师十三团总支部书记、一团政治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二、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支队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教导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辽吉、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十二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军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袁兴旺(1912—2003年)江西省庐陵县人。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和红一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平型关、冯家沟、阜平、雁宿崖和黄土岭等战斗。抗日战争胜利后赴东北,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辽沈、平津战役。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1954年4月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嘉奖。1980年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袁佩爵(1914—1972年)江西泰和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产国际第3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红5军团第15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总政治部秘书科科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冀晋纵队第1旅代理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64军第190师代理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委员、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袁 彬(1915—2005年)湖北省麻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某团医务所所长、副连长。参加了长征,是西路军幸存者。抗日战争时期,在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当学员,是我军的“航空火种”之一。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航空学校第2大队中队长、副大队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航空学校训练处处长、空4师副师长、空3师师长等职。1951年率空3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作战86天共击落击伤敌机64架。1952年率空3师第2次入朝作战,又击落敌机87架,击伤敌机27架并荣立一等功。回国后,历任空一军军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61年授予少将军衔。

袁 木 生于1928年1月,兴化市昭阳镇人。1948年参加革命。195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在《冀热察导报》《张家口日报》《察哈尔日报》新华社察哈尔分社从事校对、编辑、记者等工作。1953年调入北京新华社总社先后在对外部、团内部任编辑、记者。20世纪60年代调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组联络员、调研室负责人、国务院办公厅秘书长助理、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等职。1988年,被任命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新闻发言人。1993年,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2000年离休

袁隆平1930年9月生于北平,江西省德安县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运甫 生于1933年6月,江苏南通人。擅长壁画、装饰艺术设计、水粉画、彩墨画。194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学习。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作品有壁画《巴山蜀水》《山魂水魄》《中国天文史》《祥和之都》《华夏之光》和金属悬雕《翔》等。出版有《装饰绘画论》《悟艺集》《袁运甫彩墨画集》等专著。(www.xing528.com)

袁杰英 女,生于1936年4月,北京人,中央工艺美术服装专业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擅长服装艺术设计和民族服饰史研究。196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多次举办个人设计作品专场展示、系列设计作品联合展演并赴国外展出。编有《中国历代服饰史》《时装模特表演艺术》《中国旗袍》《新潮服装设计》《秋的旋律》《现代服饰论坛》《获奖作品集》《国际时装设计师作品大赛中国参赛作品集》《二十世纪中国服装设计师专辑》等专著多部。撰写《服装的继承与创新》等论文、译文数十篇。

袁业立 生于1938年3月,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和海洋工程环境专家。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在海洋波动和海洋环流理论、海洋数值模拟技术和海洋遥感应用诸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在海浪生成发展机制、非线性和破碎海浪统计和海浪高频谱形式、黄海冷水团环流的生成发展机制、黑潮多核结构及其形成机制、以及黑潮两翼运动不稳定性等方面做了多项开创性工作,发展了MASNUM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海洋内波数值模式、海洋环流数值模式和海洋生态动力学数值模式,提出海洋遥感动力解译,建立SAR海洋影像的表示和SAR海洋探测技术。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晴棠 女,生于1938年5月,河南南召人,石油化工专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长期致力于乙烯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国内第一套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的设计和建设,主持完成了2020年我国石化工业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化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中国石化企业技术咨询及重大石化投资项目的评估。组织制定并实施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为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重大科技开发任务,为推进石化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烈州 生于1939年,上海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1965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1991年天津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大野雄风——袁烈州绘画艺术》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作品《驰骋千里外,犹忆黄河源》《矫若游龙》被国家体委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世界教科文卫组织收藏。1996编辑的《四僧画集》《扬州八家画集》被列入《元明清名家绘画系列》获国家图书奖。2000年参加《首届中华龙腾杯赴日作品交流展》荣获金奖。2005年作品入选《翰墨中国》大型画集并获“翰墨中国金奖”。2006年其作品荣获“最受喜爱的美术作品奖”。

袁承业 有机化学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5年获苏联科学院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建立与领导了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的急需。20世纪七十年代结合我国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研制成功分离稀土及钴镍的多种萃取剂。与合作者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萃取剂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还用量子化学、分子力学、模式识别因子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处理,从而将萃取剂化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与研究生在有机磷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获得较高成果。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道先 地质学家,浙江诸暨人。1952年毕业于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曾任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提出岩溶地下水最基本的特征是含水介质不均匀性的概念,指导了岩溶地区的水文地质勘查工作。80年代建成了岩溶水文地质试验场,进行水动力场、温度场、化学场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包气带地下水运动机制、调蓄功能的数学模型,系统总结了中国开放系统和半开放半封闭系统岩溶发育的地球化学机制,用岩溶地球化学场及示踪技术验证趵突泉的补给途径、将地球系统科学引入岩溶学,研究岩溶作用与全球碳循环的关系,以石笋信息研究全球变化提出了岩溶动力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 权 浙江德清人,化学工程学家。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0年在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从事精密分馏和重水分离研究,实现了由液氨生产重水和水蒸馏重水提浓的先进工艺。70年代完成了航天燃料电池系统的研制。80年代后致力于化学反应工程学研究,发展了活性非均匀分布催化剂的理论,开发了城市煤气工业生产的新技术。率先在国内研究膜反应和膜反应器理论,探讨了膜性能与复杂反应选择性的关系以及无机膜反应器中乙苯脱氢的过程,实现了以膜固载细胞水解青霉素生产6-氨基青霉烷酸的中试技术试验,成功在中空纤维膜反应器中杂交瘤细胞的大量繁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袁贵仁 生于1950年11月,安徽固镇人。1969年5月参加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毕业,硕士学位、教授。199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199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98年任北京市市长助理兼市教委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199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2001年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2005年任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2009年任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是第十七届中央纪委委员,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袁士义 生于1956年10月,油气田开发工程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曹县,原籍江苏省丰县。198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居里大学法国石油研究院并获博士学位。多年从事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主要包括不同类型复杂油气田开发调整技术研究及应用、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研究、油气田开发规划研究等。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部级一等奖6项。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凝析气藏高效开发理论与实践》《裂缝性油田开发技术》著作2部,译著1部,重要研究报告20余部。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20余名。获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孙越琦能源大奖”多项奖励。被评为首批中石油集团公司油气田开发高级技术专家,对我国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国勇 生于1956年12月,医学微生物学专家。198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此后,又相继获得英国皇家病理科医学院荣授院士、格拉斯哥皇家医学院外科荣授院士、伦敦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现任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教授、霍英东基金教授(传染病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事务)。2003年,率领香港大学研究组发现SARS冠状病毒,描述了对于控制疫情非常重要的临床和病毒学进程。他的400余篇学术论文被引用超过8000次。其中包括他对禽流感的研究及他发现的人类冠状病毒HKU1,蝙蝠SARS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HKU2至HKU9,香港海鸥型菌,猪和牛的hokovirus和另外8个新型细菌物种命名。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 岳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2001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1992年创办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任董事长兼总裁。为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中心、中美贸易全国委员会、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中经济新闻》等机构提供讲题。同时担任《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商务周刊》等多家媒体的专栏作家和主持人、欧洲民意与市场研究协会中国代表、中国市场研究业协会副会长兼公共关系委员会主任委员、奥组委发展战略顾问等职。研究和著述集中于工商管理领域的品牌管理、系统营销体系、内部管理转型、领导力塑造、危机管理、终端管理、营销研究方法论,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

袁家军 生于1962年9月,吉林通化人。198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与应用力学系。1987年毕业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空间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历任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室副主任、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副院长。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全国青联常委、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职。第十一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5年担任神舟号试验飞船系统第一副总指挥后,组织制定了一套适合飞船研制特点的并行工程管理办法。2000年获总装备部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任务突出贡献奖和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00年4月任神舟飞船副总指挥、总指挥。先后指挥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神舟六号”的主要责任人。现任中共中央侯补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