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原始资料参考文献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原始资料参考文献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参考文献一、原始资料[1]长孙无忌,《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39]陈继儒,《见闻录》,收入《陈眉公杂著十五种》,益资馆铅印本。[42]陈舜系,《乱离见闻录》,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3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73]海外散人,《榕城纪闻》,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1辑,中华书局,1980年。

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原始资料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原始资料

[1]长孙无忌,《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

[2]陈仁锡,《皇明世法录》,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

[3]戴金编,《皇明条法事类纂》,日本古典研究会影印本,1966年。

[4]何乔远,《名山藏》,明崇祯间刻本。

[5]《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

[6]《皇明制书》,明镇江府丹徒县刻本。

[7]怀效锋点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年。

[8]龙文彬,《明会要》,中华书局,1998年。

[9]《明史》,中华书局,1984年。

[10]《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6年。

[11]明宣宗敕撰,《五伦书》,明景泰间刻本。

[12]《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年。

[13]熊鸣岐,《昭代王章》,明刻本。

[14]仁孝徐皇后,《劝善书》,明永乐间刻本。

[15]沈国元,《两朝从信录》,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

[16]申时行等纂,《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

[17]孙旬编,《皇明疏钞》,明万历十二年(1584)刻本。

[18]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88年。

[19]徐元瑞,《吏学指南》,元末刻本。

[20]颜俊彦,《盟水斋存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查继佐,《罪惟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2006年。

[22]张萱,《西园闻见录》,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3]朱棣,《孝顺事实》,明永乐十八年(1420)内府刻本。

[24]朱棣敕撰,《为善阴骘》,明永乐间刻本。

[25]朱元璋钦录,《逆臣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6]朱元璋,《大诰续编》,收入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黄山书社,1995年。

[27]朱元璋,《宝训》,收入《洪武御制全书》。

[28]白居易,《洛中九老会记》,收入《说郛》,涵芬楼排印本。

[29]抱阳生编著,《甲申朝事初编》《二编》《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30]毕懋良,《两浙学政》,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本。

[31]曹安辑,《谰言长语》,收入《宝颜堂秘笈》,上海文明书局民国十一年(1922)石印本。

[32]曹飞,《兵机百款》,收入《谭天相校刻兵书六种》,明天启三年(1623)刻本。

[33][朝]崔溥著、葛振家点注,《漂海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34]陈第著、康瑞琮点校,《毛诗古音考》,中华书局,1988年。

[35]陈鋐,《鹿忠节公年谱》,清康熙刻本。

[36]陈洪谟,《继世纪闻》《治世余闻》,中华书局,1985年。

[37]陈弘谋辑,《从政遗规》,收入《官箴书集成》,黄山书社,1997年。

[38]陈弘绪,《寒夜录》,收入《豫章丛书》,民国四年(1915)南昌胡思敬退庐刻本。

[39]陈继儒,《见闻录》,收入《陈眉公杂著十五种》,益资馆铅印本。

[40]陈良谟,《见闻纪训》,清初钞本。

[41]陈其德,《垂训朴语》,清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42]陈舜系,《乱离见闻录》,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编《明史资料丛刊》第3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43]陈于陛,《意见》,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

[44]戴君恩,《剩言》,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5]戴束,《鹊南杂录》,收入《虞阳说苑》乙编,初园丁氏校印本。

[46]戴有孚,《著疑录》,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7]邓球,《闲适剧谈》,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8]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9]杜登春,《社事始末》,收入《昭代丛书》,清道光吴江沈氏世楷堂刻本。

[50]杜文澜辑,《古谣谚》,中华书局,1984年。

[51]范濂,《云间据目钞》,清光绪四年(1878)上海申报馆仿聚珍本。

[52]方大湜,《平平言》,收入《官箴书集成》。

[53]方濬师,《蕉庵随录》《蕉轩续录》,中华书局,1995年。

[54]冯班,《家诫》,收入向燕南、张越编注《劝孝俗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55]冯柯,《贞白五书》,收入张寿镛辑《四明丛书》,广陵书社,2006年。

[56]冯梦龙,《情史》,岳麓书社,1986年。

[57]冯时可,《林间社约》,收入《说郛续》,清顺治三年(1646)刻本。

[58]冯舒,《虞山妖乱志》,收入《虞阳说苑》甲编。

[59]福格,《听雨丛谈》,中华书局,1984年。

[60]福善记录、福征述疏,《憨山老人年谱自叙》,收入《嘉兴谭氏遗书》,民国元年(1911)刊本。

[61]高拱,《高拱论学四种》,中华书局,1993年。

[62]高濂,《遵生八笺》,巴蜀书社,1988年。

[63]高士奇,《天禄识余》,收入《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影印本,2001年。

[64]葛寅亮,《金陵梵刹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65]龚炜,《巢林笔谈》《续编》,中华书局,1997年。

[66]顾大韶,《炳烛斋随笔》,清孙胜雨钞本。

[67]顾公燮,《丹午笔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68]顾禄,《桐桥倚棹录》,收入王稼句点校、编纂《苏州文献丛钞初编》,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

[69]顾起元,《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97年。

[70]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7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清钞本。

[72]管志道,《从先维俗议》,收入《太昆先哲遗书》,民国七年(1918)俞氏世德堂影印明刊本。

[73]海外散人,《榕城纪闻》,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1辑,中华书局,1980年。

[74]韩菼,《江阴城守纪》,上海书店,1982年。

[75]何晦,《摭言》,收入《说郛》。

[76]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华书局,1983年。

[77]洪应明,《菜根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78]《后虞书》,收入《虞阳说苑》乙编。

[79]胡祥翰辑,《西湖新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80]《花村谈往》,收入《适园丛书》,据持静斋旧藏足本刊行。

[81]黄濬著,许宴骈、苏同炳编,《花随人圣庵摭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82]黄儒炳,《续南雍志》,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83]黄润玉,《海涵万象》,收入《学海类编》,清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本。

[84]黄卬,《锡金识小录》,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念祖活字本。

[85]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华书局,1985年。

[86]黄佐,《南雍志》,江苏省立图书馆民国二十年(1931)影印本。

[87]黄佐,《泰泉乡礼》,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08年。

[88]焦竑,《玉堂丛语》,中华书局,1997年。

[89]焦竑,《支谈》,收入《宝颜堂秘笈》。

[90]焦竑,《国史经籍志》,清曹琰钞本。

[91]计六奇,《明季北略》《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

[92]蒋一葵,《长安客话》,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93]姜准,《岐海琐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

[94]江盈科,《雪涛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5]郎瑛,《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96]乐纯,《雪庵清史》,收入《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97]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1960年。

[98]李光壂,《守汴日志》,收入《昭代丛书》。

[99]李光地,《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中华书局,1995年。

[100]李寄,《天香阁随笔》,陶社校刊本。

[101]李乐,《见闻杂记》《续见闻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02]李清,《三垣笔记》,中华书局,1982年。

[103]李日华,《紫桃轩又缀》,明刻本。

[104]李日华,《味水轩日记》,收入《嘉业堂丛书》,民国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本。

[105]李绍文,《云间杂识》,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瑞华印书馆据上海黄氏家藏旧本印行。

[106]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华书局,1982年。

[107]李延昰,《南吴旧话录》,旧钞本。

[108]李贽,《初潭集》,中华书局,1974年。

[109]黎久,《黎子杂释》,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10]厉鹗,《玉台书史》,收入虫天子编、董乃斌等校点《中国香艳全书》,团结出版社,2005年。

[111]林希恩,《明经会约》,收入《说郛续》。

[112]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13]梁维枢,《玉剑尊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14]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15]刘廷玑,《在园杂志》,中华书局,2005年。

[116]刘献廷,《广阳杂记》,中华书局,1957年。

[117]陆容,《菽园杂记》,中华书局,1997年。

[118]陆文衡,《啬庵随笔》,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119]陆以湉,《冷庐杂识》,中华书局,1984年。

[120]罗钦顺,《困知记》,中华书局,1990年。

[121]吕坤,《呻吟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22]吕坤,《四礼翼》,收入《清麓丛书》外编,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123]吕维祺,《四礼约言》,清刻本。

[124]毛祥麟,《对山余墨》,收入《中国香艳全书》。

[125]茅元仪,《掌记》,明崇祯刻本。

[126]茅元仪,《督师纪略》,明末刻本。

[127]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128]纳兰成德,《渌水亭杂识》,收入《昭代丛书》。

[129]倪会鼎,《倪文正公年谱》,中华书局,1994年。

[130]钮琇,《觚賸》《觚賸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31]欧阳兆雄、金安清,《水窗梦呓》,中华书局,1984年。

[132]平步青,《霞外捃屑》,中华书局,1959年。

[133]钱春,《湖湘五略》,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34]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13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136]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37]邱菽园,《菽园赘谈节录》,收入《中国香艳全书》。

[138]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

[139]璩昆玉,《古今类书纂要》,明崇祯七年(1634)刻本。

[140]邵宝,《对客燕谈》,收入《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

[141]僧可编,《募刻五台山大藏经会约》,明刻本。

[142]佘自强,《治谱》,收入《官箴书集成》。

[143]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

[144]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97年。

[145]沈起凤,《谐铎》,收入《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146]沈涛,《铜熨斗斋随笔》,收入《清人考订笔记》(七种),中华书局,2004年。

[147]沈涛,《瑟榭丛谈》,收入《清人考订笔记》(七种)。

[148]申涵光《荆园小语》,收入张海鹏编《借月山房汇钞》,民国上海博古斋据清张氏刊本印行。

[149]盛时泰,《牛首山志》,明万历刻本。

[150]施绍莘,《瑶台片玉甲种补录》,收入《中国香艳全书》。

[151]施显卿,《奇闻类纪》,清光绪九年(1883)山阴宋泽元忏华馆刻本。

[152]宋起凤,《稗说》,收入《明史资料丛刊》第2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3]宋纁,《四礼初稿》,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博雅堂刻本。

[154]苏祐,《逌旃璅言》,收入《说郛续》。

[155]孙汧如,《释冰书》,收入《昭代丛书》。

[156]谈迁,《枣林杂俎》,中华书局,2006年。

[157]汤斌,《孙夏峰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据《畿辅丛书》本排印。

[158]汤传楹,《闲雨笔话》,收入《中国香艳全书》。

[159]汤漱玉,《玉台画史》,收入《中国香艳全书》。

[160]唐枢,《一庵杂问录》,收入《宝颜堂秘笈》。

[161]唐树义、黎兆勋等,《黔诗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2]陶奭龄,《小柴桑喃喃录》,明崇祯八年(1635)刻本。

[163]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64]田艺蘅,《留青日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65]天放生,《悦容编评林》,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66]屠隆,《冥寥子游》,收入《宝颜堂秘笈》。

[167]塗时相,《养蒙图说》,清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

[168]王夫之,《宋论》,中华书局,2003年。

[169]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2002年。

[170]王夫之,《俟解》,收入《梨州船山五书》,台北世界书局,1988年。

[171]王临亨,《粤剑编》,中华书局,1997年。

[172]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

[173]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中华书局,1985年。

[174]王士禛,《池北偶谈》,中华书局,2006年。

[175]王士禛,《香祖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76]王嗣奭,《管天笔记外编》,收入《四明丛书》。

[177]汪康年,《汪穰卿笔记》,中华书局,2007年。

[178]汪天锡辑,《官箴集要》,收入《官箴书集成》。

[179]汪有典,《史外》,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180]王有光,《吴下谚联》,中华书局,1982年。

[181]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中华书局,1983年。

[182]王稚登,《吴社编》,收入《苏州文献丛钞初编》。

[183]汪子卿撰、周郢校证,《泰山志校证》,黄山书社,2006年。

[184]魏禧,《日录杂说》,收入《昭代丛书》。

[185]《武林怡老会诗集》,收入《武林掌故丛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年。

[186]伍袁萃,《林居漫录》,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87]吴麟徵,《家诫要言》,收入《学海类编》。

[188]吴牲,《忆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189]吴世济,《太和县御寇始末》,浙江古籍出版社,1983年。

[190]吴翌凤,《逊志堂杂钞》,中华书局,1994年。

[191]吴之鲸,《武林梵志》,收入王国平主编《西湖文献集成》,杭州出版社,2004年。

[192]吴自牧,《梦粱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193]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194]谢肇淛,《文海披沙摘录》,收入《中国香艳全书》。

[195]《新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朝鲜刻、明刻本。

[196]徐栋辑,《牧令书》,收入《官箴书集成》。

[197]徐献忠,《吴兴掌故集》,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刊本。

[198]徐寅,《宦历漫纪》,明天启元年(1621)刻本。

[199]徐 ,《红云社约》,收入《说郛续》。

[200]徐,《徐氏笔精》,收入《碧琳琅馆丛书》,清宣统元年(1909)刊本。

[201]徐光启著、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02]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03年。

[203]薛冈,《天爵堂文集笔余》,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编《明史研究论丛》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204]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1993年。

[205]严武顺,《月会约》,收入《说郛续》。

[206]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收入徐梓编注《家训——父祖的叮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

[207]杨仪,《明良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08]姚旅,《露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209]姚廷遴,《历年记》,收入《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10]姚舜牧,《药言》,收入徐梓编注《家训——父祖的叮咛》。

[211]叶梦珠,《阅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12]叶权,《贤博编》,中华书局,1997年。

[213]叶盛,《水东日记》,中华书局,1997年。

[214]叶永盛,《玉城奏疏》,收入《丛书集成新编》。

[215]佚名,《研堂见闻杂录》,上海书店,1982年。

[216]佚名,《民抄董宦事实》,上海书店,1982年。

[217]佚名,《吴城日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218]俞弁,《山樵暇语》,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19]俞樾,《茶香室续钞》,中华书局,1995年。

[220]俞樾,《春在堂随笔》,新文化书社,1934年。

[221]俞樾,《九九销夏录》,台北广文书局,1979年。

[222]余怀,《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23]余继登,《典故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

[224]虞淳熙,《胜莲社约》,收入《说郛续》。

[225]于慎行,《谷山笔麈》,中华书局,1997年。

[226]于墉,《金沙细唾》,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2辑,中华书局,1981年。

[227]袁黄,《了凡杂著九种》,明万历三十三年(1595)余氏刻本。

[228]袁枚,《子不语》,重庆出版社,2005年。

[229]曾羽王,《乙酉笔记》,收入《清代日记汇抄》。

[230]查慎行,《人海记》,民国四年(1915)扫叶山房石印本。

[231]翟灏等辑,《湖山便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32]张炳辑,《南屏百咏》,收入《武林掌故丛编》。

[233]张大复,《闻雁斋笔谈》,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234]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收入《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235]张岱,《陶庵梦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36]张尔岐,《蒿庵闲话》,收入《笔记小说大观》。

[237]张凤翼:《谭辂》,收入《说郛续》。

[238]张瀚,《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

[239]张居正,《诗经直解》,明末刊本。

[240]张居正,《通鉴直解》,明崇祯四年(1631)刻本。

[241]张相文,《白耷山人年谱》,收入阎尔梅《阎古古集》,民国张相文编本。

[242]张萱,《西园闻见录》,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243]张怡,《玉光剑气集》,中华书局,2006年。

[244]赵吉士,《寄园寄所寄》,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245]赵南星,《笑赞》,收入《明清笑话四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246]赵世显,《芝莆丛谈》,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47]赵翼,《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8]郑晓,《今言》,中华书局,1984年。

[249]郑仲夔,《隽区》《耳新》《偶记》,收入《明史资料丛刊》第3辑。

[250]钟兆斗,《乌槎幕府记》,收入《盐邑志林》,明天启刻本。

[251]周晖,《金陵琐事》《二续金陵琐事》,南京出版社,2007年。

[252]周亮工,《因树屋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253]周亮工辑,《尺牍新钞》,岳麓书社,1986年。

[254]周密,《齐东野语》,齐鲁书社,2007年。

[255]周廷英,《濑江纪事本末》,收入《清史资料》第1辑,中华书局,1980年。

[256]周玄暐,《泾林续记》,收入《涵芬楼秘籍》,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257]朱国祯,《涌幢小品》,中华书局,1959年。

[258]朱权,《原始秘书》,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259]袾宏,《竹窗三笔》,台湾印经处,1958年。

[260]祝世禄,《祝子小言》,收入《宝颜堂秘笈》。

[261]祝时泰等辑,《西湖八社诗帖》,清钱塘丁氏嘉惠堂刻本。

[262]庄元臣,《叔苴子内篇》《外篇》,收入伍崇曜辑《粤雅堂丛书》,清道光光绪间南海伍氏刻本。

[263]至顺《镇江志》,收入《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

[264]弘治《吴江志》,收入《中国史学丛书》,台北学生书局,1987年。

[265]弘治《八闽通志》,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266]正德《松江府志》,收入《上海府县旧志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67]正德,《夔州府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

[268]嘉靖《江阴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69]嘉靖《洪雅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70]嘉靖《尉氏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71]嘉靖《龙溪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72]嘉靖《宁夏新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

[273]嘉靖《通许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274]嘉靖《商城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275]嘉靖《仁和县志》,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刻本。

[276]嘉靖《昆山县志》,收入《中国华东文献丛书》,学苑出版社,2010年。

[277]嘉靖《吴江县志》,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本。

[278]嘉靖《武宁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279]嘉靖《蕲水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80]嘉靖《河间府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81]嘉靖《德庆州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282]嘉靖《山东通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283]嘉靖《宁国府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84]嘉靖《威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285]嘉靖《徐州志》,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286]嘉靖《南畿志》,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287]嘉靖《建阳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88]万历《新昌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289]万历《香河县志》,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刻本。

[290]万历《钱塘县志》,收入《武林掌故丛编》。

[291]万历《漳州府志》,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292]万历《嘉定县志》,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293]万历《兖州府志》,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

[294]万历《广东通志》,收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

[295]崇祯《开沙志》,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296]崇祯《乌程县志》,收入《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297]崇祯《吴县志》,收入《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

[298]崇祯《嘉兴县志》,收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299]《崇武所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2年。

[300]孙世方等纂修,《宣府镇志》,收入《新修方志丛刊》,台北学生书局,1969年。

[301]王懋德,《金华府志》,收入《中国史学丛书》。

[302]顺治《光州志》,收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

[303]康熙《徽州府志》,清康熙刻本。

[304]康熙《重修崇明县志》,收入《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

[305]乾隆《平湖县志》,收入《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306]同治《湖州府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307]光绪《丰镇县志》,收入《新修方志丛刊》,台北学生书局,1967年。

[308]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309]光绪《无锡金匮县志》,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310]光绪《嘉兴府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上海书店,1993年。

[311]民国《长安县志》,民国间排印本。

[312]毕懋第等修,《威海卫志》,威海九华小学重印本。

[313]冯梦龙,《寿宁待志》,收入《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

[314]顾炎武著,谭其骧、王文楚、朱惠荣等点校,《肇域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15]倪赐纂、苏双翔补纂,《唐市志》,收入沈秋农、曹培根主编《常熟乡镇志集成》,广陵书社,2007年。

[316]艾南英,《天傭子集》,清光绪五年(1879)重刻本。

[317]蔡清,《虚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18]蔡汝楠,《自知堂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19]陈琏,《琴轩集》,收入《聚德堂丛书》,民国间东莞陈氏刊本。

[320]陈龙正,《几亭全书》,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321]陈确,《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年。

[322]陈仁锡,《无梦园集》,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

[323]陈所蕴,《竹素堂稿》,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24]陈泰来,《陈节愍公奏稿》,收入《豫章丛书》。

[325]陈献章,《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年。

[326]陈孝逸,《痴山集》,清初刻本。

[327]陈循,《芳洲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28]陈尧,《梧冈文正续两集合编》,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29]陈益祥,《陈履吉采芝堂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30]陈子龙,《安雅堂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

[331]陈子龙,《陈忠裕公集》,清嘉庆八年(1803)竿山草堂刻本。

[332]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清诗雪轩刻本。

[333]程可中,《程仲权先生集》,明程胤万、程胤兆刻本。

[334]程文德,《程文恭遗稿》,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35]储巏,《柴虚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36]戴重,《河村集》,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337]丁日昌,《抚吴公牍》,清宣统元年(1909)南洋官书局石印本。

[338]董复亨,《繁露园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39]董其昌,《容台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40]董说,《丰草庵前集》《后集》,民国三年(1914)吴兴刘承幹嘉业堂刻本。

[341]董斯张,《吹景集》,清钞本。

[342]杜濬,《变雅堂遗集》,清光绪二十年(1894)刻本。

[343]方弘静,《素园存稿》,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44]方鹏,《矫亭存稿》,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45]方孝孺,《逊志斋集》,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346]方震孺,《方孩未先生集》,清同治重刻本。

[347]费尚伊,《市隐园集》,民国十二年(1923)沔阳卢氏慎始基斋刊本。

[348]冯梦祯,《快雪堂记》,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49]傅山,《霜红龛集》,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350]傅山,《傅山全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351]高拱著,岳金西、岳天雷编校,《高拱全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

[352]高攀龙,《高子遗书》,收入《乾坤正气集》,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光绪十八年(1892)重印本。

[353]顾大韶,《炳烛斋稿》,清康熙十年(1671)顾晶、顾淼刻本。

[354]顾璘,《顾华玉集》,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355]顾起元,《懒真草堂集》,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356]顾天埈,《顾太史文集》,明崇祯刻本。

[357]顾宪成,《泾皋藏稿》,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358]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359]顾允成,《小辨斋偶存》,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360]归昌世,《假庵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61]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清光绪元年(1875)常熟归氏刻本。

[362]归庄,《归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363]郭子章,《蠙衣生蜀草》,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64]郭子章,《蠙衣生黔草》,明万历刻本。

[365]海瑞,《海瑞集》,中华书局,1981年。

[366]憨山著,福善日录、通炯编辑,《憨山老人梦游集》,清光绪五年(1879)江北刻经处重刻本。

[367]韩邦奇,《苑洛先生语录》,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68]韩锡,《榕庵集》,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369]贺逢圣,《贺文忠公遗集》,收入《乾坤正气集》。

[370]何乔新,《何文肃公集》,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重刻本。

[371]何心隐,《何心隐集》,中华书局,1981年。

[372]洪朝选,《洪芳洲公集》,台北洪福增重印本,1989年。

[373]侯峒曾,《侯忠节公全集》,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本。

[374]侯方域,《壮悔堂文集》,清刻本。

[375]黄淳耀,《陶庵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76]黄端伯,《瑶光阁集》,收入《乾坤正气集》。

[377]黄绾,《明道编》,中华书局,1983年。

[378]黄宗会,《缩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379]黄宗羲著、沈善洪主编,《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380]黄宗羲,《黄梨洲诗文集》,收入《传世藏书•集库•别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381]黄宗羲著、吴光整理,《黄宗羲南雷杂著稿真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382]焦竑,《澹园集》《澹园续集》,中华书局,1999年。

[383]季本,《季彭山先生文集》,清初钞本。

[384]江天一,《江止庵遗集》,收入《乾坤正气集》。

[385]江盈科,《江盈科集》,岳麓书社,1997年。

[386]姜埰,《敬亭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87]金声,《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388]孔贞时,《在鲁斋文集》,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389]李东阳,《怀麓堂集》,清康熙间廖方达校刻本。

[390]李开先,《李开先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391]李攀龙,《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92]李濂,《嵩渚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93]李维桢,《大泌山房集》,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

[394]李先芳,《李氏山房集》,收入《天津图书馆孤本秘籍丛书》,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9年。

[395]李尧民,《雍野李先生快独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396]李邺嗣,《杲堂诗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397]李元阳,《中溪家传汇稿》,民国间云南图书馆刊本。

[398]李贽著、顾大韶编,《李温陵集》,明万历间海虞顾大韶校刻本。

[399]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

[400]李颙,《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

[401]黎景义,《二丸居集选》,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402]黎遂球,《莲鬚阁文钞》,收入《广东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403]缪昌期,《从野堂存稿》,收入《乾坤正气集》。

[404]林大春,《井丹林先生文集》,香港潮州会馆董事会据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藏本影印。

[405]林炫,《林榕江先生集》,清范氏天一阁钞本。

[406]刘珝,《古直先生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07]刘元卿,《刘聘君全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08]刘宗周,《刘子全书》,清道光刻本。

[409]鹿善继,《认真草》,钞本(残)。

[410]鹿善继,《认真草》,收入《畿辅丛书》,清光绪间刻、民国二年(1913)汇印本。

[411]陆世仪,《陆子遗书》,清光绪间太仓陆受祺刻本。

[412]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清同治五年(1868)刻本。

[413]陆世仪,《桴亭先生文集》,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414]卢文弨,《抱经堂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

[415]鲁论,《仕学全书》,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16]罗伦,《一峰文集》,清康熙间刻本。

[417]罗万藻,《此观堂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18]骆文盛,《骆两溪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19]吕坤著、王国轩等整理,《吕坤全集》,中华书局,2008年。(www.xing528.com)

[420]吕留良,《吕晚村先生文集》,清雍正间刻本。

[421]吕柟,《泾野子内篇》,中华书局,1992年。

[422]吕柟,《泾野先生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23]茅坤,《茅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424]倪元璐,《鸿宝应本》,明崇祯十五年(1642)刻、清顺治十四年(1657)补刻本。

[425]倪元璐,《倪文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426]庞尚鹏,《百可亭摘稿》,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27]祁彪佳,《祁彪佳文稿》,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

[428]祁顺,《巽川祁先生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29]蕲贵,《戒庵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30]戚继光,《止止堂集》,中华书局,2001年。

[431]钱澄之,《钱田间先生遗文》,收入《国粹学报》第74期。

[432]钱澄之,《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

[433]钱谦益,《钱牧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434]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435]钱士升,《赐余堂集》,清乾隆四年(1739)钱佳刻本。

[436]钱肃乐,《钱忠介公集》,收入《四明丛书》。

[437]熊开元,《鱼山剩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38]瞿式耜,《瞿式耜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39]丘濬,《重编琼台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440]全祖望著、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441]单思恭,《甜雪斋文》,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42]沈鲤,《亦玉堂稿》,清嘉庆十二年(1807)刻本。

[443]沈周,《石田先生文钞》,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44]史可法,《史可法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445]施闰章,《施愚山集》,黄山书社,1992年。

[446]宋存标,《秋士偶编》,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447]宋濂,《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448]宋懋澄,《九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449]宋琬,《宋琬全集》,齐鲁书社,2003年。

[450]宋应星,《宋应星佚著四种》,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451]谭纶,《谭襄敏公奏议》,清嘉庆重刊本。

[452]谭元春著、陈杏珍标校,《谭元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53]谭元春,《鹄湾文草》,岳麓书社,1988年。

[454]汤斌著,范志亭、范哲辑校,《汤斌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455]汤显祖,《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456]唐时升,《三易集》,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嘉定陆氏刻本。

[457]唐顺之,《唐荆川先生文集》,收入《丛书集成续编》,上海书店,1994年。

[458]陶望龄,《陶文简公集》,明天启七年(1627)陶履中刻本。

[459]陶望龄,《歇庵集》,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

[460]陶琰,《仁节先生集》,钞本。

[461]田汝成,《田叔禾小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62]屠隆,《白榆集》,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刻本。

[463]屠隆,《鸿苞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64]屠隆,《由拳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65]万表,《玩鹿亭稿》,收入《四明丛书》。

[466]万斯同,《石园文集》,收入《四明丛书》。

[467]万衣,《万子迂谈》,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68]王崇简,《青箱堂文集》,清康熙间刻本。

[469]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

[470]王衡,《緱山先生集》,明万历刻本。

[471]王畿著、吴震编校整理,《王畿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

[472]王畿,《慕蓼王先生樗全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73]王思任,《王季重十种》,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474]王廷相,《王廷相集》,中华书局,1989年。

[475]王稌,《瞆斋稿》,收入《续金华丛书》,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83年。

[476]王锡爵,《王文肃公文集》,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477]王阳明著,吴光、钱明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78]王以旂,《王襄敏公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79]王元翰,《凝翠集》,收入《云南丛书》,民国间云南图书馆刻本。

[480]王祖嫡,《师竹堂集》,收入《三怡堂丛书》,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481]汪道昆,《太函集》,黄山书社,2004年。

[482]汪琬著、李圣华笺校,《汪琬全集笺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483]魏季瑞,《魏伯子文集》,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484]魏禧,《魏叔子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

[485]魏禧,《魏叔子日录》,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486]魏象枢,《寒松堂全集》,中华书局,1996年。

[487]魏裔介,《兼济堂文集》,中华书局,2007年。

[488]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89]翁万达,《翁万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90]钟惺,《隐秀轩文秋集》,陕西教育图书社民国间铅印本。

[491]吴鼎,《过庭私录》,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92]吴宽,《匏翁家藏集》,明嘉靖间刻本。

[493]吴仁度,《吴继疏先生遗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494]吴牲,《柴庵疏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495]吴廷翰,《吴廷翰集》,中华书局,1984年。

[496]吴伟业著、李学颖集评标校,《吴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497]吴应箕,《楼山堂集》,收入《贵池二妙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刻本。

[498]乌斯道,《春草斋集》,收入《四明丛书》。

[499]颜钧,《颜钧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500]夏完淳,《夏完淳集》,中华书局,1960年。

[501]夏言,《夏桂洲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02]谢肇淛,《小草斋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03]熊开元,《鱼山剩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04]徐燦,《阳溪遗稿》,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05]徐枋,《居易堂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506]徐光启,《徐光启著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3年。

[507]徐光启,《徐光启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508]徐渭,《徐渭集》,中华书局,1983年。

[509]徐问,《山堂萃稿》,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10]徐学谟,《徐氏海隅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11]薛始亨,《蒯缑馆十二草》,收入《广东丛书》。

[512]严果,《天隐子遗稿》,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13]杨凤苞,《秋室集》,清光绪十一年(1885)归安陆心源刻本。

[514]杨荣,《杨文敏公集》,明正德十年(1515)刻本。

[515]杨嗣昌著、梁颂成辑校,《杨嗣昌集》,岳麓书社,2005年。

[516]杨守阯,《碧川文选》,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17]姚镆,《东泉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18]叶春及,《石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519]叶向高,《苍霞续草》,明天启刻本。

[520]尹会一撰、郑端辑,《政学录》,收入《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521]余继登,《淡然轩集》,明万历间刻本。

[522]袁宏道著、钱伯城笺校,《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523]袁中道,《珂雪斋近集》,上海书店,1986年。

[524]袁中道,《珂雪斋前集》,台北伟文图书出版社影印本,1976年。

[525]袁宗道著、钱伯城标点,《白苏斋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526]赵南星,《梦白先生集》,清咸丰重刻本。

[527]赵维寰,《雪庐焚余稿》,收入《四库禁毁书丛刊》。

[528]赵用贤,《松石斋文集》,明万历间刻本。

[529]张岱,《琅嬛文集》,岳麓书社,1985年。

[530]张尔岐著、张翰勋整理,《蒿庵集》,齐鲁书社,1991年。

[531]张凤翼,《处实堂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32]张鉴,《冬青馆甲集》,民国嘉业堂刻本。

[533]张孟兼,《白石山房逸稿》,收入《续金华丛书》,民国十三年(1924)刊本。

[534]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中华书局,2002年。

[535]张溥,《七录斋诗文合集》,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536]张自烈,《芑山文集》,收入《豫章丛书》。

[537]郑鄤,《峚阳草堂集》,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刊本。

[538]郑棠,《道山集》,清活字本。

[539]郑晓,《端简郑公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40]周亮工,《赖古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541]周之夔,《弃草二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

[542]朱升,《朱枫林集》,黄山书社,1992年。

[543]朱元璋,《御制文集》,收入张德信、毛佩琦主编《洪武御制全书》。

[544]朱之瑜,《朱舜水集》,中华书局,1981年。

[545]庄昶,《定山集》,收入《金陵丛书》,民国间铅印本。

[546]邹守益,《东廓邹先生文集》,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547]左懋第,《左忠贞公集》,收入《乾坤正气集》。

[548]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7年。

[549]黄宗羲编,《明文海》,中华书局,1987年。

[550]贺长龄、魏源等编,《清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92年。

[551]《皇朝经世文编五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印本。

[552]艾衲居士编,《豆棚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53]董说,《西游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554]冯梦龙,《喻世明言》,岳麓书社,2002年。

[555]冯梦龙编,《山歌》,收入《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556]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收入《中国古代珍稀本小说》(五),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

[557]华阳散人,《鸳鸯针》,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

[558]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559]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岳麓书社,2002年。

[560]刘元卿,《贤奕编》,收入《宝颜堂秘笈》。

[561]陆人龙,《型世言》,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

[562]陆灼,《艾子后语》,清康熙刻本。

[563]梦觉道人、西湖浪子辑,《三刻拍案惊奇》,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

[564]清溪道人,《禅真逸史》,齐鲁书社,1986年。

[565]沈自晋著、张树英点校,《沈自晋集》,中华书局,2004年。

[566]文康,《儿女英雄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567]无名氏撰、锦文标点,《包青天奇案》,岳麓书社,2004年。

[568]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569]佚名,《平山冷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570]佚名著、王建华点校,《山水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

[571]袁于令,《隋史遗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572]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573]《古今图书集成》,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574]《杂宝藏经》,《大正藏》本。

[575]北京图书馆金石组、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石经组编,《房山石经题记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576]邓之诚,《骨董琐记》《骨董续记》,中国书店,1991年。

[577]杜联喆辑录,《明人自传文钞》,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

[578]梁家勉编著,《徐光启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79]路工编,《明代歌曲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580]穆益勤编著,《明代院体浙派史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581]潘景郑辑校,《绛云楼题跋》,中华书局,1958年。

[582]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583]谢正光、范金民编,《明遗民录汇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584]郑涵编,《吕坤年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585]中国史学会编,《戊戌变法》(四),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年。

二、近人论著

[586]白寿彝,《远古的传说》,收入氏著《中国史学论集》,中华书局,1999年。

[587]陈宝良,《悄悄散去的幕纱——明代文化历程新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588]陈宝良,《中国流氓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589]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590]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6年。

[591]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92]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593]陈海兰主编,《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

[594]陈辽,《周太谷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95]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

[596]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597]陈玉玲,《寻找历史中缺席的女人》,台湾南华管理学院,1998年。

[598]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

[599]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学》,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600]戴顺居,《明代的强盗案件:判牍中所反映的民间社会治安问题》,台湾明史研究小组,2005年。

[601]费孝通,《乡土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602]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

[603]傅衣凌,《明清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604]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

[605]郭建,《绍兴师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606]郭润涛,《官府、幕友与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607]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08]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重庆出版社,2004年。

[609]韩兆琦,《中国传记文学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

[610]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

[611]黄裳,《妆台杂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612]黄镇伟,《坊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613]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14]姬秀珠,《明初大儒方孝孺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615]季学原、桂兴沅,《〈明夷待访录〉导读》,巴蜀书社,1992年。

[616]姜广辉,《颜李学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617]孔庆茂,《钱鍾书与杨绛》,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7年。

[618]来新夏、徐建华,《中国的年谱与家谱》,台北商务印书馆,1994年。

[619]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2001年。

[620]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

[621]李文治,《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622]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623]李亦园、乔健合编,《中国的民族、社会与文化》,台北食货出版社,1981年。

[624]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

[625]李志慧,《唐代文苑风尚》,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26]缪全吉,《清代幕府人事制度》,台湾中国人事行政月刊社,1971年。

[627]缪咏禾,《明代出版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

[628]林端,《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社会学观点的探索》,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4年。

[629]林丽月,《明代的国子监生》,台北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奖助委员会,1978年。

[630]林毓生,《热烈与冷静》,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631]柳存仁,《和风堂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32]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633]南方朔,《另一种英雄》,台北大久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634]启功,《说八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635]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年。

[636]钱鍾书,《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1984年。

[637]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638]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中国文人士大夫群体研究之一》,人民出版社,1998年。

[639]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台北商务印书馆,1997年。

[640]王赓武著、姚楠编译,《历史的功能》,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

[641]王鸿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4年。

[642]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643]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44]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

[645]王元化,《清园近思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46]王宗培,《中国之合会》,中国合作学社,1931年。

[647]汪涌豪、陈广宏,《游侠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648]吴智和,《明人饮茶生活文化》,台湾明史研究小组,1996年。

[649]吴子敏、徐廼翔、马良春编,《鲁迅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650]夏咸淳,《晚明士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651]萧关鸿,《中国百年传记经典》,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

[652]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

[653]谢兴尧,《堪隐斋随笔》,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654]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55]杨国枢、文崇一主编,《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82年。

[656]杨联陞,《国史探微》,新星出版社,2005年。

[657]杨松年,《中国文学评论史编写问题论析——晚明至盛清诗论考察》,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658]杨中芳、高尚仁编,《中国人•中国心——人格与社会篇》,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659]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

[660]衣若兰,《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香出版社,2002年。

[661]余英时,《中国知识阶层史论——古代篇》,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年。

[662]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

[663]于迎春,《汉代文人与文学观念的演进》,东方出版社,1997年。

[664]张高评,《左传之武略》,台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665]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666]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667]张中行,《闲话八股》,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668]周天,《文人的悲剧》,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669]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670][俄]尼•别尔嘉耶夫著、雷永生译,《自我认识——思想自传》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671][法]阿兰•佩雷菲特著,王国卿、毛凤支等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三联书店,1995年。

[672][法]让•德•米里拜尔著,郭太初、张上赐等译,《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673][荷]高罗佩著,李零、郭晓莹译,《中国古代房内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674][美]包均雅著,杜正贞、张林译,《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675][美]狄百瑞著、李弘祺译,《中国的自由传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

[676][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1991年。

[677][美]Michael C. Howard著,李茂兴、蓝美华译,《文化人类学》,台北弘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678][日]岸本美绪,《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十七世纪中国の秩序问题》,东京大学出版会,1999年。

[679][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译,《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680][日]沟口雄三著、赵林译,《中国的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681][日]沟口雄三著、陈耀文译,《中国前近代思想之曲折与展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682][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孙歌等译:《中国的思维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83][日]森正夫,《森正夫明清史论集》,东京汲古书院,2006年。

[684][日]守屋美都雄著,钱杭、杨小芬译,《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685][日]中川久定,《自传の文学》,东京岩波书店,1979年。

[686][日]中村元著、徐复观译,《中国人之思维方式》,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

[687][苏]伊•谢•科恩著、佟景韩等译,《自我论》,三联书店,1986年。

[688][英]麦高温著,朱涛、倪静译,《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时事出版社,1998年。

[689]蔡惠琴,《明清无赖集团之一——“打行”探析》,刊《辅仁历史学报》,第8卷,1996年12月。

[690]蔡翔,《金圣叹与阿Q》,收入氏著《写在边缘》,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691]陈宝良,《明末清初“俗学”小考》,刊《清史研究通讯》,1986年第4期。

[692]陈宝良,《明代文化的动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论文,1987年。

[693]陈宝良,《朱健思想研究》,刊《江西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694]陈宝良,《明代的社与会》,刊《历史研究》,1991年5期。

[695]陈宝良,《晚明的尚武精神》,刊中国明史学会主编《明史研究》第1辑,黄山书社,1991年。

[696]陈宝良:《明代民间舆论探析》,刊《江汉论坛》,1992年第2期。

[697]陈宝良,《明代皇帝与明代文化》,刊《史学集刊》,1992年第3期。

[698]陈宝良,《论晚明的平等观念》,刊《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第2期。

[699]陈宝良,《明代无赖阶层的社会活动及其影响》,刊《齐鲁学刊》,1992年第2期。

[700]陈宝良,《论晚明实心任事的精神》,刊《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1期。

[701]陈宝良,《明太祖与儒佛道三教》,刊《福建论坛》,1993年第5期。

[702]陈宝良,《晚明生员的弃巾之风及其山人化》,刊《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

[703]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刊《明史研究》第10辑,黄山书社,2007年。

[704]陈宝良,《女务外学:晚明妇女的名士化倾向》,刊《福建论坛》,2008年第10期。

[705]陈冠至,《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与藏书生活》,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9年。

[706]陈广宏,《晚明福建地区的城市诗人》,收入朱立元、裴高主编《中西学术》(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707]陈国栋,《哭庙与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员层的社会性动作》,刊台北《新史学》,3卷1期,1992年3月。

[708]陈平原,《知识者介入社会的特殊途径》,收入氏著《书生意气》,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年。

[709]陈弱水,《说“义”三则》,收入氏著《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新星出版社,2006年。

[710]陈四益,《牛山四十屁》,收入氏著《乱翻书》,学林出版社,1997年。

[711]陈玮,《等待文人》,刊《戏文》,1999年第4期。

[712]陈正宏、朱邦薇,《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收入《中西学术》(二)。

[713]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的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刊《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714]董桥,《藏书与意识形态》,收入氏著《静观的固执》,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15]杜维明,《“实学”的含意》,收入氏著《儒家自我意识的反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

[716]傅伟勋,《儒家思想的时代课题及其解决线索》,收入杜念中、杨君实编《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89年。

[717]何龄修:《史可法扬州督师期间的幕府人物(上)(下)》,刊《燕京学报》新3期(1997年)、新4期(1998年)。

[718]何宗美,《李贽与侠略论》,刊《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19]何宗美,《中晚明山人侠略论》,刊《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720]胡适,《提倡禁嫖》,收入丘桑主编《大宇宙中谈博爱》,东方出版社,1998年。

[721]胡适,《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收入《大宇宙中谈博爱》。

[722]黄继持,《明代中叶文人型态》,刊赵令扬主编《明清史集刊》第1卷,香港大学中文系,1985年。

[723]黄景进,《社会变迁中的知识分子》,收入《汉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724]黄裳,《反封建离不开旧戏》,收入氏著《掌上烟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725]黄宗智著,程农、邓正来译,《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收入邓正来、J. C.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途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726]季镇淮,《“文”义探源》,收入氏著《来之文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727]柯灵,《情话乱弹》,收入氏著《燕居闲话》,学林出版社,1997年。

[728]李东三,《黄梨洲及其〈明夷待访录〉之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年。

[729]李凤萍,《晚明山人陈眉公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年4月。

[730]李国文,《空心大老》《曹操若健在》,收入氏著《苦瓜苦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731]李静,《元末明初地方自辟属官现象初探——以地方学官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论文,2006年5月。

[732]李平,《乐府玉树英残卷对青阳滚调的探讨价值》,收入《中西学术》(二)。

[733]李少君,《通向毁灭之路》,刊《天涯》,1999年第5期。

[734]李威熊,《明代经学发展的主流与旁支》,收入林庆彰、蒋秋华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年。

[735]李洵,《四十天与一百年——论明清两王朝交替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收入氏著《下学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736]李元庚,《望社姓氏考》,刊《国粹学报》第71期。

[737]李焯然,《论李贽在明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收入氏著《明史散论》,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738]李焯然,《丘濬之史学——读丘濬〈世史正纲〉札记》,收入氏著《明史散论》。

[739]李焯然,《焦竑之三教观》,收入氏著《明史散论》。

[740]林丽月,《世变与秩序:明代社会风尚相关研究评述》,载台北《明代研究通讯》第4期,2001年12月。

[741]林庆彰,《〈五经大全〉之修纂及其相关问题探究》,收入氏著《明代经学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742]刘炎,《明末城市经济发展下的初期市民运动》,收入存粹学社编集、周康燮主编《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第1集,香港崇文书店,1975年。

[743]刘志琴,《晚明城市风尚初探》,刊《中国文化研究辑刊》第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744]刘志琴,《城市民变与士大夫》,收入《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

[745]吕妙芬,《阳明学讲会》,刊台北《新史学》,9卷2期,1998年6月。

[746]孟森,《科场案》《奏销案》,收入氏著《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84年。

[747]钱穆,《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刊《新亚学报》,6卷2期,1964年。

[748]钱鍾书,《论文人》,收入氏著《写在人生边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749]王鸿泰,《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收入李孝悌编《中国的城市生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5年。

[750]王正华,《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收入《中国的城市生活》。

[751]赵令扬,《论明太祖政权下之知识分子》,收入《寿罗香林教授论文集》,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9年。

[752]韦政通,《传统中国理想人格的分析》,收入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753]吴秀卿,《元代文人故事剧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3年6月。

[754]吴智和,《明代苏州社区乡土生活史举隅——以文人集团为例》,收入东吴大学历史系编《方志学与社区乡土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1998年。

[755]伍跃,《日本明清史学界关于“秩序”问题的研究——从〈中国近世社会的秩序形成〉说起》,刊《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2期。

[756]巫仁恕,《明清城市“民变”的集体行动模式及其影响》,收入郝延平、魏秀梅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757]萧公权,《圣教与异端——从政治思想论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收入氏著《迹园文录》,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

[758]谢思炜,《论自传诗人杜甫——兼论中国和西方的自传诗传统》,刊《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

[759]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刊《燕京学报》专号之22,1950年。

[760]许地山,《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收入高巍选辑《许地山文集》,新华出版社,1998年。

[761]许地山,《礼俗与民生》,收入《许地山文集》。

[762]严昌洪,《关于社会风俗史的研究》,刊《江汉论坛》,1984年第2期。

[763]颜昆阳,《论汉代文人“悲壮不遇”的心灵模式》,收入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所主编《汉代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764]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

[765]余英时,《明清变迁时期社会与文化的转变》,收入余英时等著《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2年。

[766]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学界对“士大夫与民众”问题之研究》,刊《新史学》,4卷4期,1993年12月。

[767]张维华,《明代海外贸易简论》,收入氏著《晚学斋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768]张研,《清代后期中国社会组织的纵横依赖关系与相互联系》,刊《清史研究》,2000年第2期。

[769]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思潮》,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770]郑天挺,《清代的幕府》,收入《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771]周启荣,《从思想史的角度看晚明坊刻〈四书〉讲章中的考证活动》,收入陈荣照主编《学丛》(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报),2000年第5期。

[772]周锐鹏,《张学良: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大岁数》,刊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7月4日,第19版。

[773]周作人,《日记与尺牍》,收入刘应争编选《知堂小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774]周作人,《谈策论》,收入《知堂小品》。

[775]周作人,《英雄崇拜》,收入陈子善、张铁荣编《周作人集外文》,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

[776]朱自清,《论书生的酸气》,收入氏著《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777][美]艾尔曼,《晚明儒学科举策问中的“自然之学”》,刊《中国文化》第13期,1996年6月。

[778][美]列文森著、张永堂译,《从绘画看明代及清初社会的业余精神》,收入《中国思想与制度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7年。

[779][美]宋格文著、李明德译,《天人之间:汉代的契约与国家》,收入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增订本),三联书店,1998年。

[780][日]岸本美绪,《“风俗”与历史观》,刊台北《新史学》,第13卷第3期,2000年9月。

[781][日]岸本美绪,《清初上海的审判与调解——以〈历年记〉为例》,收入《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782][日]川胜守,《明末清初の讼师について——旧中国社会におけゐ无赖知识人の一形态》,刊《东洋史论集》,1981年第9卷。

[783][日]渡昌弘,《明代捐纳入监概观》,刊《集刊东洋学》第56号,1986年11月。

[784][日]夫马进,《明清时代の讼师と诉讼制度》,收入[日]梅原郁编《中国近世の法制と社会》,京都同朋舍,1993年。

[785][日]夫马进,《明末反地方官士变》,刊《东方学报》,第52册,1980年3月。

[786][日]夫马进,《明末反地方官士变补论》,刊《富山大学人文学部纪要》,第4号,1981年3月。

[787][日]宫岐市定,《明代苏松地方的士大夫与民众》,收入栾成显、南炳文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中华书局,1993年。

[788][日]和田正广,《明末窝访の出现过程》,刊《东洋学报》,1981年第62卷1、2期。

[789][日]酒井忠夫,《明代の日用类书と庶民教育》,收入[日]林友春编《近世中国教育史研究》,东京国土社,1958年。

[790][日]铃木正,《明代山人考》,收入《清水博士追悼纪念明代史论丛》,东京,1962年。

[791][日]山根幸夫,《明及清初华北的市集与绅士豪民》,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

[792][日]山井湧著、卢瑞容译,《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之学》,刊《史学评论》,第12期。

[793][日]山田贤著、太城佑子译,《中国明清时代“地域社会论”研究的现状与课题》,刊《暨南史学》,第2号,1999年6月。

[794][日]中岛乐章,《明末清初绍兴の幕友》,收入《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纪念明代史论丛》,东京汲古书院,1992年。

[795][日]滋贺秀三,《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收入氏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法律出版社,1998年。

[796][日]佐伯有一,《明末董氏之变》,收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6卷。

[797]BrookTimothy,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 Ming China.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798]Carlyle Thomas,On Heroes,Hero-Worship,and Heroic in Histor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25.

[799]Chan Albert,The Glory and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1982.

[800]Chang Chun-shu and Chang Shelley Hsuen-lun,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Society,Culture,and Modernity in Li Yü’s World.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2.

[801]Ch’ien Edward T.,Chiao Hung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Neo-Confucianism in the Late M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6.

[802]Chow Kai-wing,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Ethics,Classics,and Lineage Discourse.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03]Ch’u T’ung-tsu,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Cambridge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804]Dardess John W.,Confucianism and Autocracy:Professional Elites in the Founding of the Ming Dynast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805]Dean Kenneth,Lord of the Three in One:The Spread of a Cult in Southeast China.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

[806]Dennerline Jerry,The Chia-ting Loyalists:Confucian Leader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y Press,1981.

[807]Elman Benjamin A.,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Universi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808]Elvin Mark,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809]Folkenflic Robert,The Culture of Autobiograph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810]Goodrich L. Carrinyton and Fang Chaoying(eds.),Dictionary of Ming Biography,1368-1644.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811]Goode William J.,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812]Handlin Joanna F.,Action in Late Ming Thought:The Reorientation of Lü K’un and Other Scholar-Official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3.

[813]Ho Ping-ti,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2.

[814]Hsiao Kung-Chuan,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60.

[815]MacDermott Doireann(ed.),Auto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Writing in the Commonwealth. Sabadell:Editoril AUSA,1984.

[816]McLaren Anne E.,Chinese Popular Culture and Ming Chantefables. Leiden:Koninklijke Brill NV,1998.

[817]Moss Paul,The Literati Mode:Chinese Scholar Paintings,Calligra-phy and Desk Objects. London:Sydney L. Ltd.,1986.

[818]Naquin Susan and Rawski Evelyn,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819]Perkins Dwight,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1368-1968. Chicago:Aldine,1969.

[820]Rankin Mary Backus,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821]Roddy Stephen J.,Literati and Its Fictional Represent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822]Watt John R.,The District Magistrat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2.

[823]Wu Pei-Yi,The Confucian’s Progress: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in Traditional Chin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824]Yü Chü-fan,The Renewal of Buddhism in China:Chu-hung and the Late Ming Synthesis. New York:Com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825]Asushi Shigeta(重田德),“The Origins and Structure on Gentry Rule,”in Linda Grove and Daniels(eds.),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Japanese Perspectives on Ming-Qing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Tokyo: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84.

[826]Bramall Chris and Nolan Peter,“Introducion:Embryonic Capitalism in East Asia,”in Xu Dixin and Wu Chengming(eds.),Li Zhengde,Liang Miaoru,Li Siping(tr.),Chinese Capitalism,1522-1840.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2000.

[827]Brombet Victor,“Introduction:The Idea of the Hero,”and C. M. Bowra,“The Hero,”in Victor Brombet(ed.)The Hero in Literature. Greenwich,CT:Frawcett,1969.

[828]Dennerline Jerry,“Hsü and the Lesson of Nanking: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the Defense in Chiang-nan,1634-1645,”in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eds.),From Ming to the Ch’ing:Conquest,Region,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829]Hegel Robert E.,“An Exploration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Self,”in Robert E. Hegel and richard C. Heseney(eds,),Expressions of Self in Chinese Literatur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of Press,1985.

[830]Ho Ping-ti,“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in China,1368-1911,”i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al and History,vol.1,no.4,1959,pp. 330-359.

[831]Hume Robert D.,“Concepts of the Hero in Comic Drama,1660-1710,”in Robert Folkenflik(ed.)The English Hero,1660-1800. Newark: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1982.

[832]Liu Ts’un-yan,“The Penetration of Taoism into the Ming Neo-Confucian Elite,”T’oung Pao(1971),57(1-4).

[833]Liu Ts’un-yan,“Taoist Self-Cultivation in Ming Thought,”in Wm. Theodore de Bary(ed.),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0.

[834]Masao Mori(森正夫),“The Gentry in the Ming Period:An Outline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Shih-ta-fu and Local Society,”Acta Asialica,no. 38(1980).

[835]Olney James,“Autobiography and the Cultural Moment:A Thematic,Historical,and Bibliographical Introduction,”in James Olney (ed.),Autobiography:Essays Theoretical and Critical. Princet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836]Sakai Tadao(酒井忠夫),“Confucianism and Popular Education Works,”in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Conference on Ming Thought(eds.),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837]Wakeman,Frederic Jr.,“Introduction:The Evolution of Local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in Frederic Wakeman,Jr. and Carolyn Grant(eds.),Conflict and Control in Late Imperil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5.

[838]Yuan Tsing,“Urban Riots and Disturbances,”in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Jr.(eds.),From Ming to Ch’ing:Conquest,Region,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